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数加减法》教学设计以及反思
小数加减法教学设计4篇

小数加减法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认识到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加法同样适用,能正确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一些小数加法的简便运算2、使学生在探索与交流的活动中,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增强优化意识;逐步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的意识,体验学习数学的成就感。
教学重难点:知识的迁移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师生活动思考与调整一、引入1、口算用卡片出示练习九的第1题,指名口答。
2、出示例3中的四种文具。
如果让你任意购买其中的两种文具,你想买哪两种?你会计算出所需要的钱数吗?二、探究1、出示例3这四种文具,小华各买了一件,他一共用了多少元?解答这个问题可以怎样列式?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引导学生探索算法你会计算这道题吗?先算一算再把你的计算方法在小组内交流。
学生独立计算,注意选择学生采用的不同的方法,并指名板演。
比较:刚才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算出了小华一共用的钱数,请同学们比较这些算法,你认为哪种算法更简便些?进一步追问用简便算法的学生:你这样算的依据是什么?小结: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加法也同样适用。
应用加法运算定律可以使一些小数加法的运算简便。
这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内容。
我们以前学习过哪些加法的运算定律?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师生活动思考与调整这里的字母a、b、c可以表示怎样的数?指出:因为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加法同样适用,所以这些字母公式里字母所表示的数的范围既包括整数,也包括小数。
三、练习1、完成“练一练”的第1、2两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让学生说说怎样算简便完成练习九的第2题学生练习比较每组算式的计算过程和结果,你有什么发现?指出:整数减法的一些规律小数减法里同样适用,也能使一些计算简便。
完成练习九的3~5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交流第4、5题的思考过程,说出每一步计算结果的实际意义。
四、总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对自己的学习表现怎样评价?教学得与失:小数加减法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1、让学生简单了解数的产生过程,对人类发展进程中所出现的计算工具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简单了解一些计算工具计数的方法,接受数学事实的教育。
小数加减法教学设计 15篇

小数加减法教学设计 15篇小数加减法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小数加法的意义,并掌握计算方法,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笔算小数加法。
2、过程与方法:学生经历简单小数加法计算过程,将整数加法方法迁移到小数加发计算。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看图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体会数学就在身边,学习数学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小数加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铺垫孕伏笔算下面各题,并说说计算时要注意什么,怎么计算的。
8+6=?28+5=?37+9=?(三人板演,其他学生练习在课堂本)二、探究新知1、出示主题图.看图,说说图上画了什么?你从图中获得什么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2)教师根据学生获得的信息所提出的数学问题板书在黑板上。
(3)教师从学生的众多问题中选择一个加法的问题。
(说明减法的问题明天再研究)2、合作学习:小数加法教学教师先提示:这道式子是小数加法。
小数加法与以前所学的加法是相同的,也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教师板书:小数加法)。
小数加法又该怎样计算呢?(小组合作、交流)(可能学生会用不同的方法计算,一是以元作单位用小数,二是以角作单位用整数)引导观察比较:整数加法计算时要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再从个位加起;小数加法也是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列坚式时只要把小数点对齐,就能使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学生试笔算小数加法(小组合作)3、汇报交流:引导学生说一说,用坚式计算小数加法时,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怎样计算?反馈练习:1、列出2.8+2.1、 6.4+0.9、 19.2+0.9的竖式,然后计算。
(订正时注意是不是小数点对齐)2、96页做一做。
三、总结:小数加法与整数加法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哪些地方不同?四、作业练习二十二1题第一部分、5题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小数减法计算方法,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笔算小数减法。
《小数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优秀4篇)

《小数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优秀4篇)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篇一今天教学小数的加减法,首先让孩子从情景图中能获取信息,并提出一些需要用小数加减法解决的问题,我选择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显示上。
接下来,我让每个学生选择一个问题根据已有的经验尝试解决。
在计算中“列竖式为什么要对齐小数点”这是个重点和难点,我采用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交流。
从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中,自主提炼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这些在传统教学中需要教师总结、归纳的学习重点,在学生充分体验、感受的基础上被自主发现,成为学生对知识进行“再创造”的成果。
也掌握了小数加减法计算时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要对齐,然后按照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计算。
通过教学,发现学生对计算方法掌握得很好,列竖式计算的正确率也很高。
之后,在不同题目的训练中,学生通过不断的实践,从而理解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计算教学有时也需要把它放在具体的情景中,这样更利于学生理解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在教学中也反应出一些问题:1.在课堂控制能力方面的不足。
如:在创设情境提问题时,放的太开,学生的提问过多,用时过长。
最好两轮成绩逐步出示,递近提问。
又如:在学生反馈时,应把握时机,对重难点进行点拨。
在这节课中,我对数位不相同的数,在计算时怎样对齐,什么样的情况下应补0的知识点,点拨的不到位。
2.要注意倾听学生的发言和自身语言表达的准确。
本节课上,有些学生的发言不恰当或不准确,我都没有及时指正,形成规范。
特别是一名学生建议用先把小数点去掉当整数算,然后再在得数中加上小数点这种方法计算,我没有这种方法的弊端,导致后来有学生误把这种方法当成简便方法。
在强调小数末尾的0要去掉时,语言表达不准确,很多学生说成去掉小数点末尾的0也没指正。
3.课堂节奏没把握好,导致练习数量、种类过少,学生容易出问题的题形没有出现,讲评不到位。
今后还应重视提高个人素质,多学习,备课要多思考,学案要备的更精确。
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篇二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学习数学的根本是解决问题。
小学四年级数学《小数加减法》优质教案范文五篇

小学四年级数学《小数加减法》优质教案范文五篇小学四年级数学《小数加减法》优质教案范文一一、学习目标(一)学习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72页例1及做一做。
在三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位小数加减法的计算。
在此基础上,本课时继续学习小数加减法。
例1以本单元主题图的买书情境为线索展开教学,自然引入数位相同的小数加减法的学习,重点解决的是列竖式时小数点应对齐的问题,突出计算的算理理解。
为进一步学习数位不同的小数加减法夯实基础。
(二)核心能力通过自主探索、交流讨论的过程,理解“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这一本质,培养迁移推理能力和运算能力,发展数感。
(三)学习目标1.借助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自主探索、交流讨论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数位相同的小数加减法,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2.通过计算、比较等活动经历把整数加减法计算经验迁移到小数加减法计算的过程,培养学生运用迁移规律的意识。
3.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感受到小数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应用意识,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四)学习重点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五)学习难点理解“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这一本质。
(六)配套资源实施资源:《小数加减法(例1)》名师教学课件二、教学设计(一)课前设计1.预习任务想一想:一位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什么?请你任意写出几个一位数加减法的算式,并进行计算。
(二)课堂设计1.复习导入(1)口算,并说出口算的方法。
2.5+0.9=1.2-0.5=7.8+1.6=4.7-2.8=11.7+2=8.6-5.3=1.2+0.8=7.5-2.5=(2)列竖式计算3685+279=3685-279=师:你能说一说计算整数加减法时要注意什么吗?预设:生1: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
生2: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从它的前一位退一当十,和本位上的数合并在一起,再减。
《小数的加减法》教学设计及反思

《小数的加减法》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探究小数加减法的运算过程,明白得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把握小数加减法的运算法则,能正确进行运算。
2.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合作交往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有关小数的生活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小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和算理的明白得。
教学难点:小数加减法算理的明白得。
教学过程:今天这节课周老师将和大伙儿一起来研究有关小数的知识。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情境):小明买了一个书包54.7元,一个铅笔盒33.46元。
从图上你获得哪些数学信息?依照这些信息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1.共花了多少元?2.书包比铅笔盒贵多少元?你能列出算式吗?(学生口答,师板书。
)33.46+54.7 54.7-33.46观看这两道算式跟我们往常学过的加减法算式有什么不同?揭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小数加减法。
(板书课题:小数加减法)二、自主探究,建构新知。
1.学生自主探究运算方法。
你能算出他们的得数吗?请你试着在自己的本子上用竖式算一算第一题。
同时请同学们摸索两个问题:(1)小数加法与整数加法运算方法一样吗?(2)列竖式运算小数加法需要注意什么?(收集作业,进行反馈)54.5+ 33.46已完成的同学,请和你的同桌说一说你是如何样算的?比一比,你和同桌的算法相同吗?2.探究加法的运算方法。
数位不对齐:你们算好了吗?请大伙儿看看这几位同学的算法,观看上面的算法,你有什么想说的?什么缘故要把小数点对齐?你觉得产生这种问题的缘故是什么?你有什么好方法幸免这种错误的产生?(小数点对齐)什么缘故要添0?确实是说,我们在运算小数加法的时候第一应该数位对齐。
(板书:相同数位对齐)运算问题:这两位同学差不多把小数点对齐了,关于这两题你是如何看的?(6什么缘故不和7对齐?)【算理的说明。
小数加减法教学设计及反思

《小数加减法》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目标(一)使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较熟练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笔算和口算.(二)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提高计算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一)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其计算法则是教学重点.(二)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计算,是学习的难点.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1、口算。
(二)学习新课1、学习例1。
少先队采集中草药,第一小队采集了3.735千克,第二小队采集了4.075千克.两个小队共采集了多少千克?在学生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提问:应该怎样计算?为什么用加法计算?引导学生说出要把两个小队的千克数合并成一个数.板书:3.935+4.075提问:竖式怎样写?(学生可能会说出小数点对齐)为什么要小数点对齐?整数加法怎样计算?(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从个位加起.)为什么要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呢?(相同的计数单位的数才能相加.)那么小数加法也要相同的计数单位的数才能相加,怎样才能使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呢?引导学生说出,只要把小数点对齐,就能使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启发学生想,得数7.810末尾的0能不能去掉?为什么能去掉?在学生明确7.810末尾的“0”根据小数的性质可以去掉后,再告诉学生以后计算遇到小数末尾得0“时”要去掉.反馈:完成120页“做一做”.订正时说说怎样计算的.启发学生想:小数加法和整数加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在议论的基础上,明确:相同的地方都是把相同的数位对齐,小数加法只要把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的数位对齐.不同的地方,整数加法是从个位加起,小数加法是从低位加起.2.学习例2.少先队采集中药.两个小队共采集了7.81千克.第一小队采集了3.735千克,第二小队采集了多少千克?引导学生把例2与例1对比,说明已知什么,求什么.(已知两个小队采集的和,及第一小队采集的千克数,求第二小队采集的千克数.)怎样计算?引导学生先把千克数改写成克数计算.学生算出:如果用小数怎样计算?学生独立算出,并说出算理.反馈:完成122页“做一做”,提示验算方法.3.统一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引导学生填空。
小数加减法教学设计(10篇)

小数加减法教学设计(10篇)小数加减法教学设计(10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数加减法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数加减法教学设计1[教材简析]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是在学生学过万以内数的加、减法和初步认识一位小数含义的基础上教学的。
教材创设了学生十分熟悉的购物情境,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在学生运用口算方法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尝试运用竖式进行计算,并结合口算方法和过去学过的整数加减法竖式计算帮助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竖式计算算理。
“试一试” 和“想想做做”主要巩固一位小数的加、减法,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1.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精神,让学生学会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体会小数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通过解决有关小数的实际问题,掌握小数加减法的基本方法,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你知道今天我们学习什么吗?生活中你在哪里见过小数呢?2、能将这些物品的价格用小数表示吗?(例题中食品的价格先用元角的形式写出来)3、一位同学用他的数学日记向我们讲述了他一天中遇到的小数问题,让我们跟随他一起开始今天地学习好吗?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一)用竖式计算小数加法、减法1、日记:5月21日,晴。
昨天数学课学习了小数,老师让我们到生活中去寻找小数。
今天一大早我就在家门口的早点店看到了它们,正好还没吃早饭呢,我想买一个馒头和一碗豆浆吧,要用()元呢?我还想给妈妈买碗面条,一碗面条比一碗馄饨贵()元呢?2、日记中提出了几个问题?哪两个问题?怎么解决呢?(老师板书算式)请你和同桌商量一下,说说你是怎么算的?(汇报两题的思考过程)3、这两道题能用竖式来计算吗?在草稿纸上试一试。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教案优秀7篇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教案优秀7篇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篇一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
2、使学生初步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能够正确进行小数加减法的口算和笔算。
教学过程一、复习1、出示准备题,用竖式计算。
345+壹五9一三28-579426+982307-296(全班练习之后,说说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2、口算口算练习(1)二、新授1、揭示课题2、教学例1。
(1)读题由学生列式,并说一说为什么用加法计算?(2)板书算式2.83+1.57①2.87元和1.57元各是几角几分?②竖式怎么列?为什么?(相同数位对齐。
)(3)师生一起计算出结果。
(4)说一说小数加法和整数加法有什么相同之处?小数加法怎样计算?3、学习例2计算。
壹五.64-3.9(1)全体学生试做。
(2)集体评议。
评议之后说说小数减法和整数减法有什么相同之处。
列竖式要注意什么?(小数点对齐)4、试一试10.84+2.6 3.05-2.855、请学生观察例1和例2,大家来归纳小数加法的笔算方法。
然后填在书上。
6、练一练书上第2页1、4、57、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三、作业书上第2页练一练第2、3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小数加减法的珠算( p.3,例3、例4)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珠算小数加减法,并能正确进行珠算小数加减法的'计算。
教学过程一、复习1、口算0.3+0.4 1.5+0.5 2.4+1.2 4.5-0.9 5.3-4.88+2.52、笔算(计算之后说说笔算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7.65+2.一三 3.14-2.090.96+4.688-7.56二、新授1、出示准备题(用珠算计算,做好之后说说整数加减法的珠算方法)。
2、出示例3用珠算计算。
8.76+4.03(1)由全班学生用珠算计算。
(2)计算之后,说说小数加法的珠算方法。
3、出示例4用珠算计算。
5.6-0.85(用同样的方法让学生来解决此例题。
)4、小结(1)讲解珠算小数加减法的拨珠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数加减法》的教学设计
重庆市大渡口区实验小学谭丹妮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95—97页的例1和例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合作交流,总结小数加减法笔算的一般方法,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3、感受新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
教学重点: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导入新课。
师:孩子们,你们陪爸爸妈妈一起逛过商场吗?(逛过)你们在逛商场的时候遇到过什么问题没有?
师:老师在逛商场时可遇到一大堆的问题呢,你们愿意和老师一起解决吗?
二、探索新课。
1、老师第一次逛商场买了两件商品,一件:534元,另一件:498元,请同学们帮老师算算一共要多少钱?这两件商品相差多少元?请大家用竖式计算。
学生在练习本上计算。
让先做完的两个孩子去黑板上板演。
集体订正。
师: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整数加减法,请孩子们回忆一下刚才的计算过程,整数加减法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让学生说出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相同数位对齐。
(板书)2、老师第二次逛商场又买了两件商品,一件:53.4元,另一件:49.8元,(一边板书一边问:这次的价格和第一次比发生了什么变化?)还是请同学们帮老师算算一共要多少钱?这两件商品相差多少元?
学生在练习本上计算。
让先做完的同学去黑板上板演。
集体订正。
师: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那么小数加减法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呢?
师:那么整数加减法和小数加减法在计算时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呢?
生:都是相同数位对齐。
师:整数加减法和小数加减法在计算时也有不相同的地方,哪些地方不同呢?今天我们就来继续研究小数加减法。
(板书课题:小数加减法)
3、老师第三次逛商场又买了两件商品,一件:53.4元,另一件:
4.98元,孩子们能根据老师给的两条信息自己提问并解决它呢?请孩子们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让一个孩子上去板演。
如果正确了,师就问:有不同的方法吗?
(如果没有,教师故意把两个数的末位对齐写成竖式)问:这样的竖式行不行?
生:不行。
他没有相同数位对齐。
师:和前面的题比较,它们有相同的地方吗?
生:它们都是末位对齐了。
师:为什么前面的计算可以末位(最低位)对齐,这道题就不可以呢?
让学生明白:前面的末位数位相同,这里的末位数位不相同。
师:为什么相同数位没有对齐就不能计算呢?
生:因为它们的计算单位不一样,所以,要相同数位对齐了才可以计算。
师:那么在小数计算中,什么情况下可以末位对齐?什么情况下不可以呢?
生:在小数计算中,末位数位相同就可以末位对齐,末位数位不相同就不能对齐。
4、师:好,那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来试一试。
只列竖式,不计算。
(小黑板)
9.8+6.28=21.56+6.7=50+3.75=111.60—99= 5.64-1.7=7.2-6.45=100-9.78=
集体评价。
评价时,请孩子說說:你给大家提个醒,在写竖式时,哪一步最容易出错?
师:请同学们观察,在这些对齐的竖式里,小数点有什么规律?生:小数点都是对齐了的。
师: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呢?
生:说明小数点对齐了,相同数位就对齐了。
师:说得好。
(在相同数位对齐的板书下面写上小数点对齐)师:你能说说为什么小数点对齐了,相同数位就对齐了呢?
生回答略。
师:现在我们再来看看,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比较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呢?
相同点:都是相同数位对齐。
不同点:整数的末位对齐了,而小数的末位不一定对齐。
追问:为什么呢?
让学生明白:整数的末位就是
师:对齐了竖式,你们会计算吗?先说说,你准备怎么计算?生:按照整数的加减法的方法进行计算。
师:请同学们用最快的速度把刚才的几道题给计算出来。
学生练习,集体订正。
(二)教学例二:
出示例二:
小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
师:孩子们都会做小数加减法了,能说说小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吗?
1.小组讨论。
2.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说出:
(1)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
(2)要从最低位算起,再按照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来计算;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比一比:
8.425-3.7
84.25-3.7
842.5-3.7
8425-3.7
让学生观察比较后回答:你发现什么?
小数点位置的移动,计算结果也会不一样。
所以大家在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要特别注意小数点的位置,以免发生计算出错。
四、归纳小结。
小结:今天大家又帮了谭老师的不少忙,我们是用什么知识解决这些问题的呢?(指着课题板书),其实,我们发现,小数加减法在生活中运用非常的广泛,生活中不缺少数学,缺少的只是发现
数学的眼睛。
希望同学们能用自己的眼睛发现生活中的数学。
五、布置作业。
练习十二的作业,计算并且验算。
《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重庆市大渡口区实验小学谭丹妮
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在算理上与整数是一致的,都是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
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掌握这些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通过具体的事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并加以归纳,从而去较好地掌握知识。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加减法、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具有相当的基础知识和知识迁移的能力。
所以本节课在开课时用商品价格的形式直接出示整数加减法的例子,让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明确计数单位相同时才能相加减的这一算理。
接着修改商品的价格,使之变成位数完全相同的小数,这是学生已有的知识,学生很容易就让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了,再让学生进行比较整数加减法和小数加减法有什么相同点:都是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
让学生初步感知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在算理上与整数是一致的。
接着老师第三次修改商品的价格,使小数部分的
小数位数不相同,进入新的教学内容,先让学生自己尝试计算,这时有部分孩子不是使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了,他们把小数的末位对齐,此时,教师让他们对两种书写格式对比演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相互质疑,让他们自己发现相同数位不对齐无法举行计算,明白数位对齐和数字对齐的区别。
在对“列竖式要对齐小数点”这个重点和难点教学时,先出现一串的列竖式练习,然后让孩子通过观察发现,寻找它们的共同点就是:相同数位对齐就是小数点对齐,从而让复杂问题简单化。
最后在拓展练习中,出现一些数字相同,小数点位置不同的小数加减法的练习题,先让学生观察比较,发现小数点位置的变化会影响计算的结果,从而培养孩子计算时认真细心的好习惯。
整个教学进程中都是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尝试、自己去探索、去获取知识。
最大限度地让学生都能参与到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中。
在探究算法中使每位学生都有获得成功学习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
在教学中,利用学生出现的问题,
紧扣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开展深入的讨论和争论,相互启发,相互学习,自主提炼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为了更好的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课堂上有层次,有步骤的安排了练习题,并适当拓展、延伸。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在教学中教师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实践数学的过程中及时掌握所学知识,感悟数学学习的价值所在,从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周围事物,想身边的事情,拓展数学学习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