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必修第四章综合检测题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课后习题 第4章 运动和力的关系 第四章过关检测 (2)

第四章过关检测(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Ⅰ(本题共7小题,每题4分,共28分。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关于力、运动状态及惯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牛顿最早指出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B.一个运动的物体,如果不再受力,它总会逐渐停下来,这说明,静止状态才是物体长时间不受力时的“自然状态”C.伽利略根据理想实验推论出:如果没有摩擦,在水平面上的物体,一旦具有某一个速度,将保持这个速度继续运动下去D.车速越大,刹车后滑行的距离越长,所以惯性越大,选项A错误。
一个运动的物体,它总会逐渐停下来,是因为物体受到了摩擦力,如果不受力,物体会永远运动下去,选项B错误。
伽利略根据理想实验推论出:如果没有摩擦,在水平面上的物体,一旦具有某一个速度,将保持这个速度继续运动下去,选项C正确。
惯性只与质量有关,与速度无关,选项D错误。
2.如图所示,乘客在公交车上发现车厢顶部A处有一小水滴落下,并落在地板偏前方的B点处,由此判断公交车的运动情况是( )A.向前加速运动B.向前减速运动C.向后匀速运动D.向后减速运动,由于惯性在水平方向上保持离开时的速度不变,而水滴落点B在A点正下方的前面,表明若车向前行驶,水滴下落时,车正在减速,选项A错误,B正确;若车向后减速运动,水滴下落时将落在A点正下方的后方,选项D错误;若车向后匀速运动,水滴将落在A点的正下方,选项C错误。
3.如图所示,带支架的平板小车沿水平面向左做直线运动,小球A用细线悬挂于支架前端,质量为m的物块B始终相对于小车静止地摆放在右端。
B 与小车平板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
若某时刻观察到细线偏离竖直方向θ,则此刻小车对物块B产生的作用力的大小和方向为(重力加速度为g)( )A.mg,竖直向上B.mg√1+μ2,斜向左上方C.mgtan θ,水平向右D.mg√1+tan2θ,斜向右上方A为研究对象,受力分析如图所示,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m A gtanθ=m A a,得a=gtanθ,方向水平向右;再对B研究得,小车对B的摩擦力为F f=ma=mgtanθ,方向水平向右,小车对B的支持力大小为F N=mg,方向竖直向上,则小车对物块B产生的作用力的大小为F=√F N2+F f2=mg√1+tan2θ,方向斜向右上方,选项D正确。
第四章过关检测卷(B)-2024-2025学年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1(人教版)课后习题

第四章过关检测卷(B)(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9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每小题5分,共45分)1.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铁制品生锈、铝制品表面出现白斑等众多金属腐蚀现象。
现通过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探究。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图Ⅰ图Ⅱ图ⅢA.用图Ⅰ所示装置进行实验,为了更快、更清晰地观察到导管中液柱上升,可用酒精灯加热具支试管B.图Ⅱ是图Ⅰ所示装置的原理示意图,图Ⅱ所示装置的正极材料是铁C.铝制品表面出现白斑的原理可以通过图Ⅲ所示装置进行探究,Cl-由活性炭向铝箔表面迁移,并发生电极反应:2Cl--2e-Cl2↑D.图Ⅲ所示装置的总反应为4Al+3O2+6H2O4Al(OH)3,生成的Al(OH)3进一步脱水形成白斑答案:D解析:具支试管内气体受热压强增大,不能更快更清晰地观察到液柱上升,A项错误;铁作负极,B项错误;铝箔表面发生电极反应Al-3e-Al3+,C项错误。
2.用电解氧化法可以在铝制品表面形成致密、耐腐蚀的氧化膜,电解质溶液一般为H2SO4-H2C2O4混合溶液。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待加工铝制工件为阳极B.可选用不锈钢网作为阴极C.阴极的电极反应式为Al3++3e-AlD.硫酸根离子在电解过程中向阳极移动答案:C解析:该电解池阳极发生的电极反应为2Al+3H2O-6e-Al2O3+6H+,铝化合价升高失电子,所以待加工铝制工件应为阳极,A项正确;阴极发生的电极反应为2H++2e-H2↑,阴极可选用不锈钢网作电极,B项正确,C项错误;电解质溶液中的阴离子向阳极移动,D项正确。
3.家用的一种储水式电热水器的结构如图所示,其中a、b为水管口。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电热水器通电时,可将少量的水电解B.镁棒因提供电子而作阴极,保护了钢制外壳C.镁棒因表面生成Mg(OH)2而得到有效保护D.电热水器可将电能转化为热能答案:D解析:电热水器通电时,加热棒工作,电路不和水接触,不会电解水,A项错误;利用原电池原理保护金属,更活泼的金属镁作阳极(负极),失去电子,不断被腐蚀,可定期更换,钢铁外壳作阴极(正极)得到保护,B项错误;镁棒作阳极(负极),失去电子生成Mg2+,阴极(正极)上水电离出的H+放电,剩余的OH-与Mg2+结合生成Mg(OH)2,该设计是牺牲阳极保护法,故镁棒表面生成Mg(OH)2并非为了保护镁棒,反而影响了对钢制外壳的保护,C项错误;电热水器是用电能加热,使水温升高,该过程电热水器将电能转化为热能,D项正确。
高中生物 第4章 章末综合检测(四)(含解析)新人教版高一必修1生物试题

章末综合检测(四)(时间:45分钟分值:90分)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某某高一检测)细胞膜与其完成各种生理功能相适应的极为重要的结构特点是( )A.磷脂排列成双分子层B.膜物质分子的运动使其具有流动性C.两侧膜物质分子排列不对称D.膜蛋白分子覆盖或镶嵌于磷脂双分子层中答案:B2.生物膜上的蛋白质通常与多糖结合形成糖蛋白。
在细胞的生命活动中,糖蛋白在细胞的识别以及细胞内外的信息传递中具有重要的功能。
下列生物膜结构中,糖蛋白含量最多的可能是( )A.类囊体膜B.线粒体膜C.细胞膜D.内质网膜解析:选C。
糖蛋白具有识别作用,主要是细胞的识别和细胞内外的信息传递,而细胞膜具有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
3.假设将标号为甲、乙、丙的同一种植物的细胞(细胞液浓度相同)分别放在a、b、c三种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中,一段时间后得到如图所示状态(原生质层不再变化)。
据图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实验前蔗糖溶液浓度:c>b>aB.实验后蔗糖溶液浓度:c=b≥aC.实验后细胞的吸水能力:丙>乙>甲D.实验后细胞液浓度:丙>乙>甲解析:选B。
实验后a、b、c溶液中的细胞的吸水与失水均已处于动态平衡状态,由于此时细胞液浓度为丙>乙>甲,所以外界溶液的浓度也是不相同的,应为c>b>a。
4.(2019·某某某某一中高一上月考)下图表示吞噬细胞吞噬、清除病菌的过程,结构①②为两种细胞器。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吞噬细胞能识别病菌,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有关B.结构①与蛋白质的分泌有关C.该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D.病菌被溶酶体分解后的产物全部排出细胞外解析:选D。
糖蛋白具有识别能力,A正确;结构①高尔基体可参与分泌蛋白的加工和分泌,B正确;该过程中细胞膜的形态发生改变,体现了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C正确;溶酶体分解后的产物被细胞重新利用或者排出细胞外,D错误。
2024_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物理第4章光章末综合测评4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章末综合测评(四) 光(时间:90分钟 分值:100分)1.(4分)下列成语、俗语在肯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现象的相识,其中从物理学的角度分析正确的是( )A .“一叶障目”说明光能发生衍射现象B .“镜花水月”说明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C .“空中楼阁”说明光能发生干涉现象D .“同流合污”说明在波的传播过程中质点将沿波速方向随波迁移B [“一叶障目”说明光沿直线传播,故A 错误;“镜花水月”说明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故B 正确;“空中楼阁”说明光能发生折射,故C 错误;在波的传播过程中质点不沿波速方向随波迁移,故D 错误.]2.(4分)如图所示,发出白光的细线光源ab ,长度为l 0,竖直放置,上端a 恰好在水面以下.现考虑线光源ab 发出的靠近水面法线(图中的虚线)的细光束经水面折射后所成的像,由于水对光有色散作用,若以l 1表示红光成的像的长度,l 2表示蓝光成的像的长度,则( )A .l 1<l 2<l 0B .l 1>l 2>l 0C .l 2>l 1>l 0D .l 2<l 1<l 0D [由视深公式h ′=h n ,可知,细线光源ab 的像长l =l 0n .因为介质的折射率n 大于1,所以像长l <l 0.由光的色散学问可知,水对红光的折射率n 1小于水对蓝光的折射率n 2,由l 1=l 0n 1和l 2=l 0n 2可得l 1>l 2.]3.(4分)如图所示,一束光从介质a 斜射向介质b ,在两种介质的分界面上发生了全反射,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A .a 是光疏介质,b 是光密介质B .光的入射角必需大于或等于临界角C .光在介质a 中的速度大于在介质b 中的速度D .该光束肯定是单色光B [光从介质a 射向介质b ,在a 、b 介质的分界面上发生了全反射,则a 是光密介质,b 是光疏介质,A 错误;比照全反射的条件知,光的入射角必需大于或等于临界角,B 正确;由上分析得知,a 对该束光的折射率大于b 对该束光的折射率,由v =c n知,光在介质a 中的速度小于在介质b 中的速度,C 错误;此光可以是单色光,也可以是复色光,D 错误.]4.(4分)如图所示,a 和b 都是厚度匀称的平行玻璃板,a 和b 之间的夹角为β,一细光束由红光和蓝光组成,以入射角θ从O 点射入a 板,且射出b 板后的两束单色光射在地面上P 、Q 两点,由此可知( )A .射出b 板后的两束单色光与入射光线不平行B .射到P 点的光在玻璃中的传播速度较大,波长较长C .若略微增大入射角θ,光从b 板上表面射入到其下表面时,在该界面上有可能发生全反射D .若射到P 、Q 两点的光分别通过同一双缝发生干涉现象,则射到P 点的光形成的干涉条纹的间距小,这束光为蓝光D [光线经过平行玻璃板时出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平行,则最终从b 板射出的两束单色光与入射光线仍旧平行,A 错误;射到P 点的光在玻璃板中偏折角较大,可知玻璃对该光的折射率较大,由v =c n 可知,该光在玻璃中的传播速度较小,波长较短,B 错误;由于b 板上下表面是平行的,所以光从b 板上表面射入到其下表面时,在该界面上不行能发生全反射,C 错误;依据Δx =Ldλ知,条纹间距较小的光波长小,则频率大,折射率大,偏折程度大,故为射到P 点的光,即蓝光,D 正确.]5.(4分)如图所示为光的双缝干涉试验装置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若P 点是亮条纹,说明该处是光的加强区域,P 点到双缝的路程差为半波长的奇数倍B .照耀单缝S 的单色光的频率越大,光屏上出现的条纹间距越大C .若将单缝S 去掉,再将S 1缝封住仅留下S 2,则白光通过S 2后光屏上会出现彩色条纹,但不是干涉条纹D.撤去双缝同时渐渐增大单缝宽度,光屏上始终出现明暗相间条纹C[在双缝干涉试验的装置中,缝的宽度跟光的波长相差不多,若P点是亮条纹,说明该处是光的加强区域,P点到双缝的路程差为波长的整数倍,A错误;照耀单缝S的单色光的频率越大,波长越短,光屏上出现的条纹间距越小,B错误;若将单缝S去掉,再将S1缝封住仅留下S2,则白光通过S2后光屏上会出现单缝衍射的彩色条纹,C正确;撒去双缝同时渐渐增大单缝宽度,光屏上将先出现衍射条纹后出现亮区,D错误.]6.(4分)与通常视察到的月全食不同,小虎同学在2012年12月10日晚观看月全食时,看到整个月亮是暗红的.小虎画了月全食的示意图(如图所示),并提出了如下猜想,其中最为合理的是( )A.地球上有人用红色激光照耀月球B.太阳照耀到地球的红光反射到月球C.太阳光中的红光经地球大气层折射到月球D.太阳光中的红光在月球表面形成干涉条纹C[月全食是月球、地球、太阳三者在同始终线上且地球在中间时,地球将太阳光拦住而形成的,看到月亮是暗红的,缘由是太阳的红光经地球大气层折射后,射到了月球表面,选项C正确.]7.(4分)用如图所示的试验装置视察光的薄膜干涉现象.图(a)是点燃的酒精灯(在灯芯上洒些盐),图(b)是直立的且附着一层肥皂液薄膜的金属丝圈.将金属丝圈在竖直平面内缓慢旋转,视察到的现象是( )(a) (b)A.当金属丝圈旋转30°时干涉条纹同方向旋转30°B.当金属丝圈旋转45°时干涉条纹同方向旋转90°C.当金属丝圈旋转60°时干涉条纹同方向旋转30°D.干涉条纹保持原来的状态不变D[金属丝圈的转动不变更肥皂液薄膜上薄下厚的形态,由干涉原理可知干涉条纹与金属丝圈在竖直平面内的转动无关,仍旧是水平的干涉条纹,选项D正确.]8.(6分)如图甲所示为光学试验用的长方体玻璃砖,它的______面不能用手干脆接触. 在用插针法测量玻璃砖折射率的试验中,两位同学绘出的玻璃砖和三个针孔a 、b 、c 的位置相同,且插在c 位置的针正好拦住插在a 、b 位置的针的像,但最终一个针孔的位置不同,分别为d 、e 两点,如图乙所示.计算折射率时,用________(选填“d ”或“e ”)点得到的值较小,用________(选填“d ”或“e ”)点得到的值误差较小.甲 乙[解析] 试验用的光学玻璃砖的光学面不能用手接触,以防止损坏其光学面.如图所示,连接cd 、ce 并延长分别交玻璃砖于O 1、O 2点,并连接OO 1、OO 2,入射角i 相同,折射角∠O ′OO 2<∠O ′OO 1,由n =sin i sin r 得,折射角越大的,求得的折射率越小.由图可得,ce 与ab 近似平行,故用e 点得到的误差小.[答案] 光学 d e9.(10分)如图所示,真空中有一个半径为R 、折射率为n =2的透亮玻璃球.一束光沿与直径成θ0=45°角的方向从P 点射入玻璃球,并从Q 点射出,求光在玻璃球中的传播时间.(已知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c )[解析] 设光在玻璃球中的折射角为θ,由折射定律得n =sin θ0sin θ=2,解得θ=30°. 由几何学问可知光在玻璃球中路径的长度为L =2R cos θ=3R ,光在玻璃球中的速度为v =cn =22c , 光在玻璃球中的传播时间t =Lv =6R c .[答案] 6R c10.(10分)如图所示,置于空气中的一不透亮容器内盛满某种透亮液体.容器底部靠近器壁处有一竖直放置的6.0 cm 长的线光源.靠近线光源一侧的液面上盖有一遮光板,另一侧有一水平放置的与液面等高的望远镜,用来视察线光源.起先时通过望远镜不能看到线光源的任何一部分.将线光源沿容器底向望远镜一侧平移至某处时,通过望远镜刚好可以看到线光源底端.再将线光源沿同一方向移动8.0 cm ,刚好可以看到其顶端.求此液体的折射率n .[解析] 当线光源上某一点发出的光射到未被遮光板遮住的液面上时,射到遮光板边缘O 的那条光的入射角最小.光路图如图所示,若线光源底端在A 点时,望远镜内刚好可以看到此光源底端,设过O 点液面的法线为OO 1,则∠AOO 1=α.其中α为此液体对空气的全反射临界角.由折射定律有sin α=1n . ②同理,若线光源顶端在B 1点时,通过望远镜刚好可以看到此光源顶端,则∠B 1OO 1=α.设此时线光源底端位于B 点.由图中几何关系可得sin α=AB AB 1.联立②③式得n =AB 2+BB 21AB . ④由题给条件可知AB =8.0 cm ,BB 1=6.0 cm ,代入④式得n =1.25.[答案] 1.2511.(4分)(多选)关于光的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某单色光从空气射入一般玻璃,传播速度肯定减小B .发生全反射时,反射光的能量几乎等于入射光的能量C .光导纤维传输信号和全息照相利用的都是光的全反射现象D .在镜头前加装一个偏振片以减弱反射光,就可以比较清晰地拍摄玻璃橱窗内的物品 ABD [光从空气射入一般玻璃,依据v =c n可知,光传播速度肯定减小,A 正确;发生全反射时,折射光线完全消逝,反射光的能量几乎等于入射光的能量,B 正确;光导纤维传输信号利用的是光的全反射现象,而全息照相利用的是光的干涉现象,C 错误;加偏振片的作用是减弱反射光的强度,从而增大透射光的强度,D 正确.]12.(4分)(多选)光从某种玻璃中射向空气,入射角θ1从零起先增大到某一值的过程中,折射角θ2也随之增大,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比值θ1θ2不变B .比值sin θ1sin θ2是一个大于1的常数 C .比值sin θ1sin θ2不变 D .比值sin θ1sin θ2是一个小于1的常数 CD [光从玻璃射向空气时,玻璃的折射率n =sin θ2sin θ1>1,且不变,因此C 、D 正确.] 13.(4分)(多选)在光纤制造过程中,拉伸速度不匀称,会使得拉出的光纤偏离匀称的圆柱体,而呈圆台状,如图所示,已知此光纤长度为L ,圆台对应底角为θ,折射率为n ,真空中光速为c .现光从下方垂直射入下台面,则( )A .光从真空射入光纤,光的频率不变B .光通过此光纤到达小截面的最短时间为L cC .从上方截面射出的光束肯定是平行光D .若满意sin θ>1n,则光在第一次到达光纤侧面时不会从光纤侧面射出 AD [光的频率由光源确定,与介质无关,所以光从真空射入光纤,光的频率不变,A 正确;光通过此光纤到达小截面的最短距离为L ,光在光纤中的传播速度v =c n ,则光通过此光纤到达小截面的最短时间为t =L v =nL c,B 错误;通过光纤侧面全反射后再从上方截面射出的光束与垂直射出上方截面的光束不平行,C 错误;全反射临界角记为C ,则sin C =1n ,到达光纤侧面光线入射角等于θ,若θ>C ,即有sin θ>1n,则光在第一次到达光纤侧面时发生全反射,不会从光纤侧面射出,D 正确.]14.(4分)(多选)如图所示,△OMN 为玻璃等腰三棱镜的横截面,a 、b 两束可见单色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棱镜底面MN (两束光关于OO ′对称),在棱镜侧面OM 、ON 上反射和折射的状况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在玻璃棱镜中,a 光的传播速度小于b 光的传播速度B .若保持b 光入射点位置不变,将光束b 顺时针旋转,则NO 面可能有光线射出C .用a 、b 光在同样的装置做“双缝干涉”试验,a 光的条纹间距大D .用a 、b 照耀同一狭缝,b 光衍射现象更明显BC [由题图可知,b 光在NO 面上发生了全反射,而a 光在MO 面上没有发生全反射,而入射角相同,说明b 光的临界角小于a 光的临界角,由sin C =1n分析得知,玻璃对a 光的折射率小于对b 光的折射率,由v =c n得知,在玻璃棱镜中a 光的传播速度比b 光的大,A 错误;由上分析,可知,若保持b 光入射点位置不变,将光束b 顺时针旋转,其入射角减小,可能入射角小于临界角,则NO 面可能有光线射出,B 正确;由于玻璃对a 光的折射率小于对b 光的折射率,则a 光的频率比b 光的低,a 光的波长比b 光的长,而双缝干涉条纹间距与波长成正比,所以a 光束的条纹间距大,C 正确;波长越长越简单发生明显的衍射现象,故a 光比b 光更简单发生明显的衍射现象,D 错误.]15.(4分)(多选)如图所示,一束色光从长方体玻璃砖上表面射入玻璃,穿过玻璃后从侧面射出,变为a 、b 两束单色光,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玻璃对a 光的折射率较大B .在玻璃中b 光的波长比a 光短C .在玻璃中b 光传播速度比a 光大D .减小入射角i ,a 、b 光线有可能消逝BD [由题图可知折射率n a <n b ,则νa <νb ,又由n =c v 得,v a >v b ,综上得λb <λa ,故A 、C 错误,B 正确;减小入射角i ,由几何关系可知在玻璃内的入射角变大,可能发生全反射.a 、b 都可能消逝且先消逝的是b 光,D 正确.]16.(6分)一位同学用“插针法”测两面平行的玻璃砖的折射率.(1)该同学在量入射角和折射角时,由于没有量角器,在完成了光路图以后,以O 点为圆心,OA 为半径画圆,交OO ′延长线于C 点,过A 点和C 点作垂线分别交法线于B 点和D 点,如图所示.测量有关线段长度,可得玻璃的折射率n =________.(用图中线段表示)(2)这种方法能否测量两表面不平行的玻璃砖的折射率________(选填“能”或“否”).[解析] (1)依据题意,题图中AO 为入射光线,OC 为折射光线,由几何关系知sin i =AB AO ,sin r =CD OC ,又因为AO =OC ,依据折射率公式有n =sin i sin r =ABCD. (2)依据测量原理,可以知道,对于两表面不平行的玻璃砖,这种方法不影响测量它的折射率,故能测量两表面不平行的玻璃砖的折射率. [答案] (1)ABCD (2)能17.(10分)如图所示,由某种透亮物质制成的直角三棱镜ABC ,折射率n =3,∠A =30°.一束与BC 面成30°角的光线从O 点射入棱镜,从AC 面上O ′点射出.不考虑光在BC 面上的反射,求从O ′点射出的光线的方向.[解析] 如图所示,光从O 点射入,折射角为r 1,sin i 1sin r 1=n sin C =1n解得r 1=30°,sin C =33,则C <45° i 2=90°-r 1=60°>C ,故光在AB 面发生全反射光在AC 面发生折射,i 3=30°sin r 3sin i 3=n 解得r 3=60°,光经AC 面反射后,垂直射向AB 面,再次反射,之后光在AC 面再次折射,有i 4=i 3,由对称性知r 4=r 3=60°.[答案] 一条光线射出方向与O ′A 夹角为30°,另一条光线射出方向与O ′C 夹角为30°18.(10分)用某一单色光做双缝干涉试验时,已知双缝间距离为0.25 mm ,在距离双缝为1.2 m 处的光屏上,测得5条亮纹间的距离为7.5 mm.(1)求这种单色光的波长.(2)若用这种单色光照耀到增透膜上,已知增透膜对这种光的折射率为1.3,则增透膜的厚度最小应取多少?[解析] (1)依据公式Δx =l d λ,得λ=d l Δx由题意知Δx =xN -1又l =1.2 m ,d =0.25×10-3 m所以λ=d l Δx =0.25×10-3×7.5×10-31.2×4 m =3.9×10-7m.(2)依据公式n =c v ,c =λf ,v =λ′f 得n =λλ′所以λ′=λn =3.9×10-71.3 m =3.0×10-7m故增透膜的最小厚度d ′=14λ′=7.5×10-8 m.[答案] (1)3.9×10-7 m (2)7.5×10-8 m。
高考生物必修二:第四章__基因的表达_综合检测题

第四章综合检测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45分)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1项符合题目要求的)1.组成mRNA分子的4种单核苷酸可形成多少种密码子()A.16种B.32种C.46种D.64种2.以RNA为模板,即按照RNA中核苷酸顺序合成DNA(称逆转录),此过程中需要的酶是()A.DNA指导的DNA聚合酶B.RNA指导的RNA聚合酶C.RNA指导的DNA聚合酶D.DNA指导的RNA聚合酶3.从单尾鳍鲤鱼的成熟卵中提取一种RNA,注入双尾鳍金鱼的受精卵中,结果幼小鱼中有一些出现单尾鳍性状。
这种RNA对性状遗传有明显作用,是因为() A.它是鱼类的主要遗传物质B.它以密码子形式携带特定遗传信息C.是有关蛋白质合成的工具D.是核糖体的基本化学成分4.果蝇的长翅和残翅是由一对等位基因V和v控制的,果蝇的正常发育是在20°C~25°C 条件下完成。
将果蝇培养在20°C以上的条件下,残翅果蝇的后代(F1)会出现长翅性状,此现象可以解释为()A.环境因素可以引起基因突变B.环境因素可以引起基因重组C.环境因素可以引起染色体变异D.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5.用链霉素和新霉素可使核糖体与单链的DNA结合,这一单链DNA就可代替mRNA 翻译成多肽,说明()A.遗传信息可由RNA流向DNAB.遗传信息可由蛋白质流向DNAC.遗传信息可由DNA直接流向蛋白质D.遗传信息可由RNA流向蛋白质。
6.已知一段双链DNA分子中,鸟嘌呤所占比例为20%,由该DNA转录出来的RNA,其胞嘧啶的比例是()A.10% B.20%C.40% D.无法确定7.若一段信使RNA有60个碱基,其中A15个,G25个,那么转录该信使RNA的DNA 片段中共有A和G多少个()A.15 B.25C.40 D.608.人体血红蛋白的一条肽链有145个肽键,形成这个肽链的氨基酸分子以及它们在缩合过程中生成的水分子数分别是()A.145和144 B.145和145C.145和146 D.146和1459.设控制某种含a 条肽链的蛋白质合成的基因有X 个碱基对,氨基酸的平均分子量为Y ,则该蛋白质的分子量约为( )A.23XY -6X +18a B.13XY -6X C .(X3-a)·18D.X 3·Y -(X 3-a)·18 10.把兔子血红蛋白的信使RNA 加入到大肠杆菌的提取液中,结果能合成出兔子的血红蛋白,这说明( )A .所有的生物共用一套遗传密码B .蛋白质的合成过程很简单C .兔血红蛋白的合成基因进入大肠杆菌D .兔子的DNA 可以指导大肠杆菌的蛋白质合成11.细胞中的核糖体通常不是单独执行功能,而是构成多聚核糖体(如图)。
2022-2023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 第四章 水的运动质量达标检测 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第四章 质量达标检测一、单项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2020·湖北重点中学高一期末)下图示意我国新疆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测量的某河流4月份某时段洪水流量变化和该时段逐日平均气温。
读图完成1~2题。
1.该河流4月份该时段洪水的直接补给水源为 ( B )A.大气降水 B.季节性积雪融水C.高山冰川融水D.湖泊水2.该河流洪水流量变化,反映的当地环境特征是 ( A )A.气候大陆性强 B.降水变率大C.风沙多 D.自然灾害多[解析] 第1题,从图中分析,洪水的流量小,且随着气温的升高流量变大,但后期气温高流量却在减小,原因是雪量越来越少,由此推测洪水的直接补给水源为季节性积雪融水。
第2题,从图中分析,该河流流量变化具有“一日一峰”的特点,其原因是白天气温高流量大,夜晚气温低流量小。
这反映该地气温日变化大,气候大陆性强。
(2021·江苏南京高二月考)下图为我国某区域河湖水位变化示意图,该区域内湖泊与河流有互补关系。
据此完成3~4题。
3.下列关于该河流和湖泊的位置关系可以确定的是 ( D )A.湖泊位于河流的源头B.湖泊地势高于河流C.湖泊地势低于河流D.湖泊与河流相通4.下列关于该区域河湖水文特征,叙述正确的是 ( D )A.湖泊储水量最小的时间点是②B.湖泊水位与河流水位同步变化C.一年中大部分时间湖水补给河水D.时间点③比时间点①河湖之间水体补给更快[解析] 第3题,结合题干和图示信息可知,湖泊水和河流水具有互补关系是因为其水位高低存在差异,该关系说明湖泊与河流是相通的。
第4题,湖泊储水量最小的时间点是④;湖泊水位与河流水位大部分时间同步变化,但时间点②与③之间并不同步。
一年中大部分时间河水补给湖水。
时间点③湖泊与河流水位差异比时间点①大,河湖之间水体补给更快。
故选D。
可鲁克湖和托素湖位于青海省德令哈地区,被称为“情人湖”,它们一大一小,靠一条小小的淡水河紧紧相连。
高中生物 第四章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综合测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高一必修1生物试题

第四章综合测试题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1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列与细胞膜功能无关的一组是( )A.识别和分泌B.排泄和免疫C.内吞和外排 D.支持和遗传答案:D解析:细胞膜的功能与支持和遗传无关。
2.关于细胞膜的组成、结构、功能之间的关系,逻辑顺序正确的是( )①膜主要由磷脂和蛋白质分子组成②膜具有流动性③膜具有选择透过性④膜内蛋白质和磷脂分子大都是运动的⑤协助扩散、主动运输得以正常进行A.①④②⑤③ B.①②④③⑤C.①④②③⑤ D.①②④⑤③答案:A解析:结构决定功能,细胞主要由磷脂和蛋白质分子组成,膜内蛋白质和磷脂分子大都是运动的决定了膜具有流动性,保证协助扩散、主动运输得以正常进行,体现了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3.人体肾小管细胞对原尿中葡萄糖的重吸收取决于( )A.肾小管细胞中线粒体的活动B.肾小管细胞膜上的载体C.肾小管细胞中线粒体的活动及细胞膜上的载体D.肾小管内原尿中的葡萄糖浓度大小答案:C解析:肾小管重吸收葡萄糖的方式为主动运输。
4.若A、B、C、D、E五个细胞的细胞液浓度依次为A<B>C、A>D>E、C>E,那么细胞间水分流动的方向是( )答案:C解析:水分的流动方向是从低浓度流向高浓度。
5.猫的红细胞置于0.9%的生理盐水中,能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原因是( )A.细胞被固定B.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被改变C.水分不再出入细胞D.水分进出细胞达到平衡答案:D解析:细胞在0.9%的生理盐水中,细胞内外的浓度大体相等,细胞不会失水或吸水,从而保持正常的形态。
6.为了检测麦种的质量,将麦种100粒浸入红墨水中,2h后用刀片纵剖开,发现胚乳被染红95%,胚被染红32%,因而断定麦种发芽率太低不宜作种。
下列对此检测原理的解释最正确的是( )A.胚和胚乳都具有选择透过性,细胞不需要的色素不会被吸附和吸收B.胚如果是活细胞,红色素就不会被选择吸收C.胚乳没有细胞结构,主要成分是淀粉,可吸附色素D.胚乳的活细胞少,对色素不具选择吸收作用答案:B解析:本题的原理是:胚具有活性,胚细胞膜就具有选择透过性,红墨水就不会透过细胞膜,因而不易被染色。
新教材人教版化学必修一第四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测试题含答案

第四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测试题一、单选题1.Q、M两元素相邻,M、C、N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3,N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M原子内层电子数的3倍或者C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3倍,M、D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之和等于C、N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之和,短周期主族元素Q、M、C、D、N的原子序数依次递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元素Q所形成的氧化物只有一种B.元素M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为强酸C.元素C、D、N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两两之间可发生反应D.氢化物的稳定性:Q>M2.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
下图是元素周期表的一格,从中获取的信息错误的是A.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20B.该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C.该元素的原子核外有20个电子D.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40.08 3.下列原子中可以形成+1价阳离子的是()A.核电荷数为13 B.质子数为17C.M层电子数比L层少6 D.质量数为23,中子数为124.用向硫酸酸化的碘化钾溶液里加入过氧化氢溶液,不久就有无色小气泡从溶液中逸出,且溶液呈棕色,有关叙述有:①向溶液里滴入淀粉溶液显蓝色;②逸出的气泡是HI;③过氧化氢和碘化钾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H2O2+2I-→I2+O2+2H+;④过氧化氢和碘化钾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H2O2+2I-+2H+→I2+2H2O;⑤反应时还有H2O2分解为水和O2,其中正确的是A.①④⑤B.①②④C.③④⑤D.①③⑤5.短周期元素X、Y、Z、W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且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3。
X 的原子半径比Y的小,X与W同主族,Z是地壳中含量最高的元素。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原子半径的大小顺序:r(Y)>r(Z)>r(W)B.由X、Y、Z三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中只含共价键C.元素Y的简单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比Z的强D.Y、W两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均为强电解质6.下列关于化学键的叙述,正确的是()A.含有共价键的化合物一定是共价化合物B.单质分子中均不存在化学键C.离子化合物中一定含有离子键D.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一定是共价化合物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C7H16与甲烷必互为同系物B.与互为同分异构体C.1H、2H、3H互为同位素,实际上是同一种核素D.12C和14C互为同素异形体,后者可用于考古研究8.短周期主族元素X、Y、Z、W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的最高正价与最低负价的代数和为2,Y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第四章综合检测题必修Ⅰ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单元检测 2013.1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温度距平是指该年平均气温与多年平均气温的差距。
读图1,回答1~3题1.下列各时段中,全球气温均高于平均值的是()A.1880~1900年 B.1900~1940年C.1940~1980年 D.1980~2000年2.下列有关图示气温变化的主要人为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A.植被破坏,导致沙尘天气增多,大气逆辐射增强B.冰箱、空调使用时释放的氟氯烃化合物造成“臭氧空洞”,使紫外线增加C.毁林,以及矿物能源的大量燃烧,使大气中CO2量增多D.近现代地壳运动频繁,火山喷发导致大气中的热量剧增3.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A.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 B.山地永久积雪的下界上升C.地球上的淡水资源增加 D.高纬地区降水少更加干旱4.河流较少的平原地区,村落的形态多呈()A.点状 B.团聚型 C.条带状 D.放射式5.在我国的自然灾害中,最为常见且危害范围较广的是()A.干旱与地震B.台风与滑坡C.洪涝与干旱D.泥石流与寒潮读“我国某地降水(实线)与蒸发(虚线)的季节变化曲线”(图2)。
完成6~7题。
6.该地为我国的()A.东北地区 B.西北地区C.长江中、下游地区 D.南部沿海地区7.乙时期内,在我国可能出现的灾害性天气是()①华北地区——暴雨②北方地区——寒潮③东南沿海地区——台风④黄河中、下游地区——干旱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8.我国冬半年主要的气象灾害是()A.台风 B.寒潮 C.洪涝 D.地震9.我国北方多煤,而南方有色金属丰富,体现了自然资源的A.整体性 B.多用性 C.社会性 D.地域性10.下列物质和能源属于自然资源的是()A.煤炭、铁矿 B.核电、沙漠 C.化肥、森林 D.机械、太阳能11.我国的古村落遗址大多坐落在河谷阶地上,主要考虑到了() A.土壤及气候的影响 B.水源及地形的影响C.水源及土壤的影响 D.地形及气候的影响12.下列地理现象体现关联性的是()A.全球变暖-沙尘暴-地震 B.火山喷发-台风-干旱C.寒潮-酸雨-臭氧层空洞 D.台风-洪涝灾害-水土流失13.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A.冬春多,北部少 B.夏秋多,南部少 C.冬春少,西部少 D.夏秋少,东部少14.下列关于自然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A.矿产资源的分布无规律可循 B.水热资源都属于可再生资源C.能源资源都属于非可再生资源 D.矿产资源都属于可再生资源15.一般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①范围会越来越广②方式会越来越多③依赖性会越来越强④利用率会越来越高()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图3是非洲某地区人口分布与海拔高度相关示意图,回答16~17题。
16.图中所示地区人口所占百分比最多的海拔高度大约在()A.0~500米 B.500米左右C.500~1000米 D.2000米以上地区17.该海拔区域人口比重大的原因最有可能是()A.矿产丰富 B.交通便利C.宗教圣地 D.气候适宜18.流域上各点的雨量汇流速度有快有慢,汇流时间也有长有短。
等流时线是流域内径流汇流到出口断面时间相等的各点连接成的线。
图4中流域内河流流向为()A.西北向东南B.东南向西北C.东北向西南D.西南向东北19.在人类历史早期,西亚两河流域曾经是林木繁茂、经济昌盛的古代文明中心。
后来由于森林被大范围破坏,生态环境发生了难以逆转的变化。
这一事实说明()A.自然资源可再生与非可再生的分类是绝对的B.根据自然资源的性质,森林资源应属于非可再生资源C.多数可再生资源,只有在合理开发利用的前提下,才可以获得再生D.森林资源是可再生资源,是“地球之肺”图5所示省区是我国著名的能源基地,读图回答20~22小题。
20.下列省区中不与该省相邻的是()A.河北省 B.陕西省C.山东省 D.河南省21.利用煤炭资源加工增殖,提高经济效益的办法不包括() A.发展电力工业 B.发展化学工业C.降低煤炭运输成本 D.发展冶金工业22.“坑口”电站建设的意义作用不包括()A.减轻铁路运输压力 B.改善能源工业结构C.增加经济产值 D.降低山西的环境污染23.我国南方许多城市,最初都是沿江沿河逐步发展起来的。
其有利条件是:①便利的水运②丰富的水能③充足的水源④秀美的水景()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读中国雨带的季节推移图(图6),回答24~25题。
24.通常年份,当雨带位于图中①、②、③时,分别是() A.4~5月,6~7月,7~8月前后B.5~6月,7~8月,8~9月前后C.3~4月,5~6月,7~8月前后D.9~10月,8~9月,7~8月前后25.如果,雨带长期停留在②地区,我国东部地区将可能产生灾害的状况是()A.南旱北涝 B.南北皆旱 C.南涝北旱 D.南北皆涝读兰州市略图(图7),分析回答26~28题。
26.从地形上说,兰州位于我国地势的()A.第一级阶梯 B.第二级阶梯C.第三级阶梯 D.一、二阶梯过渡地带27.兰州是一座沿黄河河谷而建的城市,整个城市呈东西向带状分布,最主要的区位因素是()A.矿产资源的分布状况 B.政治经济的发展C.交通运输的需要 D.地形和河流的分布28.从河流对城址选择的关系看,兰州属于()A.两条大河的交汇处 B.陆上交通线过河点位置C.河流水运的起点 D.内河航线的终点29.下列有关地形与城市聚落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A.世界上的城市都分布在平原地区B.世界上的大城市主要分布在海拔较低的濒海、濒湖或沿河的平原地带C.在热带地区,城市大多分布在低地上D.山区城市一般都位于山腰地带30.要在图8中甲、乙两县城之间修一条公路,从自然、经济、社会效益综合考虑,四个方案中最合理的是()A.① B.② C.③ D.④读图9“黄土高原某地地形图”,回答 31~32 题。
31.若图中居民点想建设特色宾馆——窑洞宾馆,最有可能建在图中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32.从可持续发展考虑,该地区应该()A.封山育林,发展旅游业 B.利用草场优势发展畜牧业C.修筑梯田,发展粮食生产 D.因地制宜农林牧综合发展西藏色林错的湖面面积从 1975 年的 1621.77km2 增长到 2008 年的2171.46km2,图 9为色林错流域图。
读图10回答 33~34 题。
33.色林错流域()A.属于内流区,河流主要靠高山冰雪融水补给B.植被矮小稀疏,以落叶阔叶林为主C.冬季温和夏季炎热,降水集中在夏季D.以高原为主,地势西北高东南低34.色林错面积的变化() A.利于沿岸发展水田农业 B.受板块运动的影响 C.受流域降水量变化的影响 D.反映了西藏气候的变化 2012 年 6 月 21 日,国务院批准设立地级三沙市,下辖西沙、中沙、南沙诸群岛及海域涉及岛屿面积 13 平方千米,海域面积 200 多万平方千米。
三沙市人民政府驻西沙永兴岛。
读图11,完成 35~36 题。
35.永兴岛的主要植被类型()A.热带雨林和季雨林 B.热带稀树草原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D.亚热带常绿针叶林36.随着三沙市的建立和基础设的完善,海南省计划在永兴岛大力发展海岛旅游业和海水养殖业,发展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是()A.滨海湿地消失 B.淡水资源短缺C.海平面上升 D.水土流失严重图12为某岛屿简图,读图回答37~38题。
37.该岛地势() A.中部低,四周高 B.中部高,四周低C.西北高,东南低 D.西南高,东北低38.该岛的城市和公路分布具有()A.沿河谷分布的特点 B.网格状分布的特点C.环岛屿分布的特点 D.与纬线平行的特点美国66号公路沿线的化石林国家公园是世界上最大、最绚丽的化石林集中地。
数以千计的树干化石倒卧在地面上,直径平均在1米左右,长度在15~25米之间,最长达40米。
在完整的树干化石周围,还有许多破碎零散的化石木块。
读图13,完成39~40题。
39.化石林中的树干化石形成环境及过程对应图14,正确的是() A. I——② B. II——④ C III——⑥ D. I——①40 .图中芝加哥濒临的湖泊形成的主要原因最可能是()A .风力侵蚀作用B .流水侵蚀作用 C.海水侵蚀作用 D.冰川侵蚀作用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二、综合题(本大题共5小题,满分40分)31.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8分)材料一:图15为全球能源消费历史及趋势图材料二:石油占国家经济份额表国家美国西欧埃及伊朗俄罗斯份额10% 8% 25% 42% 55%国家委内瑞拉阿联酋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份额68% 85% 96% 99% 99%材料三:图16为中国石油供需演变和图17中国石油供需未来状况(1)从材料一可知:全球能源消费中,从1950年——2050年是占市场份额较高的百年;据图回答,未来百年作为世界主导能源的是年代(填能源类型)。
(2)我国在年成为石油净进口国,2005年石油的进口量约为。
(3)从材料三可知在今后一段时期里我国石油生产增产(大、小),消费需求增长,(快、慢)我国石油资源储量(多、少),对国际市场依赖(强、弱)。
32.读图18,回答下列各题。
(11分)(1)近5000年来,挪威雪线高度与中国气温变化曲线的变化大体。
(2)图中①②③④四处能代表近现代气候气温变化特点的是。
(3)雪线的高低,除受气温影响外,还受下列哪些因素的影响。
(多项选择)A、降水量的影响B、纬度影响C、山坡朝向的影响D、人类活动的影响(4)l861年以来,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呈趋势。
导致这种变化的因素,除自然原因外,还有人为原因。
请从人为角度,试举几例(至少三点)。
(5)简述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会产生哪些影响。
33.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9分)材料一:洞庭湖是长江水位的调节器,承担着蓄洪、防洪、抗旱任务,保障长江中下游沿岸人民的生活安全。
……围湖造田所形成的堤垸经济模式使洞庭湖成为我国最为重要的粮食和淡水鱼基地。
材料二:近百年来洞庭湖面积和容积变迁表材料三:2011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干旱严重,到5月鄱阳湖水面主体及附近水域面积仅为历史同期多年平均面积的一半;而这一年北方黄河流域降水偏多。
图19为2011年5月鄱阳湖某地干涸形成“大草原”的景象。
(1)数据显示,近百年来洞庭湖的面积及容积的缩减量日益,缩减速度逐渐。
(2)试分析上述变化形成自然及人为原因,并指出它对长江防洪的不利影响。
(3)解决上述问题要“山、江、湖”综合治理,具体措施有:上游:;湖区:。
34.读图20“某地区公路规划图”,回答下列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