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一多《死水》赏析

合集下载

闻一多先生的死水赏析

闻一多先生的死水赏析

闻⼀多先⽣的死⽔赏析 闻⼀多,原名闻家骅,湖北浠⽔⼈,中国现代著名诗⼈、学者和民主战⼠。

下⾯是店铺带来的是闻⼀多先⽣的死⽔赏析,希望对您有帮助。

闻⼀多:死⽔ 这是⼀沟绝望的死⽔,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 铁罐上锈出⼏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层罗绮, 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让死⽔酵成⼀沟绿酒, 飘满了珍珠似的⽩沫; ⼩珠笑⼀声变成⼤珠, ⼜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沟绝望的死⽔, 也就夸得上⼏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 ⼜算死⽔叫出了歌声。

这是⼀沟绝望的死⽔, 这⾥断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 看他造出个世界。

赏析: 《死⽔》是最能体现闻⼀多“三美”主张的⼀⾸国主义诗歌。

闻⼀多在著名论⽂《诗的格律》⼀⽂中曾提出过新诗要有“三美”的主张。

他认为新诗的格律应包括“⾳乐的美(⾳节)”、“绘画的美(词藻)”和“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先说《死⽔》体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闻⼀多说过:“诗⼈的主要天赋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民。

”①《死⽔》就是他这种“天赋”的具体体现。

闻⼀多⾃幼爱好古典诗词歌赋和美术,受到祖国优秀⽂化的熏陶,种下了爱国主义思想的种⼦。

“五四”运动的⾰命风暴唤醒了他内⼼的爱国热情,他积极参加“五四”运动,并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

后来,他选择了艺术,并开始诗歌创作,1922年他赴美国绘画。

在这段⽇⼦⾥,他切⾝感受到了民族压迫、歧视的苦痛,愈发眷恋⾃⼰的祖国,写下了⼀⾸⾸爱国诗篇。

如:《太阳吟》、《忆菊》等。

在这种思想感情的驱使下,1925年诗⼈提前⼀年回国。

但当踏上祖国的⼟地,发现摆在他⾯前的却是死⽔⼀般的⿊暗现实,他发现⾃⼰的热望变成了⼀场空欢喜,1928年他发表了《死⽔》,在诗⾥他诅咒道:“这是⼀沟绝望的死⽔,这⾥断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

”反动派统治下的旧中国⽣命⼒不会长久的。

《死水》解析

《死水》解析

象征意义:诗的第一句“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有着深刻的寓意:它象征着当时那个处于军阀混战中的腐败黑暗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

当时,旧中国封建传统势力根深蒂固,渗透于各个领域;反动派相互勾结,残酷地扼杀着一切进步的新思想、新事物。

正是这一切,使当时的中国成了“一沟绝望的死水”。

在这句诗中,“绝望”二字,写出了诗人深沉的失望心情。

联系闻一多的遭遇和现实处境,“死水”也象征到诗人的精神感受,那就是失望乃至绝望。

诗的第二句,“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清风”是与“死水”相对照的事物,可以用以比喻一切新鲜的思想和力量。

然而,这些新鲜的东西却引不起“死水”的半点反应。

清风吹处波不生,可见死水已沉寂到了极点。

这一句是对“死水”的更进一步的描绘。

诗的第三、四句“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写出了诗人面对“死水”,继失望而产生的恨极心情。

现实既然如此黑暗,让人绝望,倒不如让它彻底腐烂发臭,也许病入膏肓,不可救药,烂得更快、更透,旧的彻底死亡了,新的才会成长得更茁壮。

这两句诗,又表现了诗人激愤中饱含着对美好事物的殷切希望。

审丑意识,以丑为美:在二、三、四节中,诗人用色彩鲜明、形色美好的“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珍珠”等来描绘污浊、肮脏的死水,犹如给恶魔穿上了精美典雅的外衣。

这是用虚假的美来反衬真实的丑,诗人这样写,使丑类变得更为丑恶。

以美写丑,丑更丑,诗人用这种独特的方法,更鲜明地表现出死水的腐臭本质,同时也使诗歌具有了强烈的嘲讽意味。

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1.《死水》中大部分诗都是音乐和谐、形式美观、词藻华丽,全面地体现了“三美”的主张。

作者通过音乐的组合,诗歌的情绪,抑扬顿挫的旋律,整齐和谐的压韵造成诗歌的音乐美。

整齐的停顿,使这首诗的音节十分和谐,就如同四拍子的歌曲一样,使其节奏具有了格律化的音乐美。

这首诗的音乐美还表现在韵律上。

全诗除第一节外,第二、三、四、五节都采用隔句韵的形式,并且每节换一次韵,在统一中有所变化,使声律整齐而不呆板。

中国现代诗《死水》(闻一多)赏析

中国现代诗《死水》(闻一多)赏析

中国现代诗《死水》(闻一多)赏析导读:中国现代诗《死水》(闻一多)赏析泼向“死水”都是“火”——闻一多《死水》赏析《死水》是新月派代表作家闻一多先生最重要的作品,其笔法之辛辣老到、隐晦曲折,其构思之新颖精巧、虚实相映,其语言之典雅富丽、意味悠长,向来为人称道。

不过,对于蕴含其中的思想感情却一向存在争议,有人认为《死水》表现了一种对黑暗现实的厌恶、憎恨和灰心失望,有人认为《死水》表达了一种破坏世界、创造新生活的热望,也有人认为《死水》传达了一种对旧世界、旧事物的辛辣讽刺和无情诅咒,……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我认为,在《死水》里,诗人的感情可以说是严峻的冷酷中夹杂着火一样的热情。

对于前者,比较容易理解,因为诗人对现实的象征——“一沟绝望的死水”,其态度就是如此。

对于后者,由于诗人的热情隐含在猛烈的讽刺与巧妙的揶揄里,难以被人觉察,闻一多对人们不理解他的心意感到委屈,他在给学生臧在克家的一封信中说:“你还口口声声随着别人人云亦云的说《死水》的作者只长于技巧。

天呀,这冤何处诉起!”“我只觉得自己是座没有爆发的火山,火烧得我痛,却始终没有能力(就是技巧)炸开那禁锢我的地壳,放射出光和热来。

只有少数跟我很久的朋友(如梦家)才知道我有火,并且就在《死水》里感觉出我的火来。

”闻一多心中的“冤”,心中的“痛”,心中的“火”,分别是什么呢?通过以上两段谈话不难看出,“冤”乃在于人们误以为《死水》技巧胜于思想,误解了作者的创作根底和表现主旨。

这心中的“痛”和心中的“火”就需要联系《死水》的内容来具体分析了。

“痛”和“火”互为因果,密切相关。

痛,是悲愤痛苦、失望绝望的凝聚,旷持日久的煎熬痛苦无疑会激发作者的满腔怒火,而烈火在心,忧心如焚,当然只会增加作者的挣扎和抗争的痛苦。

《死水》在冷峻严酷中充溢着一股股不可遏止的烈火,我认为,《死水》中的“火”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诗人对现实的黑暗、丑恶、腐败和罪恶的满腔怒火;二是指作者对光明、希望、抗争和新生的如火热情。

闻一多《死水》赏析

闻一多《死水》赏析

闻一多《死水》赏析死水①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湖北浠水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和民主战士。

幼年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

1913年考入清华学校,1922年毕业后赴美留学,研习绘画、文学。

1923年出版诗集《红烛》。

1925年回国,历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武汉大学、青岛大学、清华大学等校教授。

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红烛》。

1946年7月15日被国民党特务杀害,用自己的鲜血谱写了爱国主义的不朽诗篇。

闻一多的诗歌表现了对帝国主义和反动军阀的痛恨,抒写了对祖国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在艺术上,闻一多的诗歌想象奇特,结构整饬,形式整齐,音节和谐,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

①选自《闻一多诗文选集》第一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5年版。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仍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铁罐上绣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霉菌给他蒸出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也就跨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

一九二五年四月《死水》是闻一多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1925年诗人回国后,目睹了国内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惨状,产生了怒其不争的愤激情绪。

本诗通过对“死水”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的多角度、多层面的谱写,揭露和讽刺了腐败不堪的旧社会,表达了诗人对丑恶现实的绝望、愤慨和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

诗中的“一沟绝望的死水”是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的象征。

诗人抓住死水之“死”,先写死寂、次写色彩,再写泡沫,突出了死水的污臭、腐败,把“绝望”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闻一多是新诗格律的倡导者和开拓者,《死水》则是他对新诗格律的“最满意的试验”。

他强调要具备“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中国现代诗闻一多《死水》原文、作者简介及赏析

中国现代诗闻一多《死水》原文、作者简介及赏析

中国现代诗闻一多《死水》原文、作者简介及赏析导读:中国现代诗闻一多《死水》原文、作者简介及赏析死水
作者:闻一多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仍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
铁罐上绣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
霉菌给他蒸出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
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
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
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
也就跨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
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
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

一九二五年四月
①选自《闻一多诗文选集》第一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5年版。

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湖北浠水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和民主战士。

幼年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

1913年考入清华学校,1922年毕业后赴美留学,研习绘画、文学。

1923年出版诗集《红烛》。

1925年回国,历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武汉大学、青岛大学、清华大学等校教授。

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红烛》。

1946年7月15日被国民党特务杀害,用自己的鲜血谱写了爱国主义的不朽诗篇。

闻一多的诗歌表现了对帝国主义和反动军阀的痛恨,抒写了对祖国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在艺术上,闻一多的诗歌想象奇特,结构整饬,形式整齐,音节和谐,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闻一多《死水》赏析

闻一多《死水》赏析

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湖北浠水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和民主战士。

幼年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

1913年考入清华学校,1922年毕业后赴美留学,研习绘画、文学。

1923年出版诗集《红烛》。

1925年回国,历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武汉大学、青岛大学、清华大学等校教授。

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红烛》。

1946年7月15日被国民党特务杀害,用自己的鲜血谱写了爱国主义的不朽诗篇。

闻一多的诗歌表现了对帝国主义和反动军阀的痛恨,抒写了对祖国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在艺术上,闻一多的诗歌想象奇特,结构整饬,形式整齐,音节和谐,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

①选自《闻一多诗文选集》第一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5年版。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仍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铁罐上绣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霉菌给他蒸出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也就跨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

一九二五年四月《死水》是闻一多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1925年诗人回国后,目睹了国内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惨状,产生了怒其不争的愤激情绪。

本诗通过对“死水”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的多角度、多层面的谱写,揭露和讽刺了腐败不堪的旧社会,表达了诗人对丑恶现实的绝望、愤慨和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

诗中的“一沟绝望的死水”是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的象征。

诗人抓住死水之“死”,先写死寂、次写色彩,再写泡沫,突出了死水的污臭、腐败,把“绝望”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闻一多是新诗格律的倡导者和开拓者,《死水》则是他对新诗格律的“最满意的试验”。

他强调要具备“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全诗5节20行,每一行都是9个字,且每节第二行和第四行押韵,节奏感强,富有音乐美。

《死水》闻一多 全文及赏析

《死水》闻一多 全文及赏析

《死水》闻一多全文及赏析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它造出个什么世界。

《死水》是现代诗人闻一多创作的一首诗歌,写于 1925 年 4 月。

这首诗通过对“死水”这一意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黑暗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批判。

诗的第一节,“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开篇就给“死水”定下了基调——绝望、毫无生机。

清风都无法吹起它的波澜,足见其死寂的程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诗人以一种近乎戏谑的口吻,说不如让这死水更加污浊不堪,这种反讽更加凸显了对现实的绝望和无奈。

第二节,诗人进一步描绘了死水中的“丑态”。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在这看似“美丽”的描绘背后,实则是对丑恶的深刻揭露。

铜绿成翡翠、铁锈似桃花、油腻如罗绮、霉菌像云霞,这些反常的、扭曲的“美”,恰恰反映了现实的腐朽和堕落。

第三节,“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诗人继续发挥奇特的想象,将死水比作绿酒,白沫比作珍珠,看似美好的表象下,却隐藏着被破坏和吞噬的命运。

花蚊的出现,更是给这一画面增添了一份丑恶和混乱。

第四节,“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这里的“鲜明”并非真正的美好和光明,而是一种虚假的、表面的繁华。

青蛙的叫声在死水中响起,非但没有带来生机,反而更显这环境的死寂和压抑。

第五节,“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它造出个什么世界”,诗人直抒胸臆,表达了对这黑暗现实的决绝态度。

闻一多《死水》赏析

闻一多《死水》赏析

闻一多《死水》赏析《死水》是闻一多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1925年诗人回国后,目睹了国内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惨状,产生了怒其不争的愤激情绪。

本诗通过对“死水”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的多角度、多层面的谱写,揭露和讽刺了腐败不堪的旧社会,表达了诗人对丑恶现实的绝望、愤慨和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

全诗五节,依次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节为第一层,第二至第四节为第二层,第五节为第三层。

首尾两节感情一致,遥相呼应,中间三节动静结合,重在反讽,构成诗歌的主体部分。

第一节“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第五节“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两次使用“绝望”来给“死水”定性定位,既表明“死水”腐烂透顶、死气沉沉、不可救药的现状,又表达了诗人嫉恶如仇、愤慨绝望的心情。

诗歌主体部分三节分别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来描绘“死水”的可怕而又可恶,可笑而又可怜的处境。

第二节,“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设想结果,静态着色,给我们描绘了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

诗人把锈迹斑斑的破铜烂铁说成是绿如翡翠,灿如桃花,把污油腻垢说成是绫罗绸缎,把恶臭难闻的霉菌说成是满天彩霞,显然,作者是明知其丑,偏要说美,以美衬丑,反讽一笔,有朝弄讥笑,有挖苦讽刺,嘲笑“死水”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不自量力,自欺欺人,讽刺“死水”死到临头,还垂死挣扎,腐烂秀顶而不堪一击。

在此基础上,又巧妙地拉来“花蚊”和“青蛙”。

说“花蚊”追腥逐臭,洋洋得意,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偷窃”是他最擅长的本领;说“青蛙”形体丑陋恶心,叫声聒噪烦人,却恬不知耻,放声“歌唱”,无耻是他最高尚的品格。

作者写花蚊,写青蛙,写他们得意忘形、自以为是,其实在展示死水的丑陋可笑,讽刺死水的腐烂变质,绝望死寂。

无论是从闻一多二十世纪的主导思想来看,还是从创作并发表《死水》的特定背景来看,或者是从同一时期的类似作品来看,我们都有理由确证,《死水》决不只是肤浅地传达诗人诅咒黑暗、鞭挞当局的愤激之情,字里行间,言外之义,还有对光明自由的呼唤,对理想正义的追求,对爱国献身的颂扬,而这种深藏不露的思想感情,才是我们品读诗歌时需要特别留心体会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闻一多《死水》赏析
《死水》是闻一多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1925年诗人回国后,目睹了国内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惨状,产生了怒其不争的愤激情绪。

本诗通过对“死水”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的多角度、多层面的谱写,揭露和讽刺了腐败不堪的旧社会,表达了诗人对丑恶现实的绝望、愤慨和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

全诗五节,依次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节为第一层,第二至第四节为第二层,第五节为第三层。

首尾两节感情一致,遥相呼应,中间三节动静结合,重在反讽,构成诗歌的主体部分。

第一节“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第五节“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两次使用“绝望”来给“死水”定性定位,既表明“死水”腐烂透顶、死气沉沉、不可救药的现状,又表达了诗人嫉恶如仇、愤慨绝望的心情。

诗歌主体部分三节分别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来描绘“死水”的可怕而又可恶,可笑而又可怜的处境。

第二节,“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设想结果,静态着色,给我们描绘了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

诗人把锈迹斑斑的破铜烂铁说成是绿如翡翠,灿如桃花,把污油腻垢说成是绫罗绸缎,把恶臭难闻的霉菌说成是满天彩霞,显然,作者是明知其丑,偏要说美,以美衬丑,反讽一笔,有朝弄讥笑,有挖苦讽刺,嘲笑“死水”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不自量力,自欺欺人,讽刺“死水”死到临头,还垂死挣扎,腐烂秀顶而不堪一击。

在此基础上,又
巧妙地拉来“花蚊”和“青蛙”。

说“花蚊”追腥逐臭,洋洋得意,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偷窃”是他最擅长的本领;说“青蛙”形体丑陋恶心,叫声聒噪烦人,却恬不知耻,放声“歌唱”,无耻是他最高尚的品格。

作者写花蚊,写青蛙,写他们得意忘形、自以为是,其实在展示死水的丑陋可笑,讽刺死水的腐烂变质,绝望死寂。

无论是从闻一多二十世纪的主导思想来看,还是从创作并发表《死水》的特定背景来看,或者是从同一时期的类似作品来看,我们都有理由确证,《死水》决不只是肤浅地传达诗人诅咒黑暗、鞭挞当局的愤激之情,字里行间,言外之义,还有对光明自由的呼唤,对理想正义的追求,对爱国献身的颂扬,而这种深藏不露的思想感情,才是我们品读诗歌时需要特别留心体会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