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态廊道的规划策略探讨

合集下载

如何利用生态修复技术优化城市绿地质量

如何利用生态修复技术优化城市绿地质量

如何利用生态修复技术优化城市绿地质量在当今城市化进程加速的时代,城市绿地对于提升居民生活质量、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城市建设的不断扩张、人口的增长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城市绿地面临着诸多问题,如土壤污染、植被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利用生态修复技术优化城市绿地质量成为了一项重要的任务。

一、城市绿地面临的问题1、土壤污染城市中的工业生产、交通排放、垃圾填埋等活动导致土壤中积累了大量的重金属、有机物和其他污染物,严重影响了植物的生长和土壤的生态功能。

2、植被破坏城市建设过程中,大量的植被被砍伐和破坏,导致绿地面积减少,生态系统失衡。

3、水资源短缺城市的快速发展使得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城市绿地的灌溉用水受到限制,影响了植被的生长和生态服务功能的发挥。

4、生物多样性减少城市化进程导致了生境的破碎化和单一化,许多本土物种消失,生物多样性降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减弱。

二、生态修复技术的类型1、土壤修复技术(1)物理修复通过客土法、换土法等手段,将受污染的土壤替换为清洁的土壤,以改善土壤质量。

(2)化学修复使用化学药剂如螯合剂、氧化剂等,将土壤中的污染物转化为无害或低毒的物质。

(3)生物修复利用微生物、植物等生物的代谢作用,吸收、转化或降解土壤中的污染物,如植物修复中的植物提取、植物稳定和植物挥发等技术。

2、植被恢复技术(1)选择本地适生植物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壤等条件,选择具有良好适应性和生态功能的本地植物进行种植,以提高植被的成活率和生态效益。

(2)构建多层次植被群落通过合理搭配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形成多层次、多物种的植被群落,增加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植被抚育与管理定期对植被进行修剪、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抚育管理措施,保证植被的健康生长。

3、水资源管理技术(1)雨水收集与利用通过建设雨水花园、雨水收集池等设施,收集雨水用于城市绿地的灌溉,减少对自来水的依赖。

城市中心生态空间建设及运营模式探索—以珠海香山湖湿地公园为例

城市中心生态空间建设及运营模式探索—以珠海香山湖湿地公园为例

城市中心生态空间建设及运营模式探索—以珠海香山湖湿地公园为例摘要在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镶嵌在城区的山体不断被城市开发活动慢慢侵蚀,开发与保护产生了矛盾。

为响应国家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与保护的号召,有效保护好香山湖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地,着力解决自然保护地建设中破碎化管理,保护体制不清晰,清退私搭私建等历史遗留问题。

探讨了珠海香山湖湿地公园保护和利用的发展思路,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若干建议及运营模式供借鉴经验、开阔思路,引导城市中心发展需求与自然保护和谐发展共赢的生态格局。

关键词:城市中心,生态空间,建设,运营模式1引言珠海特区成立四十年以来,因独特的城市风貌——山海相拥、陆岛相望、城山相依、海天相映,获得了“宜居城市”的称号,初步取得了“生态共赢”的成效。

在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镶嵌在城区的山体不断被城市开发活动慢慢侵蚀,开发与保护产生了矛盾。

为响应国家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与保护的号召,有效保护好香山湖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地,着力解决自然保护地建设中破碎化管理,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探索生态空间运营模式,保障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引导城市中心发展需求与自然保护和谐发展共赢的生态格局。

香山湖省级湿地公园属于自然公园类型下的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地范围面积308.8公顷。

是珠海城市中心区最大的省级湿地公园,名副其实的珠海“绿心”。

2018年通过凤凰山森林公园总体编制要求,在香山湖进行省级湿地公园建设。

将亲近山体的空间还之于民,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活动需求;同时,通过公共活动空间利用阻隔城市不良建设行为对山体的侵蚀;让既有的城市品牌注入新的内涵。

(图1)图1 珠海市香山湖省级湿地公园范围图2场地问题及解决对策香山湖省级湿地公园位于珠海市主城区凤凰山脚下,场地曾经作为红门楼水库使用,废弃后无人管理。

陆地部分被违法圈占成为垃圾倾倒点及菜地等,土壤污染严重;湿地部分被圈占养殖鱼类、禽类,水质污染严重,成为劣五类水;农业开发后生产物种单一、生物链断裂;水系被圈占堵塞,互不连通,严重影响原有雨洪调蓄功能;场地生态圈遭受严重的安全威胁。

城市景观规划设计中的生态修复与生态功能提升

城市景观规划设计中的生态修复与生态功能提升

城市景观规划设计中的生态修复与生态功能提升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景观规划设计已经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生态系统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和压力,生态环境恶化已经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

因此,生态修复与生态功能提升成为了城市景观规划设计中的重要任务。

一、生态修复的概念与意义生态修复是指通过人为干预和管理,恢复、重建或改善受到破坏或退化的生态系统,使其恢复到一定的生态功能水平。

在城市景观规划设计中,生态修复的目的是通过恢复和重建城市生态系统,提高城市的生态功能,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质量。

生态修复在城市景观规划设计中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维护生态平衡: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各个组成部分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通过生态修复,可以恢复和改善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维护生态平衡。

2. 提高生态功能:城市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生态功能,如调节气候、净化空气、保持水源等。

通过生态修复,可以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为城市提供更好的生态服务。

3. 增加生物多样性:城市生态系统的破坏导致了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通过生态修复,可以恢复和改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利用生物资源。

二、生态修复的方法与技术在城市景观规划设计中,生态修复的方法与技术多种多样,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和生态系统类型,选择合适的方法和技术进行生态修复。

1. 植被恢复:植被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植被的恢复,可以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植被恢复的方法包括引种、移植、种植等,可以选择适应当地环境的植物种类,提高植被的覆盖率和多样性。

2. 水体修复:城市水体的污染是城市生态系统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

通过水体修复,可以改善水质,恢复水体的生态功能。

水体修复的方法包括生物修复、物理修复和化学修复等,可以根据水体污染的类型和程度选择合适的方法。

3. 土壤修复:土壤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壤的破坏会导致生态系统的退化。

城市生态网络构建及空间优化策略研究

城市生态网络构建及空间优化策略研究

城市生态网络的研究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之一 [1- 6],大多集中在对生态网络现状评价的基础上,构建新的生态网络[7],最后优化其生态网络空间格局的研究方向[8]。

主要采用Fragstats 等软件计算景观指数[9],并根据景观格局指数的评价结果分析提出生态网络优化策略。

但较少从空间视角落实生态网络空间优化的重点区域,笔者以合肥中心城区为研究对象,将“斑块—廊道”系统与现状土地利用图叠加分析,判断生态网络优化的重点区域,建立符合合肥中心城区实际情况的生态网络空间格局。

1研究区概况合肥市位于安徽省中部(116°41′~117°58′E,30°57′~32°32′N),地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境内地形总体呈现出西北高、东南低的特征,且河湖众多,水网密布。

根据数据收集情况,确定本次研究范围为合肥市中心城区,含蜀山区、瑶海区、庐阳区、包河区等区域,总面积约671 km 2(见图1)。

截至2021年,研究区现状生态用地(包括耕地、林地、河流水系、公园绿地等)面积约288 km 2(同期现状城乡建设用地总面积约383 km 2),约占研究区总面积的43%(见图2)。

2研究方法以合肥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对象,首先,构建景观格局评价指标体系,探讨不同阈值下景观格局变化情况,确定合理的生态斑块保护距离;其次,构建生态网络结构并基于重力模型模拟斑块间的联系强度,为提取重要生态廊道提供依据;最后,将“斑块—廊道”系统与现状土地利用图叠加分析,判断生态断裂带和生态断裂点的空间分布,摘要 文章以合肥中心城区为例,从景观形状、邻近度、多样性、聚散性4个层面构建景观格局评价指标体系,再将“斑块—廊道”系统与现状土地利用图叠加分析,判断生态断裂带和断裂点的空间分布。

结果表明:生态斑块50 m 和300 m 阈值下景观格局综合指数较高,分别为9.85、9.84,建议增加斑块50 m 核心保护区及300 m 生态缓冲区,并提出强化廊道连通性、修复生态断裂带(点)等生态网络空间优化策略。

滨水绿道设计的思考

滨水绿道设计的思考
2、生态视角:
当前世界各国绿道实践除了在功能上注重生态功能与休闲游憩功能相结合, 还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追求景观与生态斑块从破碎化走向综合化的整合。
绿道要把现有的“绿点”、“绿线”、“绿面”通过绿廊衔接起来。
3、城市视角:激发带动区域活力的一种手段,兼具生态功能、休闲游憩、经济功能、社会文化等。
2、相关思考
3、城市视角:滨水景观构建更多表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为城市空间中最具活力和魅力的诱
导空间,以及促进土地增值、吸引投资和拉动经济载体的巨大价值。
绿道的特点 1、空间视角:充分利用现状自然肌理的开放空间边缘(水系边缘、农田边缘、林地边缘等),以及
现有步行及自行车交通道路等作为绿道选线的依托。就近联系各级城乡居民点及公共空间,方便市民使 用;同时尽可能连接自然景观及历史文化节点,体现地域特色。
丁 酉 年
滨水绿道设计的思考 ——以武汉东湖绿道规划设计为例
武汉市园林建筑规划设计院 2017.4
目录 catalogue

前言
Preface
相关思考
Related to thinking

案例研究
Case study

1、前言
临水而居,择水而憩,自古就是人类亲近自然的本性,也是人类亘古不变的梦想。 城市河道及滨河地带一直是城市文明的起源地。 《管子·乘马篇》中就曾经讲到“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 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可见都城营造都与水有着很大的关系。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1、美国: 是绿道建设最早、经验最成熟的国家。其东海岸绿道全长约 4500 公里,是全美首条集休 闲娱乐、户外活动和文化遗产旅游于一体的绿道。 2、日本: 1920年的东京公园规划中已絰有意识的将分散的公园通过公园路连接成公园绿地系统。 3、新加坡: 于 1991 年开始建设一个串联全国的绿地和水体的绿地网络。 4、韩国:于 20 世纪 70 年代提出“绿化隔离带”概念,至今对韩国的发展仍然起决定性作用。 5、北京: 启动海淀三山五园绿道、丰台园博绿道、中心城区环二环滨水绿道和温榆河滨水绿道建设, 北京市市级绿道“三环三翼六廊”的总体布局。 6、珠江三角洲绿道确立了“串珠成网、各具特色”的绿道网总体布局。

融入城乡的绿道网选线思路与规划方法

融入城乡的绿道网选线思路与规划方法

与 居 民 游 憩 需 求 ,合 理 控 制 开 发 规
模, 因地 制宜地 规划慢 行交通 系统与
和 实 施提 供 一 种新 的合 作 思路 绿道 网选线规划将 加强 或改变
地 区规划的整合 或实施 的方式 。绿 道 以廊道的形式连接城镇 、 乡村及 广 泛 的 绿 色 空 间 , 突破 了传统 的规 划 区的概 念,并将绿道 涉及 的多种 空 间与 因素 ( 如野生动植 物栖 息地 和休憩空间、旅游和水资源等因素)
速度 ,这在 当前城市化 蓬 勃发展 的时
期表现得 尤为 明显 。绿道 网选 线规 划
机场、火车站 、城际轨道站 、公路客
运站等 对9交通 设施 , 以及城 镇公交 1 、 站点 、地 铁轨道 交通 站点 、水上交通 站 点 等 城 市 各 项 公 共 交 通 系 统 站 点
应 注重 与城 镇 发 展 空 间形 成 良好 的 互动关 系:在未 建 区或 限建 区,绿道
用地 发 展 、交通 格 局 、旅 游 发展 等 , 通 过 生 态 廊 道分 析 方 法 划定 生态 敏
感 区、生态安 全保护 与连接 区域, 依 性 评价 ,挑选 出较高 级别 的节点 。绿 据 区域 生态环 境敏感性 程度 、 自然 资 道 网 选 线规 划 应 尽 可 能 串联 更 多 的 源类型和 级别 、景观 质量高低 进行优
的接驳,达到与其他交通工具的便利 衔接,并便于区域与地方的居民交通
3绿 道 网 选 线 规 划 与 城 乡 网选 线规 划应采 取 “ 护为 主, 以 出行 ;另~ 方面, 绿道通过 连接城镇 以保 规 划 结 合 的意义 调整 为辅” 的原则 ,维持和 保护 区域 边缘区、城镇中心区、城镇居住区和

基于生态保护的道路规划策略

基于生态保护的道路规划策略

声 、气味基本上是过程型污染 ,随着交通量大小而 变 化 ;而 汽车 尾气形 成 的物 质 污染是 残 留型 污染 。 这些污染扩散或影响到路侧 ,形成道路环境影响带 ( a— eto e引 r d f c zn) ,其影响少则几十米 ,多则几百 o e [
米 甚 至数 千米 。道路 交通 引起 的生 境损 失 不能 简单
过程的阻滞 与沿程污染和敏感程度不尽相 同,总体 上看 , 自 从 然生境 、半 自 然生境 、人工 自然生境到 人工生境 , 其敏感程度依次降低 。例如 ,在城市化 地 区和 高强 度农 业生 产地 区 ,人类 活 动 主导 的人工 或 人 工 自然 生 态 系 统 基 本 上 取 代 了原 生 态 系统 的 自然过 程与 生态 格局 ,这类 景观 对再 添加 人类 活 动 干扰的敏感性已大大降低 。相反 , 较少受到人类干 扰 的大型 自然斑块 和重要生态廊道却是对人类 活 动干扰十分敏感 的区域。根据道路生态学研究 ,在 自然空间中, 如果规划建设 的道路路网密度大于物 种 所 能 承 受 的 道 路 密 度 阈 值 ( a dni r d esy o t t eh l ) h sod ,这些物种在该区域 中就难以生存 。例 r s 如 ,狼在 道路 密度 大 于 0 5k k . m・ 4 m 的地 区不会 形 成狼群领域 , 大于 0 ・ 的地 区则难以维持生 .k k 6 m m 计【 。当路网密度达到 1  ̄ .k k 时, J . 1 m 2 9 m・ 北美麋 鹿的生境有一半消失【 , 1 综合 以上研究建议将道路 密度 阈值控制在 0 m・ . k k 以下以保持 自然空间 6 m- 的生物 活力 [ ,-】 1 11。因此 ,在道 路交 通规 划 中根据 ,12 7 生态敏感程度的不同安排路线 ,需要保持 自然生境 地区的低路 网密度 、低交通量( 1) 图 a。 22 保 持大 型 自然 空 间的 生态 完整性 . ( 保持空间的相对独立性 : 1 ) 由于大型 自然斑块 与重要 生态 廊 道在 生境 类 型 、地形 、野 生 动植物 方 面的区域独特与珍 贵性而具有重要的生态环境功 能,例如大型 自然植被斑块能够涵养水源 、稳定局 地气候 、 保护需要大范围生境的动物、维持具有可 持续性的内部种群 ; 重要生态廊道能够促进物种 扩散 、在大型斑块之间的定居 、保持基因流的畅通 等L 。 l 这些斑块与廊道形成了一个地区 自然景观基 本的生态网络或生态基础设施 ,是维持区域生态环 境稳定与健康 的基础 。在区域交通规划中应该从总 体上保持其空间的生态完整性 ,尽量避免交通干线 或主要公路穿越其中( l) 图 b。 () 2与潜 在 的生态 网络 主 线相平 行 : 区域 中 自 当 然空间条件复杂时,首先需要辨识区域生态网络 , 在 此基 础 上确定 生 态 网络 的空 间形态 。区域 路 网交 通 流 总 的方 向应 与 生态 网络 骨架 主线 相平 行 ,这 样 可 以避 免 自然 空 间受道 路 网过 多 的切 割 ( 1) 图 c。 () 3穿越 道路 的限制 :当穿 越不 可 避免 时 , 方 一 面应尽量 利用现状路面 ,另一方面道路等级宜降 低 ,通过道路线型设计和交通管理措施 以保证较低 的车速与流量 。并且进入的道路仍然需要避开大型 自然斑块 中的重要生态敏感 区,同时应对所有潜在 的生态 瓶 颈进 行辨 识 与提 出缓解 措施 。 23 提倡 非 生态敏 感地 段 的交通 集 中 . 在满足交通需要的条件下 ,区域中的大型交通 干线数量应尽可能少 , 并且尽可能与其他形式交通

道路绿化景观设计思路

道路绿化景观设计思路

道路绿化景观设计思路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道路绿化是指在城市中的道路两侧或中间,通过植物的种植和园林景观的设计,使得道路周围环境更加美观、生态友好、舒适宜人的一种设计构思。

在城市发展和建设中,道路绿化的设计往往是一项重要的环境改善和城市美化工程。

通过合理规划和布局,可以有效提升城市形象,改善空气质量,增加绿色空间,提升生活质量。

道路绿化景观设计思路应当围绕以下几点展开:一是生态环保意识,绿化景观设计应当以生态环保为出发点,注重植被的选择和配置,尽可能选择当地适宜生长的植物,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二是景观效果,绿化景观设计在美观的要考虑植物的季节变化、树种色彩、形态特点等,使得整体景观效果更加协调统一。

三是实用性,设计要充分考虑到实际使用需求,保证道路通行的便利性和安全性,不影响交通秩序和行人通行。

在道路绿化景观设计中,应该结合城市规划和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绿化方式,比如树木绿化、草坪绿化、花卉绿化等。

树木绿化可以选择高大挺拔的乔木种植在路旁,不仅能够美化环境,还能提供阴凉和净化空气的功能。

草坪绿化可以利用绿地种植草坪和小灌木,形成连片的绿化带,提升整体绿化效果。

花卉绿化可以在路旁设置花坛或花境,通过各种花卉的搭配和精心设计,打造出不同季节变化的花卉景观,增加道路的色彩和活力。

在道路绿化景观设计中,还应该结合自然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需求,注重景观元素的布局和植物的选择。

可以通过设置景观节点、绿色廊道、休闲广场等方式,打造出多样化的景观空间,为市民提供休憩和娱乐的场所。

要注重植物的选择和配置,可以考虑植物的生长速度、适应性和抗污染能力,选择适合当地气候条件和土壤状况的植物,确保绿化效果的持久性和稳定性。

道路绿化景观设计是一项综合性工程,需要考虑到生态环保、景观效果、实用性等多方面因素,尽可能避免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同时达到美化城市、改善居住环境、提升生活品质的目的。

只有在设计思路清晰、方案合理的基础上,才能实现道路绿化景观设计的最终目标,让城市的道路变得更加绿意盎然、宜居舒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生态廊道的规划策略探讨武汉市规划研究院徐国斌【摘要】当前,我国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规划工作者将城市生态廊道引入到城市总体规划中,以期有效地控制大城市“摊大饼”式无序蔓延,缓解城市中心区的热岛效应。

但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往往面临着城市生态保护利益与地方发展经济之间的矛盾,如何通过合适的规划策略,对生态廊道内的各项建设进行科学、合理地控制和引导是规划工作者的一项重要职责。

本文以武汉市牛山湖北部生态廊道研究为例,通过生态研究、产业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基础设施建设的研究,探讨生态廊道的规划策略和措施。

【关键词】生态廊道;规划策略;生态研究;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1 引言“城市生态廊道”是城市生态环境中呈线性或带状布局的,能够沟通连接空间分布上较为孤立和分散的生态景观单元的景观空间类型[1]。

一方面城市生态廊道具有生态廊道的基本特征,是城市缓解“孤岛效应”和“热岛效应”,减低噪音,改善空气质量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界定城市边界,控制土地开发的有效途径之一。

而另一方面,随着城市空间的快速扩展,地方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大量的土地来开发,许多城市都出现了因开发建设而破坏生态廊道的现象。

因此,规划工作者往往面临在保护与开发之间寻找平衡点的抉择。

牛山湖北部生态廊道是《武汉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六大生态廊道之一梁子湖-汤逊湖生态廊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区域的北部与武汉外环线(沪蓉高速公路)一线之隔,即以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为主体的武汉科技新城,城市扩张的引力、地方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城市的整体利益与当地生态环境所承受的压力相互交织,使得这一地区未来的土地利用方式和地域空间形态走势变得敏感而又复杂。

如何客观、科学地对牛山湖北部廊道的未来发展进行规划,使之能够在保障城市尺度的生态安全格局不受影响的前提下惠及当前地方经济发展,造福当地人民,使该地区及武汉市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得以保证,才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正确态度。

本文拟通过总结其经验,提出生态廊道相关发展策略。

2 研究目标和方法本次研究通过建立牛山湖北部生态廊道的研究机制,一方面在保障牛山湖北部地区的生态安全和健康的前提下,谋求该地区经济;另一方面能为武汉市居民提供持续的生态服务,同时这种研究机制的建立,也是对城市总体规划生态廊道的有益补充和完善。

生态廊道的研究机制主要通过四方面来实现:生态、产业、人口及基础设施,这四方面研究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互为补充的对生态廊道内的用地进行探索研究,并较好的解决了生态控制和建设用地之间的矛盾。

表1 生态廊道研究机制3 规划策略3.1 生态策略3.1.1 确定生态控制用地的分布和形态主要是基于三个前提条件。

(1)保证区内山体、湖泊资源不被破坏和侵蚀,保证现状景观基质不被改变,对敏感生态资源和节点的认定并保留,保护良好的山水资源。

(2)保证城市尺度通风廊道功能的正常发挥。

对牛山湖北部廊道格局和其外部梁子湖-汤逊湖生态廊道格局进行系统的现状分类和统计,包括蓝色(水体)、灰色(道路)、绿色(防护林带和山体)廊道,各种廊道的长度、宽度、走向、数量和廊道连接度等。

目的是构建完整的沟通内外的连接廊道系统。

(3)内部景观格局的完整性。

牛山湖北部地区的建设板块应与生态基质两者在空间上形成有机的融合,使其融解于绿色生态基质中,从而使人类建设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能够消解。

规划在牛山湖北部地区建立山(龙泉山)、水(牛山湖)之间的内部直接联络廊道,穿插绿地,形成完整的绿地系统。

3.1.2 生态分析与人口规模预测(1)生态足迹分析生态足迹提出了一种度量可持续发展程度的生物物理方法,是在对土地量化的基础上,在需求层面上计算生态足迹的大小,在供给层面上计算生态承载力的大小,然后比较两者的大小,进而评价研究对象的可持续发展状况[2]。

在生态足迹计算中,将各种资源和能源消费项目折算为耕地、草场、林地、建筑用地、化石能源土地和水域6类生物生产面积类型。

根据《武汉统计年鉴》江夏区2012年的统计资料,根据单位粮食、能源、木材、水产品等消耗所对应的土地需求面积,将食品消费转化为耕地、草地和林地面积;将煤、电力、原油、燃料油等能源消耗转化为化石能源土地面积,从而分别获得耕地、草地、林地、化石能源、水域等的需求面积。

表2 牛山湖北部地区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计算结果汇总2,减去12%的生物多样性保护面积,则可利用的人均生态承载力为1.188hm2。

由此可以得出人均生态足迹盈余0.753hm2,人均生态承载力是人均足迹的2.26倍。

计算出牛山湖北部地区生态承载力大大超过其生态足迹的面积,建设处于可持续发展的状态。

(2)生态压力分析Wackernage l 等通过对世界上52个国家和地区1997年的生态足迹进行的实证计算表明[3.4.5],从全球范围看,人类的生态足迹已超过全球生态承载力,人类现今的消费量已超出自然系统的再生能力。

牛山湖北部地区生态足迹为0.597,人均生态承载力为1.350,可利用人均生态承载力为1.188,人均生态足迹盈余0.753,研究区域内生态压力小,具有一定的城市开发建设潜力。

(3)合理人口规模测算预设此地区的开发强度为25%,则开发建设用地为4000公顷。

到2020年,其建设用地绿化率为40%,此绿化面积可转化为草地和林地,水域面积不变,则剩下的部分为耕地面积。

根据相关数据预测牛山湖北部地区生态足迹变化率0.04,则到2020年人均生态足迹为1.163hm2,安全生态压力指数为3.6,此时的人均承载力为0.320hm2,则牛山湖北部地区的生态赤字为0.843,显著低于2003年湖北省的生态赤字水平(1.2),生态格局比较安全,在不破坏原有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能够容纳一定数量的人口,同时促进经济发展和村镇的城市化发展。

根据人均生态承载力计算方法:人均生态承载力=某类人均生产性土地面积×均衡因子×产量因子,即0.320=2400×2.8×1.66/N+400×0.5×0.19/N+1935×1.1×0.91/N+7336.1×2.8×1.66/N+3928.9×0.2×1.00/N,计算得出2020年此地区的人口规模约为15万人。

因此,牛山湖北部地区适宜的开发强度为25%以下,人口规模宜控制在15万人左右。

3.1.3 建设用地面积预测根据人均建设用地指标(110m2/人),折算建设用地面积为16.5km2。

3.1.4 生态廊道空间分布在保障城市尺度的生态安全格局不受影响的前提下,对整个区域的生态廊道进行分级和分类控制,将内部保留生态基质、板块及规划绿地进行合理组织,再与建设用地“图底关系”处理后,形成了两条主廊道,三条分廊道,六条支廊道的内、外廊道格局。

3.2 产业发展策略3.2.1 产业发展的现实情况及经济发展规模预测针对牛山湖北部地区经济发展问题,将总体规划中重视不够的地方经济发展要求同牛山湖北部生态廊道纳入同一层面考虑。

根据牛山湖北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总体情况、产业结构、总体经济效率、产业布置的实际情况,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对此区域产业的安排,通过产业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对其主导产业的方向和内容予以确定;并通过综合平衡法、地均产出率法等方式综合测算出未来产业发展的规模,以期对产业用地指标进行调控和指导。

3.2.2 产业相关案例对比及发展选择针对牛山湖北部廊道的实际情况,规划在发展模式方面采取“点式高密度的发展”,主要依托现有的城镇和风景区资源,相对集中发展,从而能节约大量的土地资源,有效保护生态环境。

在发展趋势方面采取“产业开发与生态保护并驱”,一改传统的产业开发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对立关系,在牛山湖北部地区产业类型的选择上严格把关,选择和生态保护相关的研发、休闲和度假等产业。

3.2.3 产业发展与生态廊道契合的总体构想结合生态发展策略中廊道规划的结构和空间走向,将现有城镇和风景区旅游资源形成“点”式格局,规划沿着廊道的方向,在空间上形成“轴”,并有选择的布置产业类型。

采取空间“点-轴”结构的极化理论,由点连接线最后极化整个区域的产业。

在产业空间上形成“三极五带”的空间结构。

“三极”为藏龙岛科技园依托核心区、龙泉生态旅游区片依托核心区、覃庙集镇区片依托核心区;“五带”为结合生态廊道的形式,沿湖呈带状分设五条产业带,分别为农产品加工带、高尚居住产业带、科研教育产业带、会议休闲产业带和度假旅游产业带。

3.3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策略3.3.1 农村城镇化建设模式牛山湖北部地区靠近城镇,受到城镇扩展的冲击,农民的思想观念更新快,有较强的农村城镇化趋势。

规划按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坚持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引导农民向镇区集聚,加速资本和产业转移,促进农民职业和空间转移,这种模式不仅集中安置农民,同时农民的身份也转变成城镇居民。

农民就业结合产业研究的产业定位,发展以高科技信息产业、绿色生态化产业、房地产业和服务业为主的非农产业。

3.3.2 农居点合并型建设模式基于节约用地,牛山湖北部地区采用中心村主导型和小村并点型建设模式。

(1)中心村主导型建设模式村湾特征是中心村,其区域内村湾人口规模、用地范围相对较大,交通相对便利;现已发展部分特色农业,经济水平相对较高。

在农居点的整理中,强调中心村核心主导作用,通过对其内部土地的整理,带动周边小村湾整理,合并周边小村湾,形成更大的规模,以便配套设施的节约化利用。

这类农居点用地整体要强调规划的核心指导作用,合理调整布局,走滚动式开发利用之路,切实做到先拆旧后建,并按标准确定宅基地面积。

产业结合村湾现状产业状况,发展以苗圃、花卉、莲藕、特色水稻和渔业养殖业为主的特色农业以及农产品深加工。

(2)小村并点型建设模式村湾规模较小,只有几户或十几户,因农民为方便生产而散居后逐步形成的,离中心村较远,交通不便;且其靠近牛山湖或位于龙泉山风景旅游区内,有较好的旅游资源。

规划保留农民原来的生活方式及农民的身份,并就近联合几个村湾并为一个,形成一定规模,以便配套设施的配备。

产业以农家乐的方式发展农家休闲娱乐旅游经济。

3.3.3 居民点布局规划结合以上建设模式,对该地区的农民安置和布局采取分类、分期安置和实施的策略,形成了适当向城镇类型靠拢,中心村安置为基础,基层村为辅助的整体格局。

总体布局框架为:两个集镇、六个社区、四个中心村、两个基层村。

3.4 基础设施建设策略结合武汉城市总体规划对生态保护的相关要求,配合牛山湖北部地区用地评价,在充分考虑地区道路和市政设施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规划考虑将大型、带状基础设施结合生态廊道布局,例如高压走廊和主干道路的走向,并制定相应的规划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