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英汉数字的文化差异与翻译

合集下载

英汉数字习语文化比较与翻译

英汉数字习语文化比较与翻译

文 献标识 码 : A
文章编 号 :6 2 4 7 2 0 ) 1 0 2 — 3 17 - 4 X(0 9 0 — 1 5 0
英语和汉语 是两种高度发 展的语言,都拥有大 量 的 习语( i ) i o 。习语是经 过长时间 的使用而提炼 出来 dm 的, 是语言中的特殊成分 , 是民族形式 和各种修辞手 段 的集中表现 , 也是人 民的智慧结晶。习语包括 比喻性 词 组 ( t hr a p rs) 俚 语 (ag、 语 ( l q i — Me p o cl hae、 a i s n )俗 l cl u l oo a i )谚语( oe ) 它是人 民大众在 劳动和生活 中创 s 、 m p vr 等, r b 造出来的, 的生活环境 密切相关 。因此习语与一个 与人 民族的地理环境 、 历史背景 、 经济生活 、 风俗 习惯 、 宗教 信 仰 、心理状态 、价值观念 等方面 有着不可分割 的联

1 6 2.
黄 山 学院 学报
20 0 9年
英语 中 svnq ) - 个被 赋予 神奇色 彩的数字 , ee ( : Z  ̄-
具有特殊 的文化内涵 。带有 “ vn 的习语如: s e” e ( svn v u s 七大美德 1 ee i e t r
《 述学释三 九》 中说: “ 凡一二 不能尽者, 则约之以三以见
收 稿 日期 :o 8 o 一 1 2 o - 7 O
经有 “ 九经 ”大凡皇家的建 筑与器物, , 多合乎“ ” 九 。
作 者 简 介 : 小 平 (9 4 , 刘 17 -) 安徽 池 州人 , 州 学 院外 语 系讲 师 , 士 , 究 方 向 为 英i  ̄- 池 硕 研 # - 学和 文 化 比 较 。  ̄ - -文

毕业论文 中英数字的文化对比研究及翻译

毕业论文 中英数字的文化对比研究及翻译

摘要:数字不仅反映了人们对现实事物的数量关系的计算和测量,更为重要的是,数字还在不同文化中扮演着多重角色。

本文从英汉两种语言文化中人们对数字的喜好不同入手,概括总结出含数字的习语的翻译方法。

关键词:毕业论文网 中英数字文化对比研究翻译方法1.引言由于受中西方文化传统、宗教信仰、语言崇拜、地理环境等方面的影响,数字的神化存在着中西方的差异,但也存在着共同的规律。

中西方人都有自己心目中的“天数”或“神数”。

因此,对比梳理中西方文化对数字的理解和认识对于跨文化交际和数字翻译问题极具现实意义。

2.汉英数字的对比研究由于英汉文化的共通性和思维方式的相似性,人们会对同一数字产生相同或相似的联想:但是由于英汉民族在自然环境、社会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及思维方式等方面又存在着差异,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文化的差异,导致人们赋予同一数字不同的情感和联想,而不同的数字可能产生相同或相似的联想。

2.1同一数字在中英文化中含义相同一、三、八在中英文化中具有相同或者相似的含义。

汉语中,数字“一”是万物的本源,具有本体性的意义。

因此,“一”自古受到尊崇;“一”代表至高无上,这是西方哲学对数字“一”的认识,此外,“一”在中英语言中均有“第一”或“胜利者”的联想义。

由此可见,中西方文化赋予“一”的联想意义如出一辙。

《老子》的“三生万物”确立了数字“三”的重要地位,赋予了“三”的“终极”、生发、吉祥之义。

中国宗教中对三也有各自的思想,如佛教有佛、法、僧“三宝”;经、律、论“三藏”;水、火、风“三灾”;天堂、地狱、人间“三界”;前生、今生、来生“三生”等概念。

可见,“三”在中国文化中具有十分吉祥、神圣、圆满的联想意义。

在西方文化中,“三”通常表示吉祥、完整的意义。

基督教把圣父、圣子、圣灵称为“三位一体”;毕达哥拉斯认为“三”是唯一有头、有尾、有腹的完美数字。

“八”是中国人民喜爱的数字,它象征着周到、圆满。

“八”和“发”谐音,所以就更得到想发财的人的青睐,人们喜欢自己的房间、门牌、车牌和电话号码等都含有“八”。

英汉数字文化对比与翻译

英汉数字文化对比与翻译

144
语言文字
贯中《水浒传》第二回) “Shut your craven mouths,”Chen Da cried. “Praising other
people’s courage pulls down your own. After all he‘s only human. Does he have three heads and six arms? I don’t believe it!”(Sideney Shaprio 译)
一、英汉数字文化对比 提到数字,人们一般都会联系到计数与数学,并将它看成是自
然科学的研究对象,但事实上,我们在使用数字时,往往赋予数字 许多非数量的涵义,并对某些数字产生某种特殊的敏感度或者喜恶 心理,例如,中国人喜欢说六六大顺,而西方人则视6为不吉利的 野兽数字;西方人忌讳13号星期五,我国古代帝王将相府第门前的 石狮子头上却要有13个疙瘩。这些现象表明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存在 着一种数字文化,并且这种数字的文化内涵在东西方各不相同。
(五)含混对含混,明确对明确。英美法中有许多术语,虽有 特定的意思,却无明确的定义,其适用范围也无清晰的界定,因而 其确切含义不明确。 四、结束语
“预设”这个概念,弗雷格于1892年提出来的。后经许多语言 学家的研究理论渐致成熟。预设是一种很复杂的语言现象,它自己 的特点决定了翻译它的难度。在翻译法律术语时,由于术语的翻译 受到语言一致性、社会和交际因素的制约,所以翻译时必须考虑灵 活性的正确发挥和它可能受到的制约。这些所谓的制约因素就是预 设。不同国家的文化历史背景会反映在法律术语中,这就要求译者
可见,文化上的差异在数字上的体现极为明显,相同的数字在 不同的文化中有不同的文化内涵;相同的数字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中 其文化内涵也不尽相同,从侧面反映了东西文化中存在数字观念的 差异。 二、英汉数字的翻译方法

2024年浅析英汉互译中的文化差异

2024年浅析英汉互译中的文化差异

2024年浅析英汉互译中的文化差异英汉互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交流。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所属的文化背景、历史传统、价值观念等存在显著差异,翻译过程中往往会遇到诸多挑战。

本文旨在探讨英汉互译中的文化差异,并分析如何在翻译中妥善处理这些差异。

一、语言习惯差异英汉两种语言在语法结构、句子构造和表达习惯上存在明显的不同。

英语注重形式逻辑,句子结构严谨,常使用长句和复合句;而汉语则更注重意合,句子简短明了,多使用并列结构和流水句。

在翻译时,需要灵活调整句子结构,以适应目的语的表达习惯。

例如,英语中的定语从句和状语从句在汉语中可能需要转化为独立句或者前置修饰语,以确保译文的流畅和自然。

二、词汇文化内涵词汇是语言的基本单位,也是文化信息的载体。

英汉两种语言中的词汇往往承载着不同的文化内涵。

一些在英语中具有特定文化背景的词汇,在汉语中可能找不到完全对应的表达。

反之亦然。

在翻译时,需要深入了解词汇的文化内涵,选择恰当的译文,避免误解和歧义。

例如,“dragon”在英语中通常代表着邪恶和凶猛,而在汉语中则是吉祥和力量的象征。

因此,在翻译时需要充分考虑目标语言读者的文化认知,以避免产生误解。

三、习语与俚语翻译习语和俚语是语言中富有表现力的部分,它们通常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大量的习语和俚语,这些表达在直译时往往难以传达原文的含义。

因此,在翻译时需要对习语和俚语进行深入的研究和理解,找出它们在不同文化中的对应表达或者采用意译的方式传达原文的语义和情感色彩。

同时,还需要注意保持原文的风格和韵律美感,以使译文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

四、思维方式的差异英汉两种语言使用者的思维方式也存在差异。

英语国家的人们往往更注重逻辑分析和形式推理,而汉语国家的人们则更注重整体思维和直观感悟。

这种差异在翻译中表现为对同一事物的描述和表达方式的不同。

因此,在翻译时需要充分考虑目标语言读者的思维习惯,适当调整表达方式,以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语言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审美需求。

英汉数字词的文化差异与翻译

英汉数字词的文化差异与翻译

英汉数字的翻译
• four hundred在美语中指“一个地区的名流,最时髦的 上层社会”; • 美国俚语“Five it!”表示“拒绝回答此事”。其中Five 的这一含义源于the Fifth Amendment of the Constitution of the USA(美国宪法的第五条修正案)。 此修正案规定“:在刑事案件中任何人不得被迫自证其 罪。” • The Fifth Column(第五纵队)指“敌人所派的间谍或 收买的内奸”,源于西班牙内战佛朗哥军队进攻马德里安 插在市里作内应的人。 • 同样的例子还有: • five dollar words(复杂的字眼)、Catch 22(第22条 军规)、美国俚语twenty three(滚开)。
英汉数字的翻译
• (二)数字的实指义与虚指义的翻译
• 1.数字实指义的译法 • 在英汉数字习语中,数量词有实指义和虚指义之分。实指 义指数词本身的意义。对于带实指义的数字习语,我们在 翻译时应采取的方法是:保留数字,直接翻译。 例如: • 一步登天。 • 译:Reach the sky in one step. • 聪明一世,糊涂一时。 • 译:Clever all one's life, but stupid this once. • 两
2012级 MTI
英汉数字的文化内涵差异
三与九
六与七
Cultural comparison
四与十三
单数与双数
英汉数字的翻译
(一)英汉数字中量词的翻译 • 1.英语表达中不需使用量词的译法 • 汉语中数字和名词连用时,往往离不开量词起桥梁作用, 否则表达时就会不通顺,不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而英语 数字和名词连用时无需加量词就可将数量表达得很清楚, 这也是英语的表达习惯。 • An airplane took off one hour ago. • 译:一架飞机在一小时前起飞了。 • 上例中,英语原文并无量词也无需量词,但翻译成汉语时, 若不加“架”,就不通顺,不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

英汉习语的文化内涵差异及其互译

英汉习语的文化内涵差异及其互译

英汉习语的文化内涵差异及其互译英汉习语的文化内涵差异及其互译语言不仅是传达信息的工具,而且牵涉着一个文化的背景、文化思维、文化价值及本土社会文化等。

大量的英汉习语的文化内涵的差异让学习者很难理解,也使得这些习语的互译极具挑战性。

一、英汉习语的文化内涵1.历史背景英汉习语的诞生都依托于母语的历史发展背景,历史背景的差异导致了英汉习语的文化内涵有着千差万别的差异。

例如,在英语习语“oncein a blue moon”中,“blue moon”一说源自古老的英国历史,意思是满月二次出现;而中文习语“千载难逢”却指的是罕见而难能可贵的事情。

2.思维方式从文化角度看,汉语习语是理性的,具有哲学的内涵,特别强调人的内在本质;而英语习语,其说话方式经常依赖于比较和外界信息,为向外扩展和传播而构建的短句更具有意义及实用价值。

例如“one apple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暗示了一件好事可以把大不了的问题远远避开,而“人无完人”却暗示优秀是不存在的。

3.文化价值英汉习语在文化价值上也有差异,汉语习语崇尚朴实无华,重视能够磨练心智的思考和行为;而英语习语则崇尚高尚的文明,强调坚持原则,如“no pain no gain(不努力没有收获)”。

二、英汉习语的互译由于英汉习语的文化内涵差异,仅通过翻译不能完全表达原有的内涵和意义,这就导致英汉习语的互译很容易出现问题。

1.词义辨析单纯以词义辨析为准,很容易翻译错误。

例如,英语中的“apple”既指苹果又指英国的“苹果公司”,而中文中的“苹果”则只指吃的水果,并不能翻译成“Apple”。

2.文化差异由于文化差异,原有的文化背景意义很容易丢失,也影响了英汉习语的可操作性。

例如,英语中的“red tape”指的是政府官僚作风,表现在中文中就变成了“繁文缛节”;另外,英语习语“pig in a poke”源自旧时西洋猪拳,中文则变成“买老虎铁笼”,并多带着贬义。

英汉的文化差异及翻译

英汉的文化差异及翻译

英汉的文化差异及翻译外国文学最难了解和翻译的第一是联想的意义,接下来,小编给大家准备了英汉的文化差异及翻译,欢迎大家参考与借鉴。

英汉的文化差异及翻译一、英汉习语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朱光潜先生在《谈翻译》一文中说:"外国文学最难了解和翻译的第一是联想的意义……","它带有特殊的情感氛围,甚深广而微妙,在字典中无从找出,对文学却极要紧。

如果我们不熟悉一国的人情风俗和文化历史背景,对于文字的这种意义就茫然,尤其是在翻译时这种字义最不易应付。

"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1871)一书中,首次把文化作为一个概念提了出来,并表述为:"文化是一种复杂,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作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

"可见文化的覆盖面很广,它是一个复要的系统。

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反映一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方化现象。

1、生存环境的差异习语的产生与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密切相关。

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而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

比喻花钱浪费,大手大脚,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汉语是"挥金如土"。

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船和水的习语,在汉语中没有完全相同的对应习语,如to rest on one's oars(暂时歇一歇),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奋力图存),all at sea(不知所措)等等。

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东风"即是"春天的风",夏天常与酷署炎热联系在一起,"赤日炎炎似火烧"、"骄阳似火"是常被用来描述夏天的词语。

而英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海洋性气候,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正是对春的讴歌。

浅析中西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浅析中西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浅析中西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中西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

由于中西文化在许多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在进行英汉翻译时,翻译者必须考虑这些差异,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本文将从语言、价值观和习俗等方面,对中西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进行浅析。

首先,中西文化差异对语言的影响是最直接和显著的。

中文和英文在语法、词汇和表达方式上存在许多差异,因此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必须注意这些差异。

例如,中文中表达对方姓氏时通常使用姓加前缀的方式,而在英文中则使用姓氏后方使用名字的方式。

另外,中文中的虚词使用频率较高,而英文中则更为简洁明了。

因此,在翻译时,翻译者需要根据不同的语言特点进行恰当的调整以保持意思的准确传达。

此外,中文还有一些特殊的表达方式,如成语、褒贬词等,需要在翻译过程中进行适当的转化和解释。

其次,中西文化差异也对价值观产生了显著的影响,这也会在翻译过程中得到体现。

中西方文化在价值观念上存在着差异,例如,个人主义在西方文化中被重视,而在中国文化中,集体主义更为突出。

这种差异会导致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需要根据不同文化的价值观对表达方式进行适当的调整。

例如,当翻译一篇关于个人成功的西方文化文章时,翻译者可能需要对文中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转化,以符合中国文化的价值观。

再次,中西文化差异在习俗方面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中西方在社会习俗、礼仪规范等方面存在差异,例如,在中国文化中,长辈的地位较高,尊敬长辈是一种传统的行为。

而在西方文化中,个人平等被强调,因此存在更为自由和开放的社交习俗。

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差异,对文化背景的细微差别进行准确的翻译。

此外,不同的文化习俗也会影响翻译的目标受众,因此翻译者需要根据目标受众的文化背景进行适当的调整。

综上所述,中西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翻译者需要在语言、价值观和习俗等方面注意这些差异,对文化背景进行适当的调整,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英汉数字的文化差异与翻译内容摘要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都是植根于特定的文化背景之中,反映着特定的文化内容。

语言中数字是反映客观物质世界的规模、大小的数和量,而由于各自语言中所包涵的文化传统、思维观念、以及对数字的感知取向不同,故而赋予数字的社会文化涵义也不尽相同。

本文主要针对中西方对数字不同的传统观念、英汉语言中数字包含的内涵意义以及在英汉文学及生活中碰到的有关数字的翻译等,来探讨英汉数字文化的差异,为跨文化交际提供便利。

关键词:英汉数字;内涵意义;翻译;实指义;虚指义;词汇空缺AbstractEvery language in the world takes root in a special cultural background, and the language reflects the contents of the culture. Figure is the count and quantity which reflects the scope and size of the objective world. The social meanings of figure are different because there are some differences in cultural tradition, the concept of thinking and the understanding and using of the figure among all kinds of languages. This paper is to discus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figure from the traditional conception, the meanings of the figure and the translation with figure between the two languages. The aim from which is expected to make an advantage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Key words: figure in English and Chinese; implied meaning; translation; grammatical meaning; false meaning; vocabulary vacancy“语言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语言的使用离不开人,而人又离不开某个特定的社会文化。

”[1](p477)“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参与的各方不仅要熟悉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化,而且要充分了解对方的语言和文化,特别是本民族文化与他民族文化的差异,只有这样才能使交际顺利进行下去。

”[2](p480)数字是随着人类文明的产生和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

数字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符号,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都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文主要从中西方对数字不同的传统观念,英汉两种语言中数字蕴涵的不同意义及英汉文学中和生活中碰到的有关数字的翻译等来探讨英汉数字文化的差异,以便消除英汉交际中的理解障碍。

一、英汉数字的文化内涵差异在古老的传统中,数字具有神圣的意义,还具有主吉凶的宗教迷信色彩。

不同的民族对数字的选择性和不同的偏爱,都有着深刻的民族文化的烙印。

下面就几组具有代表性的数字进行对比分析。

(一)、“三”与“九”1、“三”汉语中带“三”的习语有很多,如“三思而后行”、“垂涎三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句话不离本行”、“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三头六臂”、“三教九流”、“三令五申”等。

中国人对“三”的垂青是有因可循的。

《说文解字》云:“三,天地人之道也”,可见“三”的本义就是代表天、地、人,即上为天,下为地,中为人。

在历史进程中,人们还逐渐认识到:时间有昔、今、未之分,空间有上、中、下之分,方位有左、中、右和前、中、后之分,似乎有三就能代表全部,“三”因此隐含完全、完美之意在内,并且积淀在中国人的潜意识中,从而人们在生活中不自觉地运用“三”来归纳事物,指导行动。

在古代,“三”的运用更是奥妙无穷,甚至带有某些神秘意味。

在政制结构上,有“三公”(西周时指:太师、太傅、太保;西汉时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东汉时指太尉、司徒、司空);军事编制上,有“三军”(海军、陆军、空军);教育上有“三学”(述学、评学、考学);科举有“三试”(乡试、会试、殿试);录取有“三甲”(状元、榜眼、探花);祭祀要供“三牲”(牛牲、羊牲、猪牲);敬酒要“三献”(初献、亚献、终献);行礼要“三跪”(行此礼时先放下马蹄袖,然后跪下,上身挺直,将右手伸平举起到鬓角处,手心向前,然后放下,再举起再放下,这样连举三次站起来,即为一跪,如此三次即为三跪)等。

西方人认为世界由大地、海洋、天空三部分组成。

大自然包括动物、植物、矿物三方面内容;人体有肉体、心灵、精神三重性;基督教主张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

因此西方人偏爱“三”,把“三”看作完美的数字。

所以西方人常说The third time’the charm.(第三次准灵。

)Number three is always fortunate.(第三号一定运气好。

)莎士比亚戏剧里也说,All good things go by three.(一切好事以三为标准。

)。

2、“九”在中国人眼里,最富有神奇色彩的数字莫过于“九”了。

汉语中带“九”的习语,有如“九霄云外”、“九牛一毛”、“九死一生”、“九流宾客”、“九牛二虎之力”、“九天九地”、“一言九鼎”、“一龙生九子,九子各不同”等。

中国人对“九”的迷信源于对天的崇拜。

《说文解字》云:“九,阳之变也,相其尾曲穷尽之形”。

而在变易之数中,全部奇数为阳数,偶数为阴数。

在卦符中,阳线或阳爻称为九,阴线或阴爻称为六。

因此,九成为所有阳数的典型代表,是阳的全息数符号。

九个九重叠,是极阳之数,代表极阳状况,表示极阳之象和极阳之理。

古人以“九”为最大的阳数,以“九”代天,自古“九”为封建帝王的象征数字,天有“九重”,地有“九州”,皇帝乃“九五之尊”,官有“九卿”,阶有“九品”,乐有“九韶”,诗有“九赋”,经有“九经”等。

大凡皇家的建筑与器物也多合乎“九”。

北京城有九门,天安门面阔九间,紫禁城房间有9999间。

故宫内三大殿的高度都是九尺九,颐和园内的排云殿也是九尺九。

故宫内宫殿和大小城门上金黄色的门钉都是横九排,竖九排,共计九九八十一个。

故宫内宫殿的台阶都是九级或九的倍数。

英语中的“nine”没有神圣、尊贵的涵义,但同样也可表示“多”、“深”。

如:a nine days’wonder (轰动一时,过后即忘的事情)、A stitch in time saves nine.(及时医治一针省九针;及时处理事半功倍。

)、be dressed up to the nines(特殊场合穿着;打扮得很华丽;穿着讲究)、crack up ( flatter / honour / praise ) to the nine(十全十美)、on cloud nine/seven(得意洋洋,高兴万分,心情非常舒畅)、A cat has nine lives.(猫有九条命。

)等等。

(二)、“六”与“七”1、“六”在中国“六”是一个时空谐和数,我们常说“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六路又称六合,即前、后、左、右、上、下,或天地四方,亦即三维空间的六个方向。

“六”在中国人看来是个最吉祥不过的数字。

俗语“六六大顺”即是最好的印证。

在使用电话号码或汽车车牌号时,人们尤其钟爱尾数为“66”、“666”、“6666”这几组数字,因为它们象征着顺顺利利,万事如意。

英语中的“six”却不是一个受欢迎的数字,人们视6为大凶数或野兽数,这从以下习语中也可见。

如:at sixes and sevens(乱七八糟;糊涂的;迷茫的)、hit sb. for six / knock sb. six (给敌人/某人以毁灭性打击)、six of the best(以藤鞭击六下——的一种惩罚手段)、six penny (不值钱)、six of one and half a dozen of the other(半斤八两,差不多)等。

2、“七”在中国文化中有“七日来复”、“正月初七为人日”、“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之说。

不过,“七”在汉语中却是被人们常常忌讳的数字。

给人送礼时忌七件或七样,饭桌上的菜绝不能是七盘。

人们在挑选吉日良辰时不挑七、十七或二十七。

其原因一是与中国人崇尚偶数的心理有关,二是与中国祭奠死者的传统有关。

在我国某些地区,农历的七月初七为凶日,绝对禁止嫁娶。

因此有“七月七日,迎新嫁女避节”之说。

这种习俗与牛郎织女的传说有关。

传说中牛郎与织女一年中只能在七月七日相逢一次。

在有些地区描绘得更神,若七月七日下雨,那雨就是牛郎织女的眼泪。

一年相逢一次,这比两地分居还要痛苦。

所以,忌七月七日婚嫁,自是情理之中。

所以汉语以“七”组成的习语大多带有贬义,如:七零八落、七手八脚、七嘴八舌、七拼八凑、七上八下、七扭八歪等。

在西方“seven”却是个神圣的数字。

西方人讲究七种美德,七种文理学问,七次圣餐,人生有七个时期,七种天罪。

这是因为它与神圣有关。

例如,上帝用六天创造了世界,第七天为休息日;耶酥劝告人们原谅别人要七乘七四十九次之多;圣母玛丽亚有七件快乐的事,七件悲哀的事;主祷文共有七部分;圣灵有七件礼物。

因而,英语民族的美德、善事、罪恶都要凑足“七”件。

如:seven virtues(七大美德)、seven deadly sins(七宗罪)、the seven gifts of the spirits(七大精神财富)、the seven corporal works of mercy(七大肉体善事)、the seven spiritual works of mercy(七大精神善事)、the seven sacraments(七大圣礼)。

此外,人们也视“七”为吉数,在生活中有“lucky seven”的说法,即“幸运之七”。

英语中有“seven”的习语很多,如:Keep a thing seven years and you will find a use for it.(东西保存时间长,终会派上好用场。

)Seven hours’sleep will make a clown forget his design.(睡七小时的觉,小丑把花样都忘掉。

)A man may lose more in an hour than he can get in seven.(得之艰难失之易)to be in the seventh heaven(极其快乐)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