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精品说课稿:2.《回延安》说课稿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回延安》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回延安》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回延安》说课稿
一、说教材
《回延安》是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是一首距离学生所处年代较远的诗歌,因此以“信天游”的歌曲艺术导入,使学生由对信天游的感受走入课文。

在课文分析的过程中,对延安的历史以及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情况要详细介绍,从而更好地理解全诗主题。

二、说教学目标
1.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体会本诗的艺术特色。

2.学习这首诗恰当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

3.使学生了解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革命事业和革命人民的思想感情。

三、说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从朗读中理解诗人对革命圣地延安的真挚、炽热的感情。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创设情境
用一首陕北民歌引题,让同学们体会陕北民歌高亢悠扬的曲调,引出这种歌词的特点,导入新课的讲授。

作者简介
贺敬之,1924年生于山东峄县(今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人)。

40年代开始诗歌创作,已出版《放歌集》《雷锋之歌》《贺敬之诗选》等诗集。

1945年在集体创作著名歌剧《白毛女》中担任执笔,此剧1951年荣获斯大林文学奖。

(二)新课鉴赏。

《回延安》说课稿

《回延安》说课稿

回延安一、引言《回延安》是一篇纪实文学作品,以作者梁效为视角,以回忆和回忆的方式向读者展示了中国革命时期的历史场景和人物形象。

本文通过梁效的视角,生动地描绘了当时的延安城景、人物风貌和思想氛围,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初期的艰苦奋斗和坚定信念。

二、破题1. 文章主题本文主要以“回延安”为主题,通过梁效的回忆,展现了他对延安的独特感受和对红色革命运动的思考。

通过回忆,读者可以了解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的辛勤努力和革命事业的伟大意义。

2. 文章结构本文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回忆延安的城景、追忆当年的人物以及思考革命的意义。

•第一部分:回忆延安的城景(300字)•第二部分:追忆当年的人物(400字)•第三部分:思考革命的意义(500字)三、文章内容1. 回忆延安的城景梁效回忆了延安的城墙、中央广场和毛主席纪念堂,描绘了一个被战争摧残后的城市的景象。

他对这个曾经是中国共产党中央的根据地怀有深深的敬意,对革命先烈的奉献精神充满崇敬之情。

2. 追忆当年的人物梁效回忆了他曾与毛主席、周恩来等革命先烈交往的场景,描绘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坚定意志以及对革命事业的无私奉献。

他们在延安时期组织和领导了一系列重要的革命活动,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3. 思考革命的意义梁效回忆了在延安期间自己的一次思考,他思考着革命的意义,思考着中国革命的困难和挑战,思考着革命精神的价值。

通过他的回忆和思考,读者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背后的真正意义和目标。

四、文章评述《回延安》以纪实文学的方式展示了梁效对延安的回忆和思考,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和真实感人的故事情节,引起读者对红色革命的思考和反思。

文中生动刻画了历史人物形象,使读者更好地了解了中国共产党的艰辛历程和红色革命的伟大意义。

五、结尾通过回忆和思考,梁效对延安充满敬意,并深思革命的意义。

本文通过梁效的视角,以纪实文学的方式展现了延安的城景、人物形象以及革命思想的价值。

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读者可以深入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和革命斗争的真正意义。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回延安》说课教学课件说课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回延安》说课教学课件说课

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 一头扑在亲人怀……
心中有千言万语,却“登 时说不出来”,表现出诗 人见到亲人们时无以言表 的激动,“扑”这一动作 正是这种心情的外在表现 。
间接抒情:通过语言描写
“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 “保卫延安你们费了心,白头发添了几根根。”
通过语言描写表现了以老爷爷为代表的革命群众与诗 人之间亲密无间的感情。
与亲人相见有很多话说, 但是说“千万句”就是夸 张了,极言久别重逢后畅 谈场景的热烈与激动。
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 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
这是说“我”要把延安看 个够,想到身上生出千万 的腿和眼,是极度的夸张, 极言诗人诗人也想要游览 延安新城的兴奋与喜悦。
比喻
头顶着蓝天大明镜, 延安城照在我心中;
杨家岭革命旧址
枣园毛泽东旧居
枣园的灯光照人心, 延河滚滚喊“前进”!
特色词语
表事物的:树根根、羊羔羔等。 表数量的:几回回、几根根、一口 口、一条条、一排排、一座座等。 表情态的:紧紧、飘飘、团团、高 高、滚滚等。 表颜色的:白生生等。
叠字词语的大量使用,表 现了陕北口语的特色,给 人一种自然淳朴之感,为 形象、生动地抒发诗人热 爱延安、赞美延安的强烈 感情起了很大的作用。
拟人
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
唱和笑是人才有的行为, 而这里的一条河、一个村 也能唱和笑,是诗人赋予 它们以人的情绪和行为, 表达了诗人回延安的激动 和兴奋之情。
红旗飘飘把手招
这的“飘”是常态,“把 手招”是幻想,想象红旗 有手,向“我”召唤,表 达了我急切见到延安的心 情。
夸张
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 长江大河起浪花。
作者名片
贺敬之,诗人,剧作家,山东峄县人, 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学 习,1945年与丁毅合作创作了富有我国民族 特色的新歌剧《白毛女》,1946年离开延安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2《回延安》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2《回延安》教学设计

《回延安》初中教学设计01【教材分析】《回延安》编排在八(下)第一单元,双线组元中人文主题是“民俗文化”,它与《安塞腰鼓》所写地域都是黄土高坡,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为诗歌中的比染上了鲜艳的红色,它与黄土高坡的原色交融在一起,熔铸出一种特殊的民俗文化.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从中可以感受到诗人跳动着的脉搏——对“母亲”延安那份永不泥灭的真情。

作为写延安的一首现代诗,用了“信天游”的调子,形式与内容得到了统一,化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艺术样式来抒写革命情怀。

02【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有一定的诗歌阅读能力,加之本诗情感直白、显豁、读懂诗人回到延安的激动、喜悦、兴有不困难,但这首诗诞生于上个世纪50年代,其通过预习的质疑集中在延安为什么是母亲形象及其延安精神的理解,也就是诗人的“大我”形象所以以展诵为核心任务进入课堂,“读经典诗文,品世间真情”设定为为合作探究的主任务。

03【课标分析】《语文课程标准》在关于阅读教学的建议中,都明确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是要让学生在朗读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表现自己对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凸显了朗读教学的重要性。

04【教学目标】围绕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两个核心确定了本课的学习目标:05【教学构想】本课教学设计的核心任务是朗诵贺敬之的诗作《回延安》,录制一份有声作品,参加近期我校经典诵读社团倾情打造推出的《朗读者》栏目展诵。

活动主题为“陕北情延安魂”。

共有两个任务,分别为“读文学经典,品世间真情;品红色经典,赓精神血脉”第一个任务下又设置了两个活动:引文入境,再现“贺敬之”的心路历程;以声传情,还原“贺敬之”的回乡情感;两个任务结束后,这些学习活动,让学生将粗读与细读相结合,精读与深思相结合,,感受诗歌特点;把握诗歌大意;品读,赏析诗歌写法;悟读体会诗人情感,学习延安精神。

06【教学环节】课是从阿宝唱的民歌《山丹丹花开红艳艳》入手的,让学生在感知歌曲旋律的基础上谈自己的感受,初步领会民歌在音律上、情感上的特点,同时借助图片出示陕北特有的风物,给学生以直观印象。

(新)人教部编版八下《回延安》说课稿

(新)人教部编版八下《回延安》说课稿

回延安一、教学重点体会诗歌所深寓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难点拟人、夸张、比兴等手法的运用及作用。

三、教学过程:【预习检查:】1.指名学生说一说所知道的“信天游〞。

2.指明3-5名学生朗读诗歌。

要求读准每个字音。

【目标展示】体会诗中运用拟人、夸张、比兴等手法作用及诗歌所深寓的思想感情。

【新知研习】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回延安》是一首采用民歌形式写成的激情澎湃的诗篇,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跳动着的脉搏——对“母亲〞延安的那份永不泯灭的真情。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1.要求学生参看注释,理解词义、句意、全诗大意。

2.走近作者贺敬之〔1924-〕现代诗人、剧作家。

山东峄县〔今枣庄市〕人。

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

1945年,鲁艺集体创作了歌剧《白毛女》,文学剧本由贺敬之、丁毅执笔。

主要诗歌集有《朝阳花开》、《乡村的夜》、《放歌集》、《雷锋之歌》、《贺敬之诗选》等。

3.创作背景及特色简介诗人说:“1956年,我跟随当时团中央的一位领导回延安,参加西北五省青年工人造林大会。

这时我已经离开延安11年了,回去以后感觉很不一样。

我本打算写几篇报告文学和一点新闻报道,青年大会要举行一个联欢晚会,说要我出个节目,我说我用信天游的方式写几句诗,抒发一下感情。

夜里我就一边唱,一边写,写了一夜,……当时我是在窑洞里面走着唱着,还流着眼泪。

〞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

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拟复杂的意思。

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来抒情、亦可叙事。

注意运用比兴手法,贴切、自然,增强了诗的音乐性;联想丰富,感情深切。

4.整体分析诗歌学生自行回想诗歌整体内容,然后思考:这首诗的结构层次该如何划分?第一局部:抒写久别重逢延安的感触。

第二局部:追忆当年延安的战斗生活。

第三局部:描绘会见亲人的热烈场景第四局部:描画延安城的崭新面貌。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课《回延安》说课稿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课《回延安》说课稿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课《回延安》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习回忆文学作品《回延安》的基本内容和特点,了解作品语言风格和情感表达。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家乡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精读《回延安》的内容,了解文学作品的基本特征和语言风格。

2. 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了解作品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三、教学难点:1. 理解作品的情感表达,领悟作者深刻的思想和感悟。

2. 掌握文学作品的阅读方法和技巧,增强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阅读能力。

四、教学方法:1. 预习导入法:通过图片、视频等手段引导学生进入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授法:讲述作品的背景、作者、内容等,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内涵和情感表达。

3. 集体研读法:通过师生讨论、学生合作阅读等方式,共同理解文学作品的意义和特点。

4. 听说读写法:通过听、说、读、写等多种方式,全面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写作水平。

五、教学过程:一、热身导入1. 播放视频《我的祖国》,引导学生进入主题,了解祖国的广袤和美丽。

2. 通过图片展示,引导学生回顾自己曾经的家乡,激发学生的回忆情感。

二、作品解读1. 阅读和理解:让学生集中精力阅读文学作品《回延安》,理解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2. 文本分析:分析作品的结构、语言特点、主题意义等,让学生更加深刻地领悟其意义和价值。

3. 合作阅读:通过学生小组合作阅读、分享理解,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和交流合作。

三、思辨反思1. 个人思考:根据作品内容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对家乡和祖国的情感和认识。

2. 小组分享:让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思考和观点,促进学生的交流和合作。

3. 整合反思:通过课堂共同讨论、整合学生的思考和观点,促进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提高写作水平1. 写作指导:根据作品主题和内容,引导学生完成写作任务,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回延安》优质课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回延安》优质课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回延安》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回延安》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作者是毛泽东。

本课是一篇叙事诗,主要讲述了作者在抗日战争时期回到故乡延安,与故乡人民共同生活、战斗的经历。

通过回顾这段历史,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眷恋和对人民的深情。

课文语言朴实、真挚,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革命情怀。

二. 学情分析初二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对诗歌也有一定的鉴赏能力。

但课文中所涉及的历史背景和地域文化对学生来说可能较为陌生,因此需要在教学中加以引导和讲解。

此外,学生可能对课文中的情感表达方式有一定的困难,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示范,帮助学生理解和感受。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理解课文中的历史背景和地域文化;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文言文阅读和诗歌鉴赏能力;学会通过分析课文情感表达方式,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眷恋和对人民的深情,培养热爱家乡、热爱人民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内容的把握,历史背景和地域文化的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式的掌握。

2.难点:课文情感表达方式的体会,对作者情感态度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频等资料,为学生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情感教学法:通过教师的示范和引导,让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

3.合作探讨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讲解稿,相关历史背景和地域文化的资料,图片、音频等教学资源。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查阅相关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图片和播放音频,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出课文。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的韵律美。

随后,教师简要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了解课文所描述的历史背景和地域文化。

《回延安》说课稿

《回延安》说课稿

《回延安》说课稿尊敬的评委老师,各位同窗:今天我给大家讲一篇文章,它的名字叫做《回延安》。

这是毛泽东同志为了在路途中回忆延安、思考长征路上的艰苦经历而写的一篇文章。

作为近代中华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在长征中,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经历了许多磨难,也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

毛泽东同志《回延安》一文,以回忆长征途中为主线,娓娓道来。

这篇文章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于长征途中的斗争精神,是中国革命思想和文化中一笔重要的遗产。

首先,毛泽东同志通过回忆,勾勒出了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走过的血雨腥风,劳苦卓绝的历程。

他描绘了壮士们跋山涉水、与自然环境中的刁难搏斗的情况,表现出他们的勇气、毅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在文章中,毛泽东同志用细致的叙事方式,淋漓尽致地描述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的艰辛之旅,这样的描述不仅可以让读者了解当时的情况,而且也能让人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工农红军在艰难困苦中奋勇前行的精神。

其次,毛泽东同志通过回忆,感慨中国工农红军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毛泽东同志在《回延安》中讲述了工农红军经历了阵痛式的辗转反侧,从而在无数险阻中拿下了革命的伟大胜利。

在文章中,他强调了中国工农红军在艰苦的环境下所展现出的斗志和英勇,描述了无论在遭受敌人残酷的围攻还是在迎来自然灾害时的苦难,中国工农红军都毫不气馁,硬着头皮前行,向着胜利的方向进发。

这种精神是伟大的,值得我们在今天深刻铭记。

最后,通过这篇文章,毛泽东同志希望能够鼓励全国干部群众,更好地服务人民和现代化建设,这更是毛泽东同志《回延安》这篇文章所要表达的。

在文章中,毛泽东同志呼吁全体中国共产党员要独立思考、艰苦奋斗,为建设新中国做出自己的贡献。

同时,他也强调了中国革命的渊源,以及如何在不断地探索和创新中推动革命的发展。

这些都是我们今天值得学习的重要精神。

总之,《回延安》这篇文章是一篇经典的中国革命史诗,它体现了中国工农红军的英勇和顽强,也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遗产。

在文章中,毛泽东同志不仅回顾了长征中中国工农红军的奋斗历程,还鼓励全体干部群众继续向前,勇往直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回延安
一、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所深寓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难点
拟人、夸张、比兴等手法的运用及作用。

三、教学过程:
【预习检查:】
1.指名学生说一说所知道的“信天游”。

2.指明3-5名学生朗读诗歌。

要求读准每个字音。

【目标展示】
体会诗中运用拟人、夸张、比兴等手法作用及诗歌所深寓的思想感情。

【新知研习】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回延安》是一首采用民歌形式写成的激情澎湃的诗篇,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跳动着的脉搏——对“母亲”延安的那份永不泯灭的真情。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要求学生参看注释,理解词义、句意、全诗大意。

2.走近作者
贺敬之(1924-)现代诗人、剧作家。

山东峄县(今枣庄市)人。

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

1945年,鲁艺集体创作了歌剧《白毛女》,文学剧本由贺敬之、丁毅执笔。

主要诗歌集有《朝阳花开》、《乡村的夜》、《放歌集》、《雷锋之歌》、《贺敬之诗选》等。

3.创作背景及特色简介
诗人说:“1956年,我跟随当时团中央的一位领导回延安,参加西北五省青年工人造林大会。

这时我已经离开延安11年了,回去以后感觉很不一样。

我本打算写几篇报告文学和一点新闻报道,青年大会要举行一个联欢晚会,说要我出个节目,我说我用信天游的方式写几句诗,抒发一下感情。

夜里我就一边唱,一边写,写了一夜,……当时我是在窑洞里面走着唱着,还流着眼泪。


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

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

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来抒情、亦可叙事。

注意运用比兴手法,贴切、自然,增强了诗的音乐性;联想丰富,感情深切。

4.整体分析诗歌
学生自行回想诗歌整体内容,然后思考:这首诗的结构层次该如何划分?
第一部分:抒写久别重逢延安的感触。

第二部分:追忆当年延安的战斗生活。

第三部分:描绘会见亲人的热烈场景
第四部分:描画延安城的崭新面貌。

第五部分: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展示继续革命的征程。

5.指定学生朗读全诗
要求读音准确,读出节奏。

其他学生进行点评。

6.你认为洋溢于全诗中的感情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作者抒发思想感情的线索是什么?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学生讨论探究本课的重要内容。

1.诗歌第一部分,作者是怎样表达他回延安时的激动心情的?(富有力度的动词,“情动于中而形于外”。

省略号的运用,启发想象、体味、联想。

拟人化的环境描写)
2.在第二部分中,延安母亲到底教会了作者些什么?诗歌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这么写?(诗不宜直说。

内容、文字要概括,形象与思想要具体,所以,作者运用诗歌传统表现手法——比兴、借代、拟人等方法,揭示了诗人对于延安热爱、感激的原因。


3.读了第三部分,我们看到了亲人相见的热烈、真挚之情,看到了延安人的成长和美丽、淳朴的心灵,逐层琢磨一下,作者是怎样表现这些内容的?(环境的烘托、渲染;三代人的典型;夸张、比喻)
4.“母亲延安换新衣”是怎样的写作方法?诗歌第四部分,是怎样来具体写“换新衣”的?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拟人;排比、铺陈、复叠;写延安的变化,一个“新”字,跃然眼前)
5.结尾一部分,写到了杨家岭、宝塔山、枣园。

想一想,这些内容为什么放在最后一部分写?(作者赋予革命历史以色、形、光的鲜明形象,将红旗、脚印、灯光等具体而富有象征意义的事物写入诗中,在形象中感受到,革命的力量无比巨大,跟着党,沿着党指引的道路,星星之火,定能燎原。


6.诗歌结尾说:“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当时作者并没有离开延安。

那么,这样的结尾,是不是有问题呢?(紧扣开头和题目;富有浪漫色彩;延安必飞速发展,大步前进;言简意深,情深)
7.探究体会诗中真挚炽热的感情,诗人的思想感情是如何升华的?(激动、喜悦——爱延安、爱革命、爱人民——难舍难分的惜别之情)
8.这首诗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采用“信天游”格式
每小节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富于变化:比兴关系、并列关系、顺承关系
夸张手法的运用
注重炼字,选用恰当的动词
四、再读课文,品味诗歌的语言
由于这是一首民歌体裁的诗歌,在语言上有它自身的特点,请同学们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认真体会。

体会时注意结合前面有关的介绍。

【归纳总结】
这首信天游表现了诗人对延安的深厚情谊。

全诗除了真切的情感构成了诗的源泉,就是诗人对陕北风土人情的意象组合描写,它更增添了这首诗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美感,以及从朴实中流露出来的民族音乐般的美。

【巩固拓展】
1. “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这两句写出了诗人刚回延安怎样的心情?
2. 诗歌第一部分中选用了一连串的动词“抓”“贴”“搂”“放”“抱”“拥”好不好?请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

3. “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你怎样理解这句诗的含义?
【预习指导】
1. 背诵全文,品味凝练语言。

2.熟读《再别康桥》
四、板书设计
回延安贺敬之
回延安→忆延安→话延安→看延安→祝延安
写作特点:
1.“信天游”
2.每小节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富于变化:
比兴关系、并列关系、顺承关系
3.夸张手法的运用
4.注重炼字,选用恰当的动词
五、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