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鸢读后感4000字

合集下载

北鸢读后感

北鸢读后感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服务,优质的文档,谢谢阅读/双击去除北鸢读后感北鸢读后感(一)书的扉页,写着:"谨以此书献给我的祖父葛康俞教授".据说,这本写了七年的小说,是以他的祖父为原型创作的。

读到扉页这一句,我想起了自己的爷爷,自己的家世。

爷爷死了,虽然很怀念,却只能凭空怀念,并没有什么实物和实际动作。

葛亮为自己爷爷,调查、走访、追溯、考证,七年写了40多万字,深感敬佩。

不是说写七年,写40万字就值得敬佩,这种敬佩是未开始看此书,就油然而生的敬佩。

这种敬佩来自于作者写此书的初心——他的家世。

小说家有很多,比葛亮优秀的小说家也有很多,但是我却没见过哪个作家,以自己的家庭、家世为出发点写小说。

我以为这会是一部家庭的历史记录。

不知道这其中与事实的重合有多少,读下来却感觉是一部实实在在的虚构小说。

这是一部以民国为背景的历史小说,却没有太多与那个时代深刻相关的直接描写。

就连抗日战争,也被这个祖籍南京的作者,一笔带过,寥寥几字而已。

可以说,小说几乎架空了民国的历史。

《北鸢》是一部更接近于纪传体的半架空小说,人物一个个地写、事情一件件地写,然后用"鸢"这个意象,将这些人、事,串联成不同的命运。

这部小说,更关心的是个人命运,确切地说,是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命运。

这部小说,虚构的成分大一点。

葛亮没有直写历史,即便是日本投降这样的大事,他也只写了四个字"日本投降",然后就带过了。

整部小说,他写得最多的是,个人怎么样,这个家庭怎么样,他们之间是怎么运作的。

这是一部民国民间文化的小说,不是一部历史小说。

人类生活的变迁,从来都是用文字、文学来记录的,文字也理应承担这样的责任。

同样,从个人的角度,自己家庭、家世的变迁,也当记录下来。

人走得再远、飞得再高,也是从自己家庭那一小方天地起步的。

更多的时候,家谱这种特殊的文字形式,承载着记录家庭命运的责任。

然而却在越来越现代的生活中,家谱逐渐被忘却、废止,也没有更新的形式替代。

《北鸢》读书心得

《北鸢》读书心得

《北鸢》读书心得
《北鸢》是一本非常震撼人心的小说。

它以真实的历史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关于家族、爱情、背叛和成长的故事。

我读完这本小说后,感慨良多。

首先,小说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

主人公叶白
夜是一个坚强而勇敢的女孩,她在家族的压迫下,不断地挣扎着寻找自己的目标和价值。

她经历了无数次的背叛和痛苦,但从未放弃对自由和幸福的追求。

这让我想到了
人生中的挫折和困境,我们都会经历这些,但关键在于如何应对和抵抗。

其次,小说揭示了历史的残酷与荒谬。

小说的背景是一个动荡的时期,家族之间的斗
争和政治阴谋无处不在。

作者的笔力非常精彩,通过小说中的角色和情节,深入探讨
了人性中的黑暗和善良。

我感到非常震惊和绝望,同时也对历史产生了更深的理解和
反思。

最后,小说中的爱情故事令人感动而又心碎。

主人公叶白夜和她的爱人刘泠尘之间的
爱情线非常动人。

他们相互扶持,共同努力,最终寻找到了彼此的幸福。

但他们的爱
情却被家族和政治破坏,他们被迫选择分离。

这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爱情的宝贵和脆弱。

总之,读完《北鸢》给了我很多思考和启发。

它让我重新审视了人性、历史和爱情。

这本小说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对人类经验的深刻剖析。

我相信这本书将
会持久地影响着我,并激励我不断探索和成长。

葛亮北鸢读后感6篇

葛亮北鸢读后感6篇

葛亮北鸢读后感6篇《北鸢》读后感(1):匠气占领的所谓巨著就是在豆瓣上看了推荐所以借了同学的来看,期望值还挺高的,毕竟已经有那么多头衔在前面了,书的包装也确实过得去。

然而刚开始看就觉得无趣,想着再看看吧,诶确实还不错,情节有吸引人的地方。

但从开头到现在一个始终不变的感觉就是--能好好说话吗?不知是作者本性使然或是别的原因,整体的措辞遣句真的太雕琢了,一种显而易见的匠气。

随时掉落的书袋让人头大,并且有一些地方用的并不准确,一些民国时代的风俗特点也不对味。

如果没有反复出现的军阀、租界等,完全感觉不到这是一个发生在民国时代的故事。

如果这种书也能成为什么“十大华文小说”之类,中国的当代文学是不是没救了。

其他的好作家得多心寒。

作者在书前有留下自己的邮箱,想来也是愿意接受意见的,在这里希望作者还是能多看一些大家之作,如何自然流畅地营造出符合时代背景的氛围,而不是全靠炼字。

书中有些意象用的很含糊,给人一种“作者你是不是也不知道啊”的感觉。

总之,评分超过八分我是非常引以为怪的。

《北鸢》读后感(2):【自序】时间煮海(葛亮)这本小说关乎民国,收束于上世纪中叶。

祖父在遗著《据几曾看》中评郭熙的《早春图》,曰“动静一源,往复无际”。

引自《华严经》。

如今看来,多半也是自喻。

那个时代的空阔与丰盛,有很大的包容。

于个人的动静之辩,则如飞鸟击空,断水无痕。

大约太早参透“用大”之道,深知人于世间的微渺,祖父一生与时代不即不离。

由杭州国立艺专时期至中央大学教授任上,确乎“往复无际”。

其最为重要的著作于一九四零年代撰成,始自少年时舅父陈独秀的濡染,“予自北平舅氏归,乃知书画有益,可以乐吾生也。

”这几乎为他此后的人生定下了基调。

然而,舅父前半生的开阖,却也让他深对这世界抱有谨慎。

晚年的陈独秀,隐居四川江津鹤山坪。

虽至迟暮,依稀仍有气盛之意,书赠小诗予祖父:“何处乡关感乱离,蜀江如几好栖迟。

相逢须发垂垂老,且喜疏狂性未移。

”不久后,这位舅父溘然去世,为生前的不甘,画上了一个凄怆的句点。

北鸢的读后感

北鸢的读后感

北鸢的读后感北鸢是一本让人读后感触动的小说,它描绘了一段发生在北方小城的故事。

通过北鸢这个角色,作者展示了一个普通人的生活轨迹,以及对自我的探索和成长。

在故事中,北鸢面临了各种挫折和磨难,但通过坚持自己的价值观和努力奋斗,最终取得了成功。

在这篇读后感中,我想谈谈我对北鸢这个角色以及小说整体的一些观点和感悟。

北鸢作为小说的主人公,他勇敢地面对自己的困境,并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

他来自一个普通的家庭,父母都是普通工人,在北方小城里过着平凡的生活。

他的成绩一直不是很出色,但他有一颗追求卓越的心。

在人生的路上,他屡遭挫折,但他从未放弃,始终坚守着自己内心的梦想。

这种奋斗不屈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

小说中,北鸢的成长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他在学校里遇到了许多挑战和困难,但他从未止步不前。

他不仅积极参加各种课外活动,还通过自己的努力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

在社团活动中,他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一起努力探索自己的兴趣,并共同成长。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的成长经历,也令我感受到成长的酸甜苦辣。

在北鸢的成长道路上,他遇到了许多人物。

其中,我最喜欢的人物是北鸢的导师李先生。

李先生是一位非常富有智慧和耐心的老师,他不仅在学业上给予北鸢很多帮助,还在人生道路上给予他指导和鼓励。

李先生教给北鸢的不仅是知识,更是对人生的思考和价值观的塑造。

他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在成长的道路上,我们需要有一个引路人,他们可以给我们指引方向,帮助我们走过坎坷。

北鸢这个小说给我最深的启示是:坚持梦想,努力奋斗。

无论我们面对多大的困难和挫折,都要坚信自己的价值,永不放弃。

就像北鸢一样,他虽然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但他的人生轨迹却是不平凡的。

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坚持,他成功地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这个故事鼓舞着我,在自己面对挫折时,我要学会勇敢面对,找到出路,实现自己的价值。

通过阅读北鸢这本小说,我学到了很多。

它让我看到了坚持的力量,也启发了我对人生的思考。

【读后感】《北鸢》读后感

【读后感】《北鸢》读后感

【读后感】《北鸢》读后感《<北鸢>读后感》读完葛亮的《北鸢》,心里像是被塞进了一团乱麻,千头万绪,却又不知从何说起。

这感觉就像是在一个静谧的午后,偶遇了一位许久未见的老友,明明有一肚子的话,却在开口的瞬间,化作了一声轻轻的叹息。

《北鸢》这本书,就像是一幅缓缓展开的历史长卷,把民国时期的动荡与繁华、悲欢与离合,都细腻地描绘了出来。

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每个人都像是飘摇在风雨中的风筝,命运的线看似握在自己手中,却又被时代的大风肆意摆弄。

书中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主人公卢文笙的成长历程。

他从一个懵懂无知的少年,逐渐在乱世的磨砺中变得坚韧和成熟。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小时候的一段经历。

那时候,我大概也就十来岁,正处于天不怕地不怕的年纪。

暑假的时候,父母把我送到了乡下的奶奶家。

奶奶家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里,四周都是连绵起伏的青山,还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从村前流过。

刚到奶奶家的时候,我就像一匹脱缰的小野马,整天在村子里疯跑。

不是上树摘果子,就是下河摸鱼虾,玩得不亦乐乎。

直到有一天,我突发奇想,想要独自一人去爬村子后面的那座高山。

那座山在我的眼里,就像是一个神秘的巨人,吸引着我去探索它的秘密。

我没有告诉奶奶我的计划,一大早就偷偷地出发了。

刚开始的时候,山路还比较平坦,我走得很快,心里充满了兴奋和期待。

可是,随着我不断地往上爬,山路变得越来越陡峭,杂草丛生,怪石嶙峋。

我的脚步也渐渐慢了下来,汗水湿透了我的衣服,喘气声在寂静的山林里显得格外响亮。

就在我累得快要放弃的时候,突然听到了一阵“沙沙”的声音。

我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脑子里闪过了各种可怕的念头:是野兽?是坏人?还是传说中的鬼魂?我紧张得不敢动弹,眼睛死死地盯着声音传来的方向。

过了一会儿,一只小松鼠从草丛里窜了出来,跳到了一棵树上,还回头看了我一眼,好像在嘲笑我的胆小。

我松了一口气,同时也觉得自己有点可笑。

继续往上爬,我的腿像灌了铅一样沉重,每走一步都要付出巨大的努力。

《北鸢》读书心得

《北鸢》读书心得

《北鸢》读书心得
《北鸢》是一部由张翎所写的长篇小说,讲述了在中国文化大革命期间的故事。

通过描述主人公北鸢和她的家庭在这个动荡的时期所经历的困境和挑战,作者深入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家庭纷争和社会变革的影响。

读完《北鸢》后,我深受感动,不禁思考了许多问题。

首先,小说中描绘的文化大革命是一个充满暴力和压迫的时期,人们的生活被极端的意识形态所左右,对于个体的发展和自由表达产生了巨大的压力。

北鸢作为一个独立思考的女性,她追求自由和真理的精神感染了我。

她在困境中保持了坚韧和乐观的心态,不仅展现了个体的力量,也唤起了对于自由和平等的追求。

其次,《北鸢》也深入探讨了家庭关系的复杂性。

在故事中,北鸢与家人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鸡飞蛋打,家庭纷争不断。

这反映出家庭在社会变革中所经历的破裂和恢复的过程。

北鸢从一个被动的角色逐渐成长为能够独立思考和追求自己的生活的人,她不断面对家庭的阻碍,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和坚定的意志,这种身份转变和家庭关系的变化让我深思。

最后,《北鸢》也通过描写社会的变革展示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重要时期。

这个时期是一个充满动荡和变革的时期,人们不断追求自由和平等的权利。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经济和文化迅速发展,但我们不能忘记过去所经历的困境和挑战,以及那些为了自由和正义而付出牺牲的人们。

总的来说,《北鸢》是一本引人深思的小说,通过描述个体的成长和家庭的变化,反思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变革的影响。

读完这本书后,我不禁思考了自由、家庭和社会的关系,也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和自由。

《北鸢》读后感

《北鸢》读后感

《北鸢》:历史洪流中的命运挣扎与人性探微《北鸢》是一部令人感慨万分的长篇小说,作者葛亮以其深厚的历史积淀、独特的人物刻画、曲折的情节安排和精湛的写作技巧,成功地为读者展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民国历史画卷。

在这部作品中,我最为关注的是其中的人物形象、作者的观点、情节设置以及写作方法。

首先,人物形象是《北鸢》的一大亮点。

作者葛亮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民国时期社会各阶层的人物,从政客、军阀到寓公、文人、商人和伶人,无不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这些人物并非孤立的,而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复杂而有机的人物网络。

特别是主角卢文笙,他的成长经历、家族背景以及与各色人物的交往,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民国历史的独特视角。

其次,作者葛亮的观点在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他认为,在乱世之中,无论是大家族还是小百姓,都难以摆脱命运的捉弄。

这种观念在作品中得到了深刻的展现,如卢文笙家族的兴衰历程、日寇入侵时举家逃难的场景等,都体现了历史的无常和人生的无奈。

同时,作者也通过人物之间的交往和冲突,表达了对于人性、道德和价值的思考。

在情节设置上,《北鸢》同样表现出色。

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历史背景和人物关系,构建了一个曲折跌宕的故事情节。

无论是家族之间的恩怨纠葛,还是卢文笙个人的成长历程,都充满了戏剧性和张力。

同时,作者还通过情节的推进,逐步揭示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使得故事更加引人入胜。

最后,葛亮的写作方法也值得称赞。

他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如“鸢”这一意象贯穿全文,象征着人物命运的漂浮无着和无法挣脱。

同时,作者还善于运用白描和细腻的心理描写,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立体生动,情节更加引人入胜。

此外,作者还巧妙地融入了历史文化知识,使得作品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还具有历史价值。

总的来说,《北鸢》是一部非常成功的长篇小说,它通过丰富的人物形象、深刻的观点表达、曲折的情节设置和精湛的写作技巧,成功地展现了一幅民国历史的生动画卷。

这部作品不仅让我们对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让我们对人性、道德和价值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

《北鸢》读书心得

《北鸢》读书心得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北鸢》读书心得《北鸢》是一本描写农村生活的小说,作者以真实的笔触展现了农村人民的艰辛和坚韧。

读完这本小说,我深受触动。

这本小说以北鸢村为背景,以小说中的村民为主要人物。

通过对村民的刻画,作者生动地展现了他们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

小说中的村民以农村的传统习俗为生活准则,他们无私奉献,勤劳勇敢。

而在现代化的冲击下,村民们不得不面对生活的变迁以及城市化进程带来的影响。

作者通过对村民们生活经历的描述,让我看到了他们积极向上、乐观向善的一面。

其中一个角色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小兰是一个看似平凡的村妇,但她却充满了智慧和勇气。

她为了改善村里的教育条件,毅然决然地放弃了自己的工作,投身到教育事业中去。

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带动了整个村民的改变,让农村的孩子们有了更好的教育机会。

小兰的事迹感动了我,她用自己的努力改变了命运,让我深感敬佩。

小说还通过对北鸢村的描写,让我看到了农村生活的艰辛。

北鸢村位于山区,地势险峻,交通不便,生活条件比城市差很多。

村民们每天都要早起农活,辛辛苦苦劳作一天才能得到微薄的工资。

然而,他们并没有因此而消沉,他们依然充满了希望,努力向前。

小说中的村民们团结一心,互相帮助,共同面对困难,这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他们的坚韧和勇气。

小说的结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思考。

在现代化的冲击下,北鸢村也面临着转型升级的问题。

一些村民选择了外出打工,追求更好的生活条件。

而另一些村民选择了留在村里,努力打造自己的事业。

这让我思考了农村的发展问题。

农村的发展需要整体的规划和支持,需要政府的政策扶持和农民的自主努力。

只有在这个基础上,农村才能实现全面的发展。

第1页/共2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总的来说,读完《北鸢》,我对农村的生活和农民的奋斗有了更深的了解。

小说通过生动细腻的描写,展示了农村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我为农民们的坚强和勇敢而感到敬佩,也为他们的付出而感到心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鸢读后感4000字葛亮的《北鸢》,是一部以家族史为基础的长篇小说,作者以追溯祖辈祖辈身世,述说家族故事的方式书写近现代历史和家国兴衰。

下面是分享给大家的北鸢读后感2000字,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书的扉页,写着:"谨以此书献给我的祖父葛康俞教授"。

据说,这本写了七年的小说,是以他的祖父为原型创作的,北鸢读后感。

读到扉页这一句,我想起了自己的爷爷,自己的家世。

爷爷死了,虽然很怀念,却只能凭空怀念,并没有什么实物和实际动作。

葛亮为自己爷爷,调查、走访、追溯、考证,七年写了40多万字,深感敬佩。

不是说写七年,写40万字就值得敬佩,这种敬佩是未开始看此书,就油然而生的敬佩。

这种敬佩于作者写此书的初心——他的家世。

小说家有很多,比葛亮优秀的小说家也有很多,但是我却没见过哪个作家,以自己的家庭、家世为出发点写小说。

我以为这会是一部家庭的历史记录。

不知道这其中与事实的重合有多少,读下来却感觉是一部实实在在的虚构小说。

这是一部以民国为背景的历史小说,却没有太多与那个时代深刻相关的直接描写。

就连抗日战争,也被这个祖籍南京的作者,一笔带过,寥寥几字而已。

可以说,小说几乎架空了民国的历史。

《北鸢》是一部更接近于纪传体的半架空小说,人物一个个地写、事情一件件地写,然后用"鸢"这个意象,将这些人、事,串联成不同的命运。

这部小说,更关心的是个人命运,确切地说,是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命运。

这部小说,虚构的成分大一点。

葛亮没有直写历史,即便是日本投降这样的大事,他也只写了四个字"日本投降",然后就带过了。

整部小说,他写得最多的是,个人怎么样,这个家庭怎么样,他们之间是怎么运作的。

这是一部民国民间文化的小说,不是一部历史小说。

人类生活的变迁,从来都是用文字、文学来记录的,文字也理应承担这样的责任。

同样,从个人的角度,自己家庭、家世的变迁,也当记录下来。

人走得再远、飞得再高,也是从自己家庭那一小方天地起步的。

更多的时候,家谱这种特殊的文字形式,承载着记录家庭命运的责任。

然而却在越来越现代的生活中,家谱逐渐被忘却、废止,也没有更新的形式替代。

人情味的寡淡,由此可见一斑。

小说这个文学体裁,不同于诗歌、散文,它的核心是人物。

小说写人物,自然要写人物的吃喝拉撒睡以及精神层面的生活,这就需要写作者对于生活要有深刻的认知和把握。

描写作者自身以外的时代,并且还不是玄幻神魔题材,需要的功力就更深了。

你得知道,这个时代的人,吃什么样的饭、用的什么食材、是怎么烹饪的、用筷子还是勺子吃的;你得知道,这个时代的人,说什么样的话、跟现代人有什么区别、字义有没有变化、音调是否不同;你得知道,这个时代,有什么样的风物、这些风物有什么不同的特点、哪里人跟哪些风物有关;最重要的是,你得知道,这个时代的人,是怎么做事的,是如何思考的。

对于这些,稍微把握差一点,写出来的人物,都不会立体鲜活,会让人觉得虚假、尴尬。

所以葛亮七年的调查考证,难能可贵。

民国距今,不过百年,但是百年内世事变迁太过遽烈,每个家庭都是日新月异。

放到百年的尺度,整个民族的命运,波澜起伏。

所以,《北鸢》这样的小说,不好写。

但葛亮写成了,也写得非常好。

而且,他还很年轻。

想想真是嫉妒。

这部长篇小说,40多万字的容量,逐字认真读完并无障碍。

但要掰开揉碎地讲出其中的滋味来,却很难,笔力不够。

只能按照自己的理解,粗浅地做一番读书笔记。

小说由八个章节构成,除去序跋,加上楔子和尾声,一共十个章回。

但却不是章回体的小说。

"孩子"、"抓周"、"天津"、"寓公"……它有一个个独立的事件、地点、人物构成,更似纪传体。

开头的几篇,让我恍然有一种王家卫电影的感觉。

他的叙述方式很特别,人物之间其实是有对话的,但却没有平时小说中看到的那种对话方式,连冒号和双引号都没有加。

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对话,像是人物自己的叙述,更像是上帝视角的第三人称叙述。

想象一下,王家卫的《东邪西毒》中,张国荣一个人在沙漠中自说自话,故事就在他的述说中推进。

这部《北鸢》就是给人这样的感觉。

《北鸢》的作者葛亮,是一个文学博士。

很年轻,不敢说阅历丰厚。

但是学识的厚度,在当代小说家中,也属于出类拔萃的那部分。

普通人与文学家的差别,不是一纸文凭。

单单从词汇量看来,葛亮的高度就难以企及,更遑论遣词造句、结构安排上的差距了。

词汇量大,就犹如厨师手中掌握着所有的、千奇百怪的食材,他有一万种方式,抵达他想要的结果。

而普通的我们,常常因为词穷,故事被噎死在喉头。

单有词汇量是不够的,最重要的是使用这些词汇的方式。

不然,《词典》便是最好最伟大的小说了,所有小说家都可以改行了。

金圣叹说过,好小说是有草蛇灰线的。

这部《北鸢》的草蛇灰线,就是这"鸢",这风筝以及风筝身上的那根线。

楔子部分,文笙在传统的"四声坊"去拿风筝,店主看似跟他很熟悉,又很不熟悉。

很熟悉是因为"照老例儿".不熟悉是因为文笙是店主的爷爷辈,爷爷交代不收钱。

也就是说,文笙去"四声坊"拿虎头的生肖风筝这事儿,延续了三代人,几十年了。

北鸢,顾名思义,就是风筝。

这风筝串联了故事的人与人,关键时刻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风筝最先串联的人,是文笙的父亲家睦和店主。

家睦的出资,救了风筝店一家,也给了儿子文笙一生的玩物。

说到文笙,其实他并不是家睦亲出,而是捡来的。

我不知道主角的这个身世对于小说有什么作用,看到结尾,小说主角文笙——捡来的身份,对小说并没有任何影响。

可能是因为作者家世事实如此吧。

话说,文笙得到了父亲赠送的风筝,很是喜欢。

慢慢地就成为了放风筝的高手。

伏笔也就此埋下。

父亲家睦早逝,于是文笙更为珍重风筝,三天两头跑去城墙放风筝,还写了一个叫做仁桢的小姑娘初见风筝少年卢文笙的情景。

父亲为何早逝?因为染了瘟疫。

为何染了瘟疫?因为有个前妻生下的女儿,要去接来,途中染了瘟疫。

为什么要接来?因为文笙母亲为人善良。

这些,就是故事情节,故事情节,就塑造出了这些个人物来。

每个人是什么样的,都摆在情节中,清清楚楚。

父亲早逝了,必然导致家庭变动。

家庭变动了,就只能依靠家庭中的亲戚。

于是主角文笙的大姨、大姨夫、舅舅等人物就出来了,伴随这些人物出场的,是他们的职业,他们所处的城市,他们的性格,他们待人接物的方式。

小说就这样铺展开来,读后感《北鸢读后感》。

家庭的命运的变迁,也反映了 * 变迁。

作为大军阀的大姨一家的慢慢消亡,就是整个民国年间,军阀之间相互的杀戮史。

躲在租界做"寓公"的舅舅一家的命运,就是民国被列强瓜分的历史。

历史还可以从一个家庭的角度,以小见大。

这是这部小说的宏大之处。

说回风筝的草蛇灰线作用。

因为风筝,文笙结识了在中国长大的外国小孩叶雅各,于是又从叶雅各的角度,交代了被日本侵略的 * 片段。

但是葛亮从未写历史如何如何,这部小说写的永远是文笙一家的命运变迁。

因为风筝放得好,关键时刻,卢文笙放风筝为信号,帮助神父和叶雅各他们偷运中国伤兵、躲避日本人。

在这里,风筝的作用被神化了,有点传奇。

但是不妨碍风筝对于小说的串联作用。

在文笙短暂的从军生涯中,风筝再一次救了自己的战友。

又因为风筝结识了自己妻子,然后讲述了妻子仁桢一家老小的命运。

还就风筝的话题,和亦师亦友的毛克俞讨论起了命运,结论是个人和国家的命运都如这个风筝,命悬一线也好,命运有希望也好,都是风筝在联结一个个的人和他们之间的故事,以及这些故事背后的家国命运。

战乱年代,唯有舅舅家是安生。

于是文笙得以在这里读书。

读书就会认识同学,就会认识老师。

就会交上朋友。

文笙认识了亦师亦友的毛克俞,毛克俞是个画家,画的是莫奈的印象派。

文笙和毛克俞讨论了印象派和国画的特点。

从这里,写一本小说需要的修养,可见一斑。

如果你不了解绘画艺术,不了解莫奈,你能写出来吗?毛克俞出场了,那毛克俞的身世也得交代一番,他有个叔叔,对于叔叔的描写,挺模糊的。

小说作者没直接写毛克俞叔叔是谁,只说他余生寥落而死,又写了叔叔的一首诗:"何处乡关感乱离,蜀江如几好栖迟".优秀的小说家,写什么都是有来头的,于是我查了查这首诗,作者是* 。

* 是谁?是中国革命史和文化史上那个伟大的 * 。

也是作者葛亮爷爷的舅舅。

原来,作者家世的真实,在半虚构的小说中,得以这样出现。

类似一首诗交代一个人物的例子,在这部小说中,屡见不鲜。

以主角卢文笙为中心,这部小说写了几十个和他相关的人物及其命运。

其中,在写道仁桢——也就是未来的文笙的妻子家庭的时候,写到他家门柱上有一个对联:"大千秋色在眉头,看遍翠暖珠香,重游瞻部;五万春花如梦里,记得丁歌甲舞,曾睡昆仑".如果读书的时候,不带着疑问不带着认真的态度去读,是读不出其中的美妙滋味的,不如不读,读了也是白读。

这个门楹对联,妙在哪里呢?不知道这个"丁歌甲舞"典故的,决然不知其中美妙。

其实我也不知道这个典故,但是我知道作者写什么都是有目的,有来由的。

于是动手查了查这个典故,原来是出自梨园故事。

一对对联,交代了仁桢父亲的身份——小说故事所在地襄城第一大票友。

读到后面,作者也交代了典故出处,以及仁桢父亲和青衣言秋凰的故事:仁桢二姐仁珏是个革命大学生,被日军杀害。

而言秋凰设计,把杀害仁珏的军官暗杀了。

为何来这一出暗杀好戏呢?原来,仁桢父亲和青衣言秋凰早就相识,并且私生下了仁珏这个女儿。

母亲为亲生女儿报仇,然后自杀。

言秋凰为女报仇成功了,不必自杀,为何要自杀呢?她是个戏子,身份使她得不到冯家的承认,女儿死了,她还有什么可活的呢?令人唏嘘。

这部小说,出场的人物很多,每个人物都用去了相当的笔墨描写命运。

就像那红楼梦一样,一个个的人物,后面是一个个有地位有来头的家庭,一个个家庭后面,又是更多的一个个像样的人物。

小说也确实有红楼梦的痕迹。

其中冯家修了一个园子,来了很多名人观赏,然后名人出了个难题,被冯家二小姐仁桢破解了。

这让我想起红楼梦中,贾家修了大观园,来了很多人,贾宝玉在取名环节,展现了自己天资聪慧的一面。

还有冯家的联姻方式,也类似红楼,有地位有财力的两家结尾姻亲,大姐仁涓嫁给同样富有的叶家,也是自己大姨家,亲上加亲。

仁涓回娘家的情节,就和那红楼梦中元春省亲的情节,一个模样。

从人物的出场数量、小说中各个家庭的地位、各个家庭之间的关系、情节等方面可以看得出,作者在刻意效仿或者说致敬红楼。

这部小说接近尾声的时候,出现的一个人物,让人印象深刻。

他是卢家睦早年间的学生,卢文笙都成人多年了,他才出现。

这个叫做姚永安的年轻人,聪明、机巧、狡猾、唯利是图。

他是一个成功的商人,很有钱。

在日本投降后,带着文笙去大上海做生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