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环糊精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
β-环糊精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进展

定时问, 即得 成 品 。 方 法 多用 手 工操 作 , 合少 量 制 备 , 此 适 不适 于大
生 产 。 涛 等 ” 究 了蟾 酥 B一环糊 精 包 合 物 的 制备 工 艺 , 磨 法 优 郭 研 球 于其 他 几 种 制备 方 法 , 毒 配 基类 化 合 物 的包 合率 达 8 . 2 。 其蟾 54%
碳水化合物参与机体代谢 , 因此无蓄积作用 , 是一种理想载 体。 B一
环 糊 精 及 其 部 分 甲基 化 衍 生 物 的 急 性 和 慢 性 毒 性 实 验 、 畸 、 致 致 癌 、 突 变 实 验 等 均证 明其 安 全 无 毒 。 。 年来 B一环 糊 精 包 合 致 】近
梅 用正交 试验法探讨 了超声 法制备 B一环糊精包合香 附挥发油 的最佳 工艺 , : 油 B一环糊 精为 1: , 6 包合 温度 3 0℃ , 合 时间为 包 2 i。 法操作方便 , 0r n此 a 包合率高 , 便于工业化生产 。
油: B一环糊精为 1 6 包合温度为 3 :, 5℃ , 包合时间为 3 i。 丰 0rn 李 a 文等 也采用正交试验法 , 对急咳停颗粒中挥发油 B一环糊精包合 物 的制 备 进 行 研 究 , 察 挥 发 油 利 用 率 、 合 物 得 率 2个 指 标 , 考 包 采
用 差 示 扫 描 量 热 法 ( S ) 证 包 合 物 , 选 出最 佳 工 艺 , 发 油 : DC 验 优 挥
21 年第 2 01 0卷第 1 8期
综述 报告
p一 环糊精 在中药制 剂 中的应 用进展
李 强
( 山东 省东 营市 药 品检 验所 , 山东 东营 2 7 9 ) 5 0 1
摘 要 : 文 综 述 了 B一 糊 精 在 中药 制 剂 中的 制备 方 法 和作 用 , 对 其 应 用 前号 作 了展 望 。 该 环 并
环糊精包合技术及其在中药药剂中的应用

环糊精包合技术及其在中药药剂中的应用【摘要】目的:环糊精在我国制药行业中应用广泛,属于新型辅助材料的一种。
在中药药剂的制作中,环糊精包合技术能够改善药物口感、减少药物的刺激,提高药物的稳定性,是提高药物使用效果、减少药物流失的主要制备方式。
尤其中药制剂中,许多药物存在臭味、酸味等异位,通过环糊精包合技术能够有效掩盖气味,减少药物挥发对药效的影响。
本文对环糊精包合技术的技术原理、制备方法以及应用价值进行探讨,总结如下。
【关键词】环糊精包合技术;中药药剂;应用价值环糊精是淀粉酶分解环合后产生的化合物,能够包合在其他材料和物质外作为“膜”,保护物质成分。
环糊精与19世纪发现,但一直应用在工业生产中,直到20世纪中旬,科学家对环糊精包合的合理性、安全性进行研究,并将环糊精应用在可食用工业、食品业、医药业当中,成为药物被膜应用在制药当中。
环糊精的药用价值主要体现在对药物储存、制备成本的降低,尤其对中药药剂的制备,传统中药制备方式的时间长、工艺复杂,但药物储存时间相对较短,药效也无法得到有效的保障,尤其在挥发性成分保留、热敏成分的保留等领域中,传统药物制备方式无法满足制药需求。
环糊精包合技术在中药制备中的应用能够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本文对环糊精包合技术在中药药剂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一、环糊精性质研究环糊精属于淀粉酶分解、环合产生的化合物,环糊精的同系物较多,主要包括α-环糊精、β-环糊精以及γ-环糊精,上述三种环糊精都能够通过X射线、核磁共振检查观察到其分子结构,分子结构呈现出环形特点,上窄下宽的结构与环形结构共同组成中空的圆筒形,这三种环糊精的差别在于中空直径的大小。
在临床制药中,以β-环糊精的中空直径大小最适宜药物的制备和存储,因此在制药工业中多使用此类环糊精,环糊精应用于制药的另一项优势在于,在常规条件下环糊精较为稳定,能够在常温环境中长时间保存药物不受氧化和挥发的影响。
但环糊精在酸性环境中的稳定性明显下降,能够保证在人体胃液中得到迅速的分解,使药物迅速分散起效。
_环糊精包合技术在中药挥发油制剂中的应用研究

中药挥发油这一重要生物资源在医药、保健品、美容 智挥发油。
等方面的应用和开发也越来越广泛。因此, 采用药 1. 2 提高制剂的溶出速率和生 物利用度 难溶性 物制剂新技术, 提高中药挥发油制品的科技水平, 是 药物被环糊精包合后, 能 增加药物在水中的溶解度
目前发展中药挥发油产品的一项重要工作。药物新 和制剂的溶出速率, 进而 改善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
键连接成环形结构, 具有环状中空筒型、环外亲水、 色谱法考察肉桂油-B-CD 包合物中桂皮醛的溶解度
环内疏水的特殊结构和性质。其环状结构和疏水性 和体外溶出度, 发现其包合物中桂皮醛在 0. 1 m o l/L
内腔可以包结不同化合物。客体分子进入环糊精空 盐酸溶液、pH 6. 6和 pH 7. 5 磷酸盐缓冲液中的溶解
tiona l ChineseM edicine, W uhan 430074, Ch ina ) Abstract: B-cyclod extrin inclus ion techn ique is b ased on B-cyclodextrin as m ain ly m olecu lar, the in clu-
腔, 由于微环境的变化, 其物理化学性质发生明显变 度及体外溶出速率均比单一的桂皮醛有显著提高。
化。因 B-CD本身无不良反应, 故率先在药物领域使 用 [ 1] 。现对近年来 B-CD 包合技术在中药挥发油制
1. 3 利于服用 有些药物的嗅味不佳, 特别是中草 药特有的异味和苦味直接影响到 患者的用药情绪。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 人类生活条件、生态环 降 [ 3 ] 。纪明慧等 [ 4] 考察益智挥发油 B-CD 包合物的
境的变化以 及合成药 物产生 的药源 疾病越 来越明 稳定性, 发现益智挥发油 B-CD 包合物具有一定的抗
羟丙基-β-环糊精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概况

中 图分类 号 : R 2 8 3 . 2
文 献标 识码 : B
文章编 号 : 1 0 0 8 - 0 8 0 5 ( 2 0 1 3 ) 0 5 . 1 2 2 7 02 -
环糊 精 ( C D) 是 由淀粉 经酶解环合 得到 的 6— 8个 葡萄糖分 原 药溶 解度的 3 0~ 4 0 倍 。 由此说 明 H P—B—C D在 改善难溶 性 子以 0 【 一1 , 4苷键 连接 的环状 低聚物 , 常用 的环糊精有 一环糊 药物 的溶解 度方面具 有显 著的效果 , 这对解决药物 的水不溶性 问 精( O . r 一c D) 、 1 3 一环糊精 ( p—c D)和 ^ y 一环糊精 ( 一c D) 。羟丙 题 以及研制 开发新 制剂、 提 高药物 的生物利 用度 、 克服 药物 的不
基 一B一环糊 精( H P—p—C D) 是 在 p—C D的羟基被羟丙基 取代 良反 应 方 面具 有 重要 意义 。 后生成 的衍生物 , 在常温下水溶 性很 高 , 在人 体 内基 本上不 被分 1 . 2 提高药物的稳定性 药物分子或部分被包裹 进 H P 一 1 3 一 c D 解代谢 , 也不 累积 , 口服绝大部分随大便排 出体外 , 非肠 道给药时 的空穴 中后 , 可能对 药物的稳定 性造成 影 响, 如果 药物 的不稳定 基本上全部 随尿 液 排 出体 外 , 包 合 的 药 物 在体 内可 以快 速 释 基 团被包裹进 HP—B—C D的空 穴 , 通 常会 提 高药 物 的稳 定性 。
也有将 中药 中提取 的有 效部位制成 H P—p—C D包合 制剂 , 如^ y 穿 琥 宁溶 液 时 , 可用 H P —B—C D 包 合 药 物 分 子 以 提 高 其 稳 定 山竹 黄酮 、 金银 花挥发 油 、 艾 叶挥发油 、 降香挥 发油 、 细辛辛夷 性 。 挥发油 、 薏苡仁油 、 大蒜油 、 莪术油 ” ; 甚至也有将 中药提取物 1 . 3 提高 药物 的生物 利用度 由于 H P—B—C D具 有增 溶和 提
_环糊精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进展

2011年第20卷第18期综述报告为神经传导速度减慢和失神经改变。
DPN具体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前主要有两种学说:一种是血管学说,认为微血管病变所致的神经缺血、缺氧是糖尿病神经病变的一个重要原因,凝血和血小板激活的程度、纤维蛋白原的水平与微血管病和神经病变相关;另一种是糖毒性学说,认为与长期高血糖状态导致一系列生化代谢紊乱、微循环异常、神经营养因子缺乏、氧化应激自由基增多等多种因素有关。
病理学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可出现神经纤维的萎缩、脱髓鞘、滋养神经的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玻璃样变性等改变,其发生与微血管病变密切相关。
血管病变易引起微血管硬化、变性、管腔狭窄,导致微循环障碍,使神经细胞失去营养,神经细胞纤维化,发生结构和功能损害。
丹红注射液是从中药丹参、红花提取有效成分制成的复方药剂,具有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抑制胶原纤维的产生和促进纤维蛋白降解作用,能提高纤维蛋白溶酶的活性,防止微血栓形成,并能扩张微动脉,提高神经传导速度。
红花黄色素、红花素同样具有扩张血管、降低血液黏度、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纤维蛋白自溶酶活性的,还具有保护线粒体、改善能量代谢、清除氧自由基、促进损伤细胞的恢复、抑制炎性因子释放、抑制基质细胞活化、干预细胞内信号传导等作用。
弥可保注射液药物成分为一种内源性辅酶B12,能促进核酸、蛋白酶、脂肪的代谢;同时又是甲基丙二酰辅梅A转变为琥珀酰辅酶A的必要成分,后者进入三羧酸循环,促进核酸蛋白质的合成,促进轴索内轴流和轴索的再生,促进脱髓鞘形成,使轴突受损区域再生,从而促进神经的修复,在改善DPN引起的肢体麻木、疼痛方面有突出疗效。
本研究显示结果,丹红注射液联合甲钴胺治疗DPN,能明显减轻肢体麻木、刺痛以及感觉过敏等自觉症状,改善腱反射,提高周围神经传导速度,且用药后未发现肝肾功能损害。
说明丹红注射液联合甲钴胺是治疗DPN安全有效的方法,值得在临床推广。
_环糊精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36・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01年3月第8卷第3期 β-环糊精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谢崇义 李旺生 凌 艳 李国忠 (安徽省铜陵市人民医院 铜陵 244000) β-环糊精(以下简称β-CD)是由7个葡萄糖分子通过糖苷键结合而成,为环状中空园筒型空间结构,其空隙的开口处或外部呈亲水性,而内部呈疏水性,故常用于包合疏水性药物,形成β-CD包合物,即“分子微囊”。
随着中药制剂研究的现代化,许多有识人士将包合技术研究拓展到中药制剂中,并取得一定进展。
1 β-CD包合物的中药制剂应用进展 1.1 增加药物的稳定性 不少药物受热、光、空气和化学环境的影响,容易挥发和升华,失去部分或全部疗效,将这些药物用β-CD包合可起到保护药效稳定的作用。
在中药制剂中主要应用β-CD包合挥发油,防止中药挥发油在生产和贮藏过程中挥发、升华、氧化变质。
如武雪芬[1]等人通过差热及热重分析显示,当温度78℃时,薄荷脑开始气化;在164.4℃时薄荷脑迅速气化;但经β-CD包合后,气化点接近或超过300℃;说明主客体的包合使薄荷脑的挥发性显著降低。
何进[2]等人以大蒜油为测定指标,分别对包合物和混合物进行强光照射、高温、高湿、挥发性试验及恒温加热实验,结果在光、热、湿等因素影响下,包合物中大蒜油含量没有明显变化,而混合物中大蒜油含量均明显下降,说明大蒜油包合后增加了对光、热、湿的稳定性;挥发性试验结果,包合物的热失重比混合物小。
说明包合物降低了大蒜油的挥发性,认为大蒜油β-CD包合物具有一定的抗光照性、热稳定性和湿稳定性,其稳定性明显优于单纯大蒜油。
1.2 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药物由于形成包合物,其溶解度、溶解速率增加,膜渗透性增大,从而使得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增加。
颜耀东[3]等人应用β-CD对强疏水性的齐墩果酸进行包合实验研究,比较了包合前后的溶解度及溶出速率,实验结果表明,齐墩果酸-β-CD的溶解度和溶出速率明显高于齐墩果酸,将齐墩果酸制成包合物有利于提高其生物利用度。
_2环糊精在药剂学中的应用与研究

收 稿 日 期 :2010-12-31 作者简介:曹毅(1984-),男,安徽中医学院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为药 物制剂新 技 术;王 成永(1959-),男,安 徽中医
3 β-环 糊 精 的 的 研 究 进 展
目前,由于β-环糊精水溶解 度 不 大,人 们 开 始 对 β-环 糊 精进 行 结 构 方 面 的 修 饰,多 种 β-环 糊 精 衍 生 物 修 饰 而 成。 如引入羟乙基、羟 基、甲 基 等,β-环 糊 精 分 子 氢 键 被 破 坏,β- CD 理化性质尤其水溶性发生了显著改变,难 溶性 药 物 稳 定 性增强,水溶性增加,生物利用 度提高,弥补了 天 然 β-CD 的 各种不足。因此,今 后 环 糊 精 各 种 衍 生 物 的 开 发 和 利 用 将 会有更为广阔的应用。
2.2 增 加 难 溶 性 药 物 的 水 溶 性 许多药物具有强烈的疏水 性,在 水 中 微 溶 甚 至 不 溶,生
物利用度低,甚至影响疗效。 与 环 糊 精 包 合 后,由 于 环 糊 精
上的羟基与药物分子相互作用以及药物在包合物中的结晶
度减少,从而使 药 物 的 溶 解 度 和 溶 出 速 率 增 加。 如 布 洛 芬
学 院 药 学 院 教 授 ,硕 士 生 导 师 ,研 究 方 向 为 药 物 制 剂 新 技 术 。
— 161 —
使曲尼斯特 降 解 速 度 比 未 被 包 合 的 曲 尼 斯 特 降 低 19 300 倍 。 [7] 另外,包合物的形 成 会 使 体 系 焓 值 下 降,在 较 低 温 度
高分子材料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环糊精

用 药 处 中 糊 的 择 常 于 剂 方 环 精 选
环 精 糊 糊 α-环 精 糊 β-环 精 糊 γ-环 精 甲 环 精 基 糊 建 最 剂 议 佳 型
注 剂 仅 于 脉 注 射 ( 限 动 滴 )
备 注
羟 基β-环 精 丙 β 糊 基 羟 基β--环 精 乙 β--环 糊 基
例 如PGE-α-CD 注 液 严 用 射 , 格 于 分 小 子 口 ( 剂 服 片 ) 如 咯 康 吡 喜 -β-CD 注 剂 射 大 子 生 用 分 抗 素 注射剂(仅限于小剂量或高 良好的助溶剂,但有强溶血作 稀释的输液);口服(控释 用,建议用于高度疏水或对水 制 用 ; 用 剂 ) 外 分 度 感 药 极 敏 的 物 注 剂 射 注 剂 选 射 首 注 剂 射 羟丙基β-环糊精,但无特别优 点
用β -CD包合后可减少毗罗昔康对胃粘膜的 直接的急性损伤。雷公藤是有毒植物,但 具有显著的抗炎免疫抑制作用,临床应用 广泛。为了克服它的毒性,利用β-CD包 合,能降低其毒性,提高疗效。
环糊精及其衍生物在药剂中的应用
提高药物的稳定性 使潮解性、 使潮解性 、 挥发性或液体药物 粉末化 增加不溶性药物的溶解度 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刺激性, 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刺激性, 掩盖不良气味 调节释药速率
环糊精及其衍生物在药剂中的应用
提高药物的稳定性 使潮解性、 使潮解性 、 挥发性或液体药物 粉末化 增加不溶性药物的溶解度 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刺激性, 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刺激性, 掩盖不良气味 调节释药速率
一、提商药物稳定性
不少药物受热、湿、光、空气和化学环的 影响,容易挥发或升华而药效降低。CD 将客分子包入其空腔内而起到保护性作用, 外部的水分子很难与客分子的活性基团作 用。即便外部条件(温度、pH、溶剂)改变 仍能保持药物的稳定,李。前列腺素PgE: 在40℃紫外光下照射3h,活性损失50%, 6h损失大于75%,而包合物24h无损失, 10d仅损失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糊精 # $%$&’()*+,-./ 01 2 是由淀粉酶经酶解环合而得的 " 3 4 个葡萄糖以 ! 5 6 , 是良好的天 7 糖苷键连接的环状低聚糖化合物, 86 9 然合成包合材料 。 常见的有 !, 其中 " 5 01 在胃中不 " 和 # : 种, 易分解, 在肠道中受消化酶及肠道微生物的作用先断链开环形成 低聚糖后, 作为一种普遍碳水化合物参与机体代谢, 无蓄积作用, 是一个理想载体, 且急性和慢性毒性实验、 致畸、 致癌、 致突变实验 等均证明其使用安全无毒 8 ! 9 , 故 " 5 01 包合技术在中药制剂领域 备受关注。 ! !" ! ! " #$ 包合物的制备方法 饱和水溶液法
!" #$%& , ’(%) *"+%),"+%- , ./+%) #"+%&
0 &1 2/+%34%) ’546"%7"+8 94:;"<+8= #"%+%= 2/+%34%)= >/"%+ /GD;AC=; 2/+%34%) C%"6(5:"<D= #"%+%= 2/+%34%)= >/"%+ -?@@-& ; -1 27/448 4A ’/+5B+7($<"+8 27"(%7(:= -?@@&- E
将 " 5 01 制成饱和水溶液, 加入客分子药物 # 对于在水中不溶 的药物, 可加入少量适当溶剂溶解 2 , 搅拌混合 :; <-. 以上, 使客分 子药物被包合, 可加入一种有机溶剂使析出沉淀, 将析出的固体包 合物过滤, 根据客分子药物的性质再用适当的溶剂洗净、 干燥, 即 得稳定的包合物。 此法亦称为重结晶法或共沉淀法, 这是目前研究 中采用最多的方法, 一般在磁力搅拌器或电动搅拌器中进行。 !" # 超声法 将药物加入 " 5 01 饱和水溶液中, 用超声波破碎仪或超声波清 洗机, 选择合适的超声强度和时间振荡, 将析出的沉淀过滤, 根据客 分子药物的性质再用适当的溶剂洗净、 干燥, 即得稳定的包合物。 !" $ 研磨法 将 " 5 01 与定量的固体药物相混, 在球磨机或乳钵中研磨一 8: 9 定时间, 即得成品。 袁曦等 采用研磨法制备氯化血红素 " 5 01 包 合物, 证实两者形成了新的物相, 提示本工艺可行, 为将氯化血红素 加工成各种剂型开辟了良好的前景。 郭涛等 8 7 9 研究了蟾酥 " 5 01 包合物的制备工艺, 球磨法优于其他几种制备方法, 其蟾毒配基类 化合物的包合率达 4=> 7!? 。 但此法仅可少量制备, 且须手工操作, 不适合于大生产。 !" % 胶体磨法 采用胶体磨法代替研磨法更快速、 简便, 适用于工业化生产。 李希等 8 = 9 对胶体磨法、 搅拌法、 超声法包合羌活挥发油进行了比较 试验, 并采用正交试验法对胶体磨法进行研究, 结果胶体磨法包合
究, 但其产业化进展较为缓慢。 中药制剂现代化是实现中药现代化 的前提与基础, 应用新型辅料 ! ’ () 包合技术是中药制剂工艺研 究新发展的一门技术。 由于 ! ’ () 水溶解度不大, 近年来, 人们开 始对 ! ’ () 进行结构修饰, 制成了多种 ! ’ () 的衍生物。 如将甲 基、 乙基、 羟丙基等基团引入, 破坏 ! ’ () 的氢键, 从而使其理化性 这为 质尤其是水溶性发生显著改变, 弥补了天然 ! ’ () 的不足, ! ’ () 的开发和利用带来了更为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HI+), +J) +,K(-+-’.K& 0J-.)L) <)(-$-.) ).$&’L)( M% " 5 $%$&’()*+,-./ -+L <)(-$K& NJ%L-$K& N,’N),+-)L $K. M) .’+KM&% -<N,’O)(> PJ)
" 5 $%$&’()*+,-. JKL K&,)K(% M)). KNN&-)( D-()&% K.( <’,) L+Q(-)( -. +J) I-)&( ’I +,K(-+-’.K& 0J-.)L) <)(-$-.)/ MQ+ -+L -.(QL+,-K&-RK+-’. -L $’<NK,K+-O)&% L&’D> PJ) KNN&-$K+-’. ’I " 5 $%$&’()*+,-. K.( " 5 $%$&’()*+,-. (),-OK+-O)L ’. NJK,<K$)Q+-$L I’, ()O)&’N-.S .)D (,QS N,)NK,K+-’. K.( .)D C-.(L ’I +,K(-+-’.K& 0J-.)L) <)(-$-.) JKL S’’( N,’LN)$+L> H4> I6A?D " 5 $%$&’()*+,-.T +,K(-+-’.K& 0J-.)L) <)(-$-.) N,)NK,K+-’.T -.$&QL-’. $’<N&)* 率较高, 生产操作快速、 简便, 尤其适合工业化生产。 !" & 冷冻干燥法 适用于制成包合物后易溶于水, 且在干燥过程中易分解、 变色 的药品。 !" ’ % 喷雾干燥法 适用于难溶性和疏水性药物。 ! " #$ 包合物在中药制剂学中的应用 #" ! 增加药物稳定性 不少药物受热、 光、 空气和化学环境的影响, 容易挥发和升华, 从而失去部分或全部疗效, 将其用 " 5 01 包合能提高药物的稳定 性。 在中药制剂中, 主要用于包合挥发油, 防止中药挥发油在生产 和贮藏过程中挥 发、 升 华或氧化变 质。 武雪 芬 8 " 9 用液 相法制备了 并以差热分析法和紫外光谱法进行确认, " 5 01 5 绿原酸包合物, 对包合态及游离态绿原酸水溶液的稳定性分别进行了考察, 发现 绿原酸被包合后的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均增加。 宋俊峰等 8 @ 9 研究 了抗癌药物马蔺子素与 " 5 01 的主 5 客体包合行为, 结果表明包 合物的生成增强了马蔺子素的稳定性。 何伟等 8 4 9 优选了胃舒颗粒中 莪术挥发油的提取及 " 5 01 包合工艺, " 5 01 包合挥发油使其稳 定性增强。 羌活挥发油经 " 5 01 包合后能增加其溶解性, 降低挥发 性 8= 9。 陈鸿平等 8 A 9 优选了催经止孕胶囊中挥发油部位的 " 5 01 包 合工艺, 通过 " 5 01 包合提高了挥发油部位的稳定性。 #" # 增加药物溶解度及生物利用度 增加药物溶解度有利于药物制剂的制备, 提高制剂的生物利 用度, 可减少服药剂量。 药物与 " 5 01 形成包合物后, 由于 " 5 01 的亲水性而增加了药物的溶解度。 将难溶性药物制成包合物后, 其 溶解度、 溶解速率增加, 从而使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增加。 邵伟等 8 6; 9 用溶液 5 搅拌法制备槲皮素 5 羟丙基 5 " 5 01 包合物, 经红外光 谱测试、 差热分析等方法对包合物进行了鉴定和确证, 表明槲皮素 与羟丙基 5 " 5 01 已形成包合物, 包合后可明显提高槲皮素的溶 解度。 B’$CD’’( 等 8 66 9 认为 EFG 5 " 5 01 可使多晶型虾青素的溶解 度增加 @6 倍。 李国茹 8 6! 9 用共沉淀法制备了双氯芬酸钠 5 " 5 01 包 合物, 溶解度测定结果表明, 两种类型包合物的溶解度比原药有所
将中药制成环糊精包合物后, 可显著改善药物理化性质。 环糊精在中药领域已有较普遍的应用和较深入的研究, 但其产业化进展较
为缓慢。 新品种有着良好的前景。 " 5 环糊精及 " 5 环糊精衍生物在药剂学上的应用对于开发研制中药新剂型、 关键词 " 5 环糊精; 中药制剂; 包合物
)34 $4567894:; 6< ! " =>=76?4@;AB: /887B=C;B6: B: ;34 )AC?B;B6:C7 #3B:4D4 E4?B=B:4 FA48CAC;B6:
#$& 陆 彬 A 药物新剂型与新技术 # 3 & A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0 : !/A # ! & 阎孝娣 A ! ’ 环糊精的毒 性与致突变性 # K & A 中 华劳动卫生职业 病杂 志, $//- , $% B 1 D : %!%A #% & 袁 #*& 郭 #- & 李 曦, 洪 清, 林功舟, 等 A 氯化血红素 ’ ! 环糊精包合物的研制 # K & A 中国药学杂志, !77$ , %1 B 1 D : %0/A 涛, 张汝华 A 蟾酥 ! ’ 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工艺 # K & A 中国中药杂 希, 谢守德 A 羌活挥发油 ’ ! ’ 环糊精制备工艺的研究 # K & A 中国中 志, !77! , !" B $$ D : 0%-A 药杂志, !77! , !" B ! D : $70A # 1 & 武雪芬 A ! ’ 环糊精对绿 原酸的稳定 作用研究 # K & A 中药 材, !77% , !1 B*D: !"/A # " & 宋俊峰, 何 #0& 何 平, 王福民 A 抗癌药物马蔺子素的 ! ’ 环糊精包络物研究 勇 A 胃舒颗粒中莪术挥发油的提取及 ! ’ 环糊 # K & A 药学学报, !77! , %" B $! D : /1%A 伟, 丛竹凤, 李 精包合物的制备研究 # K & A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77* , $- B $ D : -1A # / & 陈鸿平, 刘友平, 秦春梅 A 催经止孕胶囊中挥发油部位的 C! 环糊精包 合工艺研究 # K & A 时珍国医国药, !77% , $* B $$ D : 1-!A # $7 & 邵 伟, 谢清春, 王春香, 等 A 槲皮素 ’ 羟丙基 ’ ! ’ 环糊精包合物的 研究 # K & A 中药材, !77! , !- B ! D : $!7A # $$ & 5LIMNLL9 ?F O 3;PPQR ? O 3LSTQ: U5 A VW2:LXQ9 ;Y8QL8S SLP8Z=P=>R L[ I:RS>;PP=HQ ;S>;\;H>T=H B %O %] ’ 9=TR9:L\R ’ ZQ>;O ZQ>; ’ I;:L>QHQ ’ *O *] ’ 9=LHQ D ZR (;2>=SLP B S8P[LZ8>RP Q>TQ: ZQ>; ’ IRIPL9Q\>:=H D # K & A K ,T;:W ?I=O !77%O /! B * D ^ /!!A # $! & 李国茹 A 双氯芬酸钠 ’ ! ’ 环糊精包合物的组成及性质研究 # K & A 河 南科学, !77$ , $/ B % D : !*%A # $% & 张典瑞, 王琳琳, 荆凡波, 等 A 肠康颗粒挥发油 ! ’ 环糊精包合物的 实验研究 # K & A 山东医科大学学报, !77$ , %/ B 1 D : --"A # $* & 张春滨, 曲 光 A ! ’ 环糊精衍生物包合脱水穿心莲内酯的工艺研究 晶 A ! ’ 环糊精包合穿心莲内酯方法比较 # K & A # K & A 中医药信息, !77! , $/ B - D : -1A # $- & 王瑜真, 张卫星, 谭 实用医药杂志 B 山东 D , !77* , !$ B $ D : *-A # $1 & 梅之南, 杨祥良, 徐辉碧 A 生物降解聚合物长循环纳米粒 # K & A 中国医 院药学杂志, !77! , !! B " D : *%%A # $" & 李 莉, 李 鑫, 邱文强 A 冠心苏合丸 2+ 依赖型梯度释药微丸的制 波, 杨明惠 A 盐酸小檗碱 ’ 环糊精包合物的体外溶出度 备工艺 # K & A 黑龙江医药, !77% , $1 B % D : !70A # $0 & 赵榆林, 杨 研究 # K & A 云南化工, !77% , %7 B ! D : $A # $/ & 达尤・阿博杜拉, 平其能, 刘国杰 A 桉叶油及其 ! ’ 环糊精包合物对 - ’ 氟尿嘧啶经离体大鼠皮肤渗透的促进作用 # K & A 中国药科大学学 报, $/// , !" B ! D : ""A # !7 & 5;HI:;J;H V O )=QTP +_ O ?LI;I=8 ( O Q> ;P A (;:L>QHL=9 =HIL:2L:;>=LH =H>L H;>8:;P WQWZ:;HQS [:LW ;:>=[=I=;P I;::=Q:S^ P=2LSLWQS ;H9 ! ’ IRIPL9Q\>:=HS # K & A (TQW ,TRS= 5=2=9SO !77$O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