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尘爆炸事故预先风险性分析表

粉尘爆炸事故预先风险性分析表

粉尘爆炸事故预先风险性分析表

项目内容事故类型粉尘爆炸危险危害因素棉尘飞扬。触发事件1、吸尘设备制造与安装方面存在缺陷。2、工作场所易燃棉尘大量存在。3、点火源:(1)违章动火;(2)烟火;(3)金属切割火星;(4)电器火花;(5)外来人员带入火种;(6)机械设备摩擦产生的火花或铁器与地面摩擦产生的火花;(7)电动机、轴承冒烟着火。(8)敲打设备、管线产生撞击火花;(9)电器线路陈旧老化或受到损坏因短路产生火花、超载绝缘烧坏引起火花;发生条件1、棉尘深度达到爆炸极限;2、存在点火源;事故后果造成停产,厂房设备损坏,人员伤害,财产损失危险危害等级3级防范措施1、严格控制并消除火源(1)生产厂区严禁吸烟、携带火种;(2)防雷接地装置要定期进行检测,保证其完好有效;(3)按动火要求办理动火许可证,并落实有效防范措施;2、加强吸尘设备维护保养,定期检修及更换,并做好日常检查,保持设备完好。3、如果吸尘设备达不到要求应采取通风措施。4、生产场所需定期检测粉尘深度。

5、加强管理,杜绝"三违",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

6、制定并进一步完善事故应急救援预案,使岗位操作人员能掌握并能认真执行,控制事故发生。

7、电气设施应使用防爆或防尘型。

预先危险性评价格式表

预先危险性评价分析表 (一)定义 预先危险性分析(PHA)也可称为危险性预先分析,是在每项工程、活动之前(如设计、施工、生产之前),或技术改造之后(即制定操作规程前和使用新工艺等情况之后),对系统存在的危险因素类型、来源、出现条件、导致事故的后果以及有关防范措施等作一概略分析的方法。 通过预先危险性分析,力求达到4项基本目标: (1)大体识别与系统有关的一切主要危险、危害。在初始识别中暂不考虑事故发生的概率; (2)鉴别产生危害的原因; (3)假设危害确实出现,估计和鉴别对人体及系统的影响; (4)将已经识别的危险、危害分级,并提出消除或控制危险性的措施。分级标准如下: 工级——安全的,不至于造成人员伤害和系统损坏; Ⅱ级——临界的,不会造成人员伤害和主要系统的损坏,并且可能排除和控制; Ⅲ级——危险的,会造成人员伤害和主要系统损坏,为了人员和系统安全,需立即采取措施; Ⅳ级——破坏性的,会造成人员死亡或众多伤残,及系统报废。 (二)分析步骤(见图9—6)

(三)基本危害的确定 系统中可能遇到的一些基本危害有:(1)火灾;(2)爆炸;(3)有毒气体或蒸气、窒息性气体不可控溢出;(4)腐蚀性液体的不可控溢出;(5)有毒物质不加控制地放置;(6)噪声、粉尘、放射性物质、高温、低温等危害;(7)电击、淹溺、高处坠落、物体打击等危险。 (四)预先危险性分析表基本格式 预先危险性分析的结果一般采用表格的形式。表格的格式和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格式二 (五)应用示例 例1某乙烯厂环氧乙烷/乙二醇(EO/EG)在役装置安全评价预先危险性分析按表9—8的形式,对EO/EG装置进行预先危险性分析,分析结果见表9—9。 通过预先危险性分析可以得知,本装置存在着火灾、爆炸、中毒、高温灼伤的危险、危害因素,但主要危险为火灾、爆炸,其危险等级为Ⅳ级(破坏性的)。引发火灾爆炸的主要因素是环氧乙烷、乙二醇等物料故障泄漏。 例2某新建化工码头安全预评价预先危险性分析对某新建化工码头项目进行劳动安全卫生预评价,对码头装卸作业进行预先危险性分析并提出了防范措施,分析结果见表9—10。 通过预先危险性分析可以得知,本工程存在着火灾、爆炸、中毒、窒息、淹溺、触电、噪声等危险、危害因素,引发火灾、爆炸的主要因素是故障泄漏和存在点火源。

粉尘爆炸风险评估

粉尘爆炸风险评估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粉尘爆炸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共分5步: 第1步:识别危险 将工厂里所有能产生粉尘云的物料列出清单,无论是工艺流程的一部分还是其他粉尘。通过物料安全数据表、粉尘测试或出版的可爆炸性数据,识别出哪些物料可发生爆炸。并考虑可能的点燃源。这些点燃源包括: 热能,例如:开放式的明火和火焰、热表面、吸烟、电焊等; 电能,例如:照明设备、电磁辐射、短路、接地故障、静电放电等; 机械能,例如:摩擦(搅拌、混合、过热)、机械摩擦和碰撞等; 化学能,例如:自热、碰撞和热敏感材料等; 第2步:确定谁会受伤害,以及受到何种伤害 考虑爆炸的结果。是否能传播到工厂的其他地方(例如:通过扩散发展为“二次爆炸”)或初始爆燃设备是否受限?爆炸是否可能引起火灾? 第3步:评估风险和确定预防措施 通常而言,粉尘爆炸的结果是很严峻的、致命性的,会造成严重的伤亡,大面积的建筑物和工厂损坏,长期的产品损失。在许多方面,这种简单的风险评估,必须阻止爆炸的发生或减轻爆炸的影响。 爆炸预防: 用不可燃性物料代替可燃性物料; 阻止形成爆炸性条件。可以通过减少氧含量或使粉尘云浓度减少到低于最小爆炸极限浓度。 降低风险:

尽量减少粉尘云的数量; 尽量消除潜在的点燃源; 提供合适的人员保护设备; 对工厂人员提供适当的培训,包括如何发现风险; 保持高效率的工作流程状态,有效的工作制度和良好的维护工作; 爆炸保护: 安装适当的泄爆板,泄爆到安全区域;或者使用无焰泄放装置进行泄压; 安装爆炸抑制系统; 安装爆炸隔离设备; 安装爆炸遏制设备; 第4步:记录这些风险评估发现,并且实施 记录这些风险评估发现,并且分享给工厂管理人员。按照如下程序:风险经过确切的核实; 分析谁可能受到影响; 分析处理所有的重大危险,考虑需要哪些人员参与; 这些预防措施是合理的,并且剩余的风险是最低的; 邀请管理人员或他们的代表参与其中,进行实施。 第5步:复查这些风险评估,必要时更新 定期复查这些风险评估,是否已经更改。很少有工厂一直保持不变,如果工厂工艺系统有任何变动,则需要进行相应的风险评估。

铝镁粉尘爆炸环境及危险区的划分

铝镁粉尘爆炸环境及危险区的划分 一、铝镁制品机械加工存在铝镁粉尘的粉尘层、沉淀和堆积的场所应被视为可能形成铝镁粉尘爆炸危险环境,在铝镁粉尘爆炸危险环境中,产生爆炸必须同时存在下列条件: 1.存在铝镁粉尘混合物其浓度在爆炸极限以内。 2.存在足以点燃铝镁粉尘混合物的火花、电弧、高温、静电放电或能量辐射,或者存在使到铝镁粉尘混合物遇水受潮产生自燃。 二、铝镁粉尘爆炸环境 1.铝镁粉尘爆炸环境由粉尘释放源而形成。 粉尘释放源应按铝镁粉尘释放频繁程度和持续时间长短分级,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连续级释放源:铝镁粉尘云持续存在或预计长期或短期经常出现的部位。 (2)一级释放源:在正常运行时预计可能周期性地或偶尔释放的释放源。 (3)二级释放源:在正常运行时,预计不可能释放,如果释放也仅是不经常地并且是短期地释放。 2.存在铝镁粉尘的粉尘云、粉尘层、沉淀和堆积的场所应被视为形成铝镁粉尘爆炸危险环境。 三、铝镁粉尘爆炸危险区 1.铝镁粉尘爆炸危险区域应根据铝镁粉尘爆炸环境出现的频繁程度和持续时间,按下列规定进行划分:

(1)20 区:空气中的铝镁粉尘云持续地或长期地或频繁地出现于爆炸性环境中的区域; (2)21 区:在正常运行时,空气中的铝镁粉尘云很可能偶尔出现于爆炸性环境中的区域; (3)22 区:在正常运行时,空气中的铝镁粉尘云一般不可能出现于铝镁粉尘环境中的区域,即使出现,持续时间也是短暂的。 2.爆炸危险区域的划分应按铝镁粉尘的粉尘量、粉尘云爆炸极限和通风条件确定。 3.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可划为非爆炸危险区域: (1)安装有良好铝镁粉尘除尘效果的除尘装置,当该除尘装置停车时,工艺机组能联锁停车。 (2)设有为铝镁粉尘环境服务,并用墙隔绝的送风机室,其通向铝镁粉尘环境的风道设有能防止铝镁粉尘混合物侵入的安全装置,如单向流通风道及能阻火的安全装置。 (3)区域内产生铝镁粉尘的量不大,且在排风柜内或风罩下进行操作,除尘排风系统完全吸除机械加工产生的粉尘。 4.为铝镁粉尘环境服务的排风机室,应与被排风区域的爆炸危险区域等级相同。 四、铝镁粉尘环境爆炸危险区域范围 1.应评估铝镁制品机械加工产生铝镁粉尘释放源形成级别所引起的铝镁粉尘爆炸环境,确定铝镁粉尘环境爆炸危险区域范围。

粉尘爆炸危险区域的划分方法

1 粉尘爆炸危险区域划分的意义 可燃性粉尘在具备一定浓度(超过爆炸下限)和足够引燃能量的条件下会发生爆炸。可燃性粉尘的存在形成了一个潜在的爆炸环境,这些区域的危险性有高低之分,因此有必要对这些危险区域进行分类,以便按照危险区域的类型采取相应的防爆措施,将可燃性粉尘出现爆炸浓度的可能性,或任意点燃源出现的可能性,以及使二者同时出现的可能性尽可能减小,将粉尘爆炸的可能性降到最低程度。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在《安全验收评价守则》中明确规定,对于粉尘爆炸的危险环境,有无科学准确的区域划分是验收检验项目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科学地划分危险区域对于节约项目投资也有着重要意义。粉尘防爆设备的价格是普通产品的2—3倍,只有科学地划分危险区域,才能合理地选用防爆电气设备,避免浪费。 2 粉尘爆炸危险区域划分的原则 我国很早就制定了粉尘爆炸危险区域的划分原则,如《爆炸危险场所电气安全规程》(GBJ58—83)、《爆 炸性粉尘环境电气设备:粉尘防爆电气设备》—2000) .( 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GB50085—92),(粮食加工、储运系统粉尘爆炸安全规程)(GB 17440—1998)等都有详细说明。国际电工委员会(IEC )、美国电气规程(NEC)以及德、日等国对区域划分原则均有规定。但随时间的推移和国情不同,划分原则不尽一致。目前国内流行的是“二区”(爆炸危险区域和非爆炸危险区域)、“二级”(10区和11区),GB50085—92和GB17441)—1998均按此划分。此划分方法正在被IEC1241—3和—2000“二区”(分级区域和非分级区域)、"3级”(20区、21区、22区)所代替,但两者均按爆炸性粉尘混合物出现的频繁程度和持续时间进行分区,见表1。 表1 几种流行的爆炸区域划分标准

预先危险性分析 HA 法

分析及评价方法-预先危险性分析(PHA)法 本文作者佚名 预先危险分析也称初始危险分析,是在每项生产活动之前,特别是在设计的开始阶段,对系统存在危险类别、出现条件、事故后果等进行概略地分析,尽可能评价出潜在的危险性。因此,该方法也是一份实现系统安全危害分析的初步或初始的计划,是在方案开发初期阶段或设计阶段之初完成的。 1.预先危险分析的主要目的 (1)识别危险,确定安全性关键部位; (2)评价各种危险的程度; (3)确定安全性设计准则,提出消除或控制危险的措施。 此外,预先危险分析还可提供下述信息: (1)为制(修)定安全工作计划提供信息; (2)确定安全性工作安排的优先顺序; (3)确定进行安全性试验的范围;

(4)确定进一步分析的范围,特别是为故障树分析确定不希望发生的事件; (5)编写初始危险分析报告,作为分析结果的书面记录; (6)确定系统或设备安全要求,编制系统或设备的性能及设计说明书。 2.分析内容 由于初始危险分析从寿命周期的早期阶段开始,因此,分析中的信息仅是一船性的,不会太详细。这些初始信息应能指出潜在的危险及其影响,以提醒设计师们要通过设计加以纠正。这种分析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 (1)审查相应的安全性历史资料; (2)列出主要能源的类型,并调查各种能源,确定其控制措施; (3)确定系统或设备必须遵循有关的人员安全、环境安全和有毒物质的安全要求及其它有关的规定; (4)提出纠正措施建议,在完成识别危险、评价危险的严重程度及可能性之后,还应提出如何控制危险的建议。 为了能全面地识别和评价潜在的危险,分析中还必须考虑的如下项目:

(1)危险物品,例如:燃料、激光、炸药、有毒物、有危险的建筑材料、放射性物质等; (2)系统部件间接口的安全性,例如:材料相容性、电磁干扰、意外触发、火灾或爆炸的发生和蔓延、硬件和软件控制(包括软件对系统或分系统安全的影响)等; (3)确定控制可靠性的关键软件命令和响应,例如:错误命令、不适时的命令或响应、或由订购方指定的不希望事件等; (4)与安全有关的设备、保险装置和应急装置等,例如:联锁装置、硬件或软件故障安全设计、分系统保护、灭火系统、人员防护设备、通风装置、噪声或辐射屏蔽等; (5)包括生产环境在内的环境约束条件,如:坠落、冲击、振动、极限、温度、噪声、接触有毒物、静电放电、雷击、电磁环境影响、电离和非电离辐射等; (6)操作、试验、维修和应急规程等。 进行预先危险分析需要如下资料: (1)各种设计方案的系统和分系统部件的设计图纸和资料; (2)在系统预期的寿命期内,系统各组成部分的活动、功能和工作顺序的功能流程图及有关资料; (3)在预期的试验、制造、储存、修理、使用等活动中与安全要求有关

铝镁粉尘爆炸环境及危险区的划分要求综述

铝镁粉尘爆炸环境及危险区的划分要求 1、铝镁制品机械加工存在铝镁粉尘的粉尘层、沉淀和堆积的场所应被视为可能形成铝镁粉尘爆炸危险环境,在铝镁粉尘爆炸危险环境中,产生爆炸必须同时存在下列条件: (1)存在铝镁粉尘混合物其浓度在爆炸极限以内。 (2)存在足以点燃铝镁粉尘混合物的火花、电弧、高温、静电放电或能量辐射,或者存在使到铝镁粉尘混合物遇水受潮产生自燃。2、铝镁粉尘爆炸环境铝镁粉尘爆炸环境由粉尘释放源而形成。 粉尘释放源应按铝镁粉尘释放频繁程度和持续时间长短分级,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连续级释放源:铝镁粉尘云持续存在或预计长期或短期经常出现的部位。 (2)一级释放源:在正常运行时预计可能周期性地或偶尔释放的释放源。 (3)二级释放源:在正常运行时,预计不可能释放,如果释放也仅是不经常地并且是短期地释放。存在铝镁粉尘的粉尘云、粉尘层、沉淀和堆积的场所应被视为形成铝镁粉尘爆炸危险环境。 3、铝镁粉尘爆炸危险区铝镁粉尘爆炸危险区域应根据铝镁粉尘爆炸环境出现的频繁程度和持续时间,按下列规定进行划分: a)20 区:空气中的铝镁粉尘云持续地或长期地或频繁地出现于爆炸性环境中的区域; b)21 区:在正常运行时,空气中的铝镁粉尘云很可能偶尔出现于爆炸性环境中的区域; c)22 区:在正常运行时,空气中的铝镁粉尘云一般不可能出现于铝镁粉尘环境中的区域,即使出现,持续时间也是短暂的。爆炸危险区域的划分应按铝镁粉尘的粉尘量、粉尘云爆炸极限和通风条件确定。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可划为非爆炸危险区域:(1)安装有良好铝镁粉尘除尘效果的除尘装置,当该除尘装置停车时,工艺机组能联锁停车。 (2)设有为铝镁粉尘环境服务,并用墙隔绝的送风机室,其通向铝镁粉尘环境的风道设有能防止铝镁粉尘混合物侵入的安全装置,如单向流通风道及能阻火的安全装置。 (3)区域内产生铝镁粉尘的量不大,且在排风柜内或风罩下进行操作,除尘排风系统完全吸除机械加工产生的粉尘。为铝镁粉尘环境服务的排风机室,应与被排风区域的爆炸危险区域等级相同。 4、铝镁粉尘环境爆炸危险区域范围应评估铝镁制品机械加工产生铝镁粉尘释放源形成级别所引起的铝镁粉尘爆炸环境,确定铝镁粉尘环境爆炸危险区域范围。 爆炸危险区20 区的范围应包括: (1)铝镁粉尘云连续生成的除尘排风系统的管道、除尘器的内部。

生猪屠宰加工生产预先危险性分析示例

生猪屠宰加工生产预先危险性分析示例 唐开永 (注册安全工程师、一级安全评价师) 现代化的生猪屠宰加工厂,不但有符合卫生标准的建筑物,还要有先进的加工设备、合理的工艺流程和完善的检验措施。为确保制品质量,防止产品交叉污染,屠宰车间及分割包装车间采用单层水平布置,并严格地分为非清洁区、半清洁区和清洁区三个区域。非清洁区设有待宰、冲淋、放血、烫毛、打毛等工序;半清洁区设有胴体加工、同步检验、副产品加工等工序;清洁区设有冷却排酸、剔骨分割、包装鲜销等工序。屠宰工艺采用流水作业线作业,机械输送猪屠体和胴体,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减少污染机会,保证肉品质量。采用二段冷却工艺,在-20℃环境下快速冷却约90分钟,再进入0℃冷却间冷却。剔骨分割工艺采用目前国际上流行的冷分割工艺,即胴体中心温度达到7℃后,在10℃的环境中进行剔骨分割。 生猪屠宰生产主体工艺方案一般为:“待宰→屠宰(剥皮、开膛)→分割(包装)→冷冻→成品(出厂)”。各道工序既有联系又可独立管理。主体工艺有: (1)屠宰工艺:生猪经清洗后用二氧化碳致晕,再用吊钩套住猪后蹄,用提升机将猪倒吊至放血池人工放血,放血后若制白条肉则无需剥皮,进行卫检,去毛后割开肚腹折胸骨,人工摘除肠胃、心肝肺放于内脏输送带上,用劈半机劈开猪胴体去头、蹄、尾后摘除肾脏,人工撕板油后修整并冲淋干净,卫检分级后胴体入冷却、排酸间。若

制分割肉则放血后去头、蹄、尾,用扯皮机扯皮,辅以人工起皮,以下工序与制白条肉相同。 (2)分割工艺:经屠宰加工后的猪胴体,在4~7℃排酸间排酸48小时,推入分割操作间,在轨道上按部位剔骨分割,按包装要求进行分块,称重后装袋,送冷库冷藏。 (3)冷冻工艺:采用二段冷却工艺,在-20℃环境下快速冷却约90分钟,再进入0℃冷却间冷却。剔骨分割工艺采用目前国际上流行的冷分割工艺,即胴体中心温度达到7℃后,在10℃的环境中进行剔骨分割。 ⑴生猪待宰圈养工序单元预先危险性评价分析 生猪待宰圈养工序,其主要危险有害因素主要是噪声(猪叫声)、滑跌摔伤等。列表分析如表1。 表1:生猪圈养工序预先危险分析表

预先危险性分析简介

二、预先危险性分析简介 预先危险性分析(简称PHA)又称初步危险分析,是在进行某项工程活动(包括设计、施工、生产、维修等)之前,以系统存在的各种危险因素(类别、分布)、出现条件和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进行宏观概略的分析,其目的是早期发现系统的潜在危险因素,确定系统的危险性等级,提出应有的防范措施,防止这些危险因素发展成为事故,避免考虑不周所造成的损失。 1.预先危险分析步骤 (1)通过经验判断、技术诊断或其他方法调查确定危险源(即危险因素存在于哪个子系统中),对所需分析系统的生产目的、物料、装置及设备、工艺过程、操作条件以及周围环境等,进行充分详细的了解; (2)根据过去的经验教训及同类行业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事故(或灾害)情况、对系统的影响、损害程度,类比判断要分析的系统中可能出现的情况,查找能够造成系统故障、物质损失和人员伤害的危险性,分析事故(或灾害)的可能类型; (3)对确定的危险源分类,制定预先危险性分析表; (4)转化条件,即研究危险因素转变为危险状态的触发条件和危险状态转变为事故(或灾害)的必要条件,并进一步寻求对策措施,检验对策措施的有效性; (5)进行危险性分级,排列出重点和轻、重、缓、急次序,以便处理; (6)制定事故的预防性对策措施。 2.划分危险性等级 在分析系统危险性时,为了衡量危险性的大小及其对系统破坏程

度,按危险、有害因素导致的事故后果或危害的严重程度,将各类危险性划分为4个等级。危险性等级划分见表5-2。 表5-2 危险性等级划分表 级别危险程度可能导致的后果 Ⅰ安全的不致于造成人员伤害及系统损坏。 Ⅱ临界的处于事故的边缘状态,暂时不至于造成人员伤亡和、系统损坏或降低系统性能,但应予以排除或采取控制措施。 Ⅲ危险的会造成人员伤亡和系统损坏,为了人员和系统安全,要立即采取防范对策措施。 Ⅳ破坏性的会造成人员重大死亡及系统严重破坏的灾难性事故,必须予以果断排除并进行重点防范。 3.预先危险分析表格 预先危险分析的结果一般采用表格的形式列出,表格的形式和内 容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通常情况下,评价单元的预先危险分析结果 用通用表格进行表述。预先危险分析通用表格形式见表5-3。 表5-3 预先危险分析表通用格式 潜在事故危险因素触发事件(1) 发生条件触发事件(2) 事故后果危险等级防范措施备注l 2 3 4 5 6 7 8 9 注:1-子系统可能发生的潜在危害; 2-产生潜在危害的原因; 3-导致危险因素(2)的那些不希望事件或错误; 4-导致危险因素(2)发展成为潜在危害的那些不希望发生的错误或事件; 5-导致产生“发生事故的条件(4)”的那些不希望发生的事件及错误; 6-事故后果; 7-危害等级; 8-为消除或控制危害可能采取的措施,其中包括对装置、人员、操作程序等几个方面 的考虑; 9-有关必要的说明。

粉尘爆炸危险区域的划分方法总结.doc

v1.0可编辑可修改 1粉尘爆炸危险区域划分的意义 可燃性粉尘在具备一定浓度( 超过爆炸下限 ) 和足够引燃能量的条件下会发生爆炸。可燃性粉尘的存在形成了一个潜在的爆炸环境,这些区域的危险性有高低之分,因此有必要对这些危险区域进行分类,以便按照危险区域的类型采取相应的防爆措施,将可燃性粉尘出现爆炸浓 度的可能性,或任意点燃源出现的可能性,以及使二者同时出现的可能性尽可能减小,将粉尘爆炸的可能性降到最低程度。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在《安全验收评价守则》中明确规定,对于粉尘爆炸的危险环境,有无科学准确的区域划分是验收检验项目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同时,科学地划分危险区域对于节约项目投资也有着重要意义。粉尘防爆设备的价格是普通 产品的 2—3 倍,只有科学地划分危险区域,才能合理地选用防爆电气设备,避免浪费。 2粉尘爆炸危险区域划分的原则 我国很早就制定了粉尘爆炸危险区域的划分原则,如《爆炸危险场所电气安全规程》(GBJ58 —83) 、《爆 炸性粉尘环境电气设备: 粉尘防爆电气设备》—2000) .(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 计规范 )(GB50085 — 92),( 粮食加工、储运系统粉尘爆炸安全规程)(GB 17440 — 1998) 等都有详细说明。国际电工委员会(IEC )、美国电气规程(NEC)以及德、日等国对区域划分原则均 有规定。但随时间的推移和国情不同,划分原则不尽一致。目前国内流行的是“二区”( 爆炸危险区域和非爆炸危险区域) 、“二级” (10 区和 11 区) ,GB50085— 92 和 GB17441)— 1998 均按此划分。此划分方法正在被IEC1241— 3 和— 2000“二区” ( 分级区域和非分级区域) 、"3 级” (20 区、21 区、 22 区 ) 所代替,但两者均按爆炸性粉尘混合物出现的频繁程度和持续 时间进行分区,见表1。 表 1 几种流行的爆炸区域划分标准 GB50085— 92 定义IEC1241 定义 GB17440— 98 爆炸连续出现或长期出现爆炸性正常操作时大量、经常 危险10 区粉尘的环境分级区域20 区或频繁出现可燃性粉尘 区域

预先危险性分析范文

预先危险性分析(Prelimi nary Hazard Amalysis,PHA ),又称初步危险分析,主要用于危 险物质和装置的主要工艺区域等进行分析。其功能主要有:大体识别与系统有关的主要危险; 鉴别产生危险的原因;估计事故出现对人体及系统产生的影响;判定已识别的危险性等级,并采取消除或控制危险性的技术和管理措施。 预先危险性分析分析记录表见表 预危害性分析(PHA)记录表 区域/工艺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编 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人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 预先危险性分析示例 1)对系统的生产目的、工艺过程、介质的物理化学性质以及操作条件和周边环境进行充分 的了解和调查; 2)收集以往的经验积累和同类生产中发生的事故情况,判断所要分析的对象中是否也会出现类似情况,查找出能够造成系统故障、物质损失和人员伤害的危险性; 3)根据经验积累用技术诊断等方法确定危险源; 4)识别危险转化条件,研究危险因素转变成事故的触发条件; 进行危险性分级,确定危险程度,找出应重点控制的危险源;制定安全技术防措施。 按预先危险性分析评价步骤及要求,对涉及到的评价围,进行系统的预先危险性分析,分析 评价见预先危险性分析表5-2 (1~9)。 预先危险性分析1)

预先危险性分析(2)

氧含量,合格后方可作业;作业时,穿戴劳动防护用品,有人监护并有抢救后备措施; 5 ?要有应急预案,抢救时勿忘正确使用防毒过滤器、氧气呼吸器及其它劳动防护用品; 6 ?组织管理措施 ①加强检查、检测有毒有害物质有否跑、冒、滴、漏; ②教育、培训职工掌握有关毒物的毒性,预防中毒、窒息的方法及其急救法,建立毒物周知卡; ③要求职工严格遵守各种规章制度、操作规程; ④设立危险、有毒、窒息性标志; ⑤设立急救点,配备相应的急救药品、器材; ⑥培训医务人员对中毒、窒息、灼烫等的急救处理能力。 预先危险性分析(3) 预先危险性分析(4)

环境风险评估方案报告

****生物科技环境风险评估报告 二O一五年五月七日

一、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全生产法 中华人民国消防法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 中华人民国环境保护法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类 二、企业基本情况 ****生物科技是在收购****化工基础上于2000年11月份成立的,公司位于****工业区,占地总面积****亩,注册资金****万元,现有员工220人,拥有年产300吨阿维菌素生产装置一套、热电联产项目(两台75t/h 循环流化床锅炉)一个。阿维菌素生产原料主要有淀粉、酵母粉、酵母膏、甲苯、甲醇。热电厂生产原料主要是煤。公司东侧800米处是315省道,厂区南侧和东侧****化工,北面为耕地,西侧****。 经分析,公司区域属于非环境敏感地区。 三、生产过程的环境风险因素 1、物料风险因素识别 公司生产用甲苯、甲醇作为溶剂,二者均为危险化学品。 (1)甲苯 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外观与性状:无色透明液体,有类似苯的芳香气味; 熔点:—94.9℃;沸点:110.6℃;闪点:4℃ 密度:相对密度(水=1)0.87,相对密度(空气=1)3.14,蒸气比空

气重,可沿地面顺风移动扩散; 饱和蒸气压:4.89kPa(30℃); 溶解性:不溶于水,可混溶于苯、醇、醚等多数有机溶剂; 禁配物:强氧化剂; 危险特性:易燃,有毒。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爆炸极限:1.2%~7.0%,遇明火、高热极易燃烧爆炸。与氧化剂能发生强烈反应。输送流速过快时,易产生和积聚静电,导致火花放电引起燃烧爆炸。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明火会引着回燃。 健康环境危害及毒理学资料: 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肤吸收。 健康危害:对皮肤、粘膜有刺激性,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麻醉作用。 急性危害:对皮肤、粘膜有刺激性,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麻醉作用。 急性中毒:短时间吸入较高浓度本品可出现眼及上呼吸道明显的刺激症状、眼结膜及咽部充血、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胸闷、四肢无力、步态蹒跚、意识模糊。重症者可有躁动、抽搐、昏迷。 慢性中毒:长期接触可发生神经衰弱综合症,肝肿大,女工月经异常等。皮肤干燥、皲裂、皮炎。 急性毒性:LD50:5000mg/kg(小鼠经口);LC50:12124mg/kg(兔经皮);人吸入71.4g/m3,短时致死;人吸入3g/m3,1~8小时,急性中毒;人吸入0.2~0.3g/m3,8小时,中毒症状出现。 刺激性:人经眼:300ppm,引起刺激。家兔经皮:500mg,中度刺激。 环境危害:对环境有严重危害,对空气、水环境及水源可造成污染,对鱼类和哺乳动物应给予特别注意。 燃烧(分解)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预先危险性分析(PHA).pdf

预先危险性分析(PHA) (一)定义 预先危险性分析(PHA)也可称为危险性预先分析,是在每项工程、活动之前(如设计、施工、生产之前),或技术改造之后(即制定操作规程前和使用新工艺等情况之后),对系统存在的危险因素类型、来源、出现条件、导致事故的后果 以及有关防范措施等作一概略分析的方法。 通过预先危险性分析,力求达到4项基本目标: (1)大体识别与系统有关的一切主要危险、危害。在初始识别中暂不考虑事 故发生的概率; (2)鉴别产生危害的原因; (3)假设危害确实出现,估计和鉴别对人体及系统的影响; (4)将已经识别的危险、危害分级,并提出消除或控制危险性的措施。分级 标准如下: 工级――安全的,不至于造成人员伤害和系统损坏; Ⅱ级――临界的,不会造成人员伤害和主要系统的损坏,并且可能排除和控制; Ⅲ级――危险的,会造成人员伤害和主要系统损坏,为了人员和系统安全, 需立即采取措施; Ⅳ级――破坏性的,会造成人员死亡或众多伤残,及系统报废。 (二)分析步骤(见图9―6)

(三)基本危害的确定 系统中可能遇到的一些基本危害有:(1)火灾;(2)爆炸;(3)有毒气体或蒸气、窒息性气体不可控溢出;(4)腐蚀性液体的不可控溢出;(5)有毒物质不加控制地放置;(6)噪声、粉尘、放射性物质、高温、低温等危害;(7)电击、淹溺、高处坠落、物体打击等危险。 (四)预先危险性分析表基本格式 预先危险性分析的结果一般采用表格的形式。表格的格式和内容可根据实际 情况确定。 表9―7、表9―8为两种基本的格式。 (五)应用示例 例1某乙烯厂环氧乙烷/乙二醇(EO/EG)在役装置安全评价预先危险性分 析按表9―8的形式,对EO/EG装置进行预先危险性分析,分析结果见表9―9。

粉尘爆炸危险辨识和评估管理制度(通用版)

( 安全管理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粉尘爆炸危险辨识和评估管理 制度(通用版) Safety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production management. Safety and production are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粉尘爆炸危险辨识和评估管理制度(通用 版) 1.目的 为了明确粉尘爆炸风险辨识与评估的职责、方法、范围、流程、控制原则、回顾、持续改进等,更好的对粉尘爆炸风险进行控制,防范危险发生,特制定本制度。 2.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合用于公司内的粉尘爆炸危险风险辨识、风险评估和控制管理。 3.职责 3.1主要负责人负责粉尘爆炸危险风险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管理的领导、组织、协调、分工等职责。 3.2安全主管负责粉尘爆炸危险风险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管理

的策划、实施、检查监测工作,审查风险评价。 3.3各部门主管负责本部门的粉尘爆炸危险风险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管理工作。 4.4、一般规定 4.1粉尘爆炸危险辨识的范围 1)公司常规粮食粉尘生产活动公司常规活动(如抛光作业、通风除尘设备维修作业、抛光设备维修作业等)和非常规生产活动(如临时抢修)。 2)所有进入铝粉尘爆炸危险场所的人员(包括本公司员工、外来人员)。 3)粉尘爆炸危险场所的所有设施,如建筑物、设备、设施(含自有的或租赁设备设施)。 4)三种时态(过去、现在、将来)。 5)三种状态(正常、异常、紧急)。 4.2粉尘爆炸危险辨识时机与频次 1)安全主任不间断的组织风险评估工作,识别与生产经营活动

粉尘爆炸风险评估指南

粉尘爆炸风险评估指南 AQ××××——2016****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粉尘爆炸风险评估的原则、一般方法和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指导粉尘爆炸危险场所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和控制措施选择等相关工作。 2规范性文件 本指南引用了下列文件中的相关条款,凡是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指南。 AQ8001-2007安全评价通则; GB/T27921-2011 风险管理风险评估技术; GB/T15604-2008 粉尘防爆术语; GB50058-2014 爆炸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 GB 15577-2007 粉尘防爆安全规程; GB12476.3-2007可燃性粉尘环境用电气设备;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3.1 可燃性粉尘(combustible dust) 无论大小和形状,悬浮在空气或它氧化性介质中能产生火灾或爆炸危险性的固体颗粒物。(借鉴NFPA654-2006,3.3.4) 3.2 爆炸性粉尘环境(explosive dust atmosphere) 在大气环境条件下,可燃性粉尘与空气形成的混合物被点燃后,能够保持燃烧自行传播的环境。(GB50058-2014,定义2.0.24) 3.3 粉尘爆炸(dust explosion) 粉尘颗粒悬浮在空气中快速燃烧导致火焰传播,在相对密闭的空间发生压力上升的现象。 3.4 粉尘爆炸危险源(dust explosions hazards) 导致粉尘爆炸事故的不安全因素,涉及到可燃粉尘、设备、工艺、管理等方面。 3.5 粉尘爆炸危险源辨识(dust explosions hazard identification) 发现、列举和描述粉尘爆炸危险源的过程。 3.6 粉尘爆炸风险分析 (risk analysis on dust explosions) 分析粉尘爆炸事故发生可能性和后果严重度,并进行危险性分级的过程。 3.7 粉尘爆炸风险评价(risk assessment on dust explosions)

粉尘爆炸危险辨识和评估管理规定

粉尘爆炸危险辨识和评 估管理规定 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

粉尘爆炸危险辨识和评估管理制度1.目的 为了明确粉尘爆炸风险辨识与评估的职责、方法、范围、流程、控制原则、回顾、持续改进等,更好的对粉尘爆炸风险进行控制,防范危险发生,特制定本制度。 2.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合用于公司内的粉尘爆炸危险风险辨识、风险评估和控制管理。 3.职责 3.1主要负责人负责粉尘爆炸危险风险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管理的领导、组织、协调、分工等职责。 3.2安全主管负责粉尘爆炸危险风险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管理的策划、实施、检查监测工作,审查风险评价。

3.3各部门主管负责本部门的粉尘爆炸危险风险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管理工作。 4.4、一般规定 4.1粉尘爆炸危险辨识的范围 1)公司常规粮食粉尘生产活动公司常规活动(如抛光作业、通风除尘设备维修作业、抛光设备维修作业等)和非常规生产活动(如临时抢修)。 2)所有进入铝粉尘爆炸危险场所的人员(包括本公司员工、外来人员)。 3)粉尘爆炸危险场所的所有设施,如建筑物、设备、设施(含自有的或租赁设备设施)。 4)三种时态(过去、现在、将来)。 5)三种状态(正常、异常、紧急)。 4.2粉尘爆炸危险辨识时机与频次

1)安全主任不间断的组织风险评估工作,识别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风险,采取切实可行的控制措施控制风险,每年至少对风险控制结果监测、评审一次,确认控制措施的有效性。 2)风险评估一般每年9月至10月份有安全主任组织一次,当下列情况发生时,应及时进行风险评估: a.有新的或变更的法律法规或其他要求出台时。 b.操作变化或工艺改变时。如:新建、改建、扩建、技改项目。 c.作业现场、生产经营活动非正常进行时。 d.有对事故、事件或其他信息产生新的认识时。 e.组织机构发生大的调整时。 4.3粉尘爆炸危险辨识方法 1)首先正确区分第一类危险源或第二类危险源,第一类危险源指活动中可能释放的能量或危险物质,第二类危险源主要包括物的故障、人

环境风险评估报告

****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环境风险评估报告 二O一五年五月七日

一、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类 二、企业基本情况 ****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在收购****化工有限公司基础上于2000年11月份成立的,公司位于****工业区,占地总面积****亩,注册资金 ****万元,现有员工220人,拥有年产300吨阿维菌素生产装置一套、热电联产项目(两台75t/h循环流化床锅炉)一个。阿维菌素生产原料主要有淀粉、酵母粉、酵母膏、甲苯、甲醇。热电厂生产原料主要是煤。公司东侧800米处是315省道,厂区南侧和东侧****化工有限公司,北面为耕地,西侧****。 经分析,公司区域属于非环境敏感地区。 三、生产过程的环境风险因素 1、物料风险因素识别 公司生产用甲苯、甲醇作为溶剂,二者均为危险化学品。 (1)甲苯 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外观与性状:无色透明液体,有类似苯的芳香气味; 熔点:—94.9℃;沸点:110.6℃;闪点:4℃

密度:相对密度(水=1)0.87,相对密度(空气=1)3.14,蒸气比空气重,可沿地面顺风移动扩散; 饱和蒸气压:4.89kPa(30℃); 溶解性:不溶于水,可混溶于苯、醇、醚等多数有机溶剂; 禁配物:强氧化剂; 危险特性:易燃,有毒。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爆炸极限:1.2%~7.0%,遇明火、高热极易燃烧爆炸。与氧化剂能发生强烈反应。输送流速过快时,易产生和积聚静电,导致火花放电引起燃烧爆炸。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明火会引着回燃。 健康环境危害及毒理学资料: 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肤吸收。 健康危害:对皮肤、粘膜有刺激性,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麻醉作用。 急性危害:对皮肤、粘膜有刺激性,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麻醉作用。 急性中毒:短时间内吸入较高浓度本品可出现眼及上呼吸道明显的刺激症状、眼结膜及咽部充血、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胸闷、四肢无力、步态蹒跚、意识模糊。重症者可有躁动、抽搐、昏迷。 慢性中毒:长期接触可发生神经衰弱综合症,肝肿大,女工月经异常等。皮肤干燥、皲裂、皮炎。 急性毒性:LD50:5000mg/kg(小鼠经口);LC50:12124mg/kg(兔 经皮);人吸入71.4g/m3,短时致死;人吸入3g/m3,1~8小时,急性中毒;人吸入0.2~0.3g/m3,8小时,中毒症状出现。 刺激性:人经眼:300ppm,引起刺激。家兔经皮:500mg,中度刺激。

粉尘爆炸的危险性及控制措施 (1)

粉尘爆炸的危险性及控制措施 粉尘爆炸是工业企业安全生产工作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中国每年都有发生粉尘爆炸事故,而且还常常属于重、特大安全事故。在这些安全事故中,最严重的是铝粉尘爆炸,其它发生爆炸事故较多的粉尘还有煤粉、饲料粉、塑料粉、钛酸酐粉、木粉等。 一、粉尘爆炸的危险性分析 1.粉体的深加工使粉尘愈来愈细。粉尘粒径越小,表面积越大,燃烧越完全,燃烧速度越快,升压速度越快,爆炸压力越大。 2.为了实现高效、节能,生产设备朝着大型化发展,大容积设备爆炸发生时会有较多粉尘参与爆炸,爆炸压力增大;同时大容积设备的强度比小容积设备高,如果不能及时泄爆,发生爆炸时会产生较大的压力。生产中对于可能产生粉尘飞扬的设备和场所必须尽可能密封,在密闭设备里粉尘浓度容易达到爆炸极限,密闭性越好,爆炸产生的压力也越大。 3.现代生产的工艺参数具有高温、高压、高速等特点,这增加了系统发生粉尘爆炸时的初始压力和紊流度,从而加大爆炸后果的严重程度。 4.生产的连续化使爆炸的传播路线加长,沿着相邻设备和连接管道传播,爆炸压力和升压速度会在管道里发生叠加,甚至有发生爆轰的危险。 5.粉尘爆炸易产生二次爆炸,第一次爆炸气浪把沉积在设备或地面上的粉尘吹扬起来,在爆炸后的短时间内爆炸中心区会形成负压,周围的新鲜空气便由外向内填补进来,形成所谓的“返回风”,与扬起的粉尘混合,在第一次爆炸的余火引燃下引起第二次爆炸。二次爆炸时,粉尘浓度一般比一次爆炸时高得多,故二次爆炸威力比第一次要大得多。 6.易发生粉尘爆炸的工艺过程主要有:粉碎过程、分离过程、除尘过程、干燥过程、输送过程、清扫、吹扫过程等。 二、预防粉尘爆炸的对策 1.防止粉尘沉积和及时清理粉尘

粉尘爆炸危险区域的划分方法

粉尘爆炸危险区域的划分方法 1 粉尘爆炸危险区域划分的意义 可燃性粉尘在具备一定浓度(超过爆炸下限)和足够引燃能量的条件下会发生爆炸。可燃性粉尘的存在形成了一个潜在的爆炸环境,这些区域的危险性有高低之分,因此有必要对这些危险区域进行分类,以便按照危险区域的类型采取相应的防爆措施,将可燃性粉尘出现爆炸浓度的可能性,或任意点燃源出现的可能性,以及使二者同时出现的可能性尽可能减小,将粉尘爆炸的可能性降到最低程度。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在《安全验收评价守则》中明确规定,对于粉尘爆炸的危险环境,有无科学准确的区域划分是验收检验项目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科学地划分危险区域对于节约项目投资也有着重要意义。粉尘防爆设备的价格是普通产品的2—3倍,只有科学地划分危险区域,才能合理地选用防爆电气设备,避免浪费。 2 粉尘爆炸危险区域划分的原则 我国很早就制定了粉尘爆炸危险区域的划分原则,如《爆炸危险场所电气安全规程》(GBJ58—83)、《爆炸性粉尘环境电气设备:粉尘防爆电气设备》 (GB12476.1—2000) .( 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GB50085—92),(粮食加工、储运系统粉尘爆炸安全规程)(GB 17440—1998)等都有详细说明。国际电工委员会(IEC )、美国电气规程(NEC)以及德、日等国对区域划分原则均有规定。但随时间的推移和国情不同,划分原则不尽一致。目前国内流行的是“二区”(爆炸危险区域和非爆炸危险区域)、“二级”(10区和11区),GB50085—92和GB17441)—1998均按此划分。此划分方法正在被IEC1241—3和 GB12476.1—2000“二区”(分级区域和非分级区域)、"3级”(20区、21区、22区)所代替,但两者均按爆炸性粉尘混合物出现的频繁程度和持续时间进行分区,见表1。 表1 几种流行的爆炸区域划分标准

预先危险性分析(最新版)

When the lives of employees or national property are endangered, production activities are stopped to rectify and eliminate dangerous factors. (安全管理)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 预先危险性分析(最新版)

预先危险性分析(最新版) 导语:生产有了安全保障,才能持续、稳定发展。生产活动中事故层出不穷,生产势必陷于混乱、甚至瘫痪状态。当生产与安全发生矛盾、危及职工生命或国家财产时,生产活动停下来整治、消除危险因素以后,生产形势会变得更好。"安全第一" 的提法,决非把安全摆到生产之上;忽视安全自然是一种错误。 (一)定义 预先危险性分析(PHA)也可称为危险性预先分析,是在每项工程、活动之前(如设计、施工、生产之前),或技术改造之后(即制定操作规程前和使用新工艺等情况之后),对系统存在的危险因素类型、来源、出现条件、导致事故的后果以及有关防范措施等作一概略分析的方法。 通过预先危险性分析,力求达到4项基本目标: (1)大体识别与系统有关的一切主要危险、危害。在初始识别中暂不考虑事故发生的概率; (2)鉴别产生危害的原因; (3)假设危害确实出现,估计和鉴别对人体及系统的影响; (4)将已经识别的危险、危害分级,并提出消除或控制危险性的措施。分级标准如下: 工级——安全的,不至于造成人员伤害和系统损坏; Ⅱ级——临界的,不会造成人员伤害和主要系统的损坏,并且可

预先危险性分析(仅供参考)

表F3-1 建设项目预先危险性分析表(A) 系统:XXXX生产项目制表:XXXX有限公司潜在 事故 火灾、爆炸 危险因素 ①易(可)燃物质(丙烷、油漆及稀释剂、柴油等)火灾、爆炸; ②压力容器(含气瓶)超压物理爆炸;③电气火灾 原因事件1、故障泄漏 (1)贮罐、槽、反应釜(器)、管线阀门、法兰等破损、泄漏; (2)罐、槽、釜(器)、管、阀、表等连接处泄漏,泵破裂或转动设备密封处泄漏;(3)罐、槽、釜(器)、管、阀等因加工、材质、焊接等质量不好或安装不当而泄漏;(4)撞击或人为损坏造成容器、管道泄漏,以及贮罐、槽等超装溢出; (5)由自然灾害(如雷击、台风、地震)造成设备破裂泄漏。 2、运行泄漏 (1)超温、超压造成破裂、泄漏; (2)安全阀等安全附件失灵、损坏或操作不当; (3)进出料配比、料量、速度不当造成反应失控导致容器、管道等破裂、泄漏;(4)物料在容器、管道堵塞而造成破裂、泄漏; (5)热交换不充分而造成能量过量积聚,导致罐、槽、釜(器)等破裂、泄漏; 3、电气绝缘老化、过电流; 4、未按有关规定及操作规程操作。 发生条件1、易燃易爆物形成爆炸性混合物;2、压力容器超压; 3、电气绝缘损坏、过载。 触发事件1、明火 火星飞溅;违章动火;外来人员带入火种;物质过热引发;点火吸烟;他处火灾蔓延;其它火源。 2、火花 金属撞击(带钉皮鞋、工具碰撞等);电气火花;线路老化,引燃绝缘层;短路电弧;静电;雷击;进入车辆未戴阻火器等(一般要禁止驶入);焊、割、打磨产生火花等。3、线路老化,引燃绝缘层;短路电弧;静电;雷击;焊、割、打磨产生火花等。 事故 后果 物料跑损、人员伤亡、停产、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危险 等级 IV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