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鱼养鱼的生态养殖技术
生态养鱼的技巧

生态养鱼的技巧生态养鱼是一种以自然生态系统为基础,模拟自然环境,通过多种生物共存,形成链式生态循环,并在此基础上开展鱼类养殖的一种养殖方式。
相比传统养鱼方式,生态养鱼更注重生态环境的维护,倡导绿色、环保的养殖理念。
在生态养鱼中,养鱼池需要合理设计,选择适宜的池塘或水体进行养殖,同时保持水质清洁,注重鱼类的自然生长。
下面将介绍一些生态养鱼的技巧。
首先是选择适宜的水域。
选择适宜的水域对于生态养鱼至关重要。
水源的来源应该干净纯净,避免含有重金属、农药等有害物质。
同时,水域周围的环境也应该清洁卫生,没有化工厂、污水处理厂等对水质有害的工厂。
其次是选择适宜的鱼种。
在生态养鱼中,需要选择适合当地环境的鱼种进行养殖。
鱼类在生态养鱼中不仅仅是为了养殖,更重要的是为了维护生态平衡。
同时,不同的鱼种在生态系统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例如一些鱼类可以清理水质,一些鱼类可以帮助维持水体中的营养物质平衡,因此选择适宜的鱼种对于生态养鱼非常重要。
第三是保持水质清洁。
在生态养鱼中,保持水质清洁是非常重要的。
水质坏了对于鱼的生长和养殖都不利。
因此需要定期清理鱼塘,保持水质清洁。
另外,也可以在鱼塘里面放一些植物,这样也能够帮助净化水质。
第四是保持适宜的水温。
不同的鱼种对水温有不同的要求,因此在生态养鱼中需要保持适宜的水温。
需要根据具体的鱼种来调整水温,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
第五是合理的投喂。
在生态养鱼中,需要有一个合理的投喂计划,不能过度喂食,造成水质污染,也不能不喂食,影响鱼类的生长。
需要根据鱼的种类和数量来合理控制投喂,保持适宜的营养供给。
第六是科学的养殖管理。
在生态养鱼中,需要科学的管理养殖过程,包括疾病防控、饲料管理、养殖密度控制等。
只有科学的管理才能够确保鱼类的健康生长。
第七是合理的生态循环。
生态养鱼的核心在于生态循环,要让鱼类和其他生物形成一个良好的生态系统,要保持适宜的氧气供给,鱼类排泄的废物也需要被其他生物转化利用,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山区自然流水生态草鱼养殖技术 - 养殖技术

山区自然流水生态草鱼养殖技术-养殖技术山区“鱼窝”养鱼是指利用山间溪流或小河作为养殖水源,在山间溪流或小河边根据地形建设几十到几百平方米面积不等的坑塘进行养鱼。
在健康养殖已成为现代水产养殖业主流的今天,我们以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和降低养殖成本为目的,从2022年2月起,着手在山坡上种草来进行“鱼窝”健康养殖草鱼试验,并取得了成功。
现将情况总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建造“鱼窝”“鱼窝”建造要因地制宜,选择在引水方便、水量充沛、流量稳定、地形倾斜、有落差和注排水方便之处,利用山间溪流或小河边的空闲地筑池,池深一般在1.5~2.5m,可充分利用地形建成方形、圆形均可,塘埂用卵石或石块砌成、用水泥混凝土勾缝,塘壁适当要高些,以防洪水冲进塘内和鱼跳出塘外。
注排孔口的相对位置宜选择在有利池水交换处,其大小一般是100~200mm,并设有拦鱼栅。
1.2种草开春后,在“鱼窝”附近坡地进行种草,种植草类为“桂牧一号”象草,种植面积是池塘面积的3倍左右。
1.3鱼种放养鱼种放养前10d左右,须用石灰水对养殖鱼塘进行清洗消毒。
放养的鱼种要求规格大、规格齐、体质好,这是因为大规格的鱼种适应力强、生长速度快,并且当年可上市,因此应选用体重100~250g的鱼种为宜。
鱼种过小当年不能上市,鱼种过大鱼种成本高且运输不方便;放养的品种主要以草鱼为主,搭配少量的鲤鱼、鲢鱼、鳙鱼等。
鱼种放养前用聚维酮碘浸洗消毒。
鱼种放养时间、规格和数量见表1。
表1鱼种放养情况1.4管理1.4.1投喂完全依靠人工投喂,一般以青饲料为主搭配少量的全价颗粒饲料,青饲料主要是种植的象草。
青料每天按体重的5%~8%投喂,投饲量以当天吃完为好。
在7~10月,每天傍晚用颗粒饲料补充投喂1次,投喂量占鱼体重1%。
1.4.2水质管理进排水系统流水池应尽量做到交换量大而流速小,这样有利于保持水质清新、溶氧丰富又不会使鱼因水量大而导致能量消耗。
进水应从鱼池上部流入,排水孔应设在鱼池最低处。
淡水鱼类生态养殖技术

淡水鱼类生态养殖技术第一节鱼苗鱼种饲养鱼苗鱼种培育一般分为两个阶段:鱼苗培育是将鱼苗经过15~20天的饲养,长成3cm左右的稚鱼,习惯上把这时的稚鱼称为“夏花”。
许多地区是将鱼苗经8~10天的饲养,全长达到17~20mm就拉网分塘,再培育成夏花,这种稚鱼称为“乌仔头”;鱼种培育是将夏花分塘,经2~5个月的饲养,使其长成10~20cm 的幼鱼,习惯上把这时的幼鱼称为一龄鱼种或当年鱼种。
一龄鱼种秋季出塘的称为“秋花”或“秋片”,到第二年春季出塘的称为“春花”或“春片”。
鱼苗鱼种的培育是养鱼生产的重要环节,其主要目的是为商品鱼饲养提供数量充足、规格适宜、体质健壮的鱼种,关键问题是提高成活率和生长率。
为此必须根据鱼苗鱼种的生物学特点提供它们生长所需要的环境条件和饵料条件,促进其生长。
一、鱼苗种类和质量鉴别鱼苗饲养中放养的是刚能平游、开口摄食,处在仔鱼期的鱼苗(水花)。
对其种类和质量进行鉴别,有助于生产者或经营者区分和选择优质鱼苗,为提高鱼苗饲养成活率奠定基础。
(一)鱼苗种类鉴别可根据其外形特征、鳔的大小和形状、体色和色素分布的情况、尾鳍的形状和部分区域的血管分布情况等特征进行区分。
区分时,先观察群体的体色和大小情况,然后捞取少量鱼苗观察个体的特征。
(二)鱼苗质量鉴别鱼苗质量的好坏对鱼苗的生长速度和成活率影响极大。
一般可用下列方法区分其质量的优劣:看体色,群体鱼苗体色相同,无白苗死苗现象,体色微黄或稍红为强苗;而鱼苗群体体色不一,称为“花鱼苗”,苗体拖带污泥,体色发黑或带灰色为弱苗。
看苗群的游动情况,受惊吓能迅速分散下潜,用手在盛苗容器内搅动水体形成漩涡,大部分能逆水游泳者为强苗;相反,受惊吓后行动慢,大部分被卷入漩涡者为弱苗。
再者,随机捞取少量鱼苗放入白瓷盆内,口吹水面,能逆水游泳,倒掉水后,鱼苗在盆底剧烈挣扎,头尾弯曲成圆圈者为强苗;相反,顺水游泳,挣扎无力,头尾仅能扭动者为弱苗。
二、鱼苗鱼种生物学特点(一)鱼苗阶段生物学特点1.个体小,活动能力弱鱼苗身体幼小,全长0.5~0.9cm,体表无鳞只有鳍褶,活动能力弱,对外界不良环境以及敌害生物的抵抗能力极低。
鱼菜共生池塘生态养殖技术

鱼菜共生池塘生态养殖技术鱼菜共生养殖技术一、背景养鱼业是一把双刃剑,传统的养殖模式,属于线性经济,其高产出是以高耗能、高污染换来的,每天每千克鱼向水体中排入氨氮为1-2g,BOD(生化耗氧量)3-5g,耗去溶解氧5-6g(相当于1平方水面2天的自然复氧量)污染1.5立方水体,当前的养殖模式与现行的政策是有冲突的,欧共体上世纪80年代,即禁止自然水域“三网”(网箱、网围和网拦)养鱼和池塘养鱼污水的排放,日本2006年也制定了类似的政策,澳大利亚还规定50km半径内只能举办一个养殖场,发达国家对“鱼屁股”污染管的是很严的,他们的理念是“鱼可以进口,污水不能出口”。
而我国近年来也开始有所动作,2006年农业部制定了《水产养殖业增长方式转变行动实施方案》,2009年《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即国发…2009?3号文件,明确禁止水库网箱养鱼;重庆市也先后发布了《重庆市长江三峡库区水污染防治条例》和《重庆市饮用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办法》,明确规定:“禁止向库区流域水体投放化肥、粪便、动物性饲料等可能污染水体的方式从事水生养殖”,“禁止在一级饮用水源保护区内放养畜禽或从事网箱、网栏养殖”。
养殖污水排放在一些地方也开始试点,因此池塘传统养殖方式废水排放的限制必将越来越严,势必增加养殖成本,我市池塘养殖何去何从,生态、循环养殖模式将是今后水产养殖的主流方向,池塘鱼菜共生生态高效养殖模式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二、目的鱼池种植蔬菜,蔬菜吸收池塘水体氨氮等富营养因子、进行光和作用和分泌排异性的微毒素(有机酸)(张明华等,上海渔机所),净水、增氧、抑制鱼类病菌生长,生产绿色蔬菜,上市或作为鱼类食物来源。
鱼类排泄物供给蔬菜营养,生产无公害水产品。
其中鱼类生产是第一目标,蔬菜生产是第二目标,蔬菜生产为鱼类生产服务。
达到提高池塘综合生产效益,减少成本投入,增加收入的目的。
三、定义鱼菜共生养殖技术模式是根据鱼类和植物的营养生理、环境、理化知识特点,将水产养殖和蔬菜种植两种不同的农业技术,通过科学的生态设计,达到协同共生,实现养鱼不(少)换水而无水质忧患,种菜不施肥而茁壮成长的生态共生效应,从而让鱼、植物、微生物三者之间达到一种和谐的生态平衡关系的新型复合养殖技术模式,属于可持续循环型低碳渔业。
生态养鱼 实施方案

生态养鱼实施方案一、前言。
生态养鱼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养殖方式,它不仅可以提供优质的鱼类产品,还可以保护水体生态环境,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双赢。
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生态养鱼实施方案对于推动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选址与环境准备。
1. 选址,选择水质清澈、水流适中、水源充足的地方进行养殖,避免选择水质污染严重的区域。
2. 水体准备,清理水体中的杂草、杂物,保持水质清澈,为鱼类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3. 生态环境保护,在选址过程中,要考虑周边生态环境的保护,避免对当地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
三、鱼类选择与养殖方式。
1. 鱼类选择,根据当地水域的水质和气候条件,选择适合养殖的鱼类,如鲤鱼、鲈鱼等。
2. 养殖方式,采用生态循环养殖方式,结合水生植物、浮游生物等,形成良好的生态系统,提高养殖效益的同时保护水体生态环境。
四、饲料管理与养殖技术。
1. 饲料管理,选择优质的饲料,合理投喂,避免过度投喂造成水质污染,影响鱼类健康。
2. 养殖技术,掌握科学的养殖技术,包括水质监测、疾病防控、定期清理池塘等,确保养殖过程中的顺利进行。
五、生态环境保护与养殖效益。
1. 生态环境保护,定期监测水质,保持水质清洁,避免化学药物对水体的污染。
2. 养殖效益,通过科学管理,提高养殖效益,提高养殖产出,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六、结语。
生态养鱼实施方案的制定需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保护与养殖效益的平衡,科学合理地选择养殖地点、鱼类、养殖方式和管理技术,确保养殖过程中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效益的实现。
只有这样,才能推动生态养鱼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为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做出贡献。
畜-沼-渔三位一体生态养殖技术

(二)选购优质仔猪 根据日 前的养殖经验,应该选择二元或三元杂交猪饲 养。 优质仔猪的标准是仔猪活泼、 被毛光亮、 无外伤, 不披行。
目 l仔猪不弓背或凹背, u1 身材不短圆, 体格匀长者为好 以
(三旧 常的饲养管理
1、 合理分群〔以厄栏 10 头左右为宜, 。 多则分群 2、 仔猪的调教。 仔猪在进栏饲养时须及时调教, 使其养 成在固定位置采食、 饮水、 睡觉和排便的习惯 3、 保证供给清洁饮水。可使用自 动饮水器供水。 4、 饲料的配制和投喂 要充分利用沼液和沼渣生产的青 饲料资源.精、 青结合, 自己配制全价混合饲料, 进行健康养 殖。在饲料投喂时宜采用湿粉料生喂, 并且要定时、 定量, 每 天在固定时间投喂 3 次
37
圈 OAA FHY一 书 1m 一 CNN I E 一一 0 一 E DS R
渔” 三位一体生态养殖技术的纽带
三、 池塘养鱼的生态养殖技术
实
(一)池塘的清整消粤。 主要是改小塘为大塘, 改浅水塘为深水塘。将面积较小 的池塘改造成面积 5 一10 亩, 2 一 米的标准塘。 水深 2.5 同时 要改造好池塘的排灌设施, 使池塘便以调节水质。为了减少 原池塘中细菌性和寄生虫性病害的发生, 必须把清整好的池 塘暴晒儿大后用药物消毒。常用的药物及用法用量: 1,生石灰:每亩塘面( 仅剩少量水)用 50 - 70 公斤溶水
一一 OAA FHY CNN I E E DS R “ 沼一 三位一体生态养殖技术 畜一 渔”
李侃权 ’ 刘基正 ’ 吴新方 ’ 廖庆繁 z
(1、 广东平远县水生动物防疫检疚站 514600) (2、 广东省梅州嘉润畜牧发展有限公司 514600)
“ 沼一 ’ 畜一 渔, 三位 一 体生态养殖技术, 就是以渔业为中 心, 把健康养猪产生的粪尿, 通过绿色能源— 沼气生产这 一媒介, 有机地联系起来, 利用沼液和沼渣生产青饲料, 再把 青饲料用来养鱼和养猪。这样既充分利用 r 资源, 又保护了 治疗可用盐酸左旋咪吐注射液, 侮公斤体重用7.5 毫克。 二、 沼气的无公害处理技术
生态养鱼管理实施方案

生态养鱼管理实施方案一、背景介绍。
随着人们对健康食品的需求不断增加,养鱼业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行业。
生态养鱼作为一种新型的养殖方式,不仅可以提高鱼类的品质,还可以保护水体环境,实现生态和经济的双赢。
因此,制定一套科学的生态养鱼管理实施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二、生态养鱼管理实施方案的基本原则。
1. 生态优先,保护水体生态环境,注重保护和恢复水域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2. 科学养殖,根据鱼类的生态特性和生长需求,合理配置养殖水域,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
3. 循环利用,充分利用水体资源,推行水产养殖与废水处理、水资源循环利用相结合的模式。
4. 生态经济,将生态养鱼与其他产业相结合,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促进水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生态养鱼管理实施方案的具体措施。
1. 水域选择,选择水质清澈、水流缓和的水域,避免选择水质污染严重的地方进行养殖。
2. 生态修复,对养殖水域进行生态修复,保持水体清洁,提高水质,增加水生植物,促进水体生态平衡。
3. 养殖工艺,采用循环水养殖技术,建立养殖系统,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养殖对水体的影响。
4. 饲料管理,合理配置饲料,控制投喂量,避免过度投喂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影响水质。
5. 疾病防控,定期对养殖鱼类进行健康检查,加强疾病防控,避免疾病传播对养殖产业的影响。
6. 养殖环境监测,建立养殖水域环境监测系统,定期对水体进行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解决。
四、生态养鱼管理实施方案的效益。
1. 提高鱼类品质,生态养鱼管理实施方案可以提高鱼类的品质,增加营养价值,受到市场欢迎。
2. 保护水体环境,通过生态养鱼,可以有效保护水体环境,减少养殖对水质的污染。
3. 促进产业发展,生态养鱼可以促进水产业的发展,提高产业效益,为农民增加收入。
4. 增加就业机会,生态养鱼产业的发展可以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五、总结。
生态养鱼管理实施方案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对于促进水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鳙鱼的生态健康养殖新技术

鳙鱼的生态健康养殖新技术作者:武国兆来源:《河南农业·综合版》2020年第09期素有“亚洲最大平原人工湖”之称的汝南县宿鸭湖水库是河南省重要的淡水水产养殖基地,2018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产业化集群。
宿鸭湖常年养殖水面1.13万~1.67万hm2,盛产鳙鱼、花鲢、鳜鱼、青鱼、黄颡鱼、翘嘴红鲌、青虾、白虾等優质水产品,每年水产品产销量稳定在2500万kg左右。
其中,宿鸭湖鳙鱼2019年9月被“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收录。
宿鸭湖水产养殖基地坚持“人放天养、自然增殖、人工增殖”的生态养殖模式,保障各种水产品达到绿色食品的标准,稳产保供。
目前,宿鸭湖日供湖南省、湖北省、四川省、重庆市、广东省、上海市等省、市市场鲜活鱼类近百吨。
一、生态健康养殖新技术(一)池塘条件每口成鱼塘的面积以0.33~0.67 hm2为宜,塘底平坦,呈长方形。
水源要有保障,水深在2 m左右,塘梗、塘底不渗不漏。
(二)水体环境水质要求对鱼无害,如河、湖、溪流、水库的水都可引入池塘。
注意防止有毒污水、有害污水、碱性和酸性过大的水流入。
(三)多品种混养多品种混养、增加鱼种放养密度、进行立体生产,才能达到增产的目的。
如河南省,除四大家鱼混养以外,还可以混养团头纺、乌醴、黄颡鱼、河虾类等,也可根据季节进行轮养,如鳙鱼放养密度,主养塘放9.9~13.3 cm的1龄鱼种,每667 m2放100~200尾;搭配塘放养50~100尾。
鳙鱼和草食性鱼类或杂食性鱼类混养,或和少量小规格肉食性鱼类混养,具体放养密度和比例应根据水域环境因地制宜。
一般水较肥的塘,鲢鱼占50%~70%,鳙鱼占10%~20%,草鱼占5%~10%,其他鱼类占10%。
鲢鱼、鳙鱼的比例一般是4:1。
在水草比较丰富的水体,草鱼占50%,鲢鱼、鳙鱼共占40%,其他鱼类占10%。
(四)投饵施肥根据鳙鱼的食性,属于滤食性的肥水鱼,需要适当施肥和投饵,以增加水体中的养分,繁殖浮游生物,供其食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鱼养鱼的生态养殖技术
发展生态循环经济,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才能保持经济的可持续的发展。
水产养殖要进行生态养殖(即根据不同养殖生物间存在一条天然食物链的共生互补(利)原理,利用自然界物质循环系统,在一定的养殖空间和区域内,通过相应的技术和管理措施,使不同生物在同一环境中共同生长,实现保持生态平衡,提高无公害养殖效益的一种养殖方式)和健康养殖(投放无疫病的远缘杂交优质鱼种苗,投喂全价饲料及人工控制养殖环境等技术措施,使养殖生物保持最适宜生长和发育的状态,实现减少养殖病害发生,提高产量质量的一种养殖方式)达到优质低耗增效增收。
和谐共生中的“四大家鱼”是指草鱼(又叫鲩鱼)、鲢鱼、鳙鱼、鲮鱼(鲤、鲫)。
它们的关系是:草鱼是草食性鱼类,专门吃水生植物和陆生无毒植物草料,吃剩的残饵和排出的粪便培育水中浮游生物以供鲢鳙鱼滤食。
故之草鱼、鳊鱼、团头鲂(三种鱼食性大体相同)被称为水中“卫生员”。
当水体中的水生植物过多,或池塘基堤周边坡地可植象草、苦脉菜等青饲料时,可合理套养草鱼、鳊鱼和团头鲂,既可净化养殖环境,又可利用水中天然饵料和陆上种植无公害草料增加鱼产量。
另外,团头鲂还吃草鱼吃剩的碎草屑,鳊还喜食水中的藻类。
鲢鱼(白鲢)、鳙鱼(大头鱼):鲢、鳊鱼被称为水质“过滤器”,它们当之无愧。
鲢鱼滤食浮游植物,鳙鱼滤食浮游
动物。
池塘、山塘、水库、湖泊及江河水质富营养化,藻类暴发,可适当套养或人工放流鲢、鳙鱼。
鲢鱼可充分利用水中的浮游植物(藻类)等天然饵料资源,从而调节水质。
鲢鱼还是鱼类缺氧浮头的“报警员”,当鲢鱼出现浮头时,说明水中已缺氧,应及时采取增氧措施(加注新水,开增氧机、打增氧剂等)。
而鳙鱼是滤食浮游动物,相当部分是寄生虫和菌类,同样是有调节水质的功能。
鲮鱼、罗非鱼、鲫鱼、鲤鱼均被称为鱼类“灭虫能手”“警卫员”或是“清洁工”。
它们食性大同小异,均是杂食性底层鱼类,既食水中植物,又食各种有机碎屑、藻类和水尘昆虫;既充分利用水体资源,又可调节水质。
鲮鱼、罗非鱼常在池底挖巢,可以改善底质;又喜食水中鱼虱、锚头鳋等,能减少鱼病发生;另外,罗非鱼容易受惊,不断在水中穿梭游动可以防止水老鼠偷食鱼仔。
鲤鱼还能食掉底栖动物螺蛳、贝类等,也能大大减轻池底有机物的腐败分解,净化水质,预防鱼病发生。
上面就是“四大家鱼”的来历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和谐相处,共生互利,造福人类。
另外,还有一种凶猛性肉食性鱼类,如鳜鱼、乌鳢、加州鲈。
它们是水体中的“除杂先锋”。
其性情凶猛,能大量残食野杂鱼、小虾等,适当套养三者之一,既可控制野杂鱼虾的生长繁殖,又可利用水体中天然动物饵料增加主养鱼的产量。
养殖工作者要学习掌握上面知识原理,相据实际因地制宜,合理搭配以鱼养鱼技术,获取无公害高产高质高收入
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