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四章 社会运行与社会文化——第六章 社会化与个体化)【圣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4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第二编 社会运行的微观分析 【圣才出品】

第二编社会运行的微观分析第六章社会化与个体化1.为什么说人性、自我和社会人都是在社会互动中形成的?答:该观点主要来自美国社会学家库利的社会互动理论。
(1)库利是最早将“自我”概念引入社会化研究并对其做出出色研究的社会学家之一。
他认为,自我或人格是社会的产物,是通过社会互动而产生的。
(2)自我意识形成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我们设想自己在他人面前的行为方式;第二阶段,在做出行为之后,我们设想或理解他人对自己行为的评价;第三阶段,我们根据自己对他人的评价的想象来评价自己的行为,并据此做出下一步反应。
(3)在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中,就逐渐形成了每个人的自我意识和人格。
库利非常形象地将通过观察别人对自己行为的反应而形成的自我概念称为“镜中我”,即每个人的“自我”观念其实是他人这面“镜子”的反射。
2.社会化有哪些主要类型?社会化过程涉及哪些社会群体和机构?答:(1)社会学一共区分了五种类型的社会化:①基本社会化。
其主要任务是向儿童传授语言和其他认知本领,使其内化社会文化规范和价值标准,能够正确理解社会关于各种角色的期望和要求的社会化。
它主要发生在儿童时期,是整个社会化过程的基础。
②预期社会化。
人们在此过程中学习的不是现在要扮演的角色,而是将来要扮演的角色。
预期社会化大量地发生在青年时期。
③发展社会化。
又称继续社会化,是指成年人为了适应新形势提出的角色要求而进行的学习过程。
它是相对初始社会化而言的。
④逆向社会化。
即晚辈向长辈传授文化规范和知识的社会化。
⑤再社会化。
指全面放弃原已习得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
再社会化与发展社会化有本质的不同,表现为:a.发展社会化着眼于人的完善,而再社会化着眼于人的改造;b.再社会化的形式一般比发展社会化要剧烈。
(2)社会化过程涉及的社会群体和机构主要包括:①家庭a.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的影响是一个人社会化的开端,它为个人一生的社会化奠定了基础,家庭环境因素对个人的观念、心理和行为习惯会发生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甚至影响个人的终生。
《社会学概论新修第四版》郑杭生课后题总结4-6章

社会学概论新修(第四版)第四章社会运行与社会文化1、什么是文化?文化有哪些类型?文化是社会人的活动所创造的东西和有赖于人和社会生活而存在的东西的总和。
类型:①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指物质世界中,一切经过人的加工、体现了人的思想的东西。
非物质文化又成精神文化,指制度、规范、观念等。
②主文化与亚文化。
主文化是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社会上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
主文化对社会上大多数成员的价值观、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影响极大。
亚文化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
亚文化分为民族亚文化、职业亚文化、越轨亚文化。
两种文化不是绝对的,也可能互相转化。
③主文化与反文化。
根据文化在社会中的地位、作用,从对立、冲突的角度可将文化分为主文化与反文化。
主文化指在社会占主导地位,对现存社会秩序起着维护、支持作用的文化。
反文化是对现存秩序的背离和否定,是对现存主文化的抵制和对抗。
④评比性文化与非评比性文化根据不同民族文化比较,可将文化分为评比性文化与非评比性文化。
评比性文化指有好坏、高下之分的文化。
非评比文化,是指在文化比较中没有明显的优劣、高下之分的文化。
2、什么是文化的基本特性?①文化具有超生理性。
指文化不是依赖生理的、生物的特性而获得的,人类学习文化主要依靠符号性学习和意义性学习。
②文化具有超个人性。
又称文化的共享性。
个体、个人在与他人的互动中才需要文化,才能接受文化,才能影响文化。
③文化的象征性。
文化现象总是具有广泛的意义,文化的意义要远远超出文化现象所直接表现的那个窄小的范围。
④文化具有全括性。
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⑤文化具有整体性。
文化是一个有机系统和整体,由不同的要素构成,各构成要素之间按照一定的规则或规律形成一个综合的整体。
⑥文化的传递性与变迁性。
传递性是指文化一经产生就要被他人模仿、效法、利用。
变迁性是指在文化传递的过程中会发生文化的变迁。
文化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时刻处于变化之中。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四章 社会构成——第六章 人的社会化)【圣才

第四章社会构成4.1 复习笔记一、社会及其构成1.社会的本质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在本质上是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有机总体。
(1)西方社会学者对社会的解释①社会唯实派或实体派认为社会不仅仅是个人之集合,它也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东西,是真实存在的实体。
代表人物有:德国的乔治·齐美尔、法国的涂尔干等。
②社会唯名派认为社会是代表具有同样特征的许多人的名称,是空名,而非实体,真实存在的只是个人。
代表人物有:美国的F.H.吉丁斯、法国的G.塔德等。
(2)马克思主义对社会的解释①社会不是单个个人的堆积或简单相加,它是人们的联系或关系,是人们相互交往的产物,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
②人们之间的最基本的、决定其他一切关系的是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是社会的基础和本质,它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物质关系。
2.社会的特征(1)社会是由人群组成的。
人是社会系统最基本的要素,没有人也就无社会可言。
(2)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
人与人的多方面的联系,形成了整个社会系统。
(3)社会是有文化、有组织的系统。
文化形成后,又成为社会最主要的构成要素,这样社会便按照一定的文化模式而组织起来。
(4)社会是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的。
由于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社会系统的基本活动,所以人们在这一活动中所结成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系统的基础和本质。
(5)社会系统具有心理的、精神的联系。
(6)社会系统是一个具有主动性、创造性和改造能力的活的机体。
3.社会的要素(1)人口要素人口要素是社会存在的基本前提之一。
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口成为一个社会的核心。
①人口数量是指一定地区、一定时点人口的总数。
人口数量可以通过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到反映。
②人口质量是指人口在质的方面的规定性,包括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
③人口结构又称人口构成,是反映一定地区、一定时点人口总体内部各种不同质的规定性的数量比例关系。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章节题库-第四章 社会运行与社会文化【圣才出品】

第四章社会运行与社会文化一、概念题1.文化[华中农大2011年研]答:文化是指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它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东西;也可以说,自然界本无文化,自从有了人类,凡经人“耕耘”的一切均为文化。
社会学认为,人类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包括社会化、社会互动、社会群体、社会制度、社会变迁等,都可以归结为是各种文化现象。
2.文化堕距答:“文化堕距”是由美国社会学家威廉·奥格本提出的理论。
该理论认为,由相互依赖的各部分所组成的文化在发生变迁时,各部分变迁的速度是不一致的,有的部分变化快,有的部分变化慢,结果就会造成各部分之间的不平衡、差距、错位,由此造成社会问题。
一般说来,总是“物质文化”先于“非物质文化”发生变迁,物质文化的变迁速度快于非物质文化,两者不同步,于是就产生差距。
就非物质文化的变迁看,它的各构成部分的变化速度也不一致,一般说来总是制度首先变迁,或变迁速度较快,其次是风俗、民德变迁,最后才是价值观念变迁。
3.主文化与亚文化[华中农大2011年研]相关试题:亚文化[南京理工大学2011年研;河北大学2010年研]答:(1)主文化是指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社会上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
主文化对社会上大多数成员的价值观、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影响极大。
(2)亚文化是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
亚文化一般并不与主文化相抵触或对抗。
亚文化的类别有:①民族亚文化;②职业亚文化;③越轨亚文化。
4.文化相对主义[华中农大2010年研]答:文化相对主义是对文化模式评价的一种倾向,它认为各种不同的文化模式是不能评价和比较的,因为,如果从各种不同的文化模式所赖以生存的环境看,每一种文化模式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它们之间没有优劣之分。
它的口号是:好的民德就是适合当时环境的民德。
5.文化震惊[中央财经大学2013年研;南京理工大学2011年研;华中农大2010年研]答:文化震惊是指生活在某一文化中的人,当他初次接触到另一种文化模式时所产生的思想上的混乱和心理上的压力。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及含考研真题(文化与社会运行)【圣才出品】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第四章文化与社会运行4.1复习笔记一、文化的含义与特性1.文化的含义(1)德国学者普芬多夫认为,文化是社会人的活动所创造的东西和有赖于人和社会生活而存在的东西的总和。
按照这个定义,文化既包括物质因素,也包括非物质因素。
(2)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B·泰勒认为,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之一分子所获得的任何技巧与习惯。
文化的特点是:它是人类后天习得的,它为人类所共同享有。
(3)学者对文化所做定义的共性:①文化是社会成员所享有的一切知识、思想、价值观和物质财富(近似于前述的普芬多夫定义);②文化是在社会互动中产生的,是社会成员在社会化过程中习得的(近似于前述的泰勒定义);③文化是社会成员获得的、经社会认可的、满足生理和精神需要的方式、方法等。
(4)本书的观点。
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它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东西。
2.文化的特性(1)文化具有超生理性和超个人性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①文化的超生理性是指任何文化都是人们后天习得的和创造的,文化不能通过生理遗传;②文化的超个人性是指个人虽有接受文化和创造文化的能力,但是形成文化的力量却不在于个人。
(2)文化的复合性任何一种文化现象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由多种文化要素复合在一起。
构成文化复合体的大体上可分为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两大类。
(3)文化的象征性象征性是指文化现象总是具有广泛的意义,文化的意义要远远超出文化现象所直接表现的那个窄小的范围。
文化的象征性充斥于全部社会活动、社会秩序之中。
(4)文化的传递性传递性是指文化一经产生就要被他人模仿、效法、利用。
传递有两个方面:①纵向传递,指人类将文化一代一代地传下去,这种传递在社会学上又称为“社会化”;②横向传递,指文化在不同地域、民族之间的传播。
(5)文化的变迁性与文化堕距①引发文化变迁的因素:a.自然条件的变化;b.不同文化之间的接触,不同国家、民族在技术、生活方式、价值观等方面的交流会引发大的文化变迁;c.发明与发现。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模拟试题】【圣才出品】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 5 分,6 小题共 30 分) 1.自致角色 答:自致角色,又称自获角色或成就角色,是指主要是通过个人的活动与努力而获得的 社会角色。自致角色的取得是个人活动的结果,自致角色的获得也与人们的一些主、客观条 件有关。自致角色的取得又是个人选择的结果。
马克思·韦伯对权威做过类型学的划分,分为传统权威、感召权威和合法权威。 (1)传统权威 传统权威依赖于人们对古老传统的神圣性以及实施权威的合法地位的牢固信念。这种权 威包括老年人权威、族长权威、世袭皇族权威等。权威的永久性是这一权威的特征,权威的 实施者往往是一种永久性的先赋角色。 从整个传统型权威的组织情况来看,它具有以下特征: ①缺乏固定的组织权限,管理者没有明确的职权范围; ②没有合理的职务等级制度,往往由统治者或由他所委派的人员以个人身份,直接地对 事情作出决定; ③没有明确的规章制度,以便在此基础上,根据自愿的原则实行聘任和决定晋升; ④选拔和提升的主要依据是统治者的主观好恶,而不是按照人员的实际水平和工作能 力; ⑤官吏没有固定的、以货币形式支付的薪金。 (2)感召权威 感召权威以领袖人物的非凡才能和魅力为基础。宗教领袖常常具有这样的权威。如社会 革命时期的政党领袖,如毛泽东、斯大林。 感召型权威含两方面因素: ①作为社会精英的领袖人物本身在人格力量或个人才能上具有非凡的、超人的特征,使 他不同凡响,具有特殊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从而能成为个人魅力型人物; ②领袖人物的追随者们也有拥戴和服从这种领袖人物的需要,这种心理需要使他们表现 出对领袖人物的狂热崇拜和盲目服从。 (3)合法权威
6.社会唯名论 答:社会唯名论来源于中世纪欧洲经验哲学的非正统派,是一种关于社会学思想性质的 理论观点。唯名论否认一般的客观实在性,否认概念的客观内容,认为只有个别事物(特殊、 殊相)才是真实存在的,而一般事物(概念、共相)不过是人们用来表示个别的东西的名称; 个别才是科学的对象,一般则是逻辑的对象。以唯名论的哲学思想看待社会,就形成了社会 唯名论。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课后习题(社会构成)【圣才出品】

第四章社会构成1.社会是怎样构成的?答: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社会在本质上是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有机总体。
人口、资源、环境、文化是社会的基本构成。
(1)人口要素人口要素是社会存在的基本前提之一。
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口成为一个社会的核心。
①社会中的人口要素有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的体现。
a.人口数量是指一定地区、一定时点人口的总数。
b.人口质量是指人口在质的方面的规定性,包括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
②人口结构又称人口构成,是反映一定地区、一定时点人口总体内部各种不同质的规定性的数量比例关系。
(2)资源要素资源要素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是社会系统运行的动力来源。
①资源大体分为两大类型:a.自然资源自然资源又可分为两类:可再生性资源和不可再生性资源;b.人文资源人文资源可划分为经济资源、政治资源、文化资源、社会资源。
②资源具有有限性和稀缺性以及整体性等特性。
(3)环境要素环境要素是社会存在和运行所依托的空间的、物质的基础。
(4)文化要素①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化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产品的总和。
②人类总是要通过文化活动来组织和安排生活,并通过文化来维系人群的关系,构成相当稳定的社会秩序。
③文化是个人社会化的重要机制,个人通过学习文化掌握成为社会成员所需的规则、技能和知识。
社会秩序总是在一定文化提供的互动规则下形成的。
2.怎样理解社会的功能?答: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社会在本质上是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有机总体。
社会的功能主要有:(1)整合的功能整合或社会整合指社会将无数单个的人组织起来,形成一股合力,调整种种矛盾、冲突与对立,并将其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维护统一的局面。
(2)交流的功能①社会创造了语言、文字、符号等人类交往的工具,使个人之间、家庭之间、群体之间、国家之间的交往成为可能;②社会为人类的交往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场所,为人类互动提供良好条件;③社会为人类交往提供了规范,使人类互动能合理地、得体地进行。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4版)课后习题-社会运行与社会文化(圣才出品)

第四章社会运行与社会文化1.什么是文化?文化有哪些类型?答:(1)文化的含义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它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成果。
文化是人类社会区别于动物界的根本标志。
社会文化是人类社会所独有的,人类社会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是按照一定的文化逻辑来进行的。
(2)文化的类型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文化的类型也存在差别,主要包括:①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a.物质文化指物质世界中,一切经过人的加工、体现了人的思想的东西。
因自然规律的作用,物质文化在使用过程中不断被损耗。
b.非物质文化,又称精神文化,指制度、规范、观念等。
精神文化可区分为理念文化(或观念文化)与制度文化。
理念文化是还处在思想、观念状态的文化,还没有变为社会规范。
制度文化则是已成为多数人遵循的规范,它反过来对人们的行为具有约束力。
非物质文化可以反复被使用而不损耗。
②主文化与亚文化a.主文化是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社会上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
主文化对社会上大多数成员的价值观、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影响极大。
b.亚文化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
c.从发展的角度看,主文化与亚文化的区分不是绝对的,两者都在发生变化,也可能互相转化。
对于主文化与亚文化的性质或是非曲直,只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③主文化与反文化根据文化在社会中的地位、作用,从对立、冲突的角度可将文化分为主文化与反文化。
a.主文化指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对现存社会秩序起着维护、支持作用的文化。
b.反文化是对现存秩序的背离和否定,是对现存主文化的抵制和对抗。
④评比性文化与非评比性文化根据不同民族文化比较,可将文化分为评比性文化和非评比性文化。
a.评比性文化是指有好坏、高下之分的文化,即在两种文化的比较中,可以评出孰优孰劣的文化。
一般说来,评比性文化都是比较容易鉴别其价值的文化。
包括优性文化和劣性文化。
人们对于它的态度明确,即吸收和发展优性文化,剔除和抛弃劣性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社会运行与社会文化
一、概念题
1.文化[华中农大2011年研]
答:文化是指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它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东西;也可以说,自然界本无文化,自从有了人类,凡经人“耕耘”的一切均为文化。
社会学认为,人类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包括社会化、社会互动、社会群体、社会制度、社会变迁等,都可以归结为是各种文化现象。
2.文化堕距
答:“文化堕距”是由美国社会学家威廉·奥格本提出的理论。
该理论认为,由相互依赖的各部分所组成的文化在发生变迁时,各部分变迁的速度是不一致的,有的部分变化快,有的部分变化慢,结果就会造成各部分之间的不平衡、差距、错位,由此造成社会问题。
一般说来,总是“物质文化”先于“非物质文化”发生变迁,物质文化的变迁速度快于非物质文化,两者不同步,于是就产生差距。
就非物质文化的变迁看,它的各构成部分的变化速度也不一致,一般说来总是制度首先变迁,或变迁速度较快,其次是风俗、民德变迁,最后才是价值观念变迁。
3.主文化与亚文化[华中农大2011年研]
相关试题:亚文化[南京理工大学2011年研;河北大学2010年研]
答:(1)主文化是指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社会上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
主文化对社会上大多数成员的价值观、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影响极大。
(2)亚文化是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
亚文化一般并不与主文化相抵触或对抗。
亚文化的类别有:①民族亚文化;②职业亚文化;③越轨亚文化。
4.文化相对主义[华中农大2010年研]
答:文化相对主义是对文化模式评价的一种倾向,它认为各种不同的文化模式是不能评价和比较的,因为,如果从各种不同的文化模式所赖以生存的环境看,每一种文化模式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它们之间没有优劣之分。
它的口号是:好的民德就是适合当时环境的民德。
5.文化震惊[中央财经大学2013年研;南京理工大学2011年研;华中农大2010年研]
答:文化震惊是指生活在某一文化中的人,当他初次接触到另一种文化模式时所产生的思想上的混乱和心理上的压力。
文化发展的一个巨大动力就是不同文化模式之间的交流。
文化震惊不仅发生在民族之间,在不同的社会群体,地区之间也会发生。
这是一种客观现象,无善恶之分,但对文化震惊的处理却可能产生两种不同的后果。
处理不当可能发生盲目排外,得当的话则可以吸收外来文化为我所用。
二、简答题
1.什么是文化?它有哪些特征?
答:(1)文化的含义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文化是指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在社会交往中,人们为了满足生存需要,集体创造、共同享有、后天习得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总和。
它包括语言、符
号、价值观念、规范体系、物质产品、行为方式等。
(2)文化的特征
①人为创造性
文化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自然而然产生的,它是人类为了满足生存需要,将自身力量作用于自然,使之对象化的结果。
文化产品程度不一地留下了人为创造的痕迹。
②后天习得性
人们的劳动技能、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对语言、符号的掌握等都不是人的头脑中天生固有的,也不是通过遗传方式从父辈那里获得的,而是通过学习得到的。
文化与社会人处于一种共生关系中,人只有学习社会的文化,才能成为真正意义的社会人,才能立足于社会。
文化只有通过人的学习、传递,才能得以保存。
③共享性
文化是一定群体、阶级的社会成员共同接受、认可的一切物质与精神产品。
从文化的社会生成来看,它形成于社会互动过程中,只有在社会关系与社会结构中,它才会出现。
从人们对文化的接受来看,大至一个国家,小至一对夫妻二人组成的家庭,文化都是一定范围的人群共同享有的,它不同于个人的嗜好。
一般而言,文化在发源地形成以后,会以发源地为中心,向周围扩散,扩大文化共享的范围。
④象征性
文化的象征性表现在文化能够表达其自身本义以外的多重意义。
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情景下,同一文化产品可以表达完全不同的意义,这是因为在不同的时空背景下,人们约定俗成地赋予事物不同的文化意义。
⑤传递性
文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时间与空间维度上,它通过各种方式向周围辐射。
在时间维
度上,表现为代际传承,即子代通过社会化学习生活技能、谋生技巧、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将社会的文化内化于己。
文化的内容不能通过遗传方式来获得,只有以人为载体,通过人的基本社会化,才能一代接一代地向下传递。
文化的传递不是简单复制或全盘接受,人们往往将接受与改造联系在一起。
⑥变迁性
文化是一定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的产物,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例如,在中国,西汉时期以瘦为美,唐朝时期则以胖为美。
2.简述文化模式。
[中财2010年研]
答:(1)文化模式是一个社会中所有文化内容(包括文化特质与文化丛)组合在一起的特殊形式和结构。
这种形式往往表现了一种社会文化的特殊性。
(2)文化模式分为特殊的文化模式与普遍的文化模式。
文化模式研究是将各个层次上的文化结合起来加以研究,只有研究文化模式,才能认识到一个社会或民族文化的优点与缺点,才能进行文化比较。
①特殊的文化模式,指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甚至不同地区、不同社会群体的多样的文化结构与文化内容。
各种特殊的文化模式,受到各国、各民族、各地区、各阶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其中有物质环境的影响,如气候、地理条件、资源、人口的影响等。
另外也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如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制度的特点、意识形态、外来文化等等。
②普遍的文化模式,指各种文化模式虽各具特点,但是就其基本结构看却有着共同的东西。
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a.语言,包括语言、文字、符号等;
b.科学,如自然科学知识:数学、物理、化学;又如社会科学知识: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
c.习俗,如各种各样的礼仪、礼节等;
d.家庭与社会制度,如婚姻形式、继承制度、社会控制、教育制度等;
e.政府,如政体、司法、法律程序等。
3.亚文化的含义和主要类型。
[中财2011年研]
答:(1)亚文化的含义
亚文化是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
亚文化一般并不与主文化相抵触或对抗。
亚文化也可以转变为占主导地位的主文化。
(2)亚文化的主要类型
①民族亚文化
它是为社会中少数民族群体所特有的文化。
例如,我国50多个民族在参加社会整体生活的同时,也都保留着本民族的语言、文字、生活方式等。
当然,民族亚文化与主文化并不是泾渭分明,而是彼此交融的。
中华民族文化就是汉、满、蒙、回、维、藏等多种民族亚文化交融的结果。
②职业亚文化
指为各种职业群体特有的文化。
各种专业性较强的职业都有一些专门的训练,有专门的职业术语、职业道德、职业习惯等等,这样,不同职业就形成了不同的职业亚文化。
③越轨亚文化
指为一些反社会集团所特有的文化。
反社会集团的行为规范往往偏离主流文化所规定的行为规范,相对于主流文化来说,反社会集团的群体规范是越轨行为。
越轨亚文化反过来又
成为犯罪行为产生的重要根源,犯罪团伙成员的犯罪行为虽被主流文化视为违法,但在犯罪团伙内的亚文化中却是被肯定的,受到同伙的赞扬。
因此,越轨亚文化为犯罪行为提供了容易滋生的环境。
4.文化所包含的规范体系是怎样的?[华中农大2011年研]
答:文化使社会有了系统的行为规范,影响、指导、规定着社会成员的社会生活与行为方式。
文化给一个社会提供了范本,告诉社会成员做事情的规矩、规则是什么。
有了文化,人们便有了行为标准。
而且,文化使一个社会的规范、观念更为系统化,文化集合着、解释着一个社会的全部价值观和规范体系。
文化还给一个社会提供了蓝图,人们做事情或多或少都在依据文化的蓝图。
文化所包含的规范体系主要包括正式规范和非正式规范。
(1)正式规范
正式规范是以法律、法规形式出现的,违反了会受到惩罚。
正式规范主要包括:规章规则,是社会团体和组织中的基本行为规范,通常是正式的、明文规定的行为规范;法律,是约束力最强的正式行为规范,不仅具有引导和制约社会行为的作用,而且对不良社会行为具有威慑作用。
(2)非正式规范
非正式规范主要有社会习俗、民风、民德、乡规民约等。
社会习俗是一种无形的规范系统,其引导性或约束力来自大众的压力;民风即民间的风尚或社会风尚,属于倡导型规范,即在社会中流行和倡导的行为模式;民德中还包含禁止型的规范,即对某些行为加以制止;乡规民约是在特定范围的群体或社会中,人们根据默契达成的多数人所认可和接受的契约或规定。
此外,文化中的价值观是以理念的形式出现的文化要素,是指社会成员对人或事物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