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输液的物理原理分析
静脉输液原理

静脉输液原理
静脉输液是将药物或液体通过静脉注射进入人体的一种治疗方法。
它的原理是利用静脉血管的通畅性和大容量特点,将药物或液体快速输送到血液循环中,以达到治疗或补液的目的。
静脉输液的原理基于以下几个方面:
1. 静脉通路建立:通过静脉通路建立一个直接进入静脉血管的通道,通常通过插入一根长而细的导管(称为静脉导管)或针头,以确保输液的顺利进行。
通常选择的静脉通路有手背静脉、前臂静脉、手臂静脉等。
2. 滴速控制:输液过程中需要控制滴速,通常用滴形滴速计或电子滴速计来控制药液的流速。
滴速的调整可以根据患者的需要和医生的建议来进行。
3. 输液微循环:输液液体进入血液循环后通过微循环作用,在全身的毛细血管中进行扩散、渗透等过程,以达到药物的分布和治疗效果。
4. 药物效应:静脉输液可以快速将药物输送到血液循环中,使药物迅速达到治疗部位,发挥治疗效果。
这种输液方式适用于需要快速起效的药物,如紧急情况下的抗生素、抗生素等。
静脉输液的原理使得药物可以快速进入血液循环,从而迅速发挥治疗作用。
然而,由于它是一种侵入性操作,需要严格掌握使用技巧和遵循操作规范,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因此,在进
行静脉输液时,应该选择合适的通路、控制好滴速,并在操作过程中注意消毒和避免感染等问题。
静脉输液输血常见的反应及处理措施

红蛋白散布到血浆中 ,病人出现黄疸和血红蛋白
尿(酱油色),并伴有寒战、高热、呼吸急促、血
压下降等。
编辑课件
24
溶血反应
③最后阶段:由于大量的血红蛋白从血浆进 入肾小管,遇酸性物质 而变成结晶体,阻塞 肾小管 ;同时由于 抗原抗体相互作用 ,使 肾小管内皮细胞 缺血、缺氧,致坏死脱落, 进一步使肾小管阻塞。病人出现急性肾衰竭 症状,表现为少尿、无尿,严重者可致死亡 。
编辑课件
26
3.溶血反应的护理措施
①预防:做好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输血前 仔细核对 ②立即停止输血,与医生联系,保留余血。重做 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实验。 ③维持静脉通路以备抢救时给药。 ④口服或静脉滴注碳酸氢钠碱化尿液,防止血红 蛋白结晶阻塞肾小管;双侧腰部封闭,用热水 袋 热敷双侧肾区解除肾小管痉挛,保护肾脏 。 ⑤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和尿量,对少尿、无尿者按 急性肾衰处理;出现休克,立即抢救。
编辑课件
20
2临床表现
①轻度反应:输血后出现皮肤瘙痒,局部或全身出 现荨麻疹。 ②中度反应:出现血管神经性水中,多见于颜面 部,表现为眼睑、口唇高度水肿。也可发生喉头水 肿,表现为呼吸困难,两肺可闻及哮鸣音。 ③重度反应:发生过敏休克
编辑课件
21
3过敏反应的护理
正确的管理血液和血制品;选用无过敏史的供 血者;供血者在采血前4h内不宜吃高蛋白和高脂 肪的食品,宜用清淡饮食或糖水,以免血中含有 过敏物质;对有过敏史的患者,输血前根据医嘱 给予抗过敏药物。
1. 如出现上述临床表现,应立即将患者置于左侧 卧位,并头低足高位。该体位有助于气体浮向右 心室尖部,避免阻塞肺动脉入口。随着心脏的舒 缩空气被血液打成泡沫,可分次小量进入肺动脉 内,最后逐渐被吸收。
输液的原理知识点总结

输液的原理知识点总结一、液体的组成1. 葡萄糖溶液:葡萄糖溶液通常用于补充糖分,提供能量,维持体液平衡。
葡萄糖溶液的浓度一般为5%、10%、15%和20%。
2. 盐水溶液:盐水溶液主要用于补充水分,维持体液平衡。
盐水溶液的浓度一般为0.9%的氯化钠溶液,也可以是一些含有氯离子和其他电解质的生理盐水。
3. 药物溶液:药物溶液主要使用于治疗疾病,根据药物的不同可以分为抗生素溶液、激素溶液、维生素溶液等。
二、输液形式1. 静脉输液:通过静脉输液器或引流管将液体注入患者体内的静脉,并通过静脉通道输送至全身循环,通常适用于需要快速补液、给药或治疗的情况。
2. 静脉滴注:采用静脉输液器或滴定管进行滴速控制,使药液缓慢、均匀地进入体内,并以降低药物的毒性和提高药效。
3. 皮下输液:通过皮下注射器将药液注入患者的皮下组织,适用于药物对肌肉或静脉注射反应敏感的情况。
三、输液途径1. 静脉输液:通过外周静脉、中心静脉、肝静脉进行输液,根据病情和患者特点选择不同的输液途径。
2. 皮下输液:通过患者的皮下组织进行输液,常用于慢性疾病患者和需要长期输液治疗的情况。
四、输液的选择和注意事项1. 选择合适的液体和浓度:根据患者的病情、身体状况和治疗需要选择适合的液体和浓度进行输液。
2. 注射速度和滴速控制: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药物特性设置合适的注射速度和滴速控制,以保证药物的有效输送。
3. 输液途径的选择: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特点选择合适的输液途径,避免不必要的并发症和不良反应。
总而言之,输液作为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涉及到液体的组成、输液形式、输液途径、输液的选择和注意事项等多个方面的知识点,只有充分了解并掌握这些知识,才能有效地进行输液治疗,并确保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安全。
静脉输液相关理论知识

液体不滴常见处理办法
针头滑出血管外,出现局部肿胀、疼痛后 应重新穿刺。
针头斜面紧贴血管壁,应调整针头位置。 针头阻塞,挤压输液管,如无回血,更换
针头重新穿刺。 压力过低时抬高输液瓶的位置。 出现静脉痉挛时进行局部热敷。
如何调节输液滴速
根据病情、年龄、药物性质、治疗需要来调节 输液滴速。如年老体弱、婴幼儿、心肺疾患的 患者输入时滴速慢;脱水严重、心肺功能良好 者,速度可快;利尿脱水剂应快速输入;高渗 盐水、含钾药、升压药等滴入速度宜慢。一般 成人40-60滴/分 、儿童20-40滴/分。临床特 殊药物的速度调节:如硝酸甘油一般<15滴/ 分、单硝酸异山梨酯<20滴/分、浓氯化钠10 滴/分、甘露醇250ml在30min内输入完毕、硝 普钠,多巴胺,乙胺碘酮等特殊药物需用微量 注射泵输入。
肿,条索状物形成,可触摸到条索状静 脉
4级 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
肿,条索状物形成,可触及的静脉条索 状物长度>2.5cm,有脓液流出
静脉炎的治疗:
1.长春瑞宾、草酸铂类: 康惠尔透明贴外用+葡萄糖快速冲洗血管
2.其它化疗药物: 康惠尔透明贴外用+ NS快速冲洗血管 3.当皮肤颜色改变(红、白、紫),感觉异常(痒、痛、麻), 肿胀、变硬、渗出,均需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 4.早期发现并及时处理,是控制静脉炎发展的有效措施。 5.一旦出现静脉炎,6小时内处理有效,越早效果越好!
出的级别和严重性,并制定治疗方案,对渗出的治 疗方法取决于渗出的严重程度,治疗包括肢体抬高、 温热处理、使用解毒剂和实施外科手术。 遵医嘱实施治疗和护理干预,如外渗周围组织注射 药物。 在导管(或针头)拔出之前,应尽量抽吸输入的药 物。 发疱剂和刺激性药物外渗后该肢体的远端不能再留 置导管。 对于少量非刺激性的药物渗出,应进行持续的观察 与评估,渗出部位可湿热敷。渗出量较多,症状严 重者遵医嘱局部用药或湿热敷。 持续观察与评估外渗部位,包括皮肤颜色、温度、 感觉、关节活动和肢体血运情况等,并记录。
挂水的物理原理

挂水的物理原理挂水,是指在医院或家庭中使用静脉注射时,将液体药物或营养液通过一根导管输送到患者体内的过程。
挂水是一种常见的医疗护理方式,适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和营养支持,其原理基于一些重要的物理规律。
1. 重力作用重力是挂水输液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物理原理。
挂水时,液体药物或营养液通过一根导管输送到患者体内。
因为液体药物或营养液是液体,会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向下流动。
为了让液体能够顺利注入患者的体内,必须将液体药物或营养液放在高于患者体位的位置,让液体自由地流动到低的位置,通过导管输送到患者体内。
除去重力作用,压力也是影响挂水效果的重要因素。
在输液过程中,液体药物或营养液通过一根导管输送到患者体内。
在输液过程中,液体的流动速度是十分关键的,只有在一定的流速范围内,液体才能准确地输送到患者的体内。
当液体输送到弯曲的管道中时,会产生阻力和摩擦力,这会更大程度地影响液体的流速和输送效果。
因此,在输液过程中,必须调整液体流量,以保证液体的顺畅流动和均匀输送。
3. 流体动力学除了受到重力和压力的影响,液体的流体动力学也对挂水效果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输液时,液体会形成一个流体吸附接触层。
此层贴附于导管壁上,并随着流体的流动而移动。
流体接触层的形成与流体的粘滞效应等因素有关。
在这个流体接触层中,液体分子间存在着相互牵连的作用力,这种作用力被称为“毛细力”。
毛细力会影响流体液滴的大小和形状,从而影响液体的流动和输送效果。
4. 液体渗透作用液体渗透作用是挂水输液过程中另一个十分重要的物理原理。
在输液过程中,液体进入人体细胞的过程始终伴随着水分子从浓度较高的液体均质体向浓度较低的溶液之间的流动,这个过程就是渗透作用。
在输液时,液体药物或营养液必须进入细胞内部,才能起到治疗和营养支持的作用。
因此,在输液过程中必须根据溶液的浓度来调整液体的输送量和输送速度,以保证液体能够顺畅地进入细胞内部。
综上所述,挂水液体输液的物理原理主要包括重力作用、压力作用、流体动力学和液体渗透作用。
护师考试基护讲义 (10)

静脉输液与输血静脉输液一、静脉输液的原理及目的(一)原理静脉输液是利用大气压和液体静压形成的输液系统内压高于人体静脉压的原理,将液体直接输入静脉内。
无菌药液自输液瓶经输液管通过针尖输入静脉内必须具备3个条件:1.液体瓶有一定高度,从而形成足够的水柱压。
2.液面上方必须与大气相通(除液体软包装袋),使液面受大气压的作用,当大气压强大于静脉压时,液体向压力低的方向流动。
3.输液管道畅通,不得扭曲、受压,枕头不得堵塞,并确保在静脉血管内。
(二)目的1.补充水分及电解质,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常用于脱水、酸碱代谢紊乱病人。
2.补充营养,供给热量常用于消耗性疾病,胃肠道吸收障碍及不能由口进食,如昏迷、口腔疾病等病人。
3.输入药物,治疗疾病如输入抗生素控制感染,输入脱水剂降低颅内压。
4.增加循环血量,改善微循环,维持血压用于严重烧伤、大出血、休克等病人。
二、常用溶液及作用(一)晶体溶液晶体溶液分子量小,在血管内停留时间短,对维持细胞内外水分的相对平衡有重要作用,可纠正体内的水、电解质失调。
常用的晶体溶液有:1.5%~10%葡萄糖溶液供给水分和热量。
2.O.9%氯化钠(生理盐水)、5%葡萄糖氯化钠、复方氯化钠溶液供给水分和电解质,维持体液容量和渗透压平衡。
3.5%碳酸氢钠、11.2%乳酸钠溶液纠正酸中毒,调节酸碱平衡。
4.20%甘露醇、25%山梨醇、25%~50%葡萄糖溶液利尿脱水。
(二)胶体溶液1.右旋糖酐中分子右旋糖酐,可扩充血容量;低分子右旋糖酐,可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微循环和抗血栓形成作用。
2.低分子羟乙基淀粉增加胶体渗透压及循环血量,急性大出血时可与全血共用。
3.浓缩白蛋白注射液维持机体胶体渗透压,补充蛋白质,减轻组织水肿。
4.水解蛋白注射液补充蛋白质,纠正低蛋白血症,促进组织修复。
(三)静脉高营养液供给热量,维持正氮平衡,供给各种维生素和矿物质。
如氨基酸、脂肪乳剂注射液等。
三、常用静脉输液法(一)周围静脉输液法1.常用的静脉穿刺部位:上肢静脉、下肢静脉。
静脉输液应用的物理原理是

静脉输液应用的物理原理是1. 引言静脉输液是医疗领域中常见的治疗方法之一,它通过将药物或营养溶液直接注入患者的静脉中,以达到快速、有效地输送药物或液体的目的。
静脉输液的应用依赖于一系列物理原理,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些原理。
2. 流体动力学流体动力学是研究流体运动及其力学性质的科学。
在静脉输液中,流体动力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一些与静脉输液相关的流体动力学原理:2.1 流体的压力传递在静脉输液中,医生会通过输液袋中的液体产生一定的压力,使得药物或液体能够顺利地进入患者的静脉系统。
这种压力的传递是基于流体动力学中的布达利定律。
布达利定律指出,流体中的压力在一个封闭系统中的任意两点之间是相等的,因此输液袋中的液体压力能够在输液管道中传递到患者的静脉中。
2.2 流体的速度和阻力流体的速度和阻力也是静脉输液中非常重要的物理原理。
当液体通过输液管道进入患者的静脉时,会受到管道内壁的摩擦力和阻力的影响,导致流体速度的变化。
为了确保输液的顺利进行,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情况和液体的黏度来调整输液的速度和流量。
3. 静脉输液器的工作原理静脉输液器是用于控制和调节输液速度的设备。
它基于一系列物理原理实现对液体流入患者静脉的控制,以下是一些静脉输液器的工作原理:3.1 重力输液器重力输液器是最常见的一种输液器,它利用重力的作用使液体从输液袋流入患者的静脉。
重力输液器的原理是将输液袋放置在较高位置,使得液体通过输液管道自由流动到患者体内。
医生可以通过调整输液袋的高度来控制输液的速度。
3.2 电动输液器电动输液器是一种通过电动机驱动输液的设备。
它能够精确地控制液体的流速,并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和准确性。
电动输液器的原理是利用电动机驱动输液袋内的滚轮或活塞,使液体以指定的速度流入患者的静脉。
4. 输液相关的安全问题在静脉输液过程中,存在一些与物理原理相关的安全问题,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4.1 静脉壁损伤在输液过程中,如果输液针或输液管道插入静脉时没有正确操作,可能会导致静脉壁损伤。
静脉输液中的物理知识

静脉输液中的物理知识静脉输液时,要求在输液过程中,保持滴点的速度几乎不变。
通过观察封闭式静脉输液用的部分装置,结合气体压强、液体压强的知识我们不难说明其道理。
输液时,医生先将葡萄糖液瓶倒挂,然后将通气管上的通气针插入,这时通气管与葡萄糖液瓶内部连通,葡萄糖液有一部分进入通气管内。
但我们注意到进入的量并不多,通气管内的液面远比葡萄糖液瓶内的液面要低。
接着医生就把点滴玻璃管和输液管连好,然后将输液管通过针头与葡萄糖液瓶内部相连。
调节橡皮管上的夹子,葡萄糖水就开始均匀地一滴一滴在点滴玻璃管内下落了。
首先,当插入通气管后,为什么通气管内的液面远低于葡萄糖液瓶内的液面。
由于葡萄糖液瓶内的空气是密闭的。
当通气管和葡萄糖液瓶内接通时,部分葡萄糖液已进入通气管,这样葡萄糖液瓶内部的液面就有所下降,瓶内空气的体积就会增大,压强就要减小。
正是由于瓶内空气压强减小,小于外界大气压,所以导致了通气管内的液面与葡萄糖液瓶内液面之间出现了上述的高度差。
其次,我们来分析输液时葡萄糖液瓶内的压强情况:我们知道,液体压强是随深度增加而增大的。
液体越深压强越大,这样液流速度就越快。
在输液开始后,葡萄糖液瓶内的液面持续下降,瓶内空气压强减小,因而通气管内的液体由于受到外界稳定的大气压强的作用,很快被压回到葡萄糖液瓶内。
当通气管(包括针头)内没有了葡萄糖液后,其针头顶端开口处的小液片就刚好在上下都是一个大气压强的作用下平衡。
小液片的上部受到向下的压强是瓶内空气压强以及葡萄糖液产生的压强。
小液片的下部受到向上的压强是外界大气压强。
当瓶内液面继续下降而导致瓶内空气压强略有下降时,小液片就不再平衡,它让开一个“缺口”,气泡就冒上了瓶内空气之中。
瓶内空气量增多,压强就稍有增大,通气管针头顶端开口处的小液片又在上下都是一个压强的作用下重新平衡。
这佯,在整个输液过程中,通气管针头顶端开口处的小液片受到的向下的压强基本保持在一个大气压强的水平,不会因瓶内液面的下降而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