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物理与化学硕士生课程设置.
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课程

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的课程主要包括物理化学类、材料科学类和工程类等。
1. 物理化学类:热力学统计物理、量子力学、固体物理、晶体物理学基础等。
2. 材料科学类:材料概论、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工程基础、材料力学性能等。
3. 材料工程类:工程制图、流体流动基础、热量传递、传质过程及其控制、材料及其产品设计等。
4. 实验类:物理实验、化学实验、计算机基本操作实验、电子电工实验、材料科学基础实验等。
此外,还有一些专业课程,如高分子合成化学、高分子凝聚态物理、有机化合物结构分析与鉴定、高等有机化学、材料界面科学、固体化学导论、功能材料学、等离子体化学与技术、生物医用材料、薄膜技术、含能材料燃烧与催化、树脂基复合材料等。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课程安排可以查询学校官网。
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专业代码:080501 授予工学硕士学位)一、学科专业简介华中师范大学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200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
目前有研究人员10多名,全部具有博士学位,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3人,讲师2人。
每年招收硕士研究生10名左右。
二、培养目标能较好地掌握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和人民,遵纪守法,品德优良,积极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具有材料物理与材料化学及其相关领域较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知识技能,熟悉本专业国际研究动态,具有从事科研和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三、研究方向简介四、学习年限与学分要求本专业学制2—4年,总学分为36—38学分。
硕士研究生提前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课程,其他培养环节的考核符合学校提前毕业的要求,完成学位论文,在校学习时间达2年,可书面申请,经审批后提前毕业。
五、课程与学分设置见《课程设置表》六、实践环节教学实践一般安排在第三学期,至少要完成17个学时或相当此量的教学一线的工作,合格者计1学分。
教学实践形式:①辅导本、专科课程;②辅导本、专科学生实验;③辅导本、专科学生论文。
学术活动要求必须参加本学科的学术活动8次以上,其中1次必须是校外学术活动,每次都要有1千字以上的学习报告(由导师和导师组规定具体要求),并填写《华中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术活动考核表》。
实践活动结束后,由导师和导师组进行考核,确定合格或不合格。
合格者计1学分。
七、科学研究1.三年毕业的硕士生不作发表论文的硬性规定,申请提前毕业的硕士生在校期间必须有署名单位为华中师范大学且以第一作者身份公开发表的本专业学术论文1篇。
2.本专业硕士生至迟应在第3学期末确定学位论文题目通过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并订出学位论文工作计划。
3.本专业硕士生学位论文选题及学术水平的要求为:①论文应体现作者对研究课题所在领域的背景、现状及发展趋向有较全面的了解;②通过课程研究和论文撰写工作使学生科研综合能力得到全面提高;③对所研究的课题(问题)应有独立见解,成果有所创新;④论文达到在专业刊物发表的水平。
材料物理与化学080501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0001

材料物理与化学(080501)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
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材料物理与化学导论
总学时数:72
开课学期:第1学期
学分:4
考核方式:笔试
课程编号:0805012X01
课程说明:(课程性质、地位及要求的描述)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材料作为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材料化学和物理是材料科学的基础内容,是进行各类新型材料研究和开发的必备知识。
本课程主要阐述材料科学中的物理和化学两方面,内容含有材料的组成、结构与性能,以及材料的制备化学,材料的物理性能及其微观机理以及相关现代专题进展..
教学内容、要求及学时分配: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有材料物理部分(35学时):材料的力学、热学、电学、磁学、光学、声学、功能转换等.材料化学部分(37学时):陶瓷材料,磁性材料、分子电子学材料、功能高分子材料、薄膜材料、金属和合金材料、光学材料、传感器等。
课堂讲授为主,辅助以小组讨论,文献调研,专题报告等形式。
教材
周志华,材料化学,化工出版社,2006.
熊兆贤,材料物理导论,科学出版社2002。
主要参考书目:
I。
,W。
, 2001
殷敬华,现代高分子物理学,科学出版社2002。
唐晓真,材料化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方俊鑫陆栋著,固体物理2003。
(大纲起草人:彭明丽大纲审定人:王小芳)。
材料与化工专业学位课程设置

材料与化工专业学位课程设置引言:材料与化工专业学位课程的设置是为了培养具备材料与化工领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满足工业、科研等领域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本文将介绍材料与化工专业学位课程的设置目标和主要内容。
一、课程设置目标:材料与化工专业学位课程的设置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具备系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在材料与化工领域从事科研、工程设计、技术开发和管理等工作。
二、主要课程内容:1. 基础课程:(1)高等数学:包括数列、极限、连续性、微分学、积分学等内容,为后续专业课程打下数学基础。
(2)大学物理:介绍物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概念,为学生理解材料与化工中的物理现象打下基础。
(3)无机化学:学习无机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和反应,为后续学习提供基础。
(4)有机化学:学习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和反应,为后续学习提供基础。
2. 专业核心课程:(1)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介绍材料的组成、结构和性能,学习材料的加工和表征技术。
(2)化学工程原理:学习化学反应原理、传热和传质原理,了解化工过程的设计和优化方法。
(3)材料化学:学习材料的合成、改性和表面处理等化学方法,掌握材料的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
(4)材料物理学:学习材料的热、力学和电学性质,了解材料在不同条件下的行为规律。
(5)材料加工与制备技术:学习材料的成型、焊接、涂层等加工和制备技术,掌握材料的加工过程和工艺控制方法。
(6)材料表征与分析技术:学习材料的显微镜、光谱分析、热分析等表征和分析技术,能够对材料进行结构和性能分析。
(7)化工过程控制与优化:学习化工过程的控制原理和方法,了解过程的优化策略和技术。
(8)材料与化工安全与环境保护:学习材料与化工行业的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要求,掌握相关管理和监控技术。
3. 选修课程:(1)新材料技术:介绍新型材料的研究进展和应用前景,培养学生对新材料的创新意识和应用能力。
(2)石油化工技术:学习石油化工的原理和技术,了解石油化工行业的发展和应用。
材料物理与化学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材料物理与化学学科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080501)一、培养目标培养我国建设事业需要的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具备严谨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适应二十一世纪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和应用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专业人才。
具体要求如下:1、较好地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2、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
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艰苦奋斗、团结互助的团队精神,愿为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
3、掌握本学科领域内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和独立承担技术性工作的能力,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和较强的适应性。
树立科学发展观,全面、协调人类、资源、环境和发展关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4、较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
5、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研究方向1、天然产物与材料方向在石油资源日益匮乏的今天,以天然产物为原料制备材料是材料发展的新趋势。
本方向主要研究天然产物的提取、改性及其材料的制备、结构与性能研究。
主要包括基于松香、生物碱、银杏黄酮等有效成分的提取、改性及其衍生材料的制备、结构与性能研究;基于植物油、木质素、纤维素、多糖等天然产物的高分子材料的结构与性能研究。
2、先进材料结构与性能方向主要研究有机光电功能材料、光催化材料、功能纳米材料、催化功能有机膜、新型木塑复合材料、生态环境材料等的制备、结构与性能研究。
为先进材料的研究、制造及合理使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培养人才。
3、材料分子模拟与设计方向主要研究利用理论方法(分子力学、分子动力学、量子化学、蒙特卡罗等方法),结合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实验方法,模拟材料中分子运动的微观行为。
材料分子模拟与设计所研究的对象小至单个化学分子,大至复杂的聚合物复合体系,涉及分子在各种表面上的动态特征和分子结构的演变轨迹等现代实验方法难以计量的物理化学现象与过程。
材料物理与化学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材料物理与化学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材料物理与化学是一门交叉学科,既涉及物理理论和实验方法,又涉及化学原理和实验技术。
在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材料物理与化学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能够加深人们对材料的理解,提高材料的性能和功能。
材料物理与化学研究生课程的建设对于培养优秀的科研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材料物理与化学研究生课程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模式。
理论课程可以教授学生相关的物理和化学原理,帮助他们建立起相关知识的基础。
但仅有理论知识还不足以解决实际问题,实践课程应该成为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实验室实训和科研项目,学生可以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并学习相关实验技术和科研方法。
这样的培养模式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他们将来从事科研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材料物理与化学研究生课程应该注重跨学科的培养。
材料物理与化学涵盖了多个学科领域,包括物理学、化学、材料科学等。
课程设置应该具有跨学科的特点,引入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思考和创新能力。
可以设置跨学科的选修课程,让学生在学习材料物理与化学的基础上,了解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拓宽视野,提高整体能力。
材料物理与化学研究生课程建设还应该注重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的培养。
材料科学与工程是一个应用型学科,其目的是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材料的性能和功能。
课程设置应该注重实际问题的培养。
可以设置实践课程,让学生参与工业界的科研项目或者实际生产中的问题解决,了解材料在实际应用中的问题和挑战,并通过科研方法和技术手段寻求解决方案。
这样的实践培养能够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成为具有实际应用能力的科研人员。
材料物理与化学研究生课程建设要注重国际化的视野。
材料科学与工程是一个国际性学科,不同国家和地区在材料研究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课程设置应该注重国际化的视野,引入国际前沿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
可以通过邀请国际知名学者来开展课程教学,组织学生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项目,扩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他们的国际合作能力。
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1.所属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学科、专业代码:080501 获得授权时间:2006年2.学科、专业简介本学科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建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是安徽省重点学科,经过多年发展,已成为具有一定特色、覆盖材料物理与化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尤其是前沿领域的专业学科;着重研究材料结构与性能,材料合成与制备、功能材料、纳米材料、半导体材料与器件、粉末冶金材料等;现有博士生导师3人,教授5人,硕士生指导教师15人;现承担国家“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省部级科研项目以上项目10余项,获得多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多项国家发明专利。
本学科已经成为培养材料物理与化学学科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
3.培养目标本学科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具有开拓进取、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高层次、高素质、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级专门人才。
学位获得者应掌握坚实的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了解材料物理与化学学科发展的前沿和动态,能熟练使用计算机,能运用一门外国语进行科学研究及交流,具有在材料物理与化学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教学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4.主要研究方向01. 材料结构与性能02. 新型无机功能材料03. 纳米材料合成与制备化学04. 粉末冶金过程理论与新技术05. 计算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5. 学制及学分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制为2.5,最长学习年限4年。
课程总学分不低于28,学位课程学分16。
跨专业及同等学力考生需补修本学科本科阶段至少2门主干课程,补修学分不计入课程总学分。
6. 课程设置方案见课程设置方案一览表7. 必修环节必修环节采取学分制,考核合格课取得相应学分,研究生取得相应学分后才能进行论文答辩。
必修环节学分不计入课程总学分。
(1) 文献阅读和开题报告文献阅读一般从第二学期开始,导师应根据研究生的研究方向,逐步安排文献资料阅读,文献阅读总量以充分了解所研究课题方向的前沿动态和学科基础为宜。
贵州大学材料物理与化学培养方案

0805 一级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080501 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学科简介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是关于材料的成分、微观组织结构、及其相应的材料制备加工工艺和它们的性能与用途之间有关的知识的开发和应用的科学,是人类进步的标志和当代科学技术的支柱学科之一,也是国家鼓励发展的综合性边缘学科,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在原材料和资源方面我省具有较大的优势,对材料的需求量大、质量、性能要求高,这为材料研究、开发、应用及学科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材料物理与化学学科是研究各种材料特别是各种先进材料、新材料的性能与各层次微观结构之间关系的基本规律,为各种高新技术材料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的应用基础学科,是材料科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学科,是理工科结合的学科。
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具有坚实的基础理论和较系统的材料物理与化学知识,熟练地掌握有关的先进的材料物理与化学研究方法、测试手段和评价技术,深入了解材料性能与其微观结构之间的关系,具有独立从事材料物理与化学领域研究工作和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能力。
毕业学生可在科研院所或高等院校从事科研教学工作,或在大型企业公司担任技术开发和管理工作。
二、学习年限硕士研究生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
三、培养目标1.本专业培养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努力学习,自觉遵纪守法,有良好的道德品质。
2.具有坚实的材料物理化学学科的科学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
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动态。
3.具有从事材料物理化学学科的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的能力,深入了解材料性能与其微观结构之间的关系,具有各种新材料的开发能力,应用和解决与材料制备有关的工程问题的能力。
能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并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
四、研究方向01、高性能薄膜材料02、材料界面热力学03、材料相变热力学与动力学04、材料扩散热力学与动力学05、电子材料物理五、培养方式培养方式包括全脱产、半脱产、不脱产三种方式(含联合培养、委托培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
考查
春季
07S18C0111
生态环境材料
30
1.5
考试
春季
07S18C0112
信息功能材料制备技术
30
1.5
考查
春季
07S18C0113
纳米材料与纳米结构
30
1.5
考查
春季
07S18C0114
信息材料现代分析
30
1.5
考试
春季
07S18C0115
结晶化学
30
1.5
考试
春季
07S18C0116
薄膜物理与技术
30
1.5
考试
春季
07S18C0117
铁磁学基础
30
1.5
考试
春季
07S18C0118
磁性材料测试与分析
30
1.5
考试
春季
任选
07S00C0002
日语(第二外国语)
120
3.0
考试
秋季
任选
07S00C0003
体育
40
1.0
考查
秋或春季
任选
07S18C0101
信息功能材料学
30
1.5
考试
秋季
任选4
门以上
07S18C0102
高等物理化学
30
1.5
考试
秋季
07S18C0103
量子力学基础
30
1.5
考查
秋季
07S18C0104
20
1.0
考试
秋季
第三学期
基础
理论课
07S00A0006
数值分析
60
3.0
考试
秋季
必修
07S00A0007
应用统计
40
2.0
考试
秋季
专
业
课
07S18A0101
材料近代研究方法A
40
2.0
考试
春季
任选3
门以上
07S18A0102
晶体生长的物理基础
40
2.0
考试
秋季
07S18A0103
固体物理导论
40
2.0
量子理论
30
1.5
考试
秋季
07S18C0105
半导体缺陷工程
30
1.5
考查
春季
07S18C0106
晶体材料测试与分析
30
1.5考试春季源自07S18C0107磁性材料基础
30
1.5
考查
秋季
07S18C0108
新能源材料
30
1.5
考查
春季
07S18C0109
化学电源
30
1.5
考试
春季
07S18C0110
纳米材料制备与应用
材料物理与化学硕士生课程设置
类别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
时
学
分
考核
方式
开课
学期
备注
学
位
课
公
共
课
07S00A0001
自然辩证法
54
2.0
考试
秋季
必修
07S00A0003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36
1.0
考试
春季
必修
07S00A0004
第一外国语(英语)
180
5.0
考试
秋、春季
必修
07S00A0005
专业外语(英语)
考试
春季
07S18A0104
现代晶体化学
40
2.0
考试
秋季
非
学
位
课
必修
环节
07S00D0001
学术报告训练
两次
1.0
考查
必修
07S00D0002
学术活动
≥五次
1.0
考查
必修
限选课
07S00D0003
计算机技术及应用基础
60
2.0
考试
秋季
必修
选
修
课
07S00C0001
英语口语强化训练
30
1.0
考查
秋、春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