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谚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

合集下载

英汉文化差异与汉语谚语的翻译

英汉文化差异与汉语谚语的翻译
用。
直 译 法


直译 法 能 使 译 文 和原 文 在形 式 、内容 和 功能 上 保持 对 等 ,同
时传 递 了 中国 民族 文化 ,它 是 汉语 成 语英 译 的一种 主要 的 、有 效 的翻 译方 法 。直译 法 一 般适 用 于 通过 直译 就 能 很好 的表达 出原 文 的意 思 ,不 会 让别 人 产 生误 解 的情 况 。英语 和 汉语 两 种语 言 中都 有 许 多 “ ” 同 “ ”合 的谚 语 。 在不 同 的文 化 条件 下 ,由于各 形 意 国在 自然 环 境 、社 会发 展 阶段 、社 会 活 动等 方 面 存在 着 相 似 性 , 造成 了各 国在 文 化 的某 些 方 面 上产 生 了相 似 性 。因 此 ,不 同语 言 间常 存 在 着大 量 相 同或 相 似 的 概念 、词 汇 、 习惯表 达 等 。像许 多 汉语 谚 语 中 “ 同 意合 ”的情 况 都 可 以采 用 直译 法 。 比如 说 :眼 形 不 见 为净 或 者 眼不 见 ,心 不 烦 。我 们 可 以根 据 字 面意 思 翻译 为 : O t f i t ot f id u g 。 u n ,这样 的译 文不 会让读 者产 生任何误 解 的 , os h om 所 以采 用 直译 法 非 常 合适 。再 比如 说 :上 帝 帮助 那些 自己 帮助 自 己的人 或 白助 者 天助 之我们 也 可 以采用 直译 法 ,翻译 为 G dhls o ep toe h e e sle,朗朗上 1 hs o l t m e s w h ph v 3,容易理解 。下面 的例子 同样
下译文 ,就很好 理解 了o T ee i w y eru l u t e ru l h r wla as obe nit o be ll bt lh t —

策马翻译培训·词句:英汉谚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

策马翻译培训·词句:英汉谚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

英汉谚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翻译培训·词句]谚语在字典中的定义是短小精练的民间智慧警句,一般形式严谨,经常包括鲜明的形象和使人难忘的韵律。

谚语必须非常睿智,而且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才能广为流传。

英汉两种语言历史悠久,包含着大量的谚语,由于地理、历史、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英汉谚语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它们与文化传统紧密相连,不可分割。

谚语中的文化因素往往是翻译中的难点。

本文试图借助语用学的理论,对英汉谚语的翻译作一些探索。

1与基督教有关的谚语(Proverbs related to Christianity)宗教是谚语的重要来源之一。

汉语的谚语“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明显与曾在中国广泛流传的佛有关。

包括英语在内的西方家的主要宗教是基督教。

许多英语谚语和基督教有着这样那样的关系是十分自然的。

● 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 God help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 自助者天助之。

● God sends meat and the devil sends cooks. 上帝赐给食物,魔鬼派来厨师。

● Each cross hath its own inscription. 每个十字架都有自己的铭文。

以上谚语明显与基督教有关,因为谚语里出现的“上帝”或“十字架”都是基督教的象征。

非常有意思的一点是英语中的God 经常与汉语中的“天”相对应。

基督教徒崇拜上帝。

英语中God save the Queen 是家喻户晓的句子。

当一个说英语的人突然从紧张、焦急、或压力下解脱出来的时候,会脱口而出:Thank God!中国人崇拜“天”。

中国古代的皇帝是“天子”,运气好的人是“天之骄子”。

只要好心人得到报答而恶人受到惩罚,我们就会说“苍天有眼”英国人和中国人都要有寻求帮助的对象。

只是说英语的人找的是上帝,而中国人找的是“天”而已。

英汉谚语的表达特性及翻译模式

英汉谚语的表达特性及翻译模式

英汉谚语的表达特性及翻译模式谚语是人类文明的积淀,是语言的核心和精华,英汉谚语的主要语言特征是:富于形象、简炼概括、巧妙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寓意深刻、富于哲理、单句讲究韵律,双句讲究对仗,文体非常口语化,读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传诵;英语谚语的常用翻译方法有:直译法、意译法、直译兼意译法、套译法。

谚语(格言)都是前人(主要是群众)智慧的积累,好的谚语足以启发人们的深思,是取之不竭的智慧的源泉。

一、英汉谚语的表达特性1.富于形象。

很多谚语不是直截了当地发表议论、论述道理,而是用生动的语言创造出鲜明的形象,让这个具体的形象来表达抽象的意思。

举个例子说,The dogs bark but the caravan goes on(我们仿佛看到大军队在行进,周围群狗狂吠,但大车队对此根本不予理睬,继续走向远方)。

这个形象告诉我们:不要管旁人的讥笑辱骂,自己认定了目标,就坚定地走下去。

这句英语谚语跟汉语的诗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表达的意境虽不一样,却有异曲同工之妙。

下面再举几个例子:(1)Diamond cuts diamond. (钻石割钻石——强中更有强中手。

)(2)Its no use crying over spilt milk.(牛奶打翻了,哭也没有用——覆水难收,后悔无益。

)(3)Misers put their back and belly into their pocket.(守财奴把背脊和肚皮(比喻衣服和食物)放进口袋里——守财奴宁肯挨冻受饿也舍不得花钱。

)(4)Fish begins to stink at the head. (鱼从头部开始腐臭——上梁不正下梁歪。

)2.简炼概括。

谚语经过长年传诵,千锤百炼,能以极少的词表示极丰富的内容。

例如,“It is a long lane that has no turning.” 这么简单一个短句就道出了一个很深刻的道理:世上既然没有不转弯的道路,坏的运道也不会永远坏下去的,这实有“否极泰来”的意思。

英汉谚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方法

英汉谚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方法

英汉谚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方.法周玉梅(吉林工商学院外语分院英语教研室)摘要:因为英汉两种文化体系在历史文化背景、地理环境、习俗、宗教信仰、道德观念等诸多方面存在差异,所以翻译英语谚语时需较多运用汉语的表现手段.力求能再现英语谚语字面以外所特有的语言风格和丰富内涵。

本文分析了英汉谚语的文化差异.并针对荚语谚语的翻译。

提出了一些常见的翻译方法。

即直译法、意译法、同义词套用法、直意译结合法。

关键词:谚语;文化差异;翻译方法文化的覆盖面和内涵很广。

所谓文化是一复合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人们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任何其他的能力和习惯。

谚语(pr o ver b)是习语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民间流传的内容精辟、寓意深邃的至理名言。

正如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所说:“谚语是一个民族‘天才、机智和精神’的体现。

”尽管所创造的谚语在某些方面.如人类共通的情感等方面有着极大的一致性.但在外附的文化色彩上却有着不一致之处。

某些方面甚至有着天壤之别。

为沟通不同的文化,促进知识的交流。

我们在翻译外民族谚语文化时,必须深入比较两种文化的不同之处。

选择恰当的翻译方式。

力争准确传神地传达出对方民族文化精华的精妙之处。

一、汉英谚语中的文化差异1.历史文化背景差异。

一个民族的历史是其社会发展的如实记载,其中收藏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反映在谚语上尤为明显。

如:“说曹操.曹操到”、“逼上粱山”、。

过五关,斩六将”等。

这些都是具有明显民族特点的谚语,是与汉文化紧密联系的。

英语国家的一些谚语也包含其历史文化背景。

如:M eet one’s W a t e rl oo.一败涂地。

C ross t he R obi con a nd bum one’8boat s.背水一战。

2.地理环境的差异。

一个国家的地理环境是语言和文化发展的框架。

地理特色会不可避免的反映在其语言中。

尤其是在谚语中。

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所以许多谚语都起源于他们的航海经验。

英汉俗语差异及汉语谚语的英译

英汉俗语差异及汉语谚语的英译
意译后的谚语虽很简短也很贴切地表达出了源语中时间才能见证一个人真正的内心内在这个意思但与直译后的谚语相比少了源语中那些具体的形象主体遥远的路途马时间人心并且少了对比少了结构上的对称所以不如直译的妥当

英 汉 俗 语 差 异 及 汉 语 谚 语 的 英 译
朱 秀 芳 彭 小花
( 赣南医学院 外语系 , 江西 赣州 3 4 1 0 0 0 )
上, 无论是单独运用直译还是运用意译 , 都 不 能 比较 完 整 地体
现 所 有谚 语 的背 景 和特 点 。 因而 怎样 体 现 谚 语 的这 些 背 景 和 特 点 是一 个 急 需 解 决 、 非常 复 杂 的 问 题 。 现 分 析 英 汉 俗语 差异 的 一 些 主 要表 现 : 1 . 历 史 背景 的差 异 汉语里 的“ 挥金如 土” 常被 中 国 人 拿 来 形 容 大 把 花 钱 、 浪 费金 钱 , 如 果直译 成 英语 , 就是 “ s p e n d mo n e y l i k e s o i l ” , 事 实 上. 英语用” s p e n dmo n e y l i k e w a t e r ” 表 达 此 意 。 这 正 是 因 为 中 国古 代重 视 农业 、 以 农 立 国 的 历 史 背 景 。英 国作 为 一 个 岛 国 , 其 航 海业 十分 发 达 . 因此有很多关于水的成语和谚语 . 前 文 所 说 的“ s p e n d m o n e y l i k e w a t e r ” 则 是 其 一 。此 外 , 还有“ t o b e i n h o f d e e pw a t e r ” ( 陷入 困境 ) , “ d r a ww a t e r i n o n e ’ s o w nm i l l ” ( 谋 取私利) , “ m a k e o n e ’ s mo u t hw a t e r ” ( 使某人垂涎) 等。

英汉成语谚语中的语言文化差异

英汉成语谚语中的语言文化差异


切忌“望文生义” ,“生搬硬套”
文化差异与翻译
文化不可译现象

不同的语言文化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一个民族的语言学承载另一个民族的文化, 必然造成许多难以处理的翻译问题,即文 化不可译现象。

e.g. 妯娌,连襟
Women who are married to brothers; men who are married to sisters. e.g. 她们是妯娌
spend money like water. 挥金如土

英国是, 岛国,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
汉民族是农耕民族。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 地。
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船和水的习语,在汉语中 没有完全相同的对应习语,如;to rest on one’s oars (暂时歇一歇).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 (奋力图存)。all at sea (不知所措) 等等。



大海捞针look for a needle in a haystack. 班门弄斧teach fish to swim.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 妻管严henpecked husband 诸葛亮(的形象)“He is as wise as Solomon” 洗心革面 To turn over a new leaf 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Among the blind the oneeyed man is king.




见风使舵 See which way the cat jumps 倾盆大雨 It rains cats and dogs. 一贫如洗 (穷光蛋)Poor like a church mouse. 度日如年 donkey years 班门弄斧 Never offer to teach fish to swim. 三伏天 dog days

2 英汉国俗语言对比

2 英汉国俗语言对比

“acase of dog eat dog”,指残酷无情的竞争,自相残杀; ,指残酷无情的竞争,自相残杀; “ a dog in the manger”,狗占马槽,比喻占着茅坑不 ,狗占马槽, 拉屎的人; 拉屎的人; “lead a dog’s life”,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 ,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 “treat sb.1ike a dog”,比喻视某人如草芥,不当 . ,比喻视某人如草芥, 人看; 人看; 形容人装腔作势, “put Oil the dog”形容人装腔作势,摆架子。 形容人装腔作势 摆架子。 指老年人, “an old dog”指老年人, 指老年人 指聪明伶俐的人, “a jolly dog”指聪明伶俐的人, 指聪明伶俐的人 指快活的人, “a gay dog”指快活的人, 指快活的人 指要人或看门的人、 “a big dog”指要人或看门的人、保镖, 指要人或看门的人 保镖, “a sly dog”指行为失检的人或偷鸡摸狗 指行为失检的人或偷鸡摸狗 指卑鄙可耻的人或狗杂种, “a yellow dog”指卑鄙可耻的人或狗杂种, 指卑鄙可耻的人或狗杂种 指一位老水手, “a sea dog”指一位老水手, 指一位老水手 指聪明的孩子或年轻人。 “a clever dog”指聪明的孩子或年轻人。 指聪明的孩子或年轻人
鼠:喻指微小且无足轻重的事物,指小偷小摸的 喻指微小且无足轻重的事物, 习性或行为,或喻指庸人、小人,多含贬义,例如: 习性或行为,或喻指庸人、小人,多含贬义,例如: 胆小如鼠” 抱头鼠窜、奉头鼠窜” “胆小如鼠”、“抱头鼠窜、奉头鼠窜”、“鼠目寸 鸡肠鼠肚” 贼眉鼠眼” 光”、“鸡肠鼠肚”、“贼眉鼠眼”。 英语中,鼠多作贬义或戏谑语,喻羞怯、 英语中,鼠多作贬义或戏谑语,喻羞怯、胆小之 人,例, “His son,a strange little mouse,never said , , anything”, , 译为“他的儿子胆小如鼠,竟然一句话都没说” 译为“他的儿子胆小如鼠,竟然一句话都没说”。 胆小如鼠)。 “as timid as a mouse”(胆小如鼠 。又 胆小如鼠 不出声、 如“as quite as a mouse”(不出声、无声响 不出声 无声响) 中西文化中,老鼠都有胆小的形象特征, 中西文化中,老鼠都有胆小的形象特征,鼠都 作贬义使用,代表着卑怯等不良形象。 作贬义使用,代表着卑怯等不良形象。

从英汉谚语中看中西文化差异

从英汉谚语中看中西文化差异
从 英 汉 谚 语 中 看 中 西 文 化 差 异
关 丽 芳
( 泉州 市 农 业 学 校 , 建 泉 州 3 2 0 ) 福 6 0 0 摘 要 : 语 是 从 人 民 口语 和 经 典 著 作 中提 炼 出 来 的 语 谚 言精 华 . 于 中西 方 的 社会 文化 存 在 着很 大 的 差的 “ 语 ” 词 与 英 语 中 的 “ rv r ” 体 一 致 . 谚 一 po eb 大 在 《 代 汉 语 词 典 》 修 订 本 ) , “ 语 ” 义 为 : 群 众 中 间流 现 ( 中 将 谚 定 在 传 的 固 定词 句 , 简 单 通 俗 的 话 反 映 m 深刻 的道 理 。“ rv r ” 用 po eb 在 《 文 当 代 英 语 词 典 》 英 语 版 ) 的 定 义 为 : h r w l 朗 ( 中 a sot el —
k o ae n a o tis d iea o ti e ea。学 习作 n wns tme th t nan vc b u f i g n rl t t c a le n 为 人 类 语 言 和 思 想 浓 缩 的 结 晶 的谚 语 ,有 助 于 深 刻 理 解 西 方
文化 , 以及 作 为 文 化 载 体 的 语 言 。 2 英 汉 谚语 所体 现 出 的 文 化 差 异 . 谚 语 . 为 人 类 文 化 生 活 的 文 明 成 果 , 映 着 各 自 民族 的 作 反 文 化 、 活 习 俗 和 道 德 取 舍 。 由 于 不 同 民 族 生 活 的地 理 环 境 、 生

自然 气 候 、 教 习俗 等 诸 多 方 面 的不 同 , 创 造 的谚 语 在 某 些 宗 所 方面所体现的文化色彩有着很大的地方差异。 2 1 历 史典 故 有 关 的谚 语 .与 在 英 汉 两 种 语 言 中有 大量 由 历 史 典 故 形 成 的谚 语 。 在 中 国 的典 籍 中 , 语 多 出 自诗 书 、 子 论 著 , :千 丈 之 堤 , 于 谚 诸 如 “ 溃 蚁穴。—— 《 非子 ・ 老》“ ” 韩 喻 ; 以貌 取 人 , 之 子 羽 。 《 记 ・ 失 ”史 仲 尼 弟 子 列 传 》 “ 为 玉 碎 ,不 为 瓦全 。 ” ;宁 —— 《 齐 书 ・ 景 安 北 元 传 》 “ 积 跬 步 , 以 至 千 里 。” — 《 子 ・ ;不 无 — 苟 劝学 》这 些 谚 语 结 ; 构 简单 , 义 深 远 , 有教 育 和 警示 作用 。 意 很 而 英 语 中 的 典 故 多 来 自《 经 》 古 希 腊 罗 马 神 话 等 两方 圣 、 经 典 著 作 , 据 《 经 》 载 , d m是 人 类 的 始 祖 , 最 古 老 的 根 圣 记 Aa 即 人 , 以a l a A a 所 s d s d m就 是 “ 常 古 老 , 常 陈 旧 ” 意 思 。再 o 非 非 的 比 如 : ra O t d nmyt g e ( 头 壮 牛 站 在 我 的 舌 头 A ge t Xs n s n u . 一 a o o 上 。 “ 牛 ” 表 不 可 挪 动 的 重 物 。 句 的意 思 是 : 话 极 其 谨 )壮 代 全 说 慎 与汉 语 “ i缄 其 口” 近 相 22 地 理 有 关 的 谚 语 .与 每 个 民族 都 在 一 定 的 自然 环 境 中 生 存 繁 衍 ,因 而 不 同 民 族 的一 些 谚 语 的产 生 和 该 民族 的 自然 环 境 、 理 环 境 、 地 山川 物 i h le指 “ 怏 不 乐 或 心 情 沮 丧 ” 本 来 心 情 ( o ) 无 色 nte u s 怏 b . mo d 是 彩 而 言 的 、 个 短 语 的 隐 喻 意 即 由始 源 域 “ l ” 起 令 人 沮 丧 这 bu 引 e 的色 彩 投 射 到 目标 域 “ 的 心 情 ” 产 生 的 。 如 , le a s 指 人 上 另 bu w , l 严 格 的法 律 , 指 周 日禁 止 跳 舞 宴会 等 , 于 美 国 殖 民 地 时 期 尤 始 清 教 徒 颁 行 的法 律 。 6绿 色 (re . ge n) 绿 色 是 生命 的颜 色 , 人 想起 春天 、 叶 、 地 等 , 青 春 、 使 树 草 有 活 泼 、 活 力 的隐 喻 。 英 汉 两 种 语 言 文化 中 , 色都 可 象 征 安 有 在 绿 全 和 平 , .re v lt n ge np ae 如 ge nr o i ,re e c 。但 绿 在 汉语 言 中还 有 e uo 独 特 的 隐 喻 . , 戴 绿 帽子 ” 指 某 人 的 妻 子 与 他 人 私 通 , 果 如 “ , 如 直 译 成t w a a r e a.西 方 人 估 计 就 理 解 为 有 人 戴 着 绿 色 o er e n t g h 的帽 子 , 能 理 解 它 隐 含 的 意义 , 翻译 成 “ ea u k l ” 不 应 t b c c od 。 o 人 们 使 用 颜 色 词 进 行 隐 喻 认 知 是 人 类 对 颜 色 认 识 发 展 的 高级 阶 段 . 色 词 的 联 想 意 义 是 一 种 思 维 活 动 和 文 化 价 值 颜 的体现 , 因此 英 汉 语 文 化 中颜 色 词 的联 想 意 和各 自文 化 模 型 密 切 相 关 。 文 对 两 种 语 言 文 化 中基 本 颜 色 词 的 隐 喻 意 义 进 本 行 了对 比 . 现 基 本 颜 色 词 的 一 些 隐 喻 在 两 种 文 化 中 有 相 似 发 之 处 , 受 各 自文 化 价 值 、 统 习 俗 、 仰 等 因 素 的 影 响 , 但 传 信 基 本 颜 色 词 的 隐 喻 认 知 呈 现 了 不 同 的个 性 与 差 异 , 管 同 中 有 尽 异 , 用 基 本 颜 色 词 进 行 隐 喻 认 知 时 , 们 对 世 界 的 认 识 更 但 我 加真实 和生动 了, 而使英 汉两种语 言文化更加 丰富 了。 从 参考文献 : [ ] 惠 南 . 化 语 境 与 语 言 翻 译 [ . 京 : 国 对 外 翻 1包 文 M] 北 中 译 出版 公 司 .0 1 20. [ ] 惠 南 , 昂. 国 文 化 与 汉 英 翻 译 [ . 京 : 文 出 2包 包 中 C] 北 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汉谚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
谚语在字典中的定义是短小精练的民间智慧警句,一般形式严谨,经常包括鲜明的形象和使人难忘的韵律。

谚语多风趣幽默,饱含哲理,因而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广为流传。

英汉两种语言历史悠久,包含着大量的谚语,由于地理、历史、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英汉谚语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它们与文化传统紧密相连,不可分割。

1. 与基督教有关的谚语
宗教是谚语的重要来源之一。

汉语的谚语“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明显与曾在中国广泛流传的佛教有关。

包括英语在内的西方国家的主要宗教是基督教。

许多英语谚语和基督教有着这样那样的关系是十分自然的。

例:
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God help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
自助者天助之。

God sends meat and the devil sends cooks.
上帝赐给食物,魔鬼派来厨师。

Each cross hath its own inscription.
每个十字架都有自己的铭文。

以上谚语明显与基督教有关,因为谚语里出现的“上帝”或“十字架”都是基督教的象征。

非常有意思的一点是英语中的God经常与汉语中的“天”相对应。

基督教徒崇拜上帝,英语中God save the Queen是家喻户晓的句子。

当一个说英语的人突然从紧张、焦急、或压力下解脱出来的时候,会脱口而出:Thank God!
中国人崇拜“天”。

中国古代的皇帝是“天子”,运气好的人是“天之骄子”。

只要好心人得到报答而恶人受到惩罚,我们就会说“苍天有眼”英国人和中国人都要有寻求帮助的对象。

只是说英语的人找的是上帝,而中国人找的是“天”而已。

2. 出自《圣经》和英语文学巨著里的谚语
《圣经》是最广为阅读的书之一,也是包括英语国家在内的西方世界最有影响力的宗教作品。

它也被认为是一部很好的文学作品。

其中的警句、格言已经成为谚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例:
Never cast your pearls before swine.
不可明珠暗投(不可对牛弹琴)。

Judge not according to appearance.
不可根据外表做出判断(勿以貌取人)。

Great men are not always wise.
伟人并非事事聪明。

文学作品,作为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是谚语的又一来源。

许多汉语谚语源于中国经典文学作品,例如,“梁园虽好,不是久恋之家”源于《水浒传》;“明
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源于《红楼梦》。

许多英语谚语源于莎士比亚的戏剧、叙事诗和十四行诗。

例:
A rose by any other name would smell as sweet.
玫瑰无论叫什么名字都是香的。

All the world is a stage. And all the men and women are merely players. 整个世界就是个大舞台,形形色色,人们只是其中的演员。

其他的文学大师也对英语谚语宝库做出了贡献。

例,英国诗人弥尔顿的名句:Better to reign in hell than serve in heaven(宁在地狱为君,不在天堂作臣)和华尔沃斯的诗句:The child is father of the man(从小知其人),以及英国思想家培根的名言:Knowledge is power(知识就是力量)都成了英语谚语。

3. 与地理有关的谚语
一个国家的地理环境是语言和文化发展的框架。

一个国家的地理特色会不可避免地反映在其语言中,尤其是在谚语中。

例如,汉语谚语“不到黄河不死心”就明显与黄河有关。

英语谚语中也有地名。

例:
Carry coals to Newcastle.
背煤上煤都,多此一举。

Oxford for learning, London for wit, Hull for women and York for horses. 牛津人学问好,伦敦人才智高,哈勒的女人美,约克的马匹棒。

4. 与航海有关的谚语
英国是个远离欧洲大陆的岛国,对英国人来说航海一直很重要。

正像邱吉尔说过的那样,英国人是海洋生物,因而许多英语谚语都起源于他们的航海经验。

例:
Rats desert a sinking ship.
船沉鼠要逃(树倒猢狲散)。

A small leak will sink a great ship.
小漏沉大船(蝼蚁之穴能溃千里之堤)。

Any port in a storm.
船在暴风雨中不择港口(慌不择路)
以上谚语都与航海有关,而它们相对应的汉语谚语却有大陆文化特点。

英汉语的鲜明区别是英国人用他们的航海经验作为生动机智的谚语的源泉,而中国人却从他们在陆地上的经验吸取营养,产生谚语。

5. 与英国历史有关的谚语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历史,而谚语本身就是历史的产物。

例:
It is as hard as to please a knaveas a knight.
取悦坏蛋和骑士同样困难。

英语谚语反映了英语民族的文化特点。

因此,翻译英语谚语时,仅仅以语言之间词汇的同义性(等价性)为前提,寻求对等的表现是不够的。

译者须较多运用汉语的表现手段,力求能再现英语谚语的语言风格和丰富内涵。

只有多注意英语谚语字面以外所特有的语言内涵色彩,才能使译文讽喻得当,易于说理,又不失原来谚语所具有的语言形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