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中生物自由组合定律知识点总结培训资料
2019-2020年高考生物 必背知识点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2019-2020年高考生物必背知识点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摘要: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高考生物知识点总结,内容基因的分离规律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位于不同对的同源染色体上,希望大家在查看这些高考知识点的时候注意多加练习。
1、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在F1产生配子时,在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表现为自由组合,这一规律就叫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
2、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①P:黄色圆粒X绿色皱粒→F1:黄色圆粒→F2:9黄圆:3绿圆:3黄皱:1绿皱。
②解释:1)每一对性状的遗传都符合分离规律。
2)不同对的性状之间自由组合。
3)黄和绿由等位基因Y和y控制,圆和皱由另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R和r控制。
两亲本基因型为YYRR、yyrr,它们产生的配子分别是YR和yr,F1的基因型为YyRr。
F1(YyRr)形成配子的种类和比例:等位基因分离,非等位基因之间自由组合。
四种配子YR、Yr、Yr、yr的数量相同。
4)黄色圆粒豌豆和绿色皱粒豌豆杂交试验分析图示解:F1:YyRr→黄圆(1YYRR、2YYRr、2YyRR、4YyRr):3绿圆(1yyRR、2yyRr):黄皱(1Yyrr、2Yyrr):1绿皱(yyrr)。
5)黄圆和绿皱为亲本类型,绿圆和黄皱为重组类型。
2、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的验证:F1(YyRr)X隐性(yyrr)→(1YR、1Yr、1yR、1yr)Xyr→F2:1YyRr:1Yyrr:1yyRr:1yyrr。
3、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在实践中的应用:1)基因重组使后代出现了新的基因型而产生变异,是生物变异的一个重要来源;通过基因间的重新组合,产生人们需要的具有两个或多个亲本优良性状的新品种。
4、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1)正确地选择了实验材料。
2)在分析生物性状时,采用了先从一对相对性状入手再循序渐进的方法(由单一因素到多因素的研究方法)。
3)在实验中注意对不同世代的不同性状进行记载和分析,并运用了统计学的方法处理实验结果。
高中生物42总复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知识讲解_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高考总复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编稿:杨红梅审稿:闫敏敏【考纲要求】1.掌握对分离现象和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和验证。
2.学会孟德尔遗传定律在育种及人类医学实践中的应用。
【考点梳理】【高清课堂:03-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要点一、分离定律的研究对象同源染色体上的一对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分离【高清课堂:03-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要点二、自由组合定律的研究对象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AaBb自交:9:3:3:1AaBb测交:1:1:1:1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要点三、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1.实验分析2.相关结论(1)F1的配子共有16种组合,F2共有9种基因型,4种表现型。
(2)F2中双显性性状的个体占9/16,单显性性状的个体(绿圆、黄皱)各占3/16,双隐性性状的个体占1/16。
(3)F2中纯合子占4/16(1/16YYRR+1/16YYrr+l/16yyRR+1/16yyrr),杂合子占:1-4/16=12/16。
(4)F2中亲本类型(Y_R_+ yyrr)占10/16,重组类型占6/16(3/16Y_rR+3/16yyR_)。
要点四、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①黄色和绿色是一对相对性状,圆粒和皱粒是另一对相对性状,且两对相对性状分别由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分别控制。
②亲本基因型为YYRR和yyrr,分别产生YR、yr的配子。
③F1的基因型为YyRr,F1表现型为黄色圆粒(杂合)。
④F1自交通过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时,根据基因的分离定律,每对等位基因(Y与y,R与r)随着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开,即Y与y分离,R与r分离。
与此同时,非等位基因(Y与R,Y与r,y与R,y与r)随着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而自由组合(Y与R或r,y与R或r)。
控制不同性状的等位基因分离和组合彼此独立进行,互不干扰,所以,F1产生的雌、雄配子就各有四种:YR、Yr、yR、yr,且数目比接近1∶1∶1∶1。
高一生物下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知识点复习

高一生物下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知识点复习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名词:1、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在F1产生配子时,在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表现为自由组合,这一规律就叫~。
语句:1、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①P:黄色圆粒X绿色皱粒→F1:黄色圆粒→F2:9黄圆:3绿圆:3黄皱:1绿皱。
②解释:1)每一对性状的遗传都符合分离规律。
2)不同对的性状之间自由组合。
3)黄和绿由等位基因y和y控制,圆和皱由另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R和r控制。
两亲本基因型为yyRR、yyrr,它们产生的配子分别是yR和yr,F1的基因型为yyRr。
F1(yyRr)形成配子的种类和比例:等位基因分离,非等位基因之间自由组合。
四种配子yR、yr、yr、yr的数量相同。
4)黄色圆粒豌豆和绿色皱粒豌豆杂交试验分析图示解:F1:yyRr→黄圆(1yyRR、2yyRr、2yyRR、4yyRr):3绿圆(1yyRR、2yyRr):黄皱(1yyrr、2yyrr):1绿皱(yyrr)。
5)黄圆和绿皱为亲本类型,绿圆和黄皱为重组类型。
3、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的验证:F1(yyRr)X隐性(yyrr)→(1yR、1yr、1yR、1yr)Xyr练习题:碧桃花花瓣的大小受一对等位基因y/y控制,基因型yy 表现为大花瓣,yy表现为小花瓣,yy表现为无花瓣。
花瓣颜色受另一对等位基因R/r控制,基因型为RR和Rr的花瓣是黄色,rr的为白色,两对基因独立遗传。
若基因型为yyRr 的亲本自交,下列有关判断错误的是()A.F1有9种基因型B.F1有5种基因型c.F1的白花植株中纯合子约占1/4D.F1有花瓣植株中yyRr所占的比例约为1/3。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第15讲 第1课时 自由组合定律基础

(1)孟德尔实验中为什么要用正交和反交进行实验?正交和反交的结果一致
说明什么?从数学角度看,9∶3∶3∶1与3∶1能否建立联系?F2中重组类型及
其所占比例是多少?如果将亲本的杂交实验改为P:纯合黄色皱粒×纯合绿色
圆粒,则F1、F2的性状表现及比例与上述实验相同吗? 正交和反交实验是为了证明性状的遗传是否和母本有关(排除细胞质遗传)。 正、反交实验结果一致说明后代的性状与哪个亲本作母本无关。(黄色∶ 绿色)×(圆粒∶皱粒)=(3∶1)×(3∶1)=黄圆∶黄皱∶绿圆∶绿皱 =9∶3∶3∶1。F2中重组类型(黄色皱粒和绿色圆粒)占6/16。F1和F2的表现 型及比例与课本中实验相同,但F2中重组类型是黄色圆粒与绿色皱粒,共占 F2个体的10/16
[解析]将圆单、长复两个品系杂交,得F1均为圆单,可判断圆对长为显性,单对 复为显性,A正确; F2中圆∶长=3∶1,单∶复=3∶1,可判断圆形果与长形果的遗传表现符合分离 定律,B正确; F2中圆单∶圆复∶长单∶长复不符9∶3∶3∶1的性状分离比,不遵循基因的 自由组合定律,可判断这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C错误; 因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让F1与长复品系测交,子代性状 的统计结果不符合1∶1∶1∶1,D正确。
图5-15-7
[解析]由F1中黄色∶绿色=1∶1,圆粒∶皱粒=3∶1,可推知亲本中与粒色有关 的组合为Yy×yy,与粒形有关的组合为Rr×Rr,故亲本基因型为YyRr、yyRr,A 正确; F1中表现型不同于亲本的类型为黄色皱粒和绿色皱粒,B正确; F1中黄色圆粒豌豆的基因型是YyRR或YyRr,C正确; F1中纯合子所占的比例=1/4,D错误。
①测交法:双杂合子F1×隐性纯合子,后代F2中双显性∶前显后隐∶前隐后显∶双隐 性=1∶1∶1∶1。 ②自交法:双杂合子F1自交,后代F2中双显性∶前显后隐∶前隐后显∶双隐性 =9∶3∶3∶1。
高中生物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以及受精作用的关键知识总结

分离定律1.对分离定律理解的两个易错点(1)杂合子(Aa)产生的雌雄配子数量不相等。
基因型为Aa的杂合子产生的雌配子有两种,即A∶a=1∶1或产生的雄配子有两种,即A∶a =1∶1,但雌雄配子的数量不相等,通常生物产生的雄配子数远远多于雌配子数。
(2)符合基因分离定律并不一定就会出现特定的性状分离比(针对完全显性)。
原因如下:①F2中3∶1的结果必须在统计大量子代后才能得到;若子代数目较少,不一定符合预期的分离比。
②某些致死基因可能导致性状分离比变化,如隐性致死、纯合致死、显性致死等。
2.不要认为子代只要出现不同性状即属“性状分离”性状分离是指“亲本性状”相同,子代出现“不同类型”的现象,如红花♀×红花♂→子代中有红花与白花(或子代出现不同于亲本的“白花”),若亲本有两种类型,子代也出现两种类型,则不属于性状分离,如红花♀×白花♂→子代有红花与白花,此不属于“性状分离”。
1.选用豌豆作为实验材料易成功的原因:(1)在传粉方面:表现为两性花,自花传粉,闭花受粉→保证自然状态下都是纯种。
(2)在性状方面:表现为具有易于区分且能稳定地遗传给后代的性状。
(3)在操作方面:表现为花大,便于进行人工异花授粉操作。
2.黄瓜果皮颜色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若选取绿果皮植株与黄果皮植株进行正交与反交,观察F1的表现型。
这一方案不能判断显隐性,原因是如果显性性状是杂合子,后代也会同时出现黄色和绿色。
3.测交的原理是隐性纯合子只产生一种带隐性基因的配子,不能掩盖F1配子中显、隐性基因的表现,因此测交后代表现型及其分离比能准确反映出F1产生的配子的基因型及分离比,从而得知F1的基因型。
4.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自由组合定律1.F2出现9∶3∶3∶1的4个条件(1)所研究的每一对相对性状只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而且等位基因要完全显性。
高三生物复习重点知识点: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高三生物复习重点学问点: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名词:1、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在F1产生配子时,在等位基因分别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表现为自由组合,这一规律就叫~。
语句:1、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①P:黄色圆粒X绿色皱粒→F1:黄色圆粒→F2:9黄圆:3绿圆:3黄皱:1绿皱。
②说明:1)每一对性状的遗传都符合分别规律。
2)不同对的性状之间自由组合。
3)黄和绿由等位基因Y和y限制,圆和皱由另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R和r限制。
两亲本基因型为YYRR、yyrr,它们产生的配子分别是YR和yr,F1的基因型为YyRr。
F1(YyRr)形成配子的种类和比例:等位基因分别,非等位基因之间自由组合。
四种配子YR、Yr、Yr、yr的数量相同。
4)黄色圆粒豌豆和绿色皱粒豌豆杂交试验分析图示解:F1:YyRr→黄圆(1YYRR、2YYRr、2YyRR、4YyRr):3绿圆(1yyRR、2yyRr):黄皱(1Yyrr、2Yyrr):1绿皱(yyrr)。
5)黄圆和绿皱为亲本类型,绿圆和黄皱为重组类型。
3、对自由组合现象说明的验证:F1(YyRr)X隐性(yyrr)→(1YR、1Yr、1yR、1yr)Xyr→F2:1YyRr:1Yyrr:1yyRr:1yyrr。
4、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在实践中的应用:1)基因重组使后代出现了新的基因型而产生变异,是生物变异的一个重要来源;通过基因间的重新组合,产生人们须要的具有两个或多个亲本优良性状的新品种。
5、孟德尔获得胜利的缘由:1)正确地选择了试验材料。
2)在分析生物性状时,采纳了先从一对相对性状入手再按部就班的方法(由单一因素到多因素的探讨方法)。
3)在试验中留意对不同世代的不同性状进行记载和分析,并运用了统计学的方法处理试验结果。
4)科学设计了试验程序。
6、基因的分别规律和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比较:①相对性状数:基因的分别规律是1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是2对或多对;②等位基因数:基因的分别规律是1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是2对或多对;③等位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基因的分别规律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位于不同对的同源染色体上;④细胞学基础:基因的分别规律是在减I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别,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是在减I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别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⑤实质:基因的分别规律是等位基因伴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别,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是在等位基因分别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表现为自由组合。
自由组合定律知识点

自由组合定律知识点一、孟德尔的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1. 实验材料。
- 豌豆,具有多对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如子叶颜色(黄色和绿色)、种子形状(圆粒和皱粒)等。
2. 实验过程。
- 亲本:纯种黄色圆粒(YYRR)×纯种绿色皱粒(yyrr)。
- F1代:YyRr(表现为黄色圆粒)。
- F1自交:YyRr×YyRr。
3. 实验结果。
- F2代出现了四种表现型:黄色圆粒(Y - R - )、黄色皱粒(Y - rr)、绿色圆粒(yyR - )、绿色皱粒(yyrr),比例为9:3:3:1。
二、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
1. 两对相对性状分别由两对遗传因子控制。
- 黄色和绿色由Y和y控制,圆粒和皱粒由R和r控制。
2. F1产生配子时,每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不同对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 F1(YyRr)产生的配子类型及比例为YR:Yr:yR:yr = 1:1:1:1。
3. 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 16种受精方式,产生9种基因型,4种表现型。
三、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的验证——测交实验。
1. 测交亲本。
- F1(YyRr)与隐性纯合子(yyrr)杂交。
2. 测交结果。
- 测交后代的基因型为YyRr:Yyrr:yyRr:yyrr = 1:1:1:1,表现型为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 = 1:1:1:1,证实了F1产生配子时,不同对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四、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1. 实质内容。
- 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2. 细胞学基础。
- 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五、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
1. 指导杂交育种。
- 例如,有两个纯合亲本,一个是抗倒伏易染锈病(ddRR),一个是易倒伏抗锈病(DDrr)。
- 让它们杂交得到F1(DdRr),F1自交后在F2中选择既抗倒伏又抗锈病(ddR -)的个体。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 自由组合定律高中生物知识点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自由组合定律高中生物知识点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与应用:1.自由组合定律: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2. 实质(1)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
(2)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3.适用条件(1)有性生殖的真核生物。
(2)细胞核内染色体上的基因。
(3)两对或两对以上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
4.细胞学基础: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5.应用(l)指导杂交育种,把优良性状重组在一起。
(2)为遗传病的预测和诊断提供理沦依据。
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1.提出问题——纯合亲本的杂交实验和F1的自交实验(1)发现者:孟德尔。
(2)图解:2.作出假设——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1)两对相对性状(黄与绿,圆与皱)由两对遗传因子(Y与y,R与r)控制。
(2)两对相对性状都符合分离定律的比,即3:1,黄:绿=3:1,圆:皱=3:1。
(3)F1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分离,不同对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4)F1产生雌雄配子各4种,YR:Yr:yR:yr=1:1:1:1。
(5)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
(6)F2的表现型有4种,其中两种亲本类型(黄圆和绿皱),两种新组合类型(黄皱与绿圆)。
黄圆:黄皱:绿圆:绿皱=9:3:3:1(7)F2的基因型有16种组合方式,有9种基因型。
3.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的验证(1)方法:测交。
(2)预测过程:(3)实验结果:正、反交结果与理论预测相符,说明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是正确的。
自由组合类遗传中的特例分析9:3:3:1的变形:9:3:3:1是独立遗传的两对相对性状自由组合时出现的表现型比例,题干中如果出现附加条件,则可能出现9:3:4、9:6:1、15:1、9:7等一系列的特殊分离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1.对性状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假设) (1)两对相对性状分别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
(2)F 1产生配子时,等位基因分离,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产生四种数量相等的配子 (3)受精时,4种类型的雌雄配子结合的几率相等 遗传图解: ①
F 1
:
1YY (黄) 2Yy (黄)
1yy (绿) 1RR (圆) 2Rr (圆)
1YYRR 2YyRR
2YYRr 4YyRr (黄圆)
1yyRR
2yyRr
(绿圆) 1rr (皱) 1YYrr 2Yyrr (黄皱)
1yyrr (绿皱)
F 2的性状分离比: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9∶3∶3∶1。
②每对相对性状的结果分析
a .性状分离比:黄粒∶绿粒=3∶1;圆粒∶皱粒=3∶1。
b .结论:每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符合分离定律;两对相对性状的分离是各自独立的。
③两对相对性状的随机组合
双纯合子 一纯一杂 双杂合子 合计 黄圆(双显性) 1/16YYRR 2/16YYRr 、2/16YrRR
4/16YyRr
9/16Y_R_ 黄皱(单显性) 1/16YYrr 2/16Yyrr 3/16Y_rr 绿圆(单显性) 1/16yyRR 2/16yyRr
3/16yyR_ 绿皱(双隐性) 1/16yyrr
1/16yyrr
合计
4/16 8/16 4/16 1
F2中4种表现型,9种基因型分别为:YYRR、YYRr、YyRR、YyRr、YYrr、Yyrr、yyRR、yyRr、yyrr
(2)有关结论
①F2共有9种基因型、4种表现型。
②双显性占9/16,单显性(绿圆、黄皱)各占3/16,双隐性占1/16。
③纯合子占4/16(1/16YYRR+1/16YYrr+1/16yyRR+1/16yyrr),杂合子占:1 -4
/16=12/16。
④F2中双亲类型(9/16Y_R_+1/16yyrr)占10/16,重组类型占6/16(3/16Y_rr+3
/16yyR_)。
2.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的验证——测交实验
实验方案:杂合体F1与隐性纯合体杂交
方式正交反交
亲本组合F1黄圆♀×绿皱F1黄圆♂×绿皱
F t 表型(粒数) 黄圆黄皱绿圆绿皱
31 27 26 26 黄圆黄皱绿圆绿皱
24 22 25 26
论证依据F1产生4种数量相等的雌、雄配子
实验结论F1产生配子时,等位基因之间的分离和非等位基因之间重组互不干扰结论:通过测交实验,所获得的F2代各种性状及其比例为黄圆:黄皱:绿圆:绿皱为1:1:1:1,证实了F1产生了比例相同的四种配子,确定为双杂合体。
因此,孟德尔的假设是成立的。
3.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1)自由组合规律的内容:控制两对不同性状的两对等位基因在配子形成过程中,这一对等位基因与另一对等位基因的分离和组合互不干扰,各自自由组合到配子中去。
(2)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等位基因之间的分离和非等位基因之间的重组互不干扰的。
F1非等位基因重组导致了F2性状重组
4.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
(1)杂交育种,利用了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2)优生优育,为遗传病的预测和诊断提供理论依据
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比较
分离定律是指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自由组合定律是指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列
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研究性状一对两对及两对以上控制性状的等位基因一对两对及两对以上
等位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分别位于两对及两对以上同源染色
体上
遗传实质等位基因分离
非等位基因之间的分离和重组互不
干扰
F1
基因对数 1 2或n
配子类型及其比例2种,比例为1∶122或2n种,数量相等配子组合数 4 42或4n
F2基因型种类 3 32或3n
表现型种类 2 22或2n
表现型比3∶1(3∶1)2或(3∶1)n
F1测交子代基因型种类 2 22或2n 表现型种类 2 22或2n 表现型比1∶1(1∶1)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