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廊道相关资料全

合集下载

生态廊道建设管理办法【最新版】

生态廊道建设管理办法【最新版】

生态廊道建设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规划第三章建设第四章管理第五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生态廊道规划、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其功能和生态效益,依据《郑州市城市园林绿化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生态廊道规划、建设和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生态廊道,是指以绿化为特征,沿公路(高速公路、国道、省道等)、城市道路(快速路、主干道等)、铁路、水系等建设的带状、一般具有生态、景观、休闲游憩、运动健身和慢行交通功能的开敞式绿地。

第四条本办法所称生态廊道管理,是指对生态廊道内绿化和配套设施的养护管理。

第五条生态廊道遵循统一规划、分级负责和属地建设、属地管理的原则。

第六条市园林、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是全市生态廊道主管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制定生态廊道建设规划、工作计划,指导、监督县(市、区、管委会)和有关部门、单位的生态廊道建设管理工作。

市发展改革、规划、建设、财政、国土资源、交通、水务、城管、公安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生态廊道建设管理相关工作。

第七条县(市、区、管委会)应当明确生态廊道主管部门,负责本辖区内生态廊道的建设、管理工作。

第八条生态廊道建设管理经费按属地原则及市有关部门职责分工纳入市、县(市、区、管委会)政府部门财政预算,主要用于生态廊道的规划、建设、运行管理、维修养护及工作经费等。

市发展改革部门应将生态廊道建设管理奖补资金列入年度计划。

第九条鼓励建立多元化、多途径的生态廊道建设管理投融资机制。

第十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爱护生态廊道及其配套设施的义务,有权劝阻、投诉和举报破坏生态廊道及其配套设施的行为。

第二章规划第十一条编制生态廊道规划应依据郑州都市区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绿地系统规划,与相关规划相衔接,综合考虑自然环境、人文因素、生态环境需求、公众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体现提高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质量的总体要求。

第十二条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组织编制全市生态廊道规划,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生态廊道建设标准

生态廊道建设标准

生态廊道建设标准生态廊道建设的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 生境和景观:生态廊道应保留或恢复原有的自然生境,包括森林、湿地、草地等,并保持生境的多样性和连续性。

景观设计应融入自然环境,符合当地特色和生态需求。

2. 功能和连通性:生态廊道应具备连接不同生境和自然资源的功能,以促进物种迁移、繁衍和生态系统的恢复。

其中,连通性是关键,要确保生态廊道能够无障碍地连接各个生境节点,并提供适合物种迁移的通道。

3. 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廊道的建设应重视对当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促进,保留和提供适合各种植物和动物栖息、繁殖和觅食的场所。

特别是对于濒危物种和重要栖息地,应采取措施确保其有效保护。

4. 生态功能恢复:生态廊道建设应注重生态系统功能的恢复。

通过合理的植被恢复、水源保护、土壤保育等措施,促进濒危物种的栖息和繁殖,改善水土保持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5. 可持续管理:生态廊道的管理和维护应采取可持续的方式,包括定期巡查和维护、防治入侵物种、管理人为干扰等。

管理措施应结合地方的特点和资源状况,确保生态廊道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生态廊道建设的标准涉及生境和景观保护、功能和连通性、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恢复以及可持续管理等方面,旨在实现自然生境的连续性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恢复。

6. 社会参与和教育宣传:生态廊道建设应鼓励社会的参与和合作,与当地居民、社区和相关利益方进行有效沟通和合作。

同时,还应推广生态廊道建设的重要性和价值,并加强公众的环境教育宣传,提高人们对生态廊道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7. 监测和评估:对生态廊道的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应建立有效的监测和评估体系,定期对生境质量、物种数量和多样性、生态功能等进行评估和监测,及时调整和改进管理措施,确保生态廊道的有效运行和保护效果。

8. 法律和政策支持:生态廊道建设应符合相关法律和规定,获得政府的支持和配套政策的制定。

政府应加强对生态廊道的保护和管理,提供资金和资源支持,并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机构。

景观规划中的生态廊道宽度

景观规划中的生态廊道宽度

第25卷第9期2005年9月生 态 学 报A CTA ECOLO G I CA S I N I CA V o l .25,N o.9Sep.,2005景观规划中的生态廊道宽度朱 强,俞孔坚,李迪华(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北京 100871)基金项目:国家文物局京杭大运河遗产廊道研究资助项目(20030100);浙江省台州市生态基础设施暨开放空间系统研究资助项目(2004)收稿日期:2005203216;修订日期:2005207204作者简介:朱强(1978~),男,湖北人,博士生,主要从事景观规划与城市设计、景观生态学、G IS 应用研究.E 2m ail:qiangzhulaphd@sohu .com 致谢:张蕾、李海龙、李伟、刘柯、姬婷等参加资料收集和讨论工作,深表谢意Foundation ite m :T he research of the Grand Canal heritage co rrido r funded by N ati onal Bureau of Cultural R elics (N o .20030100);T he research of eco logical infrastructure and open space system ,T aizhou ,Zhejiang P rovinceRece ived date :2005203216;Accepted date :2005207204Biography :ZHU Q iang ,Ph .D .candidate ,R esearch assistant ,m ainly eangaged in landscape p lanning and urban design ,landscape eco logy ,G IS app licati on .E 2m ail :qiangzhulaphd @sohu .com摘要:生态廊道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过滤污染物、防止水土流失、防风固沙、调控洪水等多种功能。

黄河生态廊道调研报告

黄河生态廊道调研报告

黄河生态廊道调研报告
黄河生态廊道是指沿黄河两岸建立的一条综合生态保护和恢复的带状区域,其目的是通过保护和修复黄河流域的生态系统,维护黄河流域的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为了更好地了解黄河生态廊道的建设情况,进行调研是非常必要的。

调研过程中,我们首先走访了位于黄河流域各个城市的相关部门和机构,了解了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我们发现,由于长期以来的过度开发和污染,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处于严重恶化的状态。

河水污染、水资源匮乏、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当地居民的生活和生态系统的稳定。

因此,建设黄河生态廊道刻不容缓。

接着,我们参观了已经建成的黄河生态廊道的一些示范区域。

这些区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修复黄河流域的生态系统,包括植被恢复、水资源合理利用、污染治理等。

通过对这些示范区域的参观,我们深刻体会到黄河生态廊道建设对于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保护的重要作用。

最后,我们对黄河生态廊道建设提出了一些建议。

首先,应该加强生态保护意识,提高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减少对黄河流域生态系统的破坏。

其次,应该加大对河水污染治理和水资源保护的投入,确保水质达到相关的标准。

此外,还应该加强对植被恢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研究,推动相关科研机构的合作。

总之,黄河生态廊道的建设对于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调研,我们深入了解了黄河生态廊道
的建设情况,并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能够为黄河生态廊道的建设提供参考。

我们相信,在相关部门和机构的共同努力下,黄河生态廊道一定能够取得更好的成果。

景观生态学复习资料

景观生态学复习资料

景观生态学.填空.景观要素的三种类型:斑块、廊道、基质1.斑块的分类:干扰斑块、残存斑块、环境资源斑块、引进斑块.廊道的类型:A)按起源可分为:环境资源廊道、干扰廊道、残存廊道、引进廊道B)按宽度分:线状廊道、带状廊道C)按构成分:绿道、蓝道、灰道、喧道、明道、(必考).廊道的功能:生境、通道、过滤、遮和汇2.基质的推断依据(标准):相对面积、连接度、动态掌握.基质的特征:连接度、狭窄地带、孔隙度3.景观异质性形成缘由:环境资源的异质性、干扰、生态演替. Forman景观格局的分类:匀称安排格局、聚集型分布格局、线状分布格局、平行格局、特定组合或空间联结4.景观多样性三种类型:斑块多样性、类型多样性、格局多样性.网络的结构特征:1 .结点2网络格局3.网眼大小5.网络的功能:生境、通道、电.干扰的类型:①按干扰产生的来源划分:自然干扰和人为干扰;②按干扰的功能划分:内部干扰和外部干扰;③按干扰产生的机制划分:物理干扰、化学干扰和生物干扰;④按干扰的传播特征划分:局部干扰和跨边界干扰。

⑤按干扰产生的结果划分:离散性干扰和集中干扰.景观变化的空间过程:穿孔、分割、破裂化、缩小、消逝6.经过景观的生态流有三种:能量流、物质流、物种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类:直接采用价值、间接采用价值、选择价值、存在价值7.景观异质性类型:空间异质性、时间异质性、功能异质性.景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三个指标:组织、适力、弹性简答题.景观分类的一般步骤和应用?答:景观生态分类的步骤①依据遥感影像解译,结合地形图和其它图形文字资料,加上野外调查成果,选取并确定景观生态分类的主导要素和指标,初步确定个体单元的范围及类型②具体分析各类单元的定性和定量指标,表列各种特征,通过聚类或其它统计方法确定分类结果③依据类型单元指标,经判别分析,确定不同单元的功能归属,作为功能性分类结果。

1.简述景观的基本特征.参考答案:景观是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组成的聚合体;生态系统之间存在各种生态流或物质再安排;景观的形成受气候,地貌特征的影响;景观的特征与肯定的干扰集合相对应.3,简述斑块大小与外形的生态学意义.答案要点:斑块大小的生态学意义主要表现在物种■面积关系上.斑块外形的生态学意义主要表现在边缘效应,斑块内缘比上.4简述景观多样性'景观异质性的涵义及其生态意义.答案要点:景观多样性主要描述斑块性质的多样化,景观异质性则是斑块空间镶嵌的简单性,或景观结构空间布局的非随机性和非匀称性.景观异质性和多样性打算了景观空间格局简单性,对景观中的各种过程产生肯定影响.5,简述自然景观,经营(半自然景观)景观与人工景观各有何特点自然景观:没有明显的人类影响,或人类的干扰没有转变自然性质的景观.经营景观:景观中非稳定成分一植被被改造,人类可以收获的林地和草地.人工景观:由人类活动而新产生的景观称为人工景观6简述景观生态相宜性分析的含义与意义答案要点:以景观生态类型为评价单元;选择有代表性的生态因子;从景观的独特性,景观的多样性,景观的功效性,景观的宜人性或景观的美学价值人手;分析某一景观类型内在的资源质量以及与相邻景观类型的关系,确定景观类型对某一用途的相宜性和限制性.7谈谈你对“景观”概念的理解及其在园林规划中的指导意义.答题要点:景观美学上的涵义,地理学上的涵义,生态学上的涵义.第一种是美学上的涵义,与风景同义.其次种是地理学上的理解,将景观作为地球表面气候,土壤,地貌,生物各种成分的综合体.第三种涵义是景观生态学的理解,将景观视为空间上不同生态系统的聚合.景观的这三方面的涵义有历史上的联系.对于园林规划设计工作者而言,首先应留意景观的美学价值,地理景观的特征;其次,要重视景观格局形成的生态缘由,科学深化地熟悉规划区的生态特征.在园林规划设计中,不仅要留意欣赏上的美学要求,也要充分考虑到景观结构在生态学上的合理性.8 .试述景观的斑块•廊道•基质模型与网络•结点模型.斑块-廊道-基质模型是构成景观空间结构的一个基本模式,也是描述景观空间异质性的一个基本模式. 斑块的定义;一般用斑块性质,斑块数目,斑块大小,斑块外形等指标描述,斑块大小,斑块外形的生态学意义. 廊道的定义:廊道的类型,廊道的连接度,环度,曲度,间断等度量.廊道的主要功能.基质:景观中面积最大,连接性最好的景观要素类型.景观中很多廊道可以相互连接形成网络,网络中的两条或两条以上的廊道交叉点,称为结点.结点通常可起到中继点的作用,可对某些生态流起着掌握作用,也可作为临时的贮存地.很多景观具有网络分布.网络把不同生态系统相互连接起来,是景观中常见的一种结构.网络的重要性:物质或物种移动通道,对四周基质和斑块群落的影响作用;网络的结构特征:结点,格局,网眼大小,连通性,环度.9试述景观类型多样性与物种多样性的关系.答案要点:类型多样性与物种多样性之间常呈正态分布的规律.景观类型少,大均质斑块,小边缘生境条件下,物种多样性低;随着景观类型(生境)多样性和边缘物种增多,物种多样性增加;当景观类型,斑块数目与边缘生境达到最佳比例时,物种多样性最高;其后,随着景观类型,斑块数目增加,景观破裂化,斑块内部物种削减,物种多样性降低.10.试述干扰对景观异质性,景观破裂化的影响作用.答案要点:景观变化的驱动力主要是自然干扰与人为活动干扰,干扰频率,干扰强度和范围以及景观的恢复速率,景观的大小或空间范围等对景观动态变化有重要影响作用.干扰频率,干扰强度和范围以及景观的恢复速率,景观的大小或空间范围等对景观异质性有重要影响作用.景观破裂化把穿孔,分割,破裂化,缩小和消逝这5个过程全包括在内.分割和破裂化的生态效应既可以类似,也可以不同,这主要依靠于分割廊道是否是物种运动或所考虑的过程的障碍,缩小在景观转化中很普遍,它意味着讨论对象(如斑块)规模的减小,如林地的一部分被用于耕种或建房屋,那么残余的林地就会缩小.创新题1.以生活城市为对象说说区域景观生态所面临的问题?如何进行规划,原则和步骤?答:城市景观生态问题(1)自然生境大量损失林地、草地、水体及农田削减。

河岸生态廊道工程施工方案

河岸生态廊道工程施工方案

河岸生态廊道工程施工方案一、工程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河岸生态环境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水质污染和河岸生态系统的恶化已经成为当地居民生活的一大难题。

为了改善这一状况,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我公司决定在河岸进行生态廊道工程,以改善河岸生态环境,增加城市绿化面积,并提升城市形象。

二、工程概况1. 工程地点本工程位于XX市的XX河岸,总长度为XX公里。

2. 工程目标通过工程的施工和建设,重新规划和修复XX河岸生态系统,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目标:(1)提高生态环境的质量,改善当地水质,增加当地植被,促进河岸水域生态系统的修复和改善。

(2)增加城市绿化面积,提升城市绿化和景观品质,提高城市文化底蕴。

(3)丰富市民的休闲娱乐活动场所,提高居民生活品质。

3. 工程内容本工程包括以下几个主要内容:(1)河岸绿化:对河岸两侧进行绿化,增加绿色植被,提升河岸生态环境。

(2)河岸码头建设:在适当位置设置码头,方便市民进行游船和休闲旅游。

(3)河岸路面修复:修复河岸道路,提高交通便利性。

三、施工方案1. 工程准备阶段(1)制定施工计划和工程规划,并提交相关部门进行批准。

(2)组织项目管理团队,确定项目组织结构和责任清单。

(3)采购施工所需的材料和设备,并做好仓库管理工作。

(4)招聘并培训工程施工人员,制定安全生产和环保方案。

2. 施工过程(1)清理现场:对施工区域进行清理,清除垃圾和杂草,保证施工现场的整洁。

(2)土地平整:对河岸两侧进行土地平整,确保土地表面平整。

(3)绿化工程:在土地平整后进行绿化工程,种植适宜的植被,包括乔木、灌木、花草等,以及草坪铺设。

(4)码头建设:在适当位置建设游船等休闲设施,方便市民进行休闲和旅游活动。

(5)道路修复:对沿岸道路进行修复和整治,确保道路的平整和安全。

(6)设施安装:安装相关的路灯、护栏和垃圾桶等设施,提高河岸的使用便利性。

3. 施工结束阶段(1)完善环保设施:在施工结束后,对施工现场进行清理,清理施工垃圾,保护环境。

生态廊道建设工程实施方案

生态廊道建设工程实施方案

生态廊道建设工程实施方案一、项目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口的持续增长,我国城市规划和建设亟需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工程。

其中,生态廊道建设成为了解决城市生态环境与城市发展之间矛盾的重要途径。

我国生态廊道建设工程涉及的自然环境问题和人类活动问题日益突出,城市化进程过程中自然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特别是由于城市建设用地、道路建设与扰动、农业、林业、水利等人类活动造成了生境破坏和生态功能丧失,造成了一系列的生态问题,如环境污染、生态系统恶化、生态环境功能丧失等。

因此,开展生态廊道建设,加强城市与自然环境之间的联系,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发展意义。

随着城市规划理念的改变,生态廊道建设成为了城市规划和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

二、项目愿景生态廊道建设工程的实施,将为城市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提供有力的支撑和指导。

通过重建城市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生态联系,形成城市生态网络,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整体适应性和生态稳定性。

生态廊道建设工程的实施,将为城市规划和建设提供生态基础和生态环境支撑。

通过生态廊道建设工程的实施,提高城市绿地空间的连续性和完整性,构建城市绿地系统,提高城市的生态品质和环境质量。

生态廊道建设工程的实施,将为城市人居环境的改善提供保障。

城市的生态环境与城市的人居环境是密切相关的,生态廊道建设将有助于改善城市的人居环境和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三、项目内容生态廊道建设工程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生态廊道的规划与设计。

根据城市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特点,对生态廊道进行规划设计,确定生态廊道的长度、宽度、走向、连接要点等,以及生态廊道内部的植被、水体、地貌等要素的构成和搭配。

2. 生态廊道的生态修复与重建。

对城市内现有的生态系统进行评估和监测,通过植被的重建、地表的改造、水体的恢复等方式,进行生态廊道的生态修复工作,以实现城市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生态联系的恢复和重建。

3. 生态廊道的建设与落实。

景观生态学:第二章 斑块、廊道、基质

景观生态学:第二章  斑块、廊道、基质
形成林窗斑块 森林砍伐
亚马逊热带雨林破碎化
沙漠边缘交错带绿洲景观
甘肃张掖
刀耕火种
成因
内在因素:枯死木倒下而产生的局部干扰——林窗 外在因素:火灾、风灾、冰雹、雪崩、泥石流、虫害、 哺乳动物践踏、食草动物啃食、滑波、火山活动等 人为因素:采伐、垦荒、放牧、围湖造田、采矿、房 屋建造、栏河筑坝等
dij是该斑块(i)和任一相邻斑 块(j)沿连接线(如森林廊道 或树篱)间的距离
Aj是与该斑块(i)相邻的任一 斑块(j)的面积,dj是i与j之间 的距离
D
( 2x 2 y )
将所有斑块置于具有x和y轴的
座标上,
2 x

2 y
分别为x和y
座标的方差
武汉市土地利用覆盖类型变化
斑块
斑块特征
斑块类型
残存 斑块
引进 斑块
不同斑块类型的持久性与稳定性
其它斑块类型划分方法
根据土地利用/覆盖类型 根据人类干扰状况 根据动植物种类 根据植被指数、覆盖率、森林类型、植被生长状况 …
1.2 斑块特征
主要包括:斑块面积、斑块形状、斑块数量、斑块相 关性等特征指标 (1)斑块面积
描述斑块面积的指标 斑块总面积(TA)、斑块平均面积(MPA) 最小斑块面积(MN)、最大斑块面积(MX)
小斑块:中继站、边缘生境、降低捕食机
率、提供特定小生境、保护小型物种与生境 ★一个优化的景观,应当有一些大的斑块,
周围还有一些小的斑块,一同散布在基质中
(2)斑块形状
斑块形状指数(shape index)
①圆状指数(S园)表达为:
S圆 P / 2 斑
式中:
S园为斑块形状的圆状指数,P为斑块的周长,A斑为斑块 的面积。该指数最小为1,越接近1表示斑块的形状与圆形 越相似,形状越规则;指数越大,则斑块的形状与圆形偏 离越大,形状越不规则。越接近圆形的斑块,其边界长度 越短,与基质的相互作用越小,作为物质运输廊道的功能 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乡统筹,构建和谐生态廊道研究——以市绿色生态健康廊道为例摘要:市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整合城乡绿地资源,利用绿色生态健康廊道将其有机联结,提高城乡绿地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促进城市科学发展的重要选择之一。

由此对绿色生态健康廊道的概念、组成与特性、功能、发展等进行理论研究,并以市绿色生态健康廊道为例,对其客观背景、建设原则和目标、远期和近期布局、近期建设重点区段和景观模式、功能和特色进行实证研究,同时对植物选择与配置等提出若干具体意见。

以期对绿色生态健康廊道的研究和建设起到参考作用。

关键词:风景园林;绿色生态健康廊道;植物配置;市;城乡统筹;和谐生态,人类追求;城乡统筹,时代呼唤。

在加快城镇化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进程中,保护、恢复、建设生态环境,构建城乡一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生态健康廊道,无疑对自然、社会、经济的全面、协调、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而对城乡统筹、构建和谐生态廊道进行研究,进一步认识其规律性,以指导廊道建设的实践,则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本文以市绿色生态健康廊道为例,就一定市域围,科学、合理地构建生态廊道,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进行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以期为引玉之砖。

1城市绿色廊道概述1.1概念景观生态学理论认为城市景观由斑块、基质和廊道组成。

城市绿色廊道,以下简称“绿廊”(T HE GREEN CORRIDOR),一般是指不同于两侧基质的绿色狭长地带。

城市景观既为绿廊所分割,又被绿廊所联结。

它强调自然的过程和特点,并紧密结合城市的公园、街头绿地、庭园、苗圃、自然保护地、农地、河流、滨水绿带和山地等,构成一个自然、多样、高效,有一定自我维持能力的动态绿廊结构体系,促进城市与自然的协调。

绿色生态健康廊道是城市绿廊诸多类型中的一种。

它由设置了一定健康游憩设施的非机动车道和旁边的带状绿地、绿色节点等有机构建,连接城市各类公园和城郊的各类景点,集生态、休闲、游憩、健身、行人及非机动交通等多功能于一体。

1.2组成与特性城市绿廊(绿色生态健康廊道)主要由绿带廊道、绿色道路廊道、绿色河流廊道3部分组成。

城市绿廊与其他廊道相比有自身的特殊性,它们具有:(1)整体性,(2)联结性,(3)延伸性,(4)多功能性,(5)地域特色性。

1.3功能城市绿廊具有多重功能,从而发挥出巨大的协同作用。

其主要功能有:(1)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这是城市绿廊首要的功能,它构建城市中的自然系统,为维持生物多样性和野生动物的栖息和迁移提供保障。

(2)增进公众健康。

(3)提供吸引人的游憩场所。

绿廊将大量的生态、游憩和历史文化资源蕴涵其间,提供吸引人游憩的场所。

(4)愉悦的交通体验。

(5)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教育,生态差异保存。

(6)增加经济收入。

(7)城市防灾。

通过城市绿廊可以增加城市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最大限度地疏散和安置遇灾、受灾民众,保证其生命和财产安全。

1.4城市廊道研究的起源和发展阶段城市廊道的研究起源于19世纪60—70年代,其前身是发生于美国的“公园运动”,至今已经历4个发展阶段。

(1)第一个阶段:1860—1900年1867年,美国设计师弗雷德里克·奥姆斯特德(F REDERICK L AW O LMSTED)等人设计的波土顿公园体系,突破了美国城市方格网格局的限制。

以后出现了1883年的双子城(M INNEAPOLIS,H.C LEVELAND)公园体系规划、1900年的华盛顿城市规划、1903年的西雅图城市规划等。

随后,奥姆斯特德的学生查理·艾立奥特扩展了他的构想,为整个波土顿大都市(600KM2)构建了一个绿廊网络规划。

(2)第二个阶段:1900—1945年1903年,奥姆斯特德兄弟继续其父亲大胆而富有远见的规划设计实践,在LEWIS、CLARK百年纪念时设计了40英里(约64.4KM)的公园体系,简称“40英里绿廊”,后来该公园体系进一步扩展至140英里(约225.4KM )。

同时期,小查理·艾立奥特为马塞诸塞州制定了第一个公共开放空间规划,奠定了州域开敞空间规划的基础。

此外,美国国家公园服务机构也大量从事绿色廊道的规划设计,以连接国家公园和重要的风景胜地,最蔚为壮观的蓝山公园体系,绵延750英里(约1207.5KM)。

(3)第三个阶段:1960—1970年20世纪60—70年代,美国威斯康星州大学的易斯教授设计和应用遥感技术在威斯康星州辨认了约220处文化与自然景观。

易斯称上述带状空间为“环境廊道”。

1969年,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麦克哈格出版了《设计结合自然》一书,第一次把生态学引入城市设计,并提出“生态系统所承受的人类活动的压力是有限的”原则、某些生态环境对人类活动特别敏感并影响整个生态系统安危的原则。

因此人类应与大自然合作,而不是与大自然为敌。

以E RVIN Z UBE为代表,麻省理工学院在景观规划与研究领域运用“数据参数法”,权衡土地使用的适宜性。

后来,该方法成为各国规划师在土地使用决策时采用的一个普遍性工具。

(4)第四个阶段:1980—1990年20世纪80年代,美国总统委员会提出《户外空间报告》,指出未来构想——绿廊的生命网络,为居民提供接近开敞空间的可达性与便利性,把城市和乡村串珠般地连为环状体系,总统委员会对“绿廊”一词的使用实际上是对该术语的法定认可。

查理·里特尔(C HARLES L ITTLE)的名著《美国绿廊》出版。

该书回顾并简要地总结了16个绿廊项目工程的情况,把绿廊规划的探索与努力展示给公众,在公众中传播绿廊规划意识。

2市绿色生态健康廊道建设实例研究21世纪,不同国家、不同城市绿地系统的建设都会面临各发展阶段的不同问题、对策和任务。

但它们却趋向同一目标,即建设完善的城市绿廊(体系),有力地支持城市物流、能流、信息流、价值流、人流的通畅性、高效性、和谐性,促使城市各组成部分间功能的结合更为紧密。

就市而言,借鉴和学习国外百年绿廊建设的经验具有现实的研究意义;研究和建设城乡统筹、生态和谐的绿廊是符合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和构建和谐社会时代要求的;绿色生态健康廊道的研究和建设是市绿地系统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将绿廊理念从意识、战略走向实施、技术性操作的有效途径。

2.1项目背景研究市绿色生态健康廊道项目是市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由市林业和园林管理局于2006年初提出的。

其目的是为有机地将城市的公园绿地、城郊的风景林地和远郊的风景区进行连接,全面整合城乡绿地资源,增进广大市民的身心健康,为人们提供绿色生态的健康走廊。

经过相关部门的努力,该项目于2006年底完成总体规划,并同期进行了10KM 示段的建设。

2.2项目建设原则与目标研究项目建设必须遵循的原则是:生态原则、人本原则、文脉原则、特色原则、景观原则、效益原则。

项目建设要达到的目标是:构建绿廊环网体系:提高绿地的景观和生态价值;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到2020年,建成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特点”,总长度约为900KM的绿廊。

2.3项目远期和近期布局研究2.3.1远期布局市绿廊体系的远期(2011—2020年)布局结构骨架为“一轴·一扇·四廊·五环·多点”,以期形成总长约900 K M的绿色廊道环网系统(图1)。

232近期布局近期(2005-2010年)实施的“光华大道一温玉路一青城山”绿色生态健康廊道,是绿廊环网系统中西向的绿廊,起始于天府广场,经过光华大道、温江城南大道、温江青龙桥、万春镇、温玉路,直达寿安镇,通过都江堰市的柳街镇、安龙镇、大观镇,最终到达青城山风景区,总长度约为110 K M ,其布局结构是“一轴·三段·三环·多点”(图2)。

一条轴线、3个景段、3个环状廊道、多条河流等交织共建了近期市绿色生态健康廊道的环网体系。

2.4近期建设重点区段和景观模式研究市绿色生态健康廊道近期建设的重点区段是市市区段、温江段和都江堰段。

其景观模式注重和突出近自然的森林景色、田园水系的自然风光、生态野趣的类原始风景以及体现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人文景观。

绿廊沿线将把园林景点、运动健身、人与自然、历史文化、餐饮美食、休息住宿6大容融为一体,以发挥绿廊的多重功能。

2.4.1市市区段该段从天府广场到光华大道(温江界),主要包括了城区围的一环路、二环路、三环路以及部分光华大道,市区的各条河流水系等。

它把天府广场、人民公园、青羊宫、文化公园、百花坛公园、浣花溪公园、杜甫草堂、锦江水系绿带以及三环路的诸多景点连接起来,突出城市园林景观的特色,展现市的人文景观,形成长约54.5 K M 的绿廊。

光华大道市区段重点建设生态健康步道,其两侧以高大乔木为主,增加具有植物多样性和多层次配置的亚乔木层、灌木层、地被层结构,营造具有生物多样性和较稳定的近自然植物群落体系的景观系统(图3)。

242温江段该段从光华大道(温江界)到都江堰界。

通过了光华大道城区段(7.3 K M )和温江段(5.6 K M ),光华大道至万春镇段3 K M ,温玉路段21 K M ,共计约37 K M 。

绿廊主要采用近自然景观营造模式,大量栽植平原地区的乡土植物,如竹类植物和高大乔木,林冠线起伏变化、自然洒脱,并结合独具特色的众多川西竹林盘田园景观和历史悠久的水系景观,构建田园式、自然式的植物群落,展示田园风光、水系风光、近自然风光。

2.4.3都江堰段该段从都江堰界到青城山,全长17.5 K M 。

绿廊采用借景手法,托青城山之背景,注重植物群落作为青城山原生植被群落延伸段的特殊地位,以自然、幽雅的生态景观为基调。

为此,大量使用组成青城山原始植物群落的诸多乡土树种,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构建富有生态、野趣、近自然特色的风景。

其中,成青路绿廊示段建设已见成效(图4),植物群落配置采用近自然模式,与青城山自然连接。

近期建设的绿廊区段中,在机动车道的一侧或两侧设置绿廊,即一条或两条绿廊沿着或夹着机动车道。

机动车道两侧绿廊的宽度最窄处不低于8 M ,最宽处达到30 M 。

绿廊步道宽度为1.5~3 M ,考虑到人们可以在步道空间围单向步行、跑步、骑车,即使出现人流拥挤的特殊情况,只要人们相互礼让,将不会出现交通堵塞等问题。

3绿廊特色研究已经和正在建设中的市绿廊,具有独特的形态、综合的功能、本土的特色,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文化品位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

通过近自然模式的植物群落构建,合理丰富的线路组织,城乡绿地的和谐统筹,并在植物选择量使用市树银杏和市花芙蓉,在绿廊景观小品的点缀中充分采用本土材料和川西特色的廊桥亭台及历史文化名人的雕塑、诗词,从而形成全面系统、功能突出、特色鲜明的城市绿廊网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