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物理自由落体运动教案
自由落体教学设计(优秀10篇)

自由落体教学设计(优秀10篇)自由落体运动教案篇一【教材分析】“自由落体运动”选自高一《物理》第二章“直线运动”的第八节,在学生认识了匀变速直线运动,掌握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之后,课本把该节放在本章的最后一节,把自由落体运动作为初速度为0,加速度为g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特例来处理,没有另外给出自由落体运动的公式,这样有利于学生形成知识的结构,避免死记公式。
本节教学的重点和关键在于说明不同物体下落的加速度都是重力加速度g,学生由于受日常经验的影响,对重的物体落得快,轻的物体落得慢印象很深,所以做好演示实验十分重要,除了牛顿管的实验之外,还可以做一些小实验,使学生明白,日常见到的现象是因为受到空气阻力的影响的缘故,对“如果物体只受到重力,不同物体的加速度相同”有深刻的印象。
【教学设想】教学时间为一课时,整节课的--围绕“实验现象──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主线展开:→科学的抽象、推测(真空中,如何?)→实验验证(牛顿管演示)→得出结论(自由落体定义)→问题提出(自由落体运动规律如何?)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并使学生对科学探究有一定的了解。
开始的小实验很重要,是科学探究的入口处,所以教师一定要把握好演示的技巧,然后引导学生层层深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积极主动地去探究问题。
【教学准备】小钢球、牛顿管、纸片、铁架台、电火花计时器、重物、纸带、直尺、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我们学习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其规律可由三个公式体现出来(投影)。
今天我和大家一起来研究一个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例──自由落体运动。
师:同学们对“自由落体运动”其实并不陌生。
(演示实验:将小钢球由高处静止释放,指出小钢球的运动就是自由落体运动。
)师:那么除了小钢球的下落外,还有哪些运动是自由落体运动?自由落体运动有什么样的特点和规律?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新课教学(演示实验:让一张纸片与小钢球同时自由下落,可看到什么现象?)生:钢球落得快。
关高中物理自由落体教案

关高中物理自由落体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自由落体概念,掌握自由落体的描述和公式。
2. 掌握自由落体实验方法和数据处理过程。
3. 能够通过实验验证自由落体的运动规律。
教学内容:
1. 自由落体的概念和运动规律
2. 自由落体实验方法和数据处理
3. 自由落体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教师通过视频、图片等形式引入自由落体的概念,帮助学生了解自由落体的基本特征和运
动规律。
二、实验设计
1. 实验目的:验证自由落体的运动规律。
2. 实验器材:自由落体实验装置、计时器、尺子等。
3. 实验步骤:
(1)搭建自由落体实验装置。
(2)调整实验装置,保证落体从初始位置开始自由下落。
(3)用计时器记录落体下落的时间,同时用尺子测量落体的下落高度。
4. 实验数据处理:
(1)根据实验数据绘制落体的时间-高度图。
(2)分析图表数据,验证自由落体公式。
三、讲解自由落体公式
教师讲解自由落体公式的推导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公式中各个变量的含义及其之间的关系。
四、实验讨论
学生讨论实验结果,分析自由落体的运动规律,并结合公式进行详细解释和讨论。
五、实验总结
学生总结实验过程和结果,掌握自由落体的运动规律及其公式。
六、作业
练习自由落体相关的计算题目,加深对自由落体概念和公式的理解。
评价: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掌握自由落体的概念和运动规律,理解自由落体公式的推导过程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同时,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提高学生的物理实践能力和科学素质。
高一物理必修1《自由落体运动》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1、高一物理必修1《自由落体运动》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自由落体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2)、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知道它的大小和方向(3)、掌握如何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推出自由落体运动规律,并能够运用自由落体规律解决实际问题2、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利用物理语言归纳总结规律的能力(2)、引导学生养成进行简单物理研究习惯、根据现象进行合理假设与猜想的探究方法( 3 )、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数据,归纳总结自由落体的加速度g随纬度变化的规律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意识(2)、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3)、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从实际问题中分析规律(4)、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和协作意识,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教学重点1、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2、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并能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教学方法1、以物理情景导入目标――合作体验――分析讨论――总结归纳――得出结论。
2、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学会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分析并能解决问题。
★教学用具多媒体,金属片,纸片,打点计时器,纸带,重物(两个质量不同)★设计思路让学生通过合作实验,分析总结得出:物体自由下落的快慢和所受重力无关。
让学生通过小组实验,用打点计时器研究自由落体运动,共同分析纸带得出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
让学生依据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理论分析得出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播放“苹果落地”视频)导入新课二、进行新课1、自由落体运动教师活动:演示纸片与金属片的.下落过程,提出问题:物体下落的快慢是否与物体的质量有关?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并思考,提出自己的猜想。
教师活动:为了研究下落的快慢与质量是否有关,老师给同学们提供金属片、纸片,请同学们设计实验来探究。
学生活动:学生实验探究(小组合作交流)点评:通过学生自主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得出结论:质量并不是决定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
自由落体运动教学设计

《自由落体》教学设计【教学分析】1、教材分析《自由落体运动》是人教版高一第二章第五节内容。
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理想化模型,它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具有特殊地位。
教材将自由落体运动放在此处有两个原因:其一,它是我们前面学习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一种特例;其二,在它的定义中,用了“仅在重力作用下”的定义,初步渗透了用力的观点研究运动的方法。
由此可知,本节课的内容既是前面运动学的延续,又是下一章牛顿运动定律的序幕,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学情分析由于受到日常生活的影响,学生对于“重的物体下落的快,轻的物体下落的慢”印象很深,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做好演示实验就显得尤为重要。
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以前,已经在前面的学习中掌握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相关知识,具备了学习本节课内容的基本知识。
3、学习任务分析本节内容是对前几节运动学的知识和研究方法的应用和提升。
通过演示实验和学生合作实验,分析得出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明确重力加速度的意义,不仅使学生对自由落体运动规律有具体、深入的认识和规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而且使学生在独立获取物理知识、探究物理规律、解决物理问题等方面获得具体的成果,体验科学研究的方法,让学生得到成功的体验,享受成功的愉悦,激发学习的热情和责任感。
本节教学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思考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实验原理和方法,特别是利用打点计时器记录运动轨迹和时间的方法及实验数据处理、结论得出、误差分析等实验方法。
本节教学的难点在于实验探究的思路、方法。
4、学习者分析学生前面已认识描述运动的基本物理量──位移、路程、速度、加速度,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并且通过对以上问题的研究,已体会到物理学研究问题的一些方法,如运用理想模型和数学方法(图象、公式),以及测加速度、处理实验数据等方法。
【三维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明白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主要因素是空气阻力,在忽略空气阻力时物体下落快慢相同;(2)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定义及条件。
2.过程与方法(1)学会运用理想化方法,体验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物理学研究方法,并能将实际问题转化为自由落体运动的模型进行处理;(2)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物理实验,根据实验现象进行合理地假假设与猜想,最后进行验证,这也是物理学中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
高中物理自由落体运动教案

高中物理自由落体运动教案2020高中物理自由落体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使学生知道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
(2)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形成条件和运动性质。
(3)掌握重力加速度的概念。
(4)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能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解决自由落体问题。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2)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教育,了解研究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培养探求知识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探究物理规律的过程中,学生感受学习物理的乐趣;(2)让学生认真体会科学研究最基本的思维方法:“观察--推理—假设、猜想—实验验证”教学重点:自由落体运动的特征和规律;教学难点: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运动性质 ;实验教具:薄纸片和石头、牛顿管、打点计时器、直尺、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前面我们学习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下面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有关知识。
速度公式: EMBED Equation.DSMT4位移公式: EMBED Equation.DSMT4速度位移公式: EMBED Equation.DSMT4推论: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T内位移之差为一恒量。
s1= s2=…= aT2二、导入新课举例:用手握住的石头处于静止状态。
(老师提问)松手后石头的运动情况如何?(学生活动)思考与讨论并猜想。
V0=0,石头竖直下落。
(老师演示)提醒同学们注意观察。
(学生活动)石头下落时做V0=0的竖直方向的直线运动。
过渡引言:今天我们就来深入的认识这一运动———自由落体运动。
三、新课教学1、演示实验一:粉笔头与纸片从同一高度同时由静止开始下落。
现象:粉笔头比纸片下落得快。
结论: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快。
教师介绍:早在2000多年前,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通过对落体运动的观察、研究,得出“物体下落快慢由物体重力决定”即“物体越重下落越快”的结论。
高一物理教案(自由落体运动 竖直上抛运动)

精解名题
1. 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把其全程自上而下分为三段,物体通过三段所用的时间之比为1:2:3,则这三段的位移之比为________,这三段中物体的平均速度之比为________。
2. 取两只网球,其中一只用水浸过,重一些,然后用一根短线连结起来,在空中同时放下,求:
巩固练习
1. 一矿井深125m,等间隔2.5s从井口自由下落一小球,问:第1球落地时第几个球从井口下落?此时第2球和第1球之间的距离?
2. 从某高处释放一粒小石子,经过1 s从同一地点释放另一小石子,则它们落地之前,两石子之间的距离将( )
A.保持不变 B.不断变大
C.不断减小 D.有时增大有时减小
5.一物体从离地H高处自由下落h时,物体的速度恰好是着地时速度的一半,则它落下的位移h等于______.
6.做自由落体的物体在某时刻的速度为30 m/s,则前1 s的位移是多少?(g取10 m/s2)
7.一个质点做自由下落的总时间为6 s,则其下落过程的平均速度为多少?(g取10 m/s2)
8.设小球做自由落体运动,在落地前的1 s内下降的距离为35 m,则落地的速度大小为多少?它是从多高开始下落的?(g取10 m/s2)
作业批改
课后反馈
答案:
知识精要
一、重力静止空气阻力零匀加速直线vt=gts=1/2gt22gs=vt2△s=gt2
热身练习
1. CD 2.10.44m/s 3. 3.5 12 7.75 4. 24m/s 5. 25m/s
精解名题
1. 2V1V2/V1+V22.33.753. 1/H,1×10104. C 5. v1v2t/2(v2-v1)
高一物理教案 自由落体运动9篇

高一物理教案自由落体运动9篇自由落体运动 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2、知道什么是重力加速度,知道重力加速度的方向和通常的取值.3、会应用相应的运动学公式解答有关自由落体运动的问题.能力目标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的兴趣,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及表述.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教材把自由落体运动作为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特例来处理,没有另外给出自由落体运动的公式,这体现了物理学从简单问题入手,用理想化的方法处理实际问题的方法.研究自由落体运动时,给出了频闪照相机的照片,但没有作定量的详细分析,只要求从图上看出物体越落越快,物体作加速运动即可.教材为了简便,援引伽利略的研究结果,直接给出了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重力加速度的讲述,也比较适合学生的思维习惯,根据实验在同一地点,从同一高度同时自由下落的物体,同时到达地面的事实.由知它们的加速度必相同,所以本节课的重点和关键是做好实验和推理分析.教法建议可以按照教材安排的顺序,在讲解的同时,通过实验,边讲边议,如果学生条件许可,可采取讨论式的教法.教学设计示例教学重点:认识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并能应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解决自由落体运动的问题.教学难点:自由落体运动中不同物体下落的加速度都为 .主要设计:一、自由落体运动[方案一]1、思考与讨论:(1)重的物体下落得快?还是轻的物体下落得快?(2)请举出一重的物体下落快的实例?(演示一团棉花和一块石头下落的现象)(3)请举出一轻的物体下落快的实例?(演示一小粒石子和一大张纸片下落情况)2、分析引导:(1)上述实验现象是因为有空气阻力存在使现象变得复杂,(教师指出)(2)演示:把纸片团成一个小纸团,再让它和小石子同时下落的现象.(3)提问:如果没有空气阻力,只在重力作用下轻重不同的物体下落快慢如何?(4)演示:按教材要求做“牛顿管”实验.3、分析与小结:(1)分析“牛顿管”实验的特点,引出自由落体运动的定义.(2)展示课件“自由落体运动的频闪效果”(3)分析频闪效果,分析出自由落体运动是加速运动,进而指出,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方案二]1、教师提出我们要研究一种见得非常多的物体运动,即物体下落的运动,问学生:重的物体下落快还是轻的物体下落的快?2、启发学生回想所见过物体的下落运动,有没有轻的物体下落快的现象?引导学生对观察到的物体下落现象总结为“有时重的物体下落快、有时轻的物体下落快”(配合演示)3、提问:怎样从理论上说明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快是不对的?让学生看教材30页有关伽利略的推理,认识到从“重的物体下落快”会导出矛盾的结论.4、提问:为什么有时重的物体下落快?有时轻的物体下落快?可通过前面的演示启发学生想到:空气阻力的作用使得物体下落问题变得复杂.5、教师问:我们应该怎样研究物体的下落运动?引导学生想到研究问题应从简单到复杂,因此应首先研究没有空气阻力时物体的下落情况.指出可根据实验来研究.6、演示:“牛顿管实验”让学生得出结论:没有空气阻力,只有重力作用时,轻重不同的物体下落快慢相同.7、教师小结: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下落的运动叫自由落体运动,轻重不同的物体自由下落快慢相同.8、展示课件“自由落体运动的频闪效果”,总结特点: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二、自由落体加速度:1、分析引导:在同一地点,从同一高度同时下落的物体,下落到同一位置时(这个位置是任意的)所用时间总是相同的.可知:这些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运动,在相同时间里发生了相等的位移,由知,它们的加速度必相同.2、让学生看书,记住重力加速度的方向,了解一些地区的重力加速度的数值.3、让学生根据匀变速运动的公式,推导出自由落体运动的公式:若学生基础较好,可根据自由落体频闪照片,用分析纸带的方法粗算一下自由落体加速度.探究活动滴水法测重力加速度的过程是这样的,让水龙头的水一滴一滴的滴在其正方的盘子里,调整水龙头,让前一滴水滴到盘子时后一滴恰好离开水龙头,测出几滴水落到盘中的总时间t,用刻度尺量出水龙头到盘子的高度差h,即可算出重力加速度.请思考:为什么不只测出一滴水下落的时间即开始计算?按前面给的方法测出一个水滴下落时间还是?为什么?重力加速度的表达式是什么?实际做一做,计算一下,当地的重力加速度.自由落体运动 21、说教材“自由落体运动”是高中物理“物体运动”一章的内容,教材的目的显然是把它作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例来处理。
高中物理自由落体课教案

高中物理自由落体课教案
目标:让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掌握自由落体的基本概念、公式和应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
时间:1课时
教学内容:
1. 什么是自由落体?
2. 自由落体的特点和规律
3. 自由落体运动的公式
4. 自由落体的应用
教学步骤:
一、导入(5分钟)
通过引入一个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思考为什么物体会自由落体,并引起他们对自由落体问题的兴趣。
二、概念讲解(10分钟)
1. 解释什么是自由落体,以及自由落体的特点和规律。
2. 讲解自由落体运动的基本公式:自由落体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
三、公式应用(15分钟)
1. 将自由落体的公式运用到实际问题中,让学生进行计算和分析。
2. 指导学生通过实验验证自由落体规律,加深他们对自由落体的理解。
四、自由探究(15分钟)
让学生自主探究自由落体运动,并结合实际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和疑问。
五、总结(5分钟)
通过回顾本课的重点内容,让学生总结学到的知识和方法,巩固对自由落体的理解。
六、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练习题目或课外探究任务,巩固学生对自由落体的理解。
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了引导、讲解、应用、探究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和特点,既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又培养了其科学探究精神。
值得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探索和完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自由落体运动、理解自由落体加速度,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在实验探索中进行研究性学习,体验学生间的交流合作。
3、情感目标:让学生受到见义勇为的思想教育和集体观念教育。
教学重点
理解不同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都相同。
教学难点
从实验中得出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及其运动性质。
教学方式
讲解、演示、师生互动、对比归纳。
教学仪器
金属片,纸片;牛顿管,抽气机;重物,直尺。
教学过程
[引入课题]
最美妈妈吴菊萍的故事:20XX年7月2日下午1点半左右,杭州滨江区的闻涛社区的一处住宅小区内,两岁女孩突然从10楼高空坠落,眼看一出悲剧即将上演。
刹那间,刚好路过的吴菊萍毫不犹豫冲过去,徒手抱接了一下女孩,自己的左臂瞬间被巨大的冲击力撞成粉碎性骨折。
但是,由于她奋不顾身的这一接,女孩稚嫩的生命得救了。
同样有着两岁儿子的吴菊萍之后被人们称为最美妈妈!
多么惊险的一幕,吴菊萍这种舍己救人的精神确实值得大家学习,如果2岁小女孩是从半米高的位置落到大人手中,小女孩会毫发无损,而从10层楼高的位置落下来后,为什么造成如此严重的后果?吴菊萍从观察到动手接住小女孩,允许她反应的时间到底有多少?她又冒着多大的危险去接小女孩的呢?
生活中有许多这种落体现象。
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我们今天只研究最简单、最理想的落体运动——自由落体运动。
[新课教学]
提问:大家看见过落体运动吗?
树叶的下落;
雨滴、雪花的下落;
蹦极时,人的下落;
工地上,从高处落下的砖头和瓦片;等等。
提问:你们仔细观察过落体运动吗?
演示实验:小石头和羽毛的下落。
实验现象:小石头下落的比羽毛快。
早在公元前4世纪,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通过观察大量物体下落的现象,归纳出:物体越重,下落得越快。
提问:是不是重的物体一定比轻的物体下落得快呢?
同学们可以通过实验研究这个问题,桌上有金属片和纸片,利用它们设计小实验,做一做。
对你看到的现象进行说明。
请一位同学到前边来,介绍他设计的实验方案,动手做一做,其他同学注意观察思考。
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这个现象又说明了什么?
可见,重的物体不一定下落得快。
显然也不是轻的物体下落得快。
物体下落的快慢不是由它们的轻重决定的。
16世纪末的伽利略,做了一个很有名的实验——斜塔实验(两个铁球同时落地),也就说明了这一点,另外他还有有一个很巧妙的推理:假设“重的物体下落得快”是正确的,那么大石头要比小石头下落得快了。
把两块石头用绳拴在一起下落,大的就会被小的拖着减慢,整体比大的单独下落要慢。
可是,两块石头加起来比那块大的还重,由此我们得出的结论是:重的物体下落得反而慢。
而前提是上面的假设。
可见,假设是错误的。
提问: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观察到:物体确实下落得有快有慢。
这是受什么因素的影响呢?
在刚才的实验里,纸片变成纸团,从受力分析的角度得出,空气阻力的影响小了,受空气阻力的影响。
提问:如果没有空气阻力的影响,也就是在一个没有空气的空间里,物体下落的图景是什么样子呢?
演示实验:牛顿管实验
在没有空气的空间里,演示金属片与羽毛的下落。
在有少部分空气的空间里,演示金属片与羽毛的下落。
在有大量空气的空间里,演示金属片与羽毛的下落。
实验现象:
(1)筒内没有空气时,金属片和羽毛下落的快慢相同。
他们的运动情况是相同的。
(2)筒内有空气后,金属片和羽毛下落的快慢就不同了。
筒内没有空气时,物体只受重力,这种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
一、定义
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自由落体运动
要注意理解“自由”这两个字:只受重力、初速度为零。
这种运动只在没有空气的空间里才能发生。
不过,在有空气的空间里,如果空气阻力的影响很小,物体的下落也可以近似看作自由落体运动。
实际物体的下落运动,受空气阻力,如果空气阻力的影响是次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忽略空气得阻力,抓住主要因素,认为物体只受重力作用,由静止下落,这样物体的下落也可以近似看作自由落体运动。
这种忽略次要因素,抓住主要因素的处理方法是物理学上常用的处理方法,称之为理想化方法。
提问:在刚才的演示实验中:小石块的下落可不可以看成是自由落体运动呢?羽毛的下落可不可以看成是自由落体运动呢?
到此为止,我们对自由落体运动有了正确的认识:不同物体从同一高度做自由落体运动,它
们的运动情况是相同的。
可是,在历史上,从公元前4世纪的亚里士多德到16世纪末的伽利略,在漫长的时间里人们是在不断地认识落体运动的。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的圣人,恩格斯称他是最博学的人。
他的著作很多,对西方的哲学和自然科学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
限于当时科技发展的水平,他在物理方面的论述,今天看来很多是不恰当的。
但是,在两千年前他能够通过观察、归纳,形成自己的一套理论体系,已经很不简单了。
我们应该正确评价他在科学发展史上的地位。
接下来,我们继续研究自由落体运动。
提问:自由落体运动是什么性质的运动呢?
演示实验:小球的下落
实验现象:
(1)从静止开始运动
(2)运动得越来越快
(3)轨迹是直线
我们不难得出: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加速直线运动。
提问: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吗?
这个问题需要我们深入研究。
在课堂上我们先来看一个摸拟实验
——用频闪照片分析自由落体运动
介绍频闪照相的原理。
频闪照相是每隔相等的时间暴光一次,每暴光一次就把这一时刻物体所在的位置记录下来,从而可以知道物体在相等的时间间隔内物体的位移。
出示一张频闪照相的数据,让同学们分组进行处理,让每组的中心发言人总结出实验结论。
小结: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二、性质
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提问:请同学们算一算,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是多少?
提出重力加速度的定义。
三、自由落体加速度
(1)定义: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在自由落体运动中的加速度都相同,这个加速度叫做自由落体加速度,也叫重力加速度,常用g表示。
(2)方向:竖直向下
下面列出了地球上不同纬度的地方重力加速度的值。
地点纬度重力加速(m·s-2) 特点赤道0°9.780 广州23°06′ 9.788 ? 武汉30°33′ 9.794 ?
上海31°12′ 9.794 ? 东京35°43′ 9.798 ?
北京39°56′ 9.801 ? 纽约40°40′ 9.803 ? 莫斯科55°45′ 9.816 ? 北极90°9.832 小结:国际上取北纬45°海平面上的重力加速度值作为标准值:即g=9.8m/s2。
(3)大小:g=9.8 m/s2,粗略的计算中,g=10 m/s2。
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因此匀加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自由落体运动也适用,大家还记得匀加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吗?
速度规律Vt=V。
+ a t
位移规律S=V。
t+at
速度位移规律Vt2 - v2。
=2aS
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g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因此:
四、规律
速度规律Vt=gt
位移规律h=gt
位移规律Vt2=2gh
练习1:这是新余九中的教学楼,共有六层,如果从六楼释放一个小球,请你估算:从开始运动起,它在1s内、2s内、3s内下落的位移分别是多少?
接下来轻松一下,做一个小游戏。
这个小实验能检验人反应的灵敏程度。
日常生活中,有时需要反应灵敏,对战士、司机、飞行员、运动员等尤其如此,当发现某种情况时,能及时采取相应行动,战胜对手,或避免危险。
人从发现情况到采取相应行动经过的时间叫反应时间。
提问:你能根据我们今天学习的知识,设计一个小实验,测出你的反应时间吗?
读一读(课本第38页)这段材料。
提问:这个实验的原理、器材、怎么操作、怎么读数、怎么计算出反应时间。
提出:可以跟踪检测自己的反应时间;检测不同人群的反应时间(性别、年龄、职业等)。
研究采集到的数据,总结出反应时间跟哪些因素有关?等等。
这就是一个研究性学习小课题,同学们可以在课外继续研究。
练习2:
小结:略
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本第二章第八节的内容,请同学们课后认真阅读课本上这一节的内容,并完成练习八的(1)至(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