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含解析

合集下载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乙)黄冈之地多竹,大者如椽。

竹工破之,用代陶瓦。

比屋皆然,以其价廉而工省也。

因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通。

远吞山光,不可具状。

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宣密雪,有碎玉声。

宜鼓琴,琴调和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然。

皆竹楼之所助也。

公退之暇被鹤戴华阳巾。

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

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谪居之胜概也。

(选自(王禹偶的《黄冈新建小竹楼记》,有删节)(1)解释下列语句中划线词的意思。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________)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________)(2)用“/”给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公退之暇被鹤氅戴华阳巾(3)翻译句子。

远吞山光,不可具状。

(4)两文都是作者被贬官之后所作,分别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态度?【答案】(1)探求;殿堂朝堂指的是朝廷(2)公退之暇/被鹤氅/戴华阳巾(3)那远处辽阔绵远的景象,实在无法一一描述出来(4)范仲淹忧国忧民,王诗随遇而安,自得其乐。

【解析】【分析】(1)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

“求”是一词多义:探求;请求;谋求;责备。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忧虑。

“庙堂”指太庙的明堂;古代帝王祭祀、议事的地方,这里指朝廷。

(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技巧:分句;句子成分;虚词;关联词。

公退之暇(公务办完后的空闲时间)/被鹤氅(披着鹤氅)/戴华阳巾(戴着华阳巾)。

(3)本题考查句子翻译。

要求:完整、流畅、准确。

注意:远,远眺。

吞,望见。

具,详细的。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含解析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含解析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含解析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岳阳楼记》,回答下面问题。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①连月不开________②朝晖夕阴________③而或长烟一空________④日星隐曜________⑤樯倾楫摧________⑥把酒临风________⑦予尝求古仁人之心________⑧去国怀乡________(2)下列各项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上下一白/而或长烟一空B. 览物之情/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C. 临溪而渔/而不知人之乐D. 不以物喜/以君之力(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②微斯人,吾谁与归?【答案】(1)放晴;日光;有时;光芒;倒下;持、执;探求;国都(2)A(3)①不因外物好坏,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②不是这种人,我与谁一道归去呢?【解析】【分析】(1)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翻译。

解答时,要注意词语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意思,及词语古今意义的联系和变化。

课内的文言实词注意平时的背诵积累。

开:今义多指关的反义词,古义在这里翻译为“放晴”;晖:翻译为“日光”;或:该词含义比较多,在这里翻译为“有时”;曜:日、月、星都叫曜,在这里翻译为“光芒”;倾:翻译为“倒下”;把:翻译为“持、执”;求:今义多翻译为“请求、寻求”,古义在这里翻译为“探求”;国:今义多指国家,古义在这里翻译为“国都”。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

岳阳楼记①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属予作文以记之。

(“具”,通:“俱”)②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③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隐曜”,一作:“隐耀”;“淫雨”,通:“霪雨”)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⑤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属予作文以记之________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________③连月不开________④春和景明________(2)翻译下列句子。

①览物之情,得无异乎?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寥寥几笔就描绘出洞庭湖壮阔浩渺的景象。

B.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是作者对滕子京虽遭贬谪却政绩显著的充分肯定。

C.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句,表明古仁人已无悲喜之情,心中唯有天下。

D. 文中第③段所描绘的阴冷萧然之景,与第④段所描绘的晴朗明丽之景形成鲜明对比。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乙】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

……(威后)乃进而问之曰:“齐有处士曰钟离子,无恙耶?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

是助王养其民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叶阳子无恙乎?是其为人,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

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选自《战国策·赵威后问齐使》)(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________②微斯人________③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________④有粮者亦食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各句。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②是助王养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3)【甲】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其作用是什么?(4)【乙】文中赵威后认为怎样才能使一个国家发展壮大?【甲】文中的哪句话与赵威后的这种思想相照应?请写下来。

【答案】(1)探求;如果没有;派,让;吃,给……吃(2)①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

②这个人是帮助君主抚养人民的人,为什么到现在还没有成就功业呢?(3)议论,揭示了古仁人之心的内涵,表现作者旷达的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勉励友人,点明中心。

(4)要以民为本,重用贤士,才能使国家发展壮大。

【甲】文中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与之照应。

【解析】【分析】⑴文言实词的理解:坚持“词不离句”的原则。

利用字与字、词与词的结构特点。

采取由彼到此的联想方式,迅速理解词义。

① 求:动词,探求;② 微:表假设,如果没有;③ 使:动词,派,让;④ 食:动词,吃,给……吃。

⑵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

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

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学弈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

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知弗若欤?曰:非然也。

(选自《孟子·告子》)。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其一人专心致志________②其名为银________③及其家穿井________④其真无马邪________(2)与“惟弈秋之为听”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 骈死于槽枥之间B.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C. 何陋之有D. 甚矣,汝之不惠(3)本文结论句运用的修辞方法是________。

(4)把两篇文章中的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②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答案】(1)其中的;它的;他;难道(2)C(3)设问(4)①另一个人虽然和他一起学习,却比不上他。

②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大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解析】【分析】⑴解释文言文实词意义包括:重点动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同时注意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①其:代词,其中的;②其:代词,它的;③其:代词,他;④其:表反问语气,难道。

⑵“惟弈秋之为听” 和“ 何陋之有”都属于宾语前置句式,A、B、D三句都是倒装句,故选C。

⑶为是其知弗若欤?曰:非然也。

句意是: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说:不是这样的。

一问一答,起到强调作用,属于设问句。

⑷意,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

①虽:虽然。

俱:一起。

若:比。

句意是:另一个人虽然和他一起学习,却比不上他。

② 其:表选择疑问,是…还是… 。

句意是: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大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故答案为:⑴① 其中的;② 它的;③ 他;④ 难道。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含解析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含解析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含解析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人有馈一木者,家僮①曰:“留以为梁。

”余曰:“木小不堪也。

”僮曰:“留以为栋。

”余曰:“木大不宜也。

”僮笑曰:“木一也,忽病②其大,又病其小。

”余曰:“小子听之,物各有宜用也,岂惟木哉?”他日,为余生炭满炉,烘人。

余曰:“太多矣。

”乃尽湿③之,留星星三二点,欲明欲灭。

余曰:“太少矣。

”僮怨曰:“火一也,既嫌其多,又嫌其少。

”余曰:“小子听之,情各有所适也,岂惟火哉?”(节选自吕坤《呻吟录》)【注】①僮:未成年的仆人。

②病:担心,忧虑。

③湿:名词活用作动词,淋湿。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人有馈一木者馈:________②木小不堪也堪:________③为余生炭满炉余:________④乃尽湿之乃:________(2)翻译下面句子。

小子听之,物各有宜用也,岂惟木哉?(3)小明性格内向,妈妈常常为此担心。

请你从小明的角度,结合这篇文言文内容,给妈妈说几句话,加以劝慰。

【答案】(1)馈赠,赠送;胜任,胜用;我;于是,就(2)你听我说这个道理,事物各自有适宜的用途,哪里只是木头才这样呢?(3)示例1:事物各自有适宜的用途,我性格内向,也一定有我的用武之地。

示例2:正如炉火太大太小都不好,我也会在性格上作一些改变的。

【解析】【分析】⑴①有人送来一根木料。

馈,赠送。

②木料太小,不能做房梁。

堪,能承受。

③为我生炉子,装了满炉子炭。

余,我。

④就都用水浇灭了。

乃,就。

⑵对重点句子的翻译,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

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义为辅。

重点词语有:宜,合适;岂,难道;句意为:小子,你听我说,物品各有它的用处。

岂只是木料呢!⑶本文通过同一木料“我”的不同评价,告诉了我们的道理是:事物都有它合适的用途。

小明性格内向,妈妈大可不必为此担心。

不是说内向就是坏事,其实内向的人思维缜密和谨慎,外向的人是发散性的思维,很明显的一点是外向的人是先说话再考虑,内向的人是先考虑再说话。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

仇香者,陈留人也。

至行①纯嘿②,乡党无知者。

年四十,为蒲亭长。

民有陈元,独与母居。

母诣香告元不孝,香惊曰:“吾近日过元舍庐落整顿耕耘以时,此非恶人,当是教化未至耳。

母早时守寡,养人遗孤,苦身投老,奈何以一旦之忿,弃历年之勤乎!”母涕泣而起。

香乃亲到元家,陈人伦孝行。

元感悟,卒为孝子。

考城令王奂闻之曰:“枳棘非鸾凤所集,百里非大贤之路。

”乃以一月奉资香,使入太学。

香学毕归乡里,虽在宴居,必正衣服,竟日不见其喜怒声色之异。

不应征辟③,卒于家。

【注】①至行:高尚的德行。

②嘿:同“默”,闭口不说话。

③征辟(bì):征召、推举做官。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①为蒲亭长________②枳棘非鸾凤所集________(2)用“/”为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限2处)吾近日过元舍庐落整顿耕耘以时(3)翻译句子。

①乃以一月奉资香,使入太学。

②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彭端淑《为学》)③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三则》)(4)仇香有哪些“至行”?请概括。

【答案】(1)担任;栖息,停留(2)吾近日过元舍 /庐落整顿/ 耕耘以时(3)①于是(王奂)用一个月的俸禄资助仇香,让他进入太学学习。

②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上那个穷和尚吗?③富贵不能迷乱他的思想,贫贱不能改变他的操守,强权不能屈服他的意志。

(4)①不偏听偏信,善于说服别人;②亲民;③不慕名利;④讲究仪容仪表。

【解析】【分析】(1)结合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并结合句意理解词语意思,①句意为:担任蒲亭亭长。

为:担任;②句意为:荆棘的丛林,不是鸾凤栖身之所。

集:栖息,停留。

(2)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

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

(语文)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

(语文)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

(语文)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乙】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①,偶语②者弃市③。

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

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余悉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④如故。

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⑤,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选自《入关告谕》)【注释】①族;灭族。

②偶语:两个人在一起谈论。

③弃市:死刑。

④案堵:即“安堵”,安居不变、安顿不动的意思。

⑤霸上:地名,在咸阳东。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意思或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 上书谏寡人者诽谤者族B. 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公问其故C. 门庭若市烨然若神人D. 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水落而石出者(2)将选文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②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

(3)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4)概括【甲】文的主要内容。

(5)【甲】文中齐威王给群臣吏民下达命令,【乙】文中刘邦入关前给百姓写告谕,他们这样做各有什么目的?【答案】(1)B(2)①几个月以后,还偶尔有人来进谏。

②我和诸侯们约定,先入关的人做这里的王。

(3)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4)齐王纳谏及其结果。

(5)齐威王是为了广开言路,使齐国强盛,刘邦是为了安抚百姓,赢得民心。

【解析】【分析】(1)A……的人。

B原来;原因。

C好像。

D连词,表并列。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

①时时:不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含解析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含解析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鲁公治国,欲凿池,父曰:“无地置土。

”公遂止。

或曰:“土可垒山。

”公善之,欲行。

妻曰:“不畏小儿女颠踬①耶?”公复止。

或曰:“筑径通之设栏护之又何忧焉?”公从之,又欲行。

家人有止之者曰:“园成必添仆妇,下房不足,甚可虑也。

”公犹夷②不能决,事又寝③。

【注】①颠踬:被东西绊倒。

②犹夷:迟疑不决的样子。

③寝:停止。

(1)请用“/”为下面句子断句。

(标两处)。

筑径通之设栏护之又何忧焉?(2)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

①固不可彻________②子子孙孙无穷匮也________③鲁公治国________④公犹夷不能决________(3)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 惧其不已也其真无马邪B. 汝心之固公善之C. 以残年余力以君为长者D. 而山不加增鸣之而不能通其意(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②园成必添仆妇,下房不足,甚可虑也。

(5)【甲】文愚公移山的原因是“________”,移山的目的是“________”。

(6)结合【甲】【乙】两文内容,谈谈你获得的启示。

【答案】(1)筑径通之 / 设栏护之 / 又何忧焉?(2)改变;穷尽;修建;决断或决定(3)D(4)①(他们)敲石头、挖泥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边上。

②园子修好了,必定要添仆人(打理),(给仆人住的)下房没有了,很值得考虑。

(5)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6)启示:愚公坚定信念,移山成功;鲁公畏手畏脚,修园失败。

我从中获得的启示是:做任何事情都要有目标,有决心,有毅力,不怕困难,勇往直前,坚持到底就会成功,否则将一事无成。

【解析】【分析】⑴划分文言句子节奏,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注意限断两处。

句意为:如果你修条小路通到园子里,设个栅栏围着它,又有什么好担心的呢;故断句为:筑径通之/设栏护之/又何忧焉。

⑵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即可。

①句意为:顽固到不能改变的地步。

彻:改变。

②句意为: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的。

穷匮:穷尽。

③句意为:鲁公修建一个园子。

治:修建。

④句意为:鲁公犹豫不决。

决:决断。

⑶A第一个“其”,代词;第二个“其”,表示诘问语气。

选项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同。

B第一个“之”,助词;第二个“之”,代词。

选项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同。

C第一个“以”,凭;第二个“以”,因为。

选项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同。

D两个“而”都是连词,表示转折。

选项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

故选D。

⑷翻译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①叩,凿;箕畚,用箕畚;于,到。

句意为:凿石挖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

②成,修好;必,必定;不足,没有;虑,考虑。

句意为:园子修好了,必定要添仆人(打理),(给仆人住的下房)没有了,值得考虑啊!⑸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

结合甲文内容可知,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愚公移山的目的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⑹结合甲文内容,从“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中可知,我们只要下定决心,不怕困难,持之以恒,任何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结合乙文内容,从“公犹夷不能决,事又寝”中可知,我们做事情不能畏首畏尾、优柔寡断、遇难而退。

据此得出答案。

故答案为:⑴筑径通之 / 设栏护之 / 又何忧焉?⑵① 改变;② 穷尽;③ 修建;④ 决断或决定。

⑶D;⑷①(他们)敲石头、挖泥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边上。

②园子修好了,必定要添仆人(打理),(给仆人住的)下房没有了,很值得考虑。

⑸①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②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⑹启示:愚公坚定信念,移山成功;鲁公畏手畏脚,修园失败。

我从中获得的启示是:做任何事情都要有目标,有决心,有毅力,不怕困难,勇往直前,坚持到底就会成功,否则将一事无成。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答题时应注意,文言文断句作为一种考查的形式,就是在这样的目的下体现了这种试题的必要性。

解答文言文断句,理解文意是前提,在此基础上断句。

⑵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

答题时应注意,解释文言文实词意义包括:重点动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同时注意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⑶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

答题时应注意,要尽可能地掌握词的各种义项,就必须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假借义的知识。

后起义往往是以原有义为基础扩展衍生的,结合句意解释。

⑷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答题时应注意,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⑸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概括文章信息。

答题时应注意,解题时要认真审清题干,确定信息筛选的标准,按照规定的范围、角度、逐句逐段,找准相关的信息部位,确定具体语句概括作答。

⑹本题考查分析启发和道理。

答题时应注意,首先要整篇阅读文言文,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并要注意议论抒情的语句,充分把握内容,然后归纳出原文的中心,从中明白道理或得到启发。

【附参考译文】【甲】太行、王屋两座大山,四周各七百里,高七八百千丈。

本来在冀州的南部、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脚下有个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

愚公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进进出出曲折绕远。

于是愚公便召集全家人来商量说:“我和你们尽全力铲平险峻的大山,使它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意见。

愚公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量,连魁父这座小丘都铲平不了,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纷纷说:“把土石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

”愚公于是带领儿子孙子和能挑担子的三个人,凿石挖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

邻居姓京城的寡妇只有一个儿子,刚七八岁,但却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

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河曲的智叟笑着阻止愚公说:“你真是太不聪明了。

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余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根草木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和石头怎么样呢?”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能改变的地步,连寡妇孤儿都不如。

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的,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为什么还担心挖不平呢?”智叟无言而对。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没完没了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

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

从这时开始,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乙】鲁公修建一个园子,想要凿出一个池子。

他的父亲说:“没有地方放土。

鲁公于是停下来了。

有人说:“土可以堆成山。

”鲁公认为(这个意见)不错,想按照他的方法去做。

他的妻子说:“你就不怕小女儿跌倒吗?”鲁公又停下来了。

(又)有人说:“如果你修条小路通到园子里,设个栅栏围着它,又有什么好担心的呢?”鲁公听从了他的话,又想按照这个人的办法做。

家里又有人阻止他说:“园子修好了,必定要添仆人(打理),(给仆人住的下房)没有了,值得考虑啊。

”鲁公犹豫不决,(修园这件)事情就停下来了。

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凡草木之生石上者,必须微土以附其根。

如石韦、石斛之类,虽不待土,然去其本处,辄槁死。

惟石菖蒲并石取之,濯去泥土,渍以清水,置盆中,可数十年不枯。

虽不甚茂,而节叶坚瘦,根须连络,苍然于几案间,久而益可喜也。

其轻身延年之功,既非昌阳①之所能及。

至于忍寒苦,安澹泊,与清泉白石为伍,不待泥土而生者,亦岂昌阳之所能仿佛哉?余游慈湖山中,得数本,以石盆养之,置舟中。

间以文石,石英,璀璨芬郁,意甚爱焉。

顾恐陆行不能致也,乃以遗九江道士胡洞微,使善视之。

余复过此,将问其安否。

(节选自苏轼《石菖蒲赞》一文)【注】①昌阳,《名医别录》认为昌阳和菖蒲是两种不同的植物。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字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A. 濯去泥土濯清涟而不妖(《爱莲说》)B. 乃以遗九江道士胡洞微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C. 既非昌阳之所能及及郡下(《桃花源记》)D. 置盆中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2)下列句子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项是()例:以石盆养之A. 两狼之并驱如故(《狼》)B. 已而之细柳军(《周亚夫军细柳》)C.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答谢中书书》)D. 公与之乘(《曹刿论战》)(3)用“/”标出下面句子中的一处朗读停顿。

余游慈湖山中(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苍然于几案间(5)请简要概括石菖蒲的特点,并揣摩作者对石菖蒲的情感。

【答案】(1)C(2)D(3)余/ 游慈湖山中(4)在室内的桌案之间显示着自己的苍翠颜色。

(5)生命力强,忍寒苦,安澹泊;生长条件简单,易养且能入药。

作者对石菖蒲充满怜爱赞美之情。

【解析】【分析】(1)A清洗;B给予;C达到;到……去;D放置,安置。

故选C。

(2)“以石盆养之”中的“之”做代词,代指石菖蒲。

A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B动词,到。

C助词,的。

D代词,代指曹刿。

故选D。

(3)这句话的意思是:我在慈湖山中游玩。

此句中,“余”是主语,“ 游慈湖山中”是谓语。

主谓之间应该停顿。

故这句话的停顿方法是:余/ 游慈湖山中。

(4)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