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医针灸学

合集下载

兽医针灸学总论

兽医针灸学总论

兽医针灸学总论兽医针灸学Science of Veterinary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是研究运用针灸技术防治动物病证的一门临床学科,是中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针灸:在中兽医理论指导下,按照辨证论治和补虚泻实的原则,通过针具物理刺激穴位促使经络通畅、气血调和,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病证的目的。

针术:运用各种不同类型的针具刺入动物机体一定的穴位,通过机械刺激来防治疾病的技术;灸术:是应用点燃的艾绒或其他温热物体对畜体的一定穴位或患部进行薰灼或熨烙来防治疾病的技术,包括艾灸、温熨和烧烙。

针灸疗法特点:①治疗范围广泛。

②针具简单、携带方便。

③操作简便、疗效迅速。

④应用安全、易学易用。

⑤费用低廉、经济合算。

针术分类:①按针刺时出血/不出血,分血针术/白针术;②按针刺前针具是否加热,分火针术/冷针术;③按针刺后导入的物质,分气针术/水针术/埋植术等;④按针具名称,分毫针术/宽针术/三棱针术/夹气针术/穿黄针术等。

仪器针灸:电针机、特定电磁波谱治疗仪(TDP)、磁疗机、激光针灸仪、微波针灸仪等。

其中电针术、磁针术、微波针术用于针术;TDP用于灸术;激光针术、激光灸术两者兼而用之。

针具:白针用具:①毫针:不锈钢或合金制成,针尖圆锐,针体细长。

②圆利针:不锈钢制,针尖呈三棱状,较锋利,针体较粗。

血针用具:①宽针:针头部如矛状,针刃锋利。

②三棱针:针头部呈三棱锥状,针体部为圆柱状。

3.眉刀针和痧刀针:眉刀针形似眉毛。

火针用具:针尖圆锐,针体光滑、比圆利针粗。

针柄有盘龙式、螺旋式、双翅式、拐子式多种,也有另加木柄、电木柄的,以盘龙式、针柄夹垫石棉类隔热物质为多。

巧治针具:①穿黄针:与大宽针相似,但针尾部有一小孔。

②夹气针:用竹或合金制成,长而扁平。

③三弯针:又名开天针,针尖锐利,距尖端5 ㎜处呈直角双折弯。

④玉堂钩:尖部弯成直径约1 ㎝的半圆形。

⑤姜牙钩:针尖部半圆形,钩尖圆锐。

⑥抽筋钩:针尖部弯度小于姜牙钩,钩尖圆而钝,比姜牙钩粗。

兽医针灸学穴位之马

兽医针灸学穴位之马

马:一、头部穴位分水上唇外面旋毛正中点,一穴。

中暑,冷痛,歪嘴风。

唇内上唇内面,正中线两侧约2厘米的血管上,左右各一穴。

唇肿,口疮,慢草玉堂口内上腭第三棱上,正中线旁开1.5厘米处,左右各一穴。

胃热,舌疮,上腭肿胀通关舌体腹侧面,舌系带两旁的血管上,左右各一穴。

木舌,舌疮,胃热、慢草、黑汗风承浆下唇正中,距下唇边缘3厘米的凹陷中,一穴。

歪嘴风,唇龈肿痛锁口口角后上方约2厘米处,左右侧各一穴。

破伤风,歪嘴风,锁口黄开关口角向后的延长线与咬肌前缘相交处,左右侧各一穴。

破伤风,歪嘴风,面颊肿胀抱腮腮中部,口角向后的延长线与内眼角至下颌骨角联机的交点处,左右侧各一穴。

破伤风,歪嘴风,腮肿胀。

外唇阴两鼻孔下缘联机中点,一穴。

唇肿,脾虚湿邪,少食,胃寒鼻前两鼻孔下缘联机上,鼻内翼内侧1厘米处,左右侧各一穴。

发热,中暑,感冒,过劳鼻管鼻孔内,距鼻孔外侧缘约3厘米的鼻泪管开口处,左右鼻孔各一穴。

异物入睛,肝经风热,睛生翳膜姜牙鼻孔外侧缘下方,鼻翼软骨(姜牙骨)顶端处,左右侧各一穴。

冷痛及其它腹痛。

抽筋两鼻孔内侧之间,外唇阴上方3厘米处一穴。

肺把低头难(颈肌风湿)。

鼻俞鼻梁两侧,距鼻孔上缘3厘米处的鼻颌切迹内,左右侧各一穴。

肺热,感冒,中暑,鼻肿痛。

血堂鼻俞上方3厘米处,左右侧各一穴。

同鼻俞穴,病重用之。

三江内眼角下方约3厘米处的血管(眼角静脉)分叉处,左右侧各一穴。

冷痛,肚胀,月盲,肝热传眼。

睛明下眼眶上缘,两眼角内、中1/3交界处,左右眼各一穴。

肝经风热,肝热传眼,睛生翳膜睛俞上眼眶下缘正中,左右眼各一穴上缘3厘米处的鼻颌切迹内,左右各一穴。

肝经风热,肝热传眼,睛生翳膜骨眼内眼角,瞬膜外缘,左右眼各一穴。

骨眼症。

开天眼球角膜与巩膜交界处,一穴。

浑睛虫病太阳外眼角后方约3厘米处的血管(面横静脉)上,左右侧各一穴。

肝热传眼,肝经风热,中暑,脑黄垂睛眶上突上缘上方3厘米的颞窝中,左右侧各一穴。

肝热传眼,肝经风热,睛生翳膜上关下颌关节后上方的凹陷中,左右侧各一穴。

中兽医针灸学的研究与应用_嵇晓光

中兽医针灸学的研究与应用_嵇晓光

中兽医针灸学的研究与应用嵇晓光(福建农林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摘要】中兽医针灸学(Traditional Chinese Veterinary Acupuncture ,TCV AP)以家畜禽为主要医治对象,因其简单易懂,疗效卓著而受到现代兽医学的青睐。

中兽医针灸在治疗骨骼、皮肤、生殖、心脏、胃肠等疾病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在犬猫上,针灸应用于椎间盘疾病、肉牙瘤、髋关节发育异常、关节炎、轻瘫、瘫痪、慢性呼吸道病、创伤性神经损伤、肌肉损伤、呼吸道病等疗效显著。

针灸的作用机制包括生理学作用和心理学作用,针的刺激可明显地活跃神经系统,针灸可能与内啡呔的释放有关。

实验发现,在针剌某些慢性疾患的过程中,白细胞吞噬细菌的能力明显增强。

本论文主要介绍了中兽医针灸的发展、原理、神经生理、器械、疗法、对免疫的影响、禁忌症、治疗效果。

【关键词】中兽医学;针灸;机制The study and application on Traditional Chinese Veterinary AcupunctureJi Xiao Guang(Animal science of 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ystry university)Abstract: Traditional Chinese Veterinary Acupuncture takes family poultry as main treatment object. It receives the favor in modern veterinary science because of its easily understand and the curative effect outstanding. Traditional Chinese Veterinary Acupuncture obtains the very big success in curing skeleton, skin, reproduction, heart, stomach and intestines. On the dog and cat, it is remarkable to treat the meat odontoma, the thurl growth exceptionally, arthritis, the paresis, the paralysis, chronic respiratory tract sickness, the wound neurotrosis, the muscle damage, the respiratory tract gets sick and so on. Its function mechanism has the physiology and the psychology. Needle may stimulate the nervous system. Acupuncture possible obviously concerns with fei dai releasing. The experiment discovered that in curing certain chronic illness's process, white blood cell's ability of swallowing bacterium obviously be enhanced. This paper mainly describes to the development of veterinary acupuncture, principle, neuro-Physiology, equipment, therapy, immunotherapy, contraindications, and treatment effects.Key word: Traditional Chinese Veterinary; Acupuncture; function mechanism1.中兽医针灸学的发展中国传统兽医学(Traditional Chinese Veterinary Medicine,TCVM)源远流长,至今起码有一万年的历史。

中兽医应用技术第10章 针灸术

中兽医应用技术第10章   针灸术
17
(1)艾卷灸 不受体位的限制,全身各部均可施术。可用火 纸或毛边纸将艾绒卷成纸烟形,长18~20cm ,直径约6cm。根据操作方法的不同,又分温和 灸和雀啄灸两种。 (2)艾炷灸 为我国古代常用灸法。其形状为圆锥体,上尖 下圆。可分为直接灸和间接灸两种。 (3)温针灸 将圆利针刺入穴位,出现针感后,再将艾绒捏 在针柄上点燃,使热经针体传入穴位深部而发挥治 疗作用的方法,具有针刺和灸的双重作用。
19
(2)醋酒灸 又名“火烧战船”“背火鞍”。常用于治疗腰 背部风湿症和破伤风等。操作时,先把患畜保定于 4柱或6柱栏内。用温醋润湿患部及外围被毛,再 盖以醋浸的草纸或白布,然后在湿布上喷酒精,以 火点燃,反复地喷酒浇醋,火小喷酒精,火大浇陈 醋,切勿使敷布或被毛烧干。 (3)软烧法 是治疗慢性关节炎、屈腱炎、变形性关节炎、 腰风湿与腰挫伤的一种治疗方法。
28
②百会腰旁穴组。用于马、牛的多种手术。腰 旁穴共有3个。第一腰椎末端与最后肋骨连线之中 点为腰旁一穴,第二、第三腰椎横突末端之间为腰 旁二穴,第三、第四腰椎横突末端之间为腰旁三穴 。采用透穴针刺法,由第四腰椎横突末端进针,穿 过皮肤,针尖经其他腰椎横突末端,抵达最后肋骨 为止。百会穴参见马、牛的针灸穴位。
18
2)温熨疗法 用温热物体对动物患部或穴位施行敷熨,属灸 法的范畴。它具有温经散寒作用,是治疗家畜腰胯 风湿的常用疗法。 (1)醋麸熨 麦麸10kg(或酒糟、醋糟),陈醋2.5 kg,麻袋2条。先将一半麦麸,放在大铁锅中炒 ,随炒随加醋,加醋至手握麦麸成团,放手即散为 度,温度40~60 ℃,即可装麻袋中。用此法 再炒另一半麦麸,两袋交替,温熨患部,至患部微 汗时,即可停止,熨后注意保暖。
34
3)操作方法 穴位及针具消毒后,术者一手按穴,一手持针 ,先使针尖露出适当长度,对准穴位刺入,然后运 用指力进针,当达到有针感的适当深度,即可进行 补泻手法,以发挥针刺的治疗作用。如针下松弛, 则是没有针感,多由于针刺体表穴位不准,或进针 角度不对,或深度不够,或动物体位不正所致。应 提起针体,改变方向、深度,调整体位或起针重扎 ,务以产生针感为好。

猪几种疾病的针灸疗法

猪几种疾病的针灸疗法

2 气 喘 病
猪 的气 喘病 是 由气 候 骤变 , 营养 不 良 , 毒感 染 病 等 原 因引起 , 咳嗽 气喘 , 以 呼吸 困难 为 主要 症状 。治 疗可 用水 针疗 法 、 血针疗 法 和埋药疗 法 。 猪气 喘病 的水针 疗法 以苏 气穴 为 主穴 。治疗 时 , 将注 射器 针 头刺人 苏 气穴 3 米 , 鱼腥 草注射 液 2 厘 将 毫 升注 入穴 位 中。如 属肺 热 咳嗽 可加 配 肺俞 穴 为 主
内, 用剪刀沿皮肤表面将丝线剪断 , 使长度 为 1 厘 . 5
米左 右 的 丝线 埋人 穴 位处 皮 肤 内 ,即完 成 了埋 线 治 疗 。在 埋 线治 疗后 , 线 处会 有 轻微 的 炎症 反 应 , 埋 这 种埋 线反 应 l2天就可 以消退 , 一 不需 要处 理 。一般 埋 线疗 法对 同 1 穴 位 只须 作 1 。 个 次 对 猪 的后 海穴 , 三里 穴 实施 激光 疗 法 , 治 疗 后 对 仔 猪下 痢 有较 好 的止 泄效 果 。治 疗 时首 先 将激 光 针
好 的小 孔 中 , 此法 对 热性疾 病 引起 的气 喘疗 效较 好 。

般在 实 施埋 药 疗法 后 ,要 用 7%的酒精 棉球 对 施 5
术 部周 围进行 消毒 , 防止 感染 。治疗 猪 的气 喘埋植 疗 法 一般 只作 1 , 次 不重 复施术 。
3 仔猪 下痢
多 因饲养管理不善 , 气候突变 , 圈舍 阴冷潮湿 而 造成的仔猪 以粪便稀薄 , 食欲减退 , 日渐消瘦为特征 的疾病 。本病治疗须使用埋植疗法和激光针疗法 。 采用对后海穴实施埋植疗法 ,对仔猪 下瘌有较
湿 寒 引 起 的后肢 风 湿 , 也可 用 软烧 法 进行 治 疗 。 治疗 时 , 棉球 在 猪后 肢 上缘 均 匀地涂 上 醋 液 , 后 用 然 将 蘸 有酒 精 的燃 烧 棒点 燃 , 术者 手持 燃 烧棒 , 患 施 对

兽医针灸学课件

兽医针灸学课件

四、兽医针灸学的起源和发展
3、兽医针灸学的现状和展望
建国后,中兽医学及兽医针灸学得到 了较大的发展和提高。1956年1月,周恩 来总理提出了“关于加强民间兽医工作的 指示”,同年9月召开“全国民间兽医座谈 会”,提出“使中西兽医紧密结合,把我 国兽医学推向一个新的阶段”。1959年,பைடு நூலகம்北京农业大学整理出版了<中兽医针灸学 >。

3)、经脉和脏腑之间确有相对的特异性联 系,经脉是作为一个整体参与对相应脏腑功能的 调节过程的。机体的机能调节过程中存在着某些 循经的特征。这些事实尚难以用已知的现代医学 和生物学知识做出恰当的解释,说明古人创立经 络学说确有充分的根据。
三、经络系统的组成、分布特点
经络系统主要由四部分组成,即经脉、络脉、 内属脏腑部分和外连体表部分。经络在内能连属 于脏腑,在外则连属于筋肉、皮肤。其中,经脉 贯通上下,沟通内外,是经络系统的主干。络, 有网络之意。络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较经脉细 小,纵横交错,遍布全身。经络内属于脏腑,入 络于肢节,沟通于脏腑与体表之间,将人体脏腑、 组织、器官联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借此行 气血、营阴阳,使人体各部的功能活动得以保持 协调和相对平衡。(详见下表)

(二)、络脉
络脉是经脉的分支,有别络、浮络和孙 络之分。别络是较大的和主要的络脉。十二 经与督脉、任脉各有一支别络,再加上脾之 大络,合为“十五别络”。别络具有加强相 为表里两经脉之间在体表的联系。浮络是循 于人体浅表部位而常浮现的络脉。孙络是细 小的络脉。连属部,包括经筋和皮部,是十 二经脉与筋肉和体表的连属部分。
考古证明兽医针灸和人的针灸均起源 于我国原始社会时期,距今11310年左右。 人类开始驯养动物之后,当动物出现疾病 时,人类就难患病动物以火烤和温热物体 (如火烧的石块等)敷熨患病部位。针刺 最原始针具是石针,<说文解字>云: “砭,以石针病也”。当驯养的动物患痈 肿时,人用砭石割刺脓包,刮去腐肉。

中兽医应用技术第10章 针灸术

中兽医应用技术第10章   针灸术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5
11)选穴规律及取穴方法 (1)选穴规律 针灸治病与方药治病一样,其目的主要是扶正 祛邪,补虚泻实,同样有规律可循。一般是急性病 宜针,慢性病宜灸;实证、热证宜泻;虚证、寒证 宜补。只有辨证施治,才能发挥针灸的补泻作用, 收到预期的治疗效果。 (2)取穴方法 针灸定穴方法又称取穴方法,是指确定针灸穴 位位置的方法。针刺时能否准确定位取穴,直接影 响疗效。
7
3)持针法 针刺时以手把持针具的方法称为持针法,常用 的持针法有以下三种: ①手握式持针法。右手的拇指和食指捏住针头 ,根据刺入的深度留出针尖一定长度,中指和无名 指将针柄固定在掌心。此法用于宽针、三棱针和圆 利针。 ②执笔式持针法。如执毛笔一样夹持针柄,此 法多用于圆利针。 ③手代针槌持针法。将宽针握于右手食指、中 指、无名指之内,小指背侧托住针头,并控制针尖 留出的长度,拇指端按住针柄的末端,应用臂力的 摆动进行速刺。
图10.4
进针角度
10
7)进针的深度与针感 针刺时进针深度必须适当,不同的穴位对针刺 深度各有不同的要求,如开关穴刺入2~3cm, 而夹气穴一般要刺入30cm 左右。一般情况下 ,其他穴位均应以本书规定的深度为依据,但又必 须根据病畜体型大小、年龄、体质、病情等的不同 而灵活掌握。一般肌肉菲薄,或靠近大血管,或内 部有重要脏器的穴位,尤其是胸背部和肋下有肝、 脾的穴位,针刺不宜过深。
17
(1)艾卷灸 不受体位的限制,全身各部均可施术。可用火 纸或毛边纸将艾绒卷成纸烟形,长18~20cm ,直径约6cm。根据操作方法的不同,又分温和 灸和雀啄灸两种。 (2)艾炷灸 为我国古代常用灸法。其形状为圆锥体,上尖 下圆。可分为直接灸和间接灸两种。 (3)温针灸 将圆利针刺入穴位,出现针感后,再将艾绒捏 在针柄上点燃,使热经针体传入穴位深部而发挥治 疗作用的方法,具有针刺和灸的双重作用。

兽医针灸学

兽医针灸学

兽医针灸学一、兽医针灸学主要研究的是什么?A. 动物体内药物分布B. 动物经络与穴位的关系及其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C. 动物营养与饲料配方D. 动物遗传育种技术(答案)B二、在兽医针灸治疗中,下列哪项不是常用的针灸方法?A. 白针疗法B. 电针疗法C. 水针疗法D. 手术疗法(答案)D三、关于动物经络的描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A. 经络是动物体内实际存在的管道系统B. 经络是古人想象出来的,没有实际生理基础C. 经络是动物体内气血运行的通道,与脏腑功能密切相关D. 经络仅存在于某些特定动物体内(答案)C四、在兽医针灸实践中,如何确定动物的穴位位置?A. 根据动物体型大小按比例推算B. 参照人类穴位位置进行简单类比C. 通过解剖找到实际组织结构D. 依据古籍记载结合现代研究确定(答案)D五、下列哪种情况适合使用兽医针灸治疗?A. 动物骨折需要手术固定B. 动物严重感染需要使用抗生素C. 动物因疼痛导致运动障碍D. 动物营养不良需要补充营养(答案)C六、在电针疗法中,电流的作用主要是?A. 直接杀灭病原体B. 刺激穴位产生治疗作用C. 提供动物体内所需营养D. 替代传统手工针灸操作(答案)B七、关于兽医针灸治疗的疗效评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A. 针灸治疗可以立即治愈所有疾病B. 针灸治疗效果难以评估,主要依赖经验判断C. 针灸治疗效果需结合动物具体情况和多种治疗方法综合评估D. 针灸治疗无效时,应立即放弃并改用其他方法(答案)C八、在兽医针灸学的研究中,下列哪项是未来的发展方向?A. 深入研究针灸治疗的具体作用机制B. 将针灸治疗与传统药物疗法完全分离C. 忽视个体差异,推广统一针灸治疗方案D. 仅依赖古籍记载进行针灸治疗实践(答案)A。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扶正祛邪 针灸具有扶正祛邪作用,具体表现为补 虚泻实。针灸的补虚泻实,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刺灸法,如艾灸多用于补虚,刺血多用 于泻实; 二是针刺手法,古今医家已总结出多种补泻 手法;

三是腧穴配伍,长期大量临床经验,不少 腧穴其补泻作用各异,如膏肓、气海、关 元、足三里、命门等穴,有补的作用,多 在扶正时应用;而十宣、中极、水沟,有 泻的作用,多在祛邪时应用。现代的临床 实践和实验研究证明针灸能够增强机体的 免疫功能,抵抗各种致病因素的侵袭,而 这种作用与中医的“扶正祛邪”相似。
功效


1、疏通经络: 可使淤阻的经络通畅而发挥其正常的生理作 用,是针灸最基本最直接的治疗作用。经络 “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运行气血是 其主要的生理功能之一。经络不通,气血运 行受阻,临床表现为疼痛、麻木、肿胀、瘀 斑等症状。针灸科选择相应的腧穴和针刺手 法及三棱针点刺出血等使经络通畅,气血运 行正常。


2、调和阴阳: 使人的机体从阴阳失衡的状态向平衡状态 改善,是针灸治疗最终要达到的目的。疾 病发生时的机理是复杂的,但从总体上可 归纳为阴阳失衡。针灸调和阴阳的方法是 通过改善经络阴阳属性、经穴配伍和针刺 手法完成的。

3、扶正祛邪: 可以扶助机体正气及驱除病邪。疾病的发 生发展及转归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正邪相 争的过程。针灸治病,就是在于能发挥其 扶正祛邪的作用。
在对病人 作诊断和决定治疗方案时,必须注意分析 和考虑外在环境与人体情况的有机联系以及人体局 部病变与全身情况的有机联系,这就是中医学的重 要特点--整体观念。
(二)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
原则,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
方法。

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




现代大量的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也已经充分 证明,针灸对各个器官组织的功能活动均有 明显的调整作用,特别是在病理状态下,这 种调节作用更为明显。 一般说对于亢进的、兴奋的,痉挛状态的组 织器官有抑制作用,而对于虚弱的、抑制的、 弛缓的组织器官有兴奋作用。 这种调节是良性的、双向性的。这就是针灸 能治疗多种疾病的基本原因之一。 如果将组织器官的病理失调与阴阳理论联系 起来,均可用阴阳解释,所以说针灸调节了 病理性失调,也就是调节阴阳的失调。

据文献考察,早在三千年以前,我国医家已把针灸临床 经验进行了初步总结。1972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周 代医书,即记载有“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 灸经”两篇《帛书》。《帛书》除载有经脉循行路线上 的各种疼痛、痉挛、麻木、肿胀等局部症状及眼、耳、 口、鼻等器官症状外,还有一些全身症状,如烦心、嗜 卧、恶寒等。当时对这些病症,都是用灸法治疗的。 战国时代的《黄帝内经》对经络、腧穴、针炙的适应症、 禁忌症及治疗原理等,作了比较详细的论述,从而奠定 了以经络学说为核心的针灸理论体系。 现存最早的论述针灸的专书是晋代皇甫谧编著的《针灸 甲乙经》(公元282年)。该书在《内经》的基础上,对 针灸理论进行了整理,依照不同部位确定了三百四十丸 个穴名,为针灸专科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在针灸学发展 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兽医针灸学
绪论

一、针灸的形成与发展
针灸学是研究针刺和艾灸等治法的一门学科, 是祖国医学宝贵遗产之一。其内容主要包括经 络、腧穴、针灸方法及临床治疗等部分。由于 其具有操作简便、适应症广、疗效明显和经济 安全等优点。因此数千年来深受广大劳动人民 的欢迎。
针法和灸法是两种不同的治疗方法。针法是运 用各种金属针刺入穴位,运用不同手法进行治 病的方法;灸法是采用艾条、艾柱点燃后熏灼 穴位治病的方法。由于二者都是通过调整经络 脏腑气血的功能达到治病的目的,常配合使用, 所以合称为针灸。



唐代孙思邈在《千金方》中绘制了三幅彩色针灸 挂图,分别把人体正面、背面、侧面的十二经脉、 奇经八脉用不同颜色绘出。王焘又绘成了十二幅 彩图,并在《外台秘要》中重点介绍了灸法,唐 代“太医署”中设有针灸专科,有针博士、针助 教、针工等。从事专业工作。北宋王惟一编《铜 人腧穴针灸图经》(公元1026年),当时曾刻在 两块石碑上,树立在汴京(今河南开封),供学 习者拓印和阅读。 公元一0二七年,王氏还创造了两座针灸铜人, 为我国最早的针灸模型。 明代杨继洲的《针灸大成》(公元1601年)汇集 历代诸家学说,广搜文献,是继《内经》《甲乙 经》之后的又一次针灸学术大总结。
病理概括。由于它包括了病变的部位、原因、性
质,以及邪正关系,反映出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
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因而它比症状更全面、
更深刻、更正确地揭示了疾病的本质。

“辨证”就是把四诊(望诊、闻诊、问诊、切诊) 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 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
的关系,概括、判 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活动。

气 候
六腑 四肢 肺 六腑五体 脾 心 日肝 肾 百骸
地 域
九窍
五官
季 节
时 辰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治疗局部病变时,
也必须从整体出发,采取适当的措施。如,心
开窍于舌,心与小肠相表里,所以可用清心热
泻小肠火的方法治疗口舌糜烂。它如“从阴引 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素 问· 阴阳应象大论》),“病在上者下取之,病 在下者高取之”(《灵枢· 终始》)等等,都是 在整体观指导下确定的治疗原则。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和世界针灸学会联 合会的统计资料,截至2008 年,针灸已在140 多个国家和地区得到应用,在中国以外的亚 洲国家及欧洲、美洲、澳洲等60 余个国家 和地区得到较普遍应用。2005-2010 年, 全球最权威且使用频率最高的专业数据库 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科学引文索引) 收录的与针灸相关的文献已达2 000 余篇。 国际化的态势标志着具有几千年历史的中 华针灸医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人体是由若干脏腑、组织和器官所组成的。

每个脏腑、组织或器官各有其独特的生理功能,
而这些不同的功能又都是人体整体活动的一个组
成部分,这就决定了人 体内部的统一性。也就是
说,人体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是不可分
割的,在生理上是相互联系、相互支持而又相互
制约的,在病理上也是相互影响的。


季节气候以人体的影响:春温、夏热、长 夏湿、秋燥、冬寒表示一年中气候变化的 一般规律。生物在这种气候变化的影响下, 就会有春生、夏长、长夏化、秋收、冬藏 等相应的适应性变化。

在昼夜晨昏的变化过程中,人体也必须与 之相适应。白昼为阳,夜晚为阴,人体也 是早晨阳气初生,中午阳气隆盛,到了夜 晚则阳气内敛,便于人体休息,恢复精力。 许多疾病的发病时间及引起死亡的时间也 是有一定规律的。

2、人与自然界具有统一性 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 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同时,自然界的变化又可以 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而机体则相应地产生反 应,属于生理范围内的,即是生理的适应性;超 越了这个范围,即是病理性反应。故曰:“人与天 地相应也”(《灵枢· 邪客》),“人与天地相参也, 与日月相应也”(《灵枢· 岁露》)。这种人与自 然相统一的特点被中国古代学者称为“天人合一”。



针灸学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早在新石 器时代。人们即利用锐利的小石片(即“砭石”)砭刺 体表某些部位来治疗疾病。此即针法萌芽阶段的所谓 “砭术”。据《说文解字》载:“砭,以石刺病也”。 《山海经》亦有“有石如玉,可以为针”之说。这是关 于石针的较早记载。灸法的产生在火的发现和应用之后, 人们在用火的过程中,逐渐发现身体的某一部位受到火 的烤灼而感觉舒适或病痛减轻,经反复实践,选择了易 于点燃、火力温和并且具有温通血脉作用的艾,作为施 灸的原料,从而形成了灸术。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针具也由石针、骨针、竹 针而逐步改变为铜针、铁针、不锈钢针。 同时由于医疗经验的不断丰富,针灸腧穴不断增多的基 础上,前人便按照腧穴的主治作用,结合针刺的感应情 况和古代的解剖知识,把这些具有相同或类似作用的散 在腧穴进行归类,并从理论上加以阐述,逐步形成了经 络学说。







在欧洲,法国卫生部成立了针灸管理机构,确认中医药为 正统医学的一部分,并纳入医疗保险体系。 瑞士承认针灸合法性,由政府以保险制度的形式对中医药 的地位做出明文规定。 在美洲,美国50 个州均承认针灸的合法地位,有些州还将 针灸治疗纳入医疗保险。 加拿大卑诗省首先对中医立法并成立中医管理局,开西方 社会承认中医之先河。 巴西承认针已将针灸纳入国家医疗保健体系。 哥伦比亚,中医针灸即将进入首都社会保险医院。在墨西 哥,医学界也在呼吁尽快出台针灸法规。 南非政府正式颁布了“南非联合健康专业委员会管理条 例”,中医及针灸成为10 个可从事的医学专业之一。

地域的差异,人们的生活习惯和身体状况
也有很大不同。如江南多湿热,人体腠理
多疏松;北方多燥寒,人体腠理从致密。 因此每个地区也各有其特有的地方病。 甚 至不同地区人们的平均寿命也有很大的差 别。

正是由于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及人与自然界之间存在 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所以对待疾病因时、因地、
因人制宜,就成为中医治疗学上的重要原则。因此

论治,又称为“施治”,即根据辨证的结果,确
定相应的治疗方法。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
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

中医临床认识和治疗疾病,既辨病又辨证, 但主要不是着眼于“病”的异同,而是将重点 放在“证”的区别上,通过辨证而进一步认识 疾病。例如,感冒是一种疾 病,临床可见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等症状,但由于引 发疾病的原因和机体反应性有所不同,又 表现为风寒感冒、风热感冒、暑湿感冒等 不同的证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