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IS的城市生态廊道形态研究

合集下载

基于GIS技术的城市绿地规划与设计研究

基于GIS技术的城市绿地规划与设计研究

基于GIS技术的城市绿地规划与设计研究随着现代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绿地的规划与设计成为了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在城市绿地规划与设计中,GIS技术的应用已经成为了不可或缺的一环。

本文将从GIS技术在城市绿地规划与设计中的应用出发,结合实际案例进行探讨,探究其优势和挑战。

一、GIS技术在城市绿地规划与设计中的应用GIS技术是一种基于地图的信息系统,可以对地理空间数据进行收集、存储、处理、分析和呈现。

在城市绿地规划与设计中,GIS技术可以实现如下功能:1. 信息收集和整合GIS技术可以帮助规划者收集和整合城市绿地相关的信息,包括绿地的位置、面积、形状、土地性质、土壤质量等各种信息。

这些信息可以帮助规划者了解城市绿地的现状和潜力,从而更好地进行规划与设计。

2. 空间分析和决策支持GIS技术可以进行空间分析和决策支持,帮助规划者进行城市绿地规划和设计。

通过空间分析,规划者可以精确地了解城市绿地的分布情况,评估不同绿地类型的作用和价值,选择合适的绿地类型和位置,并进行规划设计。

通过决策支持,规划者可以运用空间分析的结果,制定可行的规划方案,并进行实施和管理。

3. 地理可视化和交流沟通GIS技术可以进行地理可视化和交流沟通,使规划者能够直观地表达和展示城市绿地的规划与设计。

通过地理可视化,规划者可以将城市绿地的分布、类型、作用等信息以图形化的方式呈现出来,以便更好地向公众展示。

通过交流沟通,规划者可以与公众以及相关利益方进行沟通,收集意见和建议,修正规划方案,提高规划效果。

二、实际案例分析1. 上海市公园绿地系统规划上海市公园绿地系统规划,是上海市城市绿地规划与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规划旨在建立全面、系统、科学的上海市公园绿地体系,提高城市整体绿化水平,并满足居民公园绿地需求。

在规划过程中,GIS技术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GIS技术,规划者收集汇总了上海市公园绿地的各种信息,包括位置、面积、形状、土地性质、土壤质量等。

基于GIS的城市绿地规划优化研究

基于GIS的城市绿地规划优化研究

基于GIS的城市绿地规划优化研究一、引言近年来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城市绿地规划优化已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问题。

GIS技术在城市绿地规划优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如何基于GIS技术进行城市绿地规划优化研究。

二、GIS在城市绿地规划优化中的应用GIS技术是一种将地理信息数据和空间信息数据加工整合的技术,用于进行城市绿地规划优化的话,它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空间数据处理:使用GIS技术对城市的空间数据进行处理,包括地理信息数据和空间信息数据。

通过数据整合和分析,得到城市环境信息,为城市绿地规划提供依据。

2. 地理信息平台:建立地理信息平台,融合相关部门的数据,进行空间信息共享和协作,为城市绿地规划的决策提供支持。

3. 空间分析:使用GIS工具进行空间分析,评估城市绿地的现状和潜在绿地利用。

通过对城市面积、人口分布、道路交通、空气质量等城市现状数据的分析,结合城市发展计划,确定城市绿地规划布局。

4. 地图制作:使用GIS技术进行地图制作,制作城市绿地规划方案地图,方便各方参考和沟通交流。

三、基于GIS的城市绿地规划优化方法基于GIS的城市绿地规划优化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绿地规划优化模型的建立:绿地规划优化模型主要是指将城市的环境信息数据进行分析,建立绿地规划优化模型。

模型通过对城市现状和城市规划的评估,确定未来城市绿地的需求,并联合各方面的意见制定绿地规划方案。

2. 绿地规划方案的制定:基于绿地规划优化模型的建立结果和相关政策法规,制定符合城市发展方向和利益的绿地规划方案,确定绿地规划布局及绿地管理办法。

3. 绿地规划方案的实施和监测:绿地规划方案一旦确定,就要进行实施。

使用GIS技术对绿地规划方案的实施进行监测,及时纠正方案实施中出现的问题,保证绿地规划方案的执行质量。

四、案例分析以广州市芳村区为例,使用GIS技术对区域的绿地规划进行优化。

1. 空间数据处理:通过GIS技术对图像、生态、行政区划、地形地貌等信息数据进行整合和分析,得到广州市芳村区的绿化信息,为绿地规划提供依据。

基于GIS的城市生态廊道构建——以四川省万源市为例

基于GIS的城市生态廊道构建——以四川省万源市为例

韩 贵锋
HA N G u i f e n g用 景
Ab s t r a c t : T a k i n g Wa n y u a n c i t y f o r e x a mp l e , t h i s p a p e r e x p l o r e s t h e me t h o d o f
wo o d l a n d a r e e x t r a c t e d wi t h a Me a n F r a g me n t a t i o n I n d e x( MF I ) l e s s t h a n 0 . 4 a n d a n AI mo r e t h a n 8 0 %. T a k i n g t h e s e p a t c h e s a s s e e d p a t c h e s , s u i t a b l e a r e a o f e c o l o g i c a l
基于G I S 的城市生态廊道构 建*
以四川省万源市为例
Co n s t r u c t i n g Ur b a n Ec o l o g i c a l Co r r i d o r B a s e d o n GI S

A Ca s e S t u d y o f W a n y u a n Ci t y . S i c h u a n P r o v i n c e
碍 作用, 计算各类建设 用地对生态用地的
生态障碍 效应 , 并 得 到 景 观 的 潜 在 生 态 连接 度 。以平 均 破 碎 度 小 于0 . 4 和 聚 集 度
大于8 0 %的 阈 值 提 取 林 地 景 观 斑 块 , 依
t o e n e r g y l f o w , i n f o r ma t i o n l f o w a n d ma t t e r l f o w o f l a n d s c a p e ma t r i x . T h e p a t c h e s o f

基于GIS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设计研究

基于GIS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设计研究

基于GIS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设计研究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绿地系统已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城市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关键要素,城市绿地系统对城市环境的改善、人们的身心健康、城市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进行基于GIS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和设计研究,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GIS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应用GIS(地理信息系统)是利用电子计算机和相关软件进行空间数据采集、存储、管理、处理、分析、展示和应用的综合技术。

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GIS技术主要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1. 空间数据采集:通过GIS技术对城市中的绿地、道路、建筑等空间要素进行采集和整理,得到具有空间信息的数据,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提供数据基础。

2. 空间数据处理:通过GIS空间分析功能,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需要用到的空间数据进行加工处理,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提供数据分析支持。

3. 空间数据分析:通过数据挖掘和空间分析方法,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空间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提供决策支持。

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特点和要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一项需要综合考虑城市生态、社会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性工程。

因此,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特点和要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1. 整体性和系统性: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不只是考虑单个绿地的规划和设计,而是需要在城市整体规划的基础上,考虑绿地系统在城市环境中的作用和地位。

2. 可持续性: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应该考虑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综合考虑绿地系统的生态和社会效益,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3. 人文化: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应该关注城市的人文环境,考虑城市绿地系统的景观美学和文化内涵,以提高绿地系统的空间品质。

4. 灵活性和可适应性: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应该考虑未来城市发展的需求,具备一定的灵活性和可适应性,在不断的变化和发展中,满足城市环境的需求。

三、城市绿地系统设计的方法和技术城市绿地系统设计是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具体实施过程,通过设计达到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目标和要求。

基于GIS技术的城市绿地规划设计研究

基于GIS技术的城市绿地规划设计研究

基于GIS技术的城市绿地规划设计研究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已经成为城市建设重要的组成部分。

科学合理的城市绿地规划设计,能够有效提高城市生态环境,改善人们生活质量。

GIS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城市绿地规划设计提供了更加科学、精准、高效的技术手段。

一、GIS技术在城市绿地规划设计中的作用GIS技术能够采集、处理、分析大量的地理数据,并将其以图形和属性数据的形式展现出来,为城市绿地规划设计提供了精细的地理信息数据支持。

不仅如此,GIS技术还能够借助各种数据模型和算法,为城市绿地规划设计提供全面、科学、可靠的决策依据。

具体来说,GIS技术在城市绿地规划设计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城市绿地信息系统建设基于GIS技术,可以搭建完整的城市绿地信息系统,实现城市绿地信息的收集、管理、分析、展示等功能。

通过城市绿地信息系统,可以实现对城市绿地系统全面、精确、实时的掌控,为城市绿地规划设计提供了最基本、最重要的数据基础。

2.绿地分布分析基于GIS技术,可以对城市绿地的分布情况进行空间分析,找出城市绿地的空间布局特征和优劣势状况,为城市绿地规划的提高提供理论依据。

同时,还可以利用GIS技术进行模拟分析和预测,从而为城市绿地规划提供更加科学的支持。

3.绿地设计与评价在城市绿地规划设计中,GIS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绿地设计和评价。

通过建立各种绿地数据模型和算法,可以为绿地设计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

同时,还可以基于GIS技术进行绿地效益评价,综合考虑不同层次的指标,为城市绿地规划提供决策支持。

在具体实践中,基于GIS技术的城市绿地规划设计方法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1.数据采集对于城市绿地规划设计而言,数据采集是十分重要的一环。

数据采集包括基础数据和评价数据两大部分。

基础数据主要包括地形地貌、土地用途、交通道路、水系、建筑分布等方面;评价数据则包括绿地覆盖率、绿地功能、人口密度、环境质量等方面。

2.数据整合基于采集的数据,利用GIS技术,将其整合成一张完整的城市绿地地图。

基于GIS技术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设计研究

基于GIS技术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设计研究

基于GIS技术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设计研究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市化进程也带来了许多环境问题,其中就包括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与管理问题,如何利用GIS技术进行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与设计,成为提高城市人居环境和补偿城市生态损失的重要手段。

一、GIS技术的应用GIS技术是基于计算机系统的一种较新型的信息处理技术,地图、空间和属性数据相结合表示地理信息。

GIS技术广泛应用于城市规划、交通规划、土地利用分析、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等领域.在城市绿地规划与管理中,GIS技术特别是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技术、数字高程模型(DEM)和数据分析技术的应用最为重要。

二、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城市绿地系统一般指城市中所有集中在城市内部以保护环境和城市居民健康为目的的公共绿地。

其中包括公园、绿道、道路两侧的绿化带和广场绿地等。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主要目的是达到城市美化、净化环境、提升居民生活质量、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等多个方面。

利用GIS技术进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时,首先要获取城市基础数据,该数据包括交通路网、用地情况、城市人口密度和环境指数等等,都是评价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设计的重要数据来源。

然后依据这些数据进行分层分区,确定绿地量、质数量以及绿化路网等一系列环境配套设施的布局,从而设计出科学合理的城市绿地系统。

三、城市绿地系统的设计城市绿地系统的设计是基于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进一步指导将这些规划方案落实到实际场地上的过程。

在设计过程中,地形地貌、土地利用、城市规划和环境要素的特性都被考虑了进去。

在设计过程中,首先需要对城市绿地系统的用途和目的进行明确。

针对不同的用途和目的,绿地系统的设计也是不同的。

其次,要考虑城市环境、地形地貌的影响,以及市民文化和休闲活动的需求等。

借助GIS技术,可以依据平面地图等获取场地精确数据,并模拟出场地的实际情况,利用3D技术进行场地的立体仿真操作和体验评估,从而提出更为准确的方案设计。

四、城市绿地系统的管理城市绿地系统不仅要规划,更需要维护管理。

基于生态廊道的城市生态系统规划方案研究

基于生态廊道的城市生态系统规划方案研究

基于生态廊道的城市生态系统规划方案研究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采用生态廊道作为城市生态系统规划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探讨基于生态廊道的城市生态系统规划方案的研究。

一、生态廊道的概念与作用生态廊道是指连接不同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廊道,是城市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可以提供动植物迁移的通道,促进物种间的交流与繁衍,维持生态平衡。

此外,生态廊道还能够改善城市空气质量、调节城市气候、增加城市景观价值等。

二、生态廊道的设计原则1. 连通性:生态廊道应该具备良好的连通性,能够连接不同的生态系统,形成完整的生态网络。

2. 多样性:生态廊道的设计应该注重物种多样性,为不同的动植物提供适宜的栖息环境。

3. 可持续性:生态廊道的设计应该考虑到长期的可持续发展,包括生态系统的恢复能力、资源利用效率等。

4. 适应性:生态廊道的设计应该能够适应不同的地理环境和城市发展需求。

三、基于生态廊道的城市生态系统规划方案1. 生态廊道的布局:根据城市的地理特点和生态系统分布,合理布局生态廊道,以实现城市不同区域的生态连通性。

2. 生态廊道的建设:在生态廊道的建设过程中,应该注重保护原有的生态系统,尽量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3. 生态廊道的管理:建立健全的生态廊道管理机制,加强对生态廊道的保护、监测和维护工作,确保其长期稳定运行。

4. 生态廊道的利用:合理利用生态廊道的功能,如开发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等,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支撑。

四、国内外案例分析1. 新加坡:新加坡通过建设生态廊道,改善城市空气质量,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2. 美国芝加哥:芝加哥通过建设湖泊生态廊道,提升城市的景观价值,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资。

3. 中国深圳:深圳通过建设深圳湾生态廊道,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提高城市的生活质量。

五、生态廊道的挑战与前景1. 挑战:生态廊道的建设面临着土地利用、资金投入、政策支持等方面的挑战。

基于GIS的城市生态廊道构建——以四川省万源市为例

基于GIS的城市生态廊道构建——以四川省万源市为例

——以生态斑块为 “源” , 以BEI 为阻力表面计算得到的每 个像元上的 最小耗费距离成本。 ——研究区内的最大耗费 距离成本和最小耗费距离成本。 BEI和ECI均在ArcGIS9.3中建 模 计算。 1.3.3 生态廊道构建 根 据 景观 格局的分析, 依 据 景观 破碎度和斑块聚集度指数,选 取 现状 分布集聚 且破 碎度小的生态 斑块, 如 林 地 斑 块,作 为“ 种 子 斑 块” (S e e d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41001364) ; 教育部博士点基金资助项目 (20090191120030)
作者简介 韩贵锋: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山地城镇建 设与新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城乡 生态规划与技术科学团队, 博士, 副教 授, hangf@
2013年第3期 /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 051
Pa t ch), 视为廊道 建 设 的起 始“垫 脚 石” ; 再参照和对比生态用地斑块的生 态连接度, 并综合考虑高程、 坡度和用 地现 状,尽量利用最大 或 较大的生态 连接度斑块来串联“种子斑块” , 从而 勾勒出生态廊道骨架和网络, 最终用于 规划实践中。
体之间的物种交换或景观 组之间直接 的物质、 能量交换和生物迁移 [8] 。城市 生态用地与建设用地呈现为阴阳共济、 平行生长的耦合关系, 通过城市生态用 地格局优化与构建 来反控城市建设用 地的形态和增长, 在追求城市与自然和 谐演进的进程中, 将极大地促进城市土 地资源高效集约利用、 城市空间结构优 化和城乡生态环境保护。 本文以四川省万源市城市规 划区 为例, 首先 使 用景观 指数 解释 城市规 划区生态用地的空间格局; 接着, 借助 GIS的空间分析功能, 分析不同土地利 用类型受到的障碍效应和空间阻力, 以 及林 地 景观潜在的生态连 接度, 将生 态连接概念延伸到城市规划中, 构建生 态廊道, 从而指导城市建设用地布局, 明确城市与自然和谐演进的图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ale Waihona Puke IV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图 目 录
.................................................................................... 6 图 2.1 廊道示意图 .......................................................................................... 9 图 2.2 廊道功能类型 ..................................................................................... 10 图 2.3 垫脚石示意图 ..................................................................................... 11 图 3.1 台北城市局部分辨率为 1 米的灰度影像 .................................................... 25 图 3.2 北京的局部分辨率为 2.2 米................................................................... 25 图 3.3 泰山地区 TM 影像 ................................................................................ 26 图 3.4 根据解读标志提取得到的泰山地区的城市生态地物信息 ............................... 26 图 3.5 R2V 矢量化边界示意图 ......................................................................... 27 图 3.6 去除重叠示意图 .................................................................................. 27 图 3.7 拓展收缩后的效果 ............................................................................... 28 图 3.8 拓展示意图 ........................................................................................ 29 图 3.9 渥太华卫星遥感影像局部 ...................................................................... 32 图 3.10 同一影像在使用不同矢量化方法后得到的结果 ......................................... 32 图 4.1 R 值变化曲线的第一种典型特征 ............................................................. 33 图 4.2 R 值变化的第二种典型特征 ................................................................... 33 图 4.3 R 值变化的第三种典型特征 ................................................................... 33 图 4.4 R 值曲线可能存在的起始特征 ................................................................ 34 图 4.5 生态廊道宽度示意图 ............................................................................ 39 图 4.6 提取中心线选项 .................................................................................. 40 图 4.7 拓扑处理中错误处理选项的作用 ............................................................. 41 图 4.8 生态廊道网络连接的几种形态特征 .......................................................... 41 图 4.9 深圳生态绿道规划图 ............................................................................ 47 图 5.1 北京中心区卫片 .................................................................................. 51 图 5.2 北京中心区卫片提取后的城市生态地物信息 .............................................. 51 图 5.3 纽约中心区卫片 .................................................................................. 52 图 5.4 纽约中心区卫片提取后的城市生态地物信息 .............................................. 52 图 5.5 南京卫片 ........................................................................................... 53 图 5.6 南京卫片提取后的城市生态地物信息 ....................................................... 53 图 5.7 罗马卫片 ........................................................................................... 54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文摘要


城市中的生态廊道(ecological corridor)能有效串连生态孤岛,形成连续的城市 生态空间并提升生态空间的稳定性。生态廊道形态是城市生态规划中需要考虑和 依据的内容。但过去国内学者对城市生态廊道形态的量化描述研究一直较少涉足。 数字规划将传统的城市规划理论与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学技术相结 合,在实践中逐步形成关于城市规划的量化理论与技术方法。数字规划的概念已 被广泛接受,并正在成为一个研究热点。加之目前规划领域极少将 GIS 作为规划 设计的分析手段加以运用,因此,本研究主要是探讨城市生态廊道的形态,提出 城市生态廊道形态量化描述指标,并形成基于 GIS 的对城市生态廊道形态的定量 描述与计算方法。 在前人对城市景观生态研究以及城市规划数字化方法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 的核心是建立对城市生态廊道形态量化分析的指标。论文由绪论、生态廊道相关 研究理论综述、生态地物信息预处理方法、城市生态廊道形态特征与量化描述, 国内外城市生态廊道形态比较这五部分组成。通过对搜集得到的卫星图片进行城 市地物信息预处理,分离出生态地物图形信息的前提下,根据生态廊道形态的基 本特征,应用现有 GIS 应用软件进行特征值的计算。通过归纳这些形态的基本特 征值,将生态廊道归纳划分为线状、块状和带状三种形态。其中块状和带状的生 态廊道属于面状生态廊道的范畴。研究中提出生态廊道密度、节点密度、丰裕度 等七项城市生态廊道形态量化描述指标,这 7 个形态指标从 3 个方面反映了城市 生态廊道形态的主要特征。应用这些指标对中外城市生态廊道形态进行量化计算。 在中外城市生态廊道形态量化指标计算结果对比的基础上,总结得到国内外城市 生态廊道明显差异的 6 个方面。通过国内外各城市独特的地理、人文等因素,作 者探讨了国内外城市中生态廊道形态差异产生的原因与结果。中外城市生态廊道 形态量化结果的对比不仅反映了各城市生态廊道形态之间的差异,生态廊道形态 量化指标的合理性, 还反映了国内城市生态廊道形态可优化的途径。 因而基于 GIS 的城市生态廊道形态研究所提出的形态量化分析指标,可为国内城市进行生态廊 道合理规划提供形态数值的参考。 关键词:城市规划,生态廊道,GIS,形态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those in abroad. Based on the comparison of the calculation result, the research summarizes six evident differences of urban ecological corridors in domestic cities and those in abroad. The author discusses the reasons and results of all these differences through studying unique geographic and cultural factors in different cities. The comparison of the quantitative results not only reflects the morphological differences of urban eco-corridor among different cities and the rationality of the quantitative indexes, but also reflects the possible methods to optimize morphology of urban eco-corridors in domestic cities. Thus, the quantitative indexes of morphology in the morphological research of urban eco-corridor can provide numerical reference on morphology in the planning of urban ecological corridors in domestic cities. Key words: Urban Planning, Ecological Corridor, GIS, Morphology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