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茅庐的故事、意思及成语解释
三顾茅庐的故事_成语三顾茅庐的典故

三顾茅庐的故事_成语三顾茅庐的典故三顾茅庐的故事_成语三顾茅庐的典故
典故
东汉末年,诸葛亮居住在隆中的茅庐里。
谋士徐庶向刘备推荐说:“诸葛亮是个奇才。
”刘备为了请诸亮帮助自己打天下,就同关羽、张飞一起去请他出山。
可是诸葛亮不在家,刘备只好留下姓名,怏怏不乐地回去。
隔了几天,刘备打听到诸葛亮回来了,又带着关羽、张飞冒着风雪前去。
哪知诸葛亮又出门出去了,刘备他们又空走一趟。
刘备第三次去隆中,终于见到了诸葛亮。
在交谈中,诸葛亮对天下形势作了非常精辟的分析,刘备十分叹服。
刘备“三顾茅庐”,使诸葛亮非常感动,答应出山相助。
刘备尊诸葛亮为军师,对关羽、张飞说:“我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诸葛亮初出茅庐,就帮刘备打了不少胜仗,为刘备奠定了蜀汉的国基。
成语“三顾茅庐”由此而来,比喻访贤求才,真心诚意地邀请别人。
1。
三顾茅庐的故事

三顾茅庐
【成语解释】:三次到草屋来。
表示诚心地邀请。
【拼音】:sān gù cǎo lú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37回回目:“刘玄德三顾草庐。
”
【成语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指真心诚意邀请。
【成语故事】:汉朝末年, 逐渐形成了曹操、刘备、孙权三大势力。
其中刘备势力最小, 既无地盘, 又无兵力, 但他礼贤下士, 很尊重人才。
刘备听说诸葛亮极有才能, 便恭恭敬敬地亲自去寻访。
诸葛亮, 字孔明, 原籍山东琅 , 当时隐居在隆中 ( 今湖北襄阳附近) , 人称“卧龙先生”,并称他住处一带的高冈为卧龙冈, 他就住在冈前的茅庐里。
刘备经由徐庶的介绍, 曾前后三次专程拜访他。
头两次, 他故意避而不见, 最后一次才见了面。
刘备请求了半天, 诸葛亮答应出山相助。
从此, 诸葛亮为刘备出谋划策, 打了很多胜仗, 奠定了蜀汉的国基。
后来, 刘备称帝, 诸葛亮做了丞相。
因为刘备当时访求贤才是那样的虔诚, 所以后人比喻多次专程拜访, 叫“三顾茅庐”。
又因为刘备当初请出诸葛亮, 是那样的不容易,所以讽刺某些人摆架子, 一次两次请不来, 也叫“三顾茅庐”, 或“三请诸葛亮”。
三顾茅庐成语故事

三顾茅庐成语故事【成语】:三顾茅庐【成语故事】:公元201年,曹操亲自讨伐刘备,刘备投靠荆州刘表。
刘表亲自到郊外迎接刘备,安排刘备在新野屯兵。
公元202年,刘表命令刘备带军北上,到叶县,遭遇到夏侯惇、于禁、李典军队的抵挡。
刘备假装退兵,设下埋伏。
李典认为这是刘备的计策反对贸然进军,夏侯惇不听,被刘备打败,幸好李典及时赶来。
刘备军力过少,知道相持下去占不到便宜,于是退军。
刘备在荆州数年,感慨时间的流逝,积极寻找机会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他四处招揽人才,为自己出谋划策。
其中,刘备最赏识的是徐庶。
有一天,徐庶对刘备说,隐居在隆中的诸葛亮是当今少见的人才,既有学识又有谋略。
于是刘备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
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而归。
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
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
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
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亡局面的意思。
过了一些时候,刘备斋戒了三天之后,准备再去请诸葛亮。
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一个虚名,未必有真才实学,不用去了。
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
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拜访诸葛亮。
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
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首先夺取荆、益作为根据地,对内改革政治,对外联合孙权,南抚夷越,西和诸戎,等待时机,两路出兵北伐,从而统一全国的战略思想(这次谈话即是著名的《隆中对》)。
刘备赞叹不已,并恳请诸葛亮出山。
诸葛亮见刘备如此诚恳,于是答应出来辅助刘备成就一番事业。
从此,年仅二十七岁的诸葛亮用他的全部智慧,尽心辅助刘备实现政治抱负,成就霸业。
[5]“三顾茅庐”的典故就是由此而来,后世人见有人为请他所敬仰的人出来帮助自己做事,而一连几次亲自到那人的家里去的时候,就引用这句话来形容敦请人的渴望和诚恳的心情。
三顾茅庐 三顾茅庐的故事

三顾茅庐三顾茅庐的故事
【成语】:三顾茅庐
【拼音】:sān gù máo lú
【解释】:顾:拜访;茅庐:草屋。
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
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成语故事】:
东汉末年,诸葛亮居住在隆中的茅庐里。
谋士徐庶向刘备推荐说:诸葛亮是个奇才。
刘备为了请诸亮帮助自己打天下,就同关羽、张飞一起去请他出山。
可是诸葛亮不在家,刘备只好留下姓名,怏怏不乐地回去。
隔
了几天,刘备打听到诸葛亮回来了,又带着关羽、张飞冒着风雪前去。
哪知诸葛亮又出门
出去了,刘备他们又空走一趟。
刘备第三次去隆中,终于见到了诸葛亮。
在交谈中,诸葛亮对天下形势作了非常精辟
的分析,刘备十分叹服。
刘备三顾茅庐,使诸葛亮非常感动,答应出山相助。
刘备尊诸葛亮为军师,对关羽、
张飞说:我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诸葛亮初出茅庐,就帮刘备打了不少胜仗,为刘备奠定了蜀汉的国基。
成语三顾茅庐由此而来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三顾茅庐的成语故事及解释

三顾茅庐的成语故事及解释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一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是我国几千年以来人民智慧的结晶。
其特点是深刻隽永,言简意赅。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三顾茅庐的成语故事及解释,希望对大家有帮助!【汉字书写】:三顾茅庐【汉语注音】:sān gù máo lú【成语出处】: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驰驱。
”【成语语法】:动宾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
【三顾茅庐的'意思】:茅庐:草房;顾:拜访;东汉末年时期,刘备为了请诸葛亮出来帮助自已打天下,曾经三次到诸葛亮的茅庐中拜请。
比喻诚心诚意地一再登门邀请某个人。
【三顾茅庐的近义词】:诚心诚意、草庐三顾、求贤若渴、爱才若渴、礼贤下士;【三顾茅庐的反义词】:拒人千里、虚情假意;【三顾茅庐的故事】东汉末年,曹操趁天下群雄四起,一片混乱的时侯扶持天子,控制了朝廷,并且以天子的名义向各诸侯发号施令。
爱才若渴的刘备为了实现建国大业,乐此不疲地到处搜罗人才以积蓄力量。
一次,刘备听说隆中有位叫诸葛亮的隐士是个才气无双的人,就带上厚礼,与关羽、张飞一起来到隆中的卧龙岗,想请诸葛亮出山,帮自己打天下。
他们来到诸葛亮隐居的茅舍,不巧诸葛亮已外出不在家,刘备等人扫兴而归。
时隔不久,刘备等人又冒着风雪来到隆中,结果又扑了个空。
刘备小心翼翼地给诸葛亮留下一封信,表明自己对他的景仰和希望他出山的愿望。
过了一段时间,刘备与关羽、张飞第三次去拜访时,诸葛亮正好在家睡觉。
他们恭恭敬敬地站在门外等候,直到诸葛亮醒来才被请进了屋里。
刘备不辞劳苦几次拜访,使诸葛亮大为感动,终于答应做刘备的军师。
诸葛亮以经天纬地之才辅佐刘备,屡建奇功,最终帮助刘备建立了蜀国。
三顾茅庐的故事告诉我们执着是一种优秀的品质,尤其是当它用在积极向上一面的时侯。
语文基础知识积累-三顾茅庐的故事及解析

语文基础知识积累-三顾茅庐的故事及解析三顾茅庐是指汉末刘备三次诚访诸葛亮出山辅佐的故事,此后传为佳话,渐成典故,现在常用来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
三顾茅庐成语解释【成语】:三顾茅庐【拼音】:sān gù máo lú【解释】:顾:拜访;茅庐:草屋。
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
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三顾茅庐的故事官渡大战后,曹操打败了刘备。
刘备只得投靠刘表。
曹操为得到刘备的谋士徐庶,就慌称徐庶的母亲病了,让徐庶立刻去许都。
徐庶临走时告诉刘备,隆中有个奇才叫诸葛亮,如果能得到他的帮助,就可以得到天下了。
第二天,刘备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去拜访诸葛亮。
谁知诸葛亮刚好出游去了,书童也说不准什么时候回来。
刘备只好回去了。
过了几天,刘备和关羽。
张飞冒着大雪又来到诸葛亮的家。
刘备看见一个青年正在读书,急忙过去行礼。
可那个青年是诸葛亮的弟弟。
他告诉刘备,哥哥被朋友邀走了。
刘备非常失望,只好留下一封信,说渴望得到诸葛亮的帮助,平定天下。
转眼过了新年,刘备选了个好日子,有一次来到隆中。
这次,诸葛亮正好在睡觉。
刘备让关羽、张飞在门外等候,自己在台阶下静静地站着。
过了很长时间,诸葛亮才醒来,刘备向他请教平定天下的办法。
诸葛亮给刘备分析了天下的形势,说:“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拿下西川成大业,和曹、孙成三足鼎立之势。
”刘备一听,非常佩服,请求他相助。
诸葛亮答应了。
那年诸葛亮才27岁。
故事主人公简介刘备简介刘备(公元161年-公元223年6月10日),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史家又称他为先主。
刘备少年与公孙瓒拜卢植为师求学,而后参与镇压黄巾起义。
与关羽、张飞先后救援过北海孔融、徐州陶谦等。
陶谦病亡后将徐州让与刘备。
刘备早期颠沛流离,投靠过多个诸侯,后于赤壁之战与孙权联盟击败曹操,趁势夺取荆州,而后进取益州,建立蜀汉政权。
三顾茅庐成语小故事

三顾茅庐成语小故事
三顾茅庐的故事:刘备为了请诸葛亮帮助自己打天下,就同关羽、张飞一起带着礼物专程到隆中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
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好留下姓名,失望地回去。
隔了几天,刘备打听到诸葛亮回来了,又带着关羽、张飞冒着风雪前去。
哪知诸葛亮又外出了,刘备他们又空走一趟。
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
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准备再去请诸葛亮。
又和他俩第三次去隆中拜访诸葛亮。
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就在这间茅庐中,诸葛亮和刘备共同探讨时局,分析形势,设计如何夺取政权统一天下的方略。
刘备大为叹服,愿以诸葛亮为师,请他出山相助,重兴汉室。
诸葛亮深为刘备“三顾茅庐”的诚意所打动,答应了刘备的请求,离开隆中一展自己的政治抱负。
成语“三顾茅庐”由此而来,比喻访贤求才,真心诚意地邀请别人。
三顾茅庐的成语词义介绍

三顾茅庐的成语词义介绍读音:sān gù máo lú释义:顾:拜访;茅庐:草屋。
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
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出自: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造句:我住着半间儿草舍,再谁承望三顾茅庐。
元·马致远《荐福碑》第一折用法:动宾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三顾茅庐→ 庐山面目→ 目中无人→ 人定胜天→ 天外有天→ 天伦之乐→ 乐不可支→ 支支吾吾→ 吾膝如铁→ 铁证如山→ 山穷水尽→ 尽善尽美→ 美中不足→ 足智多谋→ 谋事在人→ 人命关天→ 天壤之别→别有洞天→ 天翻地覆→ 覆地翻天→ 天经地义→ 义薄云天→ 天外有天→ 天伦之乐→ 乐不可支→ 支支吾吾→ 吾膝如铁→ 铁证如山→ 山穷水尽→ 尽善尽美→ 美中不足→ 足智多谋→ 谋事在人→ 人定胜天→ 天壤之别→ 别有洞天→ 天翻地覆→覆地翻天→ 天涯海角→ 角立杰出→ 出生入死1 卞和献玉三顾茅庐司马荐贤马跃檀溪水淹七军李自成称王王聪儿起义……2 难道就这样让到手的鸭子飞了?不行,觉对不行……要不哥也学学刘备刘皇叔?…咱来个三顾茅庐,厚着脸皮多去请几次?哥感动天,感动地,难道感动不了你?3 三星高照三杯酒呀,依儿呀子吆,三顾茅庐请诸葛呀,依儿呀子吆。
4 据报道,韩国政府正式宣布发行国定韩国史教科书的决定后,国史编撰委员会三顾茅庐,积极聘请崔梦龙教授担任国定教科书代表执笔职务。
5 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出山成为刘备的军师。
6 刘备为图霸业,求才若渴,他不惜降尊纡贵,三顾茅庐,虔诚之心终于感动了诸葛亮,接受了刘备的邀请,出山辅佐刘备,从而奠定了三国鼎立的格局。
7 三顾茅庐之类的要求也不是不可能,顶多不会像诸葛先生那么傲娇罢了。
8 年,村党总支书记陈言生三顾茅庐,请来了省特级教师幼教专家饶丽珍,“领衔”创办代代红幼儿园。
9 我们的古人有“得人者昌,失人者亡”“一人得位,天下大治”的格言,周得太公望而代商而兴,齐桓公得管仲而霸天下,刘备三顾茅庐,势成三分……10 时任国防科工委副主任的邹家华相中了祝榆生,为此三顾茅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三顾茅庐的故事、意思及成语解释
导语:东汉末期,刘备攻打曹操失败,投奔荆州刘表。
为了日后成就大业,他留心访求人才,请荆州名士司马徽推荐。
司马徽说:“此地有‘伏龙’‘凤雏
东汉末期,刘备攻打曹操失败,投奔荆州刘表。
为了日后成就大业,他留心访求人才,请荆州名士司马徽推荐。
司马徽说:“此地有‘伏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
”刘备多方打听,得知“伏龙”就是诸葛亮,此人隐居在襄阳城西二十里的隆中,住茅庐草棚,耕作自养,精研史书,是个杰出人才。
这时,谋士徐庶也向刘备推荐说:“诸葛亮是个奇才。
”刘备为了请诸葛亮帮助自己打天下,就同关羽、张飞一起带着礼物专程到隆中(今河南南阳城西,一说为湖北襄阳城西南)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
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好留下姓名,失望地回去。
隔了几天,刘备打听到诸葛亮回来了,又带着关羽、张飞冒着风雪前去。
哪知诸葛亮又外出了,刘备他们又空走一趟。
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
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准备再去请诸葛亮。
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一个虚名,未必有真此才实学,不用去了。
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
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去隆中拜访诸葛亮。
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就在这间茅庐中,诸葛亮和刘备共同探讨时局,分析形势,设计如何夺取政权统一天下的方略。
刘备大为叹服,愿以诸葛亮为师,请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