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论文:85岁以上冠心病患者经皮冠脉血运重建术疗效与安全性分析

合集下载

85岁以上冠心病患者经皮冠脉血运重建术疗效与安全性分析

85岁以上冠心病患者经皮冠脉血运重建术疗效与安全性分析
左 心 室射 血分 数 是唯 一 预测 住 院患 者存 活 率 的独立 预 测 因子 。 随访 1年发 现 , 肾功能 不全 及 完全 的血 管 成形 术均 与
临 床疗 效 密切 相 关 。 结 论 本 研 究 表 明高 龄 冠心 病 患 者 ( 龄 大 于 8 年 5岁 ) 进行 经 皮冠 状 动 脉介 入 治疗 是 安全 、 有效 的 。 可 以有 效 地缓 解 症状 , 它 并提 供住 院期 间为 期 1年 的后续 以及有 利 的结 果 。 E 低 F值 、 不完 全心 肌 血运 重建 术 和
22 4 第9 第0 0年 月 1 1 1 卷 期
・临床 研 究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8 5岁以上冠心病患者经皮冠脉血运重建 术 疗 效 与安全性 分析
麦 海 源 汤立 军 z
1广 东省 鹤 山市 人 民医 院心 内科 , 东鹤 山 5 9 0 2广 东 省江 门市 人 民 医院心 内科 , . 广 2 7 0;. 广东 6 1 5 9 0 " q 200
fu d ta o lt e a c lrz t n a d rn yf n t n we e co ey r ltd wi l ia f c c .Co cu i n Ou 0 n h t c mpee r v s ua iai n e a d su ci r ls l eae t ci c l e a y o l o h n i n l so r su y id c tst a CIi s f n f cie fred rp te t a e v r8 e r t td n iae h tP s aea d e e t o l e ains g d o e 5 y aswi CAD. tc n efciey rl v h v h I a fe t l ei et e v e s mp o n og o ot rg o i v n atray a.L w y tmsa d d o d t hep o n sse e e e f r o EF, n o lt o ada e a c l iain a d r n ld s i c mpeemy c r ilr v s ua z t n e a y — r o f n t nwo l a e l ia f c c . u ci ud h mp rci c ef a y o n l i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心病效果及对心功能影响观察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心病效果及对心功能影响观察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心病效果及对心功能影响观察目的对冠心病患者实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以及对心功能的影响进行分析。

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的患者78例进行研究,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气为两组,其中治疗给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对其治疗效果和心功能指标的变化进行分析。

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的有效率较高,对比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治疗组的心功能指标改善显著,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冠心病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给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则能够显著提高其治疗效果,改善心功能,促进患者恢复,提高其生活质量,效果显著。

标签: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心病;心功能;临床效果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大多是由于其他病引起的并发症,也可能是由于冠状动脉出现粥样硬化或发生异常而引起的,从而导致心肌缺血、缺氧的一种症状。

当发生此病时若不能及时治疗,还会引起更加严重的并发症,严重时威胁其生命,对于冠心病应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治疗,以减轻对其身体的影响,提高治疗的效果。

有研究显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冠心病有着较好的效果,本文就此情况进行研究,内容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3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的患者78例进行研究,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气为两组,治疗组39例,男18例,女21例,年龄48~74岁,平均年龄(59.2±2.8)岁,病程2~10个月,平均病程(4.5±2.5)个月;对照组39例,男23例,女16例,年龄49~78岁,平均年龄(60.2±2.7)岁,病程3~12个月,平均病程(5.5±2.5)个月,对比两组患者的年龄以及性别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进行治疗,给予患者地高辛、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硝酸酯类药物、β受体阻断剂和利尿剂进行治疗,在用药的过程中则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对用药情况进行调整,从而合理用药[1]。

老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不同血运重建结果的临床疗效

老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不同血运重建结果的临床疗效

老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不同血运重建结果的临床疗效王豪;马瑾;吴波;陈德;张少衡;姚建华;张文佳;郑鹏翔【期刊名称】《国际心血管病杂志》【年(卷),期】2014(041)003【摘要】目的:探讨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的老年冠心病患者完全血运重建(CR)和不完全血运重建(ICR)的临床疗效. 方法:连续纳入2009年5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行PCI术,且年龄≥75岁的冠心病患者共202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CR组和ICR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PCI参数、院内不良事件、主要终点事件和次要终点事件的发生率. 结果:CR组患者123例,ICR组患者79例,平均随访时间(13.1±3.8)个月.ICR组患者术前左室射血分数较CR组低(P=0.004),两组间其余临床基线资料无统计学差异.两组院内不良事件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随访结束后两组的主要终点事件和次要终点事件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对于75岁以上的老年冠心痛患者,ICR并未增加不良事件发生率,但长期预后有待进一步观察.【总页数】4页(P198-201)【作者】王豪;马瑾;吴波;陈德;张少衡;姚建华;张文佳;郑鹏翔【作者单位】200090 上海同济大学附属杨浦医院心内科;200090 上海同济大学附属杨浦医院心内科;200090 上海同济大学附属杨浦医院心内科;200090 上海同济大学附属杨浦医院心内科;200090 上海同济大学附属杨浦医院心内科;200090 上海同济大学附属杨浦医院心内科;200090 上海同济大学附属杨浦医院心内科;200090 上海同济大学附属杨浦医院心内科【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老年冠心病患者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后即行支架植入术治疗的临床疗效 [J], 何红英;宋计良2.老年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血运重建方式临床疗效分析 [J], 于亚梅;余云华;李然;俞宁;沈明;鲍礼智;郑兴3.多支冠状动脉病变行完全血运重建对老年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J], 钟勇;江时森;郭华4.右美托咪定辅助全身麻醉在择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老年冠心病患者中的临床疗效分析 [J], 侯杰; 王辉山; 祝岩5.替罗非班治疗非血运重建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不同方案治疗手足外科难愈性伤口的疗效评价 [J], 李武军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高龄冠心病患者完全和不完全血运重建对疗效的影响

高龄冠心病患者完全和不完全血运重建对疗效的影响

高龄冠心病患者完全和不完全血运重建对疗效的影响刘文娴;吕树铮;陈立颖;卢燕玲【期刊名称】《中国循环杂志》【年(卷),期】2004(019)003【摘要】目的:评价高龄冠心病患者进行完全和不完全血运重建的近期与远期疗效.方法:对2000年1月至2003年3月期间收入我院经冠状动脉造影诊断为冠心病[(即以冠状动脉任何一支血管狭窄≥50%为诊断标准),高龄(年龄≥75岁),并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PCI组)]的患者75例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CABG组)治疗的患者55例.随访6~38个月,平均(17.5±8.8)个月,分别观察冠状动脉血运重建完全与不完全的近期与远期疗效.结果:PCI组和CABG组从近期终点事件发生情况看:血运重建完全者与血运重建不完全者比较,近期死亡、急性心肌梗死和急诊CABG的发生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从远期终点事件发生情况看:血运重建完全者与血运重建不完全者比较,远期死亡、急性心肌梗死和再次血运重建的发生率以及心绞痛复发情况也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高龄患者的血运重建治疗虽然难以实现完全的血运重建,但是由于老年人的活动量小,尤其是高龄患者,只需对引起症状的大血管进行血运重建,远期效果良好.【总页数】3页(P172-174)【作者】刘文娴;吕树铮;陈立颖;卢燕玲【作者单位】100029,北京市,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100029,北京市,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100029,北京市,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100029,北京市,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1.4【相关文献】1.多支冠状动脉病变的冠心病患者行完全或不完全血运重建对心功能的影响 [J], 高招波;魏友平2.高龄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不完全血运重建的中远期疗效 [J], 张亮;陈杰;白静;张慧;杨菲菲;张国明;王禹3.高龄不稳定心绞痛患者不完全介入性血运重建与单纯药物治疗的长期疗效分析[J], 徐军;吕磊;缪东培;包知达;肖继明;张凯;殷宇刚4.通心络对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不完全血运重建术预后的影响 [J], 杨茂;贾静;王岩;肖模超;于彦伟;张丽丽;宁文虎5.基于造影的定量血流分数指导的功能性不完全血运重建及剩余功能性SYNTAX 评分对多支病变的冠心病患者预后影响 [J], 陈茂林;李红;朱华刚;邹开源;朱勇;金泽宁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老年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健康信念护理的效果及对再入院率的影响

老年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健康信念护理的效果及对再入院率的影响

老年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健康信念护理的效果及对再入院率的影响【摘要】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健康信念护理的效果。

方法:在2021年1月-12月时间段入院治疗老年冠心病患者中,抽取100例作为数据研究对象,参考均等原则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均50例,基础护理干预为对照组研究方案,健康信念护理为观察组研究方案,比较两组再入院率情况。

结果:观察组受访者心肌梗死、复发心绞痛、心源性猝死、支架内再狭窄、再入院率等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

结论:老年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开展健康信念护理干预,可以获得比较理想的效果,有利于再入院率的降低,应用价值较高。

【关键词】老年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健康信念护理;再入院率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是当前最为常用的冠心病(CHD)治疗方法,可以达到比较理想的扩张血管作用,但对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抑制和逆转作用较差,也存在一定的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风险。

健康信念模式(HBM)的护理干预是以对疾病的正确认知为前提开展的护理干预活动,结合疾病威胁性、易感性相关因素的调控措施,最大限度防控潜在风险,巩固疾病的治疗效果,提高护理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在2021年1月-12月时间段入院治疗老年冠心病患者中,抽取100例作为数据研究对象,参考均等原则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均50例,年龄占比统计证实,对照组男29例,女21例,观察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均值统计证实,对照组最低60岁,最高77岁,均值为(68.23±7.23)岁,观察组最低61岁,最高75岁,均值为(68.17±6.42)岁,NYHA分级统计证实,对照组II级20例,III级25例,IV级5例,观察组II级18例,III级26例,IV级6例,个人信息与疾病资料差别分析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80岁以上冠心病患者血运重建的临床结果分析

80岁以上冠心病患者血运重建的临床结果分析

80岁以上冠心病患者血运重建的临床结果分析王晓;聂绍平;康俊萍;吕强;杜昕;胡荣;董建增;刘小慧;马长生【期刊名称】《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年(卷),期】2011(13)3【摘要】目的评价年龄≥80岁的高龄冠心病患者血运重建治疗后的近期与远期临床结果,探讨远期不良事件的预测因素.方法选择接受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治疗的冠心病患者(≥80岁)63例,记录其人口学资料、临床特征、冠状动脉造影和血运重建情况以及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对所有患者进行电话或门诊随访,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远期不良事件的预测因素.结果 85.7%的患者为多支病变.分别有81.0%和19.0%的患者接受PCI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治疗,PCI 成功率为98.0%,CABG成功率为83.3%,血管重建总成功率为95.2%.院内MACCE 发生率为4.8%.中位随访时间为541(444-667)d,随访率为95.2%.总MACCE发生率为14.3%,病死率为11.1%;累积生存率为88.5%,累积无MACCE生存率为83.0%.多因素Cox分析,既往血运重建史、慢性完全闭塞病变以及是否循环支持是总MACCE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80岁的高龄冠心病患者接受血运重建治疗安全可行,成功率较高,院内不良事件发生率较低,远期生存率较高.%Objective To evaluate short- and long-term outcomes of coronary revascularization in octogenarians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and predictors of adverse clinical events. Methods Sixty-three consecutive octogenarian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undergoing coronary revascularization in this hospital were enrolled. The baseline clinical,angiographic data and 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events(MACCE) were collectedby review of medical records.Follow-up data were collected at the time of scheduled clinical visits or telephone communications. Predictors of adverse clinical events were identified by Cox proportional-hazards model. Results 85. 7% of the patients had multivessel disease. 81.0% and 19. 0%underwent PCI and CABG respectively,and procedural success rate was 95.2%. The incidence of in-hospital MACCE was 4.8%. Patients successfully discharged were followed up for a median of 541 (444- 667)days. Follow up rate was 95.2%. The incidences of long-term MACCE and death were 14.3% and 11. 1% ,respectively. The cumulative survival rate was88.5% ,and cumulative survival rate without MACCE was 83.0%. Independent predictors of MACCE were history of revascularization, a chronic totally occluded lesion and circulatory support by multivariate analysis. Conclusion Coronary revascularization for octogenarians was safe and feasible,with high procedural success rate,low adverse event rate and favorable long-term survival rate.【总页数】3页(P211-213)【作者】王晓;聂绍平;康俊萍;吕强;杜昕;胡荣;董建增;刘小慧;马长生【作者单位】100029,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二病房;100029,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二病房;100029,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二病房;100029,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二病房;100029,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二病房;100029,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二病房;100029,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二病房;100029,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二病房;100029,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二病房【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探讨黄芪失笑散对高龄非血运重建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J], 应飞;魏丽萍;陈铁龙2.80岁以上老年冠心病患者心肌损伤程度与血浆NT-proBNP水平关系的临床研究 [J], 朱启伟;高鹏;张今尧;曹瑞华;白永怿;骆雷鸣3.80岁以上超高龄冠心病患者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 [J], 林蓓佑4.不同血运重建程度对冠心病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及相关因素分析 [J], 郭晓丽;段亚军;罗文平;畅辉5.80岁以上高龄冠心病患者的临床分析 [J], 杨泉;盖鲁粤;付振虹;韩宝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冠心病高龄患者采用血运部分重建式介入疗法的临床研究

冠心病高龄患者采用血运部分重建式介入疗法的临床研究
1 . 3病变分型 及疗效评定
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 】 ,故其器官代偿功能极其有限甚至难
以实现 。冠心病高龄患者 大都呈多支 血管病变 、复 杂血管病变 或左主
干病变。而其血管完全闭塞、严重血管扭曲、冠状动脉血栓广泛形成
按照 j u d k i n s 法为所有患者实施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 造影结果显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 8 7 1 - 8 1 9 4( 2 0 1 3 )3 3 - 0 1 3 4 — 0 2 严重心脏不 良事件判定。1 年以上远期随访调查患者出院后的不 良心
脏事件,如死亡,心肌梗死发生、心绞痛复发人院、再次实施P C I 或
在临床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 P C I )已经广泛应用于冠心病 治疗领域。冠心病高龄患者由于其自身生理条件不佳、病理进度往往 处于中晚期,故此类患者实施P C I 治疗时方案的制定显得比较困难。为 此我院开展了冠心病高龄患者P C I 治疗技术的临床专项研究 , 应用血运
动脉造影,若其支架置人处狭窄>5 O %为支架内再狭窄。 1 . 5统计学方法 采用S P S S 1 2 . 0 软件分析处理,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均数士标准差 ( X±S )表示 ,两组间均数比较采用连续变量双侧t 检验。计数资料
的比 较采用) [ 2 检验。 P < 0 . 0 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血 运重 建定义 :行P C I 后 一切主 要的冠状 动脉 及其分 支无 ≥7 0 %以上
两组病变血管差异不明显 ( P >0 . 0 5 ),但B 组多支病变及平均病 灶数略高于A 组 ( P <0 . 0 5 ),见表1 。B 组闭塞病变、弥漫病变、复杂
病变数 显著高于A 组 ( P <0 0 5 ),而 其P CI 即刻成 功 率 则显 著 低 于A 组 ( P <0 . 0 余狭窄即为完全血运重建,任意1 支以上残 留冠状动脉及其分支残 余狭窄≥7 0 %E ( J 为不完全血运重建。两组年龄、性别、致病高危因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高龄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分析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高龄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分析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高龄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分析目的:研究讨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应用于高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临床治疗的效果。

方法:本试验选取高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

研究组给予PCI,对照组保守用药,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相关临床指标数据。

结果:对照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85.0%,研究组为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1年后生存率为97.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研究组患者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心力衰竭2.5%、再发心绞痛15.0%、心源性死亡2.5%和非致命性心肌梗死2.5%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7.5%、40.0%、7.5%和7.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高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在临床治疗中应用PCI临床效果更好,能够有效控制并发症,促进患者身体恢复以此提高患者生存率,临床应用价值明显。

目前,冠心病心絞痛已经成为我国临床常见病及高发病之一,老年群体是该病症高发人群,该病症属于心血管疾病的一种[1-3]。

老年患者年龄较大、多患有不同类型基础性疾病,在这种情况下患者患有冠心病心绞痛临床风险更大、病症死亡率较高,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4-5]。

目前,医护人员多将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应用于高龄冠心病心绞痛临床治疗中,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1月-2016年6月本院收治的高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1)胸痛病史≥10 d,每周发作≥3次,近1周内有胸痛发作,并且每次胸痛持续时间少于20 min,和活动有或无关;(2)发作时心电图出现T波或ST段或ST-T改变,不伴超敏肌钙蛋白升高;(3)可进行PCI,无PCI禁忌证;(4)心功能NYHA分级在Ⅰ~Ⅱ级,心脏彩超提示左室射血分数(LVEF)>40%;(5)同意进行本项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5岁以上冠心病患者经皮冠脉血运重建术疗效与安全性分析[摘要] 目的评估年龄超过85岁的患者接受pci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找出住院和1年生存率的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1月~2010年12月65例冠状动脉疾病老年患者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对住院和随访1年所采集的临床、血管造影及介入治疗进行了相关变量对数回归分析。

结果住院患者的治愈率为90.8%(59/65),住院患者的死亡率为9.2%(6/65)。

随访1年发现接受介入治疗的患者1年存活率为83.1%(54/65)。

回归分析显示:左心室射血分数是唯一预测住院患者存活率的独立预测因子。

随访1年发现,肾功能不全及完全的血管成形术均与临床疗效密切相关。

结论本研究表明高龄冠心病患者(年龄大于85岁)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它可以有效地缓解症状,并提供住院期间为期1年的后续以及有利的结果。

低ef值、不完全心肌血运重建术和肾功能障碍会影响临床疗效。

[关键词] 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老年人;血运重建the effect and safety analysis of percutaneous coronary angioplasty in patients aged over 85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mai haiyuan1 tang lijun21.department of cardiology, the people′s hospital of heshan city in guangdong province, heshan 529700, china;2. department of cardiology, the people′s hospital of jiangmen city in guangdong province, jiangmen 529000, 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safety and efficency of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cad) aged over 85 years old and explore the related risk factors of hospitalization and one-year survival rate. methods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the clinical data of 65 patients aged over 85 years old with cad and received 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 (ptca) from january 2005 to december 2010.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related factors of clinical, angiographic and procedure related variables. results the cured rate of inpatients was 90.8% (59/65), the mortality rate of inpatients was 9.2% (6/65). 83.1% (54/65) of the patients receiced pci were still alive when a year later.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revealed that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lvef) was the only independent predictor of the survival rate of inpatients. based on the follow-up visit last a year, we found that complete revascularization and renal dysfunction were closely related with clinical efficacy. conclusion our study indicates that pci is safe andeffective for elder patients aged over 85 years with cad. it can effectively relieve the symptoms and do good to the prognosis even after a year. low ef, incomplete myocardial revascularization and renal dysfunction would hamper clinical efficacy.[key words]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elderly; revascularization冠状动脉疾病老年患者日益增多,其中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人数也在增加,但年龄超过85岁患者中接受pci的数据是有限的。

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或药物治疗相比,pci 在中老年人身上仍然展示了良好的效果[1]。

考虑到出血风险,这一年龄段患者一般不采用溶栓治疗,而保守治疗再灌注时间有限,远期效果也不好,这也是患者不愿接受的结果[2]。

然而,pci以其机械的心肌血运重建术及微创性优势,可能会成为高龄患者非手术治疗的首选,但其利益和风险的比较争议很大。

在这项研究中,笔者的目标是评价本院高龄冠心病患者(年龄大于85岁)进行pci的安全性、有效,并找出相关影响因素和1年存活率。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05年1月~2010年12月,本院共65例高龄冠心病患者(年龄大于85岁)被纳入本回顾性研究。

所有患者均接受了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治疗,包括是否有支架植入术或球囊扩张术。

冠状动脉搭桥术(pci所需的并发症除外),冠状动脉造影后药物治疗,拒绝pci的患者,被排除在外。

根据症状、心电图及心肌酶学结果,诊断为冠心病(包括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患者都进行pci(包括紧急或择期pci)。

在入院时获得患者的基本信息,如年龄、性别、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和脑卒中病史。

随访数据是通过出院患者复诊、电话随访或指定医生30 d内上门随访搜集。

主要终点包含死亡、再梗死、脑卒中、紧急冠脉搭桥术、心包压塞、出血、住院期间肾功能衰竭。

1.2 方法1.2.1 药物除有药物的绝对禁忌证,所有患者均给予阿司匹林(100 mg/d,口服)和他汀类药物。

安放金属支架(bms)者,氯吡格雷(75 mg/d,口服)维持治疗1个月以上;安放药物涂层支架(des)者,则维持9~12个月。

若患者血压及心率允许,可以使用acei/arb药物。

如果出现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可使用低分子肝素(lmwh)3~7 d。

1.2.2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ci) pci是从股动脉或桡动脉进入,使用低分子肝素(5 000~10 000 u)以维持手术过程中部分活化凝血活酶(aptt)时间,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是用两个垂直角度来估算的,以百分数来表示狭窄的程度。

冠脉造影发现左前降支或左回旋支、右冠状动脉或其主要分支狭窄≥70%,或左主冠状动脉(lm)≥40%,是诊断冠心病的主要证据。

pci的适应证有多支血管病变(病变累及两支或以上主要血管)、主要分支狭窄≥70%,稳定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支架(des或bms)可以在作为一个主要的治疗手段,或者是在ptca术结果不理想(sd>50%的严重冠状动脉夹层)的情况下植入。

完全血运重建被定义为所有管腔直径狭窄>70%的病灶成功扩张。

手术成功定义为干预后残余狭窄≤20%,timi分流>2级,和pci相关的并发症,包括住院期间死亡、紧急心脏搭桥手术,脑血管意外事件。

1.3 数据统计分析所有数据处理均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 12.0,连续变量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分类变量以百分比或比例表示,连续变量采用t检验统计方法,分类变量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检验统计方法。

逐步回归分析评估risk-factors对结果的独立影响,p 90%)综合征得到改善,运动耐受力增加,并且没有再遭受严重心绞痛。

2.4 多因素分析根据临床特点及所有生存相关性,指定生存为因变量,另外10个变量为独立变量,包括年龄、性别、吸烟状况、糖尿病、高血压、肾功能不全、左室射血分数、急性心肌梗死、基础血管病变程度、完全血运重建。

见表2。

3 讨论随着平均寿命增加,越来越多的cad患者接受介入治疗,以期达到心肌血运重建。

与此同时,pci的发展及设备操作经验增加,已成为血管成形术的一个良好替代方法,尤其是老年人。

在这项研究中,笔者分析了85岁cad患者在过去6年中长达12个月的pci数据,发现pci是高龄cad患者的一个重要、安全的治疗方法,而心脏功能以及血管再通程度将明显影响其临床疗效。

尽管冠状动脉搭桥术能缓解症状,但从长远效果来看,会发生更严重的并发症及较高的住院死亡率[3]。

人们已发现有关pci的住院死亡率是高于年轻患者的,低于高龄无病人口存活率[4]。

最近的调查特别重新评估旧的经皮血管成形术(983例年龄大于80岁),结果显示,在试验阶段的所有年龄组中,与药物治疗相比,血运重建的死亡率的危险度相对较少,尤其是那些年龄超过80岁的患者。

本次研究发现,pci具有较高的初始成功率和较好的1年效果。

不良lvef显著影响住院死亡率,既往调查显示lvef下降很大程度的影响住院死亡率,也是1年后死亡率增高的趋势指标[5]。

低心输出量导致低冠状动脉流量、低肾灌注量等等,levf远远低于平均水平[(40±4)% vs (58±13)%,p 85岁)中安全而有效的执行。

对于此类高风险患者pci能提供有效的即时及远期效果。

同时,肾功能不全、低lvef及不完全血运重建在预测治疗效果的指标当中更具意义。

[参考文献][1] morrison d. pci versus cabg versus medical therapy in 2006[j]. minerva cardioangiol,2006,54(5):643-672.[2] lettieri c,buffoli f,romano m,et al. percutaneous coronary revascularization in patients over eighty:acute and long-term results[j]. ital heart j suppl,2005,6(9):588-598.[3] dacey lj,likosky ds,ryan tj jr, et al. northern new engl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study group. long-term survival after surgery versus percutaneous intervention in octogenarians with multivessel coronary disease[j]. ann thorac surg,2007,84(6):1904-1911.[4] liistro f,angioli p,falsini g,et al. early invasive strategy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non-st elevatio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comparison with younger patients regarding 30 day and long term outcome[j]. heart,2005,91(10):1284-1288.[5] ma hy,zhou yj,dick rj,et al. long-term outcome of patients of over 85 years old 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undergoing percutaneous coronary stenting: a comparison of bare metal stent and drug eluting stent[j]. chin med j (engl),2008,121(10):887-891.[6] srinivas vs,selzer f,wilensky rl,et al. nhlbi dynamic registry. completeness of revascularization for multivessel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and its effect on one-year outcome:a report from the nhlbi dynamic registry[j]. j interv cardiol,2007,20(5):373-38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