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道与绿道概念
绿道名词解释

绿道名词解释
绿道,是一种能够为城市提供绿色空间的人类建筑设施,它为城市居民提供了可供休闲活动的绿色空间,也为环境提供了良好的绿色空间。
绿道,也称为绿色道路,是一种由公园、湖泊、林地、草坪、公园植物等绿色空间组成的人工建筑设施,它以植物绿色景观为主,并可以沿着城市街道连接起来。
绿道是城市居民接触自然的重要渠道,它可以改善城市环境,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活动空间,构成城市绿色空间网络,是城市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绿道的设计,应该考虑地形的特点,它的宽度和长度,应该能够满足城市居民的休闲活动需求,同时也要考虑景观的美观性,以及绿道与街道的连接性。
一般情况下,绿道的宽度可以在20-40米之间,长度可以在100-150米之间,应注意绿道的设计,要尽量避免拥挤和拥塞,以便创造一个安全、舒适、安静、清新的环境。
绿道的景观设计,应该有助于实现它的宗旨,即使城市居民与自然联系,为城市居民创造一个自然的休闲空间。
在景观设计上,可以采用花坛、草坪、行道树、小溪、池塘等造景植物,可以将植物分类种植,营造出景观花园的气氛,也可以采用喷泉、雕塑、照明等装饰产品,以增加绿道的视觉效果。
另外,绿道上也可以设置休闲座椅、游乐设施等休闲设施,以供城市居民休闲活动。
绿道不仅是城市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居民放松身心的绿色空间,是城市改善环境和保护生态的重要措施。
因此,在城市绿道的设计和建设中,应注意设计的美观性,安全性,使用性,以及绿道与城市环境的协调性,在建设过程中,也要注意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并为城市居民提供一个安全、舒适、安静、清新的环境。
园林名词解释

10.绿化覆盖率: 指绿化植物的垂直投影面积占城市总用地面积的比值
11.城市绿线: 城市各类绿地范围的控制线。”
12.城市紫线: 是指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内的历史文化街区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公布的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范围界线,以及历史文化街区外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布保护的历史建筑的保护范围界线。
46.驳岸: 是园林工程的组成部分,必须在符合技术要求的条件下具有造型美,并同周围景色协调。
47.伊斯兰园林: 伊斯兰园林是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之一,是古代阿拉伯人在吸收两河流域和波斯园林艺术基础上创造的,以叙利亚、波斯、伊拉克为主要代表,影响到欧洲的西班牙和南亚次大陆的印度,是一种模拟伊斯兰教天国的高度人工化、几何化的园林艺术形式。
一池指太液。太液池是一个相当宽广的人工湖,因池中筑有三仙山而著称。这种“一池三山”的布局对后世园林有深远影响,并成为创作池山的一种模式。
38.三山五园: 三山五园是北京西郊一带皇家行宫苑囿的总称,是从康熙朝至乾隆朝陆续修建起来的。
39.置石: 以石材或仿石材布置成自然露岩景观的造景手法。
40.风景名胜区: 是指具有观赏、文化或者科学价值,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比较集中,环境优美,可供人们游览或者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区域。
13.城市蓝线: 是指城市规划确定的江、河、湖、库、渠和湿地等城市地表水体保护和控制的地域界线。”
14.道路红线: 道路用地的边界线
15.建筑红线: 也称“建筑控制线”,指城市规划管理中,控制城市道路两侧沿街建筑物或构筑物(如外墙、台阶等)靠临街面的界线。任何临街建筑物或构筑物不得超过建筑红线。
35.枯山水 源于日本本土的缩微式园林景观,多见于小巧、静谧、深邃的禅宗寺院。
绿道定义

按照广东省的统一要求,广州市绿道规划、设计、建设原则上按《珠三角区域绿道规划设计指引(试行)》执行,建设主要依托青山绿地工程、迎亚运工程和水环境治理工程的相关项目开展。
本文结合广州市实际情况,在绿道规划精神指导下,对广州绿道驿站设计提出具体探讨方案。
一、绿道的定义和分类绿道(Greenway)是一种线形绿色开敞空间,通常沿着河滨、溪谷、山脊、风景道路等自然和人工廊道建立,内设可供行人和骑车者进入的景观游憩线路,连接主要的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历史古迹和城乡居住区等。
绿道根据所处区位和目标功能不同分为三类:生态型、郊野型和都市型。
在绿道两边规定的控制范围内要控制新增与绿道功能不相容的项目。
生态型绿道主要是指连接景点、区域之间以城市快速路、高速公路、国道等路段以及河流、海岸沿线林带、绿化带为主体,贯通城乡的生态廊道,其控制范围宽度一般不小于200m。
郊野型绿道主要是依托城市建成区、生态旅游景点周边的大块绿地、水体、连接道路和田野乡村所构建的绿色走廊,其控制范围宽度一般不小于100m。
都市型绿道主要是指在城市建成区内,依托河道以及道路两侧的绿地构建形成供市民休闲活动的通道,其控制范围宽度一般不小于20m。
二、绿道的组成要素绿道主要由绿廊系统和人工系统组成。
绿廊系统:是指在绿道控制范围区内的自然因素,包括由绿化、水体等组成的绿化缓冲区。
人工系统:是指在绿道的控制范围内,为满足绿道游憩功能而配建的设施,包括绿道游径、标识系统、服务系统及节点、基础设施等。
广州的绿道须主要包含四大要素:良好优美的绿化生态环境、标准合理的绿道游径(单车道、人行健步道)、统一清晰的标识系统、完善的综合服务设施。
三、绿道线路的选择广州市域范围内绿道分为三个层次:省规划的省级绿道,市规划的市级绿道,区(县级市)规划的区级绿道。
绿道的选线要结合现有的水道和道路系统,考虑其穿越区域的社会经济、自然气候、地形水文、植被、景观风貌等条件,并分析绿道穿越区域的基础设施、土地利用情况、用地权属等;绿道的选线要考虑资源的生态性,布局的整体性,交通的连通性,使用的安全便捷性,实施的可操作性和经济性;绿道的选线要尽量联系贯穿各风景区、名胜古迹、公园、院校、场馆、商务商业中心;省、市、区级绿道要相互连接贯通,并突出地方特色。
绿道建设资料

绿道建设基本要素
绿道配套设施建设
绿道建设管制要求
绿道建设的误区
(1)长距离借道城市道路和公路的非机动车道。 (2)只建车道,不划廊道。目前很多地方将绿道简单 理解成单车道。 (3)只建车道,不管配套。绿道系统除了包括绿廊和 慢行道以外,还包括相应的配套服务设施。 (4)过于人工化,不生态。在建设中未注意充分结 合现有地形、水系、植被等自然资源特征,依然 采取大填大挖的方式,毁坏了大量自然或人工植 被。
绿道指生态型绿道、郊野型绿道和都市型绿道。不 同类型绿道在具体建设标准的确定上存在差异。 ”5“大系统是指绿廊系统、慢行系统、交通衔接系统、服 务设施系统、标识系统。 ”17“个要素是指绿廊系统中的绿化缓冲区和绿化隔离带两 个要素;慢行系统中的步行道、自行车道和综合慢行道三 个要素;交通衔接系统中的衔接设施和停车设施两个要素; 服务设施系统中的管理设施、商业服务设施、游憩设施、 科普教育设施、安全保障设施和环境卫生设施六个要素; 标识系统中的信息标志、指路标志、规章标志和警告标志 四个要素。
6、照明系统:从现场观察来看,荔城段绿道基本没有设置照明 设施。笔者从景区外的自行车租赁点了解到,游人一般在黄昏 的时候归还自行车。据此推测,傍晚至天黑后景区游人较少, 在一些密林区,若没有设置照明设施,容易成为犯罪活动的多 发地。 小结:增城绿道(荔城段)慢行系统基本建成,各类服务、标志 设施初步齐备,基本达到使用要求。绿化方面注重原生态的保 护与利用,与道路周边的自然景观相协调,体现出浓郁的地域 特色。但在某些方面仍需不断改善,例如交通换乘系统有待发 展,应通过城市轨道或道路交通等方式实现与绿道的衔接,使 交通接驳便利;服务设施及游览标志系统应符合人性化服务和 绿色环保设计等要求。
绿道建设原则:“因地制宜、绿色材料、 人文关怀”
绿道

“绿道”顾名思义,绿道是一种线形绿色开敞空间,通常沿着河滨、溪谷、山脊、风景区道路等自然和人工廊道建立,内设可供行人和骑车者进入的景观休憩线路,是一个理想生活的路径,最适合忙碌都市人和追求健康人群休闲的好去处。
交通管理部门把安全、通畅的道路称为“绿道”。
而在景观设计中,绿道则有更深更广的内涵,这个概念起源于70年代。
绿道主要由人行步道、自行车道等非机动车游径和停车场、游船码头、租车店、休息站、旅游商店、特色小店等游憩配套设施及一定宽度的绿化缓冲区构成。
绿道由来是为了改善环境,安全家居......有了绿道,就有了安全的保障!话说肇庆绿道呢,就有两条,一条在北岭山脚下,另一条就是七星岩绿道啦。
北岭山那条绿道,从肇庆学院后门处,一直通往广州方向,而且沿途比较少补给,适合专业发烧友,业余的最好不要去。
另一条七星岩绿道,适合大众游玩的,绿道所到之处,把整个七星岩包围,最适合游玩了。
我喜欢骑车驰骋在大街小巷,酷爱那飞奔的速度、飞奔的感觉。
早就听说过星湖绿道,今天我去绿道游玩了。
这天,我想一睹绿道的面貌,想看看人们口口相传的绿道真面目。
于是,我像一匹快马,身下飞速旋转的车轮如同健壮的马蹄。
好奇之余,我也带着主观上的失望:在这个城市里,能有绿色吗?绿道,该不会是名不副实的吧?我骑车到达了绿道入口。
骑车的热情似乎被这通道煽动起来,“绿道,我来了!”绿道是不允许机动车进入的,但可以在入口的服务区租自行车。
我想要更好地领略绿道的风景,所以我骑得很慢。
“嗅、嗅”一阵阵扑鼻而来的香味,它不断的吸引着我。
那就是清香的花儿与小草,我沉静在哪清香中。
是什么,让我们在空气这么好的地方生活的?是花,是草,是树?不不不,是奇妙的绿道!进入北岭山脚下绿道,只见两边绿荫匝地,种满了花草树木,有我常见的大勒竹、湿地树、白玉兰、榕树等,也有一些是我从来就没有见过的,在这些树身上都挂有一个小牌,这些小牌就像是它们的身份证,牌上有详细的介绍,告诉我们这些花草树木的名称、所属科目、特点、作用等,于是我们又认识了一些新的植物,有木荷、野牡丹、香樟树等等。
绿道

此项原则指的是绿道能在最小的空间里包容多种功能,这 一点体现出了绿道作为规划策略的优势。下面通过三点来 解释: 第一是多种功能共存的可行性。这一点的前提是多种功能 的共存不会使原有单一功能遭到破坏。最常见的是绿道中 动物栖息地和人类游憩功能的冲突,这就需要在绿道管理 上实施游人进入的时间控制,使人类的干扰降低。 第二是经济上的受益。由于绿道对土地利用的集中性,多 余的土地可以被用于其他用途,在管理上也由于空间的集 中而降低了开销。 最后是政治上的支持。由于绿道的多功能性,它便承担了 多方面的效益,参与和支持绿道建设的政治团体会多样化。 这方面经常拿绿道和绿带(Greenbelt)进行比较,后者 是单一功能的,为了限制城市发展而建立起来的。发展中 受到的压力应该较小。
哪些动物在使用现有通道,哪些没有使用
使用通道的每种动物的数量
图中的绿色虚线圈出了三个备选地址
第一处备选地址为上图左侧选 区内高速路通过的一座年久失 修的石桥,这座桥由于桥下空 间限制,只能使会游泳的动物 通过,而不会游泳的动物则需 要从桥面的高速路上通过,很 容易造成事故。研究小组据此 设计了一座新桥,桥下的空间 被增大,并提供了行人和动物 通行的通道。
最终,第三个选项被选 中,因为它很好的建立 了生态连接,又完成了 多功能的集中,为未来 解决类似问题提供了一 个范例。
五、绿道规划的四种策略
①保护策略。当现有的风景资源值得保护时,应采用保护 策略。这个策略通过规划理论、监管政策、土地收购以达 到理想目标。一个此类绿道的经典案例是佛罗里达州级绿 道规划。 ②防御策略。当现有的风景资源是破碎的,但是有一个有 价值的核心区是值得保护时,通常采用防御策略。这个策 略旨在防止进一步的破碎。这里举一个简单的案例:威斯 康辛州、伊利诺伊州和印第安纳州绿色基础设施规划。 ③进攻策略。进攻策略是在已被干扰和破碎的风景资源中 利用自然发展过程创建新的基质。进攻策略依赖于规划理 论、生态修复理论和大量的资金。案例 ④机会主义策略。它是利用一些独一无二的机会,通常需 要具有一个创造性的思维来看待事情,并想象出新的用途。 纽约高线公园
绿道规划设计全

绿道的意义
保护敏感的自然生态系统:主要是沿河流、海岸以及 山脊线;绿道维护生物多样性并为野生动物迁移提供 通道。
在大都市区内和郊区为人们提供了大量的游憩机会, 可以步行、爬山、骑自行车、游泳、划船,以及其他 户外休闲活动。
5、 绿 道 规 划 设 计 基 本 要 求
5、 绿 道 规 划 设 计 基 本 要 求
5、 绿 道 规 划 设 计 基 本 要 求
5、 绿 道 规 划 设 计 基 本 要 求
5、 绿 道 规 划 设 计 基 本 要 求
6、典型地段城市绿道规划指引
城市绿道经过的地段类型多种多样,其中比较典型的 有滨水地段、山林地段、乡村田野地段和城镇地段等。
为人们提供重要的历史遗产和文化价值,大多数绿道 沿河流或海岸分布,这些地区或廊道有将近90%是遗产 和文化资源所在地
绿道相对于其他类型绿地的优势
功能更全、性价比更高、更灵活可行
绿道能在最小的空间里包容多种功能,集环 保、运动、休闲、旅游等功能于一体,是一 种能将保护生态、改善民生与发展经济完美 结合的有效载体
可供行人和骑车者进入 它是连接公园、自然保护地、名胜区、历
史古迹,及其他与高密度聚居区之间进行 连接的开敞空间纽带 具有绿色通行、游憩健身等多种功能
绿道的组成要素
绿道主要由绿廊系统和人工系统组成。 绿廊系统:是指在绿道控制范围区内的自然
因素,包括由绿化、水体等组成的绿化缓冲区。
人工系统:是指在绿道的控制范围内,为满
郊野型:凤凰山-银湖森林公园段、马峦山公园-南澳段、西冲-东冲段、 天后古庙-打马坑水库段等4段,总长约112公里,既有城市风光,也有原生 态环境,控制范围不少于100米,主要开展郊野休闲、户外运动、旅游观光等 活动,亲近自然。
绿道

人性化原则
便利化原则
充分利用现有的山体、水系和道路,结合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将区域绿 道、城市绿道、社区绿道贯通成网布局。加强绿道网与公共交通网的衔接 ,完善换乘系统,方便居民和游客进入;服务一没施采用“大集中、小分散 ”的方式设置,方便居民使用。
可行性原则
根据各地的实际,尽量结合现有的滨水路径、乡村小道和道路两侧等设施 进行布置,既要易于施工建设又要方便日常维护管理。绿道规划建设的新 增设施应利用优良性价比的、反映健康绿色生活的新技术、新材料、新设 备。
生态型绿道
郊野型绿道
都市型绿道
二、规划重点
二、规划重点
1、面临的现实困境:
1.1粗放增长模式带来的生态环境恶化问题 1.2居民生活品质下降问题
2、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保护与利用未能有效结合,“死保”导致保护效果不佳 2.2政府对城市开发与管理的关注重点有偏差:
整体现状
在中国,珠三角 一些城市已经在小范 围的局部地区不同程供了丰富的实践 经验。
国外绿道建设经验 广东绿道建设经验
×× ×× ××
分类建设指引
×× ×× ××
公众参与 区、县建设意愿
绿道网建设指引
分区(市)建设指引
××
型
××
××
××
××
××
××
××
××
型
型
区
区
区
区
区
区
近期建设规划 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4、规划原则
生态化原则
以支持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优化城乡生态环境为基础,充分结合现有地形、 水系、植被等自然资源特征,避免大规模、高强度开发,保持和修复绿道及周边 地区的原生生态功能,协调好保护与发展关系,保持和改善重要生态廊道及沿线 的生态功能、生态景观,体现生态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风景道”的概念是近几年从“景观大道”引申发展而来。
风景道是一种路旁或视域之内,拥有审美风景的、自然的、文化的、历史的、考古的和增进游憩价值的景观道路,是交通价值、景观价值、游憩价值、文化价值、自然价值等多重价值的融合。
风景道所具有的充分拓展旅游和旅行途中的景观观赏功能,将惯常的旅行成本转变为旅游者的特殊旅行收益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满足了游客旅途中多种游憩需求,同时也顺应了旅游业尤其是自驾车旅游迅猛发展的趋势。
它通过线性路线,将点、面状的旅游景区景点连接成网状旅游目的地,对于面状、线状产品是一种最经济、最直观、最深刻的体验方式。
因此,风景道改变了传统的围墙内的旅游风景区开发模式,是一种很好的线性旅游开发模式,是对点、面状旅游开发模式的补充和完善。
风景道在国外如北美、西欧已有了100多年的发展历史,已形成了一个独立的、蓬勃发展的研究领域,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同时风景道还因获得了政府和开发商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在实践工作中取得迅速发展。
目前美国已建设了80多条国家风景小道和泛美风景道,形成了由国家、州和地方级组成的风景道体系。
风景道在道路规划、景观设计、保护历史遗迹和优美的自然风景、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绿道就是沿着诸如河滨、溪谷、山脊线等自然走廊,或是沿着诸如用作游憩活动的废弃铁路线、沟渠、风景道路等人工走廊所建立的线型开敞空间,包括所有可供行人和骑车者进入的自然景观线路和人工景观线路。
它是连接公园、自然保护地、名胜区、历史古迹,及其他与高密度聚居区之间进行连接的开敞空间纽带。
从地方层次上讲,就是指某些被认为是公园路(parkway)或绿带(greenbelt)的条状或线型的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