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配套习题:模块综合检测(Word版含解析)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模块综合 测试 Word版含解析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模块综合 测试 Word版含解析

模块综合测试卷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①网友爆料称在K1063车次火车上,一群大妈在火车上互飙广场舞,气氛很热烈,乘客纷纷掏出手机拍摄。

但坐在车上的一位老大爷全程______,视而不见。

②那时候,知识的总量还没那么大,如果一个人______几十年,他就可把所学的那个专业的门类全部拿下。

③不管你承不承认,你我总是会被某些美好的事物吸引,______,流连忘返,乐在其中,以致“无法自拔”。

A.目不窥园目不转睛目不斜视B.目不斜视目不转睛目不窥园C.目不斜视目不窥园目不转睛D.目不转睛目不窥园目不斜视答案:C解析:“目不斜视”,眼睛不往旁边看。

形容目光庄重,神情严肃。

“目不窥园”,形容埋头读书。

“目不转睛”,不转眼珠地(看),形容注意力集中。

根据第(1)句中的“视而不见”可以确定应填“目不斜视”;第(2)句强调学识;根据第(3)句中“被某些美好的事物吸引”可以确定选“目不转睛”。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西方研究人员最近发现某些癌症存在“基因开关”,这一成果有助于未来的癌症防治,但距离相应药物的问世还需要很多年的深入研究。

B.有人认为在语文课堂上让学生读读武侠小说,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也有人担心,将这些与法治精神背道而驰的武侠戏、江湖情纳入课堂教学,会在学生心中增加暴力文化的“因子”:对这种观点,我不敢苟同。

C.在此次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同学们常围在一起相互鼓励并认真总结得失,赢得的远远不只是比赛的胜负。

D.昨日,“爱重庆”微博上发布了一组照片,该微博称渝中区有一处天桥,桥的一端从地面连接到另一栋楼的13层。

该微博发出后,引发了网友对该天桥所在地的各种猜想。

答案:D解析:A项,“但距离相应药物的问世还需要很多年的深入研究”句式杂糅,一种表达为“但距离相应药物的问世还需要很多年”,一种表达为“但相应药物的问世还需要很多年的深入研究”;B项,句意不明。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一习题:模块综合检测1 Word版含答案.doc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一习题:模块综合检测1 Word版含答案.doc

模块综合检测(一)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神七”的亮点何在“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因为要完成太空行走,必须在飞船上增加“气闸舱”的功能,这是“神舟”七号最大的亮点。

根据飞船的总体设计,这一功能由飞船的轨道舱来实现。

“神五”和“神六”上的轨道舱仅是航天员在太空中的生活舱,航天员的吃喝拉撒睡全在这个舱段进行。

针对“神七”的发射任务,轨道舱增添了许多新的功能,设计人员称作的“气闸舱”,实际就是轨道舱。

“气闸舱”具有舱内气压泄除和恢复系统,舱内有线和舱外无线的出舱活动通信系统,出舱活动操作显示界面、照明和摄像装置,舱外航天服接口支持系统等。

为保证“神七”发射成功和航天员安全回家,“神七”返回舱座椅下的一个压力燃气包里用“压缩空气”来取代原先使用的燃气,并相应地增加一套“气源组件系统”作为动力源。

座椅的提升原理没有变化,采用安全的气体——压缩空气,意味着即便发生泄露,也不会对航天员的身体产生任何不利的影响。

“神七”另一个不同之处是发射时间进行了调整。

“神五”和“神六”的发射时间都是在上午八九点,飞船返回的时间都是在凌晨。

而“神七”的发射时间是晚上,飞船返回的时间是下午6点左右。

飞船发射的首区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飞船返回的落区在内蒙古的四子王旗,所以首区和落区的时间被称为“一黑一白”。

发射时间的调整,主要是考虑到航天员出舱时间是在阳照区。

航天员出舱进行太空行走的活动都会被观测得一清二楚。

飞船返回在白天,不仅便于对航天员的搜救,也便于飞船回收试验队及时对返回舱进行快速处置。

同前两次载人航天飞行一样,确保航天员生命安全是重中之重,因此,飞船设计师们把“安全设计”视为第一准则。

不论是航天员出舱进行太空行走,还是返回轨道舱,关好舱门非常重要,因而飞船舱门被设计师称为“生死之门”。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一习题:模块综合检测2 Word版含答案.doc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一习题:模块综合检测2 Word版含答案.doc

模块综合检测(二)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诗歌自身的调节功能中国诗歌之所以能历久而不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本身有一种调节功能,其语言形式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

从四言到五言到七言,随着汉语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形成新的节奏。

二二节奏的四言诗是诗歌的早期形式,随着《诗经》时代的结束而趋于僵化。

此后的四言诗,如曹操《短歌行》那样的佳作实在不多。

中国诗歌主要的形式是二三节奏的五言和四三节奏的七言。

四言诗一句分成均等的两半,节奏呆板。

五七言前后相差一个音节,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活泼。

所以五七言取代了四言而成为中国诗歌的主要形式。

为什么七言没有继续加长,发展为九言呢?我想这是因为一句诗七个音节已经达到读起来不至于呼吸急促的最大限度,加长到九言读起来呼吸急促。

这样的诗行不容易建立起来。

在音节变化的同时,格律也在逐渐严密化。

中国诗歌是从自由体(古诗)走向格律体(近体诗),但格律体确立之后自由体仍不衰退,而是和格律体并存着,各有其特长。

就一个诗人来说固然有的擅长自由体,有的擅长格律体,但两方面的训练都是具备的。

在自由体与格律体之间始终没有分成派别。

它们互相补充各擅其能,共同促使中国诗歌的繁荣发展。

从深层考察,诗歌的发展乃是性情与声色两种因素的交互作用。

从重性情到重声色,是中国诗歌史的第一个转变,这个转变发生在晋和宋(南北朝时期的宋)之际,具体地说是在陶谢之间。

这恰好也正是近体诗的各种技巧被自觉加以运用的时候。

明代的陆时雍说:“诗至于宋,古之终而律之始也。

体制一变,便觉声色俱开。

谢灵运鬼斧默运,其梓庆之乎。

”具体地说,这个转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从重写意转到重摹象,从启示性的语言转向写实性的语言。

《文心雕龙·明诗篇》说:“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

高中语文必修1人教版模块综合检测(1)+Word版含解析.doc

高中语文必修1人教版模块综合检测(1)+Word版含解析.doc

模块综合检测(1)时间:120分钟分值:150分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无为即无意志——意志哲学视角下老子道性理解李健①老子认为,世界的本原是道,而道是无为的。

历代对于无为的解释比较丰富,王弼认为无为即“顺自然也”,河上公认为无为即“不造作”,当代学者有的认为无为即“不妄为”,有的认为是“不人为”。

这些解释都是相通的,即事物都有一个本然状态,而意志的发动都会背离本然状态。

②无欲是无为的具体体现。

欲望的彰显是意志的彰显,是一种危险。

统治者的贪欲是社会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当统治者对外在名利没有追求时,就无需与人相争,“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老子提出“无欲”是一种哲学上的极致,是一种理想主义,在实践层面,老子其实并非主张“无欲”之禁欲主义,而是主张“少私寡欲”。

③道的无为表现为道隐而不显,即“道隐无名”。

由于道不显现,古人对道的认识是无法穷尽的,凡是有语言表述的道都不是终极恒常的道,“道可道,非常道”,道是无形无象、隐而不显的,而万物是有形有象,是显现的,道可以说是万物的奥秘。

道不能被人理性认识,道亦不主动地显示于人,道只能靠人去用心体悟,这种体悟需要静穆、静观。

④道的无为表现为道无情。

道无情,不分亲疏,“天道无亲”“大道无情”,天地和圣人也无情,不分亲疏,“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

当社会开始讲感情讲仁义时,是社会背离了大道的结果。

所以老子主张“绝仁弃义”。

⑤道的无为表现为道不干预、主宰万物。

道虽然生了万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但道并不干预、主宰万物。

作为最完满的统治者——圣人,遵循道的法则,对人民也不采取干预和主宰,人民仅仅知道圣人的存在,而不知其作为圣人顺应万民的本然状态,不敢发端自己的意志,“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圣人不干预,不发端自己的意志,最终是为了实现人民的自化和自由,“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

2020届人教版高一语文综合模块练习试题答案(下载版)

2020届人教版高一语文综合模块练习试题答案(下载版)

答案1、解析:B项,“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路径”的“重要路径”应为“一个路径”。

答案:B2、解析:C项,“并从反面进行了分析论证”中的“反面”应为“正面”。

答案:C3、解析:A项“目前我国拥有巨大的国内国际旅游市场”和“巨量的旅游人群对于文化传播而言是一个值得关注和利用的空间和路径”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属强加因果。

答案:A4、解析:D项张冠李戴。

由材料三“数据层中存储着大量的数据信息资源,借助数据库、云存储等智能存储手段,实现信息资源的有效存储和共享;应用支撑层是运算中心,类似于大脑,实现数据融合”可知,D项中“实现”“数据融合”的是“应用支撑层”。

答案:D5、解析:C项无中生有。

由材料二“世界总体跨度最长的跨海大桥……世界首创深插式钢圆筒快速成岛技术”可知,最长的“海底隧道”应为“最长的海底公路沉管隧道”。

且材料中没有“首创的智能建造平台”的相关论述。

答案:C6、答案:①港珠澳大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被外媒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②港珠澳大桥证明当今中国桥梁建设水平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③从武汉长江大桥到港珠澳大桥,体现了我国科技实力的增强和不断创新的精神。

7、解析:小说开头描写的是公交车上的一个场景,介绍故事发生的环境,并未为下文争吵埋下伏笔。

答案:A8、答案:不同地域、不同年龄之间的歧见。

从售票员身上可以看出职业精神和服务规范缺失。

自控力较差。

个人素质不高等。

9、答案:使情节跌宕起伏,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正是有了多余一句话,才会不断出现新的矛盾,有助于推动情节发展。

通过不同人物的多余的一句话,说明这种现象的普遍性,有助于突出主题。

10、解析:“教习”的宾语是“兵马”,“朕前三年教习兵马”句意完整,不能断开,排除A、C两项;“当时赏授何其薄也”的主语是“公”,“公当时赏授何其薄也”不应断开,排除B项。

答案:D11、解析:《尚书·禹贡》划分的“九州”中有兖州,没有晋州。

答案:B12、解析:“赐给他金马瑙二酒钟”分析不当,“金马瑙二酒钟”是劝他投降时的信物,赐给他的是“金酒卮”。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模块综合测试卷(带答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模块综合测试卷(带答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模块综合测试卷(带答案)综合测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慎终追远清明永驻清明节大约起源于周代,至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

最初,清明只是一个提醒农民进行春耕春种的节气。

《淮南子•天文训》记:“春分后十五日,北斗星柄指向乙位,则清明风至。

”《岁时百问》云:“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清明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清明谷雨紧相连,浸种春耕莫迟延”等农谚。

这种标志物候变化、敦促春耕的节气,是怎样变成以祭奠祖先为中心的综合节日的呢?首先,这与清明前两天的寒食节有关。

相传,寒食节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晋文公、介子推这一段动人的故事。

但当代学者普遍认为,寒食节与古人对于自然的认识相关。

他们认为世界万物都和我们人一样是有生命的,也有生老病死,需要新陈代谢。

火燃久了要熄掉,重取新火。

寒食之后重生新火就是一种辞旧迎新的过渡仪式。

熄灭旧火与重生新火所透露的是季节交替的信息,意味着新的一年春耕生产的开始。

寒食节在清明前两日,寒食禁火冷食祭墓,清明取新火踏青出游。

唐代之前,寒食与清明是两个前后相继但主题不同的节日,一为怀旧悼亡,一为求新护生;一阴一阳,一息一生。

二者有着内在的文化关联。

清明节也融合了上巳节的一些习俗。

上巳节俗称三月三,它形成于春秋末期。

时至唐代,上巳节成了一个全国性的节日,人们常在此日到水边嬉戏,去郊游踏青。

后来,上巳节的踏青饮宴的特点被整合到了清明节的习俗之中。

清明节发展最盛的时期是宋代。

北宋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载:“寒食第三日,即清明节矣,凡新坟皆用此日拜扫,都城人出郊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树之下或园囿之间,罗列杯盘,互相劝酬。

都城之歌儿舞女,遍满园亭,抵暮而归。

”可见,宋人借祭祖扫墓的机会充分享受踏青之乐,寓嬉乐于哀痛之中。

张择端绘制的风俗画长卷《清明上河图》更是形象地呈现出宋代清明节的盛况。

2020人教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全册单元测试卷含解析

2020人教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全册单元测试卷含解析

2020人教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全册单元测试卷含解析2020人教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全册单元测试卷含解析人教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测试卷人教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二单元测试卷人教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测试卷人教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四单元测试卷人教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五单元测试卷人教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测试卷人教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测试卷人教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八单元测试卷第一单元测评(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唐诗的自然精神刘宁唐诗有诸多丰富的精神特色,其中自然精神对唐诗的浸润十分深刻,甚至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自然精神塑造了唐诗令后世无限企慕的艺术境界。

自然精神发端于先秦道家的自然哲学。

老子说“道法自然”,“道”是世界的根本,“道”就是“自然”,它就是它自己的样子,独立而不改。

然而人生和社会常常是背离“道”,背离“自然”的,人应该超1/ 9脱这种“背离”,去体会恒常不变的本然之道。

被后人誉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的陶渊明,他的诗歌有浓厚的自然之趣,《饮酒》中的“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写黄昏中归巢的飞鸟,正是一幅万物归于本然的画卷。

陶渊明用他的方式,展开了诗歌自然之美的隽永画卷,而这幅画卷,正是在唐代呈现出了丰富而灿烂的内容。

唐代超一流的诗人中,王维和李白的诗歌都深受自然精神的影响。

自然精神对王维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山水诗方面。

贯穿其中的山水审美精神,不以描摹山水之形态为旨归,而是要通过俯仰山水去体会自然之道。

中国的山水诗追求“静”的境界,这个静是哲学上的静,是内心安静澄明的状态,王维的山水诗是展现“静”的绝佳典范。

王维刻画山水,广阔浩渺而辽远,进入一种超脱现实功利的辽远境界,是一种精神之“远”。

王维被称为“诗佛”,他的山水诗对“静”与“远”的刻画,萦绕着深邃的“空”趣。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模块综合检测+Word版含解析.doc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模块综合检测+Word版含解析.doc

模块综合检测(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构建当代汉语诗歌精神,诗人应秉持何种诗心?孙晓娅诗歌精神是诗人精神世界的产物,与创作主体的品性、修养密切相关。

“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古人尊重诗歌,并强调诗艺的极致一定要以创作主体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崇高的道德追求、美好的品行为基石。

一部古代诗歌史,不仅是诗歌艺术发展史,还是诗人精神铸造史。

一方面,伟大诗人的人格魅力与精神感召力在诗歌中得到充分释放、展现;另一方面,高尚的人生价值观与诗歌境界又可以激荡出动人的诗情,滋养诗歌乃至人类的文化品格。

构建当代汉语诗歌精神,首先是培育和充实诗人的主体精神,使之不回避时代气象和日常生活,自觉于人类精神向度的深入挖掘,自觉于文学价值和审美价值的追求,自觉于思想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超越。

诗歌精神也是一种民族精神。

几千年来,杰出的诗人立志于民族精神的传承与熔铸,从问道自由到深入现实两个维度唤醒读者的内在生命感悟,彰显刚正不阿的独立意志、理性批判的现实关怀和为国利民的肝胆赤诚,这些已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

随着社会的变迁,群体的社会意识日渐转向个体的生命意识,诗歌角色发生变化,民族精神的建构在历史化过程中流变延展。

传承中华民族的精神遗产,高扬富有时代感、主体性的民族精神,应该是努力的方向。

对诗歌创作而言,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和矢志不渝的现实关怀,不该因时代的变迁而褪色。

诗歌精神还是世界视野和人类情怀的一种体现。

民胞物与[注]是中华民族究天人之际、追求天人和谐的思想核心。

中华民族把人类的文化创造归结为对天地法象的观照,把在这种观照下生成的精神形态和物质形态称为文化,将文化的诗意抒发称为诗。

在现代化进程中,中华民族的天人和谐观念已经演化为世界性的天人和谐,成为世界文化发展的共同取向。

作为跨语际、跨文化交流最便捷直通的桥梁,诗歌类似于上古先民崇拜的一种沟通天地人神的圣树“建木”,贴近世界存在的本相,接近人类心性的原初状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模块综合检测(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航天飞机在布放卫星、发射航天器、观天测地、进行材料科学和生命科学的实验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它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航天飞机是由轨道器、固体火箭助推器和外贮燃料箱三大部分组成的。

由于航天飞机是以发射火箭的方式发射,又以轨道器绕轨道运行的方式在空间执行任务,再以飞机的方式降落的,因此航天飞机不仅需要大型的设施,还需要有4 000~5 000个工作人员来为其服务;航天飞机进入轨道之前,必须把火箭助推器和外贮燃料箱抛掉,抛掉的费用约占发射费用的42%,而且,它的发射准备工作时间长,每月最多只能发射两次。

由此可见,要大幅降低发射成本和使用费用,就必须研制性能更加理想的航天运输工具。

人们从普通的航空飞机那里得到了启示:在大气层中飞行时,飞机不携带氧化剂,充分利用空气中的氧,这样可以大大减轻飞机重量。

能不能把航天飞机与航空飞机结合在一起呢?于是一种新的设想即航空航天飞机(简称“空天飞机”)出现了:它既能在大气层中像航空飞机那样利用大气层中的氧飞行,又能像航天飞机那样在大气层外利用自行携带的氧化剂飞行。

空天飞机是一种可以在普通机场水平起降、可以重复太空与地面之间往返的飞行器。

这是一种将航空航天技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新型飞行器。

它能像普通飞机那样从地面起飞,以高超音速在大气层内飞行,在30~1 300千米高空飞行速度可达12~25倍音速,并直接加速进入地球轨道,成为航天器。

它可以完全重复使用,大幅度降低费用。

据估计,其费用可能降到目前航天飞机的十分之一。

现在,美、英、德、法、日等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研制空天飞机。

英国航空及航天公司与著名的罗依斯—罗尔斯公司正在加紧研制一种名为“霍托尔”的空天飞机。

目前已进入包括风洞试验和发动机鉴定在内的概念论证阶段。

按设想,“霍托尔”起飞后靠吸气发动机加速至5倍音速,升至2.6万米高空时,开动火箭发动机,将其推入地球轨道作太空飞行。

“霍托尔”的研究费用预计达50亿美元。

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航天飞机“不尽如人意”表现的一项是()A.航天飞机需要大型的设施,而且需要大量的工作人员为其服务。

B.航天飞机的发射准备时间长,每月最多只能发射两次。

C.航天飞机的速度远远低于研制中的空天飞机的速度。

D.航天飞机需要抛掉火箭助推器和外贮燃料箱,从而导致其发射成本和费用高昂。

思路解析:C项,原文没有提及航天飞机的速度。

答案:C2.下列对空天飞机特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空天飞机在大气层中飞行时,不消耗氧化剂,所以可以轻装上阵。

B.空天飞机可以在普通机场上起降,这就降低了其发射成本。

C.空天飞机可以利用大气层中的氧飞行,并利用吸气发动机直接加速进入地球轨道。

D.空天飞机可以整体重复使用,大幅度降低了费用。

思路解析:C项,理解错误。

文中“它既能在大气层中像航空飞机那样利用大气层中的氧飞行”,说明“利用大气层中的氧飞行”的条件是“在大气层中”飞行;“吸气发动机”是一种名为“霍托尔”的空天飞机这个个体使用的发动机,并不能说明所有的空天飞机都使用这种发动机,此外靠“吸气发动机”的“霍托尔”空天飞机上升到2.6万米高空时还要借助火箭发动机的推力才能进入地球轨道。

答案:C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空天飞机可以像普通的航空飞机那样在大气层中利用空气中的氧飞行。

B.要进入地球轨道作太空飞行,空天飞机需要在2.6万米的高空开动火箭发动机。

C.空天飞机跟航天飞机的一个共同点是,在大气层外需要自身携带的氧化剂飞行。

D.空天飞机目前已进入研发、制造阶段,用它取代航天飞机指日可待。

思路解析:D项,原文说的是“目前已进入包括风洞试验和发动机鉴定在内的概念论证阶段”。

答案:D(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4~6题。

微纪元(节选)刘慈欣先行者知道,他现在是全宇宙中唯一的一个人了。

那事已经发生过了。

其实,在他启程时人类已经知道那事要发生了。

人类发射了一艘恒星际飞船,在周围100光年以内寻找带有可移民行星的恒星。

宇航员被称为先行者。

飞船航行了23年时间,由于速度接近光速,地球时间已过去了两万五千年。

飞船继续飞向太阳系深处。

先行者没再关注别的行星,径直飞回地球。

啊,我的蓝色水晶球……先行者闭起双眼默祷着,过了很长时间,才强迫自己睁开双眼。

他看到了一个黑白相间的地球。

黑色的是熔化后又凝结的岩石,白色的是蒸发后又冻结的海洋。

飞船进入低轨道,从黑色的大陆和白色的海洋上空缓缓越过,先行者没有看到任何遗迹,一切都熔化了,文明已成过眼烟云。

这时,飞船收到了从地面发来的一束视频信号,显示在屏幕上。

先行者看到了一个城市的图像:先看到如林的细长的高楼群,镜头降下去,出现了一个广场,广场上一片人海,所有的人都在仰望天空。

镜头最后停在广场正中的平台上,那儿站着一个漂亮姑娘,好像只有十几岁。

她在屏幕上冲着先行者挥手,娇滴滴地喊:“喂,我们看到你了!你是先行者?”在旅途的最后几年,先行者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虚拟现实的游戏中度过的。

在游戏里,计算机接收玩者的大脑信号,构筑一个三维画面,画面中的人和物还可根据玩者的思想做出有限的互动。

先行者曾在寂寞中构筑过从家庭到王国的无数个虚拟世界,所以现在他一眼就看出这是一幅这样的画面,可能来自大灾难前遗留下来的某种自动装置。

“那么,现在还有人活着吗?”先行者问。

“您这样的人吗?”姑娘天真地反问。

“当然是我这样的真人,不是你这样的虚拟人。

”姑娘两只小手在胸前绞着,“您是最后一个这样的人了,如果不克隆的话……呜呜……”姑娘捂着脸哭起来。

先行者的心如沉海底。

“您怎么不问我是谁呢?”姑娘抬头仰望着他,又恢复了那副天真神色,好像转眼就忘了刚才的悲伤。

“我没兴趣。

”姑娘娇滴滴地大喊:“我是地球领袖啊!”先行者不想再玩这种无聊的游戏了,他起身要走。

“您怎么这样!全城人民都在这儿迎接您,前辈,您不要不理我们啊!”先行者想起了什么,转过身来问:“人类还留下了什么?”“照我们的指引着陆,您就会知道!”先行者进入了着陆舱,在那束信息波的指引下开始着陆。

他戴着一副视频眼镜,可以从其中一个镜片上看到信息波传来的画面。

画面上,那姑娘唱起歌来:啊,尊敬的使者,你来自宏纪元!伟大的宏纪元,美丽的宏纪元,你是烈火中消逝的梦……人海沸腾起来,所有人都大声合唱:“宏纪元,宏纪元……”先行者实在受不了了,他把声音和图像一起关掉。

但过了一会儿,当感觉到着陆舱接触地面的震动时,他产生了一个幻觉:也许真的降落在一个高空看不清楚的城市了?他走出着陆舱,站在那一望无际的黑色荒原上时,幻觉消失,失望使他浑身冰冷。

先行者打开面罩,一股寒气扑面而来,空气很稀薄,但能维持人的呼吸。

气温在零下40摄氏度左右。

天空呈一种大灾难前黎明或黄昏时的深蓝色。

脚下是刚凝结了两千年左右的大地,到处可见岩浆流动的波纹形状,地面虽已开始风化,仍然很硬,土壤很难见到。

这片带波纹的大地伸向天边,其间有一些小小的丘陵。

先行者看到了信息波的发射源。

一个镶在岩石中的透明半球护面,直径大约有一米,下面似乎扣着一片很复杂的结构。

他注意到远处还有几个这样的透明半球,像地面上的几个大水泡,反射着阳光。

先行者又打开了画面,虚拟世界中,那个小骗子仍在忘情地唱着,广场上所有的人都在欢呼。

先行者麻木地站着,深蓝色的苍穹中,明亮的太阳和晶莹的星星在闪耀,整个宇宙围绕着他——最后一个人类。

孤独像雪崩一样埋住了他,他蹲下来捂住脸抽泣起来。

歌声戛然而止,虚拟画面中的所有人都关切地看着他,那姑娘嫣然一笑。

“您对人类就这么没信心吗?”这话中有一种东西使先行者浑身一震,他真的感觉到了什么,站起身来。

他走近那个透明的半球,俯身向里面看。

那个城市不是虚拟的,它就像两万五千年前人类的城市一样真实,它就在这个一米直径的半球形透明玻璃罩中。

人类还在,文明还在。

“前辈,微纪元欢迎您!”(有删改)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当城市图像出现后,本文开头部分营造出的沉郁氛围变得较为轻快,这两种氛围的更替,给读者带来了一种奇幻的阅读体验。

B.地球领袖是一位十几岁的、天真的、娇滴滴的漂亮姑娘,这一形象来自先行者的大脑信号,是他对人类美好记忆的一部分。

C.先行者着陆后,看到天空是“黎明或黄昏时的深蓝色”,孤独的感觉是像被雪崩所埋,这都是以身心感受来写先行者对过去地球的深刻眷念。

D.姑娘率众在广场等候、迎接先行者“前辈”,间接说明“微纪元”的人们继承了以往的人类文明,科技水平已经很高。

思路解析:B项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错误,原文是“可能来自大灾难前遗留下来的某种自动装置”,还有先行者的答话“当然是我这样的真人,不是你这样的虚拟人”。

答案:B5.请简要分析文中先行者的心理变化过程。

(6分)思路解析:分析文中先行者的心理变化过程,就要按时间分析他着陆前后的不同心理。

这需要结合先行者的语言、行动、心理等去思考,而且在组织答案时要善于选用文中表示先行者的心理状态的关键词。

在着陆之前:“其实,在他启程时人类已经知道那事要发生了”“先行者没再关注别的行星,径直飞回地球”“那么,现在还有人活着吗?”“先行者不想再玩这种无聊的游戏了”。

在着陆之后:“他走出着陆舱,站在那一望无际的黑色荒原上时,幻觉消失,失望使他浑身冰冷”“孤独像雪崩一样埋住了他,他蹲下来捂住脸抽泣起来”。

结尾部分:“那个城市不是虚拟的……人类还在,文明还在。

”参考答案:①先行者着陆之前,已经知道地球灾难的发生,一方面心存侥幸,一方面又深知连侥幸也不过是幻想,心情复杂纠结;②着陆后亲身感受到地球的荒凉,自认是宇宙间最后一个人类,巨大的孤独感和绝望使他濒临崩溃;③意识到画面有可能并非虚拟,感到震撼,重新燃起了希望。

6.结合本文,谈谈科幻小说中“科学”与“幻想”的关系。

(6分)思路解析:根据科幻小说的特点,可知“科学”与“幻想”的关系:“科学”是“幻想”的基础,而“幻想”是对“科学”的合理设想,要突破具体科技的限制,充分发挥想象力。

根据题目“结合本文”这一要求,需要举例分析二者的关系。

参考答案:①科幻小说中的“科学”是“幻想”的基础。

本文情节的基本框架,即地球灾难及文明重生,就是在宇宙科学基础上演绎的;而文中细节如宇宙飞船的星际航行、虚拟游戏、视频眼镜等,都已是或部分是科学事实。

②科幻小说中的“幻想”虽然立足于“科学”,但更要突破具体科技的限制,充分发挥想象力,将人文关怀与科学意识融汇在一起。

本文幻想出来的“宏纪元”与“微纪元”,有一定的科学因素,主旨则是对人类文明的思考。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7~9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