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输液的物理原理分析
静脉输液的物理原理分析

输液的原理医院里的护士使用如图所示的装置给患者输液.小雨发现照这样做法,护士为患者多次更换药瓶比较麻烦,于是就设计了如图所示的三瓶串接的方案.请分析回答:(1)图甲中药液为何会匀速滴下?但为何开始的一小段时间内总是滴得很快?(2)图乙中哪个药瓶中的药液先流完?(3)输液结束时,若不及时从病人身上拔下针头,病人的血会倒流入瓶中吗?(4)根据病房的现有条件,如果要估测出输液过程中的一滴药液的质量,需要收集哪些数据,请写出表达式,并简要说明实验中作了哪些近似处理.解:(1)因为随着药液流出,瓶中的液柱稍有降低,上方气体体积稍有变大,压强稍有减小,使得瓶口处的总压强稍小于外界大气压,外大气压强就将空气从进气管压入瓶中补充,使瓶口处的压强基本上保持在一个大气压,使药液能均匀稳定地滴下,不随瓶中药液的逐渐减少再改变.而开始时瓶中气体的压强大约为一个大气压,瓶口处的压强大于一个大气压,所以开始的一小段时间内总是滴得很快.(2)甲瓶的药液先流完.因为甲乙丙三瓶采用串联的方式,其工作情况是这样的:药液从丙瓶中流下,丙瓶中空气体积增大,压强下降,乙瓶中空气将乙瓶中药液压入丙瓶补充,是丙瓶液面保持不变;药液从乙瓶中流至丙瓶后,乙瓶中体积增大,压强下降,甲瓶中空气将甲瓶中药液压入乙瓶补充,是乙瓶液面保持不变;药液从甲瓶中流至乙瓶后,甲瓶中体积增大,压强下降,大气压将外界空气压入甲瓶,甲瓶中液面下降;液体如此流动,直到甲瓶中的药液全部流完,这时甲瓶中空气与外界直接连通,连接甲乙两瓶的管子相当于甲瓶当初的进气管;以后的过程是药液从丙瓶中流入血管,乙瓶中药液流入丙瓶补充,空气流入乙瓶,直至乙瓶中药液流完,乙瓶与大气相通.然后才是空气直接进入丙瓶,直至丙瓶中药液逐渐流完.(3)若不改变吊瓶的高度,输液结束时,即便不能及时从病人身上拔下针头,病人的血也不会倒流入瓶中。
因为,药液之所以会流入人体,是因为输液管中液体压强大于血管中血液的压强,当输液管中液柱逐渐变低,液柱压强等于血管中血液的压强时,液体将不再流动。
静脉输液原理

静脉输液原理
静脉输液是将药物或液体通过静脉注射进入人体的一种治疗方法。
它的原理是利用静脉血管的通畅性和大容量特点,将药物或液体快速输送到血液循环中,以达到治疗或补液的目的。
静脉输液的原理基于以下几个方面:
1. 静脉通路建立:通过静脉通路建立一个直接进入静脉血管的通道,通常通过插入一根长而细的导管(称为静脉导管)或针头,以确保输液的顺利进行。
通常选择的静脉通路有手背静脉、前臂静脉、手臂静脉等。
2. 滴速控制:输液过程中需要控制滴速,通常用滴形滴速计或电子滴速计来控制药液的流速。
滴速的调整可以根据患者的需要和医生的建议来进行。
3. 输液微循环:输液液体进入血液循环后通过微循环作用,在全身的毛细血管中进行扩散、渗透等过程,以达到药物的分布和治疗效果。
4. 药物效应:静脉输液可以快速将药物输送到血液循环中,使药物迅速达到治疗部位,发挥治疗效果。
这种输液方式适用于需要快速起效的药物,如紧急情况下的抗生素、抗生素等。
静脉输液的原理使得药物可以快速进入血液循环,从而迅速发挥治疗作用。
然而,由于它是一种侵入性操作,需要严格掌握使用技巧和遵循操作规范,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因此,在进
行静脉输液时,应该选择合适的通路、控制好滴速,并在操作过程中注意消毒和避免感染等问题。
简述静脉输液原理

简述静脉输液原理
静脉输液是利用人体血管的导管作用,将治疗用的药物或者营养
液从外部器官通过采用人工管道送入人体内部某一部位血管,使其流
通于血液,而实现药物或者营养液治疗效果的一种医学技术。
静脉输液的原理主要是利用人体血管的导管作用,将治疗用的药
物或者营养液从外部器官(如肠、胃)通过压力完成运输到人体内部
某一部位血管,使血液流动,从而使药物或者营养液上都治疗效果发
挥出来。
静脉输液的开始一般有两种途径:第一种是在医院里直接放入药
物或营养液,把它们放入人体血管里,血液流动带动药物或营养液渗入。
另一种是直接在外部溶剂中溶解药物或营养液,然后用滴答法把
它们渗入血液里。
静脉输液过程中,需要用到一种叫做点滴的装置,这种装置可以
帮助血液流动,让药物或营养液平缓地渗入血液,而不会损害到血管。
输液也可以使用增压技术,让药物或营养液更快的渗入血液,以此加
快治疗效果。
静脉输液一般分为静脉内滴注和静脉外滴注两种形式,静脉内滴
注是将药物直接放入静脉中,静脉外滴注就是先把药物放入到一种外
部容器里,然后根据流量设定好的点滴,让药物一点点的流入静脉。
静脉输液的优点是输液过程简单、迅速,准确程度高,可以制备
大量同时应用于大量患者,可以长时间维持注射速度,不会引起便秘,更安全。
但它也有一些缺点,如注射过程可能会带来疼痛感,低分子
药物可能会产生毒副反应,还会存在感染性、凝固性、血栓性反应等
风险。
静脉输液并发症的处理

头皮静脉
✓ 常用于小儿的静脉输液。 ✓ 较大的头皮静脉有颞浅静脉、额静脉、枕静脉和耳后静脉。
四、常用静脉输液法
按照输入的液体是否与大气相通,可以将静脉输液法划分为密闭式静脉输液法 和开放式静脉输液法。
按照进入血管通道器材所到达的位置,可将静脉输液法划分为周围静脉输液法 和中心静脉输液法。
头静脉、贵要静脉、手背静脉网。 ✓ 手背静脉网是成年患者输液时的首
选部位。 ✓ 肘正中静脉、贵要静脉和头静脉可
以用来采集血标本、静脉推注药液 或作为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 脉导管的穿刺部位。
锁骨下静脉和颈外静脉
✓ 常用于中心静脉插管。 ✓ 需要长期持续输液或需要静脉高
营养的患者多选择此部位。 ✓ 将导管从锁骨下静脉或颈外静脉
胶体溶液(colloidal solution)分子量大,其溶液在血管内存留时间长,能有效维 持血浆胶体渗透压,增加血容量,改善微循环,提高血压。临床上常用的胶体溶液 包括右旋糖酐溶液、血液制品。
静脉高营养液。
三、常用输液部位
周围浅静脉
✓ 分布于皮下的肢体末端的静脉。 ✓ 上肢常用的浅静脉有肘正中静脉、
静脉炎、导管堵塞、药物渗出与药物外渗、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形成。
七、常见输液反应及护理
(一)发热反应
原因 因输入致热物质引起。
临床表现 多发生于输液后数分钟至1h。
✓ 患者表现为发冷、寒战、发热。 ✓ 轻者体温在38℃左右,停止输液后数小时内可自行恢复正常。 ✓ 严重者初起寒战,继之高热,体温可达40℃以上,并伴有头痛、恶心、呕吐、脉速等全身症状。
七、常见输液反应及护理
(五)静脉留置针输液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静脉输液的原理

1、静脉输液的原理静脉输液是利用大气压和液体静压的原理形成的输液系统内压高于人体静脉压的原理,将液体直接输入静脉内。
2、静脉输液的原则:先晶后胶、先盐后糖、先快后慢、见尿补钾3、静脉输液的反响:发热反响;最常见的,因输入致热物质所致。
静脉炎的处理:马上停止局部输液,抬高患肢并制动,可在局部用95%乙醇或50%酸镁热湿敷。
循环负荷过重〔肺水肿〕:体位端坐位、两腿下垂。
高流量吸氧20—30%酒精空气栓塞:体位左侧卧位或头低足高位。
4、输液部位:上肢静脉:手背静脉、头静脉、肱正中静脉、贵要静脉下肢静脉:大隐静脉、小隐静脉、足背静脉头皮静脉:额静脉、颞浅静脉、耳后静脉5/查对制度,三查八对:操作前、操作中、操作后姓名、药名、浓度、剂量、床号、有效期、时间、方法。
6、臀大肌注射定位法:〔1〕十字法:先从臀裂顶点向左或向右侧画一水平线,再从髂脊最高点做一垂直平分线,将一侧臀局部为四个象限,其外上象限并避开内角,即为注射部位。
〔2〕连线法:取髂前上棘和尾骨连线的外上1\3处,即为注射部位..7、皮下注射角度30·—40·,肌肉注射角度90·,静脉注射角度15·—30·8、留置针一般可保存3—5天,最多不超过7天。
9、女性导尿顺序,初步消毒,其原则由上至下,由外到内。
顺序阴阜、大阴唇、小阴唇、最后一个棉球消毒尿道口,再次消毒,原则由上到下,由内到外。
顺序尿道口、小阴唇、尿道口。
女性导尿插入4—6CM.。
见尿后插入1—2CM。
10、无菌持物钳的使用:手持持物钳的上1\3局部,保持前端向下不可倒转向上,无菌持物钳前端不可触及容器口边缘及消毒液液面以上的容器内壁,枯燥持物钳存放应4小时更换一次。
11、无菌溶液开瓶后24h内可使用。
12、铺好的无菌换药盘,有效期不得超过4h。
13、医疗垃圾的分类,感染性垃圾、损伤性垃圾、化学性垃圾、病理性垃圾、药物性垃圾。
14、常见的输液故障:一、溶液不滴〔1〕针头滑出静脉外〔2〕针头斜面紧贴静脉壁〔3〕确定针头堵塞〔4〕压力过低*〔5〕静脉痉挛二、茂菲滴管内液面过高。
静脉输液物理原理

静脉输液物理原理静脉输液是一种常见的医疗手段,用于给予患者药物、营养液、生理盐水等液体,以维持体内的生理功能。
静脉输液的原理涉及到多个物理学概念和原理,本文将对其进行详细的介绍和解析。
一、静脉输液的基本原理静脉输液是将液体通过输液管道注入患者的静脉中,以达到治疗或维持生命的目的。
输液管道通常由输液器、输液管和注射针组成。
静脉输液的基本原理是利用静脉内压力和液体的流动性质,将液体从输液器中推入患者的静脉内。
静脉输液的原理涉及到多个物理学概念和原理,如压力、流量、阻力、粘度等。
下面将对其进行详细的介绍和解析。
二、压力的作用压力是静脉输液中最基本的物理概念之一。
在输液过程中,液体从输液器中流入输液管,然后通过注射针进入患者的静脉。
这个过程中,输液器中的液体受到重力和大气压的作用,产生一定的压力。
当输液器中的液体压力大于静脉内的压力时,液体就可以顺利地流入患者的静脉内。
静脉内的压力是由心脏泵血和血管壁弹性的作用决定的。
当心脏收缩时,血液会被推入血管内,产生一定的压力。
而当心脏舒张时,血液则会回流到心脏中,血管内的压力也会降低。
此外,在血管内,血液的流动也会受到血管壁的阻力和粘滞力的影响,从而产生一定的压力。
三、流量和阻力的关系流量是指单位时间内液体通过输液管道的量。
在静脉输液中,流量的大小受到输液器中液体压力和输液管道的阻力的影响。
输液管道的阻力主要来自管道内壁的摩擦力和液体通过管道时所产生的阻力。
当输液管道内的阻力增大时,液体的流量就会减小。
为了保证输液的流量和速度,输液器和输液管道的设计和选材非常重要。
一般来说,输液器的设计应该尽量减小液体的阻力和摩擦力,以增加液体的流量和速度。
而输液管道的材质和内径也会对阻力和流量产生影响。
一般来说,内径越大的输液管道,阻力就越小,流量就越大。
四、粘度的作用粘度是指液体流动时所产生的阻力。
在静脉输液中,液体的粘度也会对输液的流量和速度产生影响。
一般来说,液体的粘度越大,流动时所产生的阻力也就越大,流量和速度也会减小。
静脉输液的原理

静脉输液的原理静脉输液是指将药物或液体通过静脉注射入体内,这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也是临床护理中常用的技术之一。
静脉输液的原理是利用静脉通路,将药物或液体直接输送到患者的循环系统中,以达到治疗、补充营养、纠正电解质紊乱等目的。
静脉输液的原理涉及到药物的溶解、吸收和分布等生理过程,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静脉输液的原理。
首先,药物的溶解是静脉输液的基础。
在进行静脉输液时,药物需要以溶液的形式存在,这样才能够通过静脉注射进入患者的体内。
通常情况下,药物会与生理盐水或葡萄糖溶液等溶剂混合,形成适合静脉注射的药物溶液。
药物的溶解度和配制方法对于静脉输液的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在进行静脉输液时,需要严格按照药物的配制要求进行操作。
其次,药物的吸收是静脉输液的关键。
一旦药物被输送到患者的循环系统中,就需要通过血液循环将药物输送到全身各个部位。
静脉输液可以直接将药物输送到心脏,然后通过心脏的泵血作用将药物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中。
这样,药物可以更快、更有效地被吸收,从而更好地发挥治疗作用。
因此,静脉输液在一些急救、危重病患者的治疗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最后,药物的分布是静脉输液的结果。
一旦药物被输送到全身各个部位,就会发挥出相应的治疗作用。
不同的药物在体内的分布情况各有不同,有些药物可以快速达到治疗浓度,而有些药物则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够达到治疗浓度。
因此,在进行静脉输液时,需要根据药物的特性和患者的情况进行合理的用药计划,以确保药物能够在体内达到理想的浓度和分布情况。
综上所述,静脉输液的原理涉及到药物的溶解、吸收和分布等生理过程。
通过合理地配制药物溶液,将药物输送到患者的循环系统中,从而实现治疗、补充营养、纠正电解质紊乱等目的。
静脉输液作为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在临床护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于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医护人员需要深入了解静脉输液的原理,做好相关的操作和管理工作,以确保患者能够获得安全、有效的治疗。
静脉输液应用的物理原理是

静脉输液应用的物理原理是1. 引言静脉输液是医疗领域中常见的治疗方法之一,它通过将药物或营养溶液直接注入患者的静脉中,以达到快速、有效地输送药物或液体的目的。
静脉输液的应用依赖于一系列物理原理,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些原理。
2. 流体动力学流体动力学是研究流体运动及其力学性质的科学。
在静脉输液中,流体动力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一些与静脉输液相关的流体动力学原理:2.1 流体的压力传递在静脉输液中,医生会通过输液袋中的液体产生一定的压力,使得药物或液体能够顺利地进入患者的静脉系统。
这种压力的传递是基于流体动力学中的布达利定律。
布达利定律指出,流体中的压力在一个封闭系统中的任意两点之间是相等的,因此输液袋中的液体压力能够在输液管道中传递到患者的静脉中。
2.2 流体的速度和阻力流体的速度和阻力也是静脉输液中非常重要的物理原理。
当液体通过输液管道进入患者的静脉时,会受到管道内壁的摩擦力和阻力的影响,导致流体速度的变化。
为了确保输液的顺利进行,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情况和液体的黏度来调整输液的速度和流量。
3. 静脉输液器的工作原理静脉输液器是用于控制和调节输液速度的设备。
它基于一系列物理原理实现对液体流入患者静脉的控制,以下是一些静脉输液器的工作原理:3.1 重力输液器重力输液器是最常见的一种输液器,它利用重力的作用使液体从输液袋流入患者的静脉。
重力输液器的原理是将输液袋放置在较高位置,使得液体通过输液管道自由流动到患者体内。
医生可以通过调整输液袋的高度来控制输液的速度。
3.2 电动输液器电动输液器是一种通过电动机驱动输液的设备。
它能够精确地控制液体的流速,并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和准确性。
电动输液器的原理是利用电动机驱动输液袋内的滚轮或活塞,使液体以指定的速度流入患者的静脉。
4. 输液相关的安全问题在静脉输液过程中,存在一些与物理原理相关的安全问题,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4.1 静脉壁损伤在输液过程中,如果输液针或输液管道插入静脉时没有正确操作,可能会导致静脉壁损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输液的原理
医院里的护士使用如图所示的装置给患者输液.小雨发现照这样做法,护士为患者多次更换药瓶比较麻烦,于是就设计了如图所示的三瓶串接的方案.请分析回答:
(1)图甲中药液为何会匀速滴下但为何开始的一小段时间内总是滴得很快
(2)图乙中哪个药瓶中的药液先流完
(3)输液结束时,若不及时从病人身上拔下针头,病人的血会倒流入瓶中吗
(4)根据病房的现有条件,如果要估测出输液过程中的一滴药液的质
量,需要收集哪些数据,请写出表达式,并简要说明实验中作了哪些近似处理.
解:(1)因为随着药液流出,瓶中的液柱稍有降低,上方气体体积稍有变大,压强稍有减小,使得瓶口处的总压强稍小于外界大气压,外大气压强就将空气从进气管压入瓶中补充,使瓶口处的压强基本上保持在一个大气压,使药液能均匀稳定地滴下,不随瓶中药液的逐渐减少再改变.而开始时瓶中气体的压强大约为一个大气压,瓶口处的压强大于一个大气压,所以开始的一小段时间内总是滴得很快.
(2)甲瓶的药液先流完.
因为甲乙丙三瓶采用串联的方式,其工作情况是这样的:
药液从丙瓶中流下,丙瓶中空气体积增大,压强下降,乙瓶中空气将乙瓶中药液压入丙瓶补充,是丙瓶液面保持不变;药液从乙瓶中流至丙瓶后,乙瓶中体积增大,压强下降,甲瓶中空气将甲瓶中药液压入乙瓶补充,是乙瓶液面保持不变;药液从甲瓶中流至乙瓶后,甲瓶中体积增大,压强下降,大气压将外界空气压入甲瓶,甲瓶中液面下降;液体如此流动,直到甲瓶中的药液全部流完,这时甲瓶中空气与外界直接连通,连接甲乙两瓶的管子相当于甲瓶当初的进气管;以后的过程是药液从丙瓶中流入血管,乙瓶中药液流入丙瓶补充,空气流入乙瓶,直至乙瓶中药液流完,乙瓶与大气相通.然后才是空气直接进入丙瓶,直至丙瓶中药液逐渐流完.
(3)若不改变吊瓶的高度,输液结束时,即便不能及时从病人身上拔下针头,病人的血也不会倒流入瓶中。
因为,药液之所以会流入人体,
是因为输液管中液体压强大于血管中血液的压强,当输液管中液柱逐渐变低,液柱压强等于血管中血液的压强时,液体将不再流动。
因此不必担心病人的血会倒流入瓶中。
(4)收集数据和计算过步骤如下:
①从药瓶上的刻度读出药液的体积V;
②当某一滴药液刚好落下时数“0”开始计时,当数到第“n”个液滴滴下时停止计时,记下所用时间t0;
③算出连续两液滴滴下的时间间隔为:T= t0/n
④记下完成一瓶滴注的时间t;
⑤算出一瓶的总滴数N= nt/t0;
⑥算出每滴药液的体积为: V0=V/N=Vt0/(nt);
⑦则每滴药液的质量m=ρ水V0=ρ水Vt0/(nt);
上述估算中两处做了近似处理:
①把药液的密度看作水的密度.②忽略了输液结束时瓶中残留的药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