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疗常规-脊柱骨折
脊柱骨折中医诊疗常规

脊柱骨折的诊疗常规遂宁市中医院骨伤科脊柱俗称脊梁骨,是人体的中轴,是负重、运动、吸收震荡及平衡肢体的重要结构,具有保护和支撑脊髓,内脏等功能。
脊柱骨折多因坠落或塌方压伤,常合并其他脏器损伤。
多见于男性青壮年。
脊柱骨折是比较常见的骨折,约占全身骨折的5%-6%。
早在清代医家钱秀昌在《伤科补要》就设专篇论著背集骨伤,可见其重要性。
脊柱骨折主要症状为,脊柱局部疼痛,不能站立、畸形、压痛、翻身困难,甚至有感觉、运动丧失、大小便障碍等。
近年来,我科在陈泽主任的带领下,全科团结一心充分发挥中医特色,在脊柱骨折的诊疗上形成了自己的优势,为节约患者的费用,进一步提高医疗质量,更好的服务患者,特制定脊柱骨折诊疗常规。
一、院前急救与搬运:急救:院前详细、全面问诊与体格检查,得到初步诊断印象,复合伤者联合他科共同处理;生命体征不稳者,抢救生命,全科甚至他科集体救治;患者生命体征平稳者,急诊行脊椎正侧位CR片、伤椎CT平扫、未能确诊者行脊柱MRI。
搬运:怀疑颈椎骨折者要用衣物、枕头挤在头颈两侧,使固定不乱动或专人一手托后脑,一手拉下颌向后轻轻牵引。
怀疑胸腰脊柱骨折者,伤者平卧在平车或者担架上,身两侧用枕头、衣物塞紧,固定脊柱为正直位。
搬运时需三人同时工作,具体做法是:三人都蹲在伤者的一侧,一人托肩背,一人托腰臀,一人托下肢,协同动作,将病人仰卧位放在平车上,腰部用衣褥垫起。
二、检查:坚持系统检查与专科检查结合原则,体格检查与辅助检查结合原则,常规检查与特殊结合原则;1. 脊柱检查,要求入院后立即完成,包括脊柱畸形、压痛、肿胀情况,同时进行胸部及腹部检查,以防合并胸腹损伤的漏诊。
疑有胸腹部损伤者,即请有关专科会诊。
2. 神经系统检查:脊柱骨折常伴有脊髓损伤,在全面检查基础上,重视两下肢运动、感觉、反射的检查,切忌遗漏肛门及会阴部检查结果,并做好记录。
3. 辅助检查:(1) X线检查,以了解骨折类型及移位情况。
(2) CT或MRI检查以便观察骨折移位及对椎管、内容物压迫情况。
诊疗指南 脊椎骨折

诊疗指南脊椎骨折
诊疗指南:脊椎骨折
概述
脊椎骨折是一个常见的骨折类型,常见于骨质疏松、高峰时段
和外伤等因素影响下。
本指南旨在提供脊椎骨折的诊断和治疗指导,以便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
诊断
1. 病史询问:详细询问患者受伤情况和症状表现,包括疼痛部位、活动受限等。
2. 体格检查:进行脊柱检查,包括感觉和运动功能评估。
3. 影像学检查:常规使用X射线、CT或MRI进行检查,以确
定骨折类型和程度。
分类
脊椎骨折按照骨折位置和类型进行分类,其中常见的骨折类型
包括:
1. 横行骨折:横向断裂脊椎骨的一种骨折。
2. 纵行骨折:纵向断裂脊椎骨的一种骨折。
3. 压缩性骨折:脊椎骨在一个方向上受到压缩而发生的骨折。
治疗
1. 保守治疗:适用于稳定骨折,包括卧床休息、疼痛控制、牵
引等。
2. 手术治疗:适用于不稳定骨折,包括内固定和植骨等手术方法。
预后
1. 随访: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评估治疗效果和功能恢复情况。
2. 康复训练:提供康复训练指导,帮助患者恢复脊柱功能和日
常活动能力。
以上是脊椎骨折的诊疗指南,旨在为医生提供明确的诊断和治
疗策略,以便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
骨科急救之脊柱骨折课件

如伸展、弯曲、旋转等,可以恢复患者的关节活 动度,预防关节僵硬和粘连。
平衡训练
如单脚站立、波球训练等,可以增强患者的平衡 能力,预防跌倒和再次受伤。
05
CATALOGUE
脊柱骨折的预防与康复
预防措施
保持健康体态
保持正确的坐姿、站姿和行走姿势, 避免长时间维持同一姿势,以减轻脊 柱压力。
如骨折导致脊柱不稳定,可能引起脊髓受压 或神经根损伤。
患者年龄和健康状况
年龄较大或健康状况较差的患者,手术治疗 效果可能更好。
手术方法
前路手术
通过前方的切口进入脊柱,移除压迫 脊髓或神经根的碎片,然后进行固定 和融合。
后路手术
内窥镜手术
使用内窥镜技术进行微创手术,减少 手术创伤和恢复时间。
通过后方的切口进入脊柱,进行减压 、固定和融合。
肿胀。
热敷
在受伤后的48小时后使用, 可以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
、缓解肌肉紧张和疼痛。
电疗
如低频脉冲电疗、中频电疗等 ,可以刺激肌肉收缩、缓解疼
痛和促进愈合。
按摩
适当的按摩可以缓解肌肉紧张 和疼痛,但应注意避免过度刺
激和损伤。
康复训练
核心肌群训练
如平板支撑、仰卧起坐等,可以增强患者的核心 肌群力量,提高脊柱的稳定性。
术后护理
疼痛控制
手术后疼痛较剧烈,需 要使用止痛药和镇痛泵
进行控制。
康复训练
手术后需要进行康复训 练,包括肌肉锻炼、关 节活动等,以促进恢复
。
定期复查
手术后需要定期进行复 查,检查恢复情况,及
时调整治疗方案。
预防并发症
手术后需要预防感染、 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的发
骨伤科脊柱骨折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脊柱骨折脊柱包括颈椎、胸椎、腰椎、舐椎、尾椎5个部分。
从侧面看,整个脊柱有5个生理弧度,颈椎、腰椎、尾椎各有向前的弧度,胸椎和舐椎则有向后的弧度。
颈椎、胸椎、腰椎骨折严重时,可损伤椎管内的脊髓及脊神经,可并发肢体的瘫痪,预后严重,但比较少见。
这里仅介绍比较常见的未并发瘫痪的下段胸椎及腰椎的压缩性骨折。
【诊断】1.病员从高处跌下,臀部或足跟着地,上下冲力集中于胸腰椎部,引起腰背部剧烈疼痛;或重物由高处落下压于病员肩背部,引起剧烈腰痛;或举重时用力过大,突然引起腰部剧痛者,均应考虑有脊柱骨折的可能性。
2.骨折易发生于第11~12胸椎或第1~2腰椎,尤以第1腰椎为多见。
此种压缩性骨折,系发生于椎体,由于受伤时腰部处于弯腰姿势,使椎体前部压缩较重,椎体后部压缩较轻,使椎体呈楔状变形。
该脊椎之棘突随之轻度向后隆凸。
3.病员伤后腰痛严重,不能站立及行走。
发生骨折的椎骨的棘突有轻度的后凸畸形及明显的压痛。
发生在胸椎部的骨折后凸畸形较明显,如发生在第3腰椎,棘突的后凸畸形常因生理的向前弧度而不明显。
4.注意有无瘫痪,双下肢肌力有无减退或消失,双下肢皮肤触觉是否迟钝或消失,有无尿潴留等。
5.骨折后第1周,可有轻度发热、大便秘结、缩性骨折少腹胀痛、脉弦紧、舌苔黄腻等症。
6.诊断时应摄正、侧位X片,明确压缩程度,有无椎板骨折和小关节脱位等情况。
【治疗】1.有典型外伤史的严重腰痛病员,考虑有胸、腰椎压缩骨折者,应嘱病员平卧,不宜起坐及站立。
在搬运伤员时,可用推滚搬运法,使病员仰卧于门板上或俯卧于帆布担架上,避免因脊柱弯曲而加重损伤,甚至并发脊髓或脊神经损伤(见图10-34)o7.单纯性胸、腰椎压缩骨折,嘱病员平卧木板床,及早进行腰背肌力的锻炼,先作仰卧位的锻炼,继加作俯卧位的锻炼。
凡能积极进行锻炼的,腰背酸痛的后遗症较少,甚至可使压缩的骨折,得到程度不等的整复(见图10-35)。
8.局部外贴伤膏,口服逐瘀止痛通便药,常用药如当归10g,桃仁10g,枳实6g,黄苓6g,续断Iog,大黄Iog,泽兰12g,红花6g,制乳香10g。
诊疗常规-脊柱骨折

诊疗常规-脊柱骨折诊疗常规-脊柱骨折脊柱骨折诊疗常规颈椎骨折常发生于由高处跌下、体育运动及车祸等外伤。
大多数病人为青壮年。
由于颈椎本身的解剖特点,损伤后可能出现截瘫,甚至导致死亡。
寰椎骨折,多系来自头顶的纵向挤压暴力所引起,骨折线多在结构薄弱的前后弓与侧块的衔接处,骨折多向四周移位,使该处椎管扩大,故少有神经症状者。
临床上虽较少见,但如处理不当易发生意外,应注意。
颈部僵硬和枕下区域疼痛是主要临床症状,有时因咽后血肿而觉不适,但非全部引起呼吸困难和吞咽困难。
常伴有颈椎不稳症状,患者喜双手托头。
头部前倾呈强迫头位,避免头部的任何方向转动,部分患者出现枕大神经分布区域放射性疼痛或感觉障碍。
一般无脊髓受压症状,少极数因骨折后移位出现脊髓损伤表现。
颈部疼痛,可向后枕部放射,枕颈部有明显的压痛,颈后肌亦多呈痉挛状,颈部活动明显受限,尤其旋转活动,约半数合并有枕大神经放射痛及沿该神经的压痛。
(三)辅助检查:1、X 线平片:应包括正位、侧位及开口位。
侧位片示寰椎前后径增宽;开口位可发现寰椎左右增宽,与齿状突距离双侧常呈不对称状。
2、CT 扫描:显示骨折线的数量、走向及骨折移位情况等。
3、MRI 检查:对骨折的观察不如CT ,主要用于伴有脊髓症状者。
二、中医证候分类按外伤时间可分为早,中,晚三期。
本病应注意与齿状突骨折相鉴别。
二者外伤部位不同,结合颈椎开口位及侧位片可明确诊断。
四、常见并发症:1、横韧带断裂:横韧带断裂造成两侧块离心性分离移位,大于6.9mm ,造成骨折不稳定性。
2、齿状突骨折。
3、寰枢椎半脱位:严重不稳定型骨折所致。
4、脊髓损伤。
1、重视院前急救,注意搬运过程中颈部制动,以免加重脊髓损伤。
2、严格制动,卧床,仰卧睡眠,枕头放在肩颈部,使头后仰,避免放于枕部,以防头颈前屈位。
3、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予气管切开或人工辅助呼吸。
4、应在牵引下让病人作定期翻身活动,以防引起头枕部及骶部等处压疮。
5、积极预防卧床并发症,如褥疮,栓塞性静脉炎,坠积性肺炎及尿路感染等并发症。
脊柱外科临床指南

脊柱脊髓损伤定义:脊柱脊髓损伤常发发生于工矿,交通事故,战时和自然灾害时可成批发生。
伤情严重复杂,多发伤、复合伤较多,并发症多,合并脊髓伤时预后差,甚至造成终生残废或危及生命。
症状体征一,脊柱骨折1,有严重外伤史,如高空落下,重物打击头颈或肩背部,塌方事故,交通事故等。
2,病人感受伤局部疼痛,颈部活动障碍,腰背部肌肉痉挛,不能翻身起立,骨折局部可扪及局限性后突畸形。
3,由于腹膜后血肿对植物神经刺激,肠蠕动减慢,常出现腹胀,腹痛等症状,有时需与腹腔脏器损伤相鉴别。
二,合并脊髓和神经根损伤脊髓损伤后,在损伤平面以下的运动,感觉,反射及括约肌和植物神经功能受到损害。
1,感觉障碍损伤平面以下的痛觉,温度觉,触觉及本体觉减弱或消失。
2,运动障碍脊髓休克期,脊髓损伤节段以下表现为软瘫,反射消失,休克期过后若是脊髓横断伤则出现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出现髌阵挛和踝阵挛及病理反射。
3,括约肌功能障碍脊髓休克期表现为尿潴留,系膀胱逼尿肌麻痹形成无张力性膀胱所致,休克期过后,若脊髓损伤在骶髓平面以上,可形成自动反射膀胱,残余尿少于100ml,但不能随意排尿,若脊髓损伤平面在圆锥部骶髓或骶神经根损伤,则出现尿失禁,膀胱的排空需通过增加腹压(用手挤压腹部)或用导尿管来排空尿液,大便也同样出现便秘和失禁。
4,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损伤平面远侧脊髓运动或感觉仍有部分保存时称之为不完全性脊髓损伤,临床上有以下几型:(1)脊髓前部损伤:表现为损伤平面以下的自主运动和痛觉消失,由于脊髓后柱无损伤,病人的触觉、位置觉、振动觉、运动觉和深压觉完好。
(2)脊髓中央性损伤:在颈髓损伤时多见,表现上肢运动丧失,但下肢运动功能存在或上肢运动功能丧失明显比下肢严重,损伤平面的腱反射消失而损伤平面以下的腱反射亢进。
(3)脊髓半侧损伤综合症(Brown-Sequards Symdrome):表现损伤平面以下的对侧痛温觉消失,同侧的运动功能,位置觉,运动觉和两点辨觉丧失。
脊柱骨折诊治指南

脊柱骨折诊治指南
诊断
临床表现
•脊柱骨折常伴随严重疼痛和活动受限。
•患者有可能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感觉障碍、肌力减退等。
影像学检查
•X光、CT和MRI等影像学检查是确诊脊柱骨折的必要手段。
•影像学检查能够明确骨折部位、类型和严重程度,为后续治疗提供重要参考。
治疗
保守治疗
•轻度脊柱骨折可考虑保守治疗,包括静卧休息、颈颈固定等。
•保守治疗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症状和影像学变化,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手术治疗
•严重脊柱骨折或有严重神经系统损伤的患者常需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能够稳定脊柱、复位骨折部位,减少神经系统损伤风险。
康复
•脊柱骨折康复过程需要经过康复训练和康复理疗,帮助患者恢复功能和活动能力。
•康复过程中需要注意避免再次受伤和保持良好的体态。
结语
脊柱骨折是一种常见但严重的创伤,诊断和治疗需由专业医生进行。
本指南旨在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处理脊柱骨折患者,提供了诊断、治疗和随访等方面的指导,希望能对临床工作有所帮助。
请根据需要调整分级。
脊柱骨折诊疗规范

脊柱骨折诊疗规范(试行)
骨伤二病区
2012年1月修订
一、病史采集
1.及时完成病史采集、24小时内完成病历。
2.内容应包括损伤的原因.性质、时间、部位以及伤后的处理经过。
二、检查
1.接诊应及时完成体格检查,尤其注意是否合并脊髓神经损伤,合并内脏脏器损伤,生命体征是否平稳。
2、应拍摄脊柱正侧位X线,CT片,三维重建,必要时作MRI检查。
3、完善三大常规检查,拟手术的病人还应行出凝血时间,心电图,电解质、血液生化、免疫的检查。
三、诊断
1.明确外伤史
2.临床体征、症状。
3.X线,CT可确诊
4、诊断时作出AO分型和Frankel分级
四、鉴别诊断
外伤史、临床体征、症状及X射线、CT可明确诊断
五、治疗原则
1.轻度压缩或稳定压缩骨折可平卧硬床,腰围外固定,外敷中药。
严格硬卧应板床约6-8周后下床活动,卧床期间可指导渐进性功能锻炼。
2.不稳定骨折者或合并脊髓神经损伤,应考虑行手术治疗。
3.药物治疗早期活血化瘀、消肿止痛。
可内服活血止痛胶囊,外敷接骨舒筋膏。
中期和营生新、接骨续筋,可内服伤科接骨片,接骨七厘片。
后期养气血、补肝肾、壮筋骨,内服地黄丸等对应治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脊柱骨折诊疗常规颈椎骨折颈椎骨折常发生于由高处跌下、体育运动及车祸等外伤。
大多数病人为青壮年。
由于颈椎本身的解剖特点,损伤后可能出现截瘫,甚至导致死亡。
寰椎骨折寰椎骨折,多系来自头顶的纵向挤压暴力所引起,骨折线多在结构薄弱的前后弓与侧块的衔接处,骨折多向四周移位,使该处椎管扩大,故少有神经症状者。
临床上虽较少见,但如处理不当易发生意外,应注意。
诊断一、诊断依据(一)症状:颈部僵硬和枕下区域疼痛是主要临床症状,有时因咽后血肿而觉不适,但非全部引起呼吸困难和吞咽困难。
常伴有颈椎不稳症状,患者喜双手托头。
头部前倾呈强迫头位,避免头部的任何方向转动,部分患者出现枕大神经分布区域放射性疼痛或感觉障碍。
一般无脊髓受压症状,少极数因骨折后移位出现脊髓损伤表现。
(二)体征:颈部疼痛,可向后枕部放射,枕颈部有明显的压痛,颈后肌亦多呈痉挛状,颈部活动明显受限,尤其旋转活动,约半数合并有枕大神经放射痛及沿该神经的压痛。
(三)辅助检查:1、X线平片:应包括正位、侧位及开口位。
侧位片示寰椎前后径增宽;开口位可发现寰椎左右增宽,与齿状突距离双侧常呈不对称状。
2、CT扫描:显示骨折线的数量、走向及骨折移位情况等。
3、MRI检查:对骨折的观察不如CT,主要用于伴有脊髓症状者。
二、中医证候分类按外伤时间可分为早,中,晚三期。
三、鉴别诊断本病应注意与齿状突骨折相鉴别。
二者外伤部位不同,结合颈椎开口位及侧位片可明确诊断。
四、常见并发症:1、横韧带断裂:横韧带断裂造成两侧块离心性分离移位,大于6.9mm,造成骨折不稳定性。
2、齿状突骨折。
3、寰枢椎半脱位:严重不稳定型骨折所致。
4、脊髓损伤。
治疗一、一般治疗1、重视院前急救,注意搬运过程中颈部制动,以免加重脊髓损伤。
2、严格制动,卧床,仰卧睡眠,枕头放在肩颈部,使头后仰,避免放于枕部,以防头颈前屈位。
3、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予气管切开或人工辅助呼吸。
4、应在牵引下让病人作定期翻身活动,以防引起头枕部及骶部等处压疮。
5、积极预防卧床并发症,如褥疮,栓塞性静脉炎,坠积性肺炎及尿路感染等并发症。
二、中医治疗遵循复位、固定、药物和功能锻炼的四个原则治疗。
一般用牵引复位和制动,之后采用颈-胸石膏或颈围固定,同时用中药内服治疗,后期指导功能锻炼。
(一)牵引治疗1、不伴有颅脑损伤及脊髓神经症状者,一般采用枕颌带牵引2周,再以头-颈-胸石膏固定10~12周。
2、伴有脊髓神经症状者,多需颅骨牵引,观察神经症状恢复,如神经症状消失后再以头-颈-胸石膏固定10~12周。
(二)分证中药内治(1)早期:症见:外伤后1~2周内,颈部僵硬和枕下区域疼痛明显,头颈僵硬不能转动,动则痛甚,或伴胸闷,身热无汗,脉弦数,舌苔黄。
治则:活血祛瘀理气止痛。
方药:复元活血汤常用药物:桃仁,红花,川芎,当归,桔梗,赤芍,生地黄,乳香,没药等。
(2)中期:症见:伤后2~4周,颈部和枕部疼痛已有缓解,但头颈转动仍不能,舌质暗苔白脉弦。
治则:舒筋活络、接骨续筋方药:和营止痛汤,续骨活血汤常用药物:桃仁,红花,青皮,陈皮,枳壳,延胡,川芎,续断等。
(3)后期症见:伤后1~3个月,颈部疼痛轻,活动有改善,四肢乏力,伴纳呆,神疲,舌淡苔白,脉软无力。
治则:补气养血,健脾醒胃方药:八珍汤加昧常用药物:党参,黄芪,白术,茯苓,熟地黄,杜仲,当归,川芎,白芍,续断,全蝎等。
(三)中成药1、口服中成药早期可口服田七跌打丸、活血止痛胶囊、伤科接骨片、云南白药、四七末等,后期可口服补中益气丸,大活络丸等。
2、静脉注射用中成药(1)丹参针20ml加入葡萄糖或生理盐水中静滴,每日1次,10天为一疗程,适用于早期局部气滞血瘀,经络不通之实证。
(2)骨宁注射液:10ml加入葡萄糖或生理盐水中静滴,每日1次,2周为一疗程,用于中后期肝肾有亏虚者。
(四)其它治疗1、外敷治疗:早期在牵引下局部可外敷定痛膏、双柏膏以消肿止痛。
2、热熨治疗:适用于后期解除固定后,多用坎离砂、五籽散等以温通经络、调和血脉。
3、练功疗法:早期做好头颈部制动,以活动四肢关节而不影响头颈部治疗,后期待骨折愈合后拆除固定之后练习头颈部的旋转和屈伸活动。
三、西医治疗(一)治疗原则恢复枕-寰-枢解剖区域的稳定性及其功能,避免脊髓急性受压或迟发性损害。
(二)具体措施在以上中医治疗的基础上,如果疼痛剧烈,加用镇痛药止痛,或有脊髓损伤者,可加用西医的激素和神经营养药物等方法治疗。
(三)并发症处理要点:横韧带断裂处理上需予断层摄片或CT扫描以确诊,治疗上以牵引和头颈胸石膏固定为宜;齿状突骨折处理予以牵引和头颈胸石膏固定,如固定后仍有不稳,可予以行枕颈融合;寰枢椎半脱位属于严重的不稳定性骨折所致,处理方法同横韧带断裂。
四、手术治疗(一)手术指征1、持续疼痛或不稳定,伴有或不伴有脊髓神经症状者;2、寰椎骨折迟缓愈合或不愈合者。
(二)术式选择一般是行寰枢融合,或枕颈融合。
无横韧带断裂,仅前弓不愈合,行后路环枢融合。
前后弓均不愈合,行枕颈融合。
有横韧带断裂或兼有齿状突骨折极不稳定者,行颈枕融合。
五、围手术期的处理围手术期是指从确定手术治疗进行必要的准备时起,至与这次手术有关的治疗基本结束为止的一段时间。
中医药在围手术期处理上占有优势,处理要点如下:(一)手术前期消肿止痛。
1、可选用丹参针或红花注射液滴注,每日一次。
2、内服田七未或活血止痛胶囊及辨证使用中药煎剂。
(二)手术治疗后分三个阶段:1、第一阶段,术后1~7天,以改善术后出现的胃肠功能紊乱和发热为主。
病者如出现疲倦、纳呆、大便不爽、舌淡苔腻,为湿困中焦为主,治宜祛瘀化湿,用三仁汤加丹参、赤芍,低热者三仁汤加银花、赤芍、蚕沙、黄芩等。
2、第二阶段:术后7~14天,促进元气恢复(1)体质虚弱者酌情使用健脾益气中药或参麦注射液静脉滴注,每日一次。
(2)针灸治疗可循经取穴,以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随访计划1、未愈患者坚持门诊治疗及康复治疗。
2、随访6个月至2年。
寰枢椎外伤性脱位寰椎中部有坚强的寰椎横韧带连接于两侧侧块之间,并将前方的齿状突紧紧包绕。
此韧带是寰枢关节的主要稳定结构,如横韧带断裂或松弛,则引起寰枢椎前脱位;如齿状突骨折,也可出现寰椎前脱位或后脱位。
诊断一、诊断依据(一)症状:视移位程度及致伤机制不同,其临床症状悬殊较大,轻者无异常不适,重者可造成完全性瘫痪,严重者可因颈髓高位损伤而死亡。
1、颈痛,外伤者疼痛较剧烈,头部有不稳感,常用手托住头部。
2、颈部活动受限,严重者出现张口困难。
3、部分患者可出现后枕部疼痛,吞咽困难及发音失常等。
4、脊髓神经受累时,出现肢体麻木疼痛、呼吸困难,严重者高位截瘫。
(二)体征1、颈部疼痛,活动受限,严重者张口困难。
2、颈部不稳感,患者有头颈部断折的不稳感,以致不敢坐起或站立。
3、双侧关节均有脱位时,头颈部呈前倾斜体位;如系一侧关节脱位,则头向健侧旋转并向患侧倾斜。
此种体位加重了活动受限的程度,包括张口困难。
4、如出现脊髓损害,则可出现相应的脊髓损伤体征。
(三)辅助检查1、X线检查:除以颈1、2为中心的侧位和张口位,可见寰椎移位情况。
2、CT及MRI检查:有助于损伤的诊断及对脊髓损害情况进行分析。
二、中医证候分类分早、中、后期。
三、鉴别诊断:应与炎症所致的半脱位相鉴别。
明确的外伤史是鉴别的要点,炎症所致的寰枢椎半脱位常无外伤史或外伤史轻微,而且之前一周常有上呼吸道感染,开口位可见八字胡的异常改变,侧位片可显示齿状突和寰枢前弓之间的距离(正常在3mm以内)增宽,但无明显的前后脱位。
必要时可予CT检查,并与齿状突骨折、寰椎椎弓骨折及上颈椎畸形鉴别。
四、常见并发症1、齿状突骨折:处理同寰椎骨折。
2、脊髓损伤:处理参见脊髓损伤章。
治疗一、一般治疗1、重视院前急救,颈部头颈围制动,注意搬运方法以免加重脊髓损伤。
2、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予气管切开。
3、监测血压,心电,及呼吸情况。
二、中医治疗(一)复位和固定常采用枕颌带牵引复位:常用卧位正中位牵引,如前脱位,可调整为后倾位牵引。
牵引重量根据年龄而定,成人用2.5~3kg,儿童用1.5~2kg,牵引过程中拍片复查,并根据复位情况调整牵引重量和方法,复位后维持牵引2周,改用头颈胸石膏或颈部支架固定2~3月,可起到缓慢复位并制动固定的效果。
手法复位有一定的困难和危险,除非经验丰富者慎重操作:先予拔伸牵引,并根据脱位情况在进行充分理筋手法后进行旋转复位,复位后继续予布托或枕颌带进行牵引。
(二)分证中药内治(1)早期:症见:外伤后1~2周内,颈部僵硬和枕下区域疼痛明显,头颈僵硬不能转动,动则痛甚,或伴胸闷,身热无汗,脉弦数,舌苔黄。
治则:活血祛瘀理气止痛。
方药:复元活血汤常用药物:桃仁,红花,川芎,当归,桔梗,赤芍,生地黄,乳香,没药等。
(2)中期:症见:伤后2~4周,颈部和枕部疼痛已有缓解,但头颈转动仍不能,舌质暗,苔白脉弦。
治则:舒筋活络,接骨续筋方药:和营止痛汤,续骨活血汤常用药物:桃仁,红花,青皮,陈皮,枳壳,延胡,川芎,续断等。
(3)后期症见:伤后1~3个月,颈部疼痛轻,活动有改善,四肢乏力,伴纳呆,神疲,舌淡苔白,脉软无力。
治则:补气养血,健脾醒胃方药:八珍汤加昧常用药物:党参,黄芪,白术,茯苓,熟地黄,杜仲,当归,川芎,白芍,续断,全蝎等。
(三)中成药1.口服中成药早期可口服活血止痛胶囊、伤科接骨片、田七跌打丸、云南白药、田七末等,后期可口服补中益气丸,大活络丸等。
2.静脉注射用中成药(1)丹参针20ml加入葡萄糖或生理盐水中静滴,每日1次,10天为一疗程,适用于早期局部气滞血瘀、经络不通之实证。
(2)骨宁注射液:10ml加入葡萄糖或生理盐水中静滴,每日1次,2周为一疗程,用于中后期肝肾有亏虚者。
(四)其它治疗1.外敷治疗:早期在牵引下局部可外敷定痛膏、双柏膏以消肿止痛。
2.外熨治疗:适用于后期解除固定后,多用坎离砂、五籽散等以温通经络、调和血脉。
3.练功疗法:早期做好头颈部制动,后期待骨折愈合后拆除固定之后练习头颈部的旋转和屈伸活动。
三、西医治疗(一)治疗原则恢复寰枢关节的解剖对位,制动以修复韧带以达关节的稳定及功能,避免脊髓急性受压或迟发性损害。
(二)具体措施及药物1、枕颌带牵引复位,对陈旧性半脱位,可应用颅骨牵引。
2、卧床期间预防感染。
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予气管切开或人工辅助呼吸。
3、伴有脊髓损伤症状药物使用参见脊髓损伤章节。
(三)并发症处理要点1、齿状突骨折:处理同寰椎骨折。
2、脊髓损伤:处理参见脊髓损伤章。
四、手术治疗(一)手术指征顽固性半脱位及陈旧性脱位有神经症状,经颅骨牵引复位后;或寰枢椎发育畸形,有轻微外伤,如骑车受颠时症状即出现并加重者,应予以手术治疗。
(二)手术方式枕颈融合术,寰枢椎融合术,枕肌下彻底减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