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生物安全与遗传资源
生物的遗传资源与保护

生物的遗传资源与保护生物的遗传资源是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它涵盖了地球上各种生物的遗传信息。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不当干预,生物的遗传资源正面临着严重的威胁和破坏。
因此,保护生物的遗传资源变得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生物的遗传资源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有效保护它们。
第一部分:生物遗传资源的重要性生物的遗传资源对人类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
首先,生物遗传资源提供了重要的基因库,可用于培育新种植品种和动物品种,从而增加农作物和畜禽的生产力和耐性。
其次,生物遗传资源是科学研究的基础,为人类探索生命奥秘和开发新药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最后,生物遗传资源也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维持着地球生态平衡的稳定性。
第二部分:生物遗传资源的威胁生物遗传资源正面临着多种威胁和破坏。
首先,栖息地破坏是最主要的威胁之一。
随着人类活动的扩张,许多珍稀物种的栖息地受到了破坏,导致它们面临灭绝的风险。
其次,过度捕捞和采集也威胁着水生生物和野生植物的遗传资源。
此外,气候变化、污染和种植品种的单一化也对生物的遗传资源造成了极大损害。
第三部分:生物遗传资源保护的措施为了保护生物遗传资源,人类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保护区的建立是最基本和有效的措施之一。
通过划定保护区,保护物种的原生栖息地,限制人类活动对其的破坏。
其次,开展教育宣传活动,增强公众对生物遗传资源保护的认识和重视。
同时,加强执法力度,制定严格的法律法规,打击非法捕捞、采集和贩卖行为。
另外,加强国际合作,制订全球性的保护政策和标准,共同保护全球生物遗传资源。
第四部分:生物遗传资源保护的挑战和前景尽管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保护生物的遗传资源,但仍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资源的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是一个难点。
保护生物遗传资源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资源,但往往与经济发展的需求存在矛盾。
其次,国际合作和法律法规的落实也面临一些困难。
然而,随着全球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和国际合作的加强,生物遗传资源的保护前景仍然是积极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知识培训考试题(附答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知识培训考试题(附答案)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是保障国家生物安全的重要法律。
其中包括总则、生物安全风险防控体制、防控重大新发突发传染病、动植物疫情、生物技术研究、开发与应用安全、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人类遗传资源与生物资源安全、防范生物恐怖与生物武器威胁、生物安全能力建设、法律责任和附则等内容。
生物安全是指国家有效防范和应对危险生物因子及相关因素威胁,保障生物技术的稳定健康发展,使人民生命健康和生态系统相对处于没有危险和不受威胁的状态,同时使生物领域具备维护国家安全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从事防控重大新发突发传染病、动植物疫情、生物技术研究、开发与应用、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人类遗传资源与生物资源安全管理、防范外来物种入侵与保护生物多样性、应对微生物耐药、防范生物恐怖袭击与防御生物武器威胁、以及其他与生物安全相关的活动,都适用本法。
生物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维护生物安全应当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统发展和安全,坚持以人为本、风险预防、分类管理、协同配合的原则。
国家建立生物安全风险调查评估制度。
国家生物安全工作协调机制应当根据风险监测的数据、资料等信息,定期组织开展生物安全风险调查评估。
如果通过风险监测或者接到举报发现可能存在生物安全风险,或者为确定监督管理的重点领域、重点项目,制定、调整生物安全相关名录或者清单,或者发生重大新发突发传染病、动植物疫情等危害生物安全的事件,或者需要调查评估的其他情形,有关部门应当及时开展生物安全风险调查评估,并依法采取必要的风险防控措施。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编造、散布虚假的生物安全信息。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实施生物安全监督检查时,可以依法采取进入被检查单位、地点或者涉嫌实施生物安全违法行为的场所进行现场监测、勘查、检查或者核查,向有关单位和个人了解情况,查阅、复制有关文件、资料、档案、记录、凭证等,以及查封涉嫌实施生物安全违法行为的场所、设施等措施。
生物安全教育

生物安全教育
生物安全是指通过采取各种措施来保护人类、动物和植物免受生物威胁的影响,这些生物威胁可能来自于自然界、人为因素或其他方面。
生物安全教育则是为了提高公众对生物安全的认识和理解,增强他们应对生物威胁的能力。
生物安全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首先,生物安全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人口流动的增加,生物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例如,传染病的爆发、生物恐怖袭击、实验室事故等都可能对人类造成巨大的危害。
因此,加强生物安全教育,提高公众的生物安全意识和应对能力,是保障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必要手段。
其次,生物安全也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和稳定。
生物武器的研发和使用可能对国家的安全和稳定造成威胁。
因此,加强生物安全教育,提高公众的生物安全意识和应对能力,对于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生物安全教育也是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福祉,但也带来了一些生物安全风险。
因此,加强生物安全教育,提高公众的生物安全意识和应对能力,有助于推动生物技术的健康发展,促进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
总之,生物安全教育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需要政府、学校、社区和个人共同努力,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的生物安全意识和应对能力,保障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稳定,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
生物学与生物安全

生物学与生物安全生物学与生物安全是当今社会中备受关注的话题。
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生物学研究正日益深入并对人类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然而,与生物学发展相伴随的是对生物安全问题的担忧。
本文将探讨生物学与生物安全相关的重要概念、应用以及如何确保生物技术的安全性。
一、生物学的基本概念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它包括对生物体结构、功能和相互关系进行系统研究的领域。
生物学涵盖了从微观的生物分子层次到宏观的生态系统层次的广泛范围。
通过对生物学的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生物的本质和生命的起源,为人类在医学、农业、环境保护等领域提供科学依据。
二、生物学在生物安全中的应用生物学的发展为生物安全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和挑战。
一方面,生物学的研究成果可以应用于生物安全领域,比如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改良农作物,使其更抗病虫害,提高产量,从而解决粮食安全问题。
另一方面,生物学的发展也带来了生物安全的隐患,比如生物恐怖主义的威胁以及基因编辑技术可能带来的伦理道德问题。
三、确保生物技术的安全性为了确保生物技术的安全性,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生物安全措施。
首先,建立健全的生物安全法律法规体系是保护生物技术安全的基础。
政府应该加强立法和监管,制定相关的生物安全法规,明确安全评估的标准和程序。
其次,建立高效的监测体系是及时发现和应对生物安全风险的关键。
定期对生物实验室、生物制品生产企业等进行检查和监测,确保他们严格遵守生物安全规定。
此外,加强国际合作也是确保生物技术安全的重要手段。
各国应加强信息共享和交流,共同应对全球性生物安全挑战。
四、未来展望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生物学和生物安全将面临更多新的挑战和机遇。
未来,我们需要持续关注生物学的发展动态,及时修订和完善生物安全法规,加强科学研究和创新应用,以应对生物安全风险。
同时,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生物安全问题,并推动生物技术的安全发展。
总结:生物学与生物安全紧密相连,生物学的发展为生物安全提供了机遇和挑战。
人类遗传资源与生物资源安全管理

人类遗传资源与生物资源安全管理引言:人类遗传资源和生物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大和科技的进步,这些资源面临着日益严重的威胁。
为了保护和合理利用人类遗传资源和生物资源,各国纷纷制定了相关的管理措施和政策,以确保其可持续利用和维护人类福祉。
一、人类遗传资源的重要性及威胁人类遗传资源是指存在于人类身体中的遗传信息,包括基因、染色体和DNA等。
这些遗传资源对于人类的健康和生存至关重要。
然而,随着基因工程和生物技术的发展,人类遗传资源面临着被滥用和侵害的风险。
例如,未经充分知情和同意的情况下,个人的遗传信息可能被不法分子用于非法活动,如基因歧视或基因窃取等。
因此,保护人类遗传资源的安全性和隐私性成为当务之急。
二、人类遗传资源管理的原则和措施为了保护人类遗传资源的安全和隐私,各国纷纷制定了相关的管理原则和措施。
首先,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明确规定个人遗传信息的收集、存储和使用的条件和限制,以及违法行为的处罚措施。
其次,建立健全的管理机制和体系,包括建立专门的监管机构和制定详细的管理规范,确保个人遗传信息的安全和隐私。
此外,加强公众教育和宣传,提高人们对于个人遗传信息安全的认识和意识,从而增强个人的保护意识和能力。
三、生物资源的重要性及威胁生物资源是指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各种生物和生物群体,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等。
这些资源对于维持生态平衡和人类的生存发展至关重要。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大和生态环境的破坏,生物资源正面临着日益严重的威胁。
过度捕捞、乱砍滥伐、非法采集等行为破坏了生物多样性,导致物种灭绝和生态系统的破坏。
因此,保护和合理利用生物资源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四、生物资源管理的原则和措施为了保护和合理利用生物资源,各国纷纷采取了一系列的管理原则和措施。
首先,加强生物资源的监测和评估,建立全面准确的数据库,掌握物种的分布、数量和特征等信息,为科学管理和保护提供依据。
遗传多样性与生物资源保护

遗传多样性与生物资源保护遗传多样性是指生物种群内及其间的遗传变异的丰富程度。
它反映了生物多样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功能起着重要作用。
在如今日益加剧的生物多样性流失和环境退化中,遗传多样性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遗传多样性的意义以及如何有效保护生物资源。
首先,遗传多样性对生物种群的适应性和生存能力起着重要作用。
遗传多样性使得种群内的个体具有不同的基因组,增加了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
当环境发生改变时,那些具有适应性较强的个体有更大的可能性存活下来并繁殖后代。
这样的选择可以保持种群的健康和稳定,使其能够在面临挑战时继续存在。
其次,遗传多样性对物种的进化和适应性也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物种之间存在着遗传差异,不同物种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也不同。
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一些物种逐渐进化出与环境更好匹配的特征和行为,以提高其生存和繁殖的机会。
这就是为什么物种能够在各种不同的环境中存在,并对其适应。
然而,在人类活动的干扰下,全球的遗传多样性正在迅速减少。
森林砍伐、土地开发、污染和气候变化等因素都对生物种群和遗传多样性产生了负面影响。
人类的活动导致了栖息地丧失、物种灭绝,进而导致了遗传多样性的丧失。
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保护和恢复遗传多样性,生态系统将失去稳定性,人类的生存环境也将受到严重威胁。
为了保护遗传多样性和生物资源,采取以下措施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建立自然保护区和生物多样性热点,保护稀有和特有物种的栖息地。
这些保护区可以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生境,促进物种的生存和繁殖。
其次,加强对非法狩猎、盗猎和非法贸易的打击力度,维护物种的合法权益。
此外,加强环境监测和资源管理,减少牲畜放牧等不合理利用的影响。
最后,通过开展科学研究和教育宣传,加强公众对遗传多样性和生物资源保护的认识,增强大众的环保意识。
要实现遗传多样性和生物资源的有效保护,需要政府、科研机构、公众和环保组织的共同努力。
政府应加强立法和监管,制定更为严格的环境法规,确保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遗传资源与基因库的建设与利用

生态平衡与环境保护
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
促进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 谐共生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预防基因污染,保护自然环境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保护遗传资源与基因库,为后代留 下宝贵财富
02
建设遗传资源与基因库 的方法
收集和保存遗传资源
建立全球合作 机制,共同收 集和保存全球 各地的遗传资
源
建立严格的监 管机制,确保 遗传资源的合 法利用和保护
合作模式:建立公平、合理、透明的合 作机制,确保各方能够平等参与和受益, 避免遗传资源的不正当获取和利用。
法律法规制定: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规范基因资源的获取、利用和知识产权保 护,保障各方合法权益。
未来发展前景与展望
遗传资源与基因库的全球合作与共 享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遗传资源与基因库的 建设与利用
XX,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汇报人:XX
目录 /目录
01
遗传资源与基 因库的重要性
02
建设遗传资源 与基因库的方 法
03
利用遗传资源 与基因库的途 径
04
遗传资源与基 因库的挑战与 前景
01
遗传资源与基因库的重 要性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遗传资源与基因库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它们有助于维护 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
遗传资源与基因库对于农业、医药、工业等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保护它们有助于推动相关领域的技术创新和可持续发展。
保护遗传资源与基因库可以防止物种灭绝和生态系统崩溃,对于维护地 球生态安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生物安全法》37次提及“人类遗传资源”!接受遗传办“拷问”已成业内常态

《⽣物安全法》37次提及“⼈类遗传资源”!接受遗传办“拷问”已成业内常态全国⼈⼤近⽇表决通过了《⽣物安全法》,该法案⾃2021年4⽉15⽇起施⾏。
《⽣物安全法》共计⼗章⼋⼗⼋条,聚焦⽣物安全领域主要风险,完善⽣物安全风险防控体制机制,着⼒提⾼国家⽣物安全治理能⼒。
全法案共计提及“⼈类遗传资源”37次,其中第六章以逾千字的篇幅规定了保障⼈类遗传资源和⽣物资源安全⽅⾯的内容,受到医药界⼴泛关注。
《⽣物安全法》第六章指出,为了取得相关药品和医疗器械在我国上市许可,在临床试验机构利⽤我国⼈类遗传资源开展国际合作临床试验、不涉及⼈类遗传资源出境的,不需要批准;但是,在开展临床试验前应当将拟使⽤的⼈类遗传资源种类、数量及⽤途向国务院科学技术主管部门备案。
境外组织、个⼈及其设⽴或者实际控制的机构不得在我国境内采集、保藏我国⼈类遗传资源,不得向境外提供我国⼈类遗传资源。
这是继《⼈类遗传资源管理暂⾏办法》(1998.6.10)、《⼈类遗传资源采集、收集、买卖、出⼝、出境审批⾏政许可事项服务指南》(2015.7.2)、《关于优化⼈类遗传资源⾏政审批流程的通知》(2017.10.26)、《中华⼈民共和国⼈类遗传资源管理条例》(2019.5.28)之后,⾸次将“⼈类遗传资源”上升⾄国家重要法律层⾯。
医药研究离不开H G R⼈类遗传资源(H u m a n G e n e t i c R e s o u r c e s,H G R)在我国的定义,最早可追溯到1998年6⽉10⽇施⾏的《⼈类遗传资源管理暂⾏办法》:⼈类遗传资源是指含有⼈体基因组、基因及其产物的器官、组织、细胞、⾎液、制备物、重组脱氧核糖核酸(D N A)构建体等遗传材料及相关的信息资料。
按照即将施⾏的《⽣物安全法》定义,⼈类遗传资源包括⼈类遗传资源材料和⼈类遗传资源信息。
⼈类遗传资源材料是指含有⼈体基因组、基因等遗传物质的器官、组织、细胞等遗传材料。
⼈类遗传资源信息是指利⽤⼈类遗传资源材料产⽣的数据等信息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1 生物安全与遗传资源菝葜复合种(Smilax china complex)物种分化的遗传基础研究 Studies of Specia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on Smilax china complex孔航辉 王艾丽 傅承新(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植物系统进化与生物多样性实验室 杭州 310059)菝葜(S. china L.)为菝葜属在亚洲的广布种,是菝葜属China组的一个代表类群。
根据以前的形态、核型性状及分布研究,我们提出了菝葜复合种的概念,认为广布种菝葜(染色体具有从2X~6X的不同倍性的连续变化)和小果菝葜、三脉菝葜、红果菝葜和硫球菝葜等近缘种一起,构成一个以我国亚热带地区分布为主、延伸到日本岛屿、中国台湾和支那半岛的菝葜复合种 (S. china complex)。
研究发现广布种菝葜种内形态变异较多,且与近缘种种间界限模糊,分布上存在重叠现象,关系复杂;本研究从等位酶分析方法,利用nrDNA ITS、cpDNA mat K和trn T-L等序列数据对菝葜复合种的起源和分化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等位酶分析认为,同组的黑果菝葜不属于菝葜复合种内,确认了菝葜在神农架的唯一一个2倍体居群,揭示了该2X群体与二倍体的小果菝葜和三脉菝葜之间的亲密关系,认为它们很可能是菝葜四倍体、六倍体的亲本之一,或者至少存在多次基因渗透。
酶谱揭示广布种菝葜的二个四倍体居群——广西和贵州居群是异源多倍体的,推测其亲本是菝葜的二倍体居群和三脉菝葜。
等位酶分析支持菝葜复合种内的多倍体是多起源的,即多倍体形成经历了多次不同基因型亲本的基因渗入,产生了一个多变的多倍体基因型。
对广布种菝葜 (S. china )的12个居群及6个近缘种:红果菝葜, 长托菝葜, 粗糙菝葜, 小果菝葜, 三脉菝葜和S. biflora的DNA 序列(ITS, mat K和trn T-L)分析研究结果表明:ITS1长度变异在202-233bp,ITS2长度变异为235-247bp,ITS1的信息位点(45)多于ITS2(23)。
mat K中保守位点为1201个,99个位点有差异,132个性状为信息位点。
trn T-L的长度变异为895-1010bp,986个为保守位点,信息位点为28个。
各个分子标记都支持菝葜复合种为单系类群。
在联合数据分析中,菝葜复合种分成2个分枝。
第一个分枝包括粗糙菝葜, 红果菝葜和菝葜的金佛山居群并得到100% BS支持,第二分枝包括菝葜复合种的其它类群。
第二分枝中菝葜的桂林居群自成一亚枝。
系统发育分析支持菝葜多倍体居群的多次起源,桂林居群和金佛山居群可能是异源多倍体;认为菝葜的二倍体居群,小果菝葜和三脉菝葜是该复合种的祖先种;北美的单一伞形花序木本种与亚洲菝葜组(含菝葜复合种)是姐妹群关系。
我国濒危畜禽遗传资源保护的现状与对策Status and Strategy of Endangered Domestic Animal Genetic ResourcesPreservation in Our Country刘丑生(全国畜牧兽医总站畜禽牧草种质资源保存利用中心,北京 100094)本文分析了我国畜禽遗传资源濒危的现状、家畜遗传资源濒临灭绝的特点,总结了我国在畜禽遗传资源保护方面的法制建设、资源保护体系建设和在畜禽遗传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方面的成果,提出了我国濒危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和利用的对策。
植物园迁地保护中的遗传风险评价-以濒危植物秤锤树为例 Potential risk of hybridization in ex situ collection of the endangered plants in botanical garden- a case study for Sinojackia xylocarpa姚小洪(中科院武汉植物园,武汉,430074)迁地环境下近缘种间的自然杂交会破坏迁地保护濒危种的遗传完整性,同时,迁地条件下距离相临近的同属种间的自由授粉也可能使用于恢复和回归引种的种子和幼苗造成遗传污染。
秤锤树和狭果秤锤树是中国特有濒危种,在自然条件下它们的分布区不相互重叠,由于同时都被迁地保护在武汉植物园中,因此可能存在潜在的杂交风险。
本研究从2003到2005年连续三年进行了人工授粉和传粉生物学初步研究来探讨两种植物是否能够进行杂交。
实验结果表明在武汉植物园中,两个物种的花期重叠时间为14—20天、在整个开花季节具有相同的传粉昆虫且种间不存在花隔离机制,因此,可能存在种间花粉的传播、遗传渐渗、栽培种的遗传完整性的丢失的现象。
人工授粉结果证明这两个种间杂交能够结实且产生种子。
由此可见,种间不存在传粉后障碍,空间隔离是种间杂交的重要的障碍。
因此,对于花期相近、具有相同的传粉昆虫的同属种而言,空间隔离是使自然杂交最小化所应该考虑的因素。
鉴于此,濒危植物在进行回归引种的种源选择时必需防范这种潜在的杂交风险。
烤烟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分析Genetic Diversity of Flue-cured Tobacco (Nicotiana tabacum L)许美玲(中国烟草育种研究南方中心 云南省烟草科学研究所,玉溪,653100)为加快优质、多抗烤烟新品种选育的步伐和提供具有不同农艺性状的烤烟种质资源供育种者选择利用,对700多个烤烟种质资源的植物学性状、主要农艺性状统计,并与主要栽培品种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表明:烤烟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主要表现在株型、叶形、茎叶角度、叶耳、叶尖、株高、叶数、腰叶的长和宽等多方面的差异和多样性。
各性状指标的多样性分布有一定的规律性。
多样性的烟草种质资源可供育种者选择适合于不同育种目标需要的亲本材料。
本研究可为培育优质抗病的烤烟新品种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依据和有重要价值的烤烟种质资源材料。
喜旱莲子草生态型对生物防控的不同反应与其遗传多样性不相关性 Genetic diversity of alligator weed ecotypes is not the reason for different responses to biological control李静 叶万辉(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广州 510650)莲草直胸跳甲能够有效地控制水生型喜旱莲子草,但对陆生型的控制能力却很小。
为了了解这一差异的可能的遗传背景,我们用简单插入序列重复(ISSR)分子标记检测了不同生态型的喜旱莲子草的遗传多样性。
结果显示,一方面同一生境下生长的种群不具有种群内和种群间的遗传差异,另一方面,不同生境下生长的种群即陆生种群和水生种群间也没有遗传差异。
因此,我们认为遗传变异不是导致我国不同生态型喜旱莲子草对莲草直胸跳甲不同反应结果的基本原因。
结合以往的研究和观察,莲草直胸跳甲在不同生态型喜旱莲子草上的不同的化蛹能力可能和喜旱莲子草茎秆直径的表型可塑性相关,而与遗传因子之间没有联系。
红河大翼橙的遗传多样性分析Genetic Diversity of Citrus hongheensis杨杨(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生物多样性与生物地理重点实验室,昆明 650204)在100个随机引物中选取了13个可扩增出稳定且特异性高的引物,对云南特有柑橘种类——红河大翼橙6个居群的120个个体进行了ISSR扩增,实验结果表明,红河大翼橙居群之间表现出较高水平的遗传分化,为柑橘遗传资源利用和保护方面提供了分子水平上的依据。
环渤海区域林蛙的多样性Diversity of wood frogs in the region around Bohai李丕鹏 陆宇燕(沈阳师范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沈阳110034)我们对环渤海区域8个地区的林蛙物种多样性进行了调查,共采集到林蛙6种,并对它们进行了核型等实验研究和形态学观察,发现桓仁林蛙和昆嵛林蛙的核型在黑龙江林蛙种组比较特殊,前者是2n=24,后者是2n=6。
通过对中国林蛙、镇海林蛙和峨眉林蛙模式标本以及环渤海区域的标本进行测量和比较,可以看出,由南向北中国林蛙体型逐渐增大;山东徂徕山的长肢林蛙种组物种具有镇海林蛙和峨眉林蛙的中间过渡性状,可能为一个隐存种。
黑龙江林蛙种组的4个物种呈间断地分布于我国环渤海区域、东北和新疆,其中黑龙江林蛙和桓仁林蛙与东北林蛙呈重叠分布。
而分布于山东的中国林蛙、昆嵛林蛙和徂徕山的林蛙则呈现出彼此隔离的分布格局。
东北林蛙和中国林蛙在分布上可能相互重叠,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生物入侵对自然保护区的危害The Damage of Invasive Species in Nature Reserves赵 衡(西南林学院保护生物学学院,昆明 650224)外来生物入侵已成为全球生物多样性减少的第二大原因,对人类健康、经济发展和社会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前人的研究结果认为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和物种受到人为保护,是生物多样性较完整的区域,外来种不易在这些环境中形成危害,但是,近年来关于外来种危害自然保护区的报道越来越多,人们应该对外来种的认识提升一个高度。
本文从外来种的入侵途径出发,介绍了外来入侵物种对自然保护区的危害现状,特别是紫茎泽兰、薇甘菊、互花米草等外来恶性杂草,以及外来有害昆虫等对自然保护区已经产生了巨大的危害。
外来种对自然保护区的危害直接体现在排挤土著种,竞争生存资源,破坏原有生态系统,以及在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负面影响。
最后,综合以往的研究经验提出了预防和保护建议。
Genetic diversity and population structure in Vallisneria spinulosa (Hydrocharitaceae), a dominant submerged macrophyte in lakes of the middle-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陈磊(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武汉 430074)Vallisneria spinulosa is a dominant submerged macrophyte in lakes of the middle-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Allozyme variation, clonal diversity and population genetic structure were investigated for a total of 396 individuals sampled from 10 extant populations. V. spinulosa maintained high levels of genetic variation both at the species and at the population level. Although aquatic macrophytes commonly exhibit low genetic variation within populations, the obligately outcrossing mating system of V. spinulosa, pervasive gene flow resulting from seed dispersal, and regular sexual recruitment likely account for the high levels of diversity maintained within populations. A significant excess of heterozygotes was observed across all populations, suggesting that selection for heterozygotes may have occurred in this species. All V. spinulosa populations contained high clonal diversity with a mean proportion of distinguishable genotypes of 0.57 and a mean Simpson’s diversity index of 0.95, indicating that populations were founded sexually or that successful seedling recruitment occurred after initial colonization. Partitioning of genetic diversity revealed a surprisedly lowpopulation differentiation (GST = 0.059) as compared to other hydrophilous angiosperms. No evidence of isolation-by-distance was found, suggesting that gene flow was not restricted geographically. The UPGMA cluster analysis revealed that several widely separated populations grouped together, suggesting the long-distance gene flow among populations. The high vagility of V. spinulosa and extensive hydrologic connectivity among populations facilitate long-distance seed dispersal. Historically, frequent water-mediated long-distance seed dispersal among populations probably has resulted in pattern of population genetic structure in V. spinulosa observed in lakes of the middle-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东亚黄精叶钩吻属(Croomia)遗传多样性与亲缘地理学研究 Genetic diversity and phylogeography of Croomia李恩香 邱英雄 傅承新*(浙江大学,植物系统进化与生物多样性实验室、国家濒危动植物种质基因保护中心 杭州 310059 )黄精叶钩吻属是单子叶纲百部科(Stemonaceae)植物,共有3种,即C. japonica Miq., C. heterosepala (Bak.) Oku. and C. pauciflora (Nut.) 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