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九曲” 写事要有点波澜》教学设计之一.doc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 第1单元 作文训练《黄河九曲 写事要有点波澜》教案1

高中语文 第1单元 作文训练《黄河九曲 写事要有点波澜》教案1

《黄河九曲写事要有点波澜》【教材概述】本单元要求指导学生了解和掌握写文章波澜起伏的方法。

“文似看山不喜平”,记叙性的文章应该写得波澜起伏。

所谓“波澜”就是作者根据事物本身的复杂性和读者心理来构思的一种技巧。

为什么写文章要有波澜呢?首先,客观事物是有复杂性的.这里说的复杂,有两个含义:一是事物的多侧面、多角度以及此事物与彼事物之间的联系。

二是任何事物都在不停变化。

其次,读者喜欢读有波澜的文章,让读者牵肠挂肚、感到惊喜或扼腕叹息是文章要达到的目的。

如何写出文章的波澜呢?最常用的是抑扬法。

要提醒学生注意,先抑后扬的目的在于扬,抑的部分,或者出于误会,或者是不重要的、非本质的方面。

所以,写人的抑常在外表,不要在人品方面好坏各半,或者本末倒置。

所以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体会文章兴波澜常用的方法。

教学难点是运用常用使文章兴波澜的方法来叙事写作。

【教学设计】【三维目标】1.阅读课本,了解并掌握一些兴波澜、生变化的方法。

2.讨论探究如何做到写文章有波澜.3.让学生体会并有意识运用兴波澜、生变化的方法。

【导语设计】故事导入战国时期,靠近北部边城,住着一个老人,名叫塞翁。

塞翁养了许多马,一天,他的马群中忽然走失了一匹马。

邻居们听说这件事,跑来安慰,劝他不必太着急,年龄大了,多注意身体.塞翁见有人劝慰,笑了笑说:“丢了一匹马损失不大,没准会带来什么福气呢。

"邻居听了塞翁的话,心里觉得很好笑:马丢了,明明是件坏事,他却认为也许是好事,显然是自我安慰而已。

过了几天,丢失的马不仅自动返回家,还带回一匹匈奴的骏马.邻居听说了,对塞翁的预见非常佩服,向塞翁道贺说:“还是您有远见,马不仅没有丢,还带回一匹好马,真是福气呀.”塞翁听了邻人的祝贺,反而一点高兴的样子都没有,忧虑地说:“白白得了一匹好马,不一定是什么福气,也许惹出什么麻烦来。

”邻居们以为他故作姿态纯属老年人的狡猾。

心里明明高兴,有意不说出来。

塞翁有个独生子,非常喜欢骑马。

黄河九曲写事要有点波澜导学案范文

黄河九曲写事要有点波澜导学案范文

黄河九曲写事要有点波澜导学案范文第一篇:黄河九曲写事要有点波澜导学案范文黄河九曲写事要有点波澜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作品的波澜之美。

2、掌握一些制造波澜的方法。

3、能学以致用,写一篇有波澜的记叙文。

重点难点1、体会叙事作品波澜起伏的效果。

2、了解一些兴波澜、生变化的方法。

学习过程【话题探讨】什么是事件的波澜? “波澜”是个比喻性的说法。

掀起波澜,就是使叙述有变化、形式不单调,结构曲折,情节引人。

有人说,“文似看山不喜平”,就是说,文章要有起伏、有曲折、有变化,让人觉得结局既在情理之中,却又在意料之外。

如果作者平铺直叙,读者见头知尾,文章则索然无趣,寡淡如白开水。

文章的这种起伏变化,我们用一个形象的比喻,就叫做波澜。

尤其是叙事性的文章,我们要尽可能地写出事件的波澜。

风平浪静与波涌浪翻的水面,给人的感觉是不同的。

相传大清乾隆朝王翰林为母亲做寿,请纪晓岚即席作个祝寿词助兴。

老纪也不推辞,面对寿星脱口而出:“这个婆娘不是人。

”老夫人一听脸色大变,王翰林也十分尴尬,大家都目瞪口呆。

只见老纪不慌不忙又吟出了第二句:“九天仙女下凡尘。

”话音刚落,全场立马气氛活跃,宾客交口称赞,老夫人也转怒为喜。

趁着热闹,老纪高声吟出了第三句:“生个儿子去做贼。

”满场又变得鸦雀无声。

就在大家瞠目结舌之时,老纪不慌不忙吟出了第四句:“偷得仙桃献母亲。

”刹那间,人群里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思考:纪晓岚即兴所作为什么会有如此奇妙的效果?【方法借鉴】写出事件的波澜有很多方法,阅读下面的文段,思考问题。

一、县长的笔记本辉在局里干了十多年,因为和领导没交情,至今连个小科长还没有混上。

前几天,他听说从外地调来一个新县长,一打听,是自己的老乡,爹还说,岂止是老乡,咱跟他有亲戚,你叫他大姑夫呢!辉和爹径直到县政府大院,认了这门亲戚。

临了,县长高兴地把他俩送到大门外,还说,等家搬来后,请他们有空常到家里坐坐。

过些天,县长的家搬来了。

辉买点豌豆,蒸些豌豆糕,来到了县长家。

《黄河九曲 写事要有点波澜》教学设计1

《黄河九曲 写事要有点波澜》教学设计1

黄河九曲——写事要有点波澜课前导入:古人总结了人生四大喜事分别是: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老师把它们加几个字只一滴是债主在隔壁在梦里人生四大喜事立马变成了四大悲事。

短短几个字,让原本幸福的故事变得跌宕多姿,起起伏伏。

清代文学家袁枚曾这样说:“文似看山不喜平。

若如井田方正,有何可观?惟壑谷幽深、峰峦起伏,乃令游者赏心目。

”那么我们今天便来学习语言表达与交流——黄河九曲--写事要有点波澜。

展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1、体会叙事时波澜起伏的效果。

2、了解几种常用的兴波澜、生变的方法。

3、学习在作文中运用上述方法。

教学过程检查预习:1、什么是写出事件的波澜?明确:写出事件的波澜就是写出事件的曲折变化。

2、为什么要写出事件的波澜?明确:⑴客观事物本身就是起伏变化的,只有写出了事件的波澜才能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客观性)⑵“文若看山不喜平”,只有写出了事件的波澜才能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阅读心理)3、怎么样才能写出事物的波澜?⑴善于选择本身就曲折复杂的事件来写。

(前提)⑵运用使叙事曲折的技巧:悬念法抑扬法误会法共同体味:阿房宫是谁烧的从前,有位督学来到县立中学视察工作。

他一进校门,便见到该校的壁报上写有杜牧的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督学的文学底子很厚,看到杜牧的诗句,油然想起《阿房宫赋》,于是顺口问一位学生:“你知道阿房宫是谁烧的?”……师问:“你们知道是谁烧的吗?”生答:“项羽”师指点:按照正常的写法,一问一答就结束了,但是,我们看看,这里的学生是怎样回答的。

学生一脸惶恐,不住地摇头:“不是我烧的,不是我烧的!”看到眼前的窘迫情景,督学啼笑皆非。

他立即来到校长室,对校长指责道:“贵校学生国文程度低落,竟然说阿房宫不是他烧的。

”师:校长该怎样回答?校长心平气和地说:“本校学生一向诚实,既然说不是他烧的,就一定不是他烧的。

”督学非常气恼,他万万没有想到鼎鼎的校长居然不知道阿房宫是怎么一回事!他一气之下,写了一封呈文,寄给教育局长,禀明原委。

作文四教案:黄河九曲__写事要有点波澜

作文四教案:黄河九曲__写事要有点波澜

黄河九曲·写事要有点波澜【教学目标】1、品味波澜的艺术效果;2、掌握一些兴波澜生变化的技法。

【课前自学】知识链接什么是写出事件的波澜?写出事件的波澜就是写出事件的曲折变化。

为什么要写出事件的波澜?⑴客观事物本身就是起伏变化的,只有写出了事件的波澜才能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⑵“文若看山不喜平”,只有写出了事件的波澜才能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怎么样才能写出事物的波澜?⑴善于选择本身就曲折复杂的事件来写。

(前提)⑵运用一些兴波澜的技巧。

4、兴波澜的技巧有哪些?①情节突转法:成绩期中考之后,数学老师要公布成绩。

他说:“九十分以上和八十分以上的人数一样多:八十分以上和七十分以上的人数也一样多”话一说完,全班一阵欢呼,一位同学追问道:“那么,不及格的人数呢???”老师不疾不徐地回答:“不及格的人数和全班的人数一样多。

”这个故事就运用了情节突转法。

情节突转法是指记叙事件时,顺着一个方向铺陈渲染,把读者的注意力和情感愿望吸引到这个方向发展的一种可能性上去,层层推向高潮;达到顶点时,笔锋陡然一转,通过另一种结局的突然揭晓,掀起波澜。

②设置悬念法:只借一美元一位富豪走进一家银行,来到贷款部前,举止得体地坐下来。

“先生,您有什么事需要我们服务吗?”贷款部经理一边打量着来者,一边热情地问道。

“我想借点钱!”富豪回答。

“可以,您想借多少呢?”“一美元。

”“一美元?只借一美元?”贷款部经理惊诧地看着他。

“是的,我只需要借一美元。

可以吗?”“当然,只要有担保,借多少都是可以的。

”经理彬彬有礼地说。

(续写,尽量实现情节的突转。

)“好吧。

”那人从皮包里取出一沓股票、债券放在桌上:“这些票据做担保可以吗?经理清点之后说:“先生,总共50万美元,做担保足够了。

不过……先生,您真的只借一美元吗?”“是的。

”富豪不动声色地回答。

经理干脆地说:“好吧,请办理手续。

年息6%,只要您付出6%的利息,一年后我们便把这50万美元的股票、债券都还给您。

《黄河九曲--写事要有点波澜》教案

《黄河九曲--写事要有点波澜》教案

1、让学生领会什么是事件的波澜及其艺术效果,进而促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一些常见的兴波澜、生变化的技法,从而培养学生联想迁移、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通过角色扮演、情境多角度地创设,促进学生分组合作主动参与、探究问题,进而提高写作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多角度多层面观察生活认识生活进而热爱生活的高尚情操。

教学重点:1、领会什么是事件的波澜及品味其艺术效果。

2、掌握一些叙事兴波澜、生变化的技法。

教学难点:注意利用事件本身的曲折性、复杂性,写出事件的波澜。

突破策略通过情境创设法、角色扮演法、图片展示法、学生自主参与讨论和教师点拨法,让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善于运用生活本身就具有的曲折性、复杂性和一些常见的兴波澜、生变化的技法,巧妙着笔,再现生活。

教学方法借鉴与探讨相结合,指导与训练相结合。

教学资源1.教材:“黄河九曲”写事要有点波澜2.高一学生课文学过和读过的小说3.三则小故事:《背箱子》《愚人节》《尴尬瞬间》4.作文话题:“家庭风波”教学思路品味波澜之美→探讨波澜之法→续写波澜情节→构思整篇波澜1、你知道生活中哪些一波三折的故事?搜集一下。

2、你觉得怎样才能让文章一波三折?3、你觉得叙事波澜起伏会有什么效果?教学过程:一、导入:看过《三国演义》,我们不会对赤壁之战没有深刻印象。

赤壁之战后,曹操率领着一百多人在火海中仓皇逃窜,败走乌林。

在乌林、葫芦口、华容道,他三次“仰而大笑不止”,笑诸葛亮、周瑜没有谋略,不在这三处设下伏兵。

而在每次笑声还没有停止时,分别杀出了赵云、张飞和关羽,几乎把他活捉了,吓得他魂飞魄散。

后来曹操死里逃生,最后到了自己的地盘南郡,本来可以大笑了,而这时又是“火把齐明,一簇人马拦路”,曹操惊呼:“吾命休矣!”却原来是曹洪。

在南郡,曹洪为他摆酒压惊,他本应大笑,庆幸自己死里逃生,但他却捶胸大哭,悔恨谋臣郭嘉不在。

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让人不忍释卷,应验了一句话“文似看山不喜平”。

人教版必修一《黄河九曲-写事要有点波澜》写作教学案

人教版必修一《黄河九曲-写事要有点波澜》写作教学案

黑龙江省宁安市东京城林业局第三中学高中语文表达交流《黄河九曲写事要有点波澜》写作指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学习目标:1、叙事要注重情节起伏,曲折有致;2、叙事要注意渲染和手法的运用,了解一些生波澜、生变动的方法。

一、教学情境设计:一位老太太做寿,她的子孙请来唐伯虎为她题诗。

全家大小及亲朋好友争着来看。

唐伯虎挥笔写下:这个婆娘不是人(举座皆惊),九天仙女下凡尘(喝彩),儿孙个个都是贼(惊怒),偷得寿桃献至亲(拍手叫好)。

短短四句,跌宕生姿,起起伏伏,吊足胃口。

的确,一池春水,风平浪静,纵然有人认为有宁静柔和之美,但“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水面的荡漾、荷花的摇曳、游鱼的沉浮则会给人更多的联想和感受。

那么如何让平静的水面波澜起伏,一波三折呢?“文似看山不喜平”,中国的传统章回小说中人物命运,忽而山穷水尽,忽而柳暗花明;内容忽而金戈铁马,忽而风花雪月。

引得读者忽上忽下,忽左忽右,忽悲忽喜。

人们把这种起伏变化用一种形象化的比喻叫做“波澜”。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出示课题及要点)。

二、兴风作浪之原因1、什么是写出事件的波澜?(写出事件的波澜就是写出事件的曲折变化)2、为什么要写出事件的波澜?A.客观事物本身就是起伏变化的,只有写出了事件的波澜才能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客观性)任何事物都在不停变化。

天有阴晴,月有圆缺,潮有涨落,草木有枯荣,这是自然界的变化。

塞翁失马,乐极生悲,这是坏事变好事、好事变坏事的人事变化。

文章的波澜就是这种事物复杂多变性的反映。

B.“文若看山不喜平”,只有写出了事件的波澜才能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阅读心理)3、怎么样才能写出事物的曲折?A.善于选择本身就曲折复杂的事件来写。

(前提)文章的波澜是读者的一种心理反应。

我们说文章有没有波澜,最终要看能不能在读者心里激起波澜。

是不是让读者牵肠挂肚,是不是出乎读者意料,是不是让读者感到惊喜,是不是让读者扼腕叹息……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就必须研究读者心理,针对读者心理选取材料,安排结构。

语文高一年级人教版新课标必修一表达交流《黄河九曲 写事要有点波澜》教学设计

语文高一年级人教版新课标必修一表达交流《黄河九曲 写事要有点波澜》教学设计

《黄河九曲写事要有点波澜》教学设计一、教材依据点波澜》。

二、设计思想(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旨在让学生领会什么是事件的波澜及其艺术效果,进而促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一些常见的兴波澜、生变化的技法,从而在这个基础上充分地激活、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学生深切体验、真实再现生活奠定了坚实的写作基础。

(二)教学设想通过精读品味具体的文章,学生自主参与讨论和教师点拨相结合,让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善于运用生活本身就具有的曲折性、复杂性和一些常见的兴波澜、生变化的技法,巧妙着笔,再现生活,要做到方法指导与材料积累相结合,让学生在讨论中共同提高,让方法成为学生的一种体会。

(三)具体学情有利条件:初中阶段学习过程中,学生们零星地接触了一些有波澜的文章,有些方法老师都渗透讲过。

另外,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鉴赏能力,想象联想丰富。

不利条件:由于学生生活阅历不丰富,加之想象联想丰富,容易为了叙事曲折而脱离生活,故弄玄虚,穿凿附会,破绽百出,将事件描写得繁复曲折,但与突出的中心关系不大,徒使文字冗长拖沓。

(四)注意问题作文技法应落实在具体运用方法写作的实践中,而不是强调几个方法的概念,也要让学生走出编故事等常见误区。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让学生领会什么是事件的波澜及其艺术效果,进而促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一些常见的兴波澜、生变化的技法,从而培养学生联想迁移、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构思故事情节的能力。

(二)过程和方法:通过品味经典的文章,体悟什么是事件的波澜及品味其艺术效果,进而掌握写出事件波澜的途径和方法,提高写作水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多角度多层面观察生活认识生活进而热爱生活的高尚情操。

四、教学重点(1)领会什么是事件的波澜及品味其艺术效果。

依据:这是写出事件的波澜的前提和基础。

(2)掌握一些叙事兴波澜、生变化的技法。

依据:这是解决如何写出事件波澜的途径和方法。

五、教学难点:注意利用事件本身的曲折性、复杂性,运用一些兴波澜,生变化的方法,写出事件的波澜。

《黄河九曲写事要有点波澜》作文教学设计

《黄河九曲写事要有点波澜》作文教学设计

《黄河九曲写事要有点波澜》作文教学设计第一篇:《黄河九曲写事要有点波澜》作文教学设计《黄河九曲写事要有点波澜》作文教学设计1课时。

一、入门篇──激兴趣唐伯虎的故事导入。

一位老太太做寿,她的子孙请来唐伯虎为她题诗。

全家大小及亲朋好友争着来看。

唐伯虎挥笔写下:这个婆娘不是人,九天仙女下凡尘,儿孙个个都是贼,偷得寿桃献至亲。

短短四句,跌宕生姿,起起伏伏,吊足胃口。

的确,一池春水,风平浪静,纵然有人认为有宁静柔和之美,但“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水面的荡漾、荷花的摇曳、游鱼的沉浮则会给人更多的联想和感受。

那么如何让平静的水面波澜起伏,一波三折呢?“文似看山不喜平”,中国的传统章回小说中人物命运,忽而山穷水尽,忽而柳暗花明;内容忽而金戈铁马,忽而风花雪月。

引得读者忽上忽下,忽左忽右,忽悲忽喜。

人们把这种起伏变化用一种形象化的比喻叫做“波澜”。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

二、知识篇──明原委1.什么是写出事件的波澜明确:写出事件的波澜就是写出事件的曲折变化。

2.为什么要写出事件的波澜①客观事物本身就是起伏变化的,只有写出了事件的波澜才能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②“文似看山不喜平”,只有写出了事件的波澜才能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三、技法篇──晓方法中心话题:怎么样才能写出事件的波澜呢?1.善于选择本身就曲折复杂的事件来写。

2.文章的波澜也取决于写文章的技巧。

①情节突转法成绩期中考之后,数学老师要公布成绩。

他说:“九十分以上和八十分以上的人数一样多:八十分以上和七十分以上的人数也一样多”话一说完,全班一阵欢呼,一位同学追问道:“那么,不及格的人数呢”老师不疾不徐地回答:“不及格的人数和全班的人数一样多。

”阅后请甲组学生概括本技法要素,并点评该技法在这则材料运用中的好处。

②设置悬念法只借一美元一位富豪走进一家银行,来到贷款部前,举止得体地坐下来。

“先生,您有什么事需要我们服务吗?”贷款部经理一边打量着来者,一边热情地问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河九曲” 写事要有点波澜》教学设计之一-一位老太太做寿,她的子孙请来唐伯虎为她题诗。

全家大小及亲朋好友争着来看。

唐伯虎挥笔写下:这个婆娘不是人(举座皆惊),九天仙女下凡尘(喝彩),儿孙个个都是贼(惊怒),偷得寿桃献至亲(拍手叫好)。

短短四句,跌宕生姿,起起伏伏,吊足胃口。

这就叫做──事件的波澜。

二、教师提示1、什么是写出事件的波澜?写出事件的波澜就是写出事件的曲折变化。

2、为什么要写出事件的波澜?⑴客观事物本身就是起伏变化的,只有写出了事件的波澜才能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客观性)⑵文若看山不喜平,只有写出了事件的波澜才能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阅读心理)3、怎么样才能写出事物的波澜?⑴善于选择本身就曲折复杂的事件来写。

(前提)⑵运用使叙事曲折的技巧:①情节突转法:先请大家看一个故事:成绩期中考之后,数学老师要公布成绩。

他说:九十分以上和八十分以上的人数一样多:八十分以上和七十分以上的人数也一样多话一说完,全班一阵欢呼,一位同学追问道:那么,不及格的人数呢???老师不疾不徐地回答:不及格的人数和全班的人数一样多。

这个故事就运用了情节突转法。

情节突转法是指记叙事件时,顺着一个方向铺陈渲染,把读者的注意力和情感愿望吸引到这个方向发展的一种可能性上去,层层推向高潮;达到顶点时,笔锋陡然一转,通过另一种结局的突然揭晓,掀起波澜。

②设置悬念法:设置悬念法就是设置一个个悬而未决的矛盾,使情节回旋推进,给人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例:只借一美元一位富豪走进一家银行,来到贷款部前,举止得体地坐下来。

先生,您有什么事需要我们服务吗?贷款部经理一边打量着来者,一边热情地问道。

我想借点钱!富豪回答。

可以,您想借多少呢?一美元。

一美元?只借一美元?贷款部经理惊诧地看着他。

是的,我只需要借一美元。

可以吗?当然,只要有担保,借多少都是可以的。

经理彬彬有礼地说。

(续写,尽量实现情节的突转。

)好吧。

那人从皮包里取出一沓股票、债券放在桌上:这些票据做担保可以吗?经理清点之后说:先生,总共50万美元,做担保足够了。

不过先生,您真的只借一美元吗?是的。

富豪不动声色地回答。

经理干脆地说:好吧,请办理手续。

年息6%,只要您付出6%的利息,一年后我们便把这50万美元的股票、债券都还给您。

谢谢!富豪办完手续后,从容离去。

一直在一旁观望的银行行长怎么也不明白,一个拥有50万美元的人,怎么会跑到银行来借一美元呢?于是,他追了上去,大惑不解地问这位富豪:对不起,先生,我想问您一个问题。

这实在弄不懂,您拥有50万美元的家当,为什么还要借一美元呢?好吧,我可以把实情告诉你,我到这里来办事,需要一段时间,随身携带这些有价票据很不安全。

这曾到过几家金库,想租他们的保险箱,但租金都很昂贵。

我知道贵行的保安很好,所以就将这些票据以担保的形式寄存在贵行。

况且借款利息很便宜,一年只要支付6美分行长恍然大悟:有头脑又有金钱的人是幸运的,他们能用头脑支配金钱;而只有金钱没有头脑的人则是不幸的,因为他们的头脑被金钱所支配。

经商斗智,善谋者胜。

③铺陈误会法:例:新学期伊始,我们高年级学生去车站迎接新同学。

我见一小女生站在一个大箱子旁不知所措,便主动上前帮她提起箱子。

不料箱子似乎重逾千斤,我又不好意思放下箱子,只好勉力支撑。

才走了几步,那女生便对我说:请续写:新学期伊始,我们高年级学生去车站迎接新同学。

我见一小女生站在一个大箱子旁不知所措,便主动上前帮她提起箱子。

不料箱子似乎重逾千斤,我又不好意思放下箱子,只好勉力支撑。

才走了几步,那女生便对我说:背不动就滚吧!我一听此言,登时怒从心头起,放下箱子,怒视着她。

那女生愣了几秒钟,才满脸通红地指着箱子的底部对我说:我指的是轮子。

讨论:事情的波澜因何而起?(误会)误会源于人与人之间的错误理解。

这种错误理解使得人物之间的对话、行动、感情等等都朝着意外的方向发展,从而掀起事件的波澜。

应该说,误会的产生大多是出于偶然,但如果能用偶然的误会来表现某些必然的事物,往往会有非常好的效果。

例文:地球仪为什么是歪的督学到学校视察,见教室里有个地球仪,就问学生甲:你说说看,这地球仪为什么会倾斜23.5度呢?学生甲惶恐地答:不是我弄歪的。

督学摇摇头,转问学生乙。

学生乙双手一摊,说:您也看见,我是刚刚才进来的。

督学疑惑地询问老师,老师抱歉地说:不能怪他们,这地球仪买回来时就这样了。

督学脸色愈来愈难看。

这时,校长赶紧解释:学校经费有限,这是在地摊上买的。

通过铺陈误会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人物的不学无术。

④抑扬交错法:例:求职始末大学毕业才两年的舒平下岗了。

为了生活,舒平不得不四处奔波,终于一家有朋友的公司答应他去应聘。

在复试时,他与一位业务经理因意见上的分歧而发生了争执,他那桀骜的个性使他的言语犀利而偏激,令经理十分尴尬,结果他落榜了。

舒平连遭重创,心灰意冷。

想到年迈的父母正巴巴地盼着享儿子的福,想到相恋两年的女友因自己境况不佳而常闹分手,想到自己才华横溢而无处施展,他绝望了,踏上了一条不归路恰到此时,那家公司的朋友找到他,将他从死神身边拽了回来,同时带给他一张一聘请书。

原来那位经理经过冷静的思考,认为舒平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决定高薪聘用他。

舒平躺在病床上,通过电话与家人分享自己的喜悦。

第三周星期一,舒平早早地来到公司门前,却见一张通告赫然映入眼帘:鉴于舒平先生心理承受能力太差,本公司决定予以解聘(出示一组由情节组接的图片。

)例:威胁(欲抑先扬法)[俄]契诃夫有一个贵族老爷的马被盗了。

第二天他在所有的报纸上都刊登了这样一个声明:如果不把马还给我,那末我就要采取我父亲在这种情况下采取过的非常措施。

威胁生效了。

小偷不知道会产生什么严重后果,不过他想着可能是某种特别可怕的惩罚,很害怕,于是偷偷地把马送还了?能有这样的结局,贵族老爷很高兴。

他向朋友们说,他很幸运,因为不须要步父亲的后尘了。

可是,请问你父亲是怎么做的?朋友们问他。

你们想知道我父亲是怎么做的么?好吧,我告诉你们有一次他住旅店时,马被偷走,他就把马肚带套在脖子上,背着马鞍走回家了。

如果小偷不是这样善良和客气的话,我发誓,我一定要照父亲那种做法去做!三、例文钥匙我转学时间不长,已经感到压力了。

这里的同学都很注重成绩:学得好的受人尊敬,相反,就抬不起头来。

我很努力,语文不错,可数学成绩却比较差。

我很着急。

眼看就要期末考试了。

班主任老师让我请同桌、班上数学最棒的同学帮助我复习。

她的语文不怎么好,我们俩正可以互相帮助。

我跟同学们还不太熟,可对她印象挺深。

她白白净净,很文雅。

她有个习惯──爱笑,笑得厉害了,就要流泪,尤其是听我说笑话的时候。

放了学,我马上把老师的意思告诉她。

她听了,微微一笑,低头想了想。

行啊,不过,这两天我的事挺多那,怎么办呢?要复习也就在这两天了。

我不想让她为难。

听说她考试前总要列一个详尽的复习提纲,我就说:这样吧,先借给我你整理的复习提纲吧,我明天就还你。

一边把我整理的语文复习要点给了她。

行啊,她笑着接过我的《要点》,可我把提纲放在家里了。

你看没关系,我跟你取一趟吧。

我家可远呢!不怕,我有月票。

那好吧。

我们上车了。

大概是两个人就伴儿的缘故吧,说说笑笑的就到了。

估计不过是五六站的路。

这里是一片新建的住宅区,一栋栋高大的楼房挺立着,真神气。

我忍不住问:你家在哪栋楼?她朝前边示意了一下,我顺着看过去,有好几栋呢,到底是哪个呀?嗯,从这儿数,第四栋。

那是一栋六层大楼,楼身略带粉红色,真好看。

你住几层?她又微微一笑。

你猜猜?一层?二层?嗯,四层?怎么还不对呀?六层。

她说。

那,是哪扇窗子?我望着六层上的那些窗户,是那扇摆着花的吗?她笑着摇摇头,是那扇开着玻璃窗的吗?她还是摇头。

哦,我知道了,是那扇挂着黄色窗纱的吧!她含笑默认了。

我高兴地说:多漂亮的黄色呀!是你自己选的吧?嗯,不过,那种颜色叫鹅黄,是黄色里很淡雅的一种。

哦,原来一种颜色还分好多样哪。

看看那窗纱,又看看她,我不禁拉着她的手,上楼──倒像我是主人了。

我们说笑着上了六楼,到了左边的门前,她停下了,打开书包找什么东西。

我问:怎么啦?她又翻了翻书包后面的夹层,终于抬起头来,苦笑着说:真对不起,我忘带钥匙了。

我真有点失望,要走;可一想她得等她家人下班回来才能进去,一定很寂寞,就想陪她一会儿。

她半急半笑着让我走,我不肯。

我忽然想起个笑话来,就讲给她听:四个旅客赶了很多的路,好不容易回到旅社,可是电梯坏了。

只得一层一层地爬。

她们住在第四十层。

为了减轻疲劳,规定每人讲一个故事。

等轮到最后一个人讲了,他们也上到了第四十层。

大家就要这个人讲一个最简短而又最悲伤的故事。

那人把眼一瞪说:我把咱们房门钥匙落在楼下的汽车里了。

她听了,捂着嘴咯咯地笑了起来。

不一会儿,就流眼泪了。

她赶快从兜儿里掏出手绢儿── 当啷,一个发亮的东西蹦出来,掉在地上。

天色暗了,那个东西却更刺眼。

她愣着,刚才那一丝笑纹却僵在嘴角上。

愣了好久,我俯下身去,捏起那枚发亮的东西,放进她有些颤抖的手上。

她开了门,刚跨进去,咔,猛地把门碰上了。

我呆呆地站着,泪水一下子涌了出来这篇文章情节很完整也很曲折。

文章刻画的她是班上数学最棒的,但心地狭窄,唯恐人家超过自己,因此当我向她借复习提纲时,她先以我把提纲放在家里了、我家远着呢作托辞,最后竟以忘带钥匙来假托,不肯借。

情节屡次转折,较能吸引读者:1、文章用情节突转法来构思情节,钥匙的出现是文章的高潮所在,在结构上形成了奇峰突起、江河陡转之势,它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2、用伏笔和照应的手法写她的笑和流泪,这是显示作品内容的连续性、完整性的重要手段,也是使行文曲折的有效方法。

3、在高潮来临前,作者不惜笔墨、不厌其烦地描写问楼、认房、上楼、讲笑话等内容,为情节的高潮蓄势,不断强化读者的期待心理,使矛盾爆发情节突转时具有飞瀑流泉从天降的艺术效果,造成读者心灵的强烈震撼。

4、运用了误会法。

文章中的我对她的屡次托辞,不仅不生疑,反而信以为真,使情节步步发展,层层铺垫,引人入胜。

四、升格1、待升格作文:拐角处的眼神我在篮球场上摔伤了膝盖,回家途中正好遇上下班的老爸,带我回去吧,我实在痛得走不动了!老爸先是惊讶地看着我的伤口,盯了几秒,皱了皱眉说:这点小伤算什么,要打球就得付出代价,自己走回家!我以为那只是一句玩笑,很自觉的往车上坐。

不料老爸把我推开,自顾自地,飞快地骑走了,远远抛下一句话:自己走回家!自己走回家?我心里又是气愤又是委屈,虎毒还不食子呢!我──不走了。

不过一想,万一不马上清洗,伤口发炎怎么办?苦的还不是自己,干嘛和自己过不去呢!于是我憋了一肚子的气一瘸一拐往家走。

然而就在几分钟后,我便在马路的拐角处又看到了老爸的身影,那臃肿的显得笨拙的身影,那习惯性皱着眉的脸,还有那双正盯着我的充满关爱的眼睛在马路的拐角处,在与我对视的那一刹那,他立刻转过身,跨上自行车消失在人群中,再也没有回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