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马翻译培训·词句:英汉谚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
英汉文化差异与汉语谚语的翻译

直 译 法
一
、
直译 法 能 使 译 文 和原 文 在形 式 、内容 和 功能 上 保持 对 等 ,同
时传 递 了 中国 民族 文化 ,它 是 汉语 成 语英 译 的一种 主要 的 、有 效 的翻 译方 法 。直译 法 一 般适 用 于 通过 直译 就 能 很好 的表达 出原 文 的意 思 ,不 会 让别 人 产 生误 解 的情 况 。英语 和 汉语 两 种语 言 中都 有 许 多 “ ” 同 “ ”合 的谚 语 。 在不 同 的文 化 条件 下 ,由于各 形 意 国在 自然 环 境 、社 会发 展 阶段 、社 会 活 动等 方 面 存在 着 相 似 性 , 造成 了各 国在 文 化 的某 些 方 面 上产 生 了相 似 性 。因 此 ,不 同语 言 间常 存 在 着大 量 相 同或 相 似 的 概念 、词 汇 、 习惯表 达 等 。像许 多 汉语 谚 语 中 “ 同 意合 ”的情 况 都 可 以采 用 直译 法 。 比如 说 :眼 形 不 见 为净 或 者 眼不 见 ,心 不 烦 。我 们 可 以根 据 字 面意 思 翻译 为 : O t f i t ot f id u g 。 u n ,这样 的译 文不 会让读 者产 生任何误 解 的 , os h om 所 以采 用 直译 法 非 常 合适 。再 比如 说 :上 帝 帮助 那些 自己 帮助 自 己的人 或 白助 者 天助 之我们 也 可 以采用 直译 法 ,翻译 为 G dhls o ep toe h e e sle,朗朗上 1 hs o l t m e s w h ph v 3,容易理解 。下面 的例子 同样
下译文 ,就很好 理解 了o T ee i w y eru l u t e ru l h r wla as obe nit o be ll bt lh t —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当我们在翻译英汉习语时,往往会遇到文化差异带来的挑战。
文化差异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价值观、习俗、传统和社会习惯等方面的差异。
这些差异在习语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使得我们在翻译时必须深入了解其文化内涵。
从词汇角度来看,英汉习语中的文化差异尤为明显。
例如,英语中的“in the same boat”和汉语中的“同舟共济”都表达了共同的意境,但在文化背景上却大相径庭。
英语中的“in the same boat”源自欧洲的航海文化,而汉语中的“同舟共济”则源自中国的传统水文化。
同样,英语中的“black sheep”和汉语中的“害群之马”虽然都表示“不合群的人”,但在文化意象上却存在差异。
因此,在翻译时需要深入理解习语的文化内涵,以确保译文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从语法和表达方式方面来看,英汉习语之间也存在显著的文化差异。
英语常常采用比喻、拟人、反语等修辞手法,而汉语则更注重对仗、平衡和和谐。
例如,英语中的“talking through one's hat”和汉语中的“纸上谈兵”都表示“空谈”,但英语中的比喻让人产生更加直观的感受。
英语中的习语往往言简意赅,而汉语中的习语则更为凝练、含蓄。
例如,“a skeleton in the cupboard”和“家丑不可外扬”都表达了相似的意境,但英语中的习语更显得简洁有力。
针对这些文化差异,我们在翻译英汉习语时需要采取适当的翻译方法。
对于一些具有特定文化背景的习语,我们可以采用直接音译的方法。
这种方法能够保留原文的文化意象,同时使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
例如,英语中的“情人节”(Valentine’s Day)就直接音译为“瓦伦丁节”,既保留了其文化源头,又让中国读者更容易接受。
对于一些在意象和语法表达上存在明显差异的习语,我们可以采用意译的方法。
这种方法更注重译文的生动性和准确性,能够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的内涵。
例如,“to break the ice”可意译为“打破僵局”,形象生动地表达了原意。
试论英汉谚语文化比较与翻译方法-2稿

试论英汉谚语文化比较与翻译方法摘要:谚语,是一个民族文化和语言的精华体现。
它能够体现一个民族的地理、宗教和历史等深远文化。
本文对英汉谚语这两种语言文化瑰宝所体现的文化差异进行比较和分析,通过对英汉谚语文化背景的了解来探讨英汉谚语间的差异及翻译方法。
了解谚语的定义与产生、起源差异、相关的历史典故、地理环境差异、习俗差异和宗教信仰差异。
通过对文化差异的了解来帮助理解消化翻译的原则与方法。
掌握英汉谚语的翻译方法,可以流利并准确的进行英汉谚语的互译。
关键词:谚语,定义,文化差异,翻译方法目录前言 (1)一、谚语的定义 (1)二、英汉谚语的文化差异 (1)(一)英汉谚语的起源差异 (2)(二)英汉谚语相关的历史典故差异 (2)(三)英汉谚语的地理环境差异 (3)(四)英汉谚语的习俗差异 (3)(五)英汉谚语的宗教信仰差异 (4)三、英汉谚语的翻译原则与方法 (4)(一)直译法 (4)(二)同义谚语套用法 (5)(三)意译法 (5)(四)直译与意译相结合 (5)(五)释意法 (6)总结 (6)参考文献 (6)前言Francis Bacon said:"The genius,wit and spirit of a nation are discovered in its proverbs."(一个民族的天赋、智慧和精神都从他们的谚语中表现出来)。
谚语,是一个民族文化和语言的精华体现,一般都是经过口头传下来的流传于民间的比较简练而且言简意赅的话语。
它是语言词汇的重要组成,是民族形式和各种传统的浓缩精华,是语言中经过长期的反复使用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凝炼出的语言精品。
它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它能够体现一个民族的地理、宗教和历史等深远文化,是人类智慧的体现。
谚语,是人类语言文化大树上的一颗硕果,是语言大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英语,是一种不断发展的语言,在其漫漫长路中,吸收了欧洲多个国家的语言精髓。
汉英谚语的比较与翻译

汉英谚语的比较与翻译一、引言谚语是“流传于民间的简练通俗而富于意义的语句”。
汇集了人民大众集体的智慧, 经过长期的积累, 科学的概括, 艺术的操练, 以形象的比喻, 总结生活经验, 阐述人生哲理。
谚语形象鲜明生动, 内容深入浅出, 寓义意味深长, 富有思想性, 艺术性和大众性, 因此雅俗共赏, 妇孺皆知, 世代相传而影响深远, 有些已成为流传于古的至理名言, 诚如唐代大文学家韩愈说: “一言而为天下法, 一语而为百世师。
”谚语作为各民族文化的精髓, 既反映了各民族文化的共性, 又反映了其个性。
从广义上讲, 谚语在汉英两种语言中具有语义整体性, 结构稳定性和语法的不规则性的特点, 加上人类感受认识世界的手段和方法在许多方面都是相近或一些完全或基本对应的谚语。
例如: 失败是成功之母( Failure is the mother of success) ; 眼不见, 心不想(out of sight, out ofmind) 等。
但这只占谚语中极少部分, 而大量的谚语则表示出各自的文化特征, 无论是物质文化, 还是精神文化都不尽相同, 毕竟中西方都有自己悠久的历史,中、英语文化有着多方面的差异, 研究和比较其差异, 将有助于我们掌握语言的规范以及培养语言交际能力, 如果不了解其文化背景, 则翻译时必然会引起歧义; 但通过分析比较, 找出其规律, 则会使译文达到“信实, 通达, 雅致”之效果。
二、汉英谚语的比较谚语, 在我国最早出现在夏商时代, 指“在群众中间流传的固定语句, 用简单通俗的语言反映出深刻的道理。
”在语音上重视声韵, 用词上讲究凝练, 句式上注重对称,表达上力求形象, 是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上绚丽多彩的瑰宝。
英语谚语最早见之于八世纪的古英语, 是英美等国人民的口头创作, 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 而且也是大不列颠文化财富的一部分, 凝集着人民群众生活和斗争的经验,反映了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定规律, 也从各方面反映出大不列颠民族的生活哲理、道德、观念、行为准则和风土人情。
浅谈英汉谚语的文化差异

浅谈英汉谚语的文化差异文章摘要谚语其实就是民间所流传的一些至理名言,这类至理名言往往具有措辞简练、便于记忆的特点。
谚语不仅内容精辟、语言生动、短小精悍、通俗易懂,而且还有着比较广泛的感染力。
英国哲学家培根就曾说过:“谚语是一个名族‘天才、机智与精神’的体现。
语言和文化之间的联系是非常密切的,谚语作为语言的一个组成部分也与文化不可分开。
因此本文就从英汉谚语所表现出的文化的特殊性来比较中英文化的差异。
让我国可以更好的通过谚语去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并透过文化背景去更好的理解谚语中所包含的丰富且深刻的内涵。
关键词:英汉谚语民族文化文化差异一、谚语是文化的反映人类文化最古老且最有价值的表现形式之一就是谚语。
并且谚语的形成并不是一日之功,而是依靠普通的人民大众通过千百年的劳动与生活实践的总结得出的净化,所以谚语是千锤百炼才产生的生动精炼的语言,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同时也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财富与文化遗产。
所以,充分的了解并熟悉谚语不仅对语言表达的丰富多彩性很有帮助,而且也是学好一门语言不可或缺的知识。
另外,通过学习了解谚语,我们也可以更加的了解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特殊性。
因为任何一个民族的谚语都是依存与本民族的社会生活环境的,所以也是对本民族的历史传统、宗教信仰、风土人情、文化习俗、物产风貌以及自然环境等的一个反映,语言的内容就必然会带有比较鲜明的民族特色。
然而,有时候在内容上虞用法上相似甚至是带有一定必然性的“偶合”的不同语言里的谚语,其所表达的文化内涵也常常大不相同,在具体的表述上如材料的选择与手法的运用等,每个民族也都不相同。
比如:汉语里有条谚语叫“说曹操曹操到”,意思是提到某人的时候,某人就正巧出现了,英语里也有一条相应的谚语,“Speak of the wolf, and you will see his tail.”虽然表达的意思相近,但是设喻是完全不相同的。
在英语中表达这一相同内涵的还有“Talk of the devil, and he’s sure to appear.”和“Speak of angles, and you will hear the flutter of their wings.”这两句虽然和第一句的意思相近,但是却带有比较浓厚的宗教色彩。
英汉谚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方法

英汉谚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方法作者:王巨锋来源:《经济师》2012年第02期摘要:谚语来源于生活,是一个民族语言和文化的高度浓缩和集中体现。
英汉谚语在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历史典故存在明显的文化差异。
因此,如何忠实地翻译谚语,把一种文化在另一种文化中再现出来,成了每一个译者不可推卸的责任。
为了忠实、通顺地再现英语谚语,可以灵活运用四种译法——直译法、意译法、等值译法、直译和意译结合法。
关键词:英汉谚语文化差异翻译方法中图分类号:H0-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2-132-03一、引言谚语来源于生活,是一个民族语言和文化的高度浓缩和集中体现。
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说:Genius wit and spirit of a nation are discovered by their proverbs.(一个民族的天赋、智慧和精神都从他们的谚语中表现出来)。
由于地理、历史、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英汉谚语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它们与文化传统紧密相连,不可分割(方梦之.2004:186—189)。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差异,同样字面意义、形象意义的话可能具有完全不同的隐含意义。
隐含意义才是说话人或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正意义。
英汉谚语之间的多方面差异可归为两类:一是形象意义的差异,一是隐含意义(包括褒贬义)的差异,而它们都是字面以外的意义,即文化差异的具体反映。
那么何为谚语呢?谚语是通俗、简练、生动、活泼的韵语或短句,它经常以口语的形式在人民中间广泛地沿用和流传,是人民群众表现实际生活经验或感受的一种“现成话”。
它是在民间流传的固定短语,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是社会经验的总结。
谚语作为民间文学形式的一种,具有诗的活泼,文的凝重,熟语的简洁。
二、英汉谚语反映的文化差异每种语言都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与其地理环境、习俗、宗教、历史等密切相关。
英汉谚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方法

英汉谚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方.法周玉梅(吉林工商学院外语分院英语教研室)摘要:因为英汉两种文化体系在历史文化背景、地理环境、习俗、宗教信仰、道德观念等诸多方面存在差异,所以翻译英语谚语时需较多运用汉语的表现手段.力求能再现英语谚语字面以外所特有的语言风格和丰富内涵。
本文分析了英汉谚语的文化差异.并针对荚语谚语的翻译。
提出了一些常见的翻译方法。
即直译法、意译法、同义词套用法、直意译结合法。
关键词:谚语;文化差异;翻译方法文化的覆盖面和内涵很广。
所谓文化是一复合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人们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任何其他的能力和习惯。
谚语(pr o ver b)是习语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民间流传的内容精辟、寓意深邃的至理名言。
正如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所说:“谚语是一个民族‘天才、机智和精神’的体现。
”尽管所创造的谚语在某些方面.如人类共通的情感等方面有着极大的一致性.但在外附的文化色彩上却有着不一致之处。
某些方面甚至有着天壤之别。
为沟通不同的文化,促进知识的交流。
我们在翻译外民族谚语文化时,必须深入比较两种文化的不同之处。
选择恰当的翻译方式。
力争准确传神地传达出对方民族文化精华的精妙之处。
一、汉英谚语中的文化差异1.历史文化背景差异。
一个民族的历史是其社会发展的如实记载,其中收藏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反映在谚语上尤为明显。
如:“说曹操.曹操到”、“逼上粱山”、。
过五关,斩六将”等。
这些都是具有明显民族特点的谚语,是与汉文化紧密联系的。
英语国家的一些谚语也包含其历史文化背景。
如:M eet one’s W a t e rl oo.一败涂地。
C ross t he R obi con a nd bum one’8boat s.背水一战。
2.地理环境的差异。
一个国家的地理环境是语言和文化发展的框架。
地理特色会不可避免的反映在其语言中。
尤其是在谚语中。
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所以许多谚语都起源于他们的航海经验。
英汉谚语的语义的差异及其翻译策略

四、英汉谚语的翻译策略
任何一个译者都知道,信息发送者对现实世界的认识与信息接受
者是不同的,两者之间并不一定有对应关系。正是在对待翻译中怎样
处理文化差异的问题上,翻译界内部产生了分歧。一般来说,可分成
两种对立的意见,即所谓“异化”(alienazione/alienation)与“归化”
国际大词典》把谚语定义为“简短的格言,特别是经验、格言、篇言、
智慧的浓缩。” 谚语深深扎根于语言使用者的认知结构中,与此同时,
不同民族语言中的谚语由于时空、地域、自然环境、文化传统等诸因
素的差异,常常隐含着不同的文化内涵,反映着语言使用者间接经验
形态和对世界理解的特殊性。
者一样的美的艺术感受。
关键词:英汉,谚语,翻译,异化,归化
一、英语谚语的界说
谚语是以简短精练的形式表述事理且具有劝诫作用的传言。关于
谚语的定义,很多权威的英语词典都曾做过解释。著名的《韦氏大词
典》认为谚语“是一种通用的格言,是一种经验智慧的累积。”《韦伯
民共识的心理基础,民族语言则是这种民族心理的具体体现。也就是
说,民族心理和民族语言总是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它们共同构成了民
族的基础。在各民族实际的语言中,由于民族心理以及与之对应的价
值观念各不相同,其谚语就会在形式上存在着某种差别。我们可以通
过汉英谚语的差异来分析它们所体现的不同的民族心理。
He that serves God for money will serve the devil for better wages
(为金钱替上帝效劳的人,为更多的钱也愿被魔鬼驱使)
The devil is good to his own(恶人自有魔鬼保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汉谚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
[翻译培训·词句]
谚语在字典中的定义是短小精练的民间智慧警句,一般形式严谨,经常包括鲜明的形象和使人难忘的韵律。
谚语必须非常睿智,而且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才能广为流传。
英汉两种语言历史悠久,包含着大量的谚语,由于地理、历史、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英汉谚语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它们与文化传统紧密相连,不可分割。
谚语中的文化因素往往是翻译中的难点。
本文试图借助语用学的理论,对英汉谚语的翻译作一些探索。
1与基督教有关的谚语(Proverbs related to Christianity)
宗教是谚语的重要来源之一。
汉语的谚语“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明显与曾在中国广泛流传的佛有关。
包括英语在内的西方家的主要宗教是基督教。
许多英语谚语和基督教有着这样那样的关系是十分自然的。
● 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 God help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 自助者天助之。
● God sends meat and the devil sends cooks. 上帝赐给食物,魔鬼派来厨师。
● Each cross hath its own inscription. 每个十字架都有自己的铭文。
以上谚语明显与基督教有关,因为谚语里出现的“上帝”或“十字架”都是基督教的象征。
非常有意思的一点是英语中的God 经常与汉语中的“天”相对应。
基督教徒崇拜上帝。
英语中God save the Queen 是家喻户晓的句子。
当一个说英语的人突然从紧张、焦急、或压力下解脱出来的时候,会脱口而出:Thank God!中国人崇拜“天”。
中国古代的皇帝是“天子”,运气好的人是“天之骄子”。
只要好心人得到报答而恶人受到惩罚,我们就会说“苍天有眼”英国人和中国人都要有寻求帮助的对象。
只是说英语的人找的是上帝,而中国人找的是“天”而已。
2出自《圣经》和英语文学巨著里的谚语(Proverbs derived from the Bible and great English literary works)
《圣经》是最广为阅读的书之一,也是包括英语国家在内的西方世界最有影响力的宗教作品。
它也被认为是一部很好的文学作品。
其中的警句、格言已经成为谚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 Never cast your pearls before swine. 不可明珠暗投(不可对牛弹琴)。
● Judge not according to appearance. 不可根据外表做出判断(勿以貌取人)。
● Great men are not always wise. 伟人并非事事聪明。
文学作品,作为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是谚语的又一来源。
许多汉语谚语源于中国经典文学作品,例如,“梁园虽好,不是久恋之家”源于《水浒传》;“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源于《红楼梦》。
许多英语谚语源于莎士比亚的戏剧、叙事诗和十四行诗。
● A rose by a ny other name would smell as sweet. 玫瑰无论叫什么名字都是香的。
● All the world is a stage. And all the men and women are merely players. 整个世界就是个大舞台,形形色色,人们只是其中的演员。
其他的文学大师也对英语谚语宝库做出了贡献。
例如,英国诗人弥尔顿的名句:Betterto reign in hell than serve in heaven(宁在地狱为君,不在天堂作臣)和华尔沃斯的诗句:The child is father of the man(从小知其人),以及英国思想家培根的名言:Knowledge is power(知识就是力量)都成了英语谚语。
3与地理有关的谚语(Proverbs related to geography)
一个国家的地理环境是语言和文化发展的框架。
一个国家的地理特色会不可避免地反映在其语言中,尤其是在谚语中。
例如,汉语谚语“不到黄河不死心”就明显与黄河有关。
英语谚语中也有地名。
● Carry coals to Newcastle. 背煤上煤都,多此一举。
● Oxford for learning, London for wit, Hull for women and York for horses. 牛津人学问好,伦敦人才智高,哈勒的女人美,约克的马匹棒。
4与航海有关的谚语(Proverbs related to navigation)
英国是个远离欧洲大陆的岛国。
因此对于英国人来说,航海一直很重要。
英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
正像邱吉尔说过的那样,英国人是海洋生物。
许多英语谚语都起源于他们的航海经验。
● Rats desert a sin king ship. 船沉鼠要逃(树倒猢狲散)。
● A small leak will sink a great ship.小漏沉大船(蝼蚁之穴能溃千里之堤)。
● Any port in a storm. 船在暴风雨中不择港口(慌不择路)
以上谚语都与航海有关,而它们相对映的汉语谚语却有大陆文化特点。
A sinking ship,a great ship, port 等词都和航海有密切联系。
而“树”、“堤”、“路”都和陆地活动有关。
英汉语的鲜明区别是英国人用他们的航海经验作为生动机智的谚语的源泉,而中国人却从他们在陆地上的经验吸取营养,产生谚语。
5与英国历史有关的谚语(Proverbs related to the history of England)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历史。
由于谚语本身就是历史的产物它们回反映出国家历史的某些方面。
● It is as hard as to please a knave as a knight. 取悦坏蛋和骑士同样困难。
● Kings'chaff is worth other men's corn.国王的糠胜似百姓的粮。
如今,骑士、国王已经不再是英语国家社会生活中的重要部分了,对于今天的英国人来说只是历史。
英语谚语反映了英语民族的文化特点。
因此,翻译英语谚语时,仅仅以语言之间词汇的同义性(等价性)为前提,寻求对等的表现是不够的。
译者须较多运用汉语的表现手段,力求能再现英语谚语的语言风格和丰富内涵。
只有多注意英语谚语字面以外所特有的语言内涵色彩,才能使译文讽喻得当,宜于说理,又不失原来谚语所具有的语言形象。
“转载”请注明由【策马翻译培训】收集并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