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心得体会
学习针灸的心得体会范文

学习针灸的心得体会范文学习针灸的心得体会范文有了一些收获以后,就很有必要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那么写心得体会要注意的内容有什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习针灸的心得体会范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学习针灸的心得体会11、学习针灸要重整体、轻细节。
我过去学习的时候,象学习其他知识一样,就去背每一个穴的作用,但我现在只管它在哪条经络上就行了,在哪条经络上,它就治疗这条经络经过的部位的疾病,以及和这条经络相连的脏腑的疾病,这叫“经之所过,病之所治”,重经络、轻穴位,有了整体观念学习针灸治病就变得十分简单。
2、针灸配穴的原则针灸治病配穴,就相当于中药的配方,一个病可以用不同的药方来解决,针灸治病取穴也不是唯一的,但我最常用的是四大取穴原则:(1)循经取穴。
(2)邻近取穴。
(3)背俞穴。
(4)阿是穴(即反应点)比如我用三棱针点刺治疗疔疮就主要用的是循经取穴配合邻近取穴。
不管长在哪里人疔疮,首先从整体取穴心经的疔俞,督脉上的大椎穴;其次从所经过的经络来远部取穴;第三是沿患部周围选穴或围刺,再如,我治了急腹症,不管是什么腹痛,首先选取足三里(肚腹三里留),其次在足三里附近及胫骨、腓骨间的部位去寻找压痛点(阿是穴)、第三从脊柱两侧的夹脊穴上去寻找压痛点,通过针刺治疗,一般都能在短时间内缓解并治愈。
在此我要强调的是病人出现的反应点非常重要,比如咽喉痛来说吧,一般治疗的方法是三棱针刺少商出血,但我前不久的一天晚上睡觉时感觉咽喉很痛,同时也感觉到胆经的京门穴处有不舒服的反应,叫醒老婆给我用三棱针点刺少商、列缺,同时点刺京门穴,效果是出奇的好,一分钟都不到,疼痛就完全缓解,所以,在运用针刺治病时,注意病人的感觉非常重要。
3、针刺的深度、角度及留针时间对疗效影响很大。
比如治疗感冒,选取大椎、风池、合谷三穴,其中的大椎有很好的退烧和解表的效果,但要扎到喉头处有一点紧的感觉时,效果才好,扎浅了,效果就差,这是我自己所自己得出来的经验,此外,对于急性病还应该长时间留针,比如我治疗急腹症的时候,要留针三、四小时以增强刺激量。
针灸学职业教育心得体会(3篇)

第1篇针灸学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中医药事业的重视,针灸学职业教育逐渐兴起。
我有幸参加了一次针灸学职业教育培训,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和实践,我对针灸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针灸学的理论基础针灸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包括经络学说、腧穴学说、针灸手法、针灸治疗等。
在培训过程中,我深入学习了中医的基本理论,如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这些理论为针灸学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1. 阴阳五行:阴阳五行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它认为自然界和人体内部都存在着阴阳五行的运动变化。
针灸学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五行平衡,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 脏腑经络:脏腑经络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针灸学通过刺激特定的腧穴,调节脏腑经络的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二、针灸的临床实践针灸学的临床实践是其核心内容,培训期间,我有机会跟随经验丰富的针灸师学习,亲身实践针灸治疗。
1. 诊断:在临床实践中,我学会了如何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诊断。
这需要我们对中医理论有深入的理解,以及对患者病情的细致观察。
2. 治疗手法:针灸治疗手法繁多,包括针刺、艾灸、拔罐等。
在培训过程中,我学会了基本的针刺手法和艾灸技巧,并在实际操作中不断提高。
3. 病例分析:通过分析典型病例,我了解了针灸治疗的适应症、禁忌症和注意事项。
这使我更加明确了自己的学习方向,为今后的临床实践打下了基础。
三、针灸学的传承与发展针灸学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优势。
在新时代,针灸学面临着传承与发展的重任。
1. 传承:针灸学要得以传承,需要我们深入学习中医理论,掌握针灸技艺,将这门古老的医学传承下去。
2. 发展: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针灸学需要不断创新,结合现代医学技术,提高治疗效果,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四、针灸学职业教育的意义针灸学职业教育对于培养高素质的针灸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有关针灸科个人实习心得5篇

有关针灸科个人实习心得5篇有关针灸科个人实习心得篇1针灸学是一门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经络、腧穴及刺灸方法,探讨运用针灸防治疾病规律的学科。
经络是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由经脉与络脉相互联系,彼此衔接而构成的体系成为经络系统。
其中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包括十五络脉和难以计数的浮络、孙络。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腧穴是人体脏腑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点部位。
人体的腧穴既是疾病的反应点,又是针灸的施术部位。
腧穴分为十四经穴、奇穴和阿是穴,主治特点有近治作用、远治作用和特殊作用。
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属肺,络大肠,联系胃及肺系,从肺系出,循行侧胸部及上肢内前缘。
主治咳、喘、咯血等肺系疾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病证。
手阳明大肠经循行于上肢外前缘,上肩,入缺盆,络肺属大肠。
从缺盆上颈,止于鼻旁。
主治头面五官疾患、热病、皮肤病、胃肠病、神志病,及循行部位病证。
足阳明胃经循行鼻唇部,过耳前;主干线从颈下胸,内入缺盆,属胃络脾;外行胸腹第二侧线,下循下肢外前缘,止于第二趾外侧。
治之胃肠病、头面五官病等。
足太阴脾经下循小腿内侧中间,经膝股部内前缘,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止于舌。
分支一注心中,另一分布胸腹第三侧线,止于大包穴。
主治脾胃病、妇科病、前阴病及循行部位病证。
手少阴心经起于心中,联系心系、肺、咽、目系,络小肠,从肺浅出腋下,循行于上肢内后缘,入掌中,止于小指桡侧端。
主治心胸、神志病及循行部位病证。
手太阳小肠经循行于上肢外后缘,绕行肩胛,内线入缺盆,下行络新,属小肠。
上线从缺盆至目外眦,,分支止于目内眦。
主治头面五官病、热病、神志病,及循行被病证。
足太阳膀胱经循行头顶络脑,分支至耳上角;主干从头项向下,循行于脊柱两侧,内属膀胱、络肾,下贯臀,止腘窝,枕部分支下行背腰部主干线外侧,至腘窝部相合下行小腿后侧,止于小趾外侧端。
壮医针灸学心得体会感悟(3篇)

第1篇针灸,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历经千年而不衰。
在壮医领域,针灸同样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作为一名学习壮医针灸的学生,我有幸接触到这门独特的医学技艺,并在学习过程中收获颇丰。
以下是我对壮医针灸学的几点心得体会和感悟。
一、针灸的历史渊源针灸起源于我国远古时期,距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在壮医领域,针灸同样有着悠久的历史。
壮族人民在与疾病斗争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针灸理论和技术。
壮医针灸学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理论为基础,强调天人合一、辨证论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二、壮医针灸的独特之处1. 针具多样化壮医针灸在针具方面具有多样性,如银针、竹针、铜针、石针等。
这些针具在材质、形状、长度等方面各有特点,适用于不同的疾病和部位。
例如,银针适用于治疗皮肤疾病,竹针适用于治疗肌肉疼痛,铜针适用于治疗关节疾病等。
2. 针法独特壮医针灸在针法上也有其独特之处,如点刺法、挑刺法、飞针法、旋转法等。
这些针法在操作过程中注重手法和技巧,以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目的。
3. 穴位丰富壮医针灸在穴位选择上具有丰富性,不仅包括十四经穴,还包括壮医特有的穴位。
这些穴位分布在人体各个部位,具有独特的治疗作用。
例如,壮医特有的“百会穴”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功效。
4. 灵活多变壮医针灸在治疗过程中注重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灵活选用穴位和针法。
这种灵活多变的特点使得壮医针灸在临床实践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三、学习壮医针灸的心得体会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习壮医针灸,首先要掌握其基本理论,如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
同时,要注重实践,通过临床实习和实际操作,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治疗中。
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提高自己的针灸技能。
2. 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在学习壮医针灸的过程中,我们要善于思考,不断总结经验,勇于创新。
针对不同疾病和患者,我们要灵活运用针灸技术,寻找最佳治疗方案。
3. 严谨治学,精益求精壮医针灸是一门严谨的医学,要求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保持严谨的治学态度。
针灸课程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一、前言针灸,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它以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近日,我有幸参加了为期一个月的针灸课程,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实践,我对针灸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收获了宝贵的感悟。
二、课程感悟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针灸课程中,我们首先学习了针灸的基本理论,包括经络、穴位、脏腑等。
这些理论知识为我们后续的实践操作奠定了基础。
在学习过程中,老师不仅讲解理论知识,还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使我们更加容易理解。
此外,课程安排了大量的实践环节,让我们亲自动手操作,加深了对针灸技术的掌握。
2. 严谨的操作规范针灸作为一种治疗方法,其操作规范至关重要。
在课程中,老师反复强调操作规范的重要性,从选穴、针刺、留针、起针等环节,都要求我们严格按照规范进行。
这种严谨的态度让我深刻体会到,针灸并非简单的技术,而是一门需要认真学习和实践的医学。
3. 注重个体差异针灸讲究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取合适的穴位和治疗方法。
在课程中,老师教导我们要注重个体差异,针对不同患者的体质、病情和症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这使我认识到,针灸并非千篇一律,而是因人而异,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4. 强调心理因素针灸治疗过程中,心理因素也起着重要作用。
在课程中,老师告诉我们,患者的心态对治疗效果有很大影响。
因此,在进行针灸治疗时,我们要注重与患者沟通,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给予心理支持和鼓励。
这使我认识到,针灸不仅是一种治疗方法,更是一种心理治疗。
5. 关注患者反馈在课程中,老师强调我们要关注患者的反馈,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这使我明白,针灸治疗并非一蹴而就,需要耐心和细心。
通过观察患者的反应,我们可以了解治疗效果,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三、心得体会1. 增强了对中医文化的认同感通过学习针灸,我对我国传统医学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增强了对中医文化的认同感。
我认识到,中医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实践经验。
针灸感悟心得体会范文(3篇)

第1篇自古以来,中医文化源远流长,针灸作为中医的瑰宝之一,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亚健康状态逐渐成为常态,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养生保健。
我有幸接触到针灸,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和感悟,让我对针灸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一、针灸的神奇疗效针灸,是一种通过在人体特定穴位进行针刺,以达到调节人体气血、疏通经络、平衡阴阳的治疗方法。
自从我开始接触针灸,我便感受到了它的神奇疗效。
1. 疼痛缓解针灸治疗疼痛效果显著。
我曾经患有颈椎病,长时间坐在电脑前工作,导致颈部疼痛难忍。
通过针灸治疗,疼痛得到了明显缓解,甚至逐渐消失了。
2. 增强免疫力针灸具有调节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
在针灸治疗过程中,我发现自己的免疫力有所提高,不易感冒,身体状态得到了改善。
3. 美容养颜针灸具有美容养颜的功效。
针灸治疗过程中,通过刺激面部穴位,改善面部血液循环,使肤色更加红润,肌肤更加细腻。
4. 改善睡眠针灸对于改善睡眠质量具有显著效果。
在针灸治疗过程中,我发现自己的睡眠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每晚都能拥有充足的睡眠。
二、针灸的治疗原理针灸的治疗原理主要基于中医理论,包括经络学说、气血学说等。
以下简要介绍针灸的治疗原理:1. 经络学说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针灸通过在穴位上施以针刺,激发经络气血,达到调节阴阳、疏通经络的目的。
2. 气血学说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针灸通过调节气血,使气血运行畅通,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3. 阴阳学说阴阳是中医理论的核心,针灸通过调节阴阳平衡,使人体恢复健康状态。
三、针灸的注意事项虽然针灸具有神奇疗效,但在进行治疗时,仍需注意以下事项:1. 选择正规医疗机构和有资质的针灸师进行治疗。
2. 针灸治疗前,需了解自己的体质和病情,避免盲目治疗。
3. 针灸治疗过程中,保持放松心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
4. 针灸治疗后,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5. 针灸治疗期间,饮食宜清淡,避免辛辣、油腻食物。
自学针灸心得体会(通用19篇)

自学针灸心得体会(通用19篇)心得体会是对自己成长过程中所获得的经验和领悟的一种反思和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规划未来的方向和目标。
这些总结范文涵盖了不同的主题和领域,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些启示和思考的方向。
学针灸心得体会针灸是一门古老的治疗方法,具有独特的疗效和现代医学所不能替代的优势,随着人们的生活习惯和环境的变化,针灸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近年来,我开始学习针灸,通过学习,我深刻体会到了针灸的神奇之处。
第二段:学习针灸的过程。
我学习针灸的过程非常艰辛,起初,我并不了解这门技术,对针灸的认识就停留在体育比赛中选手使用针灸调整肌肉的程度上。
然而,学习之后我发现,针灸并不仅仅能调整肌肉,还能调整身体的各种不适,甚至还能治疗一些慢性病。
第三段:对针灸的感受。
当我第一次在自己的体温太低,手脚发冷的情况下,使用针灸后,身体很快就热起来了,我感到非常惊奇。
通过多次的学习和实践,我发现针灸能够加速血液循环,增强人体免疫力,对提高人体健康水平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四段:学习针灸的好处。
通过学习针灸,不仅能够提高个人的医学素养,还能够陶冶情操,增强身心健康,甚至可以创业或者获得一份薪水可观的工作。
更重要的是,学习针灸可以带给人们一种探索生命奥秘的体验,给予人们信心和力量,塑造积极面对生命的态度。
第五段:结语。
总之,我学习针灸的过程是非常愉快而充实的,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不仅对医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还找到了一条可以改善身体和心理健康的大道。
我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认识到针灸这门神奇的治疗方法,并像我一样,学习和探索这门技术的奥秘。
对针灸心得体会针灸是中医学中的一种重要疗法,通过刺激人体特定的穴位来调节体内的阴阳平衡,以提高健康水平。
我曾经亲身体验了针灸的疗效,并从中获得了一些心得体会。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对针灸的个人认识,并讨论它在改善健康状况方面的作用。
首先,针灸可以帮助缓解疼痛。
作为一种传统的治疗方法,针灸通过穴位刺激,可以刺激人体内的内啡肽和血清素等神经递质的释放,从而达到镇痛的效果。
针灸治疗学习心得总结5篇

针灸治疗学习心得总结5篇第1篇示例:针灸治疗是中医传统疗法之一,通过在人体特定穴位上刺入针头并加以适当的操作来治疗疾病。
在学习针灸治疗的过程中,我深感其独特的学问和神奇的疗效,以下是我对针灸治疗学习心得的总结。
学习针灸治疗需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
针灸治疗是一门学问,需要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才能正确地运用在实践中。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学习了针灸的起源和发展历史、针灸的基本理论和原则、针灸的操作方法等内容,这些理论知识为我正确地使用针灸治疗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学习针灸治疗需要具备一定的操作技能。
针灸治疗是通过在人体特定的穴位上刺入针头来治疗疾病,这就要求针灸师必须具备熟练的操作技能。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通过实际操作练习,逐渐掌握了针灸的操作技巧,包括插针的深浅、用力的轻重、操作的速度等,从而提高了我的实际操作能力。
学习针灸治疗需要注重实践经验的积累。
针灸治疗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问,只有通过不断实践,才能积累经验并提高技术水平。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积极参与临床实习,通过为患者施以针灸治疗,不断积累实践经验,同时也学到了许多临床应用技巧,为将来成为一名合格的针灸师做好准备。
学习针灸治疗需要不断学习和探索。
针灸治疗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要想在这个领域有所成就,就必须保持学习的态度,不断更新知识,探索未知领域。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不仅学习了传统的针灸治疗方法,还了解了现代针灸学的新进展和研究成果,这些都极大地丰富了我的学识,也拓宽了我的思路。
学习针灸治疗是一项很有挑战性的工作,但也是一项很有意义和价值的事业。
通过学习,我不仅对针灸治疗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还得到了宝贵的经验和技巧,希望未来能够在这个领域中取得更大的成就,为帮助更多的患者恢复健康而努力奋斗。
【字数:469】第2篇示例:针灸治疗是一种源远流长的中医疗法,通过在人体穴位上刺激,调理身体的气血流动,达到治疗病症的目的。
在学习针灸治疗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它的神奇和独特之处,下面我将分享一下我的学习心得总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针灸学心得体会【篇一:针灸学课程梳理与感受】针灸学课程学习梳理与感受经过近一学期对于针灸学的学习,我发现针灸学的内容很丰富,很全面,我已经对针灸有了比较详细的了解,我从中获益匪浅,感受到了针灸从古代乃至现今的巨大魅力。
学习针灸学,需要掌握的知识繁多,我就对这学期学习的知识进行简单梳理。
一、针灸学的发展简史《内经》成书标志着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形成。
《难经》补充了《内经》的不足,论述了奇经八脉、八会穴和五输穴孙思邈只做了针灸中最早的彩色经络挂图,并创造了“阿是穴”和“指寸法” 《针灸甲乙经》是现存最早的针灸专著,是对针灸的第二次大总结明代针灸发展到高潮,朱权《寿域神方》最早记录艾条灸法。
《针灸大成》杨继洲是对针灸的第三次总结二、经络腧穴总论1 十二经脉的组成名称、分布规律、属络表里、与脏腑器官的联系、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气血循环流注。
2 特定穴①意义:具有特殊性能和治疗作用②分类和特点:五输穴: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5个特定腧穴,即“井、荥、输、经、合”,称“五输穴”。
井穴,分布在指或趾末端,经气初出。
荥穴,分布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前,为经气开始流动。
输穴,分布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为经气渐盛。
经穴,多位于腕踝关节以上之前臂、胫部,其经气盛大流行。
合穴,位于肘膝关节附近,其经气充盛且入合于脏腑。
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
原穴、络穴: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称为原穴。
十五络穴从经脉分出处各有1个腧穴,称为络穴,又称“十五络”。
十二经脉的络穴位于肘膝关节以下;任脉络穴鸠尾位于上腹部;督脉络穴长强位于尾骶部;脾之大络大包位于胸胁部。
郄穴: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中的阴跷、阳跷、阴维、阳维脉之经气深聚的部位,称为“郄穴”,共16个,除胃经的梁丘以外,都分布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
背俞穴: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共12个,均位于背腰部足太阳膀胱经第一侧线上。
募穴: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共12个。
下合穴:六腑之气下合于下肢足三阳经的腧穴,共6个,其中胃、胆、膀胱的下合穴位于本经,大肠、小肠的下合穴同位于胃经,三焦的下合穴位于膀胱经。
八会穴: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精气汇聚的8个腧穴,其中脏腑气血骨之会穴2位于躯干部;筋脉髓之会穴位于四肢部。
八脉交会穴: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想通的8个腧穴,均位于腕踝关节的上下。
三、经络腧穴各论1、手太阴肺经本经腧穴主治咳、喘、咯血、咽喉痛等肺系疾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2、手阳明大肠经本经腧穴主治头面五官疾患、热病、皮肤病、肠胃病、神志病等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3、足阳明胃经本经腧穴主治肠胃病、头面五官疾患、神志病、皮肤病、热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4、足太阴脾经本经腧穴主治脾胃病、妇科病、前阴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5、手少阴心经本经腧穴主治心、胸、神志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6、手太阳小肠经本经腧穴主治头面五官病、热病、神志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7、足太阳膀胱经本经腧穴主治头面五官病,项、背、腰、下肢病证及神志病;位于背部两条侧线的背俞穴及其他腧穴主治相应的脏腑病证和有关的组织器官病证。
8、足少阴肾经本经腧穴主治妇科病、前阴病、肾脏病,以及与肾有关的肺、心、肝、脑病及咽喉、舌等经脉循行经过部位的其他病证。
9、手厥阴心包经本经腧穴主治心、心包、胸、胃、神志病,以及经脉循行经过部位的其他病证。
10、手少阳三焦经本经腧穴主治头、目耳、颊、咽喉、胸胁病和热病,以及经脉循行经过部位的其他病证。
11、足少阳胆经本经腧穴主治肝胆病,侧头、目、耳、咽喉、胸胁病,以及经脉循行经过部位的其他病证。
12、足厥阴肝经本经腧穴主治肝、胆、脾、胃病,妇科病,少腹、前阴病,以及经脉循行经过部位的其他病证。
13、督脉本经腧穴主治神志病,热病,腰骶、背、头项等局部病证及相应的内脏病证。
14、任脉本经腧穴主治少腹、脐腹、胃脘、胸、颈、咽喉、头面等局部病证和相应的内脏病证,部分腧穴有强壮作用或可治疗神志病。
四、针灸技术1. 针刺的全过程:揣穴,消毒,进针:单手进针法、指切进针法、提捏进针法、舒张进针法、夹持进针法、针管进针法进针的角度和深度:直刺、平刺、斜刺,根据年龄、体质、病情、部位的不同行针手法:基本手法:提插法,捻转法辅助手法:循法,刮法,弹法,摇法,飞法,震颤法得气:古称气至,近又称针感,是指毫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提插或捻转等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获得经气感应。
患者:针刺部位有酸麻重胀等自觉反应。
医者针下:沉紧、涩滞或针体颤动等反应。
意义:调气,与疗效相关,窥测病情进行预后,施行补泻操作的前提。
不得气的原因:医生取穴不准,操作不当,患者久病正气不足促使得气的方法:催气,催促经气到来的方法,方法:辅助手法、循经取气法候气:等候经气到来的方法,指下候气、留针候气行气,使针感向一定方向传导的手法,指压法,针芒法,针尖指向针感传导方向补泻手法:捻转补泻,提插补泻,疾徐补泻,迎随补泻,呼吸补泻,开阖补泻,平补平泻留针,静留针、动留针,出针:静留片刻,疾出,徐出,疾按针孔,摇大针孔2. 灸法作用:温经散寒,扶阳固脱,消瘀散结,防病保健种类:艾柱灸,艾条灸,温针灸,温灸器灸,灯火灸,天灸先后顺序:先阳后阴,先上后下,先少后多五、治疗总论1. 针灸治疗原则:补虚泻实,清热温寒,治病求本,三因制宜2. 针灸治疗作用: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扶正祛邪3. 针灸处方:(1)穴位的选择——选穴原则:近部选穴,远部选穴,辩证对症选穴(2)配穴方法:按经脉配穴法:本经配穴法,表里经配穴法,同名经配穴法按部位配穴法:上下配穴法,八脉交汇八穴的配对应用属上下配穴法;前后配穴法,胸腹部和背腰部腧穴配合;左右配穴法针灸学根于中医理论,特别是经络和腧穴理论,它着眼于人体的经脉循行和腧穴分布。
由于理论比较抽象,所以在学习过程中要时刻注意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我们不仅要熟记经络的循行规律及分布特点,每条经的具体循行路线和主治,而且要善于在自己或他人身上点穴记忆。
针灸学的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其中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包括十五络脉和难以计数的浮络和孙络等,这些都需要我们了解和记忆。
在整个学期的针灸学习中记忆最深刻的就是经络循行、针灸歌诀的背诵了,那些拗口的古文实在让我们头疼,好在在我们顽强的坚持下,这些难关都被攻克了。
由于初学时的懵懵懂懂,记忆古文最是困难,好不容易记下后,不久又都给忘了,所以需要不断复习巩固,这一方面在老师和同学们的督促下也最终完成。
我深深认识到持之以恒的重要性,如果不是持续的复习记忆,怕是根本记不下来,不过这离老师的要求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经过数周的针灸实验操作课程的学习,我们逐渐掌握了消毒方法,基本的进针方法,以及行针手法,留针出针方法。
同时熟悉了针灸施治时,异常情况的处理和预防。
此外,我们也进行了灸法的练习,同针法相比,灸法的作用比较局限,但灸法也有针法难以企及的优势。
同时,老师也会给我们讲解她在学习过程中的针灸的学习方法以及临床多年的经验,使得我们从中受益匪浅。
随着中国历史的不断推进,针灸在中国这片大地上生根发芽,最终成熟,至今我们还有很多前人留下的针灸文献,足证针灸学的累累硕果,现今针灸也后继有人,一批又一批的医学生继承和发扬了针灸这一祖国的遗产。
【篇二:针灸学感想】《针灸学》之我见针灸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经络、腧穴及刺灸方法,探讨运用针灸防治疾病的规律的一门学科。
它主要包括经络、腧穴、刺法、灸法及针灸治疗。
针灸学历史悠久,博大精深,针灸疗法适应症广,疗效显著,并在国际医学界掀起了一股股针灸热,可以说针灸引领着中医学走向世界。
所以,作为一个针灸学习的后来者,我觉得光学习书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我们博览群书,并能结合临床实践。
就针灸的起源,应追溯到《素问.异法方宜论》。
原文是这样描述的:东方之域,天地之所生也。
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皆安其处,美其食。
鱼者使人热中,盐者胜血,故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
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
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
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故灸焫者,亦从北方来。
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所胜处也。
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
其民嗜酸而食胕,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挛痹,其治宜微针。
故九针者,亦从南方来。
同时,《内经》对经络的循行和病候、腧穴、针灸方法也做了详细的论述。
尤其是《灵枢》中有大量篇幅专门论述针灸学理论和临床治疗。
这个时期《难经》又补充了《内经》的不足,同时提出八会穴。
然后,魏晋皇甫谧书就《针灸甲乙经》,是继《内经》后对针灸学的又一次总结,而杨继洲的《针灸大成》可谓是继《针灸甲乙经》后对针灸学的第三次总结。
我们一学生应该对这些书都要通读,并且牢固的掌握其中的核心内容。
下面就我的一点心得来和大家做一下交流。
《灵枢经》是我前不久刚刚读完,该书内容十分广泛,包括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相关问题,特别是对针刺方法和经络腧穴做了详尽的描述。
经络腧穴的发现和针灸疗法的应用,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从局部的刺激到循经感传现象的发现,或“连穴成线”,或“先有经后定穴”,从脉演进到经络;从砭石到九针,在《灵枢经》以前,这些只是零散的经验积累和理论片段,尚未形成体系。
及至《灵枢经》成书,才使得针灸学理论体系基本形成。
在经络腧穴方面形成了包括正经、奇经、经别、别络、经筋、皮部等内外连属的经络系统,明确了“经络之相贯,如环无端”,揭示证明了人体是一个具有多样内在联系的统一的整体系统。
《灵枢经脉》篇说“经络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灵枢经别》篇说“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可见经络在人体生理功能、病理变化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针灸治疗方面,《灵枢经》也有详细的理论体系,从针刺所用的针具到骨度分寸取穴,从刺之法到刺之禁忌,书中系统地论述了“刺之道”,使针灸治疗的临床应用有了完善的理论指导。
“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指出了针刺的前提是病人神的状态,根据“神”的状态选择可刺或可不刺;刺有五禁、五夺、五逆,有提醒了医者在针刺时的注意事项;至于对寒热病、癫狂、热病、杂病、厥病等具体病症的针刺疗法,书中的论述更为详尽,成为后世针灸治疗的基本理论指导和刺法指南。
以上是对经典的一个肤浅的认识,下面我就《八脉交会穴歌》中的“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谈谈我自己的看法。
内关是手厥阴心包经的络穴,公孙是足太阴脾经的络穴。
两穴通于奇经八脉的阴维和冲脉,共同汇合于胃、心、胸,手厥阴络穴从内关处上行,“系于心包,络心系”,从经络循行和感传现象可知内关和“心”有密切关系,此处的“心”有三层含义:1,心脏,2,心神,3,心口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