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阅读训练有答案(通用)

合集下载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阅读练习(含答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阅读练习(含答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阅读练习(含答案)部编版四下第六单元(共4题)一、阅读理解题(共4题)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阅读《铁杵成针》,完成练习。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

问之,曰:“欲作针。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1) 解释下列加点部分的含义。

1)过是溪2)逢老媪方磨铁杵3)太白感其意4)还卒业(2) 《铁杵成针》的故事后来演化出一句俗语“”。

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3) 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4) 请结合文意,谈谈本文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课内阅读。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

问之,曰:“欲作针。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1) 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去:欲:(2) 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3) 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并说说它给你的启示。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补全古诗,完成练习。

(1) 望天门山天门中断,至此回。

两岸青山,日边来。

(2) 这首诗的作者是代诗人。

(3) 字词理解。

①“中断”的意思是,突出表现了江水的。

②“回”的意思是(A、返还,走向原来的地方B、回旋,回转),这个字突出表现了山势的和水流的湍急。

(4) 下面与《望天门山》中描绘的画面最相近的一项是A.B.C.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把古诗补充完整,再完成练习。

(1) 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千里江陵。

两岸猿声,轻舟已过。

(2) 这首诗的作者是代的。

(3) 表现行船很快的诗句是“”和“”。

(4) 读了这首诗,你能体会到诗人的心情。

答案一、阅读理解题(共4题)1. 【答案】(1) 这;正在;被她的意志感动;完成了学业(2)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持之以恒(3) 李白问老妇人这是在干什么,老妇人回答说:“想要(把它)磨成一根针。

(4) 做什么事情都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2. 【答案】(1) 离开;想要(2) 经过这条溪时,碰见一位老妇人正在磨铁杵。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主题阅读+答题技巧(含答案、解析)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主题阅读+答题技巧(含答案、解析)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主题阅读答题技巧一、给文章加标题方法:1 .根据主要内容概括出题目2.根据文章主旨提炼出题目3.利用相关的景或物做题目4.代表性时间、地点做题目5.用主要人物或事件做题目二、概括内容主旨1.步骤:1)初读文本,了解文章大意2)分段、归纳段意3)再读文本,抓住文章主要内容并加以概括2方法:1)段意合并法:段意概括了一段的主要内容,把每一段的段意综合起来加一概述就是文章内容主旨。

2)要素串连法:写人记事的文章抓住六要素加以概括,就是文章主旨。

3)问题概括法:一篇文章都是再围绕一个中心按一定顺序所写。

思考作者要说明的是哪些问题,这几个问题概括起来就是文章主旨。

4)标题追溯法:以内容命名的文章,根据标题阅读就可以获知主旨。

5)内容借助法:借助文章中的句或段来总结主旨。

三、情节梳理1、根据已知内容进行分层,概括层意。

2、分析已知条件的特点,进行提炼。

3、检查是否符合题意。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主题阅读训练——小标题、情节梳理【主题阅读1】我的老师(节选)贾平凹我的老师孙涵泊,是朋友的孩子,今年三岁半。

他不漂亮,也少言语,平时不准父亲杀鸡剖鱼,有些善良,但对家里所有的来客都不瞅不睬,表情木然,显得傲慢。

开始我见他,只逗着他取乐,到后来便不敢放肆,认了他是老师。

(一)幼儿园的阿姨领了孩子们去郊游,他也在其中。

阿姨摘了一捧花分给大家,轮到他,他不接,小眼睛翻着白,鼻翼一扇一扇的。

阿姨问:“你不要?”他说:“花儿疼不疼?”人们对于美好的东西,往往不加爱惜,只想占有,甚至加以残害。

孙涵泊却一切都有生命,加以怜悯、爱惜和尊重。

我想,他真该做我的老师。

(二)晚上看电视,七点钟,当电视开始播放国歌时,他就要在椅子上,不管在座的是大人还是小孩,是惊讶还是嗤笑,目不旁视,双手打起节拍。

我是没有这种大气派的,为了自己的身家平安和一点事业,时时小心,事事怯场,能忍的忍了,不能忍的也忍了,结果失了许多志气,误了许多正事。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专项训练课内阅读(含答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专项训练课内阅读(含答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专项训练课内阅读1.课内阅读。

晋察冀边区的北部有一条还乡河,河里长着很多芦苇。

河边有个小村庄。

芦花开的时候,远远望去,黄绿的芦苇上好像盖了一层厚厚的白雪。

风一吹,鹅毛般的苇絮就飘飘悠悠地飞起来,把这几十家小房屋都罩在柔软的芦花里。

因此,这村就叫芦花村。

十二岁的雨来就是这村的。

雨来最喜欢这条紧靠着村边的还乡河。

每到夏天,雨来和铁头、三钻儿,还有很多小朋友,好像一群鱼,在河里钻上钻下,藏猫猫,狗刨,立浮,仰浮。

雨来仰浮的本领最高,能够脸朝天在水里躺着,不但不沉底,还要把小肚皮露在水面上。

妈妈不让雨来耍水,怕出危险。

有一天,妈妈见雨来从外面进来,光着身子,浑身被太阳晒得黝黑发亮。

妈妈知道他又去耍水了,把脸一沉,叫他过来,扭身就到炕上抓笤帚。

雨来一看要挨打了,撒腿就往外跑。

妈妈紧跟着追出来。

雨来一边跑一边回头看。

糟了!眼看要追上了,往哪儿跑呢?铁头正赶着牛从河沿回来,远远地向雨来喊:“往河沿跑!往河沿跑!”雨来听出了话里的意思,转身就朝河沿跑。

妈妈还是死命追着不放,到底追上了,可是雨来浑身光溜溜的像条小泥鳅,怎么也抓不住。

只听见扑通一声,雨来扎进河里不见了。

妈妈立在河沿上,望着渐渐扩大的水圈直发愣。

忽然,远远的水面上露出个小脑袋来。

雨来像小鸭子一样抖着头上的水,用手抹一下眼睛和鼻子,嘴里吹着气,望着妈妈笑。

(1)这个故事发生的地点是________,主要人物是________。

(2)在文中画出一个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能概括一下这部分的内容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扁鼻子军官的眼光立刻变得凶恶可怕,他向前弓着身子,伸出两只大手。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主题阅读附答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主题阅读附答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主题阅读鸡毛信(节选)(一)十四岁的海娃,是龙门村的儿童团团长。

一天傍晚,海娃腰里插着放羊鞭,手里拿着一杆红缨枪,在山上的一棵小树底下放哨。

这时候,从阳坡的小路上爬上来一个人,他老远就叫:“海娃!海娃!”海娃听出是爸爸的声音,连忙迎上去。

爸爸从怀里掏出一封信,对海娃说:“马上到三王庄去,送给指挥部的张连长。

”海娃接过信一看,信角上插着三根鸡毛,知道是一封顶紧急的鸡毛信。

海娃揣好信,赶着羊群转过山崖,忽然看见西山顶上的“消息树”倒了。

糟糕!山那边准是发现鬼子了。

海娃想,这条小路不能走了,就走大路吧。

可是回头一看,大山口外面来了一队抢粮的鬼子。

鬼子越来越近。

海娃着急了,把鸡毛信往哪里藏呢?①他看着胖乎乎的羊尾巴,心头一动,就抢到前面抱起那只带头的老绵羊,把它尾巴根的长毛拧成两根细毛绳,把鸡毛信折起来,绑在尾巴底下。

海娃什么也不怕了,他把放羊鞭甩得响响的,朝着鬼子赶过去。

“站住!”鬼子吆喝起来,哗啦一声举起枪,对着海娃的小脑袋。

一个穿黑军装的歪嘴“黑狗”跑过来,一把抓住海娃的脖子,把他拉到一个长着小胡子的鬼子面前。

海娃一点儿也不怕,他故意歪着脑袋,张大嘴巴,傻愣愣地望着小胡子。

小胡子说声“搜”,那个歪嘴“黑狗”马上动起手来,摸补丁,掏窟窿,把海娃周身都搜遍了,连两只破鞋也没放过,结果什么也没搜着。

小胡子只想早点进山去抢粮,就冲着海娃喊:“滚开!滚开!”海娃回头就跑,他拢住羊群,使劲甩着放羊鞭,恨不得飞起来。

没想到那个歪嘴“黑狗”又追上来了,他用枪逼着海娃,要海娃把羊群赶回山里去,还挤着眼睛、歪着嘴巴狞笑着说:“皇军还没吃饭呢!这么些羊,够我们吃几顿啦!”海娃没办法,只好跟着走。

(二)天黑了,打谷场上,鬼子们在火光里忙着杀羊。

老绵羊缩在海娃身边,眼泪扑簌簌的,不住地咩咩哭着,望着自己的孩子们哭着。

海娃心里像刀扎一样。

鬼子们吃饱了,睡觉去了。

“黑狗”把海娃抓进屋里,又把他摔到墙边角落里。

统编版2021年四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训练- 第六单元 名人风采(含答案)

统编版2021年四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训练- 第六单元  名人风采(含答案)

第六单元名人风采开卷有益描写人物的方法写人的文章以人物描写为主,通过具体的事例和细致的描写反映人物的特点或品质。

在人物描写过程中要抓住显露在外部而与众不同的情态,通过人物特征的描写,展现人物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从而揭示人物隐含的性格特点,使人物的形象丰满,独具特色,给人以鲜明的印象,以达到突出文章主旨的目的。

那具体的描写都有哪些呢?1.外貌描写:外貌描写要善于抓住人物的突出特征,有选择有重点地去写,传神的外貌描写,如现其人,生动活泼,呼之欲出。

《一面》,对鲁迅先生的外貌描写就具有独到之处。

分三次对鲁迅先生的外貌进行描写:第一次光线暗淡、远距离:“坐在南边的是一个瘦瘦的、五十上下的中国人,穿一件牙黄的长衫,嘴里咬着一枝烟嘴”;第二次是近处,有意识地进行了观察:“他的面孔是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精神却是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头发约摸一寸长,显然好久没有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竖着。

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书‘一’字”;第三次距离更近,描写更加精细:“黄里带白的脸,瘦得教人担心;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牙黄羽纱的长衫;隶书‘一’字似的胡须;左手捏着一枝黄色烟嘴,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

这三次人物的肖像描写逐步地形象逼真地描绘出了鲁迅先生的外貌,抓住了鲁迅先生“瘦”的特点,突出了他把整个生命献给革命事业的崇高品质和顽强意志。

2、语言描写《背影》中父亲仅仅五句话,不多的语言,却情意浓浓——①“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怕家庭的变故会影响儿子的学业,父亲表面上比较想得开,这是为了宽慰儿子,实际上他把悲痛压在了心底,不让儿子看到,这是一个多么善良的父亲啊!)②“不要紧,他们去不好!”(父亲担心茶房照顾不周,还是自己去放心。

)③“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担心儿子路上口渴。

父亲对儿子是多么得体贴入微啊!)④“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说明父亲担心儿子是否顺利地到达北京。

四年级下册语文试题-第六单元主题阅读|人教部编版 含答案

四年级下册语文试题-第六单元主题阅读|人教部编版  含答案

第六单元主题阅读小英雄雨来(节选)前情提要:鬼子和特务来扫荡,什么也没抓到。

他们假装离开了芦花村,实际上躲在村西北的河堤旁边隐蔽着。

雨来和几个朋友决定要侦察一下,再把消息报告给民兵爆炸组。

在侦察过程中,雨来不慎中计,被狡猾的特务给抓住了……一特务把雨来带到村西北河边上。

两百多个敌人在堤岸旁边坐着。

一个特务说:“去了半天,逮这么个小崽子来啦!”逮雨来的特务回答说:“别看他人小,胆子可不小呢。

敢夺我的枪!”鬼子和特务吃惊地瞧着雨来头上的八路军帽和腰间扎着的牵牛花藤蔓。

一个紫黑脸膛宽鼻子的特务,在雨来胸脯上打了一拳,瞪着眼珠子,咬着牙说:“就差拿刀子把你肚子里的八路气儿放出来!”这个特务又把雨来的军帽使劲往下一拉,遮住两眼。

那些鬼子兵,露出大黄板牙,哈哈大笑。

①雨来用手猛力地把帽子往上一推,戴得端端正正,一声不响地挺直着身子。

他缠在腰间的花朵和绿叶,也一动不动地翘着。

满脸大胡子的鬼子指挥官,嗖的一声抽出指挥刀,放在雨来的脖子上,用中国话说:“小害(孩)带路!死拉(了)的没有!”雨来没有回答,心里暗暗打主意,怎么办呢?把敌人带到哪里去呢?鬼子指挥官见雨来直瞪着眼睛不说话,以为这小孩吓昏了,把刀从他脖子上拿开,口气变得温和,好像是安慰雨来,说:“害怕的不要,给皇军带路,死拉(了)的没有!”②雨来心想:带他们进地雷阵,这倒是个好机会,不过不能叫他们看出破绽来。

鬼子指挥官见雨来还是只瞪着眼睛不说话,挥舞着刀吼叫:“带路!带路!”那个紫黑脸膛宽鼻子的特务,在雨来的背上打了一拳,又顺手往前一推,叫声:“走!”雨来被推搡着在前面走,两百多个鬼子和特务在后面跟着。

雨来站住脚,脸上装出恼怒的神情,说:“这么推搡,还不把我推到地雷上?”鬼子指挥官向那特务挥了一下手。

特务向雨来说:“好,好,不推搡啦。

乖乖地给皇军带路!”二到了村东的大路上,连鬓胡子指挥官,耗子一样的圆眼睛,滴溜溜转动着,瞧瞧那些土块下面的红绿纸条,又瞧瞧雨来。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主题阅读题(附答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主题阅读题(附答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主题阅读题(附答案)草帽计①长征期间,贺龙同志带领一支红军队伍,由湘西向贵州进发,蒋介石的白军一面死死盯住不放,一面派飞机在天上跟踪轰炸、扫射。

②那时,正是炎夏,天气酷热,地上的草木都被晒得枯焦了。

指战员们虽然人人头上戴了一顶草帽,仍然热得汗流浃背。

走着走着,忽然,天空中传来了嗡嗡嗡的飞机声,敌机来了。

贺龙一看,镇定自若,命令全体战士到山林中隐蔽。

敌机飞了一圈,没有发现可疑迹象,便摇头摆尾地离开了。

战士们刚要起身赶路,侦察员前来报告说:“后面有一个团的白军赶上来了。

”贺龙同志听了点了点头,只是命令部队继续前进。

队伍翻过了一座大山,眼前是一块平坦的山场,贺龙同志仔细观察了地形,然后下了一道命令,要全体指战员把草帽摘下丢在路边。

这时正是骄阳似火、炎热难熬的时候,战士们听到这道命令,都面面相觑....。

有的说,草帽是我们的随身宝,....(qù),感到莫名其妙既能遮太阳,又能挡风雨,为什么要把它丢掉呢?有的说,这草帽是从根据地带出来的,怎么能随便丢掉呢?有的说,贺龙同志葫芦里又在卖什么药,实在叫人猜不透!有的说,贺龙同志要我们这样做,一定有他的道理!战士们尽管有些想法,但一切行动听指挥。

贺龙同志一声令下,战士们就把草帽统统扔在道旁,顿时道路两旁都是红军的草帽。

贺龙同志见了,哈哈一笑,命令部队迅速转移。

③这时,蒋介石一个团的反动军队从后面急急赶来。

白军都没有草帽,在酷热的太阳下,早已晒得人困马乏,眼冒金花,突然发现这个山场里遍地都是红军扔掉的草帽,顿觉喜从天降,一窝蜂似的往前抢草帽。

白军军官见红军把草帽扔得遍地都是,也得意忘形,认为红军是丢盔弃甲、狼狈而逃,就不去阻拦当兵的抢草帽。

这支白军戴上红军扔下的草帽后,个个眉开眼笑,背着枪追赶红军去了。

④这时,天空中传来了飞机的轰鸣声,白军毫不介意,知道飞机是来配合他们追赶红军的。

可敌人的飞机驾驶员却不是这样想的。

这些天他们天天飞呀,飞呀,到处寻找红军,连一点红军的影子都没看到,为此,他们没少挨长官骂。

四年级语文下第六单元课外阅读专题卷 含答案 人教统编版

四年级语文下第六单元课外阅读专题卷  含答案 人教统编版

四年级语文下第六单元课外阅读专题卷(一)一个微寒的夜晚,我搭上了从广州开往长沙的第58次列车。

我躺在铺上看杂志,听到一声温柔的(A)“小姑娘!”侧过脸,对面铺位陌生妇女扬着手里的一只红苹果,对我说“喜欢吃这个吗?”我笑笑,摇摇头,那妇女硬是把苹果塞到枕边,我只好有礼貌地(B)。

夜深人静,我拿起苹果,那是一只很精致圆滑的华盛顿苹果,发出诱人的香甜。

她不认识我,凭什么送呢?我开始警惕起来,脑中迅速闪过儿时看过的童话故事……我把苹果放下,打算天亮后物归原主。

第二天一醒,发觉对面的铺位已经空了,苹果仍在枕边,下面还压着一张纸条:“小姑娘,早上好!我知道你怀疑我的好意,不敢吃,女孩子出门在外加小心点是好的,不怪你,苹果是我到广州开会时一位朋友送给我女儿的,可我女儿正在北京读大学,昨天一见你,便觉得你很像我的女儿,一样留着长发,一样长着大眼睛,一样穿着牛仔裤,一样喜欢躺着看书,于是我猜你也和我女儿一样喜欢吃苹果……”我很内疚,她能把我想像得同她女儿一样可爱,而我却没有把她想象得像母亲一样可信。

苹果送到唇边时,我感到自己得到的不仅仅是一只苹果……1.根据文意,在文中(A)(B)两处应填入的词语分别是和。

A.呼唤 B.呼喊 C.道歉 D.道谢2.“我把苹果放下,打算天亮后物归原主。

”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感到自己得到的不仅仅是一只苹果”,那“我”还得到了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这个故事,你认为自己一个人出门独行时,该如何应付类似的事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给短文加一个合适的题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同步阅读训练命题设计
设计者:桐乡市崇福镇虎啸中心小学吕伟东
江南小镇
作者:余秋雨
像多数江南小镇一样,周庄得坐船去才有味道。

我约了两个朋友从青浦淀山湖的东南岸雇船出发,向西横插过去,走完了湖,就进入了纵横交错的河网地区。

在别的地方,河流虽然也可以成为运输的通道,但对普通老百姓的日常行旅来说大多是障碍,在这里则完全不同,河流成了人们随意徜徉的大街小巷。

一条船一家人家,悠悠走着,不紧不慢,丈夫在摇船,妻子在做饭,女儿在看书,大家对周围的一切都熟悉,已不愿东张西望,只听任清亮亮的河水把他们浮载到要去的地方。

我们身边擦过一条船,船头坐了两位服饰齐整的老太,看来是走亲戚去的,我们的船驶得太快,把水沫溅到老太的新衣服上了,老太撩了撩衣服下摆,嗔色地指了指我们,我们连忙拱手道歉,老太立即和善地笑了。

这情景就像街市间不小心撞到了别人随口说声“对不起”那样自然。

两岸的屋舍越来越密,河道越来越窄,从头顶掠过去的桥越来越短,这就意味着一座小镇的来临。

中国很多地方都长久地时行这样一首儿歌:“摇摇摇,摇到外婆桥”,不知多少人是在这首儿歌中摇摇摆摆走进世界的。

人生的开始总是在摇篮中,摇篮就是一条船,它的首次航行目标必定是那座神秘的桥,慈祥的外婆就住在桥边。

早在躺在摇篮里的年月,我们构想中的这座桥好像也是在一个小镇里。

因此,不管你现在多大,每次坐船进入江南小镇的时候,心头总会渗透出几缕奇异的记忆,陌生的观望中潜伏着某种熟识的意绪。

周庄到了,谁也没有告诉我们,但我们知道。

这里街市很安静,而河道却很热闹,很多很多的船来往交错,也有不少船驳在岸边装卸货物,更有一些人从这条船跳到那条船,连跳几条到一个地方去,就像市井间借别人家的过道穿行。

我们的船挤入这种热闹中,舒舒缓缓地往前走。

与城市里让人沮丧的“塞车”完全不同,在河道上发觉前面停着的一条船阻碍了我们,只须在靠
近时伸出手来,把那条船的船帮撑持一下,这条船就会荡开去一点,好让我们走路。

那条船很可能在装货,别的船来来往往你撑一下我推一把,使它的船身不停地晃晃悠悠,但船头系结在岸椿上,不会产生任何麻烦,装货的船工一迳乐呵呵地忙碌着,什么也不理会。

小镇上已有不少像我们一样的旅游者,他们大多是走陆路来的,一进镇就立即领悟了水的魅力,都想站在某条船上拍张照,他们蹲在河岸上恳求船民,没想到这里的船民爽快极了,想坐坐船还不容易?不仅拍了照,还让坐着行驶一阵,分文不取。

他们靠水吃饭,比较有钱,经济实力远超这些旅行者。

近几年,电影厂常来小镇拍一些历史题材的片子,小镇古色古香,后来干脆避开一切现代建筑方式,很使电影导演们称心,但哪来那么多群众角色呢?小镇的居民和船民非常帮衬,一人拿了套戏装往身上一披,照样干活,你们拍去吧。

我去那天,不知拿家电影厂正在桥头拍一部清朝末年的电影,桥边的镇民、桥下的船民很多都穿上了清朝农民的服装在干自己的事,没有任何不自然的感觉,倒是我们这条船靠近前去,成了擅闯大清村邑的番邦夷人。

练习:
1、文中的江南小镇——周庄位于()地区,在周庄最重要的交通工具是()。

【设计说明:属于“直接提取信息”,引导学生了解周庄特殊的地理位置,船在周庄的特殊作用,训练学生准确定位文章的知识要点。


2、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填空,并仿写两组。

()的河水()的桥()的外婆
()的记忆()的意绪()的小镇
()()
【设计说明:属于“直接提取信息”,兼顾基础知识的训练。

此题在提取的基础上,还增加了词组仿写,进行了词组的整合训练。


3、请用“”画出具体描写周庄人把河流看成随意徜徉的大街小巷的句子。

【设计说明:属于“直接提取信息”和“整合信息”相结合,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中的关键性语句。

训练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关键语句的能力。


4、谁也没有告诉我们,但我们知道周庄到了,我们知道的是()
A、这里的街市车来人往,很热闹
B、这里的河水很干净,河道很安静
C、这里的街市很安静,河道很热闹
D、这里有很多高楼大厦
5、我们这些旅游者最后成了擅闯大清村邑的番邦夷人的原因是()
A、我们这些游人穿着外族人的服装,看起来像少数民族的人
B、小镇居民都穿上清朝农民的服装干自己的事,每天如此,习惯成自然
C、我们这些来自大城市的旅游者不把小镇居民放在眼里,不容易亲近
D、小镇居民都忙着自己的工作,从不搭理游客,对游客很冷淡
【设计说明:属于“直接推论”,学生都能从文章中相应选择依据可循,但是在其他选项的设置中都有一定的迷惑性。

学生必须认真阅读全文,仔细推荐每个选项,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

这两个内容属于文章的重要情节,理解后有助体会整篇文章。


6、小镇的居民为了配合拍电影穿上了戏装,这样做的理由是()
A、为了通过当群众演员赚钱
B、感觉穿上戏装很漂亮,很有意思
C、吸引更多的游客到周庄来旅游
D、自愿为电影厂无偿服务
【设计说明:属于“整合文章的信息和观点”,与上述两道选择题相比,涉及这篇文章的核心价值观,通过选择判断有利于学生体会周庄居民为人友善,乐于助人,
无私奉献的核心思想。


7、在文中用“”画出周庄居民与众不同的表现?从这些神态和动作描写中你体会到周庄人。

【设计说明:属于“评价文章内容和表达方式”。

主要是通过抓小镇居民的动作和神态,通过体会这些与众不同的举止、神态描写,感受周庄人身上朴实而闪光的精神面貌。

这道题目对四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


8、读了课文以后想必周庄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结合课文内容写一则宣传周庄的旅游广告,让更多人走进周庄。

【设计说明:属于“阅读和写作结合”。

此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没有框定学生思维,主要是结合课文内容,当然补充课外知识也可以,为学生提供自圆其说的空间。

】答案:
1、纵横交错的河网船
2、略
3、一条船一家人家,悠悠走着,不紧不慢,丈夫在摇船,妻子在做饭,女儿在看书,大家对周围的一切都熟悉,已不愿东张西望,只听任清亮亮的河水把他们浮载到要去的地方。

我们身边擦过一条船,船头坐了两位服饰齐整的老太,看来是走亲戚去的。

4、C
5、B
6、D
7、老太撩了撩衣服下摆,嗔色地指了指我们,我们连忙拱手道歉,老太立即和善地笑了。

装货的船工一迳乐呵呵地忙碌着,什么也不理会。

没想到这里的船民爽快极了,想坐坐船还不容易?不仅拍了照,还让坐着行驶一阵,分文不取。

桥边的镇民、桥下的船民很多都穿上了清朝农民的服装在干自己的事,没有任何不自然的感觉。

体会到周庄人为人友善,一心为他人着想,乐于助人。

8、找准周庄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特色方面的特点来写,能自圆其说即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