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说课教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说课稿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说课稿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说课稿一、课程背景《第14课明朝的统治》是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中的一篇重要的历史课文。

本课主要介绍了明朝的统治及其特点。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了解明朝的建立过程、明代的政治制度、重要的社会政治经济变革,以及明朝的文化繁荣等内容。

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阶段,培养对历史的兴趣,提升历史素养。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明朝的建立过程、明代的政治制度、明朝经济的繁荣、文化的昌盛以及对世界的影响。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释历史事件。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华历史的热爱和了解,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使学生了解明朝的统治特点、明代政治制度和明朝的文化繁荣。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明朝的特殊政治制度和文化影响。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和展示图片等方式,引起学生对明朝的兴趣,激发他们对历史的好奇心。

2. 学习与讨论(30分钟)(1)学习明朝的建立过程通过讲解和讨论,将学生带入明朝的建立时期。

让学生了解朱元璋的农民起义、朱棣的夺位以及明成祖的统治过程。

(2)学习明代的政治制度介绍明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三司的职能、地方官员的选拔和监察制度等政治制度。

让学生了解明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

(3)学习明朝的经济繁荣引导学生了解明朝的农业、手工业、商业等经济发展状况,了解明朝的海外贸易以及与世界的联系。

(4)学习明朝的文化昌盛让学生了解明朝的科技成就、文学艺术、思想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引导学生了解明朝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3. 总结与评价(10分钟)通过提问和小组讨论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总结和评价。

4. 拓展阅读(15分钟)提供一些与明朝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明朝的特点和影响。

五、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老师的讲解,向学生传授相关的历史知识。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4课明朝的统治 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4课明朝的统治 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历史第三单元《明朝的统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明朝建立、明初加强皇权的措施、明朝经济发展概况等史实,理解皇权强化的弊端。

2.通过《明朝疆域图》获取明朝疆域范围,培养学生时空观念。

通过分析“材料研读”《南京江南贡院的科举考场》《举子看榜图》等材料,培养学生历史理解素养。

3.通过对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君权的强化有利于国家的统一,但也是中国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的表现。

二、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强化皇权的措施、科举考试的变化2.难点:八股取士的影响三、教学策略和手段建议1.导入⑴从一个芒果到朱元璋画像:这可以说是一个最容易被恶搞其长相的皇帝,关于他的真实长相众说纷纭,这是一个“千古之谜”。

而人们之所以对他有如此兴趣,除了他的长相之谜外,恐怕就是他极富传奇的一生了——PPT展示朱元璋简历(还可以解释“朱元璋”名字的含义)。

朱元璋当皇帝也是极具特色的,导入新课明朝的统治。

2.新课⑴“诛”元“璋”——明朝建立从《元末农民战争形势图》等史料分析明朝建立的背景:元末政治腐败、社会动荡、农民起义爆发。

农民起义的一支郭子兴部手下有一个放牛娃——朱元璋,在其死后执掌该部,采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最终取得胜利建立明朝。

明朝建立概况(时间、建立者、都城、统一全国)学生阅读课本回答。

根据《明朝疆域图(1433年)》获取明朝疆域范围、绘制明朝疆域示意图(强调南海的管辖、京师的变化)和北方政权概况。

⑵强化皇权的措施朱元璋认为元朝灭亡是因为地方分权和朝臣权力过大导致的,那么他将如何避免相同问题出现,加强皇权呢?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或根据史料分析明朝初期加强皇权的措施(从官制、科举制度、特务机构等方面归纳或者分析完措施之后让学生进行归类)。

史料:材料一他首先从地方机构改革着手。

洪武九年(1376年),朱元璋下令撤销行中书省,设立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和都指挥使司,分掌行政,司法,军事权力,三者地位平等,互不统摄,向中央负责。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说课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说课教案

第14课《明朝的统治》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下面,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阐述:一、教材分析:本课地位和内容第14课《明朝的统治》是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的第一课,主要介绍了明朝时期加强君权的措施。

明朝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的时期,掌握好这节课的内容有利于学习清朝“君主集权的强化”。

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废除丞相和中书省,以六部分理朝政,设置锦衣卫,八股取士以及明成祖迁都北京、实行削藩、增设东厂等加强君主专制的基本史实,包括政治、文化方面的措施及特点。

能力目标通过联系以往封建王朝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统治的措施与明朝的相关措施对比,概括明朝加强君权的特点,培养综合分析、对比史实的能力;通过对科举制度的评价,提高学生运用辩证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情感目标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难点:八股取士。

二、学情分析:本课的学习对象是七年级学生,初一年级的学生们好动、好奇,喜欢有趣的历史故事。

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分析历史问题能力自然较弱。

所以,在课堂上需要采取阅读史料、观察图片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为学习创造有利条件,帮助学生通过对历史史实的理解来提高综合分析能力。

三、教法及学法教师在教学中已不是主体,学生才是主体。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的是有效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给予学生有效的帮助。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并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教材中的插图、引文、史料、图片等资料,运用观察法、阅读法、分析等方法获取相关信息。

让学生在活动中讨论交流,获取知识,体验学习的快乐。

四、教学思路在教学过程中,力求设计的每个环节都可以积极地调动学生参与其中,能让学生在活动中能感受、掌握历史,并运用历史。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14课《明朝的统治》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14课《明朝的统治》教案
年级

学科
历史
主备人
审核人
使用人
课题
明朝的统治
课时
1
时间
总课时
教学
目标
了解明朝的建立和明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知道明朝经济发展的表现,培养综合分析、对比史实的能力。
重点
难点
重点:明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难点:八股取士
教法
学法
讨论法、问题导学法
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
过程
师生活动
个人复备

(出示目标)
1、导课
多媒体播放《凤阳花鼓》的歌曲
教师:歌词中的朱皇帝是谁?他建立了什么朝代?他是如何巩固其统治地位的?给当时和后世带来哪些影响?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第14课-----明朝的统治
二、思
1、明朝建立的背景、时间、都城、建立者
2、朱元璋强化皇权的表现有哪些?
3、明朝经济发展表现
三、议
1、朱元璋废除丞相,强化皇权,这一措施有什么利弊得失?
六、小结
见板书

(随堂检测)
课堂
小结
分层
作业




板书设计
1、明朝的建立:背景,建立,元朝灭亡标志
2、朱元璋加强皇权:政治方面业,手工业,商业
6、手工业:制瓷业和棉纺织业发展,产品远销海外
7、商业:出现了商业中心,甚至出现了全国性的商贸城市
五、讲
1、八股取士有其积极的作用,从考试制度来看,明朝用八股文考试的办法,使考试更加规范化,增大了考试标准的客观性,对于以后的考试制度也有借鉴意义
2、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有利于皇帝对臣民的监视和侦察,加强了君权,对维护明王朝的统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这种特务统治使得人民诚惶诚恐,唯命是从,同时也使得法律受到严重破坏,给明朝的统治埋下了危机。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教案6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教案6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教案6一. 教材分析本课《明朝的统治》是七年级下册的历史课程,主要介绍了明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了解明朝的基本情况,掌握明朝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以及对明朝的统治有更深入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对历史事件和人物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明朝的了解可能仅限于一些具体的历史事件,对明朝的整体认识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认识明朝,理解明朝的统治特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掌握明朝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明朝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特点等。

2.教学难点:明朝的统治特点、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联系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让学生深入了解明朝的统治特点。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备好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案例,制作好PPT等教学辅助材料。

2.学生准备:预习本课内容,了解明朝的基本情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设置历史情境,如播放明朝的宫廷音乐、展示明朝的服饰等,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等辅助材料,呈现明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对明朝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

如:明朝的政治制度有哪些特点?明朝的经济有什么发展?明朝的文化有什么特点?学生通过分析问题,查找资料,解决问题。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教学设计

第14课《明朝的统治》教学设计云南省文山市马塘中学赵思扣【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朱元璋灭元朝、建立明朝政权的情况;掌握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废除丞相和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设置锦衣卫;八股取士等加强君主专制的基本史实。

了解明朝经济的发展。

2、过程与方法(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重点由学生讨论、研究、分析、归纳。

同时进行纵向对比、联系。

(2)、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通过阅读教材,独立思考,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归纳,比较和分析。

(3)、识读《明朝疆域图》、《范进中举图》和有关史料,获取有效历史信息。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学生认识到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

【教学重点】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措施、科举考试的变化【教学难点】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措施、科举考试的变化【教学方法】导学法、讲授法、图示法、归纳法、合作探究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教师提问:猜一猜:他是谁?出生贫苦,从小放牛父母双亡,当过和尚难以为生,当过乞丐参加起义,成为领袖推翻元朝,当过皇帝学生回答:朱元璋。

由此引入新课。

给学生5分钟的时间,结合教师发给学生的导学案,预习本节书的内容。

二、讲授新课(一)、明朝的建立教师:让学生简单复述明朝的建立情况。

(课件展示)学生根据学案和教材复述出明朝的建立情况:1.背景:元末政治十分腐败,各级官吏竭力搜刮民财,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1351年黄河下游地区爆发农民起义。

其中朱元璋领导的队伍逐步强大。

2.建立: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今南京),朱元璋就是明太祖。

3.统一:随后,明军攻占元大都,结束了元朝对全国的统治。

教师引导:在我国历史上,像朱元璋这样参加过农民起义的开国皇帝还有谁?学生讨论:像朱元璋这样参加过农民起义的开国皇帝还有汉高祖刘邦;汉光武帝刘秀。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说课稿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说课稿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明朝的统治》是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4课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明朝时期的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经济和文化、明朝的灭亡。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明朝时期我国社会的历史状况,掌握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及其影响,了解明朝时期的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和经济、文化的发展,认识明朝灭亡的原因。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我国历史上的基础知识,对封建社会的演变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明朝时期的历史状况,特别是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和经济、文化的发展等方面的内容,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观看图片、讨论问题等方式,深入了解明朝时期的历史状况,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时期我国社会的历史状况,掌握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及其影响,了解明朝时期的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和经济、文化的发展,认识明朝灭亡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教材、观看图片、讨论问题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及其影响,明朝时期的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和经济、文化的发展。

2.教学难点: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及其影响,明朝灭亡的原因。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明朝时期的历史状况。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地图等,直观展示明朝时期的历史状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明朝时期的皇帝画像,引导学生思考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及其影响,明朝时期的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和经济、文化的发展。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教学设计6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教学设计6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教学设计6一. 教材分析《明朝的统治》是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一课,主要介绍了明朝从1368年建立到1644年灭亡的历史。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明朝的建立、明成祖迁都北京、明长城的修筑、郑和下西洋、明朝的科举制度、明朝的灭亡等。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介绍,使学生了解明朝的历史特点和重要事件,培养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元朝的历史,对历史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明朝的历史知识方面,部分学生可能存在一些模糊的认识,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纠正。

此外,学生对于明朝的一些重要历史事件,如明长城的修筑、郑和下西洋等,可能了解不多,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丰富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的历史特点和重要事件,如明成祖迁都北京、明长城的修筑、郑和下西洋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明朝的历史特点和重要事件。

2.难点:明长城的修筑原因和意义、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和意义。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材,了解明朝的历史特点和重要事件。

2.合作探究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明朝的一些具体历史事件,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明朝的历史。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2.课件:制作课件,辅助教学。

3.参考资料:相关的历史文献和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明朝的历史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明朝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你们知道明朝的一些历史特点和重要事件吗?通过这个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自主学习教材,了解明朝的历史特点和重要事件。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和帮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4课《明朝的统治》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下面,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本课地位和内容
第14课《明朝的统治》是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的第一课,主要介绍了明朝时期加强君权的措施。

明朝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的时期,掌握好这节课的内容有利于学习清朝“君主集权的强化”。

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废除丞相和中书省,以六部分理朝政,设置锦衣卫,八股取士以及明成祖迁都北京、实行削藩、增设东厂等加强君主专制的基本史实,包括政治、文化方面的措施及特点。

能力目标
通过联系以往封建王朝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统治的措施与明朝的相关措施对比,概括明朝加强君权的特点,培养综合分析、对比史实的能力;通过对科举制度的评价,提高学生运用辩证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情感目标
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
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难点:八股取士。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学习对象是七年级学生,初一年级的学生们好动、好奇,喜欢有趣的历史故事。

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分析历史问题能力自然较弱。

所以,在课堂上需要采取阅读史料、观察图片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为学习创造有利条件,帮助学生通过对历史史实的理解来提高综合分析能力。

三、教法及学法
教师在教学中已不是主体,学生才是主体。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的是有效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给予学生有效的帮助。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并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教材中的插图、引文、史料、图片等资料,运用观察法、阅读法、分析等方法获取相关信息。

让学生在活动中讨论交流,获取知识,体验学习的快乐。

四、教学思路
在教学过程中,力求设计的每个环节都可以积极地调动学生参与其中,能让学生在活动中能感受、掌握历史,并运用历史。

所以采用了导学案,希望充分地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担当穿针引线和疑难解答任务。

注重对于教材及练习册的充分运用。

五、教学环节
1、学生展示导学案,教师纠错,学生阅读全文,把握脉络。

2、教师讲解难点与重点,师生互动质疑。

3、小组讨论,学生概括总结并做练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