《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学生问题篇-教育的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共7篇)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共7篇)给你一篇《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的写作范例,你可以参考它的格式与写法,进行适当修改。
一,教育智慧来之于教育者对教育对象的研究和思考一个善于思考,能深入了解学生的老师,其身上一定闪动着智慧的灵光.智慧的灵光来自于教师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过程之中.《秘密约定》这个案例讲了一个学生上课频频举手,给老师的印象是"不懂装懂,随意举手,欺骗老师".一般老师可能会冷落,甚至讥讽他.可肖东萍老师经过深入了解后却认定他有一颗"好胜,上进的心".学生的一些看似缺点的表象一下子成了优点,老师的视角变了,想法也就变了,可见老师的观念是极其重要的.老师遇事"三思而后行,不忙于下结论",先了解情况,了解是解决的前提,思考就是研究!了解和思考过程蕴涵科学的探究,才能有切合实际的问题解决的结果.所以王老师认为:"成功的关键不在于答案,而在于知道如何寻找答案."寻找答案的一般思路是:1,尽可能周全的了解情况,占有材料.2,根据这些材料提出种种归因假设(假说),即初步诊断.有了诊断就可以开药方试试了,于是采取措施对学生及其家长进行干预.3,再根据反馈的干预结果,调整假说,调整诊断,调整药方……如此循环,认识不断深入,问题也就逐步得到解决.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老师在了解情况是要习惯于了解学生的成长史和考察家庭教育的特点,有利于搞清孩子问题的真正原因.二,教师的心理健康是教育智慧的保障在教育学生的时候,教师自己的心理健康很重要.很多教师是这样想事情的,刚说过不能怎么样,学生就公然违反,"顶风作案"是明摆着与老师对着干.于是火冒三丈,处理起来"简单,粗暴",一顿训责,学生在高压之下似乎也立竿见影.可以说这是教师在使用权力压制学生——"拼力气",学生是否真的服气很难说.也可以说这种教育方法是在"制造敌人".而教师的教育智慧在很多时候体现在教师能否"化敌为友"的能力上,要做到化敌为友,教师要有科学的精神,研究的心态,前提是教师自己心理要健康.王老师说;"人有研究的心态,他是不会向研究对象发脾气的……恰恰相反,你得想办法使自己的认识客观地反映对方的现实状况.这是科学的思维方式."我想,人的宽容度可以体现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只有心中容得下他人的人,才可以冷静的面对意外情况,举重若轻,把麻烦酿成快乐.可见教师的心理健康有多么重要.希望你能喜欢这篇《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范文。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教育智慧从哪里来引言概述:《教育智慧从哪里来》是一本探讨教育智慧源泉的书籍,通过对教育领域的深入研究,揭示了教育智慧的来源和影响。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出发,详细阐述书中所提及的内容,包括教育智慧的本质、教育智慧的培养、教育智慧的传递、教育智慧的应用以及教育智慧的未来发展。
正文内容:1. 教育智慧的本质1.1 教育智慧是综合智力的表现教育智慧并非单一的智力,而是综合智力的表现。
它包括认知智力、情感智力、社交智力和实践智力等多个方面的能力。
这些能力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教育智慧的本质。
1.2 教育智慧的培养需要多方面的支持教育智慧的培养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多方面的支持。
学校应提供全面的教育资源和良好的教育环境,家庭应注重培养孩子的情感和社交能力,社会应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机会和实践经验。
1.3 教育智慧的培养需要注重个体差异每个人的教育智慧都有差异,因此在培养教育智慧时,应注重个体差异。
教育者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采取个性化的教育方法和策略,以促进教育智慧的全面发展。
2. 教育智慧的传递2.1 教育智慧的传递需要优质的教育资源教育智慧的传递需要优质的教育资源。
这包括教材、教师、教学设施等方面的支持。
只有提供了充足的教育资源,才能有效地传递教育智慧。
2.2 教育智慧的传递需要积极的教育环境积极的教育环境对于教育智慧的传递至关重要。
学校应创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同时,教师应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榜样,引导学生积极向上的成长。
2.3 教育智慧的传递需要多样化的教育方法教育智慧的传递需要多样化的教育方法。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育智慧的传递效果。
这包括讲授、讨论、实践等多种教学手段的运用。
3. 教育智慧的应用3.1 教育智慧在学习中的应用教育智慧在学习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读《教育智慧从哪里来》有感

If one day I have money or I am completely out of money, I will start wandering.(页眉可删)读《教育智慧从哪里来》有感读《教育智慧从哪里来》有感1寒假期间,我有幸拜读王晓春老师著作的《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一书。
这本书收集了100个小学教育案例分别从“教师问题、学生问题、师生关系、教师与家长关系、管理问题”这五个部分进行点评和剖析。
此书案例扣人心弦,王老师的点评独特,读后让我如醍醐灌顶,感触颇深。
下面谈谈我的感悟。
一、做一个善于反思的教师说实在话,我是一边读王晓春老师的这本书,一边进行反思的。
因为书中的案例如此真实,它们就存在我的教育教学生活中。
很多时候我也有遇到过与书中案例类似的情况。
我在想自己遇到案例中的问题是怎样处理的?这种做法对不对呢?是不是明智的措施呢?我教现在的班级已差不多有两年时间了。
对这班孩子也算是知根知底了。
有一个叫做“詹俊烨”的小男孩,我印象特别深刻。
这个小男孩在开学没几天就已经被全班同学甚至于学校领导认识了。
主要是因为他的纪律问题。
那时他几乎是我们班课堂纪律最不好的学生。
这个小男孩在课堂上表现很好动,活跃,手脚不协调。
就是满堂跑的那种。
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又很积极举手发言,但往往回答不到点子上。
语言表达不清晰。
和其他小朋友交流起来稍微有点困难。
每天其他同学都会在我跟前投诉他,说老师詹俊烨又怎么怎么了。
有时候甚至不是他的错,其他同学也会把矛头指向他。
然而他却什么都不跟老师说。
就算有其他男生欺负他,他也是只会在一旁默默地流泪。
当看到这种情况,我心想:这样子下去是不行的。
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反思,我发现他其实是一个性格有点内向,脾气倔犟,但又很善良,单纯,天真的孩子。
别的小朋友欺负他,他只会默默地忍受,偷偷落泪,从不向老师告状。
这也许是因为他还不敢跟老师交流。
但他从来都不会欺负别人。
有一次别人又欺负他了。
于是我俯身在他的耳边悄悄地跟他说:“以后是欺负你,你就跟邓老师说。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通用12篇)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通用12篇)《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通用12篇)《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1读了这本书后,我不由地想到了北京教育学院的张红老师:面目清秀,温文尔雅,学识渊博,气质非凡。
我深深地被她吸引。
与其说被张红老师吸引,不如说是被她的理论深深地吸引了。
我参加教育工作几十年,也算是一名老教师。
但我对教育的理解是如此的浅薄,让我倍感愧对“人民教师”的这个光荣的称号,愧对敬仰我的千千万万的莘莘学子。
教育相对软,管理相对硬。
管理追求“有序”——公正,教育追求“向善”——仁慈。
不断提升,不断遇到更好的你,这就是教育。
学生在你的强权之下屈服,是因为他惧怕,那是生存教育;学生在你的关爱之下绽放,是因为他喜悦,那是生活教育。
这是教育的本质转变。
我们教师要有爱,要把爱传递给学生。
一个人得到的爱越多,就越有勇气去尝试不一样。
在一路前行的过程中,会害怕,会犯错,会有挫折,陪伴他的始终是爱和指导。
只有爱,才能让一个人改变。
爱固然重要,但拥有智慧更重要。
一个真实的案例。
一个农村学校的高一班会,主题是“花开应有时”。
显然,这节班会是针对学生早恋而开展的。
老师的理论不外乎三点:1、年龄小。
2、成不了。
3、影响学习。
这是传统经验。
(我从上学到现在我依然这样认为。
)不曾想,学生把这三项理论,统统推翻。
学生问:老师,您知道世界平均法定结婚年龄吗?是16岁。
(我国法定结婚年龄相对较晚,非洲、东南亚比较早)所以年龄刚刚好。
对于第二个问题,我们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希望曾经拥有。
再说,不努力,怎么知道一定成不了。
宁可过错,不可错过啊!关于影响学习,也不尽然。
有一年北京市的理科状元和第三名就是一对儿。
老师素手无策,向听课的张红老师请教。
张红老师莞尔一笑,说;“其实这个问题很好解决。
你读过《爱情三元论》吗?”听者恍然大悟,教育要有智慧啊!教育智慧从哪里来?我觉得不仅仅是书,还有……原来这就是教育:不断提升,不断遇到更好的你。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心得体会范文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心得体会范文教育智慧从哪里来心得体会范文1一,教育智慧来之于教育者对教育对象的研究和思考一个善于思考,能深入了解学生的老师,其身上一定闪动着智慧的灵光.智慧的灵光来自于教师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过程之中.《秘密约定》这个案例讲了一个学生上课频频举手,给老师的印象是”不懂装懂,随意举手,欺骗老师”.一般老师可能会冷落,甚至讥讽他.可肖东萍老师经过深入了解后却认定他有一颗”好胜,上进的心”.学生的一些看似缺点的表象一下子成了优点,老师的视角变了,想法也就变了,可见老师的观念是极其重要的.老师遇事”三思而后行,不忙于下结论”,先了解情况,了解是解决的前提,思考就是研究!了解和思考过程蕴涵科学的探究,才能有切合实际的问题解决的结果.所以王老师认为:”成功的关键不在于答案,而在于知道如何寻找答案.”寻找答案的一般思路是:1,尽可能周全的了解情况,占有材料.2,根据这些材料提出种种归因假设(假说),即初步诊断.有了诊断就可以开药方试试了,于是采取措施对学生及其家长进行干预.3,再根据反馈的干预结果,调整假说,调整诊断,调整药方……如此循环,认识不断深入,问题也就逐步得到解决.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老师在了解情况是要习惯于了解学生的成长史和考察家庭教育的特点,有利于搞清孩子问题的真正原因.二,教师的心理健康是教育智慧的保障在教育学生的时候,教师自己的心理健康很重要.很多教师是这样想事情的,刚说过不能怎么样,学生就公然违反,”顶风作案”是明摆着与老师对着干.于是火冒三丈,处理起来”简单,粗暴”,一顿训责,学生在高压之下似乎也立竿见影.可以说这是教师在使用权力压制学生——”拼力气”,学生是否真的服气很难说.也可以说这种教育方法是在”制造敌人”.而教师的教育智慧在很多时候体现在教师能否”化敌为友”的能力上,要做到化敌为友,教师要有科学的精神,研究的心态,前提是教师自己心理要健康.王老师说;”人有研究的心态,他是不会向研究对象发脾气的……恰恰相反,你得想办法使自己的认识客观地反映对方的现实状况.这是科学的思维方式.”我想,人的宽容度可以体现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只有心中容得下他人的人,才可以冷静的面对意外情况,举重若轻,把麻烦酿成快乐.可见教师的心理健康有多么重要.教育智慧从哪里来心得体会范文2读书,就一个人而言,如莎士比亚的诗:“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读《教育智慧从哪里来》有感

读《教育智慧从哪里来》有感读《教育智慧从哪里来》有感这个月一直在读王哓春老师的《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一书,感觉有几点感受最深:一、王老师实话实说。
面对如今铺天盖地的成功教育案例,王老师提出质疑:教育事业真是这样简单化、轻松化、单一化的吗?王老师的见地我非常赞同,作为一名工作在教育一线的小学教师,我深深地感觉到教育感化一个孩子真的是“难于上青天”!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需要做案例研究。
我们做案例研究的根本目的在于积累经验与教训,指明研究的方向,从而为实践提供导向作用。
因此,我们做案例研究应侧重于过程和逻辑分析,不应侧重于是否成功;侧重于理智的判断,不侧重于激情燃烧。
回顾了一下自己以前所谓的案例分析,总好象是为了凸显自己的成绩在涂脂抹粉。
其实说句心理话,十几年的教育教学经验给我最深的感受就是教育的苍白无力。
二、做研究不要总立足“怎么办”?应先找“为什么”。
对于这一点我也感同身受。
刚开学接了个新班,刘斌是班级的“老大难”。
一开始我总想:怎么办才能不让他拖班级的后腿。
于是天天中午留他在学校与我一块儿吃饭,并给他辅导功课。
可是半学期下来,他依然如故,尽管在行为习惯上略有好转,但对于学习还是能躲则躲,能赖就赖。
于是,我开始思考“为什么”?为什么他这样不愿学习?为什么小小年纪的他竟然如此大胆?这么多的坏习惯又是怎样养成的?为什么他有努力的愿望却看不见进步呢?经过与家长的多次接触我逐步了解到由于父母忙于生意疏于管教孩子。
租住场所鱼龙混杂,他与哥哥只有狠一点才不会吃亏。
至于学习因为父母没有明确要求、期望,自己也就顺其自然。
待到落后时便索性破罐子破摔,反正家人也无暇顾及。
而我们的学校教育又是主动或被动地采用了“学习成绩”这一把丈量的尺子,于是,成绩落后的他自然就将自己列入了班级、老师和家长的对立面,以此来保护自己。
我想:自己即使穷三年之力也未必能使这孩子改变多少,但我至少了解了造成孩子不良习惯的主要原因——家长的疏忽与环境的影响。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精选7篇)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精选7篇)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
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精选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1这个学期,学校送了我们一本书《教育智慧从哪里来》。
全书五个部分,分别就教师问题、学生问题、师生关系、教师与家长关系等当前在学校、社会和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热门的教育案例进行点评和剖析,深入浅出,入情入理,发人深省,每每闪烁着王老师深邃的教育功底和教育智慧。
令我读后深受启发。
纵观全书一个个生动的例子,发觉无一不透射出老师对学生那一种至高无上的爱,大公无私不求任何回报的爱。
是的,没有爱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
而“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
教育之爱首先应是尊重和信任,尊重和信任是激活教育智慧的因子。
”没有任何真正的教育是可以建立在轻蔑与敌视之上的,也没有任何一种真正的教育可以依靠惩罚与制裁来实现。
真正的教育只能建立在尊重与信任的基础上,建立在宽容与乐观的期待上。
真正的教育存在于人与人心灵距离最短的时刻,存在于无言的感动之中。
让孩子生活在老师爱的目光里,拥有一个开心、快乐的童年,这应是良好教育努力达成的目的。
但在部分教师头脑中,“师长”、“尊者”的封建师徒伦常意识依旧残存,对教育“上施下效”原始内涵的理解还是那么根深蒂固。
“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毕生追求的教育真谛;“热爱每一个学生”这是陶行知的人生言;“为了孩子,甘为骆驼。
干人有益,牛马也做”。
陶行知一生提倡“爱满天下”,他热衷于创造真诚、博爱、和谐的教育氛围,体现了最崇高的师德境界,树立了人师楷模的显著标志,张扬了爱心和人剃精神。
在这里,我所理解的爱应该是大爱而非小爱,大爱应该是对学生思想上的关爱,即时发现学生身上存在的思想的偏颇,通过与学生的真诚沟通,让学生相信你,并且教师也应该有能力给处于迷惑中的学生以正确的思想指导。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书心得体会(精选6篇)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书心得体会(精选6篇)《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书心得体会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常常可以将它们写成一篇心得体会,这样有利于我们不断提升自我。
那么好的心得体会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收集整理的《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书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书心得体会1假期中读了《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书中的教育案例好像就发生在我们身边,感觉每个案例都是那么的鲜活,从中我也学到许多的教育智慧。
比起以前读过的一些理论性很强的教育书籍,这本书读起来更轻松,更加乐于去读,从中也收获了不少。
读过了书中的一些教育案例,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个个场景也浮现在眼前,和书中的一些老师的教育方式和做法也进行比较,也反思了一些做法,如果换一种方式可能教育的效果会不尽相同,这也就体现出了教育的智慧和策略的重要性。
在这本书中给我印象最深是,一个学生在老师刚讲完不许爬树之后,他仍然爬树,当老师问他问什么爬树时,他的回答仅仅是:“找比不到小朋友,我看不到他们,我就爬到树上想看看他们在哪里。
”而老师则微笑的问他:“如果我找不到小朋友站到你的肩膀上去找,你愿意吗?”多么巧妙的处理,让孩子换位思考,引导孩子而不是去一味的去否定。
想想自己在处理类似事件的做法,当老师讲完要求,学生再次犯错时,常常简单的认为学生故意捣乱,想和老师作对,不知不觉中把学生引向了老师的对立面,从这样的角度去说教学生,效果可想而知。
而这位老师巧妙的处理方式,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聪明的引导,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化敌为友的做法,让学生欣然接受。
在我们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常常会遇到相类似的情况,如果我们都能像这位教师一样,把问题进行转换来处理,那样的效果会大不一样。
在《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中有许多这样的案例,值得我们去学习,去思考。
书中提到的100个案例,只是我们在教学中的一小部分,更多的情况需要我们利用我们的教育智慧去处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学生问题篇|教育的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学生问题篇
学生问题篇--怎样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黄老师面对着一年级的孩子,每天感受着他们的可爱与可恨”,这不,上课铃响起来了,却仍有几个仍在若无其事地吵闹着。
她静静地站在门口等了一会儿,希望他们能知道老师的出现。
结果失败的是黄老师,等了几分钟,吵闹依旧。
哪几个不知好歹的小家伙,他们好像根本没有感到老师的存在。
老师表扬和批评对于那些调皮的孩子根本是不痛不痒。
这是怎样集中学生注意力”的问题。
作者的经验是:先分析情况和原因,孩子的注意力有两种: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
有意注意是主动的,收敛的;无意注意是被动的,散漫的。
上述学生的现象属有意注意达不到一定程度,无法进入学习状态,他们虽坐在教室里,但并不是学习者”。
这是心理发育滞留的表现,一般都是家庭教育失误造成的,处理对策是如果这种孩子在全班同学中比例不超过四分之一,只要这些孩子还没有闹到讲不下课去的程度,就先不管他们,给多数人讲课。
这样由于儿童的从众心理在起作用,过一段时间,这些
不知好歹的小家伙”,可能会有所进步,慢慢的多数就跟上来了。
如果这种孩子的比例太大,教室宛如猴山”没办法得到安静,老师只好调动学生的无意注意来吸引学生。
无意注意的规律是:哪里声音大,哪里色彩鲜,哪个人动作怪,什么事情好玩有冲击力”他就会往哪里看,老师可利用这个规律,发动学生做个游戏,说句吸引人的笑话,唱个歌,做个怪异的动作,把学生的注意力先吸引过来,然后抓紧时间讲课,一旦多数学生注意力松懈,要赶快停止讲课,搞点课上游戏,让学生放松,等待下一次机会。
切莫大发脾气、厉声呵斥等高压手段,这对学生心灵有伤害,对老师自己的心理健康也不利,而且会越来越不管事,陷入恶性循环。
只要基本上能稳住大局就讲课,慢慢磨,可能这是比较明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