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大名曲赏析
中国交响乐十大名曲欣赏

中国交响乐十大名曲欣赏
1.《黄河大合唱》:由著名作曲家徐匡迪创作。
以壮丽的乐章和大气的合唱,表现出中华民族伟大而又神圣的黄河,至今仍是中国交响乐经典之作。
2. 《七星坛》:由中国著名作曲家俞承良创作,以低沉的旋律、流畅的旋律以及优美的和声,表达了中国历史文化的真空感,使此曲成为了中国交响乐的经典之作。
3. 《中国春天》:由著名作曲家李汉宁创作,以欢快的旋律表达了中国景观的欢乐气氛,使其成为一首最受欢迎的中国交响乐作品之一。
4. 《洛神赋》:由著名作曲家郭元益创作,以流畅的旋律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使此曲成为了中国交响乐在国际上的代表作之一。
5. 《农夫三拳》:由著名作曲家杨炎正创作,以生动的旋律表达了中国农民的勤劳和辛勤劳作,使此曲成为中国民间乐曲的经典之作。
6. 《长城》:由著名作曲家钱钟书创作,以雄伟的旋律表达了中国古代工程的壮丽,使此曲成为中国民族乐曲的经典之作。
7. 《天子对饮》:由著名作曲家张俊贤创作,以优美的旋律表达了中国古代帝王的庆典,使此曲成为中国民族音乐的经典之作。
8. 《梁祝》:由著名作曲家陈满芳创作,以温柔的旋律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使此曲成为中国民族乐曲的经典之作。
9. 《孔雀东南飞》:由著名作曲家吴宏伟创作,以热情的旋律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生活的追求和热爱,使此曲成为中国民间乐曲的经典之作。
10. 《千里江山图》:由著名作曲家袁辰海创作,以激昂的旋律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祖国的热爱,使此曲成为中国民族乐曲的经典之作。
中国十大名曲赏析

第一首《姑苏行》采用昆曲音调,具有江南风味。
乐曲典雅,表现了古城苏州(古称姑苏)的秀丽风光和人们游览时的愉悦心情。
宁静的引子,是一幅晨雾依稀、楼台亭阁、小桥流水诱人画面。
抒情的行板,使游人尽情的观赏精巧秀丽的姑苏园林。
中段是热情的小快板,游人嬉戏,情溢于外。
接着再现主题,在压缩的音调中,更感旋律婉转动听,使人久久沉浸在美景中,流连忘返,令人寻味。
此曲韵味深长,发挥了曲笛音色柔美,宽厚而圆润的特征,再结合南方笛子演奏常使用叠音、打音、颤音等技巧,使乐曲表现更加动人完美。
第二首《春到湘江》湖南特色浓郁。
乐曲表现湘江两岸秀美的春光和人们欢欣鼓舞、建设家园的豪情壮志。
因子,广阔而富于激情,展现出湘江碧波滚滚、烟雾缭绕的壮美景色。
如歌的行板那轻盈的旋律,时而吟唱般低回,时而激扬高歌,甚为柔美动人;中段由羽调式转同宫徵调式,意境清新。
欢腾的快板,甚富湖南花鼓戏韵味,热烈中隐有鼓点声声,又有深情交融,洒脱豪放,诙谐乐观的神态跃然笛声里。
几翻递升的旋律,如翻似滚把情绪层层推向高潮。
演奏宜使柔润与激情交互辉映,以把深切的情谊富有神韵的呈现出来。
吐音清秀通畅,干净利索,并注意安排好吸气点。
各音区要变换自如,高音要富于共鸣感。
第三首《喜相逢》此曲原为内蒙古一首民间乐曲,后被山西梆子、二人台吸收为过场音乐,用来伴奏戏中角色入洞房、拂试灰尘等动作。
改编后,表现一对情人惜别和重逢时的心情。
[一]以散板的形式开始,加之缓慢的速度和滑音等技巧的运用,表现亲人依依惜别时难舍难分的心情。
[二]表现久别重逢的喜悦。
[三]表现返回家乡时欢欣雀跃的情绪。
[四]气氛更为热烈,描绘出全家团聚时的欢乐情景。
第四首《牧笛》作于1958年。
是刘森根据刘炽为双人舞《牧笛》写的舞蹈音乐改编的。
表现了五十年代农村年轻人的美好生活,可称之为《新小放牛》。
清新、明快的引子将人们带到新的农村生活。
第一小段小快板表现了男女青年在放牧嬉戏时的快乐心情。
第二段慢般优美、动人,抒发的年轻人对生活的热爱,对大自然的热爱,对恋人的热爱。
中国古代十大名曲(WAV版)

中国古代十大名曲公认的中国十大名曲烟之蕰:古代十大名曲欣赏1.高山流水2.广陵散琴曲3.平沙落雁4.梅花三弄5.十面埋伏6.夕阳箫鼓7.渔樵问答8.胡笳十八拍9.汉宫秋月10.阳春白雪一、高山流水二、广陵散琴曲三、平沙落雁四、十面埋伏五、渔樵问答六、夕阳箫鼓七、汉宫秋月八、梅花三弄九、阳春白雪十、胡笳十八拍1.高山流水《高山流水》取材于“伯牙鼓琴遇知音”,有多种谱本。
有琴曲和筝曲两种,两者同名异曲,风格完全不同。
古代琴曲。
战国时已有关于高山流水的琴曲故事流传,故亦传《高山流水》系伯牙所作。
乐谱最早见于明代《神奇秘谱(朱权成书于1425年)》,此谱之《高山》、《流水》解题有:“《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
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乐山之意。
后志在乎流水,言智者乐水之意。
至唐分为两曲,不分段数。
至来分高山为四段,流水为八段。
”两千多年来,《高山》、《流水》这两首著名的古琴曲与伯牙鼓琴遇知音的故事一起,在人民中间广泛流传。
随着明清以来琴的演奏艺术的发展,《高山》、《流水》有了很大变化。
《传奇秘谱》本不分段,而后世琴谱多分段。
明清以来多种琴谱中以清代唐彝铭所编《天闻阁琴谱》(1876年)中所收川派琴家张孔山改编的《流水》尤有特色,增加了以“滚、拂、绰、注”手法作流水声的第六段,又称“七十二滚拂流水”,以其形象鲜明,情景交融而广为流传。
据琴家考证,在《天闻阁琴谱》问世以前,所有琴谱中的《流水》都没有张孔山演奏的第六段,全曲只八段,与《神奇秘谱》解题所说相符,但张孔山的传谱已增为九段,后琴家多据此谱演奏。
另有筝曲《高山流水》,音乐与琴曲迥异,同样取材于“伯牙鼓琴遇知音”。
现有多种流派谱本。
而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则是浙江武林派的传谱,旋律典雅,韵味隽永,颇具“高山之巍巍,流水之洋洋”貌。
山东派的《高山流水》是《琴韵》、《风摆翠竹》、《夜静銮铃》、《书韵》四个小曲的联奏,也称《四段曲》、《四段锦》。
河南派的《高山流水》则是取自于民间《老六板》板头曲,节奏清新明快,民间艺人常在初次见面时演奏,以示尊敬结交之意。
中国十大名曲欣赏

中国十大名曲欣赏此曲是一首曲调较为激昂的古琴曲,又名《广陵止息》,传说原是流行于广陵地区的民间乐曲,现仅存古琴曲。
最早出现在东汉蔡邕的《琴操》里:聂政,战国时期韩国人,其父为韩王铸剑误期而被杀。
为报父仇,刻苦学琴十年后,改变音容,返回韩国,在离宫不远处弹琴,高超的琴艺使行人止步,牛马停蹄。
韩王得悉后,召进宫内演奏,聂政从琴腹抽出匕首刺死韩王。
聂政时代大约六百多年后,西晋一位才智超绝的人物,使《广陵散》成为千古绝响。
此人就是“竹林七贤”中最有影响力的嵇康。
因而古曲《广陵散》的背后,实际上包含了聂政和嵇康的两个典故。
春秋战国时代的《列子·汤问》中记载,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是描绘“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
伯牙惊道:“善哉,子之心与吾心同。
”于是二人成为人生知己。
后来在《吕氏春秋》中还记载着:钟子期死,伯牙摔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公元前202前,楚汉会战于垓下,后人根据这场战争作了有名的琵琶大套武曲《十面埋伏》。
《十面埋伏》可以说是把古代琵琶表演艺术发挥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创造了单个乐器的独奏形式表现波澜壮阔的史诗场面,直到今天《十面埋伏》依然是琵琶演奏艺术领域最具代表性的汉族传统名作。
此曲描写了雁群降落前在空中盘旋顾盼的情景。
据说明朝饱受内忧外患困扰,天下有识之士无不忧心忡忡,此曲“借鸿鸪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也”,以示儒家倡导的“贫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
从此来看,此曲曲中之音和曲外之意,包涵了对怀才不遇而欲取功名者的励志,和对因言获罪而退隐山林者的慰藉。
著名的琵琶传统大套文曲,有人认为此曲的立意,来自于白居易的《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事实上历史上更多人认为它的音乐意境,来自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一诗。
此曲所描述的那种画韵诗境尽现于眼前,使人有如梦回唐朝,进而无限感怀大唐盛世之万千气象。
秋风****,月亮高挂,宫墙内多少眼泪,无尽的等待和期盼,只落的满头百发。
中国十大名曲欣赏

中国十大名曲欣赏中国拥有丰富而悠久的音乐文化,以及各式各样的著名音乐作品。
几千年来,中国文化曾影响过很多国家和地区,尤其是在音乐方面,无论是传统歌曲还是现代歌曲,都受到人们的喜爱。
其中一些曾经成为中国最受欢迎的曲目,被视为中国的“十大名曲”,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下。
首先,我们来听一听《燕归巢》。
这首传统民歌由宋曲家白洁公主创作,由太原曲家胡启开创作,最初被记录为太原曲。
旋律清新安详,歌词勾勒了婉转悠扬的美丽意境,描写了归山探亲的情景,在宣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同时,也流露出对家园的思念之情。
其次,我们来欣赏一下《念奴娇》。
这首传统曲子由明朝朱雀抄家、钱彩稻亲自操刀,有“唱出红颜怨”的传奇故事。
清新抒情,用荷锄在水里打拍做伴奏,更为悲凉,使人心生感动,被视为“音乐之母”。
第三,我们来听一听《十面埋伏》。
这首具有浓重历史背景的古老民歌,便是清朝宪兵征讨叛军的战斗歌曲,突出了兵士的无畏精神,用紧凑的节奏来描绘出血腥的战场,朗朗上口,更具有火热的斗志。
第四,我们来听一听《千古绝唱》。
这首古诗词的歌曲由北宋的圣人苏轼创作,以古楚辞的风格加以改写,内容深刻,文字婉约,传达了人生及其意义,以及追求幸福的志愿,在大自然中释放自我,让人们坚定信念、安然度日。
第五,我们来听一听《梅花三弄》。
这首古典经典曲子,由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创作,以瑰丽的曲调和优雅的文字,配上古筝的轻轻弹奏,轻快自然,洋溢着乐观、欢快的气氛,让人献上膝盖倾听,久久不忍离去。
第六,我们来欣赏一下《念慈悲》。
这首清朝时期出自陈继嗣之作,以宁静真诚的词句,表达了当时人们对社会治安、君臣关系及法律效力等方面的诉求,深具象征意义,也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
第七,我们来欣赏一下《南乡子》。
这首经典曲目,出自南宋大文学家苏轼的作品,旋律柔美宁静,歌词抒发了苏轼的思乡之情,感受到他对家乡的深切怀念,诉说着他对家乡的痴心,也抒发出他浓厚的感情色彩。
第八,我们来欣赏一下《五更歌》。
中国古代十大名曲介绍

中国古代十大名曲介绍中国古代十大名曲分别是高山流水、广陵散、平沙落雁、梅花三弄、十面埋伏、夕阳箫鼓、渔樵问答、胡笳十八拍、汉宫秋月和阳春白雪。
高山流水最早见于《列子·汤问》,传说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流水,钟子期便能领会其意。
后人为纪念这一对知音,便将此曲命名为“高山流水”。
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是中国古代一首大型琴曲,中国音乐史上非常著名的古琴曲。
据《神奇秘谱》记载,此曲最早出现于东汉末年。
平沙落雁又名《雁落平沙》,是一首中国古琴名曲,有多种流派传谱,现存曲谱为七十余种。
梅花三弄又名《梅花引》、《梅花曲》、《玉妃引》,是古琴曲中最受欢迎的十大名曲之一。
此曲借物咏怀,通过梅花的洁白、芬芳和耐寒等特征,来赞颂具有高尚情操的人。
十面埋伏是传统琵琶曲之一,也是中国十大古曲之一。
这首曲子描绘了楚汉争霸的最后一战——垓下之战,琵琶通过演奏模拟出紧张激烈的角逐画面。
夕阳箫鼓是一首琵琶文曲,又名《浔阳琵琶》《浔阳夜月》《浔阳春晓》。
此曲通过虚无缥缈的琴音,再现了夕阳箫鼓的动听音韵和江南水乡的纯美画景。
渔樵问答是一首中国古琴曲,此曲在历代传谱中,有30多种版本,最有影响的包括今虞山派的李玉仙演奏谱及吴韬的演奏谱等。
胡笳十八拍又名《胡笳五拍》,是一首大曲,唐人根据汉乐府古题写的作品。
它也是中国古代十大名曲之一。
全曲为十八段,自第一拍至第十八拍,一章为一拍。
汉宫秋月是一首中国古典民乐的代表作品之一,也是中国古代十大名曲之一。
这首曲子表现了古代宫女哀婉幽怨的情绪,深刻地表达了离愁别绪和对故国的思念之情。
阳春白雪又名《阳春古曲》,是古典名曲,相传这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师旷或齐国的刘涓子所作。
现存琴谱中的《阳春》和《白雪》是两首器乐曲,《阳春》取万物知春和大地萌动之意,《白雪》取凛然清洁、雪竹琳琅之音。
中国古琴十大名曲欣赏

中国古琴十大名曲欣赏中国古琴十大名曲欣赏1、《江城子》江城子,出自古琴大师张祜洛之手,被尊称为“古琴第一乐曲”,有“古琴镇隐客。
宋元百古名韵乐章”之称。
江城子以扬州乐曲居其中而以四声而成,着重抒发了作者思乡之情,加之古琴独有的明暗对比、游刃有余的抑扬骤变,大抵有“楼台弄蓝脱布衣,江城子女红绣裳”的美妙。
2、《一片心碎断》《一片心碎断》出自曾有“犬牙虎豹之师”之称的古琴大师宋唐伯仲的手笔,曲调悠扬抑郁,它以炽热激昂的声音,表现出一种强烈的挣扎和对女友的爱恋之情,更给听众带来一种惊心动魄的视听感受,成为一首催人泪下的古琴杰作。
3、《流水》《流水》是古琴家唐顺之的一首代表作,以河流水的声音,表现磅礴气势,宛如江河水流奔涌。
曲中在节奏和音域、变调上大胆运用古琴的特点,雄健充满力量,适合听众在炎热的夏夜,把它当成一种抒发烦恼的方式,体会慢慢的心跳,慢慢的心节与江河相通,营造梦幻的氛围。
4、《高山流水》《高山流水》乃中国古琴曲,出自古琴大师文廷洛之手,节奏张力十足,伴以绚烂多姿的章法,表现了古琴独有的神韵灵性,充满了对自然的崇敬之情,令人折服问叹,也是很多古琴演奏家们传统曲目及竞赛程序中重要一曲。
5、《梅花三弄》《梅花三弄》被称为“古琴第二乐曲”,是上世纪20年代出现的古琴技法中的一种,以其柔美的曲调与沧桑的旋律加上古雅的气质,表现出纯净的情感,得以传诵直至今日。
装点在里面的音响织梦、微露凉泉,编织出一首扣人心弦的古琴曲。
6、《凤凰台上忆吹箫》《凤凰台上忆吹箫》是古琴家薛梅吹奏的一首古琴艺术作品,展示了传统古琴技法的精绝之处,声音柔似细雨、空灵洒向凤凰台,令人耳际流连忘返,体会乐声千秋。
曲中富有梦幻气息,让听者意犹未尽倾身而去,留恋无穷。
7、《沧海横流》“沧海横流”是由古琴家扬西童惠元在西夏时期所弹奏的一首古琴曲,把古代音乐的潜力尽可能充分地灌输进他的作品,隐隐的有古代的风姿,表达了一种不敢拒绝天意,而顺从自然的心状。
中国古代十大名曲欣赏 -回复

中国古代十大名曲欣赏-回复中国古代音乐源远流长,有许多经典名曲至今仍被广泛传唱。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中国古代十大名曲,并带领大家一步一步欣赏其中的每一首乐曲。
1.《高山流水》:这是刘明湘为琴谱所创作的一首曲子,以描绘山水之美为主题。
听这首曲子,你会感受到高山流水之间的恢宏壮丽,以及无垠的宽广。
首先,我们可以准备一把中国传统乐器——古琴。
这首曲子需要具备一定的琴技,因此要事先学习古琴的基本演奏方法,并掌握一些常用的音律。
2.《广陵散》:这是被誉为古代音乐瑰宝的曲子之一,由古琴大师吴与剑所创作。
它以广陵故地遗世之美为主题,曲中展现出丰富的音乐意境和情感。
接下来,我们来欣赏这首曲子。
在听这首曲子的时候,我们可以试着闭上眼睛,让音乐渗入心灵,感受其中的美妙。
3.《梅花三弄》:这是明代杨洪基所创作的古琴曲子,是流传最广的古琴曲之一。
它以梅花为元素,将梅花的幽雅与气韵传达到了音乐里。
我们可以找一本古琴谱,学习和练习这首曲子。
通过琴声的起伏和轻扬,我们可以感受到梅花的清雅和傲骨。
4.《二泉映月》:这是陈升为二胡创作的一首曲子,以描绘月下二泉的美丽景色为主题。
它以独特的技法表现了月亮下泉水的光影交织之美。
现在,我们可以准备一把二胡,学习这首曲子的演奏技巧。
在演奏时,我们要注重表达出曲子中月亮和泉水的细腻之处。
5.《阳关三叠》:这是管平湖创作的曲子,以描绘阳关古道的壮美景色为主题。
曲中将阳关的险峻和奇特展现得淋漓尽致。
我们可以借助一把笛子,演奏这首曲子。
通过吹奏的音调和吹气的力度变化,我们可以感受到阳关古道的绵延和宏伟。
6.《秋江夜泊》:这是杨洪基为琵琶创作的曲子,以描绘江河湖泊秋夜的静谧之美为主题。
曲中充满了律动和起伏,营造出恬静的意境。
我们可以尝试学习弹奏琵琶,并演奏这首曲子。
通过琵琶的音符和指法,我们可以传递出秋夜江泊的闲适与宁静。
7.《清明上河图》:这是陈芸为笛子创作的曲子,以描绘北宋时期的繁华景象为主题。
曲中集合了悠扬的笛声和生动的音符,创造出一个栩栩如生的历史画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首《姑苏行》采用昆曲音调,具有江南风味。
乐曲典雅,表现了古城苏州(古称姑苏)的秀丽风光和人们游览时的愉悦心情。
宁静的引子,是一幅晨雾依稀、楼台亭阁、小桥流水诱人画面。
抒情的行板,使游人尽情的观赏精巧秀丽的姑苏园林。
中段是热情的小快板,游人嬉戏,情溢于外。
接着再现主题,在压缩的音调中,更感旋律婉转动听,使人久久沉浸在美景中,流连忘返,令人寻味。
此曲韵味深长,发挥了曲笛音色柔美,宽厚而圆润的特征,再结合南方笛子演奏常使用叠音、打音、颤音等技巧,使乐曲表现更加动人完美。
第二首《春到湘江》湖南特色浓郁。
乐曲表现湘江两岸秀美的春光和人们欢欣鼓舞、建设家园的豪情壮志。
因子,广阔而富于激情,展现出湘江碧波滚滚、烟雾缭绕的壮美景色。
如歌的行板那轻盈的旋律,时而吟唱般低回,时而激扬高歌,甚为柔美动人;中段由羽调式转同宫徵调式,意境清新。
欢腾的快板,甚富湖南花鼓戏韵味,热烈中隐有鼓点声声,又有深情交融,洒脱豪放,诙谐乐观的神态跃然笛声里。
几翻递升的旋律,如翻似滚把情绪层层推向高潮。
演奏宜使柔润与激情交互辉映,以把深切的情谊富有神韵的呈现出来。
吐音清秀通畅,干净利索,并注意安排好吸气点。
各音区要变换自如,高音要富于共鸣感。
第三首《喜相逢》此曲原为内蒙古一首民间乐曲,后被山西梆子、二人台吸收为过场音乐,用来伴奏戏中角色入洞房、拂试灰尘等动作。
改编后,表现一对情人惜别和重逢时的心情。
[一]以散板的形式开始,加之缓慢的速度和滑音等技巧的运用,表现亲人依依惜别时难舍难分的心情。
[二]表现久别重逢的喜悦。
[三]表现返回家乡时欢欣雀跃的情绪。
[四]气氛更为热烈,描绘出全家团聚时的欢乐情景。
第四首《牧笛》作于1958年。
是刘森根据刘炽为双人舞《牧笛》写的舞蹈音乐改编的。
表现了五十年代农村年轻人的美好生活,可称之为《新小放牛》。
清新、明快的引子将人们带到新的农村生活。
第一小段小快板表现了男女青年在放牧嬉戏时的快乐心情。
第二段慢般优美、动人,抒发的年轻人对生活的热爱,对大自然的热爱,对恋人的热爱。
第三段稍快的小快板是第一段小快板旋律的再现和发展。
《牧笛》属于北派吐、垛、花、滑的演奏风格,但又与和常见的北派民间演奏风格不同。
从技巧上说,乐曲的演奏能随情所至,充分的、恰当的运用了气息控制,深刻的表达了人们的思想感情。
第五首《小放牛》为河北民间曲调,刘森改编。
朱文昌演奏。
流行于河北一带的民间歌舞《小放牛》,原是其中一对男女的对唱曲调,内容描写村姑向牧童问路,牧童姑意为难,考问她的风趣情景。
这段旋律带者浓厚的民间色彩,充份表现年青人的天真活泼情绪。
《小放牛》的版本很多,演奏的乐器亦各异,很多戏曲也会采用作为唱腔,这个版本是刘森改编,单纯不复杂,较重视乐曲的韵味。
第六首《牧民新歌》是以内蒙民歌音调为素材,70年代由简广易创作的一首笛子独奏曲。
乐曲的引子,描绘了宽广辽阔的大草原,蓝天白云下,牛羊成群……短暂的离调,使动人
的引子又增添了迷人的动力。
第一段抒情的慢板,内蒙民歌风味的曲调,倾吐了牧民对党、对新生活的热爱。
第二段在羽调旋律上,再配上活跃的节奏型,描绘出牧民骑着骏马奔驰的欢乐情景。
接着进入第三段,节奏放宽,旋律舒展,表达牧民们对社会主义的衷情歌颂。
第四、五段音乐情绪更加高潮,运用了花舌、吐音、飞指等技巧,形象的模拟骏马的嘶鸣声。
最后,在强烈的节奏音型衬脱下,旋律更加急骤,进一步的渲染了一望无边的草原上欢马叫的热烈气氛,在高潮中结束了全曲。
第七首《鹧鸪飞》这是江南笛曲的主要代表曲目之一。
原是湖南民间乐曲,也用于箫独奏或丝竹乐合奏。
后经笛子演奏家陆春龄改编,注入了江南丝竹的风格,使乐曲更加清丽动人。
乐曲通过对鹧鸪飞翔的形象描绘,表现了人们向往自由、追求光明的崇高愿望。
乐曲分慢板、中板两个部分。
慢板部分是原民间乐曲的放慢加花,演奏家充分发挥曲笛浑厚抒情的特长,通过气息的控制、变化,运用音色、音量得收放变化以及滑音。
轻音、打音、叠音等手法,使音乐悠扬委婉、明澈、圆润。
中板部分是前奏的变奏,音乐活拨流丽,表现鹧鸪展翅高飞的情景。
第八首《黄莺亮翅》是张燕创作于七十年代的作品。
乐曲表现了东海渔民欢乐而又紧张的劳动生活以及他们对新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乐曲以上下?v音描绘的大海波涛,以号子音调刻画的劳动场面和宽广激情的歌唱性主题从不同的侧面描绘了当代渔民的气质和生活热情。
第九首《五梆子》这是一首北方梆笛的代表传统乐曲,是著名笛子演奏家冯子存根据一首北方民间曲牌改编而成的。
原曲是"二人台"钟的一首过场曲牌,名"碰梆子"。
曲调明快、欢悦、乐观向上,主题共六句,微调式,格局落音逐级下行,分别为3,2,1,6,5,5。
全曲共四段,为变奏体结构。
笛一段呈示主题,速度较慢,旋律明晰,富于歌唱性。
用滑音、剁音、花舌音等技巧润饰旋律,质朴明快。
第一变奏用剁音、花舌音等技巧装饰旋律,诙谐风趣。
第二变奏速度稍快,用吐音的节奏性贯穿全曲,音乐变得轻快、热情。
第三变奏速度更快,即兴发挥更大,多次花"花舌"(颤舌音),是音乐更加热烈,推向高潮
第十首《扬鞭催马运粮忙》此曲写于1969年10月.乐曲以通俗的音乐语言.热情的歌颂丰收后的农民,不忘支援国家建设,喜送丰收粮的热烈场面。
马蹄击节,车轮吟唱,快乐的农夫扬鞭催马,把丰收的喜悦铺撒在运粮的小道上。
这是一首著名的笛子独奏曲。
清脆的梆笛,以电声乐为伴。
笛子声部除对音色作了细腻的修饰外,更多的是注重其演奏技巧的制作。
通过剖析竹笛那眼花寮乱的演奏手法,提炼出各类发音模式的声波特性及MIDI表现方式,灵活运用和创新各类制作技法,使一曲《扬鞭》把竹笛演奏体现得淋漓尽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