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制史第八章 隋唐法制

合集下载

法制史课后习题

法制史课后习题

法制史课后习题第二章夏商法制一、单项选择题1.夏有乱政,而作( )A.汤刑B.禹刑C.吕刑D.竹刑2.夏朝主掌审判的官吏称( )A刑部尚书B.大理C.大理寺卿D.司寇3.商有乱政,而作( )A.汤刑B.禹刑C.吕刑D.竹刑4.夏商两朝司法中特别突出的一个特点是( )A.慎刑原则B.秋冬行刑制度C.神判天罚制度D.刑讯制度二、多项选择题1.夏朝的主要罪名有( )A.强盜罪B.贪污罪C.杀人罪D.不孝罪2.商朝的主要罪名包括有( )A矫诬天命罪B.颠越不恭罪C.弃灰于公道罪D.不孝罪3.商朝监狱的名称有( )A狱B.牢C.圜土D.羑里三、不定项选择题1.夏朝的部门法有( )A刑法B.军事法C.环保法D.行政诉讼法2.商朝规定的“五刑”中包括有( )A.墨刑B.劓刑C.刖刑D.宫刑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B二、多项选择题1 . ABCD2 . ABCD3 . CD三、不定项选择题2 . ABCD四、简答题1.夏朝法律的特点主要是:神权法的因素比较突出;部门法数量较少;法律内容比较简单;司法制度的内容十分匮乏等2.与夏朝的法律相比较,商朝法律的特点主要是:神权法的成分更多;部门法的数量有所增加;法律内容开始复杂化;司法制度的内容逐渐丰富起来等。

第三章西周法制一、单项选择题1.西周穆王时期制定的法律称为()A.穆刑B.周刑C.九刑D.吕刑2.西周“五礼”中的“吉礼”是指()A.祭祀之礼B.喜庆之礼C.吉祥之礼D冠婚之礼3.西周法律中的“非眚”是指()A.惯犯B.故意犯罪C.偶犯D过失犯罪4.西周时期凡买卖奴隶、牛马等贵重的活物所使用的契约称为() A质剂B.傅别C.质D.剂5.西周的财产继承采用()A.长子继承制B.诸子均分制C.子女平分制D.嫡长继承制6.西周婚姻程序中的“纳采”是指()A.男家向女家送达彩礼B.男家请媒人向女家提亲C.男家接纳新娘为家族成员D.男家在祖庙中征询祖先对该婚姻的意见二、多项选择题1.下列法律属于西周时期制定的是()A.禹刑B.吕刑C.九刑D.汤刑2.以下属于西周继承制度标的(实质)的有(A爵封继承B.财产继承C.嫡长继承D.宗桃继承3.西周婚姻的原则相对夏、商最大的变化之一是确立了一夫一妻制,以下对西周“一夫一妻”制表述正确的有()A.法律限定名义上的正妻只能有一人B.法律限定一个男子只能有一个配偶C.实际的配偶数量并不加以限制D.实际上是一夫一妻多妾制4.下列情况中属于西周以来丈夫可以单方面休弃妻子的理由有()A.不事舅姑B.口舌C.妒忌D.窃盗5.西周时法官用“五听”的观察方法兼听诉讼双方的供词以辨别真伪,下列专有名词中属于“五听”的有()A.言听B.色听C.气听D.目听三、不定项选择题1.下列属于西周刑罚的是()A.赎刑B.宫刑C.扑刑D.鞭刑2.下列属于西周破坏家庭伦理犯罪的罪名有()A疑众罪B不孝罪C.内乱罪D.群饮罪3.西周以来规定妻子即使犯有“七出”,丈夫也不能休妻的情况有()A.前贫贱后富贵B.恶疾未愈C.有所取无所归D.与更三年丧参考答案二、多项选择题1 .BC2 . ABD3 .ACD4 . ABCD5 BCD三、不定项选择题1 . ABCD2 .BC3 . ACD第四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制一、单项选择题1.公元前536年,率先以“刑鼎”形式公布成文法的是()A.秦国B.郑国C.楚国D.赵国2.晋国以刑鼎形式公布成文法的时间是()A.公元前513B.公元前514C.公元前515D.公元前5163.公元前501年,自己制作了一部“竹刑”的郑国夫是() A子产B.赵鞅C.邓析D.荀寅4.我国第一部内容比较系统、完整的封建法典的是()A.吕刑B.秦律C.汉律D.法经5.“改法为律”,制定了秦律的是()A.商鞅B.李悝C.吕侯D.萧何二、多项选择题1.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主要部门法是()A.行政法B.社会法C.经济法D.军事法2.在春秋时期曾拥有司法权的官吏是()A.司寇B.司败C.县公D.郡守3.《法经》的篇目中包括()A.《盜法》B.《贼法》C.《囚法》D.《捕法》4.商鞅变法时,把连坐分为()A.家庭连坐B.邻里连坐C.职务连坐D军队连坐三、不定项选择题1.春秋战国时期的立法原则有()A.世俗化原则B.公开化原则C.重刑化原则D.慎刑原则2 .《法经》中规定了关于定罪量刑原则的是()。

中国法制史习题集及参考答案

中国法制史习题集及参考答案

中国法制史习题集及参考答案第一章中国奴隶制法概述一、填空题1、我国奴隶社会法律规范的两种基本形式是()和()。

2、宗法制度是在原始社会后期的父权家长制基础上演变而来的一种以()为纽带、以()统治为核心的综合性的社会制度。

3、据商代资料,商代中期以后,主要是实行兄终弟及或父死子继,并出现了()继承制。

二、判断题1、夏礼和殷礼无论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以神为核心。

()2、中国法起源于贵族与平民的斗争与妥协。

()3、中国奴隶制时代的礼起源于原始氏族的祭祀活动。

()三、简答题:1、试述西周的宗法制度。

2、简述西周的继承制度。

第二章中国奴隶社会的立法一、填空题1、春秋时期正式公布的成文法有郑国()、晋国()和邓析的竹刑。

2、中国法制史上第一部正式公布的成文法典,是郑子产所铸的()。

3、第一次礼法之争的焦点是为国以礼还是()的问题。

二、名词解释1、铸刑书2、铸刑鼎3、竹刑三、简答题试述春秋时期成文法的公布及意义。

第三章中国奴隶制时代的法律制度分论一、判断1、所谓“三不去”包括有所取无所归不去、前贫贱后富贵不去、与更三年丧不去。

()2、三不去制度的立法精神,是为了保护妇女的权益。

()3、奴隶制五刑包括自由刑。

()4、西周的民本思想是以人为本。

()二、名词解释1、以德配天2、明德慎罚3、出礼入刑4、五刑5、六礼6、同姓不婚7、五过之疵8、五声听狱讼三、简答题1、简述西周礼与刑的关系。

2、怎样理解“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3、简述西周的婚姻制度。

4、简述西周诉讼审判制度的主要内容。

第四章中国奴隶制时代重要法制人物点评简答题1、简述周公在中国法制史上的地位。

2、论孔子的法律思想在中国法制史上的地位。

第五章中国封建制法概述一、填空题1、礼与法的关系问题的实质,是儒家所提倡的()法律规范与法家所倡导的()法律规范的矛盾与协调问题。

2、西汉时代的“引经决狱”打开了法律儒家化的开端,东汉时代的以经注律开辟了法律儒家化的新途径,魏晋时代的()完成了法律儒家化的过程。

中国法制史复习题填空题已记

中国法制史复习题填空题已记

第一章夏商的法律制度一、单项选择题1、在我国,首次制定赎刑是在()。

A夏朝B商朝C西周D秦朝2、相传夏桀时,曾把商汤“囚之()”。

A圜土B钧台C夏台D囹圄3、炮烙之刑出现于()。

A夏朝B西周C春秋D商朝4、商朝在实行父死子继的继承制度后,又逐渐实行了()。

A嫡长继承制B兄终弟及C兄终弟及与父死子继并行D诸子均分5、商朝刑法的总称是()。

A九刑B禹刑C宫刑D汤刑6、把犯罪者晒成肉干的刑罚称作()。

A脯B醢C墨D劓二、填空题1、奴隶制的五刑,即( )、( )、( )、( )、( )在商代已较通行。

2、传说中夏朝法律的总称是()。

三、问答题:1、简述中国法律起源的特点。

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A C D A D A二、填空题:1、墨劓膑宫大辟2、禹刑三、问答题:(1)中国法律产生于古代中国的特殊历史环境中,它的法律起源具有独自的特点,即实行礼(原始的秩序)法结合。

(2)中国法律在形成时具有早熟性。

(3)中国法律在形成时带有维护专制王权的特点。

(4)因自然经济的稳固,商品经济不发达,加之过早确立君主专制制度(“兵刑合一”)以及礼的规范的发展,使中国法律在形成时,就带有刑事法规发达而民事法规相对落后的特点。

(5)由于夏代提早跨入阶级社会,奴隶制未能充分发展,所以,它的法律在形成时带有氏族社会的浓厚色彩,以及贵族宗法统治的显著特点。

即带有血缘、婚姻等因素的影响。

第二章西周的法律制度一、单项选择题1、周穆王曾命()依照夏朝的赎刑作《吕刑》。

A子产B吕侯C邓析 D 赵鞅2、西周的刑事立法指导思想是()。

A明德慎罚B法令由一统C德刑并用 D 天命、天罚3、西周时期,中央最高司法审判机关为()。

A大司寇B小司寇C士师D乡士4、西周时期,起诉要缴纳诉讼费,民事案件要交()。

A质剂B傅别C束矢D钧金二、多项选择题1、西周的买卖契约和借贷契约分别叫做()。

A 傅别B 朋C 质剂D 锾2、西周的法律形式的有()。

A 誓B礼C遗训D殷彝3、“耄悼之年有罪不加刑”是西周定罪量刑原则之一,其中“耄”、“ 悼” 分别指()。

隋唐法律制度

隋唐法律制度

第六篇《擅兴》
24条,主要是关于兵士征集、军队调动及 兴造方面的规定。 第七篇《贼盗》 54条,是关于保护封建政权、地主阶级的政 治利益及生命、财产不受侵犯的规定。 第八篇《斗讼》 60条,是关于斗殴伤人和控告、申诉等方 面的规定。 第九篇《诈伪》 27条,是关于欺诈伪造方面的规定。
第十篇《杂律》
• 1、律:是各种法律形式中具有权威性、 稳定性最强、适用性最广的法律规范。 • 2、令:(令者,尊卑贵贱之等数,国 家之制度也!)关于国家体制和基本制 度的行政管理法规,如官品、选举、考 课、田令、赋役等。
• 3、格:(格者,百官有司之所常行之 事)皇帝针对某一国家机关或某一具 体事项临时发布的、经过分类整理汇 编后颁行天下的各种单行敕令。也称 为敕格。主要有武德格、贞观格、开 元格等。 • 4、式:国家机关的办事细则和公文程 式。 • 5、相互关系:P131 • (四)唐律的篇章结构:12篇
五个儿子的皇帝还是天下百姓的皇帝?照你们的说法,为什么不另外制 定皇帝儿子遵守的法律?周公那样伟大的人物还杀了造反的兄弟,我比 周公差远了,怎么能够破坏法律呢?”BACK
二、唐代法制的指导思想和唐律的制定
• (一)指导思想
– 1、德主刑辅,礼法并用 – 2、宽言适中,简约易知 – 3、注重法律的稳定性 – 4、执法严明,一断以律
6、再犯、累犯加重 7、数罪并发以重者论 8、疑罪以赎论 9、涉外案件的处理原则;同类相犯、 异类相犯 10、类推原则:出罪——“举重明 轻”;入罪——“举轻明重 11、区分故意与过失
二、分则各篇的主要内容
第二篇《卫禁》
33条,主要是警卫宫廷和守卫关津要塞方面的规 定。 第三篇《职制》 59条,主要是惩治官吏违法失职的规定。 第四篇《户婚》 46条,主要是户籍、田宅、赋役和婚姻家庭方面 的规定。 第五篇《厩库》 28条,是关于牲畜、库藏管理方面的规定。

中国法制史试题

中国法制史试题

(以下题目不再附出处,基本来自司考、法硕与研究生考题)【单选题】“重罪十条”首次规定于:A、《晋律》B、《魏律》C、《唐律》D、《北齐律》答案:D【单选题】“八议”首次规定于:A、《晋律》B、《曹魏律》C、《北齐律》D、《唐律》答案:B【单选题】最早把“重罪十条”改为“十恶”的是:A、《开皇律》B、《大业律》C、《武德律》D、《贞观律》答案:A【单选题】第一次将“服制”列入律典中,作为定罪原则德是:A、《新律》B、《大律》C、《北魏律》D、《晋律》答案:D【单选题】首次区别律与令的性质的律典是:A、《新律》B、《北魏律》C、《北齐律》D、《晋律》答案:D【单选题】将《刑名》、《法例》合为《名例》篇,置于律首的是:A、《新律》B、《泰始律》C、《北魏律》D、《北齐律》答案:D【单选题】将《新律》之《刑名》篇分为《刑名》、《法例》两篇的律典是:A、《九章律》B、《晋律》C、《北魏律》D、《北齐律》答案:B【单选题】将廷尉改为大理寺是在:A、秦代B、晋代C、北齐D、北宋答案:C【单选题】《北齐律》继承了《北魏律》确立五刑为:A、死、流、宫、徒、鞭B、死、流、徒、鞭、杖C、死、流、徒、杖、笞D、死、髡、赎、杂抵罪、罚金答案:B【多选题】北齐时期正式设置大理寺,它的正副长官是:A、大理寺卿B、廷尉C、少尉D、提督答案:AC【单选题】三国时期的法制指导思想是:A、“拨乱之政,以刑为先”B、“拨乱之政,以礼为先”C、“拨乱之政,以德为先”D、“拨乱之政,以律为先”答案:A【单选题】南朝规模最大德一次立法活动是:A、宋对律、令、科的修撰B、齐对律、令、科的修撰C、梁对律、令、科的修撰D、陈对律、令、科的修撰答案:C【单选题】()为了钳制中书省行使职权成立了以侍中为主管长官的门下省。

A、晋代B、北魏C、东汉D、西魏答案:A【单选题】北齐改九卿之一的廷尉为()并将其扩建,是当时最高的司法机关。

A、大理寺B、御史台C、少府D、尚书省答案:A【单选题】晋代沿袭南朝规定如因买卖田宅牛马如生纠纷,官府可依()为据进行裁决。

中国法制史7—10章自测题

中国法制史7—10章自测题

中国法制史7~10章自测题第七章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法律制度一、单项选择题1、“八议”最早规定在()。

AA魏律 B晋律C北齐律 D北魏律2、开始区分律和令的是(),其中规定“律以正罪名,令以存事制”。

A A晋律 B齐律C魏律 D蜀律3、最早确立封建制法典十二篇体例的是()。

CA魏律 B晋律C北齐律 D北魏律4、北周的中央审判机关叫做()。

DA廷尉 B大理寺C大理院 D秋官大司寇5、中国古代设置“登闻鼓”始于()。

BA曹魏 B西晋C北魏 D隋6、封建法典的()源于“重罪十条”。

AA十恶 B叛逆罪C危害国家根本利益的犯罪 D不属于“八议”论赎范围的犯罪7、蜀国诸葛亮等人制定了()。

AA蜀科 B蜀律C蜀格 D蜀令8、魏律改具律为()。

DA总则 B名例C法例 D刑名9、晋律规定“生罪不过()等,死刑不过三”。

BA十二 B十三C十四 D十五10、东魏于孝静帝兴和三年议定新法,名为()。

A北魏律 B大统式C麟趾格 D北齐律二、多项选择题1、魏律对两汉相沿的旧律进行的改革有()。

ABCA篇条由9章增加到18章 B改具律为刑名,冠于律首C正式规定了“八议”条款 D 规定了“重罪十条”2、为晋律作注释的有()。

BCA羊祜 B杜预C张斐 D裴楷3、晋律较魏律的重大发展是()。

ABCDA严格区别律令的界限B法律概念进一步规范化C“礼律并重”,如第一次将“服制”列入律典D规定了保护地主阶级特权的法律,如专门规定了“杂抵罪”4、北齐律在魏律、晋律基础上又有所发展,主要体现在()。

ABCA定律十二篇 B确立了“重罪十条”C确立了死、流、徒、鞭、杖五刑 D确立了“八议”5、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立法有了重大发展,主要表现在()。

ABCA“八议”入律B“官当”入律C确立了“重罪十条” D确立了“封建制五刑”6、所谓的“杂抵罪”,就是以()来抵罪的总称。

ABCA夺爵 B除名C免官 D流放7、北朝的法规主要有()。

隋唐法律制度

隋唐法律制度

二、唐朝的刑事法律制度
(一)唐律的总则——《名例律》
1、刑名:五刑
笞刑五等,10-50下,每10下为一等; 以大头二分、小头一分半的楚枝即荆条为刑具,责 打受刑者的臀部和腿部,是五刑中最轻的一种刑罚。 杖刑五等,60-100下,每10下为一等; 以大头二分七厘、小头一分七厘、长三尺五寸、削 平竹节的常行杖为刑具,责打受刑者的臀部、腿部和 脊背。
1、《武德律》—草创时期
武德元年,本着“务在宽简,取便于时” 的立法 宗旨,首先颁布“五十三条新格”,在此基础上, 唐高祖又指派尚书左仆射裴寂等十五人,正式制定 武德律令。 武德七年,新律令完成,由高祖下诏“颁行天下 ”。这次“撰定律令,大略以开皇为准” 。其中的 《武德律》仍为十二篇五百条,无论篇目条文还是 法典结构,基本都是照搬隋朝《开皇律》制定而成
唐律的体例:
(1)内容
12篇
今本《唐律》及其《律疏》名为《唐律疏议》,
共十二篇三十卷五百零二条。
第一篇《名例》六卷五十七条。《名例》是整个法典的
纲领和统率,主要规定了唐朝法定的罪名、刑名及定
罪量刑的适用原则,集中体现了唐律的立法指导思想 与法制指导原则。因此,它相当于现代刑法典的总则 部分,对全律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
同时,还系统地进行了关于官制官规等行政管
理制度方面的立法,成功地编纂了第一部比较
系统详备的国家政权机关及其职官管理制度方
面的组织行政法规
三、法律形式
1、律令格式
1)律:《唐六典·刑部》:“律以正刑定罪”。
主要是对违法犯罪行为进行刑事镇压的法律条文。
2)令:《唐六典·刑部》:“令以设范立制”
第七篇《贼盗》四卷五十四条。主要是关于严 厉镇压贼盗犯罪的法律规定。

第八章隋唐的法律制度公元581年公元907年

第八章隋唐的法律制度公元581年公元907年

一、定罪量刑原则
(一)维护贵族官员及亲属的法定特权
1、八议:议故、贤、能、功、贵、勤、宾 2、请 3、减 4、赎:以铜赎刑。 5、官当:用官品和爵位折抵徒刑和流刑的刑罚。 6、免:有品级的官员犯徒罪,通过免去官职折抵
刑罚。
(二)其他刑法适用原则 1、老、幼、废疾、笃疾犯罪减免刑罚 ➢ 七十岁以上、十五岁以下、废疾——赎 ➢ 八十以上、十岁以下、笃疾——请、赎 ➢ 九十岁以上、七岁以下——虽有死罪,不加刑。 ➢ 犯罪时未老,废疾,案发时老,废疾、依老、
➢ 北齐——确立死、流、徒、鞭、杖五刑 ➢ 隋——正式确立死、流、徒、杖、笞 ➢ 唐——进一步改进完善,沿用至清末
2、将“重罪十条”发展为“十恶”,加强对危 害封建统治秩序的行为的镇压。
➢ “重罪十条”始于《北齐律》
3、维护贵族官僚的特权
➢ 吸收“八议”、“官当”、“听赎”,确立了 议、当、减、赎制度。进一步扩大和完善了贵 族官僚在法律上的特权。
二、物权
(一)土地所有权 官田与私田 “均田令”:口分田与永业田 (二)其他物权 1、山野之物的取得——先占原则 2、宿藏物——与地主均分,古器物送官府,给
付一定酬金。 3、遗失物——无人认领,规官府。
4、漂流物——所有权属原主,适当补偿。 5、孳息物——归原主人所有 (三)对物权的保护 1、土地所有权的保护 2、动产所有权的保护
❖不计息之债——负债
牵掣:强制扣押债务人的财产抵债。行使条件: 第一,债权人必须预先报告官府,得到允许 第二,牵掣的财产不得超过债务原本。
❖放债取息——出举(举钱,举息)
注意: 第一,对于计息之债,债务人违期不还,
债权人到官府起诉,官府不予受理。 第二,严禁违法取利。
3、寄存契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律疏议》
结构:
《名例》
“名者,五刑之罪名;例者,五刑之体例。”
《卫禁》《职制》《户婚》《厩库》《擅兴》 《贼盗》《斗讼》《诈伪》《杂律》
《捕亡》《断狱》
《唐律疏议》
结构:
• 本章教学重点:隋唐时期的立法活动、 刑事法律和司法制度的基本内容以及封 建制五刑的内容。
• 本章教学难点:唐朝刑事法律的基本原 则。
第一节 隋朝法律制度
《开皇律》
制定: 开皇元年:“乃采魏、晋旧律,下至齐、梁,沿 革重轻,取其折衷” 隋文帝的指导思想: --“因时”立法 --慎狱恤刑 --以轻代重
《开皇律》特点
“刑纲简要,疏而不失”
--条数减少 --规范死刑种类 --进一步废除酷刑 --流刑、徒刑及附加刑的数额均减轻
《大业律》
《大业律》
隋炀帝杨广:“以高祖禁网深刻,又敕修律令,除 十恶之条。” 大业三年(607年)颁行
《大业律》18篇,500条 十八篇:名例、卫宫、违制、请赇、户、婚、擅兴、 告劾、贼、盗、斗、捕亡、仓库、厩牧、关市、杂、 诈伪、断狱
《开皇律》
修定:
开皇三年(583年),隋文帝“因览刑部奏,断狱数犹 至万条。以为律尚严密,故人多陷罪。又敕苏威、 牛弘等,更定新律”
--降低定罪量刑的标准
--减少条目
--规范编修体例
《开皇律》主要成就
一、确立12篇的法典体例
1.体例:12篇,500条 2.12篇: 《名例》《卫禁》《职制》《户婚》《厩库》《擅 兴》《贼盗》《斗讼》《诈伪》《杂律》《捕亡》 《断狱》
一、唐前期的立法活动
5.唐玄宗《唐六典》 开元十年(722年)仿《周官》六典——理典(即治 典,因避唐高宗李治名讳而改)、教典、礼典、政典、 刑典、事典,按六类分述中央国家机构的设置、职掌、 办事规程等内容 --以“周礼六官”为编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体例 --“以官统典”的指导原则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行政法典
《唐律疏议》
《斗讼》(第302条)
诸斗殴人者,笞四十;谓以手足击人者。伤及以他物 殴人者,杖六十;见血为伤。非手足者,其余皆为他物,即兵不
用刃亦是。
【疏】议曰:相争为斗,相击为殴。若以手足殴 人者,笞四十。注云「谓以手足击人者」,举手 足为例,用头击 之类,亦是。伤,谓手足殴伤; 及以他物殴而不伤者:各杖六十。注云「见血为 伤」,谓因殴而见血者。非手足者,「即兵不用 刃亦是」,谓手足之外,虽是兵器,但不用刃者, 皆同他物之例 。
北齐律
《开皇律》主要成就
四、系统规定封建贵族官僚特权
--八议 --官当
“犯私罪以官当徒者,五品以上,一官当徒二年;九品以 上,一官当徒一年” --听赎 “其品第九已上犯者,听赎。”
《开皇律》主要成就
四、系统规定封建贵族官僚特权
--例减 “其在八议(议亲、议故、议贤、议能、议功、议 贵、议勤、议宾)之科,及官品第七已上犯罪,皆例 减一等。”
第二节 唐朝的立法活动
一、唐前期的立法活动 1.唐高祖《武德律》(12篇,500条)
《唐六典》:“皇朝武德中,命裴寂、殷开山等定律令, 其篇目一准开皇之旧,刑名之制,又亦略同。”
2.唐太宗《贞观律》(12篇,500条) 以《开皇律》为蓝本,“削烦去蠹,变重为轻”, 增设加役流,缩小缘坐死刑范围,减少死刑
《开皇律》主要成就
五、规范刑讯和诉讼制度
刑讯: “讯囚不得过二百,枷杖大小,咸为之程品,行杖者不得 易人。” “诸拷囚不得过三度,数总不得过二百,杖罪以下不得过 所犯之数,拷满不承,取保放之。” 死刑复奏: 开皇十二年(592),“以用律者多致舛驳,罪同论异。诏 诸州死罪不得便决,悉移大理案覆,事尽然后上省奏裁。” 开皇十五年(595):三复奏
一、唐前期的立法活动
3.唐高宗《永徽律》(12篇,502条)及《永徽律疏》 (30卷) “今之典宪,前圣规模” 科举考试、司法裁判而为统一的立法解释
4.唐玄宗《开元律疏》(30卷)
开元二十二年( 734 年)“删缉旧格、式、律、令及敕, 总七千二十六条。其一千三百二十四条于事非要,并删之。 二千一百八十条随文损益,三千五百九十四条仍旧不改。” 《开元令》《开元前格》《开元后格》《格后长行敕》
《开皇律》主要成就
二、确立封建五刑 死刑:斩、绞 流刑:1千里、1.5千里、2千里(居作2年、2.5年、 3年) 徒刑:1年、1.5年、2年、2.5年、3年 杖刑:60、70、80、90、100 笞刑:10、20、30、40、50 --废除“孥戮相坐之法”等
《开皇律》主要成就
三、确立“十恶”罪名
《唐律疏议》
第302条
问曰:殴人者,谓以手足击人。其有撮挽头发,或 擒其衣领,亦同殴击以否? 答曰:条云,斗殴谓以手足击人,明是虽未损伤,下 手即便获罪。至如挽鬓撮发,擒领扼喉,既是伤杀 於人,状则不轻於殴,例同殴法,理用无惑。 伤及拔发方寸以上,杖八十。若血从耳目出及内 损吐血者,各加二等……方寸者,谓量拔发无毛 之所,纵横径各满一寸者
二、唐后期主要立法活动
1.制敕 唐朝皇帝因人因事发布的指示,具有最高效力 2.格 皇帝发布之敕的整理汇编 3.格后敕 编格之后发布的敕 4.《大中刑律统类》(12篇,1250条) 将律、敕、令、格、式混编 唐宣宗大中七年(853年)颁布
《唐律疏议》
《永徽律疏》?《开元律疏》?
《唐律疏议》
唐律文包括 --律文 --注文 --疏文(问答)
第八章 隋唐法制
第一节 隋朝法律制度 第二节 唐朝立法活动 第三节 唐朝行政法律制度 第四节 唐朝刑事法律制度 第五节 唐朝民事经济法律制度 第六节 唐朝司法制度
本章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 握隋唐朝时期法制的基本内容,以及 法律儒家化的最终成果。
本章教学要求:介绍隋唐时期的法制内容 及其在中国法律史上的重要地位。
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 孝、不睦、不义、内乱 “犯十恶及故杀人狱成者,虽会赦,犹除名”
--强化法律的镇压职能 --强化皇权与夫权
《开皇律》主要成就
谋反———反逆 谋大逆——大逆 谋叛———叛、降 恶逆———恶逆 不道———不道 大不敬——不敬 不孝———不孝 不睦 不义———不义 内乱———内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