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研究近千年:最古老痘苗由宋代人发明
鼻苗法种痘

中国是免疫学的发祥地,免疫思想很早就已萌发。
公元四世纪初,葛洪所著的《肘后方》中记有“疗猘犬咬人方”,即当人被狂犬咬伤后,把咬人的狂犬杀掉,取狂犬的脑子敷贴于伤口上,以防治狂犬病。
十九世纪时法国著名医学家巴斯德(Louis Pasteur,1822—1895年)防治狂犬病的疗法,也是基于利用狂犬的病毒以增强免疫力。
隋代的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又指出,服用“沙虱”(恙虫幼虫,形似小红蜘蛛,可传播恙虫病)研成的细末,可治疗恙虫病。
国外直至本世纪初,才在感染该病毒的鼠类中获得病原,制成疫苗。
中国古代在免疫学上最突出的贡献,是关于天花的防治,发明了人痘接种法。
种痘法发明于何时,现说法不一,有说是始于宋代的,有说是始于明代的,但至迟在十六世纪下半叶已经使用,则是无疑的。
大约在十七世纪末,中国的人痘接种法传到俄国,继之又传入欧洲,对保护儿童的健康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公元1796年英国医生琴纳(Edward Jenner,1749—1823年)发明牛痘接种法后,方逐渐代替了人痘接种法。
早在上古时期,人类就饱受天花危害。
公元前一千多年,无情的天花就席卷了古埃及,尼罗河畔的居民难逃厄运,就连法老拉美西斯五世也不能幸免,在他的木乃伊面部,就有着点点天花瘢痕。
公元1世纪,天花传到了中国。
东晋的南阳战役之后,因为首先是在俘虏中发现此痘,所以古人把它叫做“虏痘”。
到了唐宋时期,特别是15世纪以后,由于交通发达,车来人往,天花在我国的流行也日益广泛,不仅普通百姓深受其害,皇宫里也有传染。
清顺治皇帝驾崩时年仅24岁,得的就是天花病。
18世纪的欧洲,天花大流行。
学校停课,工厂停产,戏院关门……整个欧洲有6 000多万人死于天花,麻子更是不计其数。
人们惊恐、战栗,畏痘如虎。
英国史学家马考莱称天花是“死神的忠实帮凶”。
几千年来人类受尽天花的折磨,难道就没有什么办法来战胜这“死神的忠实帮凶”吗?人们一直在思考着,盼望着,世界各地的医学家们也在努力研究着。
带你认识中医最早的原始“疫苗”

带你认识中医最早的原始“疫苗”中国古代习惯将疾病称为“疾疫”,其中“疾”是普通的、一般不具传染性的疾病,“疫”指流行性传染病,这种分法符合现代医学的观点。
相比而言,“疫”比“疾”更可怕,它每次大规模发生都会给人类造成严重灾难,中国自商周时代起到近代,有文字记载的疫情频频发生,其中大疫至少有500次。
在与疫病作斗争的过程中,人们发现可以通过有限度的主动感染方式,使人体对某种传染病产生特异性免疫功能,从而避免疫病的发生。
东汉王充在《论衡》中提出“夫治风用风,治热用热,治边用密丹”,他将这种方法称为“以类治之”,通俗一点儿说也就是以毒攻毒,这种治疗思想在中国最早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中就有阐述,《黄帝内经》认为治病要用“毒”药,没有“毒”性的药治不好病。
虽然古代人们对疫病的认识有限,但以毒攻毒的免疫观仍然具有朴素的科学道理。
最早的文字记载出现在东晋葛洪所著的《肘后方》中,该书又名《肘后备急方》,是中国第一部临床急救手册,主要记述了各种急性病症及某些慢性病急性发作的治疗方法,对天花、恙虫病、脚气病以及恙螨等的描述都属首创。
《肘后方》载有“治卒有淛犬凡所咬毒方”,也就是狂犬病的治疗办法,其中一个办法是:“乃杀所咬之犬,取脑敷之,后不复发。
”意思是把咬人的狂犬杀了,把它的脑浆取出来敷在被咬的地方。
这种方法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为了不患上某种同样的疫病,人们用捣碎、研磨等物理办法把发病个体的组织、脏器等制成“药物”,其作用相当于原始疫苗。
这种办法虽然原始,却有一定的科学道理。
最早制造出现代意义上狂犬疫苗的是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他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十九世纪末制备狂犬病疫苗时,一开始想采取体外培养的方式获取狂犬病病毒,但都失败了,最后发现在感染该病毒动物的脑组织和脊髓中存在大量病毒,于是设法将其接种到家兔的脑中,经过处理后制备出了狂犬病疫苗。
在中国早期古籍中把天花称为“虏疮”,相传它是由战俘传入中国的,最流行的说法是,东汉初年马援“击虏”,随后天花开始大面积传播,那次战争发生在汉光武帝建武二十年(44年),马援凯旋回朝后清查人数,发现近一半的将士并非死于征战,而是死于“瘴疫”,通常认为这里的“瘴疫”主要指的就是天花。
疫苗发展历史

疫苗发展历史疫苗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几个世纪以前。
以下是一些相关参考内容:1. 古代免疫实践:古希腊和古埃及文明中的医学实践表明人们早在数千年前就开始尝试利用传染病的病人来接触到疾病以获得免疫力。
例如,根据历史记载,古埃及人在3000多年前就已经使用牛痘涂在人体上,以预防天花。
2. 先驱者爱德华·詹纳:18世纪末的英国医生爱德华·詹纳是疫苗发展中的一个重要人物。
他观察到农民中患有牛痘的人似乎不易感染天花,并将这种观察应用于人类。
1796年,他通过将牛痘接种给8岁的男孩詹姆斯·菲利普斯,成功地预防了天花的感染。
这一发现被称为“接种疟苗”,在19世纪广泛应用于预防天花。
3. 病毒发现和疫苗研发: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科学家们在医学研究中发现了许多病毒。
例如,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在1885年成功製作了狂犬病疫苗,这是第一种针对病毒的疫苗。
他使用了从狂犬病病人提取的脊髓液制作了新的疫苗。
类似的方法被用于其他病毒的研究和疫苗的开发,包括麻疹、风疹和流感等。
4. 细菌疫苗的发展:除了病毒疫苗外,细菌疫苗也是疫苗发展历史中的重要里程碑。
1885年,德国医生艾米尔·冯·贝林汉姆开发出首个细菌疫苗,用于预防类鼻疽。
此后,更多的细菌疫苗被开发出来,包括白喉、破伤风、肺炎等疾病。
5. 疫苗生产技术的改进:20世纪后半叶,疫苗生产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改进,为大规模生产提供了可行性。
例如,1950年代,美国微生物学家约翰·索瓦林成功研究出腮腺炎疫苗的生产方法,利用受感染的鸡胚进行生长和繁殖。
这种方法使得腮腺炎疫苗的批量生产成为可能。
6. 现代疫苗研发: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进展,新型疫苗的研发进展迅速。
例如,水痘疫苗、乙肝疫苗和HPV疫苗等的研发与推广,大大降低了相关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总之,疫苗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经历了古代免疫实践、爱德华·詹纳的发现、病毒和细菌疫苗的开发以及现代技术的改进。
人痘接种术的历史介绍大全

人痘接种术的历史介绍大全我国在16世纪时就已经发明了预防天花的人痘接种法。
天花是一种烈性传染病,得病者死亡率非常高。
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人痘接种术的历史介绍大全,希望你喜欢。
人痘接种术的历史数千年以来,天花到处肆虐逞凶,造成了大量的人口死亡和不幸,中国人也深受其害。
唐宋以来,中国的天花发病人数逐渐增多。
15世纪之后,由于交通的便利,人员来往更加频繁,天花开始在中国广泛流行。
因此,关于天花的记载,史书上也就逐渐多了起来。
生活在唐代,出身官宦世家的王焘,经过数十年努力,编纂而成的医学巨著《外台秘要》中记载:天行发“斑疮”,须叟遍身,皆戴白浆。
被金代皇帝赐予“高尚”先生的名医刘完素,在他的医书中曾经这样写道:“小儿‘疹痘’未出,误以热药发汗,致使阳热转甚,则重密出不快,多至黑陷而死……”出身世医之家的明代著名儿科医生万全,在他所著的《家传痘疹心法》中说道:“痘本胎毒,俗名天疮,虽疠(li四声)气之传染,实杀机之显彰……”虽然,中国历代的各类著述中,在记录天花这种疾病时,所用的名称不尽相同,但从书中所描述的症状来看,确属天花无疑。
既然,古代的许多医家,都对天花有过涉及。
那么,在中国,谁是最早记录天花疫情的人呢?打开晋代医学家葛洪于公元303年著的《肘后救卒(CU4声)方》一书,人们发现书中有这样的文字:“比岁有病时行,乃发疮头面及身,须臾周匝,状如火创,皆载白浆,随决随生,不即治,剧者多死。
治得差者,疮癜紫黑,弥岁方灭,此恶毒之气”。
葛洪大约生于晋代太康四年,也就是公元283年。
因为他著有《肘后救卒方》三卷和《玉函方》百卷,而成为中国著名的医学家。
那么,对于不幸感染上天花的人,应该采取什么方法来治疗呢?《肘后救卒方》中记录的治病药方是:“取好蜜通身上摩。
亦可以蜜煎升麻,并数数食。
又方,以水浓煮升麻,绵沾洗之,若酒渍弥好。
但痛难忍。
”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研究员郑金生:“这两个方,第一方的意思是,取好蜜,通身涂抹,或者用蜜去煮升麻,然后频繁地饮服。
从疫苗的历史与发展看人类抗争疫病的进步

从疫苗的历史与发展看人类抗争疫病的进步摘要:疫苗起源于中国古代的“痘术”,正式成型于1798年edward jenner 发明的“牛痘”,到现代的蛋白和基因疫苗,已走过了几百年的历史。
两个世纪以来,人类战胜疾病的速度越来越快,能力也越来越强。
威胁人类生命的许多疾病通过疫苗接种法得以预防或根除。
通过疫苗的历史与发展,可以看出人类抗争疫病的能力在不断进步着。
关键词:疫苗天花种痘术牛痘发展人类疫苗最早起源于中国古代为预防天花而形成的人工种痘法。
天花大约于公元一世纪传入我国,由战争中的俘虏传来,又名虏疮。
晋代道教医学家葛洪(公元265~313年)在所著《肘后备急方•治伤寒时气温病方》一书中首先记载了虏疮:“比岁有病时行发斑疮,头面及身,须臾周匝,状如火疮,皆戴白浆,随决随生,不即治,剧者数日必死。
治得差后,疮瘢紫黯,弥岁方灭,引恶毒之气也。
”一般认为,其中关于天花症状的正确描述是世界上最早的。
[1] 据文献所载,早在唐朝始有种痘。
在1884年武荣纶与董玉山合撰的《牛痘新书》中写到:“考上世无种痘诸经,自唐开元间,江南赵氏始传鼻苗种痘之法。
”清代朱纯嘏《痘疹定论》也记载:宋真宗时(公元1006~1017年),丞相王旦的几个孩子。
,都是同一种疾病。
”他以此潜心研究,应用各种动物做试验,他先后以20年的时间到牧场挤奶妇中调查,验证了患过牛痘者不得天花的事实。
1796年5月14日他为一名叫菲普斯的少年接种了痘苗,所用的痘浆是取自一位挤牛奶正患牛痘的挤牛奶少女。
6周以后,詹纳再给这名男孩接种取自天花脓疱的脓液,男孩没得天花。
他将这套程序称为种牛痘,以区别人痘接种。
1802年及1806年,英国国会先后2次奖励詹纳3万英镑以表彰起贡献。
1803年以后詹纳到伦敦皇家詹纳学会工作。
1813年剑桥大学授予他博士学位。
美国总统杰斐逊在给詹纳的信中写道:“你从人类苦难日历中撕掉了那最痛苦的一页。
你现在可以欣慰的想到:人类永远铭记你的功绩;我们的后代只会从历史书上知道曾经有过这么一种可恶的病叫天花,但被你制服消灭掉了。
中国最早的人痘接种法(图)

中国最早的人痘接种法(图)在世界疾病史上,天花是波及面极广、危害极大、流行史甚长的烈性传染病,早在公元前一千多年,天花就已在古埃及无情的肆虐,就连法老也不能幸免,考古学家在出土的法老拉美西斯五世木乃伊面部,就找到天花留下的特有瘢痕。
在我国,天花又名“痘疮”,据文献考证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1世纪左右的东汉光武帝年间,由汉军“于南阳击虏所得”,推测应当是由战俘从印度经越南带到中国的,故天花在中国古代也称“虏疮”。
对天花最早的医学记载出现在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比岁有病时行,仍发疮头面及身,须臾周匝,状如火疮,皆戴白浆,随决随生……剧者多死。
”书中还说:“永徽四年,此疮从西流东,遍及海中。
”这是世界最早关于“天花”流行的记载。
天花作为一种瘟疫,严重摧残着人类的生命。
面对天花的无情侵袭,中国古代的医学家为征服天花,进行着各式各样的努力和探索。
如孙思邈的《千金方》中就曾介绍了一些治疗方剂,但是治疗的效果并不明显,尤其是很难控制天花的传播与流行。
因此,人们也继续探索一些预防天花的新方法。
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古人观察到在有些情况下,如果一个人得过某种传染病,他在今后可能就终身不会再得,或者在很长时间内不会再得,即使得了症状也可能比较轻,也不至于死亡。
经过长期的观察,人们就得出了“以毒攻毒”的这种经验,也就是说,如果预先给一个人接种这种有毒的致病物质,他就可能获得对这种疾病的抵抗力。
在“以毒攻毒”的思想指导下,中国人发明了人痘接种术。
人痘接种术始于何时、何人,至今是一个谜。
1884年董玉山在《牛痘新书》中说:“考上世无种痘,诸经自唐开元间,江南赵氏,始传鼻苗种痘之法。
”而1713年朱纯嘏在《痘疹定论·种痘法》记载:“宋仁宗时丞相王旦,生子俱苦于痘,后生子素,召集诸医,探问方药。
时有四川人请见,陈说:‘峨眉山有神医能种痘,百不失一,……。
’不逾月,神医到京。
见王素,摩其顶曰:‘此子可种’!即于次日种痘,至七日发热,后十二日,正痘已结痂矣。
疫苗的发展历程

疫苗的发展历程疫苗是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引入病原体或其组分,激发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从而形成免疫保护。
疫苗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但真正的科学研究和应用始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
1. 古代疫苗实践:古代人们通过观察和实践发现,某些传染病后患者能获得免疫力,因此开始使用痘苗(天花病毒)进行预防接种。
中国古代医学著作《伤寒杂病论》中记载了使用牛痘(牛痘病毒)进行接种的方法。
2. 痘苗的发现:1796年,英国医生爱德华·詹纳发现牛痘可以预防天花,并成功进行牛痘接种实验。
这被认为是现代疫苗的开端,为后来疫苗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3. 疫苗的初步发展:19世纪,随着微生物学的发展,人们开始研究病原体的性质和疾病的传播机制。
1885年,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成功研制出狂犬病疫苗,这是第一个用纯培养的微生物制备的疫苗。
4. 细菌疫苗的发展:20世纪初,人们开始研究细菌疫苗。
1914年,丹麦科学家卡尔·彼得森成功研制出百日咳疫苗,这是第一个用杀死的细菌制备的疫苗。
此后,人们陆续研制出了破伤风疫苗、痢疾疫苗等。
5. 病毒疫苗的发展:20世纪20年代,人们开始研究病毒疫苗。
1921年,美国科学家阿尔伯特·卡尔曼成功研制出脊髓灰质炎疫苗,这是第一个用活病毒制备的疫苗。
此后,人们陆续研制出了麻疹疫苗、腮腺炎疫苗等。
6. 现代疫苗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人们开始研究病毒的培养和分离技术,为疫苗的生产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1954年,美国医生乔纳斯·索尔克成功研制出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这是第一个用灭活病毒制备的疫苗。
此后,人们陆续研制出了风疹疫苗、水痘疫苗等。
7. 基因工程疫苗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为疫苗的研究提供了新的途径。
1986年,美国科学家罗伯特·加利奥成功研制出乙肝疫苗,这是第一个用重组DNA技术制备的疫苗。
此后,人们陆续研制出了流感疫苗、人乳头瘤病毒疫苗等。
疫苗的发展历程

疫苗的发展历程疫苗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人们通过观察和经验总结,开始尝试使用某些物质来预防疾病。
然而,真正的疫苗的发展始于18世纪,以下将详细介绍疫苗的发展历程。
1. 第一次疫苗接种实验(1796年)1796年,英国医生爱德华·詹纳(Edward Jenner)进行了第一次疫苗接种实验。
他观察到牛痘(一种牛传染给人的病毒)感染者不会感染天花,于是他提取了一位牛痘感染者的病毒,接种给一个健康人。
结果,这个人免疫了天花。
这一实验奠定了疫苗接种的基础。
2. 狂犬病疫苗的发现(1885年)1885年,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Louis Pasteur)成功研制了第一种狂犬病疫苗。
他使用一种弱毒病毒来接种动物,这种疫苗有效预防了狂犬病的传播。
这一发现标志着疫苗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3. 疫苗接种的普及(20世纪初)20世纪初,随着疫苗接种的普及,许多传染病的发病率大幅下降。
例如,麻疹、白喉和百日咳等疾病的疫苗相继问世,有效控制了这些疾病的传播。
4. 灭活疫苗的发现(1930年代)20世纪30年代,灭活疫苗的发现进一步推动了疫苗研究的发展。
灭活疫苗是通过杀死病原体,然后接种给人体,从而产生免疫反应。
这种疫苗在预防多种疾病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如脊髓灰质炎、流感和脊髓灰质炎等。
5. 基因工程疫苗的诞生(1980年代)20世纪80年代,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为疫苗研究带来了新的突破。
科学家们开始使用基因工程技术来生产疫苗。
这种疫苗利用重组DNA技术,将病原体的基因插入另一种微生物中,从而产生免疫反应。
乙肝疫苗和HPV疫苗就是基因工程疫苗的成功例子。
6. 新型疫苗的研究(21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疫苗研究取得了新的突破。
例如,mRNA疫苗是一种新型疫苗,它利用mRNA技术,将病原体的基因信息传递给人体细胞,从而引起免疫反应。
这种疫苗在新冠疫情中的应用取得了巨大成功。
总结:疫苗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几个重要的阶段,从詹纳的牛痘疫苗到基因工程疫苗的诞生,再到最近的mRNA疫苗,每一次突破都为人类的健康作出了巨大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疫苗研究近千年:最古老痘苗由宋代人发明
最古老痘苗由宋代人发明
人类社会之所以能够消灭天花疾病,不是因为我们的医学有多么发达,而是因为我们有足够长的时间使用疫苗,从人痘到牛痘,从个别接种到普遍预防,人类差不多用了900年的时间。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人与英国人功不可没。
1、天花爆发促成宋代人发明痘苗
1970后人群,手臂上都有一块疤,那是接种天花疫苗留下来的。
比我们年轻的1980后,胳膊上就没有这个疤了,因为1977年全球最后一名天花患者被治愈之后,天花病毒已灭绝(实验室除外)。
1979年,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宣布天花作为一种疾病被剿灭。
当然,现在小朋友的手臂上也有一块小疤痕,不过那不是接种天花疫苗,而是卡介苗——预防肺结核的疫苗。
天花是一种非常古老的烈性传染病,至少在人类社会肆虐了3000年的时间(有文字可考的天花瘟疫出现在公元前2000多年的印度),致死率高达30%。
在18世纪末,每年大约有40万欧洲人被天花病毒夺走生命。
天花传入中国的时间大约是汉代,中国人称之为‘痘疮’。
晋代的葛洪记载了天花在中国的一次爆发:
“比岁有病时行,乃发疮头面及身,须臾周匝,状如火创,
皆载白浆,随决随生,不即治,剧者多死。
”
而天花疫苗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一种疫苗,可以追溯到11世纪,是宋代中国人发明的疫苗,叫做“痘苗”。
清代医学家朱纯嘏的《痘疹定论》载:
“宋仁宗时丞相王旦,生子俱苦于痘,后生子素,召集诸医,探问方药。
时有四川人清风,陈说:峨眉山有神医能种痘,百不失一。
不逾月,神医到京。
见王素,摩其顶曰:此子可种!即于次日种痘,至七日发热,后十二日,正痘已结痂矣。
由是王旦喜极而厚谢焉。
”
清代的官编医书《御纂医宗金鉴》也说:“古有种痘一法,起自江右,达于京畿。
究其所源,云自真宗时峨眉山有神人出,为丞相王旦之子种痘而愈,遂传于世。
”
2、时苗:利用患儿身上的脓汁作为痘苗
最早的天花疫苗接种方法,是利用天花患儿身上的痂或脓汁直接作为痘苗,吹到接种者的鼻孔内,使之感染天花病毒,出一次症状略轻的痘,从而获得对天花的免疫力。
这一种痘法也叫做“人痘法”,跟后来的“牛痘法”相区别。
作为痘苗的痂或脓汁,叫做“时苗”,跟后来的“熟苗”也不一样。
可以想象,用“时苗”接种的人痘法,一开始的风险是非常大的,跟被自然传染了天花几乎没什么差异,“苗顺者十无一死,苗凶者十只八存”,接种的致死率约20%。
3、熟苗:明代隆庆年间医生发明
后来,医生发现,如果对痘苗加以筛选,选育六七代之后,痘苗的毒力就会大大降低,几乎不再致死。
这种选育出来的痘苗,就是“熟苗”。
清代医书《种痘心法》称:“其苗传种愈久,则药力之提拔愈清,人工之选炼愈熟,火毒汰尽,精气独存,所以万全而无害也。
若时苗能连种七次,精加选炼,即为熟苗。
”
“熟苗”的安全性如何?另一本清代医书《种痘新书》提供了一个数据:“种痘者八九千人,其莫救者二三十耳。
致死率降至0.33%。
”
按有史料可证的说法,这种比较安全的“熟苗”最早出现在明代隆庆年间。
此前,明朝爆发了一场大规模的天花瘟疫:“嘉靖甲午年春,痘毒流行,病死者什(十)之八九。
”致死率竟然高达80%以上。
这场天花的流行,也促成了种痘法的推广:“闻种痘法起于明朝隆庆年间宁国府太平县,由此蔓延天下。
”正是在这次接种痘苗的过程中,明代医生发明了“熟苗”接种法。
当时许多医生家中都保存有“熟苗”:“至今种花者,宁国人居多。
近日溧阳人窃而为之者亦不少。
当日异传之家,至今尚留苗种,必须三金,方得一枝丹苗。
买苗后医家因以获利。
时当冬夏种痘者,即以亲生族党姻戚之子传种,留种谓之养苗。
”
4、从人痘法到牛痘法,更有效更安全
入清之后,由于顺治皇帝死于天花,康熙对天花的传染非常警惕(康熙本人也得过天花),下令推广种痘法:“国初人多畏出痘。
至朕得种痘方,诸子女及尔等子女,皆以种痘得无恙。
今边外四十九旗以喀尔喀诸藩,俱命种痘,凡所种皆得善愈。
尝记初种时,年老人尚以为怪。
朕意为之,遂全此千万人之生者,岂偶然耶?”
大约也是在这个时候(17世纪下半叶,清代康熙年间),中国的种痘法传入俄罗斯,然后经中亚传至土耳其。
18世纪初,英国驻土耳其公使的夫人蒙塔菇又将种痘法从君士坦丁堡带回英国,英国很快成为欧洲的人痘接种中心。
当时欧洲的接种方法是用小刀割破手臂皮肤,再种上痘苗。
此时的痘苗,尽管已相对比较安全,但还是有一定的风险。
大约18世纪末,英国一位乡村医生琴纳发现,奶牛的疱疹能传染给挤奶工,而感染了其中一种疱疹(即牛痘)的挤奶工则不会感染上天花。
换言之,牛痘的脓浆可以预防天花。
而且,人感染上牛痘的症状非常轻,更不会致死。
于是,一种比古老的人痘法更有效、更安全的种痘法——牛痘法被发现了。
(来自南都周刊)
(责编:小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