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第一卷4000字读后感_0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第一章读后感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第一章读后感《资本论》是马克思的代表作,其第一卷第一篇第一章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商品经济的本质和资本的产生过程,对于理解整个《资本论》的理论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感马克思思想的深邃和前瞻性,同时也对现代社会的一些经济现象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首先,马克思对商品经济的本质进行了深入剖析。
他指出,商品经济是基于交换和生产的社会关系,而交换的基础是商品的价值。
这一观点让我深刻认识到,商品经济的本质是交换和价值的实现。
在现代社会中,虽然商品经济的形式和手段不断变化,但其本质仍然是以价值为基础的交换关系。
其次,马克思对资本的产生过程进行了生动描述。
他指出,资本是积累的劳动,其目的是为了实现价值的增值。
这一观点让我认识到,资本的产生和发展是基于劳动的积累和价值的增值。
在现代社会中,资本的形式和运作方式不断变化,但其本质仍然是基于价值的增值。
最后,阅读《资本论》让我对现代社会的一些经济现象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例如,我认识到现代社会中的贫富差距和阶级分化与资本积累密切相关。
资本的积累导致了财富的积累和贫困的积累,这种现象在当今社会依然存在。
此外,我还认识到现代社会中的市场经济与资本密切相关。
市场经济是以资本运作为基础的经济形式,其运作方式和规律与资本的本质密切相关。
总的来说,《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第一章让我对商品经济、资本和现代社会的一些经济现象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这些认识对于我理解当今社会的经济现象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我也深刻认识到马克思思想的深邃和前瞻性,对于我们思考当今社会的发展方向和解决现实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资本论读后感心得

资本论读后感心得资本论读后感心得篇1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一卷主要研究的是资本的生产过程。
第一卷主要包括资本的原始积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资本积累等内容。
通过对直接生产过程论述来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其重点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形式,即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的特殊方式和方法的本质规定。
商品经济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而言不仅是其产生的前提,更重要的也是其最一般、最抽象、最基本的经济关系。
《资本论》第一卷首先通过分析作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重要内容的资本主义生产形式即商品经济,并阐明了它作为一般商品经济所必然具有的基本特征。
接下来侧重于研究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形式,起初是在生产技术与生产组织不变的情况下,单靠延长工时这种形式进行剩余价值的生产,进而转化为提高劳动生产力缩短再生产劳动力价值所必要的工作日的方式,来生产更多的剩余价值。
最后通过研究资本的积累过程,揭示其内在矛盾和客观规律——资本主义积累的绝对的一般的规律。
在《资本论》第一卷中,主要包括了三个理论:劳动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和资本积累理论。
一、劳动价值理论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分析资本主义经济的基础理论,该理论科学地说明了作为资本主义财富形式的商品的社会实体是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从而为剖析资本主义社会的财富生产、分配和社会结构奠定了科学的基础。
马克思说,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因此,我们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
首先,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价值是其社会属性;商品中包含着劳动二重性,作为相同的、无差异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形成商品价值;作为具体的有用的劳动,形成使用价值;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构成商品内在矛盾的根源,因而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且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后感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后感《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后感。
《资本论》是德国哲学家马克思的代表作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著作之一。
第一卷第一章《商品与货币》是《资本论》的开篇,它详细地分析了商品的本质和货币的起源,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运行规律。
阅读完这一章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深刻洞察和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深刻思考。
在这一章中,马克思首先对商品的本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他指出,商品是一种特殊的经济形式,它既是使用价值,又是价值。
使用价值是商品所具有的满足人们需求的特性,而价值则是商品所具有的能够交换的特性。
马克思通过对商品的分析,揭示了商品经济的本质是商品的交换,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
这一观点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即劳动力成为商品并参与市场交换的过程。
接着,马克思对货币的起源和发展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他指出,货币是商品交换的媒介和尺度,是商品交换的一种特殊形式。
货币的出现使得商品交换更加便利和灵活,也促进了商品生产的发展。
然而,货币本身也具有价值,并且可以成为资本的形式,从而引发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马克思的这一观点深刻地揭示了货币在资本主义经济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货币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通过阅读《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我对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规律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马克思通过对商品和货币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中价值和剩余价值的产生和实现过程,以及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矛盾和危机。
他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规律,为我们理解和改造现实世界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此外,马克思对商品和货币的分析也为我们认识和改造现实世界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通过对商品和货币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规律,为改造现实世界提供了理论基础。
同时,我们也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商品和货币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为促进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借鉴。
总之,阅读《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让我对资本主义经济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也为我认识和改造现实世界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资本论》第一章观后感

1、对《资本论》第一章第一篇内容的感悟读过了资本论的第一章,商品在我眼中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以至于不止用眼睛去看,还要用耳去听,用手去摸。
我像是朝着某地下宫殿扔了一束火把,《资本论》映出了它的光辉,又展现了资本主义的地下世界。
但是我可以理解我们的劳动所制造的物品在使用和流通过程中具有的不同的价值定义以及这个流通的世界是如何通过这种双重性质的转化来运转的。
马克思说:“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详细的介绍了何为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不只局限于具体的实物上,他所强调的是使用价值只是在使用中得到实现。
那么问题来了,比如我们去足疗店接受足疗等对他人的非物质劳动这些都是有使用价值的。
因为各种物有了使用价值,所以,不同的物的交换会产生一种关系或是比例即交换价值。
由于交换是一个私人劳动向社会劳动的转变过程,这个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随机性,因此交换价值具有一定的偶然性。
但这种偶然性中包含必然性。
某种一定量的商品必定是能够找到互相代替的或同样大的交换价值的其它种商品。
由此可见,第一,同一种商品的各种有效的交换价值表示一个价值上等同的东西。
第二,交换价值只能是可以与它相区别的某种内容的表现方式,“表现形式”。
即它只能由外部的别的东西来度量。
注入马克思所举的例子,一夸特小麦,总能同x量鞋油或y 量绸缎或z量金等等交换。
我们所讨论的物,商品,均是由人来进行加工生产的,换句话说,如果我们把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抽去,那么也就是把那些使劳动产品成为使用价值的物质组成部分和形式抽去。
它们不再是桌子、房屋、纱或别的什么有用物。
它们的一切可以感觉到的属性都消失了,它们剩下的只是同一的幽灵般的对象性,只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单纯凝结,即不管以哪种形式进行的人类劳动力耗费的单纯凝结。
没有一个物可以是价值而不是使用物品。
如果物没有用,那么其中包含的劳动也就没有用,不能算作劳动,也就不形成价值。
当马克思剜掉商品的使用价值,分析商品的价值时,把它归纳为单纯的人类劳动的结晶。
《资本论》第一卷读后感集合4篇

《资本论》第一卷读后感集合4篇【篇1】《资本论》第一卷经过两个月时间的攻读,总算是把资本论第一卷给看完了。
本来文章标题想用“悲惨世界”来命名,又觉得如果只关注资本论中悲观凄惨的社会现实的描述的话,那必然属于管中窥豹,没有高度了。
综合来说,资本论第一卷包含了价值理论、资本主义的生产理论、制造业及工业的规模发展理论、资本的原始积累理论等内容。
其核心从个人理解而言主要是三个方面,其一,提出了价值是由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决定的劳动价值理论,并延展出来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其二提出了剩余价值学说,也就是在整个社会发展进程中,所有的历史进步都是基于劳动创造,但劳动能创造的价值分两部分,一部分是有给劳动也就是与工资和劳动报酬对应的价值,还有一部分是无给劳动,就是剩余价值,而剩余价值的享有者是资本家。
整个资本主义的发展就来源于资本对劳动剩余价值的持续永无止境的剥削。
其三提出了由于生产力的提高,会促使劳动价值及剩余价值同比例提高,在制造业领域,会出现劳动的相对过剩,同时也会因为剩余价值对资本的贡献日益增大,小资本逐步会转化为大资本,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小资本家也会由于竞争的关系导致被大资本家剥削而最终成为无产者,生产的规模效应会日益提高,而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贫富差距会逐步拉大,当无产阶级穷苦到无法维持必要生计时,资产阶级将面临暴动、革命甚至战争等打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现象,届时无产阶级将从被剥削者转变为剥削者,而资本家必将消亡。
以上三个内容可以说是资本论第一卷的最主要的内容,在接近70万字的著作中,马克思可以说用了大量的篇幅研究了19世纪及18世纪英格兰的社会发展状况,包括人口数量、就业人口数量、制造业规模化现象等。
而且资本论中,大量引用了包括亚当斯密《国富论》、李嘉图《经济学及赋税原理》、马尔萨斯的《人口学原理》等当时研究经济的各类著作及学说,也包括大量登载于报纸上的与人口变化、经济发展相关的文献,可以说马克思的资本论是集各种经济理论于一体,并引导出马克思自己的经济学主张的一本经典著作。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书心得(精选5篇)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书心得(精选5篇)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书心得(篇1)《资本论》是马克思耗尽毕生心血的结晶。
《资本论》把高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统一在一起,是一部系统的、逻辑严密的经济学著作。
它批判地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成分,深刻地论证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灭亡的历史必然性,肯定了它的历史地位,揭示了它内部不可克服的矛盾及其必然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客观规律。
它不仅是一部经济学巨著,而且是一部哲学巨著、一部科学社会主义巨著,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是“工人阶级的圣经”。
关于《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目的,马克思指出:“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
”关于《资本论》的内容,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开篇时指出;“在第一卷,我们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身作为直接生产过程考察时呈现的各种现象,而撇开了这个过程以外的各种情况引起的一切次要影响。
但是,这个直接的生产过程并没有结束资本的生活过程。
在现实世界里,它还要由流通过程来补充,而流通过程则是第二卷的研究对象。
在第二卷中,特别是把流通过程作为再生产过程的媒介来考察的第三篇指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就整体来看,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
至于这个第三卷的内容,它不能是对这个统一的一般的考察。
相反地,这一卷要揭示和说明资本运动过程作为整体考察时所产生的各种具体形式。
资本在自己的现实运动中就是以这些具体形式互相对立的,对这些具体形式来说,资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采取的形态和在流通过程中采取的形态,只是表现为特殊的要素。
因此,我们在本卷中将要阐明的资本的各种形式,同资本在社会表面上,在各种资本的互相作用中,在竟争中,以及在生产当事人自己的通常意识中所表现出来的形式,是一步一步地接近了。
”这是马克思对《资本论》前三卷研究对象、内容和理论结构的概括和说明。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书心得(篇2)通过四个月的读书,结结实实让我经历了不一样的人生,《资本论》看透了社会的真相。
资本论第一卷读后感

资本论第一卷读后感《资本论》第一卷读后感。
《资本论》是马克思的代表作,是一部关于资本主义经济的理论著作。
它的出版对世界经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经济学百科全书”。
读完《资本论》第一卷,让我对资本主义经济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对马克思的思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首先,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进行了深刻的分析。
他指出,资本主义经济是一个以利润为目的的经济体系,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获取剩余价值来实现自己的利润最大化。
这种剥削的本质是资本主义经济的根本矛盾,也是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的动力。
马克思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规律,使我对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机制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其次,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商品、货币、资本等概念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他通过对商品交换的分析,揭示了商品交换背后的劳动价值论和价值规律。
他还对货币的本质和功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揭示了货币作为一种特殊商品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此外,他还对资本的本质和运行机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揭示了资本的积累规律和扩张规律。
这些理论使我对商品经济和货币经济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也对资本的运行规律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最后,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历史发展和未来走向进行了展望。
他指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是不可避免的,但它也孕育着自身的灭亡。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将不断加剧,最终导致资本主义经济的崩溃。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未来走向进行了深刻的分析,使我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历史发展和未来走向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通过阅读《资本论》第一卷,我对资本主义经济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也对马克思的思想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我相信,通过不断深入学习和思考,我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规律,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的思想精髓。
资本论第一卷读后感3000字

资本论第一卷读后感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一卷,是对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深刻而全面的剖析。
它不仅展现了资本原始积累和商品经济的本质,也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内在矛盾,预示了资本主义的灭亡。
通过读这本书,我感受到了马克思深邃的思想力和对经济学的独到见解,让我从更深层次上理解了资本主义的本质和面临的挑战。
第一章第一章详细地论述了商品和货币的本质以及它们的关系,这一部分可以说是全书的基础。
马克思认为,商品交换是人们之间本能的交往行为,但是由于人的不同生产需求,使得互相交换日益频繁起来,从而出现了商品经济以及货币的产生。
通过对商品和货币的分析,马克思提出了价值概念,即商品某一时刻的社会必须劳动时间。
同时他也提出了价值形式,将价值的表现形式分为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在这一章里,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社会生产活动以及货币交换的本质与意义,开启了我对资本主义经济学的认识。
第二章第二章是论述剩余价值的概念和剥削的本质。
马克思认为,雇佣工人赋予企业家资本,以制造商品和服务,并以一定工资报酬谋取生活,但是在工资中所包括的只是为生产商品、提供服务所必需的物质费用。
因此,企业家可以通过控制工人的工资、工作时间和劳动条件等方式,得到剩余价值,进而实现剥削。
这种剩余价值从本质上来看是社会财富的有偿掠夺,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根本特征。
马克思精辟的论述了剩余价值的产生和剥削的本质,使我深刻地认识到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不公和不平等现象。
第三章第三章主要讲述工人的劳动过程和商品的生产过程。
马克思认为,商品生产是由一系列的劳动过程组成的。
这些劳动过程的目的是为了生产物品,但在此过程中,人类的劳动力成为了商品,被买卖和利用。
同时,马克思强调了劳动过程和动力过程之间的差异:劳动过程是指生产商品所需的人类劳动活动,而动力过程是指与劳动过程相伴随的机器和其他生产资料的消耗过程。
通过读这一章,我体会到了商品生产的复杂性、劳动的条件和劳动力的本质,并进一步认知到了商品的生产不仅仅是一种物质生产,同时也是一种生产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本论》第一卷4000字读后感读《资本论》第一卷有感读《资本论》第一卷有感大致读完《资本论》,留给我的第一感觉是,《资本论》所承载的内容,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透悟的,特别是凭自己现有的阅历,是无法完全理解马克思所想表达的观点的。
而在所有章节中,惟有现代殖民理论这一章能有形象而又不令人迷惑地讲述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及其在时代前进中所启到的推动作用。
因此,我选择现代殖民理论这一章作为自己的议题,籍此来论述一些我对于《资本论》的理解。
《资本论》的价值是什么,只是为了阐明资本主义的剥削本质吗?这是我在迷惑中读完前24章的疑问。
直到最后,我找到了自己所想知晓的答案:《资本论》的第一卷的核心思想,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本质与它的发展趋势。
在地理大发现的背景下,伴随着资本主义世界的革命不断深入,扩张与殖民渐渐成为各国争相付诸行动的焦点。
在这一波又一波的浪潮中,在欧洲大陆另一端的美洲大陆,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大批大批的移民远渡重洋来到这片热土,为实现一个个发财梦而辛勤劳作。
一个又一个资本家踏上这块大陆,希望建立一个新的、由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所主导的世界。
但他们很快就发现,这里存在着资本主义无法生存的关键。
所有的移民都不是一无所有的,他们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拥有自己土地,他们来自欧洲,深知资本家剥削他们的丑陋本性。
于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尽管新大陆的生活有着许许多多的机会,但没有哪一个个体能主宰一方的就业率的高低与工业体系的发展。
《资本论》里有段很有说服力的引用,威克菲尔德说:“如果把资本以相等的份额分给社会的所有成员,那就没有人想要积累对于他能亲手使用的资本了。
美洲新殖民地的情况,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这样。
在那里,对土地所有权的热望妨碍了雇佣工人阶级的存在。
”因此,只要新大陆的劳动者们是自己的生产资料所有者,他们就能为自己积累。
只要他们能为自己积累,只要农业还没有和工业分离,农村家庭工业还没有被消灭。
资本主义积累和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就是不可能的。
因此,为了改变这种令人难堪的局面,英、法、荷、葡、西这些欧洲最原始的美洲殖民地宗主国采取了一种无耻的行径——他们贩卖黑奴。
仅以英国为例,一艘英国船从利物浦或是布里斯托尔出发,一直南下驶向中非海岸线上的某个交易站,用现代化的工业品和武器弹药换取那些在非洲部落战争中被俘获的奴隶。
然后转道北上,越过大西洋,在加勒比海的某块英国殖民地的港口停靠,用一船奄奄一息的黑奴换取金银和殖民地特产。
然后迫不及待、小心翼翼地返回英国。
这种被历史学家们称为“三角贸易”的举动,在为英国本土提供了大量的收益的同时,也渐渐使殖民地的资本主义体系趋于成熟。
资本主义体系的建立,需要漫长的原始积累的过程,当然这种资本的积累,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但总的来说,我们思维模式的资本主义,和现实存在的资本主义,有着很大的差异。
并不是西方国家的生产制度便是资本主义,究其本质上讲,只有资本积累到一定程度,形成了一种经济学或经济社会学的制度,在这样的制度下绝大部分的生产资料都归私人所有,并藉著雇佣或劳动的手段以生产工具创造利润。
这样的生产制度才能称之为资本主义。
但我很不幸地发觉,如果生产资料是决定资本能否产生的关键的话,那么早在2000多年前,秦始皇就已经是中国最大的资本家了。
那么,在新中国时期的30年间,我们所创造的一些所谓的政治敏感话题岂非都是些无聊的瞎子所臆想出来,用来耸人听闻的笑话而已吗?如果可以这样理解的话,那么我也可以不负责任地猜想:当今的中国,是否也是殖民地的一员?不得不说,读《资本论》最大的收获,并不是知晓了什么叫资本主义,它的生产制度与生产关系是什么,那些不重要,不会决定我们的生活。
但从中我却意识到我们思维模式里对一些事物认识上的歧异。
的确,不同的环境造就截然相反的意识形态,可我们更应该注重自身对于世界的感知能力以及用一种平和、理性的态度去感受社会中的一些潜移默化。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后感作业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后感商品首先是一个外界的对象,一个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物。
这种需要的性质如何,例如是由胃产生还是由幻想产生,是与问题无关的。
这里的问题也不在于物怎样来满足人的需要,是作为生活资料即消费品来直接满足,还是作为生产资料来间接满足。
——《资本论第一章——商品和货币》在整个第一章中,主要内容就是商品的价值(价值实体,价值量)和使用价值,人类的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
通过“二重性”概念的引入,物品本身拥有了一个自身属性转化的平台。
抽象劳动产生价值,而具体劳动产生使用价值。
一个商品,在人们需要发挥它自身的使用价值的时候,那么以A的形式呈现它;当人们把这件相同的物品放到了交易的世界里的时候,人们把这个物品本身所具有的α的一面展现出来。
通过“二重性”(商品是一种二重的东西,即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资本论第一章——商品和货币》)概念的引入,物品完成了自身的使用和交流的双重作用。
在历史的长河的发展过程中,逐渐有其价值与使用价值始终切合的较好、不会随着社会的变化而产生巨大偏移的物品渐渐地被人们赋予了特殊的交易含义,而其本身的使用价值却逐渐的被人们所淡化——货币和以它为主宰的货币经济也随之产生了。
以下我就商品的两个要素进行了简要的分析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实体,价值量)马克思说:“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详细的介绍了何为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不仅仅局限于具体的实物上,他所强调的是使用价值只是在使用或消费中得到实现。
这就说明了一个问题,比如像我们日常生活中受对别人的服务,或是对他人的非物质劳动这些都是有使用价值的。
因为各种物有了使用价值,所以,物与物之间的交换会产生一种关系或是比例即交换价值。
由于交换是一个私人劳动向社会劳动的转变过程,这个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随机性,因此交换价值具有一定的偶然性。
但这种偶然性中包含必然性。
某种一定量的商品必定是能够找到互相代替的或同样大的交换价值的其它种商品。
由此可见,第一,同一种商品的各种有效的交换价值表示一个等同的东西。
第二,交换价值只能是可以与它相区别的某种内容的表现方式,“表现形式”。
即它只能由外部的别的东西来度量。
注入马克思所举的例子,一夸特小麦,总能同x量鞋油或y量绸缎或z量金等等交换。
我们所讨论的物,商品,均是由人来进行加工生产的,换句话说,如果我们把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抽去,那么也就是把那些使劳动产品成为使用价值的物质组成部分和形式抽去。
它们不再是桌子、房屋、纱或别的什么有用物。
它们的一切可以感觉到的属性都消失了,它们剩下的只是同一的幽灵般的对象性,只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单纯凝结,即不管以哪种形式进行的人类劳动力耗费的单纯凝结。
没有一个物可以是价值而不是使用物品。
如果物没有用,那末其中包含的劳动也就没有用,不能算作劳动,也就不形成价值。
读过了资本论的第一章我的第一个体会是,我对“商品”和“货币”的理解更加深刻了。
首先,“商品”不再是我印象中摆放在商店橱柜中或淘宝网窗口里的物品,它还可以是理发师的服务,甚至可以是流通中的货币。
其次,在读到“如果把商品体的使用价值撇开,商品体就只剩下一个属性,即劳动产品这个属性。
??各种劳动不再有什么差别,全都化为相同的人类劳动,抽象人类劳动。
”时,我对“劳动最光荣”、“工作不分高低贵贱”这两句话有了新的认识,这并不是两句喊喊口号的空话,而是有科学依据的。
根据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只有劳动,才能创造出更多的生产资料,才能推动人类的进步,劳动不再仅是个人满足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不得已而为之的活动,而成为了推动全人类进步的动力,这么说来,劳动的确是最为光荣的行为。
不过要指出的是,并不只是在车间操作机器或在田间种植庄稼才是劳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同样可贵——从外观上看脑力劳动者似乎比较清闲,从而导致有许多体力劳动者对脑力劳动者产生误解,认为“我们在烈日下挥汗如雨,你们却坐在书桌前动动笔杆,实在太不公平了”,我认为这是有失公允的——每一位劳动者都应得到尊敬,如果说这个社会存在不公平之处,也绝不是劳动性质本身出了问题,而且我相信种种不公平现象一定会随着共产主义的实现而消失。
然后,在理解了货币的相关知识后,我深深为自己小时候“为什么国家不多发一点钱,让每个人都成为大富翁”的想法而汗颜了,货币是一种价值尺度,先不说如果每个人都有很“多”钱其实等于大家都没钱——解放战争胜利前期国民政府发工资都使成捆的发,人们上街买块烧饼都得扛着一包包的金圆券,但国民富裕程度实在是不敢令人恭维。
——如果国家不顾自身购买力随便发行货币,那么造成的混乱将直接影响到每一个国民的生活,这种混乱的可怕不是战场上的硝烟鲜血可以比拟的。
第二个,我对马克思认识问题,思考问题的角度产生了很大的兴趣,首先,他在论述自己的观点的时候,并不仅仅是一味地说,而是从各个方面让人理解从而接受他的观点。
我不是指他常用的例证法,这一点许多其他学者也运用的炉火纯青,而是指他的辩证否定的论证态度,在讲到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时,他提了两个看似可以驳倒自己的观点,一个是“一个人越懒他生产的商品价值越高”,一个是“一斤猪肉和十斤猪肉价值量一样”,这两个论题当然是荒谬的,但又是从马克思的理论上推出的,难道马克思难以自圆其说了吗?读到这里我觉得十分诧异,放下书肚子思考了一会儿,总觉得还是有哪里不对,于是再往下看,看到书中强调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分配在一斤猪肉和十斤猪肉上的时间不同”之后,终于恍然大悟,也对这个地方的理解程度又深了一层。
这里一立一破,然后再一立,充分表现出了一位伟大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家“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的精神。
其次,他在讲解商品和劳动的关系时,在读者面前,把商品慢慢分解,直到最后成为无数个纯洁的最小粒子——劳动。
我觉得这一段非常有浪漫主色彩,近代自然科学中化学的发展,使人类得知了每一样看得见的物质都是由无数微小粒子组成的集合体,马克思把这个说法引用到自己的商品价值体系上,看似奇怪,仔细一想却不得不为其贴切形象而叹服。
我们知道,马克思作为一名思想家,哲学家,他对科学技术的进步的关注之热切令人吃惊,但如果仔细研读他的著作,就会发现,他关注科学技术不仅是因为科技能推动社会发展,而且科技的进步,能为他的学术研究提供更多的思路和探索渠道,仅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资本论第一卷读后感《资本论》第一卷读后感世界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从古至今,我们经历了多种多样的社会形态,从刚开始时以部落形式存在的母系社会,再到之后的封建社会,民主社会,以及近现代的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等等,在此期间,我们的前辈也开始对各种社会形态的发展历程及发展规律做出了归纳总结,并注册成书,《资料论》就是其中一本。
《资本论》全称《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其作者为马尔.马克思,《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百科全书,同时也是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的巅峰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