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第一定律》优秀说课稿

《牛顿第一定律》优秀说课稿
《牛顿第一定律》优秀说课稿

《牛顿第一定律》优秀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牛顿第一定律》,这是人教社出

版的高中物理必修一的第四章的第一节的内容。

本次说课的内容主要为这样几个部分,依次是说学情,说教材,

说学法,说教法,说教学流程,说反思,(教学反思效果预测)。由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的设定要由学情来决定定,因此安排此种顺序。

一、学情分析

主要从这样四个方面说:学生的认知程度,学生的兴趣点,知

识掌握程度和欠缺的地方。1,高一学生大多数在15--16岁这个阶段,根据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学生们已经处于了形式运算阶段(十一二岁以上“形式运算”指对抽象的假设或命题进行逻辑转换)。因此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推理和逻辑思维的能力,2,此年龄段的

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膨胀的求知欲、乐于探索。3,同时已学习

运动学的知识和有关相互作用力的知识,在初中学习中对本节课的

内容有大致的理解,4,但是探究实验的能力不强,自主学习的能力

不强,5,所以本节课设计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习前人研究力与运动

关系的探究的过程,逐步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正确理解力与运动

的关系。

二、教材简析

主要讲述的这样几个内容:(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2)教学目标(3)教学重点(4)难点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这一章是属于动力学的知识,是研究力与运动的关系,只有懂得了动力学的知识才能根据物体的受力情况确定物体位置以及速度变化的规律,才能够创造条件来控制物体的运动。牛顿三大运动定律是动力学的核心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牛顿第一定律做为牛顿物理学的基石,

首先本节对人类认识运动和力的关系作了历史的回顾,着重介绍了伽利略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的思想方法及卓越贡献,而后讲述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物体惯性的概念。这里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都体现一个问题就是物体不受力时物体会怎么样运动,在此基础上牛顿又进步的猜想物体受到力会怎么样(这也是牛顿与其他科学家的不同思考之处),进而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归纳,在笛卡尔与惠更斯的基础上总结出力与物体质量间的定量关系,即牛顿第二定律。因此本节的知识为后续的牛顿运动定律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2)教学目标

《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物理课程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培养学生,为学生终身发展,应对现代社会和未来发展挑战奠定基础。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情,我将教材强调的教学目标进行重组,设定了以下的三维目标。

A、知识和技能

①知道亚里士多德对力和运动关系的观点及其存在的错误。

②领会伽利略研究力和运动关系的思想方法。

③理解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并能运用其解释有关的现象。

④知道什么是惯性,能举例说明物体的质量是其惯性大小的量度,

并能解释相关惯性现象。

B、过程和方法

①在实验探究牛顿第一定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在实验基础上通过

推理得到结论的方法。

②从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中受到科学思维与方法的教育。

③通过对生活中惯性现象的解释,树立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

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对学生进行严谨的科学态度的教育,了解人类认识事物的曲折

性。

②通过介绍伽利略对力和运动关系的研究,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

神。

在这里我想特别强调两点(1)本节课是可以与物理学史结合得很好的一节课,所以应通过人类对力与运动关系探索的物理学史的

简单介绍,了解人类认识事物本质的曲折,培养学生敢于坚持真理,不迷信权威的科学精神,对学生进行科学本质和科学态度的教育。(2)通过参与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笛卡尔、牛顿对力与运动关系的探究,特别是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的研究,让学生学习科学研

究的过程与科学研究的方法。

(3)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伽利略理想实验及科学思想的建立过程,了解理想实

验作用

理解牛顿第一定律以及惯性,知道牛顿第一定律适用于惯

性系

本节课是一节物理规律的教学课,通过这节课的科学探究及实验

的论证目的就是为了认识力与运动的关系,学习牛顿第一定律和惯

原因:理想实验首要的意义在于它摒弃了那种单纯依靠思辨来研

究物理的行为方式,通过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确立了实验在物理研究

中的基本地位。

(4)教学难点

难点:如何用科学的观点来代替部分学生头脑中对运动和力的错

误认识和惯性的大小

学生从日常生活经验中得到了一种被生活现象掩盖的本质的错

误的认识。认为物体的运动是力的结果,为了使学生摆脱这种观念,树立正确的认识,需要老师精心的设计和与学生进行严密的推理,

改变错误的观念。

三、学法指导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两方面的有机结合,由教材特点和学生情况,

我引导学生采用:联系生活,科学探究法、小组合作学习法、讨论法、分析归纳法等学习方法。我认为“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授之鱼不如授之以鱼”目的是让学生有足够的机会投

入到学习活动之中,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习惯,让学生由“学会”转向“会学”。

四、教法简介

我们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选择了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保证。从这样几方面阐述教学策略,模式,方法,原则,

手段。大屏幕即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讨论,又加以科学的

想象和推理,引导学生去发现知识,总结规律。

五、教学过程

为了更好实现突出重点,突破重点,进行如下的设计:以人类认

识力与运动关系的历程教学为主线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到伽利略的研究过程再到笛卡尔的观点

通过情景引入,感受活动和探究总结相结合最后引出关于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和惯性的教学。最后可以选讲惯性参考系与非惯性

参考系的教学

1课题的引入

(1)课题的引入建议要建在全章的高度引入课题,要讲清本章的地位与作用。第一章和第二章我们研究了物体的运功情况,研究

物体运动的理论我们叫它为运动学,第三章我们研究物体间的

相互作用力,那么物体的运动和力间有何关系呢?在力学中研

究力与运动的关系的理论叫动力学.(设计意图:让学生懂得

学习本节课的意义)

(2)展示两张图片警察叫司机系安全带,为什么?亚洲飞人柯受良驾车飞越黄河,他凭什么有这种胆识去飞越气势磅礴的黄河

呢?(设计意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人类认识力与运动关系的历程教学

为了更好的突破难点,设计了如下的感受活动

(1)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关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学生的前概念比较严重,建议在这里教学是设计学生的体验和讨论活动比如A让学生阅读课本的相关内容了解亚里士多德的观点;B高尔基说:“好奇是了解的开端和引向认识的途径。设计学生亲身体验,动手尝试某样东

西在桌面上运动起来;教师在这里提出这样的问题1、要让静止的书(文具盒)运动,该怎么办? 2、停止用力,又会如何呢?(学生实验后上台演示)误导学生:物理受力就会运动,

不受力就停止。得出谬论:物体运动要靠力维持。在这里展示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如果要使一个物体持续运动,就必

须对它施加力的作用。(先让学生沾沾自喜)

3教师实验演示:推一辆小车,撤去推力,小车没有立即停下,

而是物体慢慢停下来。让学生体会物体运动不需要力维持,运动的

物体停下来是由于受到阻力的缘故。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通

过自身感受体验,观察现象,并提出自己的论点,(学生会发现产

生自相矛盾观点),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C交流互动,合作学习。通过这样的分析,体验,讨论后学生应得出亚里士

多德观点是错误的,物体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运动之所以停下来,是因为受到了摩擦阻力。如果没有f物体会一直运动下去。

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的感知人类历史的认识过程,进行如下的一些设问

下面将通过这样的问题引入伽利略的研究,“人类历史上哪个科学家最先发现这一错误的?”自然过渡到伽利略的研究过程。伽利略的研究过程(主要分为这样过程)

提出问题

猜想与假设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进行试验

分析与论证(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伽利略敢于坚持真理,不迷信权威和对科学的执着精神

提出问题:伽利略注意到,当一个求沿斜面向下运动时,它的速度增大,而向上运动时,速度减小。

猜想与假设:当求沿水平面运动时,它的速度应该不增不减。但是实际情况确实,即使沿水平面运动,球也越来越慢,最后停下来。伽利略认为,这是摩擦阻力作用的结果,因为他同样还观察到,表面越光滑,球便会运动得更远。于是,他推断:若没有摩擦阻力,球将永远运动下去。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伽利略为了说明他的思想设计了一个实验,

伽利略通过对接的斜面实验发现让小球从静止状态开始向下运动,

小球将冲上另一个斜面,如果没有摩擦,小球将上升到原来的高

度。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小球在这个鞋面上仍将达到同一高

度,但这是它要运动得远一些,如果将第二个斜面平放,则小球沿

第二个斜面运动的长度将增加,进而他提出了“理想斜面实验”并

得出结论;如果斜面水平,则运动将继续下去而不需要外力来维

持。这就是说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同时他提出“任何速度

一旦施加给一个运动着的物体,只要除去加速或减速的外因,此速

度就可保持不变,不过这是只能在水平面上发生的一种情形”这一

发现接近于牛顿的惯性定律。但是,伽利略的表述中有明确的“圆

惯性”的烙印,他指的匀速运动是沿与地心等距的水平面运动。并

且伽利略把重力看做物体内在的属性,把它排除在外力之列,这是

他的局限性。

进行试验,分析与论证:动画模拟

进而学生可得到结论物体运动不需要外力来维持。这就是说力不是

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反思科学探究的过程,可以再用实验近似验证(气垫导轨)

思维方法提升:在这里要说明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的意义

以可靠的事实为基础,进过抽象思维,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从而更深刻的揭示自然规律。爱因斯坦曾经说过“认得思维创造出一直在改变的一个宇宙图景,伽列略对科学的贡献就是在于毁

灭直觉的观点而用新的观点替代它,这就是伽利略的法相的重大意义。”

(3)笛卡儿的观点

这部分是新教材当中新增加的内容,在讲笛卡尔观点的时候与伽

列略的观点进行比较,看在哪些方面有了发展。笛卡尔是法国自

然哲学家的代表人物,他纠正了伽利略惯性原理中圆惯性的缺陷。

提出“如果物体处在运动之中,那么如无其他原因作用的话,它

将继续一同速度在同一直线方向上运动,既不停下,也不偏离原

来的方向。”可见迪卡儿对伽利略的观点和提升。牛顿的惯性定律

直接继承了笛卡儿的这一发现。

3.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

建议这里特别介绍一下牛顿对动力学所做的贡献,牛顿是动力学

的奠基人。牛顿在1687年出版了他的名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在这部著作中,牛顿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是整个动力学的基础。

薄柏曾这样评价,“自然和自然的法则在自然中隐藏;上帝说,让牛

顿去吧!于是一切都被照亮。”

这里可以让学生阅读教材68页左侧小字部分,无论在亚里士多德那里还是在伽利略和笛卡尔那里,都没有力的概念。牛顿的高明之

处在于他将物体间复杂多样的相互作用抽象为“力”,进而将运动

与力的关系明确总结出牛顿第一定律。

(1)介绍牛顿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自然的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内容:

科学推论得出结论

(2)让学生讨论得出对第一定律的理解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

静止状态

(力不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

外力作用是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我们说牛顿明确定义了惯性这一概念,指出惯性是物体固有的对改

变运动状态的抵抗力。并且定义了质量,指出惯性与质量成正比。

在这个基础上,采用了笛卡儿的表述作为他的第一条运动定律,即

惯性定律。前面我们已提到牛顿明确的力的概念,并把力限制为物

体将相互作用的自然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外因。而且发现了作用

力与反作用力这一重要的定律。

因此再次说明第一定律是牛顿运动学基石。

(3)再次提醒学生

牛顿第一定律是利用逻辑思维对事实进行分析的产物,不可能用实验直接验证。

力和运动的关系:力是改变物体运功状态的原因。

如何理解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速度的变化

(4)将牛顿观点与伽列略和笛卡儿的观点进行比较

(5)情景讨论

4.关于惯性的教学

(1)通过观看惯性的视频录像,复习惯性的概念(球车视视频)(2)让学生体验感受身边的惯性(打象棋)

(3)对“固有属性”的理解(学生讨论)

与状态,速度,受力均无关

惯性表现为物体改变运动状态的难易程度,物体惯性越大,运动状态越难改变。

物体都有抵抗运动状态变化的本领。

(4)惯性大小是教学的难点

可通过实验及视频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实验:弹簧穿过一细线与两质量不同的小车相连,剪断细线,观察的车的运动

速度相同质量不同的卡车和小汽车在相同的作用力下启动和制动。通过观看视频学生会得出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质量大小反应物

体运动状态改变的难易程度。

(5)惯性定律和惯性的区别和联系

惯性定律是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是所遵从的运动规律

惯性是物体固有的属性,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6)可以让学生举出几个应用惯性的例子,加深对惯性的理解系安全带飞跃黄河锹仍沙子

5.惯性参考系与非惯性参考系的教学

(1)牛顿第一定律成立的参考系为惯性参考系。相对于地球静止或匀速运动的参考系。

(2)牛顿第一定律不成的参考系为非惯性参考系。相对于地面加速运动的参考系。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体现在科学探究的思想,将物理学史与物理规律教学经行有机渗透,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实际的教学中可能运维师生互动不足达不到教学效果,要针对学生的认识水平进行合理的调节。

参考课题

惯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走进伽利略(牛顿)

非惯性系的研究

高一物理:牛顿第一定律(教学案例)

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教材 物理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物理教案 / 高中物理 / 高一物理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案例)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物理知识,可以让学生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对事物的理解认识也会有一定的帮助,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高中高一物理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知识要点] 1.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观点: ①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②力是产生物体运动的原因。 2.伽利略的运动观: ①他的观点来源于伽利略的理想实验。 ②观点:物体不受力时,将保持自己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3.: ①来源于实验。 ②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 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③又叫惯性定律。

4.惯性: ①物体保持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叫惯性。 ②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重点难点分析] 惯性大小的讨论: ①惯性就是使原来运动的物体(不管是匀速、是加速还是减速)匀速直线运动,使原来静止的物体静止。 ②惯性是物体的固有性质,宇宙万物中任何物体都具有惯性,没有惯性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③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物体惯性大小与物体的运动速度、物体的密度、形状、体积无关。物体的质量越大,物体的惯性就越大,越 难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④只要物体的质量不变,物体的惯性就不变。所以“克服惯性”“惯性增大”“惯性减小”是错误的。 ⑤惯性大小表示物体改变运动状态的难易程度。物体惯性越大,越难改变运动状态,惯性越小,越容易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案例

初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并能用语言表述牛顿第一定律。 2、理解什么是惯性,能够列举生活中有关惯性的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了解伽利略“理想实验”的科学方法,经历“探究物体不受力时怎样运动”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2、通过实验和观察活动,体验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物体不受力时怎样运动,形成实事求是、不迷信权威、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 2、通过学习惯性的应用,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与难点】 重点:“理想实验”法,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 难点:让学生确信牛顿第一定律并理解其内涵。 【教学准备】 教师:小车、木块、纸条、玻璃板、象棋子、杯子(内盛水)、硬纸板、鸡蛋。学生:斜面、小车、木板、棉布、毛巾。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明确任务 引导学生看两张来自生活的图片(多媒体投影): ①警察叫司机系安全带,为什么? ②亚洲飞人柯受良驾车飞越黄河,他凭什么有这种胆识去飞越气势磅礴的黄河呢?

师:要解决这两个问题,我们首先来研究有关“牛顿第一定律”的知识。 板书课题:牛顿第一定律 投影:学习目标 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了解它的探究历程。 2、通过活动体验任何物体都具有惯性。 二、维持运动需要力吗? 1、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知道力可以使静止的物体运动,也可以使运动的物体静止,可见力和物体的运动有密切的关系。关于力和运动的关系,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一个观点——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他的观点一直维持和统治人们的思想近两千年,直到三百年前伽利略才提出了新的观点——物体运动不需要力。你同意谁的观点呢?请各小组自主探究。 投影:自主探究提示: (1)观察课本第44页图12.5—1,想想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现象?从这些现象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吗? (2)结合生活体验回答下列问题:①怎样能够使静止的足球运动起来?②足球离开运动员的脚以后,在草地上滚动的过程中速度有何变化?③骑自行车时,如果停止蹬车,自行车运动情况会有什么变化? 因此,你认为物体的运动是不是一定需要力来维持?物体的运动和物体受力之间可能有什么关系? (3)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都对物体的运动和受力关系进行了研究,你同意谁的观点? 2、展示交流合作学习成果 师:你是同意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还是同意伽利略的观点?说出你的理由。 生1:静止在课桌上的书,用力一推由静止变为运动,不推,重新变为静止。可见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 生2:骑自行车时我们停止蹬车,车仍然继续运动;踢出去的足球能继续在空中飞行;掷出去的铅球能继续向前运动,可见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生3:物体的运动有时需要力,有时不需要力来维持。 生4:我们组也认为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如汽车刹车后仍能继续滑行一段距离。

《牛顿第一定律》案例分析

《牛顿第一定律》案例分析 ——徐光辉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 能力目标: 1.通过斜面小车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实验分析,初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分析、概括、推理). 情感目标: 1.通过科学史的简介,对学生进行严谨的科学态度教育. 2.通过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给学生以科学方法论的教育.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通过回忆思考的形式提出问题:如果物体不受力,将会怎样?通过小车在不同表面运动的演示实验,使学生直观的看到物体运动距离与阻力大小的关系,为讲解伽利略的推理作准备。然后讲述伽利略的推理方法和通过推理得出的结论,再介绍迪卡儿对伽利略结论的补充,牛顿最后总结得出的。通过这些使学生了解定律的得出是建立在许多人研究的基础上的,正如牛顿所说:“如果说我所看的更远一点,那是因为站在巨人肩上的缘故”。最后指出不是实验定律,而是用科学推理的方法概括出来的,定律是否正确要通过实践来检验。给学生以科学方法论的教育。 本节课的重点是揭示物体不受力时的运动规律,即牛顿第一运动定律。 教法建议 1.学生学习的困难在于从生活经验中得到的一种被现象掩盖了本质的错误观念,认为物体的运动是力作用的结果。如推一个物体,它就动,不再推它时,它便静止。为使学生摆脱这种错误观念,首先要把运动和运动的变化区别开,树立从静到动和从动到静都是“运动状态改变”的概念,这是为了揭示力和运动的关系做的重要铺垫。其次,通过实验确立“力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的概念。再通过推理建立“不受力运动状态不变”的概念。 2.通过图9-1演示实验的比较、分析、综合、推理是本节课的核心,可对学生进行简单的科学推理方法的教育。在此演示实验中可通过设计不同的问题渗透研究方法。 3.本节课可按着人类对知识的认识顺序组织教学,让学生体会规律的认识过程,对学生进行学史教育。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伽利略的研究——笛卡尔的补充——牛顿的总结。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通过对小车实验的分析比较得出。 教学难点: 1.明确“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观点是错误的。 2.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 教学用具:斜面,小车,毛巾,棉布,玻璃板,微机,实物投影,大倍投电视。 教学过程 一、实验引入:批驳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演示1]在桌面上推动木块(或板擦)从静止开始慢慢向前运动,撤掉推力,木块立即停止。分析:日常生活中也有许多类似的现象,(如推桌子)。这些现象从表面上看,“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才能使物体继续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停下来.”即:板擦的运动需要推力去维持。于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根据这些现象总结出“物体的运动需要力去维持”。这种观点在历史上曾被沿用两千多年,但时沿用两千年是否就一定正确呢?也可能有人曾表示过怀疑或有人认为就是错误的,但没某能说服别人的理由。

《牛顿第一定律》教案设计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常识性了解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了解牛顿第一定律。 能力目标:1、通过斜面小车的运动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实验分析,初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分析、概括、推理) 情感目标:1、通过科学史的简介,对对进行严谨的科学态度教育。 2、通过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给学生以科学方法论的教育。教学方法:控制变量法、实验推理法、情景问题法、实验探究法 教学用具:斜面、小车、毛巾、棉布、小红旗、木板、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教学重点:通过对小四实验的分析比较得出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难点:1、明确“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观点是错误的。 2、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 教学过程: 一、实验引入: [演示1]:教师在桌面上用手推动粉笔盒,从静止开始慢慢向前运动,撤去推力,粉笔盒立即静止。 师:同学们在我做的这个实验中,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 生1:粉笔盒原来是静止的,后来运动,最后又静止了。 生2:粉笔盒受力后由静止变为运动,力消失后又静止了。 教师分析:其实在日常生活中也有许多类似的例子,(如同学推桌子),从表面现象上看,“必须有力作用在粉笔盒上,才能让粉笔盒运动,如果没有力的作用,它就要停下来”即:粉笔盒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于是,在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根据这些现象总结出“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这种观点在历史上曾被沿用了两千多年。但是沿用两千多年的是否就一定正确呢?我们来看看下面的这个实验: 二、新课教学 [演示2]:在桌面上放一个小球,用力推它,小球滚动,手离开小球后,小球还滚动了一段距离才停下来。 师:哪位同学从这次的实验现象中发现了与前面实验现象不同的地方? 生1:小球在不受力的作用时仍移动了一段距离,最后受到阻力的的作用还是停下来了。 生2:前面用的是方形的,这次用的是球形的。 师:看来大家都观察得很仔细,非常好。从实验中我们可以知道:“小球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仍可以移动。”即: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这个结论是两千年后的科学家伽利略提出的。这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相矛盾,那么,这里有两个相互矛盾的观点,到底哪个是正确的呢?应用什么办法呢? 生:用实验探究法来确定。 师:好,现在就根据你们桌面上给的器材,四人一组,相互讨论,设计一个

牛顿第一定律课堂实录

牛顿第一定律课堂实录(高中)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及其主要推理过程和推论,知道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意义。 3、理解惯性的概念,会正确解释惯性现象。 过程与方法 1、体验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理解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2、通过实验加深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3、观察生活中的惯性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对力和运动关系的不同认识,通过对笛卡儿的推论和牛顿第一定律的比较分析,了解人类认识事物本质的曲折性。感悟科学是人类进步的不竭动力。 2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对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正确理解;科学思想的建立过程 教学难点 力和运动的关系,惯性和质量的关系 3教学过程 3.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同学们我们来做一个小实验,把课本放在头上静止不动,另一个学生轻轻地在后面推你一下,我们会看到什么现象?(情景创设,引入新课) 学生们在自己的位置做实验 学生:课本从头面掉下去。 老师: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现象? 学生:因为惯性,人往前走,书要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所以书从头后面掉了下来。 老师:这就是我们初中已经学习过的牛顿第一定律,那么,它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的呢?惯性与什么因素有关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来共同探讨和学习这一节(牛顿第一定律) 新课展示 一、力和运动有什么关系呢? 1、亚里士多德 【阅读与思考】 结合课本68页的内容,组织学生思考、讨论并引导学生得出下列问题的答案。(1)老师: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什么,他凭什么得出观点的?学生: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观察、直觉和经验。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案例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案例 (准备阶段) ★教材分析 牛顿运动定律是动力学的基础,正确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是学好物理的关键,教学中应联系生活、贴近实际,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l、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是本节课的重点,通过实验和生活的例子进一步体会,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这对以后研究问题,受力分析都是非常重要的。 2、惯性与质量的关系是这节课的难点,通过举例反复体会。 ★学生分析 1、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还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人们正确认识这个问题,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同样学生要正确认识它,也要克服日常经验带来的错误认识,所以一开始就用了两个实验,让他们通过观察、思考,来澄清错误的认识。 2、惯性是一个重要的概念。虽然学生在初中接触过,但仍有一些学生误认为“物体在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时才有惯性”。不理解一切物体都有惯性,而且惯性大小与质量有关。要解决这问题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通过实例分析慢慢接受。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知道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知道它是逻辑推理的结果,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3、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要能透过现象了解事物的本质,不能不加研究、分析而只凭经验,对物理问题决不能主观臆断.正确的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 2、帮助学生养成研究问题要从不同的角度对比研究的习惯. 3、培养学生逻辑推理的能力,知道物体的运动是不需要力来维持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一些简单的器材,比如:小球、木块、毛巾、玻璃板等,来对比研究力与物体运动的关系,现象明显,而且更容易推理。 2、培养科学研究问题的态度。 3、利用动画演示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帮助学生理解问题。 4、利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认识惯性与质量的关系。培养学生大胆发言,并学以致用。 ★教学重点 1、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知道惯性与质量的关系。 ★教学难点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

《牛顿第一定律》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一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第一节。 牛顿运动定律是联系力和运动(动力学)的桥梁,牛顿第一定律揭示了运动和力的关系,是动力学理论的基础,是牛顿物理学的基石。教材针对“运动是否需要力来维持”这一问题,利用简单实验批判亚里士多德单纯从经验出发得出的错误结论,在此基础上引入伽利略利用逻辑思维构造的理想实验,利用逻辑推广得出“没有摩擦力时,小球将沿水平面一直做匀速直线运动”,说明“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然后介绍由牛顿总结的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教师要补充深化该定律的物理意义:(1)提示了物体在不受外力(合外力为零)时,物体的运动规律;(2)揭示了任何物体都有(隐含)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惯性(惰性且屡教不改);(3)提示(隐含)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4)揭示了在任何惯性参考系(加速度等于零)中,观察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是等价的。 在学习之后,学生不但应当能用这个规律解释力与运动的关系相关问题,而且还应该认识到理想实验是比简单经验总结更合理的科学方法。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把在第二章学习到的运动学知识和第三章学习到的力学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为后面牛顿第二定律等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其中科学家自身创造性思维品质和敢于质疑、坚持真理的献身精神是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好素材。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高一年级大部分学生积极性、主动性较强,学习热情高,有参与意识。这是在教学中发挥其主体作用的前提。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运动和力”的基础知识,对定律又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故他们对定律的认识比较熟悉,大部分学生都能接受定律本身知识,但是在具体应用和认知上会有片面现象,所以迫切需要深入理解规律来弥补已有知识在处理相关问题时的缺陷,而且好奇心强是高中学生的心理特征之一,可以通过生动直观的物理实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为全面提高接受能力。 本节内容在初中阶段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定律的理解还不深入。所以高中阶段的学习,应该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发现其理解上存在的问题、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

探究性物理实验的教学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与评析 靖江市季南初级中学陈一平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经过分析、归纳和推理建立牛顿第一定律。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并能用于分析实际现象。 3.通过观察和归纳建立惯性的概念,并能用于解释与惯性有关的现象。 能力目标: 1.通过斜面小车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实验分析,初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分析、概括、推理)。 3.通过解释生活中的惯性现象,进行物理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 4.会小组讨论设计简单的惯性实验 情感目标: 1.通过对实验探究活动的参与,让学生认识到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 2.通过对惯性现象的观察,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 二、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对实验探究的参与,强化学生分析与论证的能力,加深对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理解。 难点:转变学生的经验观念,正确理解牛顿第一定律。 三、教法与学法、实验器材 教法:采用矛盾冲突教学法、实验探究法、多媒体教学法和重点讲解法。这样在突破难点,形成重点的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学法:探究式学习法、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 实验器材:器材3人一组。斜面小车、重物、纸条、盛水杯子、鸡蛋、硬纸片、小车、木块、棋子、木尺等

四、教学过程 (一)牛顿第一定律 1.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师:在盛有适量水的杯子上放一塑料片,在塑料片上放一生鸡蛋,用直尺迅速敲击塑料片,鸡蛋落入杯中 师:同学们要想了解其中的奥秘,我们一起来学习《牛顿第一定律》 点评:简单的但扣人心弦的实验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2.我们一起实验 我们一起做实验:(1)手推桌子(2)手推砝码 得出初步结论:没有力,物体就不能运动;有力就物体运动。 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我们一起再做实验:(1).踢出的足球,足球继续运动(2)手推小车 得出结论: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现在我们有两个观点:A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B 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点评: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挖掘学生身边的、熟悉的物理现象,遵循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新课程理念,通过实验学生初步得出两个观点:A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B 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形成矛盾冲突,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求知欲。两组实验全都是学生自己实验,这样培养了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结论有学生自己归纳得出,培养学生的分析概况能力。 3.我们一起研究 我们从踢出的足球在草坪上滚动最终停下来着手研究起。 教师:(1)踢出去的足球在草坪上滚动的停下的原因是? 学生:足球受到草坪的摩擦力(阻力) 教师:(2)踢出去的足球在草坪上滚动的停下的距离总相同?为什么? 学生:不同。足球的速度、摩擦力等 教师:(3)踢出去的足球在草坪上受到的阻力越小,滚动的停下的距离将怎样?学生:越长

九年级物理:牛顿第一定律导学案(教学方案)

初中物理标准教材 九年级物理:牛顿第一定律导学案(教学方案) Learning physics well can also cultivate your logical thinking ability, learning physics well can make you live a better life.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专业教学设计系列下载即可用 --- 九年级物理:牛顿第一定律导学案(教学方 案) 【导学目标】 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2、知道物体的惯性。 3、通过实验体会阻力的作用效果和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4、通过活动和阅读感受时刻存在于我们身边的科学。 【导学重点】 1、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与理解。 2、对惯性的理解。 【导学难点】

对物体运动状态之所以改变或不变的正确理解。 【学法提示】 思考“物体的运动需要力的维持吗?”进行感性猜想,仔细观察老师所做的45页实验的实验现象,根据现象联系“力的作用效果”进行理性辨证思考。教时:2课时 【导学过程】 一、预习导学 1、利用5分钟通读教材44页“维持运动需要力吗?”结合亲身经历猜想: 物体的运动(“需要”、“不需要”)力来维持。 2、利用5分钟读教材46、47页教材,结合老师所做的实验完成下列问题: (1)、叫惯性。惯性是一切物体都具有的,惯性的大小只与有关,与速度的大小等其它因素无关。 (2)、也叫惯性定律,但两者物理意义不同。 (3)、叫惯性现象。

人教版《12.5 牛顿第一定律》新课标教学设计(方案二)

人教版《12.5 牛顿第一定律》新课标教学设计(方案二) 从容说课 本节内容是在前几节机械运动及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力和运动的初步知识.如本节内容中的第一个知识点“牛顿第一定律”,是在上节力的作用效果之一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如果物体不受力将会怎样运动),通过实验、分析、推理得出的.惯性是学生生活常见的现象,但同学们很少想过为什么,教材从学生熟悉的事例入手提出问题,容易引起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解释清楚了现象,对牛顿第一定律也就有了很好的理解和应用.二力的平衡也是在惯性定律的基础上提出问题,通过学生的探究得出了二力的平衡条件.二力平衡的情况随处可见,力学问题中经常要运用二力平衡的条件来进行分析,因此,牛顿第一定律的得出和二力平衡是本节的重点,对惯性现象的解释是本节的难点. 教学中教师重在引导,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及现象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合理推测,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又能用所学知识分析、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2.知道惯性的概念,会解释简单的惯性现象. 3.知道二力平衡,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会应用二力平衡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能力目标 l.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科学想象能力. 2.通过活动体验任何物体都具有惯性.尝试用已知的科学规律解释具体问题,具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和浯言表达能力. 三、德育目标 通过活动和阅读感受科学就在身边,体验科学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增强对科学的热爱.教学重点 牛顿第一定律及二力的平衡. 教学难点 惯性现象的解释. 教学方法 探究法:通过学生的探究实验,引导学生正确推理,概括出牛顿第一定律,总结出二力平衡的条件. 分析法:在学习掌握牛顿第一定律的基础上,通过学生们的讨论分析解释生活中的现象,理解惯性的概念,学会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教具准备 惯性小车、斜面、光滑木板、毛巾、棉布、棋子、直尺、长方木块、两个定滑轮、钩码若干、细绳、投影仪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收集与教材P34图11.5-1中内容相关的录像资料让学生观看.

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教学点评

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交流、讨论及答疑学习简案 达成目标: (1)知道亚里土多德的物体运动与力结论 (2)知道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与主要推理过程和理论,知道理想实验的方法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3)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意义, (4) 理解力与运动关系,知道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5 )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质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6)会应用牛顿第一定律解答生活中的相关惯性的习题 教学谁备: 气垫导轨装置、双斜面演示装置质量不同体相同的两相小球、铁架台、三位科家头像红豆、电吹风,垫块等。 课堂学习形式 学生汇报、老师指导、讨论交流、-展示质疑、老师答疑、拓展延伸 学习程序: 一、教师视频资料导入 二、学生汇报、交流 (人类对运动与力的关系的认识:亚里土多德伽利略笛卡儿和牛顿的主要观点) 1、亚里土多德观点 2、伽利略观点 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的主要操作方法 (1)、改变斜面与物体间的摩擦,小球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是: (2)减小斜面的倾角,小球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是: 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的主要推理方法是: (1)如果斜面没有摩擦,小球的运动情况是: (2)如果斜面足够长,小球的运动情况是: 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的推理结论是: 3、笛卡儿观点: 4、牛顿第一定律:内容: (1)、牛顿第一定律是:实验定律理想实验定律还是理论推导出来的 (2)、从三个方面理解牛顿第一定律: A、明确了惯性的概念,定律前半句话,“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揭示了物体的一个重要属性------惯性。 B揭示了运动和力的关系:定律的后半名句话,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即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C定律的实际意义:定律描述的是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的运动状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生活中物体受合外力为零与物体没有受外力作用的效果上是等效的,因此定律适应于受合外力为零的情况。此外物体在某个方向所受合外力为零,某个方向上定律适应。 三、老师答疑、演示互动 四、互动练习 五、小组讨论学习---拓展知识(必做1题,任选一题) 1、画出飞机水平匀速飞行每隔相同的时间投一炸弹,地上的人看空中三颗弹的位置关系图。 2、地球自西向东转,地面上人向哪个方向可能跳得远些?发射航天器向哪个方向能利用地球自转的惯性 3、利用惯性知识设计一个简易区分稻谷好坏的风车图和传送区分的简图 4讨论:惯性系与非惯性系 定律中“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中描述运动的参考系-------指的是哪个? 牛顿第一定律成立的参考系为惯性系,不成立的为非惯性系。 六、板书设计: 课题:牛顿第一定律 亚里土多德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错误) 伽利略观点:物体运动不需要力维持 笛卡儿观点: 牛顿第一定律: 应用与练习 七、开启下节 要定量的掌握力和运动的关系,真的实现改变力的大小来控制物体的运动在下一节将要学到牛顿第二定律来解决。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 八、作业: 1、长江活页作业十七。 2、网上完成第二节自主学习任务;

《牛顿第一定律》课例分析报告

《牛顿第一定律》课例分析 桦甸第一中学唐柏慧 【任务分析】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能叙述牛顿第一定律的容,确认力并非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 原因。 2.进一步理解“控制实验条件”的方法。 能力目标: 1.培养和提高实验设计与操作、现象描述、总结归纳等能力。 2.学习“归纳推理”这一科学方法 情感目标: 1.通过对牛顿第一定律得出过程的体验,感受科学成果往往是多人智慧的结晶。 2.培养实事的科学态度。 【教材重、难点】 重点:牛顿第一定律。 难点:牛顿第一定律的推理过程。 【教学原理】 启发教学原理,循序渐进原理,知智统一原理。

【教学方法】 讨论法探究法情境教学法。 【教具准备】 1.斜面、斜面小车、直尺、木板、毛巾、棉布、玻璃板、长方形木块、棋子。(每组一套)2.教学课件。 【案例描述】 一、引入新课:探究力与运动的关系 学生实验(1):将木块放在粗糙的水平桌面上,木块不动。用手轻推木块,木块移动,松手后木块马上静止不动。 设问:⑴木块为什么会运动⑵为什么会停下来?⑶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学生猜想:⑴因为手的推力使木块移动了。⑵因为不用力了,所以木块不动了。 ⑶推力是维持木块运动的原因。 (设计意图:运用实验激发学生求知欲,同时深化力的概念。) 学生实验(2):将木块放在玻璃板上,用手推动木块后放手,木块仍能继续运动一段距离后停了下来。 师:从实验⑵可以看出木块不受推力作用时,仍运动了一段距离,可见同学们的猜想⑶是否正确?(让每组同学起来发表自己的意见) 学生归纳得出结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设问:推力和木块的运动有怎样的关系呢?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学生猜想:⑴推力使物体由静止变运动。⑵物体运动可能不需要力。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知道没有外力作用,物体也可能运动,那么没有外力作用,物体将作怎样的运动呢?从而引出新课。) 二.讲授新课:探究牛顿第一定律 第一阶段:采用“矛盾冲突法”,借助于信息技术媒体优势尽力展示生活体验、亚里士多德观点与伽利略思想实验矛盾冲突,激发学生探究欲望,使学生有较高的热情支发现问题,为运用矛盾冲突法纠正错误认识,建立的正确认识作好铺垫。 第二阶段:实验探究。以动画展示斜面小车实验过程,给学生以启示,引导学生发现实验的技术关键,让学生自主、合作利用身边的物品设计自己的实验方案,动手实验探究,教师起组织者、帮助者的作用,尽量让学生自己分析、交流、推论并表述出牛顿第一定律容。 设问:1、静止在老师手中的书,如果不受力了,会怎么样?2、图中正在做曲线运动的过山车,如果突然一切外力全部消失,它会怎么样呢?猜想:⑴静止。⑵运动速度越来越慢。 ⑶……⑷…… 师:无论哪种猜想正确,必须找到充足的根据,说服对方。我们最好从哪里找根据?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实录20

4.1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实录 (一)引入新课 开门见山,阐述课题:前面几章学习了运动和力基础知识,这一章开始我们研究力和运动的关系。第一节课我们来学习牛顿第一定律。 (二)进行新课 教师活动:多媒体播放古代人劳动的漫画: 边播放边说,人推车走,不推车停,由此看来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 才运动,没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就不运动——这是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 德说的,不是我说的。是这样吗? 学生活动:学生观看漫画:人推着车子,汗流侠背,推车的人放下车,一边擦汗,一边叹气。 通过看漫画思考问题。 教师活动:下面你就利用桌子上的器材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 让学生利用桌子上的器材,自主设计实验,分别研究: l、力推物动,力撤物停。 2、力撤物不停。 教师巡回指导,提出问题:物体的运动是不是一定需要力? 学生活动:利用桌子上的器材:小车、小球、毛巾、玻璃板、斜槽、刻度尺。做实验: 1、桌子上铺毛巾,小车放在毛巾上,推它就动,不推就停。 2、撤去毛巾,让小车在桌面上,推一下小车,小车运动一段才停下来。 教师活动:你还能举出其他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吗? 刚才的两个实验为什么会出现两种现象呢?矛盾出在哪呢? 学生活动:学生举例讨论,比如:自行车蹬一段时间后停止蹬车,自行车会滑行一段距离;溜冰;冰面上踢出去的冰块。等等。 点评:通过举例进一步理解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对比。通过对比实验可以进行逻辑推理,如果接触面非常

光滑没有摩擦,那小球会怎样? 学生活动:用小球做对比实验 A、使斜槽和桌面吻合,让小球从斜槽上滚下,标出滚动距离。 B、在桌面 上放玻璃板,使斜槽和玻璃板吻合,让小球从同样的高度滚下,标出滚动的 距离。 对比发现,接触面越光滑,滚动距离越远。[总结得出]小球运动停下来的 原因是摩擦力。如果接触面非常光滑小球会永不停止。 点评:1、对比实验,找出问题的本质.从而理解物体的运动和力的关系. 2、在对比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逻辑推理. 教师活动: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结合实验进一步总结:(并板书) 物体的运动是不需要力来维持的。(力撤物停的原因是因为摩擦力。如果没 有摩擦力,运动的物体会一直运动下去)。最早发现这一问题的科学家是伽 利略。伽利略是怎么研究这个问题的呢? 教师活动:边介绍边用多媒体播放伽利略的理想实验。要动态出以下效果: (1)对称斜面,没有摩擦小球滚到等高。 (2)减小另一侧斜面倾角,小球从同一位置释放要滚到等高,滚动距离就会越远。 (3)把另侧斜面放平,小球要到等高,就会一直滚下去。 根据这一现象伽利略得出了什么样的结论? 学生活动:观察并回答提出的问题: 运动的物体如果不受力物体将匀速运动下去。 点评:通过观察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启发学生在研究科学问题时大胆的设想和科学的推理都是很有必要的。 教师活动:用气垫导轨消除摩擦。让滑块在导轨上滑动,利用光电门测出滑块在不同位置的速度。 学生活动:学生记录数据并比较。确信他的正确性。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认识、总结力和运动的关系。 让学生阅读课文找出: l、伽利略的观点。 2、笛卡儿的补充和完善。

牛顿第一定律教案

牛顿第一定律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牛顿第一定律 2.知道惯性的概念,并能用惯性解释一些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了解人类探索力和运动关系的过程 2.在用伽利略斜面实验研究力和运动关系的过程中,学习理想实验这种科学研究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探索过程中,学习科学家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和敢于质疑、坚持真理的献身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牛顿第一定律 2.教学难点:力和运动关系的得出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个定律从人类开始有这个意识到最后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要经过许多人不断思考、不断完善、不断提高的过程。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与发展过程也不例外,今天这堂课让我们重踏科学家的历史之路来探索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过程,从而来体会科学家探索未知世界的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板书课题——牛顿第一定律) 问题1:有人认为“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静止在一个地方。因此,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这正确吗? 你有以下三项选择: 1.如果你认为上述结论是错误的,请你用事实或推理驳斥之。 2.如果你认为上述结论是正确的,请你为其作辩护。 3.如果你承认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而对有些现象又想不通,请你提出这些现象,让大家一起来解决。 让学生思考后,师表态:是正确的。并通过演示:在桌面上演示,用力推动一辆轮子朝上的小车,小车就运动且维持运动,撤去推力,小车马上停止运动。故意支持错误观点来引发学生进行讨论与争辩。(引导学生通过列举事实——只要将车轮子朝下推动或汽车、自行车“趟车”或设计实验——斜面小车(学生设计、教师演示)来进行判断出正确的观点:运动的物体之所以停止运动是由于受到摩擦阻力的缘故或如果没有摩擦,物体将永远运动下去。(上述观点是错误的。) 问题2:上述错误的观点是谁首先提出来的呢?(亚里士多德) 介绍亚里士多德:(PPT显示) 问题3:今天的我们能轻而易举证明是错误的观点,而历史上的伟人为什么会犯错误,并能延续两千多年呢?(犯错原因:当时还不知道有摩擦力的存在,人们对事物的研究还局限在通过对事物的观察而直接得出结论(光凭经验来做判断),缺少思辨的过程,不需要去证明。 他对物理学的贡献又体现在哪里呢? (贡献: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第一个想到了力与运动之间存在关系。) 问题4:在历史上第一个推翻亚里士多德关于力与运动关系的观点的人是谁呢?(伽利略)介绍伽利略:(PPT显示:) 问题5:伽利略是为了要推翻亚里士多德关于力与运动关系的观点而提出著名的斜面理想实验的吗?(否)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案例.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案例 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掌握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意义。 2.知道什么是惯性,知道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3.知道运动状态和运动状态改变的意义。 4.理解运动状态改变与物体受力的关系。理解力是使物体产生加 速度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了解有关运动和力的关系的历史发展,知道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A类学生具有挑战权威的意识。敢于创新,大胆假设,是物理学家的必备素质。 学习重点: 1. 牛顿第一定律。 2. 力是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是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学习难点:1 、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标志 2、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速度的大小与惯性无关。 主要内容:一、人类对运动和力的关系的探索历程 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是动力学的基本问题。人类正确认识这个问题, 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1.十七世纪前对运动和力的关系的认识(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观点): 力是维持问题运动的原因。 基本观点: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静止下来。 根据:经验事实一用力推车,车子才前进;停止用力,车子就要停下来。所用方法:观察+直觉 2.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及其推论(正确认识):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运动并不需要力来维持基本观点: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所以会停下来,是因为受到摩擦阻力的缘故。设想没有摩擦,一旦物体具有某一速度,物体将保持这个速度继续运动下去。根据:理想实验。方法:实验+科学推理(把可靠事实和理论思维结合起来)。理想斜面实验 二、牛顿第一定律 1.内容: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 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2.理解: ①物体不受力时将处于______________状态或_________状态。即物体的运动状 态不改变。力不是维持物体速度的原因,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②外力的作用是迫使物体改变运动状态,即外力是改变______________ 的原因,力还 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而不是维持__________的原因。 ③一切物体都有保持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性质,这种性质叫 ___________。 教师对通过历史的回顾引导学生进入历史情境,提供线索,让学生扮演伽利略,体会伽利略科学的研究过程。学生通过历史的回顾体会到规 律得出的艰辛的过程。并通过扮演伽利略、论述理想斜面实验,重点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

牛顿第一定律 ★教材分析 牛顿运动定律是动力学的基础,正确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是学好物理的关键,教学中应联系生活、贴近实际,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l、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是本节课的重点,通过实验和生活的例子进一步体会,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这对以后研究问题,受力分析都是非常重要的。 2、惯性与质量的关系是这节课的难点,通过举例反复体会。 ★学生分析 1、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还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人们正确认识这个问题,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同样学生要正确认识它,也要克服日常经验带来的错误认识,所以一开始就用了两个实验,让他们通过观察、思考,来澄清错误的认识。 2、惯性是一个重要的概念。虽然学生在初中接触过,但仍有一些学生误认为“物体在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时才有惯性”。不理解一切物体都有惯性,而且惯性大小与质量有关。要解决这问题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通过实例分析慢慢接受。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知道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知道它是逻辑推理的结果,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3、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要能透过现象了解事物的本质,不能不加研究、分析而只凭经验,对物理问题决不能主观臆断.正确的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 2、帮助学生养成研究问题要从不同的角度对比研究的习惯. 3、培养学生逻辑推理的能力,知道物体的运动是不需要力来维持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一些简单的器材,比如:小球、木块、毛巾、玻璃板等,来对比研究力与物体运动的关系,现象明显,而且更容易推理。 2、培养科学研究问题的态度。 3、利用动画演示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帮助学生理解问题。 4、利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认识惯性与质量的关系。培养学生大胆发言,并学以致用。 ★教学重点

牛顿第一定律案例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案例 教材分析《牛顿第一定律》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的内容,牛顿运动定律是动力学的基础,正确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是学好物理的关键,教学中应联系生活、贴近实际,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是本节课的重点,通过实验和生活的例子进一步体会,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这对以后研究问题,受力分析都是非常重要的。 一、学情分析 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还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人们正确认识这个问题,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同样学生要正确认识它,也要克服日常经验带来的错误认识,所以一开始就用了两个实验,让他们通过观察、思考,来澄清错误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2)能有效利用控制变量法探究物理问题 (3)知道实验推理法在物理学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通过理想条件下的推理,得出牛顿第一定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合作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2)通过活动和阅读感受科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了解科学进步的漫长、艰难的历程,鼓励学生勇攀科学高峰 三、教学重点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难点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实验结论的进一步分析 四、教学用具:斜面、木板、小车、毛巾、棉布等、多媒体课件等 课时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复习引入 提问: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 出示小车,提问:如何让物体运动起来? (二)演示 1、用力使小车前进; 2、停止用力小车停止。 提问:从以上实验中,可以看出力与运动存在什么关系? 师:你的观点与古希腊科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你就是现代的亚里士多德。 课件:亚里士多德头像及观点 师:今天这里还有一位伽利略

牛顿第一定律教案(配套国家优秀教学案例、区优质课一等奖课件使用)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体会伽利略的理想实验思想。 ⑵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意义;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⑶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2.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回顾历史探究过程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形成过程。 ⑵理解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通过运动和力的关系的历史探究过程,使学生体会规律的形成都有一个从感性到理性、从低级到高级的产生、发展和演变的过程。 ⑵通过理想斜面的教学,体会理想实验的魅力。 【教材分析】 牛顿运动定律是整个力学体系的基石,而牛顿第一定律又是这个“基石”中的“基石”,它定性地揭示了力和运动的关系,提出惯性的概念,为定量研究力和运动的关系拉开了序幕。 高中教材与初中相比,主要有四方面的不同。 一是定律内容深浅不同:初中教材叙述为“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是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高中教材叙述为“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高中教材中的表述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它强调了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突出了第一定律的独立性和重要意义,也为学习牛顿第二定律做了一定的铺垫。 二是惯性的认识层次不同:初中强调一切物体都有惯性,高中侧重惯性与质量的关系。 三是实验的设计、探究及思维深度不同:初中为斜面小车实验;高中为伽利略理想实验,突出了理想实验这种科学方法的价值所在。 四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现不同:初中对牛顿第一定律建立的历史一语带过,高中教材回顾了历史,让学生体会一个规律的获得是一代又一代人努力的结果,能够激发学生追求科学,勇于创新的情感。【学情分析】 经过初中的学习,学生初步知道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惯性的概念,但是缺乏对牛顿第一定律建立历史的了解,对内容也是一知半解。 学生对于“质量是惯性唯一的量度”更是缺乏认识,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认为速度也是惯性的量度。教师要在课堂上充分引导,配合实验、结合生活事例来澄清概念。 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在头脑中建立正确的力和运动关系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常常形成与亚里士多德相似的观点,且根深蒂固。处理具体的实际问题时,一些直觉的错误观点不时冒出来,存在着严重的"口是心非"问题。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通过回顾历史探究过程理解牛顿第一定律;惯性的理解。 2.教学难点:力和运动的关系;惯性和质量的关系。 【教学活动设计】 (一)利用视频,引入课题 1997年为迎接香港回归,台湾特技演员柯受良进行了飞跃黄河的表演,请看视频. 思考:汽车离开跑道前在跑道上加速前进,离开跑道后还有前进的动力吗?为什么汽车在空中仍能前行?那力与运动是什么关系呢?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体验古人的探究过程,学习古人的探究方法,进一步理解论述运动和力关系的牛顿第一定律。 (二)回顾历史,探究定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