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安徽省六安一中2013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 语文

合集下载

2013届高三模拟试卷(01)语文参考答案

2013届高三模拟试卷(01)语文参考答案

2013届高三模拟试卷(01)语文试卷参考答案1.D。

A.悄无声息qiǎo;B.抛头露.面(lù);C.偌.大(ruò)椎心泣血chuí2.D。

A.额手称庆;B.候车,走投无路;C.掉以轻心;(注:般配和班配现通用)3.C。

方兴未艾,事物正在发展,还没有停止,多形容新生事物正在蓬勃发展。

不能和“正”“刚刚”等词语连用。

A.不求甚解原意是读书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只求领会文章的大意。

现在多指学习不认真,不会深刻理解或指不深入了解情况。

B.光风霁月,形容雨过天晴时万物明净的景象,比喻太平清明的政治局面,也比喻开阔的胸襟和心地。

D.泾渭分明,泾河之水流入渭河时清浊不混来比喻界限清楚或是非分明,也用来比喻人品的清浊,或比喻对待同一事物表现出来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

4.B。

A 搭配不当,删去“和先进的战斗机”,或者改为“至今仍未能研制出先进的战斗机和发展出完善的国防工业”。

C.成分残缺,“除了”前面应该加“中国民众”,因为前面一句话的主语是“中国民众的神经”,与后面不同,后面的主语不可省略。

D.关联词位置错误,把“一旦”放在“中国”前面。

5.A。

B最后的两个问句是连续问,所以应该吧最后一个逗号改为问号。

C句号应改放在引号的外面。

D第一个逗号改为顿号。

6.C。

觉民那里表述错误,应该是觉新。

觉新一开始不同意觉慧出走,但后来还是决定暗中帮助弟弟觉慧,帮他筹集了路费。

7.D。

无中生有,原文讲的是“多元文明的繁荣的出现和确立,是人类进化到更高阶段的一个重要标志。

”8.C。

A项张冠李戴,原文是“中华文明的发展史从一个侧面看来就是民族融合的历史”,主语应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史”。

B项时间范围错误“一直”应该改为“一段时间内”,原文在第二段第三行“西方文明从明代末年开始传入中国,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还只是对传统的中华文明的局部补充”。

D项“可能”错误,原文是肯定语气,在第五段说“交融之后出现的人类文明仍然是千姿百态,我们的世界仍然是异彩纷呈”。

2013年高考安徽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2013年高考安徽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2013年高考安徽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第Ⅰ卷(阅读题,共66分)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科学所研究的是那些被认为是独立于研究者个人而存在的关系。

这也适用于把人本身作为研究对象的科学。

科学陈述的对象还可以是我们自己创造出来的概念,像在数学中就是那样。

我们不一定要假设这种概念是同外在世界里的任何客体相对应的。

但是,一切科学陈述和科学定律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它们是“真的或者假的”(适当的或者不适当的)。

粗略地说来,我们对它们的反应是“是”或者是“否”。

科学的思维方式还有另一个特征。

它为建立它的贯彻一致的体系所用到的概念是不表达什么感情的。

对于科学家,只有“存在”而没有什么愿望,没有什么价值,没有善,没有恶;也没有什么目标。

只要我们逗留在科学本身的领域里,我们就决不会碰到像“你不可说谎”这样一类的句子。

追求真理的科学家,他内心受到像清教徒一样的那种约束:他不能任性或感情用事。

附带地说,这个特点是慢慢发展起来的,而且是现代西方思想所特有的。

由此看来,好像逻辑思维同伦理毫不相干。

关于事实和关系的科学陈述,固然不能产生伦理的准则,但是逻辑思维和经验知识却能够使伦理准则合乎理性,并且联贯一致。

如果我们能对某些基本的伦理命题取得一致,那么,只要最初的前提叙述得足够严谨,别的伦理命题就都能由它们推导出来。

这样的伦理前提在伦理学中的作用,正像公理在数学中的作用一样。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根本不会觉得提出“为什么我们不该说谎?”这类问题是无意义的。

我们所以觉得这类问题是有意义的,是因为在所有这类问题的讨论中,某些伦理前提被默认为是理所当然的。

于是,只要我们成功地把这条伦理准则追溯到这些基本前提,我们就感到满意。

在关于说谎这个例子中,这种追溯的过程也许是这样的:说谎破坏了对别人的讲话的信任。

而没有这种信任,社会合作就不可能,或者至少很困难。

但是要使人类生活成为可能,并且过得去,这样的合作就是不可缺少的。

这意味着,从“你不可说谎”这条准则可追溯到这样的要求:“人类的生活应当受到保护”和“苦痛和悲伤应当尽可能减少”。

2013届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安徽省六校教育研究会2013届高三上学期素质测试语文试题

2013届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安徽省六校教育研究会2013届高三上学期素质测试语文试题

安徽省六校教育研究会2013届高三上学期素质测试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第Ⅰ卷(阅读题共66分)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饮食作为文化的载体,不仅内含着这个民族的文化精神与特征,而且也述说和传达着该民族的文化传统。

中国饮食与中华文化结合而形成中国特色的“美食”文化。

中国饮食在其发展过程中接受了多少外来食物或饮食方式的影响,但从中人们可以发现一个十分重要的文化现象,即中华饮食文化体现极强的包容性和同化力。

中华饮食一方面吸纳和消化这些外来食品食物的加盟,另一方面又使之统一在中华饮食文化多元化的体系格局中,特别是在这种统一和多元化的建构中使外来的食物成分合理地转变为本土化的内容,在跨文化的组构中完成其本土化的演变。

中国饮食起于中国古代社会生成的农耕文明,因此,北方形成了以小麦为主料的“面食”,南方则因“水文化”的关系演绎为“鱼米之乡”。

而这种历史形成的生活方式,尽管在后来的物质高度发达与饮食水平大幅提升的状态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中国饮食最根本的“本土性”的民族本位的生存特质却仍然以不同形式而存在,且构成了中国饮食文化体系最为坚实的基础。

走遍世界任何一个中国风格的餐馆与酒店,但凡选择“中式餐饮”,上述所有中国“本土化”的饮食要素一定是不可或缺的,只有中国本土饮食原料与中国厨艺的有机结合,才能真正品尝到中国美食的滋味,感悟到中国饮食文化的内在神韵。

从民族饮食文化史的角度察析,中国饮食一面大量吸收了外来食物的品种,另一面又始终保持民族风格与特性不变,这种文化稳定性,究其实质,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中国饮食在引进、移植、培养外来食物的过程中,一是“接受”,二是“消融”。

引进接受是前提,消融改造是目的。

如中国化的“寿诞”庆典,也出现了许多西方文化元素。

传统的寿桃演变为西式的蛋糕,但人们口中的祝词却仍然是中国式的“寿比南山”、“福如东海”,西方的元素经过本土化的改造,不仅没有让人产生悖离传统的陌生感,反而给人以更为贴近现实、更具现代意义的新鲜感受。

【VIP专享】安徽淮南一中六安一中颍上一中蒙城一中2013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及评分标准

【VIP专享】安徽淮南一中六安一中颍上一中蒙城一中2013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及评分标准

2013届高三“四校”联考第一次考试语文试题(四校:安徽淮南一中、六安一中、颍上一中、蒙城一中)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所有答案均要答在答题卷上,否则无效。

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卷。

第Ⅰ卷(阅读题共66分)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学书写要坚守核心价值观如今,文学书写面临多元选择,诸如生态文学、女性文学、大众文学、网络文学等,多元文化视野的拓展在更新文学创作题材的同时,也冲击了文学作品对传统价值观的坚守。

商业化浪潮下,文学已经不可避免地染上了商品的属性。

利益的驱动,使作家的书写与读者的选择都更直接地指向功利。

直接的功利主义必然带来思维的简单粗放。

当下文学创作如何以一种更为有力的姿态引导读者的价值选择,从现象解读回归人性反思,从肤浅功利走向深层因果,核心价值观仍然要成为作家书写的题中应有之义。

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历代知识分子的不变诉求。

从孔子的“士志于道”,到孟子的“养浩然之气”,再到汉末陈蕃的“澄清天下之志”,宋代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中国历代知识分子都把道义、民生作为自己的双重价值旨归。

思想层面的理性追求与现实层面的民生担当,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士大夫双重的文化人格:一方面追求先进的科学文化思想,崇尚理性,有坚贞气节,凛然傲骨;另一方面又心系民生,渴望建功立业,九死而未悔。

正是这种理性与现实相交织的双重情怀,延续了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

这一传统到了近代五四时期虽有所改变,知识分子对道义的追求演变为对科学、民主的向往,民生的担当转变为救亡、启蒙的责任,但是理性与现实的双重关怀是不变的。

到了当下,现代性的转变,带来了更高层面对科学理性的追寻,现实民生问题凸显为更深层面的人性道德反思。

知识分子的双重关怀仍然不离不弃,既代表最先进的科技水平、思想文化方向,又心系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成为社会前进的核心动力。

安徽省六安市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卷

安徽省六安市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卷

安徽省六安市2013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卷第Ⅰ卷一、语言文字应用(共3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完全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A.勾结/勾当囤积/粮囤渐染/西风东渐B.辟邪/复辟下载/载重起哄/一哄而散C.颠簸/簸箕漂染/漂浮闷热/闷闷不乐D.揣测/挣揣牌坊/坊间抹脸/转弯抹角2.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A.翌(yì)日入殓(liàn)亲昵(nì)大雨滂(pāng)沱B.脚踝(huán)樵(qiáo)夫女娲(wō)运用脑髓(suǐ)C.愤懑(mèn)脂(zhǐ)肪鞭挞(tà)单枪匹(pǐ)马D.憎(zēng)恨胆怯(qiè)发怔(zhēng)得鱼忘筌(quán)3.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A.他历经坎坷,饱经沧桑,70多年的酸甜苦辣,大致反映在他等身的著作中,可惜,直到晚年,他的一系列煌煌巨著才相继问世。

B.一支弯曲的木橹,在水面上悠然搅动,倒映在水中的石桥、楼屋,都被这不慌不忙的木橹搅碎,碎成斑斓的光点,犹如在风中漾动的一匹长长的彩绸,没有人能描绘它朦胧眩目的花纹……C.我瘦削的手指刚刚抵住磨砂玻璃光滑的表面,就听到楼下传来熟稔的咳嗽和喷嚏声,父亲能够把他的咳嗽和喷嚏弄得震耳欲聋,这曾经是我们一家人谈笑的话题。

D.《生命中的那个夏天》没有长篇累牍、谍谍不休的说教,却让少年幡然醒悟,意识到只有努力创造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生命中的那个夏天,少年铭记于心。

4.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A 振辐布置跻身穷兵黩武B 沉湎厮打安祥忧柔寡断C 重叠影碟肄业绿树成荫D 装璜胁从气概无微不至5.依次填入横线上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3分)①边境再度发生恶性袭击事件,A国总理决定推迟对邻国的工作访问,以便着手处理地区局势问题。

②他不决地伫立着,缓缓环顾四周的房屋和院中的景物。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试题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与解析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试题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与解析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试题语文(一)衡水中学调研卷安徽专用(一)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共66分)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时代呼唤诗歌的担当谢冕写诗的人多,作品更多,频繁举行的研讨会和首发式、层出不穷的诗集和诗刊、名目繁多的评奖和层次不同的诗歌节,在中国文艺界,诗歌可谓夺人耳目。

令人惊异的是,面对诗歌的这种局面,除了那些写诗的人在那里自我欣赏,在诗人圈子以外,却是赞誉之声甚少而不满的言谈居多。

上世纪90年代以后,诗歌创作的确存在一些盲点,一些误区。

数量多、产量大并不等于质量高、影响深远,热闹并不等于繁荣。

我们在造就了丰富的同时,也造就了贫乏。

因此,我一直强调:慎言繁荣。

首先,个人化取代群体意识,的确恢复了诗人主体的自由属性,从而使诗人的自我表现成为一种常态。

诗歌创作的个人化无疑是对诗歌性质和规律的再确认。

它象征着历经曲折之后的诗学认知的进步。

诗人的自我省悟和内心开发没有过错,但是当这种倾向成为非此不可的潮流,其流弊就是显而易见的。

诗歌个人化的成果确实被滥用并极端化了,它使一些诗人误以为诗歌的职责只在于表达个人内心的碎片,甚至形成了内心与外界的阻隔以至“短路”:相当多的诗歌忘却自身以外的世界,而只沉迷于自说自话,诗歌于是成为仅仅表现个人私语与梦呓的专用形式。

其次,新诗建立之后对于诗的音乐性与节奏感的忽视乃至取消,这已是一个历史陈案,松散而直白的语言荡涤了诗歌本有的意趣与韵味。

后朦胧诗时代对口语化的片面提倡,加速了诗歌的语言平面化与粗鄙倾向,诗歌创作中充斥着“今天我去找你,你妈说你不在”之类的所谓诗句,把新诗仅存的一点诗意剥夺殆尽,人们有理由怀念并呼吁本来属于诗的那些优美的语言、高雅的意境、悠长的韵味,以及鲜明的节奏,这些诗的基本属性的回归,的确,诗歌写作从来都是一种个人的行为。

尊重这种写作的独特性,是维护诗的神圣感的最起码的准则。

高考卷文档

高考卷文档

安徽省2013届高三高考模拟卷一.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兑现不修边幅标识(zhì) 敷衍塞(sè)责B.保贵五体投地戏谑(xuè) 叱咤(chà)风云C.鼎盛不记前嫌揣度(duó) 麻痹(pì)大意D.防范一蹋糊涂炫(xuán)耀锒(láng)铛入狱2.将下列词语依次填入各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是()① 有些企业在《劳动合同法》实施以前,开始着手解除那些工龄即将满十年的员工的劳动合同,以未来的经济补偿风险。

② 华天饮食服务公司由于狠抓管理,杜绝铺张浪费,三个月下来,仅办公经费一项就了五十万元。

③ 北京市知名食品企业与北京食品研究所,历时近两年,研发了200多个样品,从中出第一“新北京特产”。

A. 规避结余遴选B. 回避节余遴选C. 规避节余筛选D. 回避结余筛选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 天色渐渐暗下来,街道两旁的大红灯笼、气死风灯、走马灯……纷纷亮起,街市上灯火阑珊、游人如织,夜幕下的都市美艳绝伦。

B. 记者注意到,在解释“和谐世界”这一理念时,李肇星引经据典,多次举起随身携带的《联合国宪章》宣读其中的内容。

C.在中华民族园,身着盛装的傣族姑娘一边跳着傣族舞,一边向人们泼水致意,在场的观众纷纷拍手称快。

D. 欧洲中央银行总裁特里谢呼吁,应对金融海啸不分国界,各国唯有放下成见,一团和气,共同面对金融危机,才能够渡过难关。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资本经济之所以一定会带来金融泡沫的原因,是因为在现代市场经济中,资本的运作一部分来自企业产品销售的收入,而另一部分则来自信贷,这两部分都有其不确定性。

B. 中国政府已与包括美国、意大利、印度、希腊等多个国家签署了防止盗窃、盗掘和走私文物的双边协议,共同致力于促进文物返还的国际合作。

安徽省六安一中2013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

安徽省六安一中2013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

六安一中2013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第I卷阅读题(共6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舜文化①《尚书》云:‚德自舜明。

‛《史记》载:‚天下明德皆自虞帝(虞舜)始。

‛舜帝是‚德‛的化身,简言之,舜文化就是舜帝身体力行所创造的道德文化,它是一种原生性的道德本体文化。

因此,舜帝是中国道德文化的鼻祖。

②舜所处的时代,是中国社会发展的转折时期。

在这个时期,东夷集团与华夏集团的融合已经完成,亦即炎、黄民族的融合已经完成,在部落联盟的体制沿袭了数千年后,国家已经初步形成;作为个体的人,也已经进入了由部落联盟——诸侯国组合起来的‚古国‛大社会。

因此,在社会生产之中,需要有一种不同于以往的关系和双方都能接受和遵守的准则,才能维护诸侯国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团结与和谐。

作为诸侯国联盟首领的舜,正是适应了这一社会发展的需要,身体力行地创造、想方设法地推行了这些准则,并使整个社会都遵守这个‚道德‛规范,成为人类由文明产生阶段进入文明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志。

③文化的发展具有历史的继承性。

我们说孔子是儒文化的创始人,然而,孔子的功绩在于集文化之大成;儒家文化实际上只是孔子对舜文化的继承和弘扬;纵使是儒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仁‛,也只是孔子在总结商周文化基础之上的画龙点睛。

儒学三重道德——人伦道德、社会道德、宇宙道德的源头来自于舜帝的道德文化。

楚简中的《唐虞之道》写道:‚爱亲忘贤,仁而未义也;尊贤遗亲,义而未仁也……爱亲尊贤,虞舜其人也。

‛由此可以证实,儒家三重道德的基本构架就是发轫于舜帝所创建的道德文化。

④各民族的文化都以本民族的特有形式发展起来,形成本民族的传统。

舜文化产生在炎、黄民族融合之后,所以,它代表的是炎黄子孙的共同利益,这也是舜文化得以继承和不断弘扬的原因。

舜帝虽然居‚三皇五帝‛之末,但是,舜帝开创了‚德治‛文明的崭新时代,具有里程碑的作用和历史意义。

⑤以农耕文化为内涵的炎帝文化,以政体文化为内涵的黄帝文化,以道德文化为内涵的舜帝文化,这是中华文化的三块里程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安一中2013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第I卷阅读题(共6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舜文化①《尚书》云:‚德自舜明。

‛《史记》载:‚天下明德皆自虞帝(虞舜)始。

‛舜帝是‚德‛的化身,简言之,舜文化就是舜帝身体力行所创造的道德文化,它是一种原生性的道德本体文化。

因此,舜帝是中国道德文化的鼻祖。

②舜所处的时代,是中国社会发展的转折时期。

在这个时期,东夷集团与华夏集团的融合已经完成,亦即炎、黄民族的融合已经完成,在部落联盟的体制沿袭了数千年后,国家已经初步形成;作为个体的人,也已经进入了由部落联盟——诸侯国组合起来的‚古国‛大社会。

因此,在社会生产之中,需要有一种不同于以往的关系和双方都能接受和遵守的准则,才能维护诸侯国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团结与和谐。

作为诸侯国联盟首领的舜,正是适应了这一社会发展的需要,身体力行地创造、想方设法地推行了这些准则,并使整个社会都遵守这个‚道德‛规范,成为人类由文明产生阶段进入文明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志。

③文化的发展具有历史的继承性。

我们说孔子是儒文化的创始人,然而,孔子的功绩在于集文化之大成;儒家文化实际上只是孔子对舜文化的继承和弘扬;纵使是儒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仁‛,也只是孔子在总结商周文化基础之上的画龙点睛。

儒学三重道德——人伦道德、社会道德、宇宙道德的源头来自于舜帝的道德文化。

楚简中的《唐虞之道》写道:‚爱亲忘贤,仁而未义也;尊贤遗亲,义而未仁也……爱亲尊贤,虞舜其人也。

‛由此可以证实,儒家三重道德的基本构架就是发轫于舜帝所创建的道德文化。

④各民族的文化都以本民族的特有形式发展起来,形成本民族的传统。

舜文化产生在炎、黄民族融合之后,所以,它代表的是炎黄子孙的共同利益,这也是舜文化得以继承和不断弘扬的原因。

舜帝虽然居‚三皇五帝‛之末,但是,舜帝开创了‚德治‛文明的崭新时代,具有里程碑的作用和历史意义。

⑤以农耕文化为内涵的炎帝文化,以政体文化为内涵的黄帝文化,以道德文化为内涵的舜帝文化,这是中华文化的三块里程碑。

农耕文化、政体文化、道德文化是中华远古文化的源头。

又特别以舜文化为博大精深,它涵盖了社会、自然两大学科,其内容包括了政治、经济、军事、教育、文艺、民族关系等各个领域。

舜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的源头。

唐代著名思想家韩愈在他的《原道》一文中梳理儒家的传授关系时说,是‚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

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以是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

孔孟传之于后人。

⑥中华传统文化之根脉是舜文化。

舜文化是儒家道德价值之根脉。

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舜文化这个道德文化的源头,就不可能使中华民族保持强大的国家凝聚力和民族亲和力;没有舜文化的润泽,就不可能培养出国民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没有舜文化的熏陶,就不可能造就出以国家强盛民族兴旺为己任的一批又一批国家精英。

1、下面对“舜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舜文化是炎、黄民族融合进程中产生的具有原生性特征的道德文化。

B.舜文化是在社会转型期为适应社会发展由当时的舜帝创造的文化。

C.舜文化是中华民族由文明产生的阶段进入文明发展阶段的标志。

D.舜文化以道德文化为内涵,它涵盖了社会、自然两大学科。

2、对文中“舜文化是以儒文化为核心的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的源头”一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舜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的源头。

B.儒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的核心。

C.儒家文化脱胎于舜帝所创造的舜文化。

D.儒家文化是舜帝创造的舜文化的核心。

3、下面对文意的分析和概括,正确一项是()A.舜文化是为了适应诸侯国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团结而应运而生的和谐文化。

B.舜文化得以继承并且发扬光大,其原因是它代表了炎黄子孙的共同利益。

C.农耕文化、政体文化、道德文化是中华远古文化的源头,其中道德文化最重要。

D.舜文化的滋养和润泽是中华民族自古至今保持国家强大凝聚力的根本保证。

二、古代诗文阅读(32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韦思谦,郑州阳武人也。

本名仁约,字思谦,以音类则天父讳,故称字焉。

其先自京兆南徙,家.于襄阳。

举进士,累补应城令,岁余调选。

思谦在官,坐公事微殿①,旧制多未叙进。

吏部尚书高季辅曰:‚自居选部,今始得此一人,岂以小疵而弃大德。

‛擢授监察御史,由是知名。

尝谓人曰:‚御史出都,若不动摇山岳,震慑州县,诚旷职耳。

‛时中书令褚遂良贱市中书译语人②地,思谦奏劾其事,遂良左授同州刺史。

及遂良复用,思谦不得进,出为清水令。

谓人曰:‚吾狂鄙之性,假以雄权,触机便发,固宜为身灾也。

大丈夫当正色之地,必明曰张胆以报国恩,终不能为碌碌之臣保妻子..耳。

‛左肃机皇甫公义检校沛王府长史,引思谦为同府仓曹,谓思谦曰:‚公岂池中之物,屈公为数旬之客,以望此府耳。

‛累迁右司郎中。

永淳初,历尚书左丞、御史大夫。

时武候将军田仁会与侍御史张仁祎不协,而诬奏之。

高宗临轩问仁祎,仁祎惶惧,应对失次。

思谦历阶而进曰:‚臣与仁祎连曹,颇知事由。

仁祎懦而不能自理。

若仁会眩惑圣聪,致仁祎非常之罪,即臣亦事君不尽矣。

请专对其状。

‛辞辩纵横,音旨明畅,高宗深纳之。

思谦在宪司,每见王公,未尝行拜礼。

或劝之,答曰:‚雕鹗鹰鹯,岂众禽之偶,奈何设拜以狎之?且耳目之官,固当独立也。

‛初拜.左丞,奏曰:‚陛下为官择人,非其人则阙。

今不惜美锦,令臣制之,此陛下知臣之深,亦微臣尽命之秋。

‛振.举纲目,朝廷肃然。

则天临朝,转宗正卿,会官名改易,改为司属卿。

光宅元年,分臵左、右肃政台,复以思谦为右肃政大夫。

大夫旧与御史抗礼,思谦独坐受其拜。

或以为辞,思谦曰:‚国家班列,自有差等,奈何以姑息为事耶?‛垂拱初,赐爵博昌县男,迁凤阁鸾台三品。

二年,代苏良嗣为纳言。

三年,上表告老请致仕,许之,仍加太中大夫。

永昌元年九月,卒于家,赠幽州都督。

(节选自《旧唐书》卷八十八)[注]①微殿:末等。

②译语人:翻译官。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家.于襄阳家:定居B.初拜.左丞拜:拜谒C.终不能为碌碌之臣保妻子..耳妻子:妻子儿女D.振.举纲目振:整顿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韦思谦“狂鄙之性”的—组是(3分)()①御史出都,若不动摇山岳,震慑州县,诚旷职耳②大丈夫当正色之地,必明目张胆以报国恩③思谦在宪司,每见王公,未尝行拜礼④雕鹗鹰鹯,岂众禽之偶,奈何设拜以狎之⑤此陛下知臣之深,亦微臣尽命之秋⑥大夫旧与御史抗礼,思谦独坐受其拜A.①③⑤B.②④⑤C.①③⑥D.②④⑥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韦思谦弹劾褚遂良贱买他人土地,致使褚遂良被贬。

后褚遂良复用,韦思谦受压制外调。

B.韦思谦因公事考核位居末等,按旧制不能被提拔,但因有大德而被吏部尚书破格提拔。

C.田仁会与侍御史张仁祎不和而诬陷仁祎,仁祎懦弱,韦思谦出手相助,使仁祎没有获罪。

D.韦思谦为人公正有主见,忠于朝廷,认为做事不能无原则,受到多位皇帝的信任和器重。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自居选部,今始得此一人,岂以小疵而弃大德。

(4分)译文:(2)公岂池中之物,屈公为数旬之客,以望此府耳。

(3分)译文:(3)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3分)译文:(二)古代诗歌阅读(8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淇上送赵仙舟王维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

祖帐已伤离,荒城复愁入。

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

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

8、请用几个词语概括诗人所经历的情感阶段,诗人在表达感情时使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选择一种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4分)答:9、本诗最后一句在《唐文粹》中是“望君空伫立”,你认为是“犹”字好,还是“空”字好?为什么?(4分)答:(三)名篇名句默写。

(6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甲、乙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都答,则按甲题给分)甲: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1),(2)。

(3),(4);(5),(6)。

(王勃《滕王阁序》)乙:(1)扪参历井仰胁息,。

(李白《蜀道难》)(2),巫山巫峡气萧森。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3),;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劝学》)(4)诵明月之诗,。

(苏轼《赤壁赋》)(5),并怡然自乐。

(陶渊明《桃花源记》)(6)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辛弃疾《水龙吟》)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清名梁晓声①倘非子诚之缘故,我断不会识得徐阿婆的。

②子诚是我学生,他的家,在西南某山区的茶村。

今年清明后,他有几天假,约我去他的老家玩。

我总听他说那里风光旖旎,经不住动员,成行。

③斯时茶村,远近山廓,美仑多姿。

树、竹、茶垅,浑然而不失层次,绿如滴翠。

④翌日傍晚,我见到了徐阿婆。

⑤那会儿茶农们都背着竹篓或拎着塑料袋子前往茶站交茶。

一路皆五六十岁男女,络绎不绝。

子诚与一老妪驻足交谈。

我见那老妪,一米六七、八的个子,腰板挺直,满头白发,不矜而庄。

⑥老妪离去,我问子诚她的岁数。

⑦‚八十三了。

‛⑧‚八十三还采茶?!‛⑨我不禁向那老妪背影望去,钦佩之。

⑩子诚告诉我——解放前,老人家是出了名的美人儿。

及嫁龄,镇上乃至县里的富户争娶,或为儿子,或欲纳妾;皆拒,嫁给了镇上一名小学教师。

后来,丈夫因为成分问题,回村务农。

然知识化了的男人,比不上普通农民那么能耐得住山村的寂寞生活,每年清明前,换长衫游走于各村‚说春‛。

当年当地,农村人大抵文盲,连黄历也看不懂的。

她丈夫有超强记忆,一部黄历倒背如流。

‚说春‛就是按照黄历的记载,预告一些节气与所谓凶吉日的关系而已。

但一般告诉,则不能算是‚说春‛。

‚说春人‛之‚说春‛,基本上是以唱代说。

不仅要记忆好,还要嗓子好。

她的丈夫嗓子也好。

还有另一本事,便是脱口成秀。

‚说‛得兴浓,别人随意指点什么,意能说什么唱出一套套合辙押韵的掌故来,百难不倒,像是现今的‚R&P歌手‛。

于是,使人们开心之余,自己也获得一碗小米。

在人们,那是享受了娱乐的回报。

在他自己,是一种个人价值体现的满足。

所谓与人乐乐,其乐无穷。

不久农村开展‚破除迷信‛运动,原本皆大开心之事,遂成罪过。

丈夫进了学习班,‚说春人娘子‛一急之下,将他们的家卖到了仅剩自已穿着的一身衣服的地步,买了两袋小米,用竹篓一袋一袋背着,挨家挨户一碗碗地还。

乡亲们过意不去,都批评她未免太过认真。

她却说——我丈夫是‚学知人,我是‘学知人’的妻子。

对我们,清名重要。

若失清名,家便也没什么要紧了。

理解我的,就请将小米收回了吧!……‛11我问:‚现在她家状况如何?为什么还让八十三岁的老人家采茶卖茶呢?‛12子诚说:‚阿婆得子晚,六十几岁时,三十几岁的独生儿子病故了。

媳妇改嫁,带着孙子远走高飞,早已断了音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