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当代翻译理论
当代翻译理论

名词解释:1、文化转向轮:是翻译研究两大主将勒菲弗尔和巴斯内特共同提出的,即翻译研究所要关注的不仅仅是语言问题,它必须在更广阔的历史文化视野中展开自己的讨论。
2、归化翻译:是要把源语本土化,以目标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采取目标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
归化翻译要求译者向目的语的读者靠拢,译者必须像本国作者那样说话,原作者要想和读者直接对话,译作必须变成地道的本国语言。
归化翻译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译文,增强译文的可读性和欣赏性。
3、异化翻译:是“译者尽可能不去打扰作者,让读者向作者靠拢”。
在翻译上就是迁就外来文化的语言特点,吸纳外语表达方式,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相应于作者所使用的源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即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
使用异化策略的目的在于考虑民族文化的差异性、保存和反映异域民族特征和语言风格特色,为译文读者保留异国情调。
4、功能对等论:所谓“功能对等”,就是说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要在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的对等。
奈达提出对等包括四个方面:1. 词汇对等,2. 句法对等,3. 篇章对等,4. 文体对等。
在这四个方面中,“意义是最重要的,形式其次”。
5、功能目的论:目的论认为,所有翻译活动遵循的首要原则是“目的原则”,即翻译应能在译入语情境和文化中,按译入语接受者期待的方式发生作用。
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结果决定方法。
但翻译活动可以有多个目的,这些目的进一步划分为三类:(1)译者的基本目的(如谋生);(2)译文的交际目的(如启迪读者);(3)使用某种特殊的翻译手段所要达到的目的(如为了说明某种语言中的语法结构的特殊之处采用按其结构直译的方式)。
但是,通常情况下,“目的”指的是译文的交际目的,即“译文在译人语社会文化语境中对译入语读者产生的交际功能”。
(Venuti:2001)因此,译者应在给定的翻译语境中明确其特定目的,并根据这一目的来决定采用何种翻译方法—直译、意译或介于两者之间。
当代翻译理论(根茨勒)——中文笔记(汇编)

美国翻译培训派(The American Translation Workshop)注重文学作品的翻译,其指导思想是翻译是一门艺术,培训班可以加强学生对文学、语言和诠释的认识和理解,进而通过翻译经验的交流提高翻译技艺和水平。
里查兹、庞德和威尔是该学派的主要代表。
里查兹(I. A. Richards)曾在哈佛大学创办阅读培训班,为翻译培训班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翻译培训班的宗旨是要使学生充分理解文本,达成正确而统一的反映和体验,并用完美的口、笔译形式再现或阐述这一体验。
其理论前提显然是文学作品有一个终极的、统一的意义。
只要通过适当的训练,掌握正确的方法,人们就能准确地理解原文。
翻译培训班的任务就是制定若干条款和程序,排除一切妨碍正确理解的障碍。
庞德(Ezra Pound)认为文学作品刻意塑造的是形象,而非内容或意义。
在翻译中译者应注重的不是所描写的事物,而是描述的过程和语言的形式与能量(energy)。
译者如同艺术家、雕刻家和书法家,应精确地再现细节、词语、片段和整个意象。
作品真正的灵魂常常蕴藏于“一瞥或一瞬之间”。
威尔(Frederic Will)认为文学作品是表现自我、统一而连贯的形式,能赋予我们洞悉事物本质的能力。
语际交际和翻译之所以可能,是因为人类的体验和情感有一个共核。
在翻译中他强调直觉的作用,认为在诗歌翻译中,有天赋的翻译家即使不精通原作的语言也同样可以再现原作的精髓与本质。
他认为,所谓精髓和本质就是作品的能量和冲量(thrust),译文不仅是原作的补充和延伸,而且使原作获得新的生命,勃发出新的生机。
美国翻译培训派对人类主观无意识的研究、强调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转换(creative transposition)”、注重文学作品的文学价值以及在译文忠实的标准问题上提出的新颖观点等,都对其后的翻译学派产生了巨大影响。
翻译科学派(The Science of Translation)亦称翻译语言学派,包括布拉格学派、伦敦学派、美国结构学派、交际理论派和俄国语言学派。
当代美国翻译理论

托尔曼和他的《翻译艺术》赫伯特. 库欣.托儿曼(Herbert Cushing Tolman)的《翻译艺术》(Art of Translation)发表于1901年。
它是美国理论史上的第一部专著,属于西方传统理论研究的范畴。
在该书中,托儿曼谈到了翻译的本质,翻译的过程,翻译的标准和译作的风格等问题。
一.翻译的本质托儿曼谈的是文学翻译。
首先,他认为,翻译是一种艺术。
翻译家应是艺术家,就像雕塑家,画家和设计师一样。
翻译的艺术,贯穿于整个翻译过程之中,即理解和表达的过程之中。
托儿曼认为,翻译艺术与绘画艺术最相近。
二.翻译的过程作者指出:“翻译的心理过程由两部分组成:第一,我们必须掌握原文作者的思想;第二,我们必须用译文的语言把原文作者的思想表达出来。
”这里,托儿曼像一般传统的理论家一样,把翻译的过程分为理解和表达两个阶段。
1.理解:托儿曼强调,必须从原文的观点理解原文,才能掌握原作的精神。
他说,译者只有从原文的观点出发去阅读,才能使自己沉浸在原文的思想和感情的激流之中,才能领会原文的精神实质。
他把译者阅读原文的过程,比作画家落笔前的构思过程。
画家只有知道自己要画什么,才会动手去画。
他不会随便去画一丛灌木,然后再画一颗树,接着再画一块石头,而是头脑里首先有了整幅风景的轮廓,心领神会,然后才动手去画。
翻译艺术也正是这样。
译者只有透彻地理解了原作的思想之后,才应动笔翻译。
(泰特勒也把翻译比作画画,但泰特勒强调的是翻译的困难,因为,画家临摹可用相同的材料,翻译家模仿却用的是不同的语言。
)2.表达:托儿曼指出: “译者对原文的精神领会越沈,就越感到自己责任之重大,也越来越深刻地理解到传达原作结构的精神实质之困难。
”他说:“翻译要能在英语读者或听众中引起像原文读者或听众所感受的同样的感情。
”他也意识到,译作要像原作一样,在译文读者中产生原作在原文读者中完全一样的效果是不可能的。
关于这一点,他又把翻译比作绘画艺术。
3翻译第二讲--翻译标准(理论归纳性较强,后面英汉对照部分可用)

History of Argument “案本---求真---神似---化境” 案本---求真---神似---化境” 案本---求真---神似---化境
严复“ 严复“信、达、雅” 林语堂“ 林语堂“忠、顺、美” 梁实秋、 宁错务顺” 梁实秋、赵景琛 “宁错务顺” 鲁迅“宁信不顺” 鲁迅“宁信不顺” 瞿秋白“信顺统一” 瞿秋白“信顺统一” 傅雷“形似神似” 傅雷“形似神似” 钱钟书“入化境界” 钱钟书“入化境界”
■言内意义是语言符号之间的关系,它具体体现在语音、词汇、句法和 言内意义是语言符号之间的关系,它具体体现在语音、词汇、 语篇等层次。语音层次主要包括各种音韵(如头韵、元音迭韵、和声、 语篇等层次。语音层次主要包括各种音韵(如头韵、元音迭韵、和声、 押韵)、格律及重读等方面;词汇层次有谐音双关、一语双叙等; )、格律及重读等方面 押韵)、格律及重读等方面;词汇层次有谐音双关、一语双叙等;句法 层次有组合关系、排比、倒装等;篇章则有句式的变化、 层次有组合关系、排比、倒装等;篇章则有句式的变化、段落的安排和 衔接、 衔接、粘连等
余光中“变通的艺术” 余光中“变通的艺术”
“翻译如婚姻,是一种两相妥协的艺术。譬 翻译如婚姻,是一种两相妥协的艺术。 翻译如婚姻 如英文译成中文,既不能西风压倒东风, 如英文译成中文,既不能西风压倒东风, 变成洋腔洋调的中文, 变成洋腔洋调的中文,也不许东风压倒西 变成油腔滑调的中文, 风,变成油腔滑调的中文,则东西之间势 必相互妥协,以求‘两全之计’ 必相互妥协,以求‘两全之计’。至于妥 协到什么程度,以及哪一方应该多让一步, 协到什么程度,以及哪一方应该多让一步, 神而明之,变通之道, 神而明之,变通之道,就要看每一位译者 自己的修养了。 自己的修养了。”
Pound’s version: THE JEWEL STAIRS’ GRIEVANCE The jeweled steps are already quite white with dew, It is so late that the dew soaks my gauze stockings, And I let down the crystal curtain And watch the moon through the clear autumn. BY Rihaku
当代中西方翻译理论

RED
信达雅的追根溯源
•支谦《法句经序》 •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
RED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严复提出雅的原因
•针对特定的翻译对象 即外国哲学社会科学著作的“精理微言” •针对特定的读者对象 即中国的士大夫
RED
林纾 --- 中国近代文坛的开山祖师及译界的泰斗
译才并世数严林
RED
翻译特点
A
B
C
古 为 洋 用
古文家
又 快 又 好
RED
周作人
• 著名文艺理论家、文艺批评家、我国 最早的著名文学翻译家。曾是新文学运动的 先驱,《新青年》战斗阵地的一员。 • 其主要的翻译方法是直译法,是直译法的代 表。
RED
• 二十年代初,周氏兄弟便鲜明地使用“直译”这个术语来概括他们的译 学主张。1925年,周作人为其译文集《陀螺》写的序文中,十分精辟 地阐述和总结了有关“直译”的理论,并指明了“直译”与“死译”、 “胡译”等的界限: • “我的翻译向来用直译法,……我现在还是相信直译法,因为我觉得没 有更好的方法。但是直译也有条件,便是必须达意,尽汉语的能力所能 及的范围内,保存原文的风格,表现原文的意义,换一句话说就是信与 达。近来似乎不免有人误会了直译的意思,译文只要一字一字地将原文 换成汉语,就是直译,譬如英文的Lying on his back一句,不译作 ‘ 仰卧着’,而译为 ‘卧在他的背上’,那便是欲求信而反不词了。据 我的意见,‚仰卧着‛是直译,也可以说是意译;将它略去不译,或译 作‘坦腹高卧’以至‘卧北窗下自以为羲皇上人’是‘胡译’, ‚卧 在他的背上‛这一派乃是死译了‛。
RED
郭沫若
• 作家、诗人、翻译家 • 郭沫若的翻译实践从1919年翻译歌德的《浮士德》 开始,一直到1947年结束,历时约三十年的时间。 • 《雪莱诗选》、《浮士德》、《少年维特之烦恼》 《海涅诗选》、《 屠场》 、《战争与和平》 《泰戈尔诗选》等 • 创作论是郭沫若整个翻译思想的灵魂:翻译家不是 鹦鹉名士,强调翻译中的创作精神,认为好的翻译 等于创作,翻译与创作等同论是他最突出的翻译理 念之一。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二)

功能学派
凯瑟琳娜·莱斯——类型、题材及文本个性 汉斯·弗米尔——翻译行为的目的和委任 克里斯汀娜·诺德——目的、忠诚及惯例
文化学派
詹姆斯·霍尔姆斯——翻译学的名与实 伊塔玛·埃文·佐哈——翻译文学与文学多元系统 吉迪恩·图里——描述性翻译研究理论 安德烈·勒菲弗尔——文本、系统、折射(文学) 苏珊·巴斯奈特——文化研究的翻译转向 西奥·赫斯曼——翻译研究及新范式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
语言学派
罗曼·雅克布逊——论翻译的语言学问题 彼得·纽马克——语意翻译与交际翻译 约翰·卡特福德——论翻译转换 尤金·奈达——论对等原则 巴兹尔·哈蒂姆——互文介入 玛丽·斯奈尔——翻译:跨文化活动
阐学派
乔治·斯坦纳——阐释的步骤 安托瓦纳·贝尔曼——翻译及对异的考验
道格拉斯·罗宾逊——后殖民与翻译研究 特佳斯维妮尼南贾纳——翻译的定位 盖亚特里·斯皮瓦克——翻译的政治 埃尔斯·维埃拉——超越性创造诗学
苏东学派
安德烈·费奥多罗夫——翻译理论的任务 吉维·加切奇拉泽——文学翻译中的创造 吉里·列维——翻译是选择性过程 安娜·丽洛娃——翻译研究的范畴
解构学派
瓦尔特·本雅明——译者的任务 雅克·德里达——巴别塔之旅 保罗·德曼——评本雅明 劳伦斯·韦努蒂——文化身份的塑造
女性主义
雪莉·西蒙——翻译理论中的性别化立场 劳丽·钱伯伦——性别与翻译的隐喻 巴巴拉·格达德——女性主义话语 冯·弗罗托——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批评
后殖民主义
根茨勒的_当代翻译理论_第二版_评介_李江春

2014年1月第35卷第1期外语教学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Jan.2014Vol.35No.1根茨勒的《当代翻译理论》(第二版)评介李江春(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外语系湖南长沙410205)Edwin Gentzler.2012.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Theories (Revised Second Edition).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ISBN978-81095-0626-2.1.引言《当代翻译理论》探讨了主要翻译流派的长处以及弱点,研究了各个学派之间的内在联系,描述了翻译理论对当今文化研究的重要性,并对当今主要翻译理论的各种假设提出了质疑。
第二版(2012年2月出版)更新了各学派的观点,增添了最新的研究成果。
全书共分七个部分:引言、北美研讨班学派、翻译科学派、早期译本研究派、多元系统论、解构主义派、翻译研究的发展前景。
由于该书的第一版已有书评,本文只对增添部分的主要内容进行评述。
2.劳伦斯·韦努蒂:重新思考翻译根茨勒在第二章“北美研讨班学派”增加了对劳伦斯·韦努蒂的评论。
他把韦努蒂与庞德和理查兹等人一起列为北美翻译研讨班学派,即受新批评文论影响的翻译的文艺学派。
他认为,韦氏的异化理论仍拘泥于“忠实”与“非忠实”的传统讨论。
更重要的是,在韦努蒂看来,“异化”和“归化”是两种对立的、不可调和的翻译策略,译者只可选择其一并贯彻到底,没有中间路线可走。
因此,“异化”和“归化”的构筑又回归了二元对立的传统(谭晓丽2009:71-77)。
韦努蒂认为在美国翻译是译者的隐形活动,译者的地位趋于边缘化,原作的差异性被译者巧妙地“隐”掉了。
这种翻译活动采取的是归化策略,用自身文化中熟悉的东西去表现传达异域文化中的差异性,往往使译文读者产生一种错觉,彷佛在译作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因而阅读起来无需做出任何努力。
当代翻译理论(根茨勒)――中文笔记

美国翻译培训派(The American Translation Workshop)注重文学作品的翻译,其指导思想是翻译是一门艺术,培训班可以加强学生对文学、语言和诠释的认识和理解,进而通过翻译经验的交流提高翻译技艺和水平。
里查兹、庞德和威尔是该学派的主要代表。
xx(I.A. Richards)曾在哈佛大学创办阅读培训班,为翻译培训班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翻译培训班的宗旨是要使学生充分理解文本,达成正确而统一的反映和体验,并用完美的口、笔译形式再现或阐述这一体验。
其理论前提显然是文学作品有一个终极的、统一的意义。
只要通过适当的训练,掌握正确的方法,人们就能准确地理解原文。
翻译培训班的任务就是制定若干条款和程序,排除一切妨碍正确理解的障碍。
庞德(Ezra Pound)认为文学作品刻意塑造的是形象,而非内容或意义。
在翻译中译者应注重的不是所描写的事物,而是描述的过程和语言的形式与能量(energy)。
译者如同艺术家、雕刻家和书法家,应精确地再现细节、词语、片段和整个意象。
作品真正的灵魂常常蕴藏于“一瞥或一瞬之间”。
威尔(FredericWill)认为文学作品是表现自我、统一而连贯的形式,能赋予我们洞悉事物本质的能力。
语际交际和翻译之所以可能,是因为人类的体验和情感有一个共核。
在翻译中他强调直觉的作用,认为在诗歌翻译中,有天赋的翻译家即使不精通原作的语言也同样可以再现原作的精髓与本质。
他认为,所谓精髓和本质就是作品的能量和冲量(thrust),译文不仅是原作的补充和延伸,而且使原作获得新的生命,勃发出新的生机。
美国翻译培训派对人类主观无意识的研究、强调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转换(creativetransposition)”、注重文学作品的文学价值以及在译文忠实的标准问题上提出的新颖观点等,都对其后的翻译学派产生了巨大影响。
翻译科学派(The Science of Translation)亦称翻译语言学派,包括布拉格学派、伦敦学派、美国结构学派、交际理论派和俄国语言学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Translation in Antiquity
The first traces of translation date from 3000BC, during the Egyptian Old Kingdom, in the area of the first Cataract, Elephantine, where inscription in two languages have been found. It became a significant factor in the west in 300 BC, when the Romans took over wholesale many elements of Greek culture, including the whole religious apparatus.
1) Intralingual translation ---a rewording of signs in one language with
same language
signs from the
2) Interlingual translati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signs in one language with signs from
uncouth, and if (Bassnett-McGuire,1980:43)
2.2 Pliny the Younger
Pliny the Younger practiced and propagated translating as a
literary technique. For him, the most useful thing is to translate Greek into Latin and Latin into Greek. This kind of exercise develops in a precision and richness of vocabulary, a wide range of metaphor and power of exposition, and limitation of the best models leads to a like aptitude for original composition. Unlike Cicero, he prefers “ word-for-word” translation to “sense-for-sense” translation.
3.4.1 John Dryden‟s Three Categories of Translation 3.5 Alexander Fraser Tytler ( 1747-1813) 3.5.1 Tytler‟s Three General Principles
4. Romanticism in Translation Studies
3. Translation in Renaissance and Reformation
3.1 Martin Luther 3.2 Etinne Dolet ( 1509-1546) 3.3 Abraham Cowley (1618-1667) 3.4 John Dryden (1631-1700)
( Newmark, 1982/2001:3)
2.1 Cicero---the Founder of Western Translation Theory
Cicero is the first to comment o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and offer advice on how best to undertake the task. In his “On the Orator ”,Cicero set the terms which were expanded by Horace, Pliny the Younger, Quintillian, Saint Jerome, and Catholics, Reformers and Humanists from the 14th to the 17th centuries. His approach to translation is “sense-forsense” and “word-for-word”. That means a translator should bear in mind the intended meaning of the SL author and render it by means of TL words or word-order which does not sound strange to the TL readers.
2.4 Saint Jerome
Saint Jerome is a Christian ascetic and Biblical scholar, translated the New Testament from Hebrew into the popular, non-literary Latin. His Letter to Pammachius (395 AD) on the best kind of translator is the founding document of Christian translation theory. Saint Jerome points out that “ in translating from the Greek, ---I render not word for word, but sense for sense.” He criticizes the word-for-word approach because, by following so closely the form of the ST, it produces an „absurd‟ translation, concealing the sense of the original.
2.3 Horace
Horace argues for the revitalization of well-known texts through a style that would “neither linger in the one hackneyed and easy round; neither trouble to render word by word with the faithfulness of a translator”, not treat the original writer‟s beliefs with too easy a trust, and would avoid stylistic over-sensationalism, “ so that the middle never strikes a different note from the beginning, nor the end from the middle.” His criticism of the faithful translator is often turned on its head to support translational fidelity to the original.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Records of the English Bible. The Documents Relating to the Translation and Publication of the Bible in English,1525-1611,p.349
1.1 Translation Categories
当代翻译理论
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Theories
Chapter II
1. Introduction
1.1 Translation Categories
2. Translation in Antiquity
2.1 Cicero---the Founder of Western Translation Theory 2.2 Pliny the Younger 2.3 Horace 2.4 Saint Jerome
For Cicero, “if I render word for word, the result will sound
compelled by necessity I alter anything in the order or wording, I shall seem to have departed from the function of a translator.”
another language
3) Intersemiotic translation --- transfer or transmutation of the signs in one language to
non-verbal sign systems ---------Roman Jakobson
1. Introduction
“翻译如同打开窗户,让阳光照射进来;翻译如同砸碎硬壳,让我们享用果仁;翻译如同 拉开帷幕,让我们能窥见最神圣的殿堂;翻译如同揭开井盖,让我们能汲取甘泉。” Translation, as opening the windows to allow sunlight in.; translated as smashing hard shell, let us enjoy the nuts; translation, as the curtain rose, so that we can glimpse the most sacred temple; translated as lifted manhole covers, so that we can learn from Oasis. Translation it is that openeth the window, to let in the light ; that breaketh the shell, that we may eat the kernel ; that putteth aside the curtaine, that we may looke into the most Holy place ; that remooueth the couer of the well, that wee may come by the water, euen as lacoh rolled away the stone from the mouth of the well, by which meanes theflockes of Lahan were watered.^! Indeede without translation into the vulgar tongue, the vnlearned are but like children at Jacobs well (which was deepe) without a bucket or some thing to draw with : or as that person mentioned by Esay, to whom when a sealed booke was deliuered, with this motion, Reade this, I pray thee, hee was faine to make this answere, / cannot, for it is sealed.„ --Afred Pollard 波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