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态廊道构建理念及关键技术

城市生态廊道构建理念及关键技术
城市生态廊道构建理念及关键技术

城市生态廊道构建理念及关键技术

达良俊1,2,3 余 倩1 蔡北溟1

1 华东师范大学环境科学系 上海 200062

2 上海市城市化生态过程与生态恢复重点实验室 上海 200062

3 浙江天童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上海 200062

文章归纳了城市生态廊道的概念和内涵,重点讨论了廊道的生境和通道功能,分析了城市生态廊道建设中存在的宽度确定、群落配置和廊道连接等关键技术问题,并针对上海目前分布的主要6种野生兽类确定了合理的廊道宽度,提出了以近自然理念为指导,配置城市“地标性”植物群落的廊道构建模式,并借鉴国外研究成果,提出“生态道路(eco-road)”建设的初步设想。

1 城市生态廊道的主要功能

生态廊道(Ecological Corridor)是一种与相邻两边环境不同的线状或带状斑块区域[1],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过滤或阻抑物质、防止水土流失、防风固沙、调控洪水等生态服务功能[2],是支撑生态体系运作的重要一环[3]。城市生态廊道是具有生态功能的城市绿色景观空间类型,由纵横交错的沿道路、河流林带系统构成,并与绿色节点有机结合,形成城市生态网络系统[4-5]。

作为城市生态廊道主体的林带,基本功能主要分为两方面:第一是生态功能,第二是景观美学功能。

笔者认为林带更应被赋予重要的生境(h a b i t a t)功能与通道(c o n d u i t)功能,即为野生动物的生存和繁殖提供所需的资源(食物、

庇护所、水)和环境条件,在提供栖

息空间的同时,成为其移动及传递生

物信息的通道。在个体水平上,是动

物日常活动及季节移动的通道[6];由

于能够提高斑块间物种迁移率,方

便不同斑块个体间的交配[7],在种群

水平上,它又是种群扩散、基因交

流,乃至气候变动时物种在分布区

域间迁移的通路,对生物多样性的

保护起到了重要作用。

2 城市生态廊道构建中需解决的

关键技术问题

近年,森林城市成为城市生

态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和步骤,贵

阳、沈阳、长沙、成都、广州、杭

州、威海、宝鸡、临安、无锡等地

相继开展包括片林、沿河沿路、环

工业区、环城镇林带在内的城市森

林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8]。上海

从2003年起开始现代城市森林发

展规划研究,除大型片林之外,

规划建设了宽1000m的环淀山湖、

宽500m的黄浦江两岸水源涵养

林,长97k m宽500m的外环林带,

长23.5k m宽30~200m不等的张家

浜滨水绿带,城市森林面积已达

11.63%。

由于林带的建设大都集中于

景观、防污染隔离或部分游憩功能

的追求,在规划设计、建设实施及

经营管理的三个层面,忽略了林带

的生态廊道功能。在人们关注城市

生物多样性,甚至尝试让乡土动物

回归故土、恢复区域原有动物相

(fauna)的当今,已建成的林带在

功能上略显欠缺。因此,如何对已

建林带生态廊道化以及构建具有生

态廊道功能的林带,是当前城市森

林建设中必须考虑和亟待解决的关

键科学、技术问题。在具体的实践

中,林带宽度、群落配置、林段连

接是目前城市生态廊道建设的瓶颈

问题。

2.1 林带宽度的设计

宽度是城市生态廊道设计中

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之一,对其生

态功能的发挥有着重要的影响。宽

度过窄的廊道会对敏感物种不利,

所产生的边缘效应(edge effect)会

降低边缘种和内部种的数量,也会

影响廊道中物种的分布和迁移[9];

但廊道也不宜过宽,否则促使生物

在两侧间的运动,从而增长动物的

行走时间,增加暴露于捕食者的机

会,而在城市土地资源异常紧缺现

状下,既不符合省地原则,又难以

操作实现。

如何科学合理确定具有生态廊

道功能的林带宽度是关键的科学技

术问题。

2.2 植物群落的配置

植物群落是构成林带的基本单元,其多样性以及结构配置对林带生态廊道功能的发挥起着重要作用。而城市林带植物群落的构建目前普遍存在群落类型单一、结构配置不合理、乡土树种利用率低、自然度不高等问题[10]。

林带建设大都运用规则式布局模式,区段内群落类型单一;群落构建多采用纯林式种植模式,结构配置不合理,“乔灌草藤”结合不充分;高强度的管护造成灌木层和草本层的不足甚至缺失,直接影响到群落的更新,无法形成自循环、自维持机制[11]。

在植物选择、群落配置上,外来引入树种比例较大,乡土植物考虑不足,造成林带过于人工化,自然度不高,缺乏乡土气息。上海中心城区绿地植物群落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也存在上述问题。

因此,如何构建适宜本土动物栖息、繁衍,也能被动物认知、认可的“地标性”植物群落是城市生态廊道的又一关键技术问题。

2.3 廊道的连接

连接度(connectivity)是指生态廊道上各点的联接程度,是廊道在空间上、功能上及物质流动上的连续性,包括廊道与廊道、廊道与斑块、斑块与斑块之间的连接。对于野生动物来说,廊道必须是一个在结构和功能上的连续体。研究表明动物在连续点上物种的通过率要比非连续点高得多。廊道缺口(g a p)是物种迁移中很大的障碍,由于它的开放性,以及其中的非生物条件,会导致一些动物迁移过程中的高死亡率[12]。人类活动使城市林带被道路、河流、建筑物等“寸断”,形成被分割的林段,并未贯通连接在一起,严重制约、阻碍了栖息于其中的移动能力较弱的

两栖爬行类及兽类的活动、移动范

围,强行的穿越甚至引起道路杀伤

(r o a d-k i l l)[13],影响生物信息的

传递与交流,无法发挥生态廊道的

功能。

如何有机连接“寸断化”的林

段,贯通林带并形成结构与功能完

整的城市森林网络体系也是亟待解

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3 上海城市生态廊道建设尝试与

思考

3.1 以保护兽类为目标种的生态

廊道宽度设计

生态廊道的边缘效应对于其宽

度具有很大的影响,同时廊道内部

及周边的栖息地质量、人类利用廊

道的方式、目标保护物种和廊道的

长度等因素也对廊道的宽度具有决

定性作用[2,9],所以在构建城市生

态廊道时,必须先确认需保护的目

标野生动物[14],根据特征确定廊道

宽度,以求能在满足基本功能的同

时也发挥保护野生动物的功能。

国内外学者对于生态廊道的规

模即最小宽度的设定一直持不同意

见。在日本,针对不同的保护动物

计算出了相应的生态廊道宽度,如

黑熊为10km,日本猕猴为数公里,

日本赤狐为1km[15]。朱强等[2]总结已

有研究成果,针对不同的目标动物

种归纳出具针对性的生态廊道适宜

宽度(表1)。

笔者于2004年以上海市重点

野生保护兽类为对象,根据由井、

Harrison基于动物活动圈直径的计算

公式,并结合Marcelo对动物体重的

考虑,提出各重点野生保护兽类生

态廊道的建议宽度(表2,表3),其

与朱强等的结果基本一致。

在此基础上,达良俊等[6]结合

重点野生保护兽类在上海的具体分

布情况,对城市森林网络体系中生

表1 不同目标生物种生态廊道的适宜宽度

宽度功能及特点

3~12m廊道宽度与鸟类的物种多样性之间基本无相关性;基本满足保护无脊椎动物种群功能

12~30m对于鸟类来说,12m是区别线状和带状廊道的宽度阈值;能够包含鸟类多数的边缘种;满足鸟类迁徙;保护无脊椎动物种群

和小型哺乳动物

30~60m含有较多鸟类边缘种;基本满足动物迁徙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功能;保护两栖、爬行和小型哺乳类动物

60/80~100m对于鸟类来说,具有较大的多样性和较多的内部种

100~500m保护鸟类和生物多样性较为合适的宽度

≥600~1200m含有较多鸟类内部种;能够满足中等及大型哺乳动物的迁移;

能创造自然的、物种丰富的景观结构

态廊道的沿河流、沿道路林带的宽

度分别进行了设计。在一级河流两

侧建设200m宽的防护林带,以满

足分布较广的动物活动的需求;而

豹猫、猪獾、貉多分布于松江佘山

所在的上海西南地区,在这些重点

区域,规划了淀山湖周围1000m以

上的大型生态保护林带,黄浦江中

上游及其干流两侧各500m宽的水

源涵养林带。针对沿道路林带,

外环线外侧建设500m宽的大型林

带;在郊环线的快速干道两侧,各

规划250m宽的林带;其它快速干

道和主要公路两侧规划100~200m

宽的林带,以求在改善生态环境的

同时,也能为黄鼬、刺猬、华南兔

等小型兽类提供迁移的通道。

12

表2 上海市野生保护动物特征及分布

名称特点分布数量

豹猫(Felis bengalensis)中型野生兽类,重2~3kg,

行动圈面积约225 hm2金山、松江、奉贤、青浦

分布最广

松江约120只,全郊区约400只

猪獾(Arctonyx collaris)中型野生兽类,重15kg,

行动圈面积约74 hm2在郊区零星分布,除佘山外,

松江和奉贤也有分布

佘山地区估计不少于100只

刺猬(Erinaceus europaeus)重0.3~1kg,分布密度

为212.18只/km2(行动圈

面积约8.2 hm2)所有郊县都有分布,崇明

最多

全市约2.7万只

貉(Nyctereutes procyohoides)中型野生兽类,重5~7kg,

行动圈面积40 hm2

在郊区零星分布,除佘山外,

在松江和奉贤也有分布

佘山地区估计约50只

黄鼬(Mustela sibirica)小型皮毛兽,重0.3~0.6k g,

平均巢区面积为17hm2宝山、崇明、嘉定、金山

较为集中

全市估计2万多只

华南兔(Lepus sinensis)重1~2.5kg,平均密度为

24.2只/km2(行动圈面积

为4.2 hm2)

金山分布最广郊区估计有1.2万只

表3 上海市野生保护动物最小廊道宽度

种名体重/kg行动圈面积/hm2廊道最小宽度W/m建议宽度/m

2W2=S W=D体重<2 kg的动物/m

豹猫2~322510611693>1901000~1700猪獾1574608971—600~1000

刺猬0.3~18.2202323190200~300

貉5~740447714—450~700

黄鼬0.3~0.617292465190200~450

华南兔1~2.5 4.2145231190150~250

3.2 以近自然为理念的城市“地标性”植物群落构建

近自然森林理念,源于日本著名生态学家宫胁昭(Miyawaki)教授提出的“环境保护林”概念,其核心是生态学的群落演替和潜在自然植被理论,关键技术是选择乡土树种即区域潜在自然植被主要建群种和优势种,采用容器育苗手段,应用模拟自然、接近自然的配置及种植手法。所形成的群落具结构完整、多样性丰富,生物量高、生态效益显著、“少人工管护型”等特点。其既能表征区域自然植被特色,烘托城市自然、地理环境[16],又能被乡土动物所认知、认可,并栖息、繁衍、迁移其中,是城市又一类具生命的自然地标。

根据本地气候和土壤条件,上海城市“地标性”植物群落类型,应定位于含有落叶成分的常绿阔叶林,沿河及低洼地以落叶阔叶林为

主。在树种选择上优先选用乡土树

种和适应上海生境条件的驯化种,

在乔木层采用常绿树红楠、青冈、

苦槠、女贞、落叶树苦楝、旱柳、

乌桕、枫杨、枫香、朴树等乡土树

种,灌木层则采用海桐、小蜡、构

骨冬青、大叶黄杨等耐阴常绿树

种,同时也应根据不同观赏特性和

栽培条件增加灌木树种数量和种类,

如金银忍冬、接骨木和牡荆等,此

外,还可选择蜜源和鸟嗜植物,吸引

昆虫和鸟类在林带中栖息[11]。遵循

植物的生态位和生长规律以及群落

演替规律,采用近自然型模式,实

施“动态型”群落配置与建设。在

群落管理上,应以“零管护”和少

管护为目标,提倡近自然型的管理

模式,尽可能使整个群落处于自维

持、自循环状态,在取得低管理成

本的同时,不打扰、破坏野生动物

栖息空间与生境。

在上海,相继开展了城市近自

然型“地标性”植物群落建设的尝

试并获得了成功。从2000年至今,

在上海浦东地区、外环林带、大学

新校区生态实验林,用模拟自然、

接近自然的种植模式建造了多个乔

木层为红楠、青冈、青栲等 ,灌木

层为女贞、海桐、大叶黄杨等的示

范地,目前群落已形成一定规模,

在无人管护条件下发育良好,正在

成为上海城市极具生命力的自然物

地标。

综上,“地标性”植物群落的

建设在技术上是可行的,其群落结

构合理,可以实现自我更新、自我

维持,生态效益显著,后期管护成

本低廉,并成为本土动

3.3 关于生态道路建设

生态道路是保护及善待生物与

自然的道路建设工程。20世纪70年

13

代末,以保护生物生存栖息环境为目标的道路设计指南以及设计规范的面世。目前生态道路建设仅局限于对珍稀濒危动物保护的特例上,尚未普及到保护其伴生种以及一般物种层面上。研究探索我国生态道路建设的机制与技术体系不久亦将提到城市生态建设议程。在这里不再论述,笔者将另文专门讨论。

4 结语

近年,上海在尝试“引獐归家”工程,旨在使獐这种本属上海本土的,但在城市化进程中消失的动物重归故里[17],已开始在外环林带的近自然型“地标性”植物群落林段中进行放养试验,目前已有个体开始繁殖,市民称赞说“獐回家了”。但由于大部分的林段自然度不高且被人为隔离,故只能对其进行圈养,在整个外环林带中的长期定居和自由迁移尚无法实现。

当前也有人提出将离家多年的喜鹊重新引入城区。鉴于目前现状,本土动物过早引进,可能欲速不达。

咎其根源,主要是由于城市中的主体是人,城市规划建设均从人的角度出发,以期达到人类利益的最大化,并没有考虑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城市需要保证人类自身的利益,让人的生活更美好,也需要身边的生物朋友与我们为伍,提供其良好的栖息空间。

如何应用近自然理念,构建“地标性”植物群落景观,将生态廊道有机融入到城市规划建设之中,还需要职能部门的重视以及规划师和生态学者的共同努力。

Concepts and Key Techniques for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orridors in Urban Area:

Da Liang jun1.2,3, Yu Qian1, Cai Bei ming1(1.D e p a r t m e n t o f E n v i r o n m e n t

Science,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200062, China;2.Shanghai Key

Laboratory for Ecology of Urbanization

Process and Eco-restoration,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62,

China;3.Tiantong National Forest

Ecosystem Research Station, Shanghai 

200062, China)

Abstract: The concept and implications

of urban ecological corridors were

summarized, highlighting the habitat

and pathway functions of the corridors.

Key technical issues in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orridors such as setting up

the width of corridors, the compositions

of communities, and connection between

corridors were analyzed. For six main

species of wild beasts in Shanghai,

reasonable corridor widths for them

were determined. A model of corridor

construction was proposed to configure

urban “landmark” plant communities,

according to the guidelines of close-to-

nature concept. A premature idea was

proposed on construction of “eco-road”

by referring to research achievements in

foreign countries

Key words: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Width of corridor; Community structure;

Cropping patterns; Eco-road

致谢: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本教研室

张凯旋、商侃侃、宋坤、郭雪艳、施

文、王婕等同学给予了建议和帮助,

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

参考文献

[1] 李晓文,胡满远,肖笃宁.景观生态

学与生物多样性保护[J].生态学

报,1999,19(3):399-407.

[2]朱强,俞孔坚,李迪华.景观规划

中的生态廊道宽度[J].生态学

报,2005,25(9):2406-2412.

[3] 关华.道路建设中的生态问题——应

用生态廊道设计降低生态冲击的新

观点[J].生态经济,2006(1):112-116.

[4] 肖化顺.城市生态廊道及其规划设

计的理论探讨[J].中南林业调查规

划,2005, 24(2):15-18.

[5] 李静,张浪,李敬.城市生态廊道及

其分类[J].中国城市林业,2006,

4(5):46-47.

[6] 达良俊,陈克霞,辛雅芬.上海城市

森林生态廊道的规模[J].东北林业

大学学报,2004,32(4):16-18.

[7] 李团胜,王萍.绿道及其生态意义[J].

生态学杂志, 2001, 20(6): 59-61.

[8] 彭镇华.林网化与水网化:中国城

市森林建设理念[J].中国城市林

业,2003,1(2):4-12.

[9]周年兴,俞孔坚,黄震方.绿

道及其研究进展[J].生态学

报,2006,26(9):3108-3116.

[10] 陈克霞,吕晨,达良俊.城市森林建

设中存在问题剖析及建议[J].中国

城市林业,2004,2(4):48-51.

[11] 杨永川,达良俊.上海乡土树种及其

在城市绿化建设中的应用[J].浙江

林学院学报,2005,22(3):286-290.

[12] Bonnie R., Richard L. K.,

Influences of corridor continuity

a n d w i d t h o n s u r v i v a l

and movement of deermice

P e r o m y s c u s m a n i c u l a t u s[J].

B i o l o g i c a l

C o n s e r v a t i o n,

1995(77):269-274.

[13] 道路境研究所,エコロ—ド 委会,自

然との共生をめざす道づくり[M].

東京:大成出版社, 1995.

[14] 俞孔坚,李迪华.城乡与区域规划

的景观生态模式[J].国外城市规

划,1997,(3): 27-31.

[15] 由井正敏,石井信夫.林と野生鸟

との共存に向けて[M].東京:日

本林業調查会, 1994.

[16] 达良俊,李艳艳,章君果,王娟.关于

上海城市“地标性”植物群落建设

的思考[J].城市问题,2009(8):37-39.

[17] 达良俊.城市绿化的新方向——近自

然森林[N].文汇报,2003-12-21(5).

收稿日期:2010-05-10

基金项目:“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

计划重点项目(2008BAJ10B04)、华

东师范大学“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

建设项目、日本文部科学技术省项目

(S0801024)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

上项目(40971041)。

作者简介:达良俊,日本国立千叶大

学理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环境科学

系、上海市城市化生态过程与生态恢

复重点实验室教授,从事城市生态学

和植被生态学研究。

14

城市绿色景观廊道的生态化建设

城市绿色景观廊道的生态化建设 摘要:在当前快速发展的城市大背景下,将城市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共同打造合理的城市绿色景观廊道。 关键词:城市化发展;景观廊道;生态景观 在当前中国城市化大发展的情况下,城市自然景观与周边的一些生态大自然的环境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这关系到生态环境的建设,也关系到城市可持续性的发展。城市景观整体的发展规划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保障生态环境的建设,这样才能使整个周边的环境得到全面的提升。针对目前国内的一些建设现状,运用基本的景观生态廊道建设的原理,总结出城市绿色生态廊道建设的重要性、绿色廊道的分类等。 1 绿色廊道建设的背景 随着目前国内基础建设的不断发展,城市周边的环境污染、破坏越来越严重,生态环境也受到了很严重的影响,严重的威胁到人们的生存环境。影响人们生态环境的因素有很多,如:空气污染、白色污染等等,这些污染时时刻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环境。在基础建设不断发展的今天,我们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绿色景观廊道的建设将作为城市生态环

境建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2 绿色景观廊道的重要作用 2.1 绿色景观廊道是创造城市人居环境的主要方式 城市的绿色景观廊道是紧紧与人们生活的空间相互依存的,同时也承担了人们户外活动场地的作用,满足了当代城市居民对生态、大自然环境向往的愿望,而且可以满足城市人们的休闲、锻炼、娱乐等活动的功能。绿色景观廊道已成为目前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因素中不可缺少的条件。 2.2 绿色景观廊道可以调节城市暖气候、改善生态环境 目前地球的空气质量在变差,这将会严重威胁到人们的生存环境。植物对整个环境的改善具有较为明显的效果,而且这样改善环境的方式将会造福后世。植物不但能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量二氧化碳并放出氧气,其自身构成的绿色空间还对烟尘和粉尘具有明显的阻挡、过滤和吸附的作用。 2.3 绿色廊道可以提升城市的人文景观建设 绿色廊道建设最初的目标是提升人们与环境的协调性,但绿色廊道的建设目前的现状已经不仅仅是完成它的基础使命,时代赋予它更高的要求和作用,它不仅可以优化环境功能而且还能丰富城市文化和艺术内涵,目前我国绿色廊道在规划与建设时需与城市周边的环境相融洽、和谐,营造具有地方特色、时代使命感的绿色廊道文化,丰富整个城市的人文意识与审美价值内涵。

城市生态廊道规划思路与策略研究_以南京为例

文章编号: 1009-6000 2007) ( 01-0051-08 中图分类号: X31;TU984 文献标识码: B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40571055) 资助 作者简介: 官卫华, 硕士, 南京市城市规划编制研 究中心战略规划所主管规划师; 何流, 博士, 南京市城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副主 任; 姚士谋, 教授,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所城市发展 研究中心主任, 博导; 叶菁华, 南京市城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战略规划 所规划师。
城市生态廊道规划思路与策略研究
——以南京为例
Thoughts and Strategy Research of Urban Ecological Corridor Planning: Taking Nanjing as an Example
官卫华 何流 姚士谋 叶菁华
GUAN Wei-hua HE Liu YAO Shi-mou YE Jing-hua
1 生态廊道的理论渊源与问题的提 出
“生态廊道” 一词最早出现在生物学 研究领域。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不断扩 展,许多国家自然生境面积锐减,同时 在空间上越来越分散和破碎化。如美国 和加拿大均设有国家公园和保护区,但 其在地理空间上呈“岛屿状”彼此孤立 和隔离,进而对野生动物迁徙形成难以 跨越的鸿沟 (孤岛效应) 很难达到生态 , 保育的初衷。正是在关注濒危物种存续 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要求之下,将各个 孤立保护区串联起来的保育新思潮—— “生态廊道”理念应运而生。 1 9 9 7 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T h e World Conservation Union, IUCN)提出 了保护区应采取“从岛屿式到网络式” 的规划方法。2000 年 Ferenc Jordan 研究 提出了生态廊道(ecological corridor)的概 念,即能够连接斑块,并且能够使特定 物种在斑块间迁移的地区,它们能够将 当地的小种群连接起来,增加种群间的
基因交流, 降低种群的灭绝风险[2]。 日本 学者由井正敏等认为,针对不同的空间 尺度和保护对象,生态廊道可分为两 种:一是大廊道或生境廊道( h a b i t a t corridor), 主要起连接大型保护区及重点 保护区域的作用,保护的对象主要是低 密度分布种;二是小廊道,指连接小面 积保护区的保留带以及河旁保护带等宽 度较窄的廊道,以利用廊道的小型动物 为保护对象。 国内学者李晓文等认为,生 态廊道是一种线状或带状斑块,它在很 大程度上影响着斑块之间的连通性,从 而影响着斑块间的物种、营养物质和能 量交流,并能够加强物种之间的基因交 换[3] 。达良俊等认为生态廊道是供野生 动物移动、 生物信息传递的通道[4]。 综合 起来,我们认为:生态廊道是异于周边 基质环境的狭长型地带,是生态系统中 实现各生态景观单元在空间上有效连接
2007(1) 现 代 城 市 研 究
的线性或带状景观生态空间类型。在宏 观层面,现今国外对生态廊道规划已有 许多成功案例,如“美洲生态廊道”北
[城市生态] 51

【精品】生态廊道建设工作表态发言

生态廊道建设工作表态发言 各位领导: ***生态廊道建设,是“后治水”时期“五水共治”的新战场。作为省级生态经济地区,打造***生态廊道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和良好的基础条件。近年来,始终坚持“生态立县”战略不动摇,持之以恒打好转型升级组合拳,态品质显著提升,治水取得明显成效,顺利实现了条条“可游泳”的三年治水目标,为***生态廊道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市第七次党代会进一步明确“三条廊道”建设战略后,我县第一时间研究部署,出台了《关于主动融入金义都市区建设的若干意见》,对主动融入“三条廊道”特别是生态廊道建设提出了切实可行的目标举措。下步,将坚决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和今天会议精神,在“***生态廊道”建设中扛起使命、当好先锋、展现作为,为发展进入“江”时代贡献力量。具体将做好“四个抓”: 一是抓规划,全面融入大廊道。紧扣“温泉养生名城”定位,围绕“打造金义都市区的生态公园、养生庄园和科创乐园”目标,以新一轮县域总体规划修编为契机,积极对接市生态廊道建设规划,统筹谋划,科学编制生态廊道规划,打造水流清畅、岸绿景美、人水和谐的美丽生态长廊,争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二是抓整合,全域优化小廊道。围绕共建生态廊道目标,我们将结合美丽乡村、美丽城防、全域旅游等工作,整合资源,优化布局,重点打造“一廊两带两线”。“一廊”,即沿母亲河熟溪富民产业长廊。以熟溪全流域生态修复为基础,依托沿线生态湿地、大红岩、源口水库等自然风光,以及赛车场、一乐园、花田小镇等产业优势,大力推进农旅融合发展,把分散的资源串成线、连成片,努力打造生态长廊、宜居长廊和富民长廊。“两带”,即江休闲旅游观光带和永康江五金产业特色带。江休闲旅游观光带,就是在加大江河流治理,护好一江清水的同时,结合沿线明招文化产业园、履坦千年古埠、坛头湿地公园、古窑址等资源优势,加强沿江绿道等基础设施和亲水项目建设,加快发展休闲观光和生态文化旅游业,成为展示文化的重要窗口。永康江五金产业特色带,就是以开发区体制调整为突破口,坚定不移打好“拆、治、归”转型升级组合拳,倒逼熟溪、泉溪、桐琴等沿江产业转型升级,打造沿江生态工业走廊,持续提升巩固永康江水质,实现园区整合、产业提升、环境优化。“两线”,即宣平溪畲乡风情线和菊溪最美景观线。宣平溪畲乡风情线,就是以贯穿南部的宣平溪为藤,构建串联“两镇(畲乡古镇、桃源福镇)、一山(牛头山)、一寺(延福寺)”的宣平溪畲乡风情线,打造“周末周游”旅游目的地。菊溪最美景观线,就是以沿新宅菊溪的彩色林带、村落风景带建设为重点,打造集最美河道

生态廊道相关资料

城乡统筹,构建和谐生态廊道研究——以成都市绿色生态健康廊道为例 摘要:成都市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整合城乡绿地资源,利用绿色生态健康廊道将其有机联结,提高城乡绿地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促进城市科学发展的重要选择之一。由此对绿色生态健康廊道的概念、组成与特性、功能、发展等进行理论研究,并以成都市绿色生态健康廊道为例,对其客观背景、建设原则和目标、远期和近期布局、近期建设重点区段和景观模式、功能和特色进行实证研究,同时对植物选择与配置等提出若干具体意见。以期对绿色生态健康廊道的研究和建设起到参考作用。 关键词:风景园林;绿色生态健康廊道;植物配置;成都市;城乡统筹;和谐生态,人类追求;城乡统筹,时代呼唤。在加快城镇化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进程中,保护、恢复、建设生态环境,构建城乡一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生态健康廊道,无疑对自然、社会、经济的全面、协调、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对城乡统筹、构建和谐生态廊道进行研究,进一步认识其规律性,以指导廊道建设的实践,则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本文以成都市绿色生态健康廊道为例,就一定市域范围内,科学、合理地构建生态廊道,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进行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以期为引玉之砖。 1 城市绿色廊道概述 概念 景观生态学理论认为城市景观由斑块、基质和廊道组成。城市绿色廊道,以下简称“绿廊” (T HE GREEN CORRID)O,R一般是指不同于两侧基质的绿色狭长地带。城市景观既为绿廊所分割,又被绿廊所联结。它强调自然的过程和特点,并紧密结合城市的公园、街头绿地、庭园、苗圃、自然保护地、农地、河流、滨水绿带和山地等,构成一个自然、多样、高效,有一定自我维持能力的动态绿廊结构体系,促进城市与自然的协调。 绿色生态健康廊道是城市绿廊诸多类型中的一种。它由设置了一定健康游憩设施的非机动车道和旁边的带状绿地、绿色节点等有机构建,连接城市各类公园和城郊的各类景点,集生态、休闲、游憩、健身、行人及非机动交通等多功能于一体。 组成与特性 城市绿廊(绿色生态健康廊道)主要由绿带廊道、绿色道路廊道、绿色河流廊道3 部分组成。 城市绿廊与其他廊道相比有自身的特殊性,它们具有:(1) 整体性,(2) 联结性,(3) 延伸性,(4) 多功能性,(5) 地域特色性。 功能 城市绿廊具有多重功能,从而发挥出巨大的协同作用。其主要功能有: (1) 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这是城市绿廊首要的功能,它构建城市中的自然系统,为维持生物多样性和野生动物的栖息和迁移提供保障。

城市生态廊道的规划策略探讨

城市生态廊道的规划策略探讨 武汉市规划研究院徐国斌 【摘要】当前,我国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规划工作者将城市生态廊道引入到城市总体规划中,以期有效地控制大城市“摊大饼”式无序蔓延,缓解城市中心区的热岛效应。但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往往面临着城市生态保护利益与地方发展经济之间的矛盾,如何通过合适的规划策略,对生态廊道内的各项建设进行科学、合理地控制和引导是规划工作者的一项重要职责。本文以武汉市牛山湖北部生态廊道研究为例,通过生态研究、产业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基础设施建设的研究,探讨生态廊道的规划策略和措施。【关键词】生态廊道;规划策略;生态研究;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 1 引言 “城市生态廊道”是城市生态环境中呈线性或带状布局的,能够沟通连接空间分布上较为孤立和分散的生态景观单元的景观空间类型[1]。一方面城市生态廊道具有生态廊道的基本特征,是城市缓解“孤岛效应”和“热岛效应”,减低噪音,改善空气质量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界定城市边界,控制土地开发的有效途径之一。而另一方面,随着城市空间的快速扩展,地方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大量的土地来开发,许多城市都出现了因开发建设而破坏生态廊道的现象。因此,规划工作者往往面临在保护与开发之间寻找平衡点的抉择。 牛山湖北部生态廊道是《武汉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六大生态廊道之一梁子湖-汤逊湖生态廊道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区域的北部与武汉外环线(沪蓉高速公路)一线之隔,即以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为主体的武汉科技新城,城市扩张的引力、地方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城市的整体利益与当地生态环境所承受的压力相互交织,使得这一地区未来的土地利用方式和地域空间形态走势变得敏感而又复杂。如何客观、科学地对牛山湖北部廊道的未来发展进行规划,使之能够在保障城市尺度的生态安全格局不受影响的前提下惠及当前地方经济发展,造福当地人民,使该地区及武汉市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得以保证,才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正确态度。本文拟通过总结其经验,提出生态廊道相关发展策略。 2 研究目标和方法 本次研究通过建立牛山湖北部生态廊道的研究机制,一方面在保障牛山湖北部地区的生态安全和健康的前提下,谋求该地区经济;另一方面能为武汉市居民提供持续的生态服务,同时这种研究机制的建立,也是对城市总体规划生态廊道的有益补充和完善。 生态廊道的研究机制主要通过四方面来实现:生态、产业、人口及基础设施,这四方面研究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互为补充的对生态廊道内的用地进行探索研究,并较好的解决了生态控制和建设用地之间的矛盾。 表1 生态廊道研究机制 3 规划策略 3.1 生态策略

生态廊道

2.1.1 城市生态廊道的概念和内涵 景观生态学中的廊道概念,指的是呈线形或带状的具有系统性的景观生态空间。城 市中的廊道一般包括铁路、城市道路、河流、绿化带等都属于廊道。 城市生态廊道则是指城市中联系空间分布上较为孤立和分散的生态景观单元之间 的廊道。按照城市生态廊道的产生方式,将其分成三类:自然廊道、人工廊道和自然与人工相结合的廊道。本文所研究的沣西新城中心绿廊是介于自然廊道与人工廊道之间的城市生态廊道,是在现状农田基础上规划的连接城市重要河流的连续性生态廊道。 城市生态廊道除了自身基本内容之外还具有文化属性。城市生态廊道的建立应该站 在生态系统的角度来考虑,而且应该把文化元素融入其中。因此,城市生态廊道也体现着生态文明的城市文化。 首先,从空间结构出发,城市生态廊道是由纵横交错的城市绿带与绿色节点、绿色 片区相互结合,形成的绿色生态网络体系,具有整体性、系统性、有机性、高度关联性的生态特征,是城市社会、自然、经济、文化等复合系统重构的发展目标、发展策略与行动方案。 其次,从城市形象出发,城市生态廊道是城市景观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空间组成元素,在城市生态的保护、修复、管理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自然生态作用,体现着城市的生态价值、美学价值、经济价值,是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与城市形象的重要体现。 最后,从城市文化出发,城市生态廊道是现代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表现。可持续发 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是现代城市规划与建设中重要的发展理念,城市生态廊道是上述发展理念基础内容。 因此,城市生态廊道的规划建设的主要内容就是对城市中多种多样的城市廊道进行 保护、治理,打造成为兼具环境保护、生态保护以及绿地系统重构的,具有东西方景观园林设计精髓的现代城市绿色生态网络。 2.1.2 城市生态廊道的基本原理 生态廊道的基本原理主要包括连续性原理、数目原理、构成原理以及宽度原理。 (1)生态廊道的连续性原理 由于社会、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产生的干扰,破坏了自然景观的整体性,景观的功 能流动受到阻隔。现代城市规划以及城市景观体系规划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加强被切割、分散的、孤立的城市生态板块间的有机联系。因此,生态廊道应当具有连续性。(2)生态廊道的数目原理 生态廊道是对生态系统流动与维护有利的景观生态空间,因此,生态廊道的数量越多,对生态系统的分割与阻隔影响就越小。 (3)生态廊道的构成原理 生态廊道应当由生态、本土的植物构成,并且与其所连接的生态斑块构成相接近, 加强生态斑块之间的延续性与关联性。 (4)生态廊道的宽度原理 生态廊道的功能性与其宽度成正比,达到一定宽度的生态廊道才能促进对分散、孤 立的生态斑块的联系与沟通,这是生态廊道建设的基本原理之一[ 11] 。 2.1.3 城市生态廊道建设的相关理论和实践 (1)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和沙里宁的有机疏散理论 霍华德的理想模型田园城市与沙里宁为解决城市盲目扩大的有机疏散理论,都是关 注到了生态廊道的重要性。

城市生态廊道构建理念及关键技术

城市生态廊道构建理念及关键技术 达良俊1,2,3 余 倩1 蔡北溟1 1 华东师范大学环境科学系 上海 200062 2 上海市城市化生态过程与生态恢复重点实验室 上海 200062 3 浙江天童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上海 200062 文章归纳了城市生态廊道的概念和内涵,重点讨论了廊道的生境和通道功能,分析了城市生态廊道建设中存在的宽度确定、群落配置和廊道连接等关键技术问题,并针对上海目前分布的主要6种野生兽类确定了合理的廊道宽度,提出了以近自然理念为指导,配置城市“地标性”植物群落的廊道构建模式,并借鉴国外研究成果,提出“生态道路(eco-road)”建设的初步设想。 1 城市生态廊道的主要功能 生态廊道(Ecological Corridor)是一种与相邻两边环境不同的线状或带状斑块区域[1],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过滤或阻抑物质、防止水土流失、防风固沙、调控洪水等生态服务功能[2],是支撑生态体系运作的重要一环[3]。城市生态廊道是具有生态功能的城市绿色景观空间类型,由纵横交错的沿道路、河流林带系统构成,并与绿色节点有机结合,形成城市生态网络系统[4-5]。 作为城市生态廊道主体的林带,基本功能主要分为两方面:第一是生态功能,第二是景观美学功能。 笔者认为林带更应被赋予重要的生境(h a b i t a t)功能与通道(c o n d u i t)功能,即为野生动物的生存和繁殖提供所需的资源(食物、 庇护所、水)和环境条件,在提供栖 息空间的同时,成为其移动及传递生 物信息的通道。在个体水平上,是动 物日常活动及季节移动的通道[6];由 于能够提高斑块间物种迁移率,方 便不同斑块个体间的交配[7],在种群 水平上,它又是种群扩散、基因交 流,乃至气候变动时物种在分布区 域间迁移的通路,对生物多样性的 保护起到了重要作用。 2 城市生态廊道构建中需解决的 关键技术问题 近年,森林城市成为城市生 态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和步骤,贵 阳、沈阳、长沙、成都、广州、杭 州、威海、宝鸡、临安、无锡等地 相继开展包括片林、沿河沿路、环 工业区、环城镇林带在内的城市森 林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8]。上海 从2003年起开始现代城市森林发 展规划研究,除大型片林之外, 规划建设了宽1000m的环淀山湖、 宽500m的黄浦江两岸水源涵养 林,长97k m宽500m的外环林带, 长23.5k m宽30~200m不等的张家 浜滨水绿带,城市森林面积已达 11.63%。 由于林带的建设大都集中于 景观、防污染隔离或部分游憩功能 的追求,在规划设计、建设实施及 经营管理的三个层面,忽略了林带 的生态廊道功能。在人们关注城市 生物多样性,甚至尝试让乡土动物 回归故土、恢复区域原有动物相 (fauna)的当今,已建成的林带在 功能上略显欠缺。因此,如何对已 建林带生态廊道化以及构建具有生 态廊道功能的林带,是当前城市森 林建设中必须考虑和亟待解决的关 键科学、技术问题。在具体的实践 中,林带宽度、群落配置、林段连 接是目前城市生态廊道建设的瓶颈 问题。 2.1 林带宽度的设计 宽度是城市生态廊道设计中 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之一,对其生 态功能的发挥有着重要的影响。宽 度过窄的廊道会对敏感物种不利, 所产生的边缘效应(edge effect)会 降低边缘种和内部种的数量,也会 影响廊道中物种的分布和迁移[9]; 但廊道也不宜过宽,否则促使生物 在两侧间的运动,从而增长动物的 行走时间,增加暴露于捕食者的机 会,而在城市土地资源异常紧缺现 状下,既不符合省地原则,又难以 操作实现。 如何科学合理确定具有生态廊 道功能的林带宽度是关键的科学技 术问题。

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的实例(三个实例)

实例一沧州市景观生态格局规划 一现状景观生态格局分析 生态格局概况 通过对、、三个年份影像的解译,得到各年份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年,沧州市城镇规模总体 扩张较小,比较显著的是在东部临海地区工矿用地的增加较多,以及在现港城地区出现建设用地;而林地面积有所减少,且区域零散分布;盐碱地得到一定程度的利用和改善,主要是 用做一般农田,以及部分用于城镇建设;部分滩涂湿地资源开始出现退化现象。 总体而言,沧州市属于生态良好地区,但由于重度盐碱化等各方面原因,东西部覆被条件存在明显差异,其景观格局有一定的改善空间,主要是中部耕地和草地类型过于集中,降低了生态系统的整体稳定性和安全度,属于脆弱生态系统;东部地区虽有南大港、管养场、杨埕等众多湿地资源,而景观格局未成体系。因此,需构建适合沧州市本底条件的生态安全格局。 沧州景观生态格局呈现明显的人工化较重、分布较为广泛的态势。在今后的生态格局构建中,开发过程应注重提高质量而非数量;生态建设同样应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有序地扩大数量。 图沧州市年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图 图沧州市年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图 图沧州市年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图(土地利用现状将于年月底解译完成) 景观生态指数计算 根据沧州市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图和遥感影象图,作了景观格局指数测算,针对本市实际情况选取以下指数进行测算和分析: (一)景观异质性指数 可采用类型图数据,通过斑块的组成和配置来研究。具体选用的指标有: 多样性指数:是指景观元素或生态系统在结构、功能以及随时间变化方面的多样性,它反映了绿地景观类型的丰富度和复杂度。 多样性指数∑[()],每一斑块类型所占景观总面积的比例乘以其对数,然后求和,取负值; 均匀度指数:该指数反映景观中各斑块在面积上分布的不均匀程度,表明景观各组成成分分配得越均匀。 ∑[()](),当趋近于时,景观斑块分布的均匀度也趋于最大。 (二)景观单元特征指数 直接反映景观中某一景观类型斑块大小的指标是斑块面积。斑块面积包括斑块总面积、斑块平均面积、最大斑块面积、最小斑块面积、斑块面积极差、斑块面积中值、斑块面积标准差 和变异系数、斑块面积偏态系数、最大斑块指数等。 斑块总面积:是景观中某类景观斑块面积的总和。反映该类景观类型斑块大小的整体水平; 斑块平均面积:,反映该类景观类型斑块大小的平均水平; 斑块分离度:表示各类景观斑块个体分布的分离程度; 斑块密度:指各类景观在单位面积上的斑块数; 类型斑块密度:反映某一类景观斑块的分布情况,值越高,该类景观的破碎化程度越大。 斑块面积标准差:{∑∑[ ()]}; 斑块面积变异系数:()。 (三)生态空间格局分形指数

生态廊道相关资料全

城乡统筹,构建和谐生态廊道研究——以市绿色生态健康廊道为例 摘要:市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整合城乡绿地资源,利用绿色生态健康廊道将其有机联结,提高城乡绿地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促进城市科学发展的重要选择之一。由此对绿色生态健康廊道的概念、组成与特性、功能、发展等进行理论研究,并以市绿色生态健康廊道为例,对其客观背景、建设原则和目标、远期和近期布局、近期建设重点区段和景观模式、功能和特色进行实证研究,同时对植物选择与配置等提出若干具体意见。以期对绿色生态健康廊道的研究和建设起到参考作用。 关键词:风景园林;绿色生态健康廊道;植物配置;市;城乡统筹;和谐生态,人类追求;城乡统筹,时代呼唤。在加快城镇化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进程中,保护、恢复、建设生态环境,构建城乡一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生态健康廊道,无疑对自然、社会、经济的全面、协调、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对城乡统筹、构建和谐生态廊道进行研究,进一步认识其规律性,以指导廊道建设的实践,则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本文以市绿色生态健康廊道为例,就一定市域围,科学、合理地构建生态廊道,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进行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以期为引玉之砖。 1城市绿色廊道概述 1.1概念 景观生态学理论认为城市景观由斑块、基质和廊道组成。城市绿色廊道,以下简称“绿廊”(T HE GREEN CORRIDOR),一般是指不同于两侧基质的绿色狭长地带。城市景观既为绿廊所分割,又被绿廊所联结。它强调自然的过程和特点,并紧密结合城市的公园、街头绿地、庭园、苗圃、自然保护地、农地、河流、滨水绿带和山地等,构成一个自然、多样、高效,有一定自我维持能力的动态绿廊结构体系,促进城市与自然的协调。 绿色生态健康廊道是城市绿廊诸多类型中的一种。它由设置了一定健康游憩设施的非机动车道和旁边的带状绿地、绿色节点等有机构建,连接城市各类公园和城郊的各类景点,集生态、休闲、游憩、健身、行人及非机动交通等多功能于一体。 1.2组成与特性 城市绿廊(绿色生态健康廊道)主要由绿带廊道、绿色道路廊道、绿色河流廊道3部分组成。 城市绿廊与其他廊道相比有自身的特殊性,它们具有:(1)整体性,(2)联结性,(3)延伸性,(4)多功能性,(5)地域特色性。 1.3功能

土人作品2:迁安三里河生态廊道

[转] 迁安三里河生态廊道(土人作品)2012-5-14 09:10 项目名称:迁安三里河生态廊道 地点:迁安市 类别:城市绿道,线性公园 规模:135公顷 设计时间:2007/3-2007/7 建成时间:2010.5 委托方:迁安市建设局 本项目位于河北省迁安市东部的河东区三里河沿岸,该项目将截污治污、城市土地开发和生态环境建设有机结合在一起, 通过景观建设带动旧城改造和新城建设;把带状绿地作为生态基础设施来建设,发挥景观作为生态系统的综合生态服务功能。 占地约135公顷,绵延全长13.4公里,宽度约100-300米,为一带状绿公园,上游由引滦河水贯穿城市之后,回归滦河。 经过两年的设计和施工,一条遭遇严重工业污染、令全市人民为之伤痛的“龙须沟”,俨然恢复了当年“苇荷相连接,鱼鳖丰厚, 风光秀丽”的城市生态廊道。 迁安市位于河北省东北部,燕山南麓,滦河岸边,主城区虽西傍滦河,但由于地势整体低于滦河河床,高高的防洪大堤维系城市的安全,却被隔离在外,有水却不见水。三里河为迁安的母亲河,承载着迁安的悠远历史与寻常百姓许多记忆。她卵石河床,帮底坚固,因受滦河地下水补给,沿途泉水涌出,清澈见底,暑月清凉,严冬不冰。虽久经暴雨洪水冲刷和切割,但河床依然如故,从无旱涝之灾,素有“铜帮铁底”之称,为沿岸工农业生产提供了极为丰富的水利资源。1913年西李显庭就在三里河创建了迁安第一座半机械化造纸厂,开北方造纸之先河。1917兴建水利碾磨坊,1920年以后沿河各村先后建水磨坊8处。这种原始的水利碾磨在三里河上一直延用到上世纪60年代中期才为电力所代替。70年代以后,由于城关附近工业不断发展和城镇人口的增长,大量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河道,水质遭到严重污染。同时,随着区域水资源的减少,滦河水为严重下降,三里河干枯,河道成为排污沟,固体垃圾堰塞河道,昔日的母亲河成为城市肌体上化脓的疮疤,更是广大居民心中的剧痛。 于是,市政府决定彻底改变三里河面及两岸面貌,全面实施三里河生态走廊工程。2007年初委托“土人”设计。工程包括污水截流,引水和生态重建等所有内容。工程分为三段:上游引水段、中部城市段、和下游湿地公园段。从2007年4月开工到2010 年初,经两年的持续建设,除下游湿地公园仍然在建外,其他两段均告完成。“芦苇丛生、绿树成荫、雀鸟栖息”的优美环境已然重现这座北方钢城。 生态廊道的设计充分利用自然高差,将被防洪堤隔离在外的滦河水从上游引入城市,源头处形成地下涌泉,进入城市并改善其生态条件后,又在下游归流入滦河;考虑到滦河水量的不确定性,三里河设计为串珠式的下洼式“绿河”,即使在没水的时候,也能保持串珠状的湿地,同时结合城市雨水收集和中水的生态净化和回用,使绿带具有雨洪调节功能,深浅不一、蜿蜒多变的拟自然河道设计,营造一个多样化的生物栖息地;场地中原有树木都保留,从而形成众多树岛,令栈道穿越其间;整个工程倡导野草之美和低碳景观理念,大量应用低维护的乡土植被,水草繁茂,野花烂漫。沿绿带建立了一个步行和自行车系统,与城市慢行交通网络有机结合,向沿途社区完全开放,营造出一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时代城市景象。

城市生态廊道在城市景观中的功能与意义终极版

城市生态廊道在城市景观中的功能与意义 摘要:城市建设和发展中造成的环境问题不容轻视,城市以及更广大地域上的绿地生态构建和绿地系统规划已经成为城市建设的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生态合理的城市景观体系的建立对城市的运行、人居环境和城市及区域的发展具有重大作用。城市生态廊道的规划与建设,不仅对城市的生态环境起到修复与改善的功能,促进了生活在城市环境和更广大地域中的其他物种生物因素的运动,还深刻影响和丰富了生活在城市及相近空间内人的精神文化层次的体验。 关键词:风景园林;城市生态廊道;城市环境;物种多样性;精神文化 城市生态廊道在生态型园林城市的建设中扮演着重要作用,具有生态,美学,社会,经济的综合效应,为城市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其自身潜力巨大,它所具有的多重功能随着社会的发展仍在不断放大,对城市的影响也在日益增强。 城市生态廊道的概念,发展历程 景观生态学认为,景观是由斑块,基质和廊道组成。廊道是指不同于两侧基质的狭长地带。生态廊道是指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过滤污染物,防止水土流失,防风固沙,调控洪水等生态服务功能的廊道类型。城市生态廊道是依据城市场所的不同属性,契合城市场所特质所建构的景观单元,是城市生态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支持能力。 我国大部分城市长时间以来城市绿化建设的重点以城市公园等点,面状绿地空间为主,它们的建设确实改善了城市环境,斑块绿地对于环境的效果是明显的,但由于线性带状绿地建设薄弱,缺乏连接性的绿地的生态效应同样也是区域性的甚至是被削弱的【1】。在绿地空间彼此分隔的情形下,通过建立生态廊道来减少斑块绿地的孤岛效应,增强其连接性,提升其生态功能,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地生态网络是解决当前人类剧烈活动造成景观破碎化以及随之而来的众多环境问题的重要措施。 城市生态廊道在国内的发展历程可由线性的绿地规划思想追溯到在应对自然灾害而发展而成的沿河流,交通线路的绿带【2】。近年来,我国城市园林绿化发展迅速,相应的有关城市线性绿地生态空间的理论也有所发展和相应实践,例如较早的合肥市环城公园,西安环城公园直至今年来应对城市化程度不断增加而出现的“新城”,“新区”中的线性公园空间如深圳文化公园,芜湖商务文化中心景观(图1)等。而时至今日,城市生态廊道对于城市空间内生态环境的改善,物种多样性的保护,精神文化的体验所起到的重大作用也日益受到规划者,设计者的关注与应用。

城市生态廊道建设范例

城市生态廊道建设范例 分享 作者:翰墨香已被分享28次评论(0)复制链接分享转载举报由土人景观与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设计的三里河城市生态廊道已然亮 相河北迁安。迁安三里河环境治理工程获2009年国家人居环境范例奖。 本项目位于河北省迁安市东部的河东区三里河沿岸,该项目将截污治污、城市土地开发和生态环境建设有机结合在一起,通过景观建设带动旧城改造和新城建设;把带状绿地作为生态基础设施来建设,发挥景观作为生态系统的综合生态服务功能。占地约135公顷,绵延全长13.4公里,宽度约100-300米,为一带状绿公园,上游由引滦河水贯穿城市之后,回归滦河。经过两年的设计和施工,一条遭遇严重工业污染、令全市人民为之伤痛的“龙须沟”,俨然恢复了当年“苇荷相连接,鱼鳖丰厚,风光秀丽”的城市生态廊道。 迁安市位于河北省东北部,燕山南麓,滦河岸边,主城区虽西傍滦河,但由于地势整体低于滦河河床,高高的防洪大堤维系城市的安全,却被隔离在外,有水却不见水。三里河为迁安的母亲河,承载着迁安的悠远历史与寻常百姓许多记忆。她卵石河床,帮底坚固,因受滦河地下水补给,沿途泉水涌出,清澈见底,暑月清凉,严冬不冰。虽久经暴雨洪水冲刷和切割,但河床依然如故,从无旱涝之灾,素有“铜帮铁底”之称,为沿岸工农业生产提供了极为丰富的水利资源。1913年西李显庭就在三里河创建了迁安第一座半机械化造纸厂,开北方造纸之先河。1917兴建水利碾磨 坊,1920年以后沿河各村先后建水磨坊8处。这种原始的水利碾磨在三 里河上一直延用到上世纪60年代中期才为电力所代替。70年代以后,由于城关附近工业不断发展和城镇人口的增长,大量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河道,水质遭到严重污染。同时,随着区域水资源的减少,滦河水为严重下降,三里河干枯,河道成为排污沟,固体垃圾堰塞河道,昔日的母亲河成为城市肌体上化脓的疮疤,更是广大居民心中的剧痛。 于是,市政府决定彻底改变三里河面及两岸面貌,全面实施三里河生态走廊工程。2007年初委托“土人”设计。工程包括污水截流,引水和 生态重建等所有内容。工程分为三段:上游引水段、中部城市段、和下游湿地公园段。从2007年4月开工到2010年初,经两年的持续建设,除下游湿地公园仍然在建外,其他两段均告完成。“芦苇丛生、绿树成荫、雀鸟栖息”的优美环境已然重现这座北方钢城。 生态廊道的设计充分利用自然高差,将被防洪堤隔离在外的滦河水从上游引入城市,源头处形成地下涌泉,进入城市并改善其生态条件后,又

郑州市生态廊道建设管理办法

荥阳市生态廊道建设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制定目的)为加强生态廊道规划、建设和管理,最大限度发挥其使用功能和生态效益,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宜居城市,依据《郑州市生态廊道建设管理办法》,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市行政区域内生态廊道规划、建设和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生态廊道概念)本办法所称生态廊道,是指以绿化为特征,沿公路、铁路、水系建设的线状或带状、具有生态、景观、休闲游憩、运动健身和慢行交通功能的开敞式绿地,一般由绿化系统、慢行系统、休闲服务设施系统和标识系统构成。 第四条(管理内容)本办法所称生态廊道管理,是指对生态廊道内绿化、路面、硬质铺装、标识、休闲服务设施的养护管理。 第五条(管理原则)生态廊道管理遵循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属地管理、部门配合、生态环保、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第六条(市级管理部门)市园林、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是全市生态廊道主管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制定生态廊道建设规划、工作计划,指导、监督乡、镇、办事处、管委会生态廊道建设管理工作和重大问题的组织协调工作。 — 1 —

市发改、财政、国土、规划、交通、水务、城管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配合做好生态廊道建设管理相关工作。 第七条(乡、镇办管理部门)乡、镇、办事处、管委会应当明确生态廊道建设管理部门,承担辖区内生态廊道的建设,负责辖区内生态廊道的管理工作。 第八条(资金保障)生态廊道建设和管理经费应当纳入乡、镇、办事处、管委会年度财政预算,确保资金落实。 第九条(鼓励参与)鼓励建立多元化、多途径的生态廊道建设管理投融资机制。 第十条(公众监督)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破坏、损坏或者非法占用生态廊道及其附属设施。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爱护生态廊道及其附属设施的义务,有权劝阻、投诉和举报破坏生态廊道及其附属设施的行为。 第二章规划 第十一条(规划总要求)生态廊道规划的编制应根据郑州都市区、荥阳市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部署,综合考虑自然环境、人文因素、公众意愿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依托现有的地势、山体、水系、绿地等自然环境,体现提高区域内生态环境质量、宜居质量和景观美化水体的总体要求,并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交通道路规划等相关规划衔接 — 2 —

城市生态廊道及其分类_李静

城市生态廊道是城市生态绿地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对于城市生态廊道的概念及其分类体系上还没有统一而明确的说法。因此,本文在明确城市生态廊道的概念基础上,提出城市生态廊道的分类体系,这将对我国城市生态廊道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 城市生态廊道的概念 景观生态学中的廊道是指具有线性或带形的景观生态系统空间类型,“斑块——廊道——基质”是最基本的景观模式。而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构成这一基本模式的则是城市绿地斑块、城市绿地廊道和城市景观基质及城市景观边界。其中,城市绿地廊道是指城市景观中线状或带状的城市绿地,根据景观类型的不同可分为绿道和蓝道两大类。因此,城市生态廊道是指在城市生态环境中呈线状或带状空间形式的,基于自然走廊或人工走廊所形成的,具有生态功能的城市绿色景观空间类型。城市生态廊道不仅对城市的环境质量起到改善作用,树立城市的美好形象,而且对城市的交通、人口分布等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2 城市生态廊道的功能 城市生态廊道是构成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环境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1)城市生态廊道有助于缓 李静1 张浪2 李敬1 1安徽农业大学林学与园林学院 合肥 2300362上海市绿化管理局 上海 200040 解城市的热岛效应,降低噪音,改善空气质量。城市生态廊道具有多种的生态服务功能,如:空气和水的净化、缓和极端自然物理条件(气温、风、噪声等)、废弃物的降解和脱毒、污染物的警示等。不仅如此,由于城市生态廊道有着曲折且长的边界,生态效益发散面加大,能使沿线更多的居民受益,创造更加舒适的居住环境。 (2)城市生态廊道有利于保护多样化的乡土环境和生物。城市生态廊道是依循场所的不同属性,契合场所特质所建构的景观单元,具有明显的乡土特色。同时,对于生物群体而言,城市生态廊道是供野生动物移动、生物信息传递的通道。因此,城市生态廊道对城市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有着重要的作用。 (3)城市生态廊道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更好的生活、休憩环境。城市生态廊道的建设为城市营造了良好的人居环境,其中一些小径、沿河流的景观带等都为城市居民提供了非常好的游憩环境,还有一些以历史文化为主题的生态廊道则不仅是一个游憩场所,更是具有宣传、教育的功能。 (4)城市生态廊道构建城市绿色网络,是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的城市生态廊道网络有效地分隔了城市的空间格局,在一定程度上既控制了城市的无节制扩展,也强化了城乡景观格局的连续性,保证了自然背景和乡村腹地 对城市的持续支持能力。因此,城市生态廊道规划是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构建城市绿色网络的基础。 3 城市生态廊道的分类 关于廊道的分类,有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分类方法。宗跃光将城市景观廊道分为人工廊道(Artificial corridor)和自然廊道(Natural corridor)两大类[1]。车生泉将绿色廊道分为绿带廊道(GreenBelt)、绿色道路廊道(GreenRoad- side Corridor) 和绿色河流廊道(Green River Corridor)三种[2],按照不同绿色廊道的功能侧重点不同又可分为生态环保廊道和游憩观光廊道。周凤霞在对长沙市雨花区的绿地规划研究中则将城市绿色廊道分为河流廊道和道路廊道,并且根据宽度的不同将道路廊道分为三个等级[3]。 作者综合以上的各种观点认为,城市生态廊道的分类应当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为此,从城市生态廊道形式和功能出发,提出城市生态廊道“形式—功能”的双系分类体系,以适应城市生态廊道建设的不同侧重点(见城市生态廊道分类体系图)。 3.1 形式类型的构成与作用 (1)绿色带状廊道:即在城市中以带状形式表现出来的生态廊道,其中又可分为带状公园廊道、风景林带廊道和防护林带廊道。绿色带状廊道不仅能够防 城市生态廊道及其分类

景观规划中的生态廊道宽度

景观规划中的生态廊道宽度 景观生态学中的廊道(corridor)是指不同于周围景观基质的线状或带状景观要素[1],而生态廊道(ecological corridor)是指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过滤污染物、防止水土流失、防风固沙、调控洪水等生态服务功能的廊道类型。生态廊道主要由植被、水体等生态性结构要素构成,它和“绿色廊道”(green corridor)表示的是同一个概念。美国保护管理协会(Conservation Management Institute, USA)从生物保护的角度出发,将生态廊道定义为“供野生动物使用的狭带状植被,通常能促进两地间生物因素的运动”。 人类活动造成的景观破碎化已成为众多环境问题的根源。通过建立生态廊道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河流污染控制等多种生态功能,同时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亲近自然的需要,已成为现代景观及城市规划领域的共识[2~5]。此外,绿色通道(greenway)、遗产廊道(heritage corridor)等概念的出现,更为生态廊道设计注入了新鲜的思想。生态廊道的设计包含诸多关键要素,在具体实践中,采用多宽的廊道通常是设计师面临的主要问题。由于生态廊道结构与功能的复杂性,通常使得廊道宽度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本文拟在介绍生态廊道设计中涉及的关键性问题的基础上,就廊道宽度问题展开详细讨论。 1 生态廊道设计中的关键问题 生态廊道包括三种基本类型:线状生态廊道(linear corridor)、带状生态廊道(strip corridor)和河流廊道(stream corridor)[1]。线状生态廊道是指全部由边缘种占优势的狭长条带;带状生态廊道是指有较丰富内部种的较宽条带;河流廊道是指河流两侧与环境基质相区别的带状植被,又称滨水植被带或缓冲带(buffer strip)。不同类型的生态廊道在设计中都会涉及到一些关键性问题,如数目、本底、宽度、连接度、构成、关键点(区)等。 (1)数目 生态廊道是从各种生态流及过程的考虑出发的,通常认为增加廊道数目可以减少生态流被截留和分割的概率[6~8]。数目的多少没有明确规定,往往根据现有景观结构及规划的景观功能来确定。在满足基本功能要求的基础上,生态廊道的数目通常被认为越多越好。 (2)本底 生态廊道是与周围土地发生联系的,因此考虑景观中生态廊道所处的本底(context)也极其重要[9,10]。对本底的研究应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弄清动物利用廊道的方式;第二,调查周围的土地利用方式,或是判断出从相邻地区流向生态廊道的污染物的类型与强度;第三,判别由生态廊道联接的大型生态斑块,这些斑块的位置将会影响到生态廊道的位置、内部特征及长度,进而影响到迁移物种的类型。 (3)宽度

关于生态廊道功能的浅析

关于生态廊道功能的浅析 发表时间:2016-10-28T09:22:28.003Z 来源:《基层建设》2015年34期作者:刘丹魏振峰 [导读] 摘要:城市中的生态廊道建设涉及到了多个学科的综合运用,不仅包括城市规划、建筑学、风景园林学科的内容,还包括了生物学和景观生态学等学科的内容,因此在建设城市生态廊道时需要多学科的交叉开展。本文就生态廊功能在城市发展中的应用做了浅析。 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林业局 451450 摘要:城市中的生态廊道建设涉及到了多个学科的综合运用,不仅包括城市规划、建筑学、风景园林学科的内容,还包括了生物学和景观生态学等学科的内容,因此在建设城市生态廊道时需要多学科的交叉开展。本文就生态廊功能在城市发展中的应用做了浅析。 关键词:生态廊道;功能;规划建设;作用 目前我国城市的生态环境问题日渐严重,城市中的雾霾天气越来越多且雾霾情况越来越严重,城市生态景观建设已变成其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环节。在城市的未来发展中及早地确立生态化的规划思想将为城市的经济、生态、社会等方面产生巨大且深远的价值。 1、生态廊道的概念、功能 廊道是景观生态学中的一个概念,指不同于两侧基质的线状或带状景观要素,城市中的道路、河流、各种绿化带、林荫带等都属于廊道。 生态廊道是指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过滤污染物、防止水土流失、防风固沙、调控洪水等生态服务功能的廊道类型。生态廊道主要由植被、水体等生态性结构要素构成,生态廊道的重要结构特征包括廊道长度、廊道宽度、廊道曲度、内部主体与道路的连接关系、周遭嵌块体的位置与环境坡度、廊道的时序变化、生物种类、植物密度等。通常,生态廊道内可能有一个特殊的内部主体,如溪流、河川、道路、小径、沟渠、围墙等。廊道的宽度及其内部主题所在环境,动植物群落的特性(包括垂直象限的结构),以及物中的组成及丰度、廊道形状、连续性以及生态廊道与周围缀块或基底的相互关系是影响廊道结构的关键因素。 2、城市生态廊道的规划建设 对城市的景观廊道进行生态化建设,若能充分应用城市的景观格局尺度,可以让景观廊道发挥较强的生态功能。要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和乡土生境的多样化。在建造绿地斑块时使用的植物种类长期过于单一和城市内部自然斑块不断地消失等弊病,致使城市中的绿地斑块综合生态服务的功能不强。生态化廊道的建构因所依据的廊道所处的地理位置、原本的自然条件以及它所承担的重要作用等等多种因素不同,而种类各异不可一概而论,应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分析后得出适合它的生态建设模式。 2.1绿化带生态廊道 稳定自然的动植物体系是绿化带廊道的主要构成,它有可能是纯自然的区域,也有可能是人工建造的。依据景观的阻力学原理,廊道在异质性较低时其内部的生物才有利于空间运动,因此使其呈现低异质的特性才更有利于绿化带廊道的生态化建设。而经过人工设计构筑的绿化带生态廊道则应依据其自身的生态条件合理地搭配各种物种,在空间分布上,应通过地被层――灌木层――乔木层自下而上的空间形式来分层搭配不同物种,而且在各个层次中应当确立它的优势品种和附属品种;在水平布置上,各类物种要以生物群的形式布置,增大种群的竞争力,使其能在自然的运作规律下可持续地向下发展。 2.2河流生态廊道 河流廊道是指小溪汇聚而成的江河,其景观格局是树枝形状的,其空间特征是互相连接且分布广。我国大部分城市在以往的发展过程中没有考虑到过河流的景观生态价值,它仅被建设为排污、涝和航运的基础,导致河流被污染、景观被破坏,断面构型不完整,水生、湿生各种植被生境严重匮乏。目前我国是河道廊道建设应是在不损坏其自然的属性的基础上,恢复其断面结构的完整性、各廊道间的连续性及其景观生态效果。河流生态廊道完整性不仅能增加滨水物种的类型,还能阻止污染物汇集净化其水质,更为城市中的居民提供了健康舒适的滨水环境。河流廊道的植物物种的选择能净化水体的,尽量模拟天然的湿地生态群落构成。 2.3道路生态廊道 道路生态廊道是人工系统产物,它是城市经济活动的物质基础,也是城市内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道路廊道中的污染主要包括灰尘和噪音等。植物有较强的降噪除尘作用。另外在城市中往往会出现道路廊道与绿化带廊道、河流廊道交叉的现象,这样就将生态廊道的连通性打破了,使景观的连接度降低。因此在城市的交通节点上应尽量用立交的形式来保证自然景观廊道的连通性,而且其上跨下穿的宽度应至少能满足生态廊道必要宽度。 3、生态廊道在从城市建设发展中的作用 3.1 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工业生产的提升,给城市环境的问题日益严重。城市的绿色结构用以保护城市的人工及半自然环境,将成为支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巨大动力,对于城市的生态环境具有修复和改善的功能。 城市外部的生态廊道作为城市外部和内部的绿色屏障,有效的减轻了外部的影响,维持了城区相对稳定的大气环境质量水平。城市内部的林绿地系统影响了气流,增加了大气湿度,改善了城市小气候和地热环境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城市的热岛效应。生态廊道中的许多植物拥有吸收污染物的能力,其中的林带和水生植物群落在一定程度上净化了空气,地下水和河流水体。植物的净化杀菌功能同样在土壤的净化和空气中细菌的抑制起着重要作用。廊道拥有良好的水土保持功能和涵养水源功能,通过树冠截流,减少地表径流,有效的保水保土。 城市生态廊道具有一定的线性边缘特性,既要防止被城市扩张所吞噬,又要利用其边缘长的特点渗透进城市。对于廊道,既要保护原有的自然生态性状,又要合理规划廊道未来的生态发展,以利用廊道扩大绿地生态效应。优化廊道结构,以凹凸的边缘甚至少量伸出臂状边缘,增加生物易达性以及廊道边缘的生态导管作用。城市生态廊道通常位于城市不同基质的交接地带,是城市环境的敏感地带,也是生态环境的脆弱地带,与自身斑块基质的土壤、地形、植被、生物群落联系紧密,对环境影响重大,因此,若要廊道发挥好其作为生态廊道的巨大功能,对生态廊道的保护也尤为重要。 3.2 城市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自然区域的自然廊道建设对野生动物生存的和物种多样性的巨大作用近年来广受关注,自然廊道增强了天然的斑块,基质内部的生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