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态廊道的规划策略探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生态廊道的规划策略探讨

武汉市规划研究院徐国斌

【摘要】当前,我国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规划工作者将城市生态廊道引入到城市总体规划中,以期有效地控制大城市“摊大饼”式无序蔓延,缓解城市中心区的热岛效应。但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往往面临着城市生态保护利益与地方发展经济之间的矛盾,如何通过合适的规划策略,对生态廊道内的各项建设进行科学、合理地控制和引导是规划工作者的一项重要职责。本文以武汉市牛山湖北部生态廊道研究为例,通过生态研究、产业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基础设施建设的研究,探讨生态廊道的规划策略和措施。【关键词】生态廊道;规划策略;生态研究;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

1 引言

“城市生态廊道”是城市生态环境中呈线性或带状布局的,能够沟通连接空间分布上较为孤立和分散的生态景观单元的景观空间类型[1]。一方面城市生态廊道具有生态廊道的基本特征,是城市缓解“孤岛效应”和“热岛效应”,减低噪音,改善空气质量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界定城市边界,控制土地开发的有效途径之一。而另一方面,随着城市空间的快速扩展,地方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大量的土地来开发,许多城市都出现了因开发建设而破坏生态廊道的现象。因此,规划工作者往往面临在保护与开发之间寻找平衡点的抉择。

牛山湖北部生态廊道是《武汉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六大生态廊道之一梁子湖-汤逊湖生态廊道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区域的北部与武汉外环线(沪蓉高速公路)一线之隔,即以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为主体的武汉科技新城,城市扩张的引力、地方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城市的整体利益与当地生态环境所承受的压力相互交织,使得这一地区未来的土地利用方式和地域空间形态走势变得敏感而又复杂。如何客观、科学地对牛山湖北部廊道的未来发展进行规划,使之能够在保障城市尺度的生态安全格局不受影响的前提下惠及当前地方经济发展,造福当地人民,使该地区及武汉市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得以保证,才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正确态度。本文拟通过总结其经验,提出生态廊道相关发展策略。

2 研究目标和方法

本次研究通过建立牛山湖北部生态廊道的研究机制,一方面在保障牛山湖北部地区的生态安全和健康的前提下,谋求该地区经济;另一方面能为武汉市居民提供持续的生态服务,同时这种研究机制的建立,也是对城市总体规划生态廊道的有益补充和完善。

生态廊道的研究机制主要通过四方面来实现:生态、产业、人口及基础设施,这四方面研究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互为补充的对生态廊道内的用地进行探索研究,并较好的解决了生态控制和建设用地之间的矛盾。

表1 生态廊道研究机制

3 规划策略

3.1 生态策略

3.1.1 确定生态控制用地的分布和形态

主要是基于三个前提条件。

(1)保证区内山体、湖泊资源不被破坏和侵蚀,保证现状景观基质不被改变,对敏感生态资源和节点的认定并保留,保护良好的山水资源。

(2)保证城市尺度通风廊道功能的正常发挥。对牛山湖北部廊道格局和其外部梁子湖-汤逊湖生态廊道格局进行系统的现状分类和统计,包括蓝色(水体)、灰色(道路)、绿色(防护林带和山体)廊道,各种廊道的长度、宽度、走向、数量和廊道连接度等。目的是构建完整的沟通内外的连接廊道系统。

(3)内部景观格局的完整性。牛山湖北部地区的建设板块应与生态基质两者在空间上形成有机的融合,使其融解于绿色生态基质中,从而使人类建设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能够消解。规划在牛山湖北部地区建立山(龙泉山)、水(牛山湖)之间的内部直接联络廊道,穿插绿地,形成完整的绿地系统。

3.1.2 生态分析与人口规模预测

(1)生态足迹分析

生态足迹提出了一种度量可持续发展程度的生物物理方法,是在对土地量化的基础上,在需求层面上计算生态足迹的大小,在供给层面上计算生态承载力的大小,然后比较两者的大小,进而评价研究对象的可持续发展状况[2]。

在生态足迹计算中,将各种资源和能源消费项目折算为耕地、草场、林地、建筑用地、化石能源土地和水域6类生物生产面积类型。根据《武汉统计年鉴》江夏区2012年的统计资料,根据单位粮食、能源、木材、水产品等消耗所对应的土地需求面积,将食品消费转化为耕地、草地和林地面积;将煤、电力、原油、燃料油等能源消耗转化为化石能源土地面积,从而分别获得耕地、草地、林地、化石能源、水域等的需求面积。

表2 牛山湖北部地区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计算结果汇总

2,减去12%的生物多样性保护面积,则可利用的人均生态承载力为1.188hm2。由此可以得出人均生态足迹盈余0.753hm2,人均生态承载力是人均足迹的2.26倍。计算出牛山湖北部地区生态承载力大大超过其生态足迹的面积,建设处于可持续发展的状态。

(2)生态压力分析

Wackernage l 等通过对世界上52个国家和地区1997年的生态足迹进行的实证计算表明[3.4.5],从全球范围看,人类的生态足迹已超过全球生态承载力,人类现今的消费量已超出自然系统的再生能力。牛山湖

北部地区生态足迹为0.597,人均生态承载力为1.350,可利用人均生态承载力为1.188,人均生态足迹盈余0.753,研究区域内生态压力小,具有一定的城市开发建设潜力。

(3)合理人口规模测算

预设此地区的开发强度为25%,则开发建设用地为4000公顷。到2020年,其建设用地绿化率为40%,此绿化面积可转化为草地和林地,水域面积不变,则剩下的部分为耕地面积。根据相关数据预测牛山湖北部地区生态足迹变化率0.04,则到2020年人均生态足迹为1.163hm2,安全生态压力指数为3.6,此时的人均承载力为0.320hm2,则牛山湖北部地区的生态赤字为0.843,显著低于2003年湖北省的生态赤字水平(1.2),生态格局比较安全,在不破坏原有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能够容纳一定数量的人口,同时促进经济发展和村镇的城市化发展。

根据人均生态承载力计算方法:人均生态承载力=某类人均生产性土地面积×均衡因子×产量因子,即0.320=2400×2.8×1.66/N+400×0.5×0.19/N+1935×1.1×0.91/N+7336.1×2.8×1.66/N+3928.9×0.2×1.00/N,计算得出2020年此地区的人口规模约为15万人。

因此,牛山湖北部地区适宜的开发强度为25%以下,人口规模宜控制在15万人左右。

3.1.3 建设用地面积预测

根据人均建设用地指标(110m2/人),折算建设用地面积为16.5km2。

3.1.4 生态廊道空间分布

在保障城市尺度的生态安全格局不受影响的前提下,对整个区域的生态廊道进行分级和分类控制,将内部保留生态基质、板块及规划绿地进行合理组织,再与建设用地“图底关系”处理后,形成了两条主廊道,三条分廊道,六条支廊道的内、外廊道格局。

3.2 产业发展策略

3.2.1 产业发展的现实情况及经济发展规模预测

针对牛山湖北部地区经济发展问题,将总体规划中重视不够的地方经济发展要求同牛山湖北部生态廊道纳入同一层面考虑。根据牛山湖北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总体情况、产业结构、总体经济效率、产业布置的实际情况,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对此区域产业的安排,通过产业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对其主导产业的方向和内容予以确定;并通过综合平衡法、地均产出率法等方式综合测算出未来产业发展的规模,以期对产业用地指标进行调控和指导。

3.2.2 产业相关案例对比及发展选择

针对牛山湖北部廊道的实际情况,规划在发展模式方面采取“点式高密度的发展”,主要依托现有的城镇和风景区资源,相对集中发展,从而能节约大量的土地资源,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在发展趋势方面采取“产业开发与生态保护并驱”,一改传统的产业开发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对立关系,在牛山湖北部地区产业类型的选择上严格把关,选择和生态保护相关的研发、休闲和度假等产业。

3.2.3 产业发展与生态廊道契合的总体构想

结合生态发展策略中廊道规划的结构和空间走向,将现有城镇和风景区旅游资源形成“点”式格局,规划沿着廊道的方向,在空间上形成“轴”,并有选择的布置产业类型。采取空间“点-轴”结构的极化理论,由点连接线最后极化整个区域的产业。在产业空间上形成“三极五带”的空间结构。“三极”为藏龙岛科技园依托核心区、龙泉生态旅游区片依托核心区、覃庙集镇区片依托核心区;“五带”为结合生态廊道的形式,沿湖呈带状分设五条产业带,分别为农产品加工带、高尚居住产业带、科研教育产业带、会议休闲产业带和度假旅游产业带。

3.3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策略

3.3.1 农村城镇化建设模式

牛山湖北部地区靠近城镇,受到城镇扩展的冲击,农民的思想观念更新快,有较强的农村城镇化趋势。规划按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坚持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引导农民向镇区集聚,加速资本和产业转移,促进农民职业和空间转移,这种模式不仅集中安置农民,同时农民的身份也转变成城镇居民。农民就业结合产业研究的产业定位,发展以高科技信息产业、绿色生态化产业、房地产业和服务业为主的非农产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