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河东岸绿色景观廊道规划设计

合集下载

河道景观项目策划书3篇

河道景观项目策划书3篇

河道景观项目策划书3篇篇一《河道景观项目策划书》一、项目背景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

河道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防洪排涝的功能,还具有美化环境、改善生态的作用。

为了提升城市河道的景观品质,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特制定本河道景观项目策划书。

二、项目目标1. 打造具有特色的河道景观,提升城市形象。

2. 改善河道水质,保护生态环境。

3. 为居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三、项目范围本次河道景观项目的范围包括[具体河道名称]及其周边区域。

四、项目内容1. 河道整治清理河道内的垃圾和杂物,保持河道清洁。

对河道进行疏浚,提高河道的行洪能力。

修复河道两岸的护坡,防止水土流失。

2. 景观设计设计具有特色的河道驳岸,采用自然生态的设计手法,与周边环境相融合。

在河道两岸种植花卉、树木,打造绿色廊道。

建设亲水平台、步道、亭台楼阁等休闲设施,方便居民休闲娱乐。

设置景观照明系统,营造美丽的夜景效果。

3. 水质改善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对河道周边的生活污水进行处理,达标后排放。

种植水生植物,净化河道水质。

加强河道水质监测,及时发现和解决水质问题。

4. 生态保护保护河道内的生态环境,禁止非法捕捞、采砂等破坏行为。

开展生态修复工程,恢复河道的生态功能。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居民的生态保护意识。

五、项目实施计划1.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阶段):成立项目领导小组,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任务。

开展项目前期调研,收集相关资料和数据。

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和项目设计方案。

办理项目相关手续,如立项、环评等。

2. 第二阶段(工程建设阶段):按照项目设计方案,组织施工队伍进行河道整治、景观设计、水质改善和生态保护等工程建设。

加强工程质量管理,确保工程质量符合相关标准和要求。

定期组织项目进度检查和评估,及时解决工程建设中出现的问题。

3. 第三阶段(竣工验收阶段):完成项目工程建设,组织相关部门进行竣工验收。

S227省道两侧景观设计说明

S227省道两侧景观设计说明

设计说明书一、概况(一)项目背景S227省道(相城区段)作为贯穿相城南北的城市快速路,南至姑苏区、北至常熟,具有独特的交通、经济及战略意义。

去年施工完成的S227省道京沪高铁快速路工程(南起227省道白荡湖特大桥、北至京沪高铁)将S227(相城区城区段)打造成了一条南联京沪高速、苏州工业园区,北接京沪高铁、高铁新城,东达苏嘉杭高速,沟通相城城区东西向各主干道的城市快速路,对提升相城的综合竞争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基地分析:(1)地理位置:南起S227省道白荡湖特大桥、北至高铁新城南天成路,西侧绿地控制宽度约50米,东侧约100米,改造长度约7.2公里,提升改造范围约99.73公顷。

同时包括沿线的公共活动空间及绿化广场。

(2)基地现状基地现状植被、湿地、草坡等保护相对较好,生态环境依旧保留着较多自然因素。

白荡湖水面开敞,具有良好的滨水绿地开发条件。

规划应注重对现有基地可利用元素的开发和保护,建设具有场地特质的景观。

基地范围内地形由北向南地势相对平坦,有大片鱼塘。

(3)交通联系S227非机动车与机动车道无隔离带,存在安全隐患。

人行天桥数量较少,道路东西两侧到达不便。

(4)现状用地性质现状用地主要以渔业用地、绿地为主。

由于紧邻位阳澄湖,用地又近水,因此部分居民选择在此养殖渔业为生,围湖、围河养殖情况较为普遍。

(5)植被由于未经完全开发,规划区植被覆盖大多呈自然状态。

河流鱼塘与植被的天然肌理交错,体现了丰富的自然生态景观。

由于基地内鱼塘较多,天然植物群落分布较少,鱼塘周边的水岸生长了丰富的水生植物和湿生植物,如水葱、芦苇、狗尾草、旱柳、构树、意杨等。

(6)现状市政管线目前有高压电力线横穿白荡湖区域,对规划绿地的视线、安全都将产生一定影响。

根据上位规划高压线将搬迁或地埋。

(7)基地在本次规划中的位置、条件及用地关系基地东侧有大面积的天然的滨水绿地,这里得天独厚的水系是滨水绿地的基本条件,便捷的交通联系是保证居民及游客可达性的重要因素,现状的用地性质保障了开发动迁的较低成本和土壤的易植性,丰富的岸线变化为此绿地营造不同功能的景观创造了有利条件。

珠海市东岸排洪渠生态廊道治理工程项目

珠海市东岸排洪渠生态廊道治理工程项目

珠海市东岸排洪渠生态廊道治理工程项目
珠海市东岸排洪渠生态廊道治理工程项目是为了提升珠海市东岸排洪渠的生态环境,打造一个更加宜居的城市环境而展开的一项重要工程。

该项目旨在通过改善排洪渠周边的生态环境,提高水质,增加绿化覆盖率,促进生物多样性,提升城市生态品质,改善市民生活质量。

项目着重对排洪渠周边的绿化进行提升和改造。

通过引入各类植被,种植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增加绿化覆盖率,打造一个绿意盎然的生态廊道。

这不仅可以美化环境,还能吸收大量二氧化碳,净化空气,改善城市气候环境。

项目还会加强对水体的治理和保护。

通过采取生物修复、湿地建设等手段,改善排洪渠水质,保护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增加水体透明度,提高水质标准。

这样不仅可以改善周边环境,还能为市民提供更多的休闲娱乐场所,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

项目还包括了对排洪渠周边景观的设计和改造。

通过建设人行道、自行车道、休闲广场等设施,打造一个宜居的生活空间,提高市民的生活品质。

同时,加强对景观的设计,结合自然风光和人文特色,打造独具特色的生态廊道,吸引更多市民前来游览。

总体来说,珠海市东岸排洪渠生态廊道治理工程项目将会为城市带来巨大的环境改善和生活品质提升。

通过提升绿化、改善水质、打
造景观,将为市民提供一个美丽宜居的生活空间,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希望该项目能够顺利实施,为珠海市的生态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河流景观分段设计方案

河流景观分段设计方案

河流景观分段设计方案河流景观分段设计方案前言:河流作为一种自然资源,不仅提供了人们生活所需的水源,也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向往。

因此,对河流的景观设计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结合一个河段的实际情况,设计沿岸景观分段方案,进一步丰富河流景观。

一、起始段:自然与文化的交融起始段是河流的起始位置,也是河流与人文景观交融的部分。

本段以塑造水与绿植相融合的自然景观为主题,强调生态保护和生态旅游。

在此段落设置湿地公园,种植大量芦苇和水生植物,为湿地鸟类、鱼类等提供茁壮生长的环境。

同时,园内设置步道和观景台,方便游人观赏湿地景观。

二、中间段:艺术与活动的结合中间段是河流的中间位置,也是人们休闲娱乐的主要区域。

本段以创意艺术和户外活动为主题,打造一个充满活力和想象力的场所。

在此段落设置艺术雕塑、水上游乐设施和户外运动场,吸引游客进行艺术欣赏和户外运动。

同时,还可以在河流两侧设置餐饮和购物等设施,增加人们在此段的停留时间。

三、终点段:历史与人文的辐射终点段是河流的终点位置,也是人们感受历史与人文的地方。

本段以历史文化景观和人文遗迹为主题,展示当地的历史底蕴和人文魅力。

在此段落设置历史纪念馆、文化街区和传统建筑群,让游人领略到当地的历史风情。

同样,为了进一步提升体验,还可以在河流两岸设置游船码头,方便游客乘船欣赏整个河段的景色。

四、连接段:自然与人文的过渡连接段是各个分段之间的过渡区域,也是河流不同分段之间的衔接部分。

本段以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过渡为主题,通过合理规划和植树造景,打造一个自然与人文相结合的环境。

可以在此段落设置景观步道、露天休息区和观景平台,让游客可以在步行中感受到不同分段的魅力。

五、辅助设施:交通和功能性建筑物除了以上几个分段之外,为了更好地服务游客,还需要在河流景观分段上设置一些辅助设施。

比如,可以设置交通枢纽和停车场,方便游客的出行。

同时,为了保护河流生态环境,还需要设置垃圾收集点和公共厕所等设施,方便游客使用。

河岸沿线生态绿化工程方案

河岸沿线生态绿化工程方案

河岸沿线生态绿化工程方案一、项目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河岸生态环境受到了较大破坏。

为了改善和保护河岸生态环境,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需要对河岸沿线进行生态绿化工程。

本项目拟对某城市的河岸沿线进行生态绿化工程,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二、项目范围本项目范围为某城市河岸沿线的绿化工程,包括城市内的主要河流和支流的沿岸地带。

主要工作内容包括生态绿化设计、植被种植和水环境净化等。

三、实施方案1. 生态绿化设计首先需要进行河岸沿线的生态绿化设计,确定绿化带的范围和布局,包括河岸两侧的绿化带和岸边人行道的设计。

绿化带的设计要兼顾美观和实用性,选择适合当地环境的植被种类,并合理设置景观设施,提升绿化带的观赏性和活动性。

2. 植被种植根据生态绿化设计方案,进行河岸沿线的植被种植工作。

根据土地条件和气候特点,选择适合当地环境的植被种类,进行植被的引种和栽植工作,提高绿化带的生态环境质量。

3. 水环境净化河岸沿线的水环境是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对河水进行净化处理。

可以采用水生植物净化技术,引入适合河岸环境的水生植物,通过植物的吸收和降解作用,改善河水的水质,提高河岸沿线的生态环境质量。

四、主要工作内容1. 调研勘测:对河岸沿线进行调研勘测,了解地形地貌和土地条件,为生态绿化设计提供基础数据。

2. 生态绿化设计:根据调研勘测的结果,进行河岸沿线的生态绿化设计,确定绿化带的范围和布局,并制定植被种植方案。

3. 植被种植:根据设计方案,进行河岸沿线的植被种植工作,选用适合当地环境的植被种类,提高绿化带的生态环境质量。

4. 水环境净化:对河岸沿线的水环境进行净化处理,采用水生植物净化技术,引入适合河岸环境的水生植物,改善河水的水质。

五、工程实施方案1. 项目启动:确定项目的启动时间和地点,组织相关部门和人员进行项目启动工作,确定项目的总体实施方案。

2. 生态绿化设计:根据调研勘测的结果,确定河岸沿线的生态绿化设计方案,制定绿化带的范围和布局,并确定植被种植方案。

河岸生态廊道工程施工方案

河岸生态廊道工程施工方案

河岸生态廊道工程施工方案一、工程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河岸生态环境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水质污染和河岸生态系统的恶化已经成为当地居民生活的一大难题。

为了改善这一状况,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我公司决定在河岸进行生态廊道工程,以改善河岸生态环境,增加城市绿化面积,并提升城市形象。

二、工程概况1. 工程地点本工程位于XX市的XX河岸,总长度为XX公里。

2. 工程目标通过工程的施工和建设,重新规划和修复XX河岸生态系统,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目标:(1)提高生态环境的质量,改善当地水质,增加当地植被,促进河岸水域生态系统的修复和改善。

(2)增加城市绿化面积,提升城市绿化和景观品质,提高城市文化底蕴。

(3)丰富市民的休闲娱乐活动场所,提高居民生活品质。

3. 工程内容本工程包括以下几个主要内容:(1)河岸绿化:对河岸两侧进行绿化,增加绿色植被,提升河岸生态环境。

(2)河岸码头建设:在适当位置设置码头,方便市民进行游船和休闲旅游。

(3)河岸路面修复:修复河岸道路,提高交通便利性。

三、施工方案1. 工程准备阶段(1)制定施工计划和工程规划,并提交相关部门进行批准。

(2)组织项目管理团队,确定项目组织结构和责任清单。

(3)采购施工所需的材料和设备,并做好仓库管理工作。

(4)招聘并培训工程施工人员,制定安全生产和环保方案。

2. 施工过程(1)清理现场:对施工区域进行清理,清除垃圾和杂草,保证施工现场的整洁。

(2)土地平整:对河岸两侧进行土地平整,确保土地表面平整。

(3)绿化工程:在土地平整后进行绿化工程,种植适宜的植被,包括乔木、灌木、花草等,以及草坪铺设。

(4)码头建设:在适当位置建设游船等休闲设施,方便市民进行休闲和旅游活动。

(5)道路修复:对沿岸道路进行修复和整治,确保道路的平整和安全。

(6)设施安装:安装相关的路灯、护栏和垃圾桶等设施,提高河岸的使用便利性。

3. 施工结束阶段(1)完善环保设施:在施工结束后,对施工现场进行清理,清理施工垃圾,保护环境。

绿道规划设计全

绿道规划设计全
都市型绿道:在城市建成区内,依托河道以及道路 两侧的绿地构建形成供市民休闲活动的通道,其控 制范围宽度一般不小于20m。
绿道的意义
保护敏感的自然生态系统:主要是沿河流、海岸以及 山脊线;绿道维护生物多样性并为野生动物迁移提供 通道。
在大都市区内和郊区为人们提供了大量的游憩机会, 可以步行、爬山、骑自行车、游泳、划船,以及其他 户外休闲活动。
5、 绿 道 规 划 设 计 基 本 要 求
5、 绿 道 规 划 设 计 基 本 要 求
5、 绿 道 规 划 设 计 基 本 要 求
5、 绿 道 规 划 设 计 基 本 要 求
5、 绿 道 规 划 设 计 基 本 要 求
6、典型地段城市绿道规划指引
城市绿道经过的地段类型多种多样,其中比较典型的 有滨水地段、山林地段、乡村田野地段和城镇地段等。
为人们提供重要的历史遗产和文化价值,大多数绿道 沿河流或海岸分布,这些地区或廊道有将近90%是遗产 和文化资源所在地
绿道相对于其他类型绿地的优势
功能更全、性价比更高、更灵活可行
绿道能在最小的空间里包容多种功能,集环 保、运动、休闲、旅游等功能于一体,是一 种能将保护生态、改善民生与发展经济完美 结合的有效载体
可供行人和骑车者进入 它是连接公园、自然保护地、名胜区、历
史古迹,及其他与高密度聚居区之间进行 连接的开敞空间纽带 具有绿色通行、游憩健身等多种功能
绿道的组成要素
绿道主要由绿廊系统和人工系统组成。 绿廊系统:是指在绿道控制范围区内的自然
因素,包括由绿化、水体等组成的绿化缓冲区。
人工系统:是指在绿道的控制范围内,为满
郊野型:凤凰山-银湖森林公园段、马峦山公园-南澳段、西冲-东冲段、 天后古庙-打马坑水库段等4段,总长约112公里,既有城市风光,也有原生 态环境,控制范围不少于100米,主要开展郊野休闲、户外运动、旅游观光等 活动,亲近自然。

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下城市滨河绿道景观规划设计

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下城市滨河绿道景观规划设计

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下城市滨河绿道景观规划设计摘要:在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下,对城市滨河绿道的低影响规划开发和综合管理成为了绿色城市建设的主流。

本文立足于“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简略分析了我国城市滨河绿道建设现存的问题及缺陷,提出了海绵型滨河绿道规划设计的要求以及应采取的策略,并援引北京莲花河滨河绿道建设实践,分析其在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下进行滨河绿道规划的实现方式,期望能为我国滨河绿道建设理论的完善添砖加瓦。

关键词:海绵城市,城市滨河绿道景观规划设计近年来,城镇建设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

绿地不断退化,不透水区域急剧增加,匮乏的水资源和严重污染的水生态不断破坏着自然环境中的水文机制和条件。

同时,逐年下降的地下水位,捉襟见肘的暴雨泄洪能力等问题也使人们深陷城市水文生态问题的困扰。

基于此,“海绵城市”的概念应势而生。

这种新型的建设理念能够减少城市暴雨洪涝,削减雨水径流污染,集约循环利用水资源,改进城市水文生态系统。

结合海绵城市理论,对城市滨河生态系统进行良好干预,使城市和自然和谐共生。

积极推进城市滨河绿道景观的合理规划设计和低影响开发,成为生态文明建设时期一条新的出路。

1.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及其内容“海绵”是用来比喻自然湿地、河流等对城市旱涝灾害的调蓄能力[1]。

海绵城市则是指城市在面对剧烈的环境变化和自然灾害时如同海绵,将下雨时储存的水净化后,在需要时调动利用,具有良好的调节力和反应力。

从而提高城市的生态回复能力。

海绵城市建设应在低影响开发的基础上,建设可持续性的基础措施、循环性的给排水系统、水敏性的城市设计和合理的雨水收集等机制。

并将这种科学理念与我国建设绿色城市的实践相结合,立足于我国的水情特征和水文现状,从生态系统保护、河流水系恢复方面切入,建立中国特色的“海绵城市”。

2.城市滨河绿道及其在建设中存在的问题2.1城市滨河绿道的概念滨河绿道是一种沿河开发的多功能滨水廊道,涵盖了河道、漫滩,堤岸及周边人文环境等地区,是一种综合价值很高的绿道形式[2],平衡了城市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具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符合城市绿色空间建设及可持续发展战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河东岸绿色景观廊道规划设计一、现状分析1、区位条件分析新野位于河南省西南部、南阳盆地中心,湍河、白河、唐河汇流的三角地带。

距河南省会郑州市公里里程316公里。

新野,这座古老的三国历史文化名城。

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史称光武中兴策源地和蜀汉政权发祥地,因“火烧新野”等三国故事闻名中外。

新野属北亚热带地区,具有明显的大陆性季风气候特征,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光、热、水资源丰富。

2、区位现状分析本地块的范围从南部大桥路开始,顺白河向北的大块滨河绿地。

位于白河的东侧,绿地南北长4.1公里,呈狭长带状,南北宽窄不一,最宽456处米,最窄处56米。

地块中有多处坑洼地,雨季积水成为小河塘,属于湿地类型。

绿地总面积694036平方米,合计1041亩。

道路广场规划面积90967平方米,占本绿地总面积的13%。

绿化面积603069平方米,绿地率87%。

绿地南至河滨原有旧土堤,北临新修建的东滨河路。

现有的地块上有圃、果林、砂地、村庄、农田,部分原有树木和果林长势良好,现状植被土壤较好,适宜修建大型景观绿廊。

白河湿地大环境能够提升新野的整体环境质量品位,新增一处休闲游乐公共绿地,并形成一条县城西部防护林带,阻挡冬季西北风的侵袭,有效调节新野的气候环境。

本地块东滨河路宽畅为新建道路,与西环路平行,与大桥路、健康路、汉城路、书院路、纺织路、汉华路六条道路相交。

地理位置优越,城区及周边人们出行交通便利。

二、规划定位引入绿色更新的概念。

新野县经济发展较快,由于对历史文化和生态环境的忽视,在快速的城镇化过程中,历史文化和生态的发展建设滞后,严重影响了该地区的持续健康发展。

本规划针对这一问题尝试从当地历史传统积淀中吸收营养,深入研究,维系地方文化的历史传承,突出地方特色,同时结合当地气候条件,体现绿色更新的主题,充分发挥其生态价值。

绿色廊道:自然绿色风景的廊道 --自然往复循环,不是暂居者,生态意味深长,人融在其中。

本规划即定位成绿色景观廊道,通过规划与自然界和谐相处,创造一种崭新的、健康的、富于生气的城市生活环境。

二、规划目标:本规划与地形、地貌有机结合。

个体简洁、自然、充满野趣;采用合理的技术,提高可操作性,有效控制成本而不失规划品质,最终达到绿色生态的规划目标。

三、规划思想1、悟天地造化之玄机,对于过去,人类是幸存者。

对于现在,人类是移居者。

对于将来,人类是短暂居住者。

然而,即使提出了生态概念,人们也一直把自己当作主体看待。

2、古今求生之要则以自然界的范畴,新的永远是客体,要被保护和保存,自然万物同样需要保护和保存。

推亘古未有之灵秀—规划所作的是这样一个过程,以不同于人类的其它自然物的角度看问题。

承生命经验之遗传。

求生存、求发展是天地万物共同的追求,生态概念的提出,人们便加速了对生命体经验的总结与运用,尊重生态结构与生态层次、结合自然规划必备的因素,人类必须把自然当作主体。

四、规划设计理念1、尊重场所精神,场所即指白河选址地,也包括所在的城市—新野,国家的历史文化名城。

充分了解新野的城市规划。

2、尊重自然生态,强调白河的自然与文化的双重特质,对场地内现有的植被、地形、地貌予以逐一详析,尊重原有的地形地貌特点。

3、尊重历史的文脉,体现人与历史,现代与历史的交流,采用现代的构图,将历史与景观相结合,把握时代的脉搏,彰显时代特点。

4、建设与城市相融合的开放式公共绿地。

5、营造景点思想,使之主题化、情景化和区域特色化的三重结合,满足市民不同层次的心理需求。

6、“科学性、人文性、艺术性”的完美结合。

五、规划原则1.生生和谐原则天地以其不断创造、发育、陪护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而表现出了“生生之德”的最高形态--生长,生育,生命。

“生生”意在状述一种生机不断的涌现,活力不断迸发的理想状态。

不仅人世间的一切均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而且上达于天宇,横亘于万物,无一不被生生之意所充满。

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大宇宙不是趋向于事物之间。

由于差异而产生矛盾与不协,而是趋向于事物之间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相互调节,相互成就的生态状态。

2、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该绿地设计强调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相统一。

社会和环境效益发展是建立在环境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的。

在资源、交通、环境、生态等方面为活动中心的持续发展留有余地,即能配合近期的形象要求,又能为今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3、人性化设计原则该绿地的建设是为了提高和改善新野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质量,不仅需要注重物质性的硬环境,还需要注意精神文明化的软环境。

不但应具有景观环境,而且要具有浓郁的人文气质和温馨的感情色彩,使之成为市民放松身心,融合自然关系,享受城市生活的场所。

4、生态原则以生态效益为主,提高单位面积的绿化量,以最大限度改善环境为原则。

5、经济合理原则(1)力图在最小的地形整改的前提下,达到土方量的平衡,减少工程价值。

(2)创造功能丰富,既具有观赏性,又具有使用简洁的景观设施,节省造价,便于施工管理。

(3)尽量少用或者不用名贵树种,积极发挥乡土树种的景观潜质,适地适树地选择合理苗木。

6、设计景观环境小品时,在达到相似效果的情况下,尽量采用廉价的材料。

六、规划总体布局1、功能组织结构采用“一岸两轴三脉三广场七园”的整体景观规划,构筑绿地的意蕴和功能结构。

一岸—一条白河水岸线两轴是景观实轴和虚轴。

实轴是指一条蜿蜒曲折的银杏景观园路,传梭与绿地之中,它是一条纽带,将基地连接起来,它也是湿地的气脉所在,将绿地的多个景观节点和景观空间,串连成整体。

园路两侧设立不同性质的景观分区。

景观虚轴是指一条历史文化轴线贯穿南北。

三脉是指文脉、水脉和绿脉。

文脉—(文化之脉),每一处灵动而富有创意的空间都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共同连成一体形成白河文化风光带。

水脉—(蓝色之脉),亲切宜人的水体体验。

不同的湿地景观,大小溪流、池塘水体贯穿其中,给人不同的亲水方式,带给人和谐的韵律美。

绿脉—(生态之脉),“绿色无处不在,自然就在身边”。

绿色贯穿于绿洲的每一个角落,绿脉追随蓝脉,成为绿地中生动的自然景观。

三个节点——民间戏台广场(脸谱广场),风筝广场和滨河亲水广场。

七园—七个特色景观园。

七个特色园分别是湿地园、桃花源、百柳园、植物园、民俗风情园、迷园和蔓园。

2、七园特色园景区说明(1)、湿地园景区规划白河湿地西南临河有一处地势低洼的滩地,根据现有的情况设计成湿地圆。

这里湖泊、池塘星云分布,水面连绵,点缀山石自然分布,营造生态园林湿地景观。

园区污水经地下环保生态型污水处理场处理后,成就了水草丰茂的湿地浅滩,多种水生植物和小动物在这可以里栖息繁衍。

茂盛的树木,满园的花草,星罗棋布的湖泊,为喜鹊、松鼠、鱼类、蜜蜂、蝴蝶等小动物和昆虫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空间,营造水生植物、鸟类栖息地。

也构成了白河湿地园恬静、和谐的自然生态景观。

充分利用林带丰富的水资源和草坪驳岸来满足生态需求——沼生植物在不同水位的陆生、水生的两栖要求,一个建造人工湿地的有利地段。

湿地内植物的主要品种:亲湿地植物——水杉、垂柳、旱柳、柽柳、等乔灌木,以及接骨木、木芙蓉、鸢尾、萱草、美国薄荷、花叶美人蕉、花叶芦竹等灌木、地被植物。

大的水杉、垂柳、柽柳少量点缀。

沼泽地植物——荇菜、萍蓬草、菖莆、黄花花鸢尾、溪荪、花菖蒲等。

水生植物——植物品种分四类:挺水类、浮叶类、漂浮型和沉水型,主要有:荷花、苋实、伞草、香蒲、芦苇、水葱、黄菖蒲、千屈菜等。

(2)、桃花源景区规划桃花源是以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作为创作源泉的景观。

《桃花源记》记载: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陶渊明不但爱松,而且喜菊。

在他的笔下,松菊同为傲霜斗雪、高洁芬芳、异于众木的“霜下杰”:“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列岩。

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

”秋菊除了能耐寒历久,还馥郁芬芳,秋菊意象比喻人格的高洁。

“秋菊有佳色,裒露掇其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桃花源景区植物种植以成片的桃花为主,配以油松、菊花等花木,营建出陶渊明笔下的美丽景色和人们憧憬的快乐自在无忧无虑的仙境。

(3)、百柳园景区规划百柳园是以刘青的百柳诗为创作源泉。

规划以垂柳、绦柳、旱柳、金丝垂柳、垂枝柳等上百棵柳树林,林中设小路,刘青的百柳诗刻于石碑之上,游人一边漫步柳林,一边欣赏柳诗,可谓情景交融,渐入佳境。

新野出土《百柳诗》碑,诗碑中有百首均七言绝句,平仄押韵,全部以柳树为题材,从不同角度咏柳、赏柳、赞柳、叹柳。

据《新野乾隆县志》记载,百柳诗作者李青,生于明熹宗天启六年(1626年),卒于清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享年73岁。

试问曰:“人尽喜花,何子独爱柳乎?”公答曰:“爱其早发后凋,能以柔弱之姿遏抑东风耳。

”《烟柳》:飘缈微光照绿诗,树腰半露影参差,淡抹轻笼迷晓色,不知何处叫黄鹂。

《春柳》:金粉半销丝渐长,半姿濯濯比王郎,间紫参红春意闹,午风常带百花香。

《夏柳》:猎猎风浦共野塘,农阴轻护怯娇阳,日长正足三眠梦,又听蝉声噪晚凉。

《池柳》:春草晴波漾细纹,几枝斜横绿纷纷,凿地偷将一片天,垂杨倒影起青云。

(4)、植物园景区规划为了保护和开发新野的植物资源,加强白河生态环境建设,促进国民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规划设计了白河湿地景观绿地植物园区。

植物园的主要任务是以广泛搜集和发掘野生植物资源,保护新野珍稀濒危植物为重点,以植物造景为建设方向,以园林的外貌、科学的内涵,实现植物园科研、科普、开发、旅游的多种功能。

植物园以研究植物为主,通过引种驯化栽培试验,引进国内外优良品种,对丰富的野生资源通过培育、驯化加以应用推广。

植物园兼有景观苗圃的功能,为新建绿地提供苗源。

植物园还有向群众普及植物科学知识的任务,可作为新野的青少年科学教育基地。

对园中各种植物挂牌,作为认识植物的科普长廊,不仅来宣传植物文化丰富,同时又是植物物种多样性与种质资源保存基地。

植物园是亲近自然、放飞心情的休闲场所。

也是广大游客在此欣赏绚丽的白河自然风光的游览休息场地。

在游玩中亲近自然、陶冶情操。

植物园规划的分区有月季园、宿根花卉区、栽植示范区、草坪区、观赏树木区和药用植物区。

规划的植物品种各类植物约100余种(不包括品种),其中宿根花卉46种、一二年生草花20余种。

月季园以展示不同类型月季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配置形式为主,注重整体效果,既是月季专类园,又是新优园林展。

宿根花卉去展示新野各类宿根花卉为主。

栽植示范区为游人提供学习亲手栽植技术的场地。

草坪区展示新野各种常用草坪。

观赏树木区展示新野优良的观赏树木为主。

药用植物园,为展示我国丰富的中草药资源,普及中草药知识而设计的专类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