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萤石矿成矿地质特征

合集下载

萤石矿研究报告

萤石矿研究报告

萤石矿研究报告一、引言萤石矿是一种重要的非金属矿产资源,广泛应用于冶金、化工、建材等领域。

本文将对萤石矿的地质特征、开采技术以及应用前景进行研究和分析,以期为相关行业提供参考和指导。

二、地质特征萤石矿主要分布在地壳上的碱性岩矿床中,常见于花岗岩、长英质岩和碳酸盐岩中。

其化学成分主要由氟化钙(CaF2)组成,含有少量的杂质,如硅酸盐、氧化物等。

萤石矿的矿石颜色多样,常见的有绿色、紫色和黄色等,因而被广泛用于装饰材料。

三、开采技术1.勘探:通过地质勘探和遥感技术,确定矿床的存在和规模。

勘探工作需要考虑地质、地形、水文等各种因素,并综合分析确定采矿经济指标。

2.选矿:采用物理和化学方法对矿石进行选别,去除杂质,提高矿石的品位。

一般采用浮选、重选等方法进行选矿工艺流程。

3.开拓矿井:根据地质条件和开采规模,选择适当的采矿方法,如露天开采、井筒开采等。

同时,要考虑环境保护措施,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4.矿石加工:将开采得到的原矿进行破碎、磨矿和浮选等工艺,提取出高纯度的氟化钙。

加工过程中要注意环保和资源节约。

四、应用前景萤石矿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冶金工业:萤石矿是制取金属铝和钢铁的重要原料,可以用于炼铝和脱硫等工艺,提高冶金工业的生产效率。

2. 化工行业:萤石矿可以作为氟化剂使用,广泛应用于合成氟化物、氟碳材料和各种有机氟化合物的生产中。

3. 建筑材料:由于萤石矿的颜色多样,可以作为装饰材料使用,如制作瓷砖、大理石和玻璃等。

4. 制药工业:萤石矿中的氟元素有助于合成多种有机化合物,广泛应用于制药工业中,如制成氟化药剂和抗生素等。

五、结论萤石矿作为一种重要的非金属矿产资源,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通过对其地质特征的研究,可以更好地开发和利用该矿产资源。

同时,采用科学的开采技术和加工工艺,可以提高矿石的品位和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萤石矿的应用前景涉及多个行业,有望为相关行业的发展提供支持和推动。

福建省永安上下崆萤石矿床地质特征分析

福建省永安上下崆萤石矿床地质特征分析

福建省永安上下崆萤石矿床地质特征分析福建省永安上下崆萤石矿床位于福建省南部,是该地区重要的崆萤石矿床之一。

该矿床的地质特征及成因机制是矿产资源勘查和开采的重要基础。

本文将对该矿床的地质特征进行分析。

1. 地质背景福建省永安上下崆萤石矿床位于永安市南部。

该地区属于湖北和福建两种不同的构造单元的交界带,被划分为闽粤地块和扬子地块。

该地区主要岩石类型为变质岩和火山岩。

变质岩包括片麻岩、云母片岩和石英砂岩;火山岩包括安山岩、流纹岩和玄武岩。

2. 矿床类型福建省永安上下崆萤石矿床属于崆萤石型矿床。

崆萤石是一种含氟的钙镁碳酸盐矿物,常见于变质岩或与变质岩伴生的岩浆岩中。

3. 矿床分布及形态福建省永安上下崆萤石矿床主要分布在下崆山和上崆山两个矿区。

该矿床的形态多样,主要包括脉状、库状和层状三种类型。

脉状矿体主要分布于断裂带附近,呈弓形,矿脉宽度一般为3-10米。

库状矿体则分布于中部隆起区,矿体呈圆形或椭圆形,矿体直径在数十米到数百米之间。

层状矿体则主要分布于上崆山地区,呈层状分布,矿床厚度在0.5-2米之间。

4. 矿物组成及成因机制福建省永安上下崆萤石矿床中主要含有崆萤石、方解石和白云石等矿物。

其中,崆萤石是主要产出矿物。

矿床的成因机制主要与地壳运动和热液作用有关。

在变质作用下,含有碳酸盐的岩石被高温高压条件下的水溶液侵蚀,形成了含氟热液。

这些热液向上渗透,侵入下伏层中,与含有钠、钾等元素的岩石反应,形成了崆萤石型矿床。

综上所述,福建省永安上下崆萤石矿床是一种典型的崆萤石型矿床,是由地壳运动和热液作用形成的。

其矿床形态多样,分布不均,是福建省重要的崆萤石矿床之一。

对该矿床进行深入的地质调查和勘查,有利于掌握该地区崆萤石资源的分布和数量规模,为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基础资料。

福建省永安上下崆萤石矿床是福建省重要的崆萤石矿床之一,下面将列出该矿床的相关数据,并进行分析:1. 矿床资源量据相关调查统计,福建省永安上下崆萤石矿床的矿床资源量达到1.2亿吨,是福建省最大的崆萤石矿床之一。

福建省安溪县华地萤石矿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

福建省安溪县华地萤石矿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

2 - 3 1 % 、平 均 2 . 4 %. Ba S O
. S i 0 0 6 6 %
2 O . 8 5 %、 平均 1 8 . 5 0 %
图 2
( 4 ) 矿 石 类 型 和 品 级
矿 石 的 自 然 类 型 可 分 为 萤
石一 石英型、 石 英一 萤石型 二种 。 其 中萤石 一 石 英 型 矿 石 主 要 矿物 含量 萤石约 5 0 %~ 7 0 %. 石 英约 3 0 %~ 5 0 %: 石 英一 萤 石 型 矿 石主要 矿物含 量石 英约 5 0 %~ 7 0 %. 萤石约 3 0 %~ 5 0 % 品 级 为 富 矿 类 型
花岗岩体 ( ^ y ) , 岩性为 灰色细 中粒 、 细粒黑云母 花 岗岩 。 岩
浆 期 后 热液 与含 钙 物质 接 触 交代 形 成 含 C a F , 矿 的 低 温 热
( 3 ) 矿液通 道及储矿 场所 。 本 区的萤石 矿床 的形 成 , 分布
与北 西 向 F 断裂有 关 . 断裂 的方 向 , 性质、 形态 、 规 模 制 约 着 萤石 矿体 的形态 、 产状 、 规模及 富集 。 萤 石 矿 主要 分 布 在 破 碎 带 最发育 、 硅 化 蚀 变 强 烈 的 部 位 。因 此 F 断 裂 是 含 矿 热 液 上
Mn O、 P b 、 Z n 、 S 、 P等 。 C a F 2 含 量 经 取 有 代 表 性 样 作 化 学 分 析 结 果 : 萤 石 矿 石
C a F , 3 7 . 7 %~ 6 9 . 8 l % .平 均
衰变 能和化学能 的叠加集 中 . 在 断裂 带内形成 高温与 流体 共 存的环境 , 松 弛时 , 高温热 液上升 到地壳 中下部 . 重熔 与混 熔

浅析永春县吾峰萤石矿地质特征及成矿规律

浅析永春县吾峰萤石矿地质特征及成矿规律

浅析永春县吾峰萤石矿地质特征及成矿规律[摘要] 叶腊石是福建具有资源优势的非金属矿产,多产于南园群火山碎屑岩地层中,通过本文通过对吾峰矿区萤石矿成矿地质条件分析,认为赤水组为本区主要赋矿层位,围绕火山机体的环状或放射状断裂与北东向断裂的复合部位为成矿最有利部位。

近矿围岩普遍发育次生石英岩化,且具分带性。

并提出区内找矿方向,希望能有助于该区矿床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字]萤石矿地质特征成矿规律0前言近数十年来,泉州地区陶瓷工业迅猛发展,瓷土原料紧缺,叶腊石作为一种较好的替代原料正得到推广使用。

笔者在收集前人的资料基础上,结合勘查和矿山调查,对叶腊石成矿规律和形成机理进行探讨,并指出找矿方向,希望能有助于该区矿床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1 成矿地质背景吾峰萤石矿区位于永春县城北西330°,平距约9.2km处。

2005年年初,福建省197地质队在该区开展普查工作,在距吾峰镇西部约1Km处的山沟中发现一条宽10~16m的萤石矿脉。

吾峰矿区主要出露侏罗系上统赤水组地层,以中酸性火山碎屑沉积为主,夹少量火山熔岩。

该套地层仅为围岩,与成矿关系不大。

构造主要受一条北北西断裂F1控制,具多期性活动的特点。

早期为压扭性,后期具张性特征,结构面呈舒缓波状,破碎带宽10m至16m,长1Km以上,被石英-萤石脉充填,为本区萤石矿的控矿构造。

区内岩浆岩主要有两种类型。

一种为燕山晚期第一次侵入的花岗闪长岩-”五里街岩体”,岩性为中细粒花岗闪长岩,该岩体分布于矿区北部,与萤石矿无直接关系。

另一种为侵入于赤水组地层中的钾长花岗斑岩,明显受北北西断裂F1控制,呈脉状展布,与萤石矿成矿关系紧密,应为本区萤石矿的成矿母岩。

2 矿床地质特征2.1 矿体形态、产状、规模及其空间分布萤石矿赋存于赤水组地层与钾长花岗斑岩之间,矿体形态呈脉状,为单层矿脉。

据槽探揭露和地质点填测,矿脉延伸方向约350°,倾向80°左右,倾角60~65°,矿脉宽10~16m。

福建省光泽县寨里—司前一带萤石矿成矿地质特征及成因分析

福建省光泽县寨里—司前一带萤石矿成矿地质特征及成因分析

福建省光泽县寨里—司前一带萤石矿成矿地质特征及成因分析陈新立;栗克坤;韩志坤【摘要】寨里—司前一带位于闽西北萤石成矿带内.区内萤石矿(床)点众多,主要分布于燕山期酸性花岗岩接触带附近及花岗岩体内,少量位于中生代火山岩分布区.矿体主要受北东向断裂构造控制,矿体产状与断裂产状一致.矿体直接围岩为硅化破碎蚀变岩,间接围岩为花岗岩、黑云斜长变粒岩,少量为火山碎屑岩.矿体与围岩界线清晰,围岩蚀变主要为硅化、绢云母化,次为绿泥石化、叶腊石化等.该区萤石矿为中低温热液充填型矿床【期刊名称】《化工矿产地质》【年(卷),期】2017(039)001【总页数】9页(P1-9)【关键词】萤石矿;成矿地质特征;成因;光泽县【作者】陈新立;栗克坤;韩志坤【作者单位】中化地质矿山总局河南地质勘查院,河南郑州,450000;中化地质矿山总局河南地质勘查院,河南郑州,450000;中化地质矿山总局河南地质勘查院,河南郑州,45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9.215研究区位于福建省西北光泽县寨里—司前一带,区内萤石矿产资源成矿条件好,在不足600km2的范围内分布有夫人村、大坡、测家山、罗家坑等20余处萤石矿床、矿(化)点。

该区进行过1∶5万~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区域矿产地质调查工作,区域矿产地质调查主要针对金属矿产进行了研究,而对区内重要的萤石矿综合研究较少,涉及区内萤石矿综合研究工作是 2012年福建省地质研究院进行的“福建省萤石矿资源潜力评价”,主要对研究区外典型矿床地质特征及综合研究进行了资源潜力评价工作,划分多个萤石矿找矿预测区。

2016年,该区开展了“东部地区硼、磷、萤石等重要非金属矿产资源调查”项目,对研究区的萤石矿资源进行了调查工作。

通过工作发现较多萤石矿(化)点,认为该区具有较好的萤石矿找矿潜力。

本文主要根据本次调查成果及前人资料,对该区萤石矿成矿地质特征及成因进行总结分析,为在进一步萤石矿找矿和勘查工作提供资料。

福建建阳回潭萤石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

福建建阳回潭萤石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
萤石矿体都受断裂构造严格控制ꎬ 以北东向为主、 北西向次之ꎬ 属于热液充填成因 [5 ̄7] ꎮ 建
阳回潭矿区的勘探工作始于 1966 ~ 1971 年ꎬ 并在 1979 年探明矿石储量 39 2 万 tꎬ 其中露采
储量 19 6 万 tꎮ 该矿床的开采工作始于 1984 ~ 1987 年ꎬ 进行过小规模露天开采ꎬ 采出的矿
组岩性为中酸性熔岩夹火山碎屑岩ꎬ 与长林组呈喷发不整合接触ꎮ 地层走向北东ꎬ 倾向南东
或北西ꎬ 倾角 15° ~ 35°ꎮ 长林组与南园组呈喷发不整合接触ꎮ 三叠纪地层主要为焦坑组ꎬ
主要岩性为炭质泥岩、 粉砂岩、 砂岩ꎬ 夹煤线ꎮ
区内断裂构造十分发育ꎬ 主要断裂有纵贯全区的呈北东 30° ~ 45°走向的五夫—兴田和
15% ) 组成ꎮ 岩石受热液蚀变影响多发生绢云母化、 叶蜡石化、 绿泥石化等ꎮ 其次为燕山
晚期花岗斑岩ꎬ 呈岩株状侵入于加里东期中细粒白云母二长花岗岩中ꎮ 岩石为灰白色ꎬ 斑状
结构ꎬ 斑晶主要由斜长石 (10% ~ 15% ) 、 钾长石 (3% ~ 6% ) 、 石英 (10% ~ 15% ) 组成ꎬ
(2) 有害组 分: 有 害 组 分 主 要 为 SiO2 ꎬ 主 要 来 自 石 英 和 蛋 白 石ꎮ 其 次 为 CaCO3 和
Fe2 O3 ꎬ CaCO3 主要以方解石矿物产出ꎬ Fe2 O3 主要来自黄铁矿ꎮ BaSO4 、 S、 Pb、 Zn 含量极
微ꎬ 主要贮存于萤石等矿物中ꎮ 据光谱分析未见铍、 镓、 镱等稀散元素ꎮ
第 1 期
福 建 地 质 Geology of Fujian
13
福建建阳回潭萤石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
李泽俊
( 邵武市自然资源局ꎬ 邵武ꎬ 354000)

漳平市横坑口矿区萤石矿地质特征及其矿床成因分析

漳平市横坑口矿区萤石矿地质特征及其矿床成因分析
Ab s t r a c t : Ge o l o g i c a l e x p l o r a t i o n wo r k wa s c a r r i e d o u t , t h e s i z e , o c c u r r e n c e , s h a p e a n d s p a t i a l l o c a t i o n o f t h e l f u o i r t e o r e we r e c o n t r o l l e d i n t h e d e e p . T h e l f u o it r e o r e wa s l o c a t e d i n F 2 s t r u c t u r l a f r a c t u r e b e l t . T h e o r e ‘ s t y p e s we r e l f u o i r t e , q u a r t z - l f u o i r t e a n d b r e c c i a - l f u o i r t e , l f u o it r e , mo s t l y we r e d e n s e ma s s i v e , b r e c c i a t e d, s t o c k wo r k s t r u c t u r e, s t uc r t u r e . Th e p a p e r a c c o r d i n g t o he t o u t p u t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t h e
L I N F e n g - j i e
( 1 2 1 G e o l o g i c a l T e a m i n F u j i a n P r o v i n c e , L o n g y a n , F u j i a n 3 6 4 0 2 1 , C h i n a )

闽西清流—明溪地区萤石矿床成矿地质特征及成矿条件分析

闽西清流—明溪地区萤石矿床成矿地质特征及成矿条件分析

闽西清流—明溪地区萤石矿床成矿地质特征及成矿条件分析林子华【摘要】闽西清流—明溪地区萤石矿集中分布在闽西北隆起带与闽西南拗陷带接合部位,为福建省近年来新发现的萤石矿集区.萤石矿体受北东—北东东向压扭性断裂带控制,主要分布于燕山早期花岗岩体内,围岩蚀变为硅化、叶腊石化、绿泥石化及高岭土化等.区内萤石矿为岩浆期后中–低温热液充填矿床.【期刊名称】《化工矿产地质》【年(卷),期】2017(039)004【总页数】6页(P225-230)【关键词】萤石矿;矿床地质特征;成矿条件;清流—明溪地区【作者】林子华【作者单位】中化地质矿山总局福建地质勘查院,福建福州 35001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9.215萤石矿是化工、冶金、陶瓷、玻璃等工业的重要原料之一,为区域工业建设中不可缺少的矿产资源。

据2015年福建省矿产资源储量简表【1】,全省萤石矿区有83个(其中大型3处,中型16处),主要分布在闽北和闽西这2个地区。

闽西清流—明溪地区萤石矿集中分布在闽西北隆起带与闽西南拗陷带接合部位,为近年来新发现的萤石矿集区。

本文对闽西清流明溪地区24个(中型12处)矿床及周边6处矿(化)点的70多个萤石矿体进行统计,所涉及的CaF2资源量达473.54万t,约占全省累计查明的1184.56万t的39.98%,现保有的CaF2资源量约 318.19万t,约占全省保有的790.74万t的40.24%。

笔者侧重对其矿床特征及成矿条件进行分析总结,为闽西地区今后萤石的找矿和勘查工作提供资料。

1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研究区位于闽西北隆起带与闽西南拗陷带接合部,南平—宁化北东向深大断裂带南侧。

区内断裂构造和岩浆岩十分发育,是北东—北东东向等多组断裂的交汇部位(图1)。

区内地层分布有中-新元古代中浅、浅变质岩系;晚古生代粗碎屑岩、碳酸盐岩、细碎屑岩;中生代浅海相细碎屑岩、陆相碎屑岩及陆相火山岩;新生代河谷盆地堆积物。

图1 闽西北地区萤石矿产分布示意图Fig.1 Fluorite mineral distribution in North Western Fujian区内断裂构造发育,主要为北东向、北东东向及北西向断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建省萤石矿成矿地质特征林子华【摘要】福建省是全国萤石矿资源的主要分布区之一,全省累计查明的CaF2资源量超过2000万吨,约占全国的10.5%.萤石矿床(点)主要分布在政和—大埔断裂带西部,特别是集中分布在政和—大埔断裂带以西及南平—宁化构造带以北的闽西北隆起带.萤石矿主要赋存于燕山晚期北东—北北东向构造断裂带中,与燕山早期花岗岩关系密切,围岩蚀变主要为硅化.【期刊名称】《化工矿产地质》【年(卷),期】2018(040)003【总页数】4页(P162-165)【关键词】断裂带;燕山早期;花岗岩;硅化【作者】林子华【作者单位】中化地质矿山总局福建地质勘查院,福建福州 35001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9.215萤石作为一种重要的非金属矿产资源,是工业上氟元素的主要来源,广泛地应用在冶金、化工、建材、光学工业等传统领域以及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许多国家把它作为一种重要战略物资进行储备。

2016年,国务院批复通过的《全国矿产资源规划(2016~2020年)》中,萤石被列入我国战略性矿产目录。

萤石矿是福建省的主要优势矿种,福建南平—三明地区萤石矿产资源丰富,位于粤东—闽北萤石成矿区,为中国11个重要萤石矿找矿远景区及资源远景区之一【1,2】。

福建省萤石矿主要分布于西北部地区,尤其是集中于闽西北南平地区的光泽、建阳、邵武、浦城等县(市),近年来在三明地区的将乐、清流等县也发现了较多的萤石矿床。

本文通过对福建省90多个萤石矿床(点)矿体特征、成矿岩体、围岩及控矿构造进行研究,总结萤石矿床成矿规律,为萤石矿找矿提供参考。

1 福建省萤石矿资源分布特征福建省是全国萤石矿资源的主要分布区之一,全省累计查明的CaF2资源量超过2000万t,约占全国已查明CaF2资源量的10.5%。

福建省发现的萤石矿床(点)有90多处(其中,大型矿床6处,中型矿床21处),目前已开发利用的有83个矿山,主要集中分布在浦城、光泽、邵武、建阳、清流、明溪、宁化等地。

南平—三明地区累计查明的CaF2资源量占全省的93%。

福建省萤石矿床(点)分布具西北部多,东南部少的特点。

全省萤石矿床(点)主要分布在位于武夷成矿带上的闽西北隆起带北部,而向南、向东均明显减少,至东南沿海则仅有零星矿点(图1)。

图1 福建省区域构造及萤石矿分布图Fig1 Regional structure and fluorite distribution map of Fujian Province2 区域构造特征2.1 区域构造背景福建省大地构造单元属武夷—云开—台湾造山系Ⅰ级构造单元(Ⅵ)中 2个二级构造单元华夏地块和东南沿海岩浆弧的一部分。

福建省地处中国东南沿海,在构造上处于欧亚大陆板块东南缘,濒临太平洋板块,为环太平洋中、新生代巨型构造—岩浆带的陆缘活动带的一部分,是全球构造—岩浆活动最活跃的地区之一【3】。

构造演化长期以来受特提斯一喜马拉雅构造域及太平洋构造域的影响。

受多期次构造—岩浆活动影响,断裂构造非常发育,形成了一系列北北东—北东东、北西及东—西、南—北向构造(断裂)带,构成了“东西分带、南北分块”的构造格架【4】。

政和—大埔北北东向断裂带及南平—宁化北东东向构造—岩浆带相交于南平一带,将福建切割成:闽西北地体、闽西南地体、闽东地体、闽东南地体【5】。

2.2 构造-岩浆岩北北东向政和—大埔深(大)断裂带为划分福建省内一级构造单元的断裂带。

该断裂带呈北东30°左右沿政和—南平—尤溪—漳平一线延伸,两端延入浙、粤两省境内。

断裂带中分布的岩石地层比较复杂,其中以中生代沉积—火山地层及花岗岩类为主。

断裂带由一系列走向北东25°~35°,倾向南东或北西的断裂所组成【6】。

地球物理资料显示该断裂带为岩石圈级别的深大断裂。

该断裂带自中晚元古代形成以来持续活动至今,对其两侧地质构造格局有较大的影响,在控岩、控矿等方面具有明显的表现,沿该断裂带东西两侧形成截然不同的两个构造单元。

在断裂带西北部,为上元古界—下古生界基底变质岩系(片麻岩、片岩、千枚岩及少量硅质岩,大理岩等)和晚古生代地层分布区(碎屑岩、碳酸盐岩等)。

岩浆活动和断裂活动较强烈,岩浆岩主要表现为变质交代—混合岩化型花岗岩以及重熔型花岗岩,且时代较老,火山活动相对较弱。

在断裂带东南部,火山碎屑岩广泛履盖,火山活动十分强烈,岩浆作用主要表现为同熔型和分异型花岗岩的广泛侵入,岩浆作用时代较新,主要为燕山期。

构造—岩浆活动是福建省萤石成矿的主要控矿因素【7】。

政和—大埔断裂带具多期活动性、复杂性,控制着福建主要成矿带的分布【8】。

福建省萤石矿床(点)主要分布在政和—大埔断裂带西部,闽西北隆起带—闽西南坳陷带。

特别是集中分布在政和—大埔断裂带以西及南平—宁化构造带以北的闽西北隆起带,省内已知的主要大中型萤石矿床均产于其中(图1)。

邵武南山下、建阳回潭、光泽羊古庵等大型矿床均产于北东向崇安—石城断裂带之上,而将乐常口、顺昌南舟等矿床则产于南平—宁化断裂带北侧。

3 成矿地质特征3.1 成矿地质背景中国东南部古太平洋板块对欧亚板块从早中生代开始了大规模的俯冲作用,诱导软流圈地幔物质上涌,原来的挤压构造被后来的拉张裂陷逐渐替代,导致中生代大规模岩浆作用发生,一系列与拉张构造相关的火成岩产出【9】。

燕山构造旋回,福建地壳进入活动大陆边缘演化阶段,由于太平洋板块相对欧亚大陆的挤压(俯冲),形成了频繁的构造运动和大规模岩浆活动(岩浆侵入和喷发)。

福建省发育以NE、NNE向断裂构造为主。

其中北东向断裂带中的断裂又多以先压扭后引张为主要特征,其定形时间晚(可延至喜山早期),为萤石矿液的有效定位成矿提供了较好的构造通道及贮存空间。

闽西北隆起带的构造主要受崇安-石城深断裂带以及光泽—武平深断裂带控制,断裂带由一组走向北东20°~45°的断裂组成,倾角一般在60°以上,有的近于直立,倾向多数南东少量北西。

断裂在空间上多呈雁行排列,具多期性活动的特点,早期为压扭性,后期具张性特征,结构面呈舒缓波状,挤压破碎带宽数米至数百米,长数公里,常被萤石—石英脉充填,为控矿构造。

武夷山—石城构造带由一组彼此平行的以压(扭)性为主的断裂组成,呈NE 35°~40°延伸。

形成于加里东期,经历了自华力西—印支期—燕山早期—燕山晚期—喜马拉雅期等多期次构造—岩浆活动。

主活动期为加里东期和燕山期,加里东期主要表现为沿构造带的混合岩化和韧性变形,燕山期表现为脆性变形,进一步可分为2个阶段:早期为压扭性活动,形成挤压角砾岩及蚀变带;晚期为张性活动,形成一些碎裂岩及硅质脉体等。

早期压扭性断裂下切深度大,为成矿热液的上移打开了通道;而断裂后期的张性活动又有利于矿液的充填和沉淀。

多期次断裂构造活动,不但可逐步加剧岩石的破碎程度、扩展破碎带的赋矿构造空间,为岩浆的上升提供空间,而且这种压—压扭性断裂还保持了控矿构造的相对封闭条件,一定程度上避免和阻止了含矿热液上升运移过程中F等活性组分的逸散和流失,这种先压后张的力学性质的转变是本区萤石矿成矿的有利条件。

福建省岩浆岩广泛发育,约占全省总面积64.6%。

自元古代开始,地壳演化各主要阶段均有岩浆活动,已知的活动时期有扬子和加里东期、华力西-印支期、燕山期及喜马拉雅期。

其中燕山早、晚期岩浆活动不仅规模大,而且有多阶段和多次活动的特点。

岩石类型齐全,岩性繁多,有超基性、基性、中性、中酸性、酸性等,其中以酸性和中酸性岩类占绝对优势,以花岗岩类、酸性火山岩类为主体是其显著特点。

与萤石矿关系密切的主要是燕山期,尤其是燕山早期,主要岩性为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白云母化花岗岩、花岗岩、片麻状黑云母花岗岩,明显受北东—北北东向构造控制,呈岩基或岩株状产出,多与萤石矿相伴,可能为萤石矿的成矿母岩。

中生代大规模的构造—岩浆活动,尤其燕山期的中酸性岩浆活动为萤石矿床提供了有利的成矿条件。

萤石成矿晚于当地花岗岩成岩时代。

有研究显示中国东南部萤石矿床成矿年龄均在70~90Ma左右,主要属晚白垩世,时间上正好对应于太平洋板块快速扩张俯冲之后减速的年龄,表明该区萤石成矿活动总的与太平洋板块向大陆俯冲松弛期的构造环境密切有关【1,10】。

3.2 萤石矿床特征福建省萤石矿基本上为单一矿种矿床,形态总体上都比较简单,在空间上往往呈NE—NNE向成群成带分布,一般呈脉状或透镜状,但沿走向上常有胀缩及分叉复合现象。

在主矿体的两侧普遍存在分支矿脉或大致与主矿体呈雁行排列的小矿脉。

由于萤石矿体严格受断裂控制,产状与断裂构造带产状一致,在走向、倾向上均具有波状变化的特点。

中国东南部萤石出露地区,大部分含矿断裂为NNE向或NE 向,如按矿床规模统计,有89.3%的大型矿床主矿脉走向是北东向,只有少数大型矿床的走向为NW向。

对省内90处萤石矿体统计,萤石矿体走向30°~70°的占55%,其次为NNE走向。

矿体倾向以NW或SE为主,倾角86%在50°~80°之间,有少数倾角大于85°。

矿体地表走向长几米至几百米,最长达1300m,倾向延深几米至几百米不等,最大达661m(浦城县羊角尾矿区)。

矿体厚度从1m到数十米不等,最大可达58.59 m(将乐县常口矿区),矿体厚度在走向、倾向上的变化情况一般中部最大,往两端变小甚至尖灭。

围岩对矿床的形成有一定关联,但不起主导作用。

围岩主要起到成矿空间对成矿热液的隔板作用。

矿体围岩以花岗(质)岩为主、次有变质岩及沉积碎屑岩等。

闽西北地区萤石矿床的赋矿围岩为燕山期花岗岩和火山碎屑岩类。

各矿区内可见凡花岗岩类为矿体直接顶底的,矿体厚度较大,品位较富,远景较好;而以片岩为顶底板的矿体的远景则较差。

近矿围岩往往发生强烈的硅化,形成硅化岩或硅化角砾岩。

其次是叶腊石化、绿泥石化及高岭土化,偶见黄铁矿化、绢云母化和碳酸岩化,每个矿床(点)都具有本身特色的1~3种蚀变组合。

花岗(质)岩石一般比其他岩石的蚀变强,破碎带越宽大,越破碎,蚀变越强,反之则弱。

蚀变带宽窄各矿床(点)差异较大,就是同一个矿床(点)在不同部位也差别很大,一般蚀变带宽度在20 m之内,少数可达70 m,甚至上百米(清流黄家际等矿床)。

近地表围岩多风化为疏松多孔蜂窝状硅质岩或砂质粘土,部分蜂窝状硅质岩可见萤石颗粒流失后残留的立方形、六面体空洞并在空洞中充填有红色、黄褐色粘土。

3.3 矿床成因类型及工业类型福建省萤石矿床(点)的矿体均受断裂构造控制,在断裂作用多次活动和应力不断转换的条件下,导致深部成矿热液不断上升沉淀形成矿床。

断裂构造的主结构面既是导矿构造又是贮矿构造。

构造作用与成矿作用在时间和空间上密切相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