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

合集下载

第三单元《图形的运动一》教材解析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图形的运动一》教材解析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图形的运动一》教材解析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图形的运动一》教材解析一、教材介绍本单元内容主要包括“认识轴对称图形”“平移和旋转”,教材的编排意图是让学生在折纸、剪纸的活动中体会图形的轴对称特征,认识两种基本的图形变换。

不管是轴对称图形,还是平移和旋转这两种基本的图形变换,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

从数学的意义上讲,轴对称是图形的特征之一,平移和旋转是两种基本的图形变换。

认识图形的特征,了解图形的变换对于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掌握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很大的作用。

在介绍平移和旋转这两种现象时注意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体会它们的不同点。

二、课标解读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学段目标”的第一学段中提出“感受平移、旋转、轴对称现象”。

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内容”中提出“结合实例,感受平移、旋转、轴对称现象。

”“能辨认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

”一、结合生活实例,通过观察、操作、想象、思考,使学生直观认识平移、旋转、轴对称现象,积累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一)通过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观察、分类等数学举动中,初步感知图形的运动特征1.通过观察熟悉的游乐场等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不同物体的各种运动形式。

2.通过比较、分类等数学举动,让学生测验考试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中的运动征象,初步感受对称、平移和旋转征象。

在课程实施中,可以选择生活情境中的实物,让学生说一说它是怎样运动的,再让学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生找出与它运动方式相同的事物;也可以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根据运动特性的不同进行分类。

二)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对称现象,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直观认识轴对称图形,能辨认轴对称图形1.利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经验,通过观察植物、动物、建筑物等对称征象,说一说见过的对称征象,直观感受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2.通过折一折、画一画、剪一剪等数学举动,让学生履历轴对称图形的形成过程,直观认识轴对称图形对折后“完整重合”的特征,直观认识对称轴。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

二年级数学第三单元集体备课核心提示:教学内容:第三单元(图形与变换)教科书第37~47页的内容。

单元教材分析:学生上册已学了如何辨认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并会判断角与直角。

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认识锐角和钝教学内容:第三单元(图形与变换)教科书第37~47页的内容。

单元教材分析:学生上册已学了如何辨认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并会判断角与直角。

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认识锐角和钝角。

会用三角板上的直角进行比较,平移和旋转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是两种基本的图形变换。

教材都是从现实生活实例入手,抽象出数学概念,最后,是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深入理解概念,体现了知识形成的完整过程。

单元教学要求:1、生结合生活情景能辨认锐角和钝角,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地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2、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分类、比较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分析能力和抽象能力,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

3、使学生通过看、说、百、分、画、互问几互答等活动形式,学会与他人合作和交流,学会提出问题并运用一定的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形成评价意识。

单元教学重、难点:1、直角、锐角、钝角。

2、知平移、旋转现象。

3、画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

单元课时安排:约3课时教学建议1.注意结合生活实际教学空间与图形的概念。

(1)小学低年级学生在学习抽象几何概念时,需要借助形象直观的支持。

为此,在引入概念时,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入手,帮助学生理解。

(2)除了利用教材上提供的素材以外,教师可以结合当地实际,为学生准备其他的实物,帮助学生认识锐角、钝角以及平移、旋转现象。

2.借助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1)教学中可以仿照教材上设计的活动,通过折叠、做角、画角、拼摆、拉一拉、转一转,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

(2)除了教材上提供的活动形式以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自行设计一些活动。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说课稿【三篇】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说课稿【三篇】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说课稿【三篇】【导语】数学的学习可以说很枯燥,记公式做题,做大量的类型题。

这时候,如果教师有一份明确的说课稿,将会大大提升教学效率,提升课堂活跃性,提升学生学习爱好。

优秀的老师常常都有自己风格的说课稿,渐渐形成自己特殊的授课技能,它会成为你的一种魅力。

以下是作者整理的相干资料,期望对您有所启示。

【篇一】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图形与变换》的第一课时《锐角和钝角》。

一、说教材通过二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的学习,学生已经学会如何辨认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并会用三角板来判定一个角是否是直角。

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认识锐角和直角。

判定一个角是直角、锐角还是钝角,都是用三角板上的直角进行比较,体现了方法的前后一致性,学生比较容易掌控。

二、说教法、学法这一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的学生。

他们年龄小,注意力容易分散。

为了抓住他们的爱好,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我采取了愉快式教学方法为主,利用生动有趣的游乐场情境,让学生在所创设的情境中学习。

同时我还采取了发觉教学法,让孩子们通过合作交换去发觉角和展现角,这样既活跃了学生的思想,激发了认知爱好,而且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全部教学进程中,通过让学生摆一摆、分一分、画一画、找一找、拼一拼等多种情势,让学生积极动眼、动手、动脑、动口,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体验来学习新知,积极展开本节课的教学活动。

通过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学生可以使用更准确的、更具体的数学化语言描写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进行数学交换。

例如,在描写红领巾上的三个角时,可以说出“有两个锐角和一个钝角”的结论,二年级上学期就只能说有三个角。

另外,直角、锐角和钝角概念的掌控,可以为进一步学习角的度量奠定基础。

三、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所处承上启下的地位,我肯定本课教学目标以下:知识和技能目标:能结合生活情形辨认锐角和钝角,能口述锐角和钝角的特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图形的运动(一)》作业设计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图形的运动(一)》作业设计

小学数学单元作业设计一、单元信息二、单元分析本单元包括轴对称、平移和旋转两部分。

本单元注重结合生活经验,从现实生活实例引入、抽象出数学概念,能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实际操作中理解概念。

通过动手剪一剪、折一折、动手画、判断图形特征等活动,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的认知。

通过拉转、平移、画等操作感知旋转、平移。

三、单元学习与作业目标会辨认轴对称图形,了解其特征。

能结合实例,感知平移、旋转现象。

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初步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

四、单元作业设计思路分层设计作业。

每课时均设计“基础性作业”(面向全体,体现课标,题量2-5大题,要求学生必做)和“发展性作业”(体现个性化,探究性、实践性,题量为2-6大题,要求学生有选择的完成)。

具体设计体系如下:五、课时作业对称基础性作业下面的汉字是轴对称图形的有:()。

王、田、品、工、用、中、水、清轴对称:沿着某条轴(直线)对称的一种性质,指的是一种性质。

对称轴:具有对称这种性质的轴(直线),指的是一条线。

轴对称图形:具有轴对称这种性质的某个图形,指的是一种图形。

画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的关键是要找出已知图形各关键点的对应点。

首先用字母表示出已知图形的关键点,然后以格子为单位,数出关键点与轴对称之间的距离,再次在轴对称的另一侧数出同样的格子数,画出关键点的对应点,最后依次连接各对应点,与原来的图形组成新图形。

发展性作业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找出下面每种图形的对称轴的条数,画一画。

正三角形,正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正七边形,正八边形,五角星,圆。

在方格纸上设计一个你喜欢的轴对称图形。

平移旋转基础性作业平移和旋转是物体运动的两种现象。

平移有两要素:方向、距离。

旋转有三要素:旋转中心、旋转方向、旋转角度。

在平移的过程中,物体本身的方向、大小、形状都没发生改变,只有位置发生了变化。

在旋转的过程中,物体的大小、形状没变,只是物体本身的方向、位置发生了变化。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2、想想做做第5题。让小朋友独立选择,在交流时先让学生用手势表示自己选择的长度单位,然后在小组里交流为何选这样的长度单位。
3、想想做做第6题。
先目测,猜一猜哪条线段最长。怎样验证?在书上量一量,写出每条线段的长度,再给最长的一条线段打勾。
三、综合练习。
利用我们学到的知识,观察我们身边的物体的长度,随时都可以记录在脑子里。下面有一篇小朋友写的日记,你能帮他把日记补充完整吗?
3、师:分米和厘米都是长度单位,那么它们之间有没有什么关系呢?怎样证实你的猜测?用直尺量一量纸条。得出结论,板书:1分米=10厘米
4、判断:读:我的文具盒,长大约20厘米,宽画一条1分米长的线段吗?指名在实物投影仪画线段。
问:1分米可以从刻度0画到刻度10,还可以几开始画?如果从2开始呢?从3呢?
四、全课总结后布置作业。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29—30页,想想做做1—6题
教学目标:
1、在测量活动中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并且学会估算,提高估算能力。
2、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在活动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教学重难点:
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并且学会估算,提高估算能力。
2、师:那我们每天用的课桌的高是多少厘米呢?同桌合作,量一量。(学生活动)
师:小朋友量得课桌的高是80厘米,如果用分米作单位是多少分米呢?你是怎么想的?(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小结:1分米=10厘米,80厘米有8个10厘米,就是8分米。
3、师:我这儿还有一块橡皮,量得它的长度是50毫米;教室的门量得它的高度是20分米。你能完成下面的填空吗?
你知道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了吗?板书:1厘米=10毫米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第三单元图形的运动(一)第三单元图形的运动(一)共安排4个例题,包括对称、平移、旋转和剪一剪四个例题和一个配套的练七,并补充了“生活中的数学”介绍中国的剪纸。

一、教学目标1、通过生活情景,让学生初步感知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2、让学生通过观察、分类、对比,初步了解物体的对称、平移和旋转的变换特征;初步会判断图形的对称、平移和旋转。

3、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研究数学的兴趣,学会欣赏数学美。

4、初步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初步了解物体的对称、平移和旋转的变换特征及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要注意的是:对于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概念,《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要求是“了解”或“认识”,这种要求借助图形直观不难达到,教师不要随意拔高要求。

难点:本单元有大量的操作活动,如何调控纪律,使学生能有有效的体验是难点。

三、主要内容1、关于单元主题图P28这是幅生动有趣的游乐场情境图,包含了本单位涉及到的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概念,是单位情境图。

对称。

如小朋友正在放飞的风筝——蜻蜓、蝴蝶,小白兔形状的时钟都是对称现象。

这里要说明的是对称是现象,轴对称图形是基于图形的研究。

比如我们可以说某座建筑物或某件生活用品是对称的,不能说某座建筑物或某件生活用品是轴对称图形,也就是说轴对称图形是基于平面图形来研究的。

平移和旋转。

如,小火车在铁轨上直行是平移现象,大风车、观览车、转椅都是旋转现象。

另外,学生滑滑梯也是一种平移现象。

在这里删除老教材中让许多老师对把握旋转这一概念感到疑惑的摆动现象的图片——跷跷板和秋千。

他们的运动按在教师教学用书中提到物体以一个点或一个轴为中心进行圆周运动,就可以近似的看作是旋转现象,以此来判断秋千、跷跷板不是旋转现象,属于摆动现象。

而事实上,旋转的定义是: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点O转动一个角度的图形变换叫做旋转(如下图)。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 第三单元 图形的运动(一) 单元测试题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   第三单元   图形的运动(一)  单元测试题

第三单元图形的运动(一)单元检测题一.单选题
1.()是由通过平移拼成的。

A.B.C.2.下列属于旋转现象的是()。

A.奥运火炬传递
B.风车的运动
C.“和谐号”动车运行
3.下面的图形中,()是由一个图形经过旋转变换得到的。

A.B.C.
4.下面图形中不是轴对称图形的是()。

A.B.C.
5.从镜子里看到的是哪个图形?()
A.B.C.
二.、判断题
6.字母“V”、汉字“吉”都是轴对称图形。

()
7.从对折的左图中可以剪出。

()
8.平移和旋转都不改变物体的大小。

()
9.在钟面上分针的走动是一种旋转现象。

()
10.图形通过平移可以得到图形。

()
三.填空题
11.写一个是轴对称的阿拉伯数字图案。

12.荡秋千属于现象,晾衣架的升和降属于现象。

13.把一张长方形的纸连续对折3次,并画出蝴蝶的对称部分之后再剪一剪,能剪出只完成的蝴蝶
14.戴叔叔开着车在笔直的公路上行驶,汽车品牌标志是一个图形,方向盘的运动是
现象,车身的运动是现象。

15.经过平移可以和重合的是号小船。

四.作图题
16.⑴哪些树叶通过平移可以和涂色的树叶重合?把它们涂上红色。

⑵哪些树叶通过旋转可以和涂色树叶重合?把它们涂上绿色。

17.在下面的图形中添加一个小正方形,使它成为轴对称图形。

五.解决问题
18.判断下图从前面到后面每次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填“平移”或“旋转”。

19.如图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是的画“√”不是的画“×”。

第三单元 图形的运动(学生版)-2022-2023学年二年级数学下册单元复习讲义(人教版)

第三单元  图形的运动(学生版)-2022-2023学年二年级数学下册单元复习讲义(人教版)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图形的运动知识点01:轴对称图形定义:对折后能够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直线叫对称轴。

知识点02:平移现象定义:物体或图形沿直线方向运动,而本身方向不发生改变,这种运动现象叫平移。

只有形状、大小、方向完全相同的图形通过平移才能互相重合。

知识点03:旋转现象1.定义:物体绕着一个点或轴进行转动的现象就是旋转。

2.剪轴对称图形:在剪轴对称图形时应用了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学习方法,使剪纸变的不再复杂。

考点01:轴对称图形【典例分析01】判断,是轴对称图形的打“√”,不是轴对称图形的打“×”【分析】根据轴对称图形的意义: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后两部分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依次进行判断即可。

【解答】解:【点评】此题考查了轴对称图形的意义,判断轴对称图形的关键是寻找对称轴,看图形对折后两部分是否完全重合。

【变式训练01】小明说:“平行四边形一定是轴对称图形。

”你的理由是:。

【变式训练02】下面图形是轴对称图形的画“√”,不是的画“×”。

【变式训练03】下面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吗?是的在下面的方框里画“√”,不是的画“×”。

考点02:平移现象【典例分析02】是平移现象画“√”,是旋转现象画“〇”【分析】平移: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上的所有点都按照某个方向作相同距离移动的图形运动。

平移后图形的位置改变,形状、大小、方向不变。

旋转: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绕一点按某个方向转动一定的角度,这样的运动叫做图形的旋转。

这个定点叫做旋转中心,转动的角度叫做旋转角。

旋转前后图形的位置和方向改变,形状、大小不变。

【解答】解:【点评】此题考查了平移与旋转的意义及在实际当中的运用。

【变式训练01】长方形障碍物①②③④只能横向或纵向移动。

怎样移动才能使小猴子以最短的路程到达出口?(1)长方形障碍物①向上移动格。

(2)小猴子先向下移动格,再向移动格即可以最短的路程到达出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
1.下面的图形和数字哪些是轴对称的?是的在括号里画“√”。

考查目的:巩固认识轴对称图形。

答案:
解析:采用学生熟悉的素材,既可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又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联想到生活中有很多的对称现象。

2.下面的交通标志图案,哪些是轴对称的?是的在括号里画“√”。

考查目的:不仅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而且了解基本的交通常识。

答案:
解析:采用学生身边常见的素材,既巩固了轴对称知识,又丰富了课堂之外的交通知识。

3.下面的图形各是从哪张纸上剪下来的?连一连。

考查目的:借助剪出的图形和剪剩的材料,让学生依托想象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巩固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答案:
解析:思路一,通过想象将第一排图形对折,得到图形的一半,再与第二排图形拼在一起,能得到完
整的长方形就可以连线。

思路二,想象第二排图形展开的样子,第一排哪个图形可以填充,上下两个图形
就可以连线。

4.先想一想,再折一折,下面的图形那些是轴对称图形?你能找到几条对称轴;;?
考查目的:运用对折的方法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巩固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

答案:
解析:在动手折一折的过程中,根据折痕确定对称轴。

知道在不同图形中,对称轴数量是不同的;本题为拓展提高题,如学生找不全对称轴,也应予以肯定,教师不作统一的要求,应视学生的能力而定。

5.用一张正方形纸,怎样只剪一刀,得到一个十字形?照下图的样子做一做,做好后说说制作的过程。

考查目的:利用剪纸活动巩固轴对称图形的知识,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
答案:
(方法一)
(方法二)
解析:此题设计为开放活动。

学生依据轴对称图形的知识,先想象再操作,多次对折后(如上图),
确定剪的位置。

《图形的运动(一)》同步测试(第2课时)
实验小学程翀(初稿)
实验小学程秋霞(修改)
教科院高娟娟(统稿)
1.下列现象哪些是平移?哪些是旋转?
平移现象有:
旋转现象有:
考查目的:对生活中典型的平移现象和旋转现象进行判断,加深对平移和旋转的认识,培养用数学眼光看待,描述生活中常见现象的习惯和能力。

答案:平移现象有:①③⑤⑨旋转现象有:②④⑥⑦⑧
解析:平移现象——物体沿着直的路线运动,在运动中没有改变大小和方向。

旋转现象——物体的每一个部分都绕着同一个点(或同一条直线)转动。

2.下面每幅图案是由哪个图形平移或旋转得到的?圈一圈。

考查目的:巩固图形平移和旋转相关知识,培养观察,判断能力,体会图形通过平移或旋转带来的艺术美,数学美。

答案:略
解析:根据平移和旋转知识找到每幅图案的单位元素。

3.下图中,把由图①平移得到的图形涂上红色。

考查目的:能正确辨认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答案:图④涂红色。

解析:以图①的大小和所在位置,方向为标准,找到与其他图形重合的小鱼涂红色。

中还有一幅图大于原图,一幅图小于原图,通过对比让学生清楚地理解图形的平移。

4.根据下面各钟面所经过的时间,画出分针从12起旋转后所指的位置。

考查目的:体会钟面上分针旋转的特点,复习有关时间的计算。

答案:
解析:根据分针每走一大格是5分钟推算出分别走了几大格,分针就指向数字几。

5.照下图的样子,用一张正方形纸制作一个风车玩一玩。

考查目的:通过制作纸风车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直观感受每一片风叶都绕着一点(轴)转动,从图形运动角度理解旋转。

答案:略
解析:制作时,可以先将正方形纸沿对角线对折两次,再沿着折痕上的四条线段(如上图)剪开,然后依次将每一个三角形的顶点向内固定于正方形的中心点。

通过实践操作,感受物体的旋转,体会到数学的神奇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