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标准完整版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标准

《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标准(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Electronics Technology)课程编号:011131学分:4学时:80 (其中:讲课学时:68 实验或实践学时:12 上机学时: 0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后续课程:数控技术、微机原理与应用、电气控制与PLC适用专业:非电工科类开课部门:一、课程的性质与目标本课程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是研究电工与电子技术在工程技术领域中应用的一门科学。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电工与电子技术必要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以及其在工程技术中应用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为学习后续课程,以及从事与本专业有关的电工与电子技术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二、课程的主要内容及基本要求第1章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4学时)[知识点]1.电路的作用与组成部分;2.电压和电流的参考方向;3.电源有载工作、开路与短路;4.基尔霍夫定律;5.电路中电位的计算;[重点]1.基尔霍夫定律2.电路中电位的计算;[难点]1.用基尔霍夫定律定理分析电路;[基本要求]1.掌握电路中电流、电压正方向,基尔霍夫定律,电位概念及电位计算;2. 电路中电位的计算;[实践与练习]1.针对知识点布置2-4道课后练习题、1-6道作业题。
2.可以开设“电压源与电流源的等效变换”实验、“基尔霍夫定律的验证”实验或者“叠加原理的验证”实验。
第2章线性电路分析的基本方法(6学时)[知识点]1.用支路电流法;2.叠加定理;3.戴维宁定理诺顿定理;4.节点电压法;5.电压源、电流源及其等效变换;[重点]1.用支路电流法分析电路;2.叠加定理分析电路;3.戴维宁定理诺顿定理分析电路;4.节点电压法分析电路;[难点]1.戴维宁定理诺顿定理分析电路;2.节点电压法分析电路;[基本要求]1.掌握支路电流法;2.掌握叠加定理;3.掌握戴维宁定理的分析方法;4.节点电压法分析电路。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标准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标准授课对象:高中毕业或同等学力课程教学时数:101H学历层次: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代码:学制:全日制3年适用专业:数控技术课程类别:必修课必修课开对象:非电类相关专业制订人:张鹏审核人:一、前言1.课程性质本课程为适应高职教育改革,贯彻以培养高职学生实践技能为重点、基础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指导思想,力求体现精炼与实用。
电工电子技术是一门高等职业技术院校非电类专业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内容上包含了电工、模拟电路、数字电路三门课程,实践性较强,要求学生既要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又要结合工作实际,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
在教学中要根据高职学生的知识基础及就业岗位需求组织教学内容,同时采取适宜的教学方法,教、学、练一体化,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强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为继续学习打下专业基础。
2.课程设计思路(1)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出发点,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把校企合作作为课程开发的切入点通过聘请行业企业专家成立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及教师到企业社会实践,带学生实习等方式贴近企业,了解企业的生产工作流程,掌握企业对知识的需求,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开发课程,以企业真实工作任务作为课程“主题”来设计学习情境,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确定教学项目,使学生在“真实”的职业情境中、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综合职业能力。
(2)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实施课程教学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的了解企业的,提前与社会接轨,在学习过程中发挥团队合作精神,创立优秀班集体。
通过任务书的发放、材料的领取,考核标准的制定等组织实施过程体现工作过程的完整性。
(3)以工学结合、能力递进的思路设计学习情境本课程从应用的角度出发,基于工作过程采取“阶段性、梯次递进”的由简到难的原则,以学习领域为平台,以学习情境为主线,以项目为导向,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设立课程教学项目,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开展自立学习完成工作任务或项目,驱动对象,实现对工作过程的认识和对完成工作任务的体验,从而形成职业岗位能力。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标准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标准一、课程目标电工电子技术是一门综合性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电工电子技术应用能力,提高学生对电气系统的设计与安装水平,为学生将来在电气工程领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掌握电工电子的基本理论,具备电路分析、电子元件识别与检测、电路调试、电子设备维修等基本技能,能够在实际工作中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电工基础:包括电路理论的基本概念、欧姆定律、电阻、电容、电感等基本元件的识别与检测;2. 电子技术:包括基本电子元件如二极管、三极管、集成电路等的识别与检测,以及放大电路、振荡电路、电源电路等基本电子电路的分析与调试;3. 电气系统设计与安装:包括电气系统的基本原理、设计流程、安装方法等;4. 电子设备维修:包括常见电子设备的故障诊断与维修方法;5. 实践操作:通过实验和实习,使学生掌握电工电子技术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具体包括:1. 多媒体教学: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形象地展示电工电子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实际应用;2. 案例教学: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电工电子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3. 实验教学: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电工电子技术的应用,提高动手能力;4. 校企合作:与电气工程企业合作,让学生有机会参与实际工程项目,提高实践能力。
四、考核方式本课程的考核方式包括平时成绩、实验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三部分。
平时成绩包括出勤率、作业完成情况等;实验成绩根据实验报告和实际操作表现评定;期末考试采用闭卷笔试,考察学生对电工电子技术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五、课程资源为了方便学生的学习,本课程将提供以下课程资源:1. 教材:选用合适的电工电子技术教材,提供电子版供学生参考;2. 课件:提供多媒体课件,包括图片、视频、文字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3. 习题库:提供大量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4. 实践指导:提供实践操作指南,帮助学生掌握电工电子技术的应用;5. 网络资源:提供相关网站和论坛,方便学生查阅资料和交流学习。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标准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标准课程编号:课程总学时:80课程类别:必修课必修课开对象:非电类相干专业执笔人:胡立荣审核人:赞成人:编写日期:2009年5月《电工电子技巧》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本课程为适应高职教诲改革,贯彻以培养高职学生实践技能为重点、差不多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指导思惟,力争表现精华精辟与有用。
电工电子技巧是一门高等职业技巧院校非电类专业应用性专门强的专业差不多课,内容上包含了电工、仿照电路、数字电路三门课程,实践性较强,要肄业生既要操纵差不多理论常识,又要结合工作实际,进步学生实践应用才能。
在教授教化中要依照高职学生的常识差不多及就业岗亭需求组织教授教化内容,同时采取合适的教授教化方法,教、学、练一体化,重视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从而进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才能。
进一步进步学生综合本质,加强适应职业变更的才能,为连续进修打下差不多。
二、课程教授教化目标本课程的教授教化目标是:强调操纵全然概念、差不多内容和实际应用,但不局限在现有的教材内容之内;在教授教化过程中引导学生依照全然常识,全然规律,结合实际应用,使学生能全然操纵教材全然内容和重点内容,最终实现全然教授教化内容在实践中的立异应用。
1.精确熟悉课程的性质、义务及其研究对象,周全明白得课程的体系、构造,对电工电子技巧有一个总体的把握。
2.形成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立体化课程教授教化模式。
即在包管学生操纵全然理论常识的前提下,课程的实施是以学生明白得、明白得、操纵应知常识为目标,侧重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常识的才能;在此差不多上积极教改,建立合理的课程教授教化立体构造,引入先辈的教授教化方法和教授教化手段。
3.学会理论接洽实际,使课内与课外实验、科技活动慎密结合,进步了学生进修爱好,加强了操纵应用所学理论常识解决相干专业范畴实际问题的才能。
4.充分应用现有实验设备,加大年夜实践的比重,不仅在教室能够实验,在课后实验室按期开放,供给实验的场合,学生着手才能进步明显。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标准

《电工电子技术(1)》课程标准一、课程信息二、课程详细信息(一)、课程简介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是高等职业院校电类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担负着使学生获得电路、电子技术及电气控制等领域必要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任务。
该课程面向专业多,学生数量大,课程内容涉及电工电子学科的各个领域,并有很强的实践性。
(二)、课程性质与定位1、课程的性质本课程是机电类各专业(如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等)的一门专业核心课。
无论对学生的思维素质、创新能力、科学精神以及用电工电子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还是对后继课程的学习,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实现高职机电类专业的培养目标,《电工电子技术》教学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引导、“理论--实践--应用”一体化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电力设备维修的基本技能和团结协作能力。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后续课程:《电工测量》、《电气控制与PLC》、《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及二次回路》等。
2、课程定位(1)紧紧围绕职业岗位的实际需求,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电力系统自动化岗位设置和流程为主线,根据电力系统自动化岗位人员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设计课程教学内容。
充分利用与行业企业的合作优势,采用职业岗位工作过程导向职业岗位能力的方法,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建立《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标准,使真实的工作任务及其过程在整个教学内容、教学环节中得到体现。
(2)课程紧密结合企业实际,根据岗位能力的需要设计教学内容,科学、合理设计每个教学环节,充分利用校内教学资源和校外实训基地,通过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灵活运用,以及课堂教学和课外教学的紧密结合,将教、学、做融为一体,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为后续课程学习打好基础,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能力。
(3)积极改革以课堂和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组织形式,学习过程即工作过程,将学生角色转化为工作角色,教师转换为工作过程的指导者。
电工电子技术与技能课程标准

《电工电子技术与技能》课程标准[课程名称] 电工电子技术与技能[适用专业] 机电技术应用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平台课程。
在完成了本课程全过程的学习之后,学生不仅可以掌握必要的电工电子理论知识,还可以独立进行电工电子线路的操作、维护及简单调试,也可以进行小型应用系统的开发,成为具备一定技术能力的中级技术人才,为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奠定基础。
该课程前导课是《物理》,根据不同的专门化能力,后续课程分别为《电气系统安装与调试》、《 PLC 编程与应用技术》、《机电设备安装与检测技术》、《机电一体化设备组装与调试技术》、《自动化设备及生产线运行维护技术》、《自动生产线组装与调试技术》、《电工考级技能训练》,是集专业理论与技能训练于一体的专业基础平台课程。
二、职业活动1.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方向 :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机电设备销售2.岗位描述从事机电一体化设备安装调试与运行、维修与管理;从事各行业生产设备的生产线(自动线)安装维修与操作及管理;从事机电产品零部件设计、加工工艺编制、机电产品营销及企业管理。
3.工作条件:工作地点一般为室内(车间);配备安装、调试、维修工具、仪表等;配备安全防护用具;符合安全规程和操作规范。
4.学员应具备的前提条件 :初中毕业,身体要求健康,年满 18 周岁。
心理健康,具有良好的交流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动手能力,接受新知识的自学能力较强。
三、课程目标(一)总体目标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能熟悉电工电子的操作规程;能熟练使用电工工具和电工电子仪表;能识读基本的电气符号和简单的电路图;能正确识别和选用电工电子元件;熟悉常用低压电器的结构;掌握电路分析的方法;能识读简单的电气控制电路原理图;初步学会按照图纸要求安装照明电路并排除简单故障;熟悉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基本结构、类型、工作过程及使用方法;掌握模拟电子和数字电子技术的基础等知识与技能,提高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学会解决机电系统实际问题的思路与方法,掌握机电控制系统设计、制造、调试、维护、改造的工程应用技能,实现毕业与就业的“零距离”。
《电工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标准

《电工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机电类专业必修的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类平台课程,其任务是让机电类各专业学生掌握必要的电工电子基础知识及实践操作技能,为培养其行业通用能力提供课程支撑,同时也为《电气系统安装与调试》等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学时与学分108学时,6学分。
三、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突出职业能力培养,兼顾中高职课程衔接,高度融合电工及电子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和职业精神的培养。
1.依据机电专业类行业面向与职业而向,以及《中等职业学校机电专业类课程指导方案》中确定的人才培养定位、综合素质、行业通用能力,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突出电工电子技术等基本能力的培养,确定本课程目标。
2.依据课程目标,以及电子、电工等岗位需求,对接国家职业标准(初级)、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初级)中涉及的电工电子技术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兼顾职业道德、职业基础知识,反映技术进步和生产实际,体现科学性、前沿性、适用性原则,确定本课程内容。
3.以电工电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线,以典型电路为载体设计教学单元,根据学生认知规律,以电工电子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为参考,序化教学内容。
四、课程目标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掌握电工电子技术的基础知识与操作技能,能解决电工电子电路的实际问题,具备对简单电路的分析及故障排除能力,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习惯。
1.了解电工电子电路中常用物理量和基本定律,能查询常用电工电子元器件的主要参数。
2.了解简单电工电路和典型电子线路分析和计算方法,能说出典型电路的工作原理。
3.掌握常用电工工具和电工电子仪表的操作规范,能按工艺规范安装照明电路及典型电子产品。
4.了解常见电路的简单故障的判断与排除方法,能处理紧急触电事故及电气火灾。
5.具有安全用电、规范操作的职业习惯,具备严谨求实、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
五、课程内容与要求六、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1充分挖掘本课程思政元素,积极组织课程思政教育。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标准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标准1.课程定位本课程涉及电工电子学基本知识和实践技能,学生通过学习掌握的相关的电工学和电子学的理论和实践知识,是高职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专业必修课。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在电工电子领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目的是使学生学习工艺知识、增强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通过对课程内容两大模块:电工技术、电子技术。
两大模块包含了比较全面的知识点和技能,内容的组织是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基本理论知识到提高知识与技能训练。
学生通过学习,基本掌握本课程的核心知识与技能,初步具备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所应具备的电工技术和电子技术的职业技能。
2.课程的目标课程教学目标和任务: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学会简单的电工电子计算,能读懂简单的电路图,使学生了解和基本掌握模拟、数字电子技术中常用元器件的性能、作用。
1.知识(1)能运用基尔霍夫定律和叠加原理进行电路分析;(2)能分析RLC负载的正弦交流电路;(3)能使用常用电工电子测量仪表;(4)能看懂并设计电动机控制电路;(5)具备二极管、三极管的初步应用能力,能设计简单放大电路;(6)初步具备触发器、时序控制电路的应用能力。
2.能力(1)掌握电路基本概念及基尔霍夫定律、叠加原理;(2)掌握单相、三相正弦交流电的概念;(3)了解常用电工电子测量仪表原理;(4)了解变压器原理;(5)掌握电动机控制电路原理;(6)掌握二极管、三极管、基本放大电路原理;(7)了解触发器、时序控制电路原理。
3.素质(1)热爱本专业技术工作;(2)具有较好的职业道德;(3)具有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4)具有团队精神和组织协调能力。
3.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一)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表(二)课程具体内容与教学要求表4.教学建议4.1教材选取的原则(一)总体原则教材的选用,应符合或接近课程标准的要求。
并尽可能选用获省、部级以上获奖或高等职业院校的精品教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标准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威海海洋职业学院
《电工电子技术》
课程标准
课程代码:120138
适用专业:船舶电子电气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
编制单位:电气工程系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标准
课程代码[120138]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学分[ 6.0 ] 参考学时[96 ]
课程归口单位[电气工程系]
制定人[谭银朝]
审核人[]
批准人[]
一、适用对象
三年制学生。
二、适用专业
船舶电子电气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
三、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船舶电子电气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的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是依据电气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相关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而设置的,对本专业所面向的船舶电子电气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目标的达成起支撑作用。
在课程设置上,前导课程有《高等数学》(130024),后续课程有《单片机与接口技术》(120117)《船舶电站组建与调试》(120129)。
四、课程目标
总体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应该具备电工、电子技术方面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初步了解研究电工与电子技术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培养学生应用技术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知识目标
1、能进行直流电路、交流电路的基本原理分析。
2、能熟练使用万表、直流稳压电源、信号源、示波器等常用仪器仪表。
3、能进行能进行一般电路的识别、绘制、交直流电路的搭建与测试。
4、能进行常用电阻、电容、二极管、三极管等常用元件的检测与识别。
(二)技能目标
1、会识别与检测常用的电子元器件,并较熟练地正确选用电子仪器测试其基本参数,判定元器件的质量。
2、能阅读常用的电路原理图及设备的电路方框图,并且具有分析排除电路中简单故障的能力,以适应企业的电子产品装配岗位。
3、具有熟练查阅手册等工具书和设备铭牌、产品说明书、产品目录等资料能力。
4、掌握焊接技术、能组装电路并解决、处理电器及电子设备的一般故障。
(三)素质养成目标
1、增强职业道德意识。
2、具有辩证思维的能力。
3、树立热爱科学、实事求是的学风和创新意识、创新精神。
(四)证书目标
中级维修电工证
五、设计思路
(一)课程内容选择设计思路
根据维修电工、电子产品制造工的国家职业标准、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根据维修电工、电子产品制造工和计算机安装调试维修员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的需要;依据电工、电子产品制造的生产工作过程,贴近生产、贴近工艺、贴近技术的要求设计课程内容。
(二)课程载体的选择思路
以工作过程为主线,选择基本电子仪器仪表的使用和元器件的识别、日光灯电路的安装与制作、收音机的组装与直流稳压电源的设计与组装等四个基于工作过程的工作项目为载体。
采用递进与并列相结合的结构来展现教学内容,通过对电工电子电路的实践操作及电工电子产品生产等活动项目来组织教学,倡导学生在项目活动中学会电工电子技术的基本概念与技能,培养学生初步具备专业生产过程中需要的基本职业能力。
(三)课程总学时
建议本课程为96学时,6学分。
六、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
(一)课时分配表
(二)教学设计
七、课程实施
(一)教学方法建议
1、教学组织形式
针对本课程标准是理论实践一体化的特点,首先授课方式和地点建议:每一模块均有理论支撑和技能训练,一般情况下建议理论支撑内容采取课堂讲授的形式,技能训练内容在实训室进行操作,有些内容例如电动机、变压器部分的讲授建议在实训室针对实物讲解效果比较好;
2、教学方法
教师要用心设计每一教学单元,每一教学单元都要体现三方面特征:即突出能力、项目载体、学生主体。
(1)课堂教学:建议采用四段式教学即教师讲解阶段,用项目为载体引出相关理论知识内容,注重知识的应用性和实用性讲解,根据学生的基础程度,由浅入深的讲解课程内容;师生互动阶段,教师提出思考问
题,学生回答,突出训练能力;学生讨论阶段,教师围绕能力目标设计题目,学生分组讨论,加强能力训练,主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总结阶段,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总结归纳,布置课后作业。
(2)实践教学:实践教学,以实训项目或任务模块为教学单元。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
采用情境教学法,使学生具有真实工作岗位的体会,按照岗位员工的标准要求学生。
采用三段式教学,即教师讲解阶段,教师要介绍实训室规章制度,要求学生严格遵守,讲解操作规程,注意事项等;操作指导阶段,学生分组操作,教师个别指导;教师考核阶段,教师要围绕能力目标,以学生小组为单位考核,检验教学效果。
(3)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教学做一体化,分三个阶段。
教师讲解阶段,教师针对实物讲解,学生面对实物学习,加深体会和理解实物的用途、构造和工作原理;操作指导阶段,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操作;教师总结归纳阶段,对教学单元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清楚学习目标。
(二)师资条件要求
电气工程类专业背景教师,对电气工程类课程整体知识有所把握。
(三)教学条件基本要求
多媒体教室、电力电子实训室、电工实训室。
(四)教学资源基本要求
建议教材《电工电子技术》主编:燕居怀中国铁道出版社.
[1]张洪润.电工电子技术[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2]吴建华.电路原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3]秦增煌.电工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赵莹.数字电子技术基础[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5]张克农.数字电子技术基础[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6]王友仁.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教程[M]//科学出版社,2011.
八、教学评价、考核要求
评价的手段和形式应多样化,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一)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包括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自信心、合作交流的意识,独立思考的习惯,解决专业问题水平等方面。
建立项目考核卡,以每个项目工作任务的过程和完成的结果作为考核的主要依据。
(二)恰当评价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评价,应遵循本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以知识和技能目标为基准,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评价应结合工作任务的实际,注重解决问题的过程;能够解释生产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现象,并采取必要措施以提高产品质量。
(三)评价的主体和方式要多样化
本课程以书面考试的形式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项目的工作过程考查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及与他人合作交流情况,以考查学生在某一阶段的进步情况,以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表现考查学生操作技能。
(四)课程考核成绩
采用期末考试、实践考核、平时成绩相结合的形式。
总成绩=考试成绩(试卷)*60%+考勤*10%+作业*10%+实验报告*20%
九、编制依据
该课程标准是依据《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调研报告》和根据《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而编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