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运动一周的过程,公转周期约为365.25天,也就是一年的长短。
地球公转产生了丰富多样的地理现象和具有重要地理意义的现象。
首先,地球公转产生了四季交替的现象。
由于地球的公转轨道是椭圆形,因此地球离太阳的距离会有所变化。
当地球距太阳较远时,太阳直射点偏离赤道,形成季节交替。
这就是为什么地球不同地区的气候会有所差异,而且季节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化的原因。
季节交替对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农业生产和人类活动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次,地球公转影响了地球上的温度分布。
由于地球公转过程中太阳的直射光线会有所变化,所以地球不同纬度的地区接受的太阳辐射量也会有所不同。
赤道地区由于靠近太阳直射点,所以接受的太阳辐射量最大,温度较高,而两极地区则接受的太阳辐射量最小,温度较低。
这种温度差异导致了性质迥异的气候带的形成,例如赤道附近的热带、中纬度地区的温带和两极地区的寒带。
这种温度分布对地球上的生态系统和农业生产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除此之外,地球公转还影响了地球上的气候变化。
地球公转会引起地球在太阳周围偏离其平面的倾斜,即地球的轴向倾斜。
这个倾斜角度使得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两侧来回移动,导致地球的季节消长和气候变化。
这也是为什么地球会有冬季和夏季的原因。
地球公转以及轴向倾斜还导致了极地地区长时间的白夜现象和三至极夜现象。
这些气候现象对于极地地区的生态系统、植物生长和动物迁徙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此外,地球公转还影响了地球上的海洋运动和气候型态。
地球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两侧移动,导致了地球上大规模的海洋水流系统形成,包括大洋洋流和近海洋流。
这些水流系统对地球上的气候型态和海洋生物多样性有着重要的影响。
同时,地球公转还导致了大规模的风系统形成,包括赤道附近的副热带高压和两极地区的极地低压。
这些风系统对于地球上的气候型态和气候事件(如风暴和台风)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最后,地球公转也对地球上的地形和水文环境产生了影响。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地球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运动的过程。
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地理意义是多方面的,包括对季节变化、气候分布、地球表面形态和生物活动等方面的影响。
首先,地球公转是导致季节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地球的轴向倾斜,导致地球不同地区在一年中接受到的太阳辐射不同。
在北半球夏至时,地球轴向倾斜使得北半球离太阳最近,接收到的太阳辐射最强,这时候会出现夏季;而在冬至时,北半球离太阳最远,接收到的太阳辐射最弱,这时候会出现冬季。
而在南半球情况正好相反。
此外,地球公转还直接影响着气候的分布。
地球公转使得太阳辐射的分布不均匀,这进一步导致了地球上空气的循环,形成了不同的气候带。
赤道附近由于接收到的太阳辐射最强,导致气温较高,形成了热带气候;而靠近极地的地区则由于接收到的太阳辐射最弱,导致气温较低,形成了极地气候,而中纬度地区则形成了温带气候。
这种气候差异直接影响到了不同地区的植被和生物多样性。
此外,地球公转还对地球表面形态有着重要影响。
地球仅仅公转一周,就会形成一个年代,然而,年代中如果产生火山、地震或者风化等地质作用,那么地表形态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通过长时间的观测,可以发现地球的高山、大洲以及各种地貌,通过几百万年的演化,不断变化。
最后,地球公转也直接影响着生物活动。
由于地球公转带来了四季的交替,动植物可以根据季节的变化来进行繁殖、生长和休眠等活动。
例如,很多动物会根据温度的变化选择合适的时机进行迁徙;而植物则会根据季节的变化来调整自己的生长周期、开花和结果的时间。
综上所述,地球公转不仅对季节变化、气候分布、地球表面形态和生物活动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地理意义,而且也影响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因此,地球公转是地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并为人类认识地球和改善生活提供了理论基础。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地球公转是指地球绕着太阳旋转一周所需的时间。
这个时间叫做一年,是以地球所用的时间计算的,通常是365.25天左右。
地球公转对人类和自然界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地理意义。
首先,地球公转对于季节的变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我们知道,在地球公转的过程中,地球的北半球离开太阳的角度在不断变化,所以相对应的气温、水汽、光照和降水等因素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这使得地球上的季节分明,给人带来了春暖花开、夏日炎炎、秋高气爽、冬雪飘飞等不同的体验。
这对于生命的生长和繁衍,以及农牧业和渔业,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其次,地球公转也对地球上的自然环境产生了重要影响。
由于地球公转的存在,地球上的自然环境会随着时间而变化。
比如地球上的野生动植物根据季节的变化而展现出不同的色彩和生命力,海水温度和海洋流动也会有明显变化,这又会影响到大洋中的生命。
这些变化都对我们认识地球自然环境的规律和趋势,以及如何保护和改善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启示。
第三,地球公转对于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
地球公转的存在,使得不同经度、不同季节、不同气候、不同文化的人们能够通过交流贸易、文化交流等方式相互联系,逐步形成全球化的交往网络。
这又促进了人类对地球自然环境的更好认识,对自然资源的更好开发,对自然灾害的更好防范和处理等。
同时,地球公转产生的自然规律和趋势也为人类的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社会制度、人类思想和价值观念等方面提供了宝贵的素材和思考的方向。
总之,地球公转对于人类和整个自然界都有着巨大的地理意义。
它不仅决定了季节的变化、自然环境的变化、人类生产生活和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也反映了宇宙万物间最基本的自然规律和趋势。
因此,我们应该更加认识和深入研究地球公转的本质和意义,不断探索更好地保护地球和利用自然资源的方法和途径。
地理教案-第六节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地理教案-第六节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运动的现象。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定义季节:地球公转使得地球的南北半球在一年内接受到的阳光量不同,从而导致
了季节的变化。
当地球的南半球靠近太阳时,南半球会进入夏季,而北半球则进入冬季。
当地球的南半球远离太阳时,南半球会进入冬季,北半球则进入夏季。
这种季节
的变化对地球上的气候和生态有着重要的影响。
2. 形成地球昼夜交替:地球公转使得地球的不同地区在一天之内轮流面对太阳。
当一
个地区面对太阳时,这个地区就会经历白天,而当这个地区远离太阳时,就会经历黑夜。
地球昼夜交替是生物生活和人类社会运行的基础,它决定了人们的作息时间和生
活习惯。
3. 形成地球经度与时区:地球公转使得地球被划分为24个经度,每一个经度距离相邻经度约15°,每一个经度对应一个时区。
在同一个时区内,这里的时间都是相同的。
通过地球公转,人们可以根据不同的经度和时区来进行时间的划分和统一,方便人们在
不同地区进行时间计量和交流。
4. 定义国际日期变更线:地球公转也导致了国际日期变更线的存在。
国际日期变更线
位于太平洋中部,将地球分为两侧。
当人们跨越国际日期变更线时,日期会发生变化。
这个线对东西半球的交流和国际日期的统一起着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地球的公转对于地理影响重大,不仅决定了地球的季节变化、昼夜交替和
时区划分等现象,也对气候、生态和人类社会活动起着重要的影响。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都对地理意义有着重要的影响。
地球自转:
1.时间的划分:地球自转约为23小时56分钟4.1秒,因此人们将其划分为24小时一天的时间单位,从而方便生活和工作。
2.日照时差:由于地球自转所引起的日夜变化,不同地区的日照时间也会有所差异,这对于人们的生活和作息习惯有很大影响。
3.气候变化:地球表面的温度,主要由太阳照射和地球自转引起的气候变化决定。
如赤道地区因为直接接受太阳辐射的较多,因此比较热,而两极地区则由于日照时间较短,因此温度较低。
地球公转:
1.时间的划分:地球公转的周期为365.24天,人们以此为基础,划分出了一年的时间单位,方便人们计算和安排活动。
2.季节变化:由于地球公转轨道的倾斜和公转速度的变化,不同季节地区受到的太阳辐射量也会有所不同,从而导致气温和降水量等环境因素上的差异。
3.地理位置的变化:地球公转使得地球在不同位置相对于太阳的距离不同,这也决定了地球不同时期能看到的星座和行星。
综上所述,地球自转和公转对于人们的时间计算、气候变化、季节变化和天文现象的观测等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地理意义。
地球的公转及地理意义是什么

地球的公转及地理意义是什么地球公转就是地球按一定轨道围绕太阳转动,地球的自转具有其独特规律性一样,由于太阳引力场以及自转的作用,而导致的地球公转,也有其自身的规律。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地球的公转及地理意义简介,希望能帮到大家!地球的公转及地理意义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转动。
地球环绕太阳的运动称为地球公转。
因为同地球一起环绕太阳的还有太阳系的其他天体,太阳是它们共有的中心天体。
公转的方向也是自西向东的,公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年。
所以太阳公转也会给我们带来四季的变化,春夏秋冬四季更替。
地球的公转的力来自太阳的自传,就像轴带动轮子转动一样,而太阳的重力(万有引力)又让地球不能飞离太阳。
地球的公转速度地球公转是一种周期性的圆周运动,因此,地球公转速度包含着角速度和线速度两个方面。
如果我们采用恒星年作地球公转周期的话,那么地球公转的平均角速度就是每年360°,也就是经过365.2564日地球公转360°,即每日约0.986°,亦即每日约59′8″。
地球轨道总长度是940,000,000千米,因此,地球公转的平均线速度就是每年9.4亿千米,也就是经过365.2564日地球公转了9.4亿千米,即每秒钟29.8千米,约每秒30千米(线速度=940,000,000KM/365天=940,000,000秒/(365x24x3600)秒=29.8千米(近似为30千米/秒)。
依据开普勒行星运动第二定律可知,地球公转速度与日地距离有关。
地球公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都不是固定的值,随着日地距离的变化而改变。
地球在过近日点时,公转的速度快,角速度和线速度都超过它们的平均值,角速度为1°1′11″/日,线速度为30.3千米/秒;地球在过远日点时,公转的速度慢,角速度和线速度都低于它们的平均值,角速度为57′11″/日,线速度为29.3千米/秒。
地球于每年1月初经过近日点,7月初经过远日点,因此,从1月初到当年7月初,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逐渐加大,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减慢;从7月初到来年1月初,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逐渐缩小,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加快。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1、阳光照射:地球公转的结果就是一些地理区域会经历着天光的变化,一天中的昼夜更迭也就产生了。
光的变化也将造成各种生物繁衍。
2、大气温度变化:地球公转使内衬地球表面以及海洋水面接收能量和
热量的不均衡,并形成大气温度分布型。
由此带来的季风系统、气候
转折也就产生了。
3、海岸线形成:地球公转导致太阳、月亮和其它行星之间的重力的变化,也对海洋的潮水产生了重大影响,从而产生了全球性的潮水正负差,有利于海岸线形成。
4、北极磁极翻转: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磁力线也会产生明显变化,并可
以引发北极磁极翻转,并影响到全球海洋的气候变化。
5、月相变化:由于地球公转,月亮在时间中呈现出月相变化,每隔一
段时间就会出现新月、朔月、上弦月、满月四个阶段,而这些月相变
化也影响到海洋的水流特征和物种的生活节律。
6、地壳的微细变化:地球公转产生的转动力量也会影响到地下岩石层
的细微变化,产生弹性变形,或者在深处引发地壳对深层移动、熔解
以及熔盐水形成。
7、海洋物种迁徙:由于长年公转,海洋里物种种类比较丰富。
各种海
洋动物爱栖息的温度会受到公转轨道的影响,从而不惜牺牲一段时间,携带自身物质做大范围的迁徙活动。
8、大地构造形成:太阳的公转会影响到地球的赤道的变暖,并影响到
大陆气体的分布特点,改变了地表以及大地构造形式,从而影响到物
种的发展,改变了大陆形态。
地球公转的四个意义

地球公转的四个意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主要有四个,分别是正午太阳⾼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形成(即春、夏、秋、冬);五带的形成(即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
1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详解(1)引起正午太阳⾼度的变化①太阳光线对于地平⾯的交⾓,叫做太阳⾼度⾓,简称太阳⾼度(⽤H表⽰)。
同⼀时刻正午太阳⾼度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因此,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决定着⼀个地⽅的正午太阳⾼度的⼤⼩。
在太阳直射点上,太阳⾼度为90°,在晨昏线上,太阳⾼度是0°。
②正午太阳⾼度变化的原因:由于黄⾚交⾓的存在,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引起正午太阳⾼度的变化。
③正午太阳⾼度的纬度变化规律:正午太阳⾼度就是⼀⽇内最⼤的太阳⾼度,它的⼤⼩随纬度不同和季节变化⽽有规律地变化。
例:极昼的南北极为何冰雪不融呢?(太阳⾼度⾓⼩,冰雪反射率⼤,冰层厚海拔⾼)。
(2)昼夜长短随纬度和季节变化地球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叫晨昏线(圈)。
晨昏线把所经过的纬线分割成昼弧和夜弧。
由于黄⾚交⾓的存在,除⼆分⽇时晨昏线通过两极并平分所有纬线圈外,其它时间,每⼀纬线圈都被分割成不等长的昼弧和夜弧两部分(⾚道除外)。
地球⾃转⼀周,如果所经历的昼弧长,则⽩天长;夜弧长,则⽩昼短。
昼夜长短随纬度和季节变化。
(3)四季更替①从天⽂四季:夏季就是⼀年中⽩昼最长、正午太阳⾼度最⾼的季节。
以24节⽓中的⽴春、⽴夏、⽴秋、⽴冬为起点。
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运⾏会产⽣天⽓和季节的有规律变化,传统农业中农民依此进⾏农业⽣产,有如:“⾕⾬前后种⽠点⾖”的谚语。
黄⾚交⾓是影响天⽂四季的直接原因。
这是因为:正午太阳⾼度随纬度分布是:低纬⼤⽽⾼纬⼩,春秋⼆分,从⾚道向两极递减;夏⾄⽇,从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冬⾄⽇,从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随季节变化是:北回归线以北,夏⾄⽇前后正午太阳⾼度达最⼤值,冬⾄⽇前后达最⼩值。
南回归线以南则相反。
南北回归线之间地带,太阳每年直射两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在 0°~23.5°纬度间。可以用一个最简单的方法口算:赤道 上冬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差是 0°,纬度 1°的地方冬夏至日正 午太阳高度差是 2°,依次类推就可得出结果。
完整版课件ppt
13
反思·归纳 在解析之中给的是类推法,其实该题可以通过数学法进行 计算获得。但解答该题的前提必须明确M点纬度数受黄赤 交角的影响在0°≤M≤23°26′之间,当M点位于赤道上 时,正午太阳高度差是0°;当M点不在赤道时,假设位于纬 度为x的某地,那么根据题意能够列出数学表达式为:[90° -(23°26′-x)]-[90°-(23°26′+x)]<6,解这个不等式即可 得出x的纬度数在3°以内。所以解答地理试题不仅要有地理 思维的方法,还要善于借鉴其他学科知识,并把其运用到 解题过程中才能把地理知识学习的更扎实。
(2)影响: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 之间往返运动。
完整版课件ppt
2
活跃思维 读图分析地轴与黄道平面的夹角和黄赤交角的 关系。
答案 南北回归线的度数=黄赤交角的度数;南北 极圈度数=90°-黄赤交角度数。地轴总是与赤道 平面垂直,地轴与黄道平面的夹角为66°34′,与 黄赤交角互余。
完整版课件ppt
1 昼(夜)的最大纬度跨度范围=2热带范围。
②β=90°-2α=北(南)温带范围。 1
③μ=α=90°-极圈的纬度数=2晨昏线的纬向移动角度
范围=北(南)寒带的范围。
由此可见,黄赤交角的变大或变小将导致上述一系列现象的
变化。
完整版课件ppt
12
真题 1 (2010·浙江文综)读图,某经线上有一点 M,虚线为过
值与最小值之间。
完整版课件ppt
4
2.昼夜长短的变化 如下图所示(以北半球为例):
完整版课件ppt
5
3.四季的更替 (1)原因:一年中,地球上各地昼夜长短和 正午 太阳高度 随时间变化,导致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能 的多少不同。 (2)不同纬度地区的季节变化 ①赤道两侧的 低纬度地区:全年皆夏,季节更替 不明显 。 ②极地附近的 高纬度 地区:全年皆冬,季节更替 不明显。 ③中纬度地区: 四季更替最明显。
3
二、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纬度变化:由太阳直射点 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
(2)季节变化
①北半球夏至日一 一年 年中 中最 最大 小值 值: :北南回半归球线各及 纬其 度以北地区 ②北半球冬至日一 一年 年中 中最 最大 小值 值: :南北回半归球线各及 纬其 度以南地区 ③春、秋分日:赤道 上达一年中最大值,其他地区介于最大
象;南半球相反
现象;南半球相反
北半球:太阳直射点
北半球:太阳直射点
处于①段时:昼长夜
处于③段时:昼短夜
季节 短,昼渐长,夜渐短; 全球昼夜
变化 太阳直射点处于②段 平分
时:昼长夜短,昼渐
长,昼渐短,夜渐长; 太阳渐长;南半球
渐长,夜渐短;南半
相反
完整版课件ppt
M 点地面垂直线,L1、L2 分别是二至日正午太阳光线。当角
α、β 之差小于 6°时,M 点的纬度范围是
(A )
A.3°N~3°S
B.6°N~17.5°N
C.3°N~17.5°N 或 3°S~17.5°S
D.17.5°S~23.5°S 或 17.5°N~23.5°N
解析 先读懂冬夏至日正午太阳从不同的角度射入,说明该
完整版课件ppt
8
辨一辨 (2010·山东文综改编)北半球中纬度某地某日日出 时间为5时,则当地该日正午地物影子年内最长且与海口 相比白昼较短。
解析 当地 5 时日出,则说明该地昼长夜短,位于中纬度地 区的白天比位于低纬度地区的海口白昼长;地物影子最长的 时间为冬至,而题目中此时正午日影较短。
答案 错误。
完整版课件ppt
10
3.影响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幅度 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幅度与黄赤交角呈正相关,随 黄赤交角增大而增大,减小而减小。
4.黄赤交角的变化带来的影响
完整版课件ppt
11
特别提醒 理解黄赤交角的变化
带来的影响,关键是理解几组数
据间的关系。如右图所示:
①α=黄赤交角=回归线的纬度 数=1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极
完整版课件ppt
9
考点规律整合
考点一 黄赤交角带来的影响 1.引起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
在公转过程中,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 运动。 2.影响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极昼、极夜、五带的范围 一轴:地轴。二面:黄道面和赤道面。三角:地轴与赤道 面夹角、地轴与黄道面夹角、黄道面和赤道面夹角。南北 回归线的度数=黄赤交角的度数=23°26′;南北极圈的 度数=90°-黄赤交角的度数=66°34′。
球相反
16
2.昼夜长短的计算及应注意的问题
(1)根据昼(夜)弧的长度计算
昼弧所跨经度数
夜弧所跨经度数
昼长=
15°
,夜长=
15°
(2)根据日出、日落时间计算
昼长=(12-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2
夜长=(24 时-日落时间)×2=日出时间×2
(3)昼夜长短的判断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同一纬线上各点的昼长相等,夜长也相等。
第4讲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基础自主落实
一、地球的公转 1.公转特征
(1)方向:自西向东 。(在上图中用箭头标出) (2)周期:一恒星年: 365日6时9分10秒。
(3)速度
公转位置 时间 公转速度
A点 近日点 1月初
最快
B点 远日点 7月初
最慢
完整版课件ppt
1
2.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1)黄赤交角
完整版课件ppt
14
考点二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1.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及时空变化规律
夏半年(北半球)
图直 示射
点
光 照 图
春、秋分
冬半年(北半 球)
完整版课件ppt
15
北半球昼长夜短,纬
北半球昼短夜长,且
纬度 度越高,昼越长,北 全球昼夜 纬度越高,昼越短,
变化 极圈内出现极昼现 平分 北极圈内出现极夜
完整版课件ppt
6
4.五带的划分
完整版课件ppt
7
特别说明 昼夜现象、昼夜更替与昼夜长短的区别 (1)昼夜现象与地球为不透明球体有关,昼夜更替的主要原 因是地球自转;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主要原因 是地球公转,它们都是地球运动的结果。 (2)全球各地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赤道地区最小,纬度越 高,变化越大,极圈内有极昼、极夜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