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引导聚焦超声治疗系统技术指标2018-8-15

合集下载

磁共振引导聚焦超声疗法有效减轻癌症疼痛

磁共振引导聚焦超声疗法有效减轻癌症疼痛

JNCI:磁共振引导聚焦超声疗法有效减轻癌症疼痛
当癌症扩散至骨骼,患者通常会经历严重的疼痛。

一项新的3期临床试验显示,非侵入性的磁共振引导聚焦超声疗法(MRgFUS)能够加热骨骼内的肿瘤,从而缓解癌症疼痛,改善患者功能。

研究报告发表在《国立癌症研究所杂志》(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MRgFUS能够安全的用来治疗子宫纤维瘤妇女。

然而,该研究首次显示这种技术也能够用来治疗癌症。

共纳入来自美国、加拿大、以色列、意大利和俄国17个中心的147例患者。

随机接受MRgFUS或假治疗。

结果,患者对治疗应答良好,3个月后,64%的患者没有出现疼痛或疼痛明显减轻。

许多患者减少或停用阿片类药物。

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数患者疼痛缓解,且在治疗数天内身体功能得到改善。

磁共振成像在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乳腺癌术后随访中的作用

磁共振成像在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乳腺癌术后随访中的作用

治疗前
治疗后
8 ) 状 面扫 描 和 T1 I T2 压 脂 横 断 面 扫 描 。动 态 7ms矢 w 及 WI 增 强扫描采用 3 D快 速 扰 相 梯 度 回 波 序 列 ( R T 6 / . T / E:Oms2 5
张 拈 ( 庆 医 科 大 学 重 4 0 1) 0 0 6
【 要】 目 的 探 讨 磁 共 振 成 像 ( I 技 术 在 高 强 度 聚 焦 超 声 ( F 治 疗 乳 腺 癌 术 后 随 访 中 的 作 用 。 摘 MR ) HIU) 方 法 对2 例 乳腺 癌 在 HIU 治 疗 后 行 MR 平 扫 及 动 态增 强磁 共 振 ( C — I检 查 , 察 其 影 像 学 信 号 改 变及 6 F I D E MR ) 观
中心信号变化不 显著 , 2 T WI中 心 信 号 降 低 , 灶 中 心 无 明 显 病 强 化 或 小 片 状 强 化 。 HI U 术 后 3个 月 靶 区呈 等 中 心 T1 I F w 、
等 ( ) 杂 T wI 号 , 灶 中 心 无 强 化 。 HI U 区在 动 态 观 短 混 2 信 病 F
乳 腺 癌 是 当前 严 重 威 胁 妇 女 生命 健 康 的 主 要 恶 性 肿 瘤 , 在 中 国呈 逐 渐 增 加 的趋 势 。 目前 仍 以手 术 切 除 、 化 疗 以及 内 分 放 泌 治疗 为 主 。传 统 的 乳 腺 癌 根 治 手 术 留 下 的手 术 瘢 痕 及 对 患
者 造 成 的 心 理 伤 害 , 疾 病 的 发 展 中具 有 威 胁 意 义 。近 年 来 , 在 微 创 及 无 创 治 疗 逐 渐 引 入 乳 腺 癌 外 科 。而 高 强 度 聚 焦 超 声 ( ihitni csdut su d HIU) 创 治 疗 技 术 在 保 hg - est f u e l ao n , F 无 n yo r 乳 治疗 I、 Ⅱ期 乳 腺 癌 方 面 取 得 了 满 意 的 效 果 。 HIU 作 为 一 F 种 非 侵 人 性 治 疗 实 体 瘤 的新 技 术 _ ]利 用 高 温 效 应 及 空 化 效 】 ,

健康讲座-磁共振引导高强度聚焦超声技术在无创、精准治疗子宫肌瘤及腺肌症中的应用

健康讲座-磁共振引导高强度聚焦超声技术在无创、精准治疗子宫肌瘤及腺肌症中的应用

健康讲座-磁共振引导高强度聚焦超声(MRgHIFU)技术在无创、精准治疗子宫肌瘤及腺肌症中的应用无创、微创治疗模式在临床治疗中越来越受重视,成为医学发展的潮流和趋势。

磁共振引导高强度聚焦超声 (MR-guided high 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 MRgHIFU) 是采用磁共振引导下的体外选择性破坏体内组织的一项新技术,已成为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

相对传统有创的外科手术而言,该革命性治疗手段被誉为未来新一代无创手术。

传统外科手术、甚至是微创的腔镜手术,均需要传统手术室内的麻醉及器械操作的过程,病人术后至少需要住院3-5天才能出院,还需要出院后长短不等的恢复时间(4-56天)才能正常生活、上班。

而MRgHIFU技术可以实现部分疾病的随治随走,无需住院,治疗后即可回家,第二天就照常上班,是无创、无离子辐射、可重复的个性化治疗手段。

磁共振引导高强度聚焦超声(MRgHIFU)治疗系统于2004年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认证,2013年8月获得中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CFDA)批准进入中国市场。

目前累计全球20个国家、一百多家医院使用该设备,大约有10000名患者已接受治疗,证明的不良反应率仅为0.03%,远较传统的手术及腔镜手术低。

该技术被《时代周刊》杂志评为2011年度全球50大发明之一。

MRgHIFU目前临床应用治疗的疾病有子宫肌瘤及腺肌症,骨肿瘤(骨的原发及转移肿瘤),乳腺肿瘤,肝脏肿瘤、胰腺癌,前列腺癌、脑功能疾病等。

1. MRgHIFU原理:高强度聚焦超声通过将超声能量聚集于特定靶区并消融靶区组织,利用热效应和空化效应使聚焦焦点区域温度瞬间升高至65℃以上,发生凝固性坏死,而不损伤周围正常组织。

磁共振引导聚焦超声结合了高强度的聚焦超声波和实时磁共振成像两种技术,使用高强度的聚焦超声波无创地加热并破坏靶组织,而实时磁共振成像使医生能够识别并瞄准肿瘤,并提供相位成像,可对接受治疗的组织进行实时温度监测。

磁共振引导下聚焦超声新技术进展及其临床应用

磁共振引导下聚焦超声新技术进展及其临床应用


磁共振成像 2 0 1 4 年第5 卷增刊 C h i n J Ma g n R e s o n I ma g i n g , 2 0 1 4 , V o l 5 , S 1
DI T ORI AL S
磁 共 振 引导 下 聚焦 超 声 新 技术 进 展 及 其 临床 应 用
b e c o me a r e s e a r c h f o c u s i n me d i c a l d o ma i n . Th e t e c h n i q u e i s d e v e l o p i n g r a p i d l y , a n d
通讯作者 ; 金征 字 ,E — ma i l : j i nz h e n g y u @1 6 3 . Th e t e c hn i c a l a d v a nc e s a nd c l i n i c a l a pp l i c a t i o n o f M 1
实 时 动态 定 位 图像 引 导 下 ,应 用 聚 焦 超声 热 消 融

从 此与 MR 一 引导 聚 焦超声 术 相关 的研 究 、临
磁共振成像, 2 0 1 4 , 5 ( s 1 ) : 2 6 . 3 0 .
a p p l i c a t i o n nd a t e c h n i c a l p r o g r e s s . Ke y wo r d s Ma g n e t i c r e s o n a n c e i ma g i n g ;F o c u s e d u l t r a s o u n d s u r g e r y ; T e c h n i c a l p r o g r e s s ; Cl i n i c a l a p p l i c a t i o n

磁共振引导聚焦超声治疗系统技术参数征求意见招投标书范本

磁共振引导聚焦超声治疗系统技术参数征求意见招投标书范本
.
国内具有≥家用户。(提供中标通知书证明材料)

聚焦超声换能器

相控阵聚焦超声换能器≧相单元。(提供制造商公开发布的产品白皮书或检测报告证明资料)

最大输出电功率≧W

换能器表面积≧cm

几何焦距≧mm

中心频率.MHz,误差不大于±%。

频率调节范围:. MHz~.MHz

电子变焦mm~mm且持续改变。(提供制造商公开发布的产品白皮书或检测报告证明资料)

最大单轴梯度切换率≧mT/m/ms

磁共振成像设备厂家原装配备轮式可移动扫描床,在紧急情况下可以和磁体脱离。

机架正面的两侧设有床旁操作按钮,可控制扫描床的运动和扫描。

线圈
..
配备头颈联合相控阵线圈≧通道相控阵靶线圈
..
配备腹部相控阵线圈≧通道相控阵靶线圈
..
配备全脊柱相控阵线圈≧通道相控阵靶线圈
..
配备正交发射/接收专用头线圈
..
配备正交发射/接收专用体线圈
..
配备通用柔软线圈

具有光纤射频技术。
*.
防磁射频接收模块内置于磁体间或者在线圈内。
.
射频功率≦KW(提供制造商公开发布的产品白皮书或检测报告证明资料)。
.
重建速度≧幅/秒(D傅立叶变换,×矩阵,% FOV,%数据重建)
.
最大FOV≧cm
.
最小FOV≦cm
.
二维最薄扫描层厚≦.mm
.
三维最薄扫描层厚≦.mm
.
最大采集矩阵≧×
.
配备手术操作台
.
配备可分离治疗床(包括嵌入式换能器和定位器)

hifu系统技术参数

hifu系统技术参数

hifu系统技术参数HIFU系统(高强度聚焦超声)是一种可以实现非侵入性治疗的医疗设备,它利用聚焦超声波的能量来对特定区域进行治疗,广泛应用于肿瘤治疗、皮肤紧致、除皱、疤痕修复等领域。

本文将介绍HIFU系统的技术参数和相关参考内容。

首先,HIFU系统的技术参数包括频率、功率、焦点大小、治疗深度等。

其中频率通常在1-10 MHz范围内,功率可以调节,通常在100-200 W之间。

焦点大小和治疗深度决定了治疗的精确性和适用范围。

在参考内容方面,目前有许多研究和临床试验论文可以作为参考,以下是一些相关内容摘要:1. "High-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 for the Treatment of Solid Tumors: A Review"(2018)- 该综述系统地回顾了HIFU在实体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此文介绍了不同类型的肿瘤治疗、HIFU系统的原理和技术参数、治疗效果和并发症等方面的研究。

2. "Non-Invasive Facial Rejuvenation with High-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2019)- 该研究报道了使用HIFU系统进行非侵入性面部紧致和皮肤抗衰老治疗的结果。

研究者通过调整HIFU系统的焦点大小和功率,获得了良好的面部轮廓效果和减少细纹的效果。

3. "High-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 Therapy for the Treatmentof Uterine Fibroid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2017)- 这篇系统评价总结了应用HIFU系统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研究。

通过分析多项临床试验的数据,发现HIFU系统在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和子宫肌瘤体积缩小方面具有显著的效果。

磁共振成像引导下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子宫平滑肌瘤的研究进展

磁共振成像引导下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子宫平滑肌瘤的研究进展

磁共振成像引导下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子宫平滑肌瘤的研究进展李妮【摘要】目的磁共振成像引导下高强度聚焦超声(MR-HIFU)治疗子宫平滑肌瘤为育龄期症状性子宫平滑肌瘤患者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完全非侵入性保留子宫的治疗技术.本文对MR-HIFU治疗子宫平滑肌瘤的临床应用、疗效及研究进展等进行综述.【期刊名称】《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年(卷),期】2015(012)011【总页数】4页(P709-712)【关键词】磁共振成像;高强度聚焦超声消融术;子宫;平滑肌瘤【作者】李妮【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产科,陕西西安 71006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11.5;R445子宫平滑肌瘤是育龄期妇女常见的良性肿瘤,其主要症状为经量过多、盆腔疼痛、尿频以及继发性不孕症等。

目前外科手术为子宫平滑肌瘤常见的治疗手段,但手术创伤大,围手术期并发症较多,术后恢复期长。

近年来,随着无创技术的发展,非侵入性的治疗手段越来越受到关注。

子宫动脉栓塞术(uterine arterial embolization,UAE)治疗子宫平滑肌瘤虽有较好的效果,但有一定的创伤性,且存在卵巢栓塞及其他部位栓塞的风险[1-3]。

将医学成像技术与聚焦超声技术相结合应用于治疗子宫平滑肌瘤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技术,其疗效良好,安全性高,可使70%~80%的患者症状得到显著改善[3-5]。

本文对 MRI引导下 HIFU(MR-HIFU)治疗子宫平滑肌瘤的临床应用、疗效及注意事项等进行综述。

1 MR-HIFU治疗子宫平滑肌瘤的工作原理HIFU技术的原理:由超声探头产生的超声波穿过软组织,聚焦于特定靶组织区域,利用聚焦超声的高温效应、空化效应、机械效应使靶区局部温度升高(55~70°C),引起特定范围内蛋白变性,并发生不可逆细胞损害[3-6]。

单次暴露于聚焦超声波能量下称作“声波降解”,一般切除靶组织需要进行多次降解。

利用MRI技术,实时监控HIFU治疗过程中温度变化,控制HIFU系统将最适温度传输到靶区域,保证在不损伤正常组织的前提下升高温度,达到治疗的目的。

MRI引导聚焦超声联合微泡靶向开放血脑屏障的开题报告

MRI引导聚焦超声联合微泡靶向开放血脑屏障的开题报告

MRI引导聚焦超声联合微泡靶向开放血脑屏障的开题报告题目:MRI引导聚焦超声联合微泡靶向开放血脑屏障背景与意义: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由微血管endothelial细胞形成的物理和代谢屏障,该屏障可以保护中枢神经系统,但同时也限制了药物进入脑部治疗的效果。

因此,对于神经系统病变的治疗,开发穿过BBB的治疗方法是至关重要的。

过去常用的方法是通过脑穿刺或者直接注入BBB透过性较高的药物,但其效果有限并且易出现副作用。

近年来,微泡是个值得注意的工具,可以通过超声作用将药物输送到需要治疗的部位,并显著增加药物对脑损伤的疗效。

聚焦超声技术(focused ultrasound,FUS)是一种基于高强度声波的非创伤性治疗技术,利用声波的能量在人体内产生聚焦区域,可非常精确地引导药物进入到病变区域。

因此,结合微泡和FUS技术,可以实现更加精确和高效的靶向治疗,同时减轻了药物滞留在周围正常组织中的副作用。

MRI技术是医学影像学中常用的一种非侵入性成像技术,其能够在无创伤的情况下获取脑部的高清晰度图像,这为准确定位和精确操作打下了基础。

因此,将MRI与微泡、FUS技术相结合,可实现更加准确、高效、可靠的手术操作,带来更高的治疗成功率。

因此,本研究将探究MRI引导聚焦超声联合微泡靶向开放BBB的可行性和应用前景。

研究内容:本研究计划使用动物模型,通过MR成像技术获取到大鼠脑部的高清晰度图像,以此指导聚焦超声技术在特定区域进行微泡介导的药物输送,进一步实现BBB的开放。

同时,将采取荧光标记的微泡,通过荧光成像技术验证微泡聚集在特定区域。

在操作过程中进行实时观察,记录药物经过BBB进入脑部的时间和效果,并在实验结束后通过组织切片和荧光显微镜对处理区域进行形态学观察和荧光成像。

最后,通过分别对比在病变区域进行微泡介导药物输送前后的影像和实验结果,确定该技术的可靠性及可行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8.13
治疗患者安全保障系统
1

*1.1
磁共振引导聚焦超声系统,具备FDA认证书、CFDA认证书。(提供证书证明资
料)
*1.2
磁共振磁场类型:超导,仝3.0T。
1.3
磁体材料:3.0T不锈钢专用磁体。
1.4
磁体长度(不含外壳)仝170cm
1.5
磁体长度(含外壳)w200cm
1.6
磁体内径(患者检查孔道内径)仝60cm
2.8
焦域尺寸:可调节范围从焦距为60mm,频率为1.1MHz时测量的1mnK1mnK3.5mm到焦距为200mm, 频率为1.1MHz时测量的2.5mmX2.5mmX30mm。
2.9
最大旁瓣级:在声压焦平面上的旁瓣幅度应比主瓣幅度(焦点声压)低8dB以上。
2.10
轴向次极大级:轴向次极大声压应比焦点声压低8dB以上
1

5.6
图像拼接功能
1

药脑灌注成像
1

6.2
波谱成像
1

6.3
二维彩色化学位移成像代谢物含量彩色图
1

6.4
三维脑频谱及彩色化学位移图
1

6.5
血氧水平依赖功能磁共振成像软件包
1

7
肿瘤定量化诊断功能组件
1

7.1
多组分弥散成像
1

7.2
软骨定量成像
1

7.3
验证阶段
8.1.5.1
可对治疗点位置的确认。
8.1.5.2
可对超声剂量确认。
8.1.6
治疗阶段,实际发射能量可监控。
8.1.7
具有图表式用户界面。
8.1.7.1
软件能够与MR计算机软件交流,以获取计划图像和在治疗过程中获取MR相图。
8.1.7.2
计划治疗方案和输送能量的过程中可以在MR图像上使用图像增强操作(例如放
商公开发布的产品白皮书或检测报告证明资料)
3.5
测温精度要求:质子共振频率(PRF)测温要求与独立的温度电热偶测温值偏差
不咼于5Co
3.6
疋位精度:目标标记与实际焦点的偏差应不大于3mm
3.7
磁共振兼容:磁共振扫描和治疗同步进行,聚焦超声在磁场下正常工作且不影响
磁共振正常成像
4、
操作台功效
4.1
具有治疗效果评估功能。
1.14.3
配备全脊柱相控阵线圈仝8通道相控阵靶线圈
1.14.4
配备正交发射/接收专用头线圈
1.14.5
配备正交发射/接收专用体线圈
1.14.6
配备通用柔软线圈
1.15
具有光纤射频技术。
*1.16
防磁射频接收模块内置于磁体间或者在线圈内。
1.17
射频功率w36KW(提供制造商公开发布的产品白皮书或检测报告证明资料)。

3.7
白质纤维束在线后处理软件包
1

3.8
4D动态血管成像
1

3.9
无需造影剂血管成像
1

3.10
水脂分离
1

3.11
等体素扫描
1

3.12
磁敏感加权成像
1

3.13
多回波优化的梯度回波
1

3.14
三维双回波
1

3.15
三维压脂
1

3.16
腹部三维容积多期动态增强脂肪抑制成像
1

3.17
自由呼吸的三维高分辨率MR水成像
1

4
配套附件设备
1

4.1
稳压电源
1

4.2
无磁转运床
1

4.3
专业显示屏(4兆双屏)
6

4.4
核磁机房专业装修
1

4.5
精密空调
1

4.6
高压注射器
1

5
原厂高级独立后处理工作站
1

5.1
工作站主机
1

5.2
三维分析软件包
1

5.3
智能后处理软件包
1

5.4
神经系统智能后处理软件包
1

5.5
体部智能后处理软件包
4.2.4
具有治疗记录和重放功能。
4.3
具有图像信息保存功能(患者治疗和图像信息可在CD/DVD/USB上存档)。
5、
系统硬件配备应急按钮, 按下应急按钮时, 应能立刻停止超声处理, 硬件可重新 恢复准备状态。
5.1
具有医生应急按钮
5.2
具有病人应急按钮
5.3
具有技师应急按钮
6、
病人床
6.1
床面承重仝135kg
2.11
2
焦域最大声强仝1000W/cm
2.12
超声功率控制:系统具有激励功率和脉冲持续时间控制功能,能使功率降低到最
大值的20%以下,功率控制精度在30%内。
3、
匹配磁共振系统
3.1
信噪比仝190
3.2
图像的均匀性仝75%
3.3
高对比度空间分辨率三1.2mm
3.4
具有测量温度系统,治疗同时可以测量温度,并显示温度变化曲线。(提供制造
跟踪每次超声消融的状态,包括输送的能量、逝去时间和热剂量体积等。
8.1.7.5
具有超声发射监测
8.1.7.5.1
具有反射监测图像
8.1.7.5.2
具备空穴谱
8.1.7.6
具有热量测图,定量(+2C)反馈。
备注:加注星号(“*”)的参数为主要参数,其他为一般参数。
1.18
重建速度仝13000幅/秒 (2D傅立叶变换,256 >256矩阵,100%FOV,100%数据 重建)
1.19
最大FOV仝48cm
1.20
最小FOVw1cm
1.21
二维最薄扫描层厚w0.5mm
1.22
三维最薄扫描层厚w0.1mm
1.23
最大米集矩阵仝1024>024
1.24
配备手术操作台
1.25
4.1.1
具有监测病灶大小、形状、患者体位及治疗过程的图像实时显示。
4.1.2
具备实时超声剂量自动控制。
4.1.3
具有焦点位置适形自动跟踪的功能。
4.2
具有图像监测功能。
4.2.1
具有图像冻结、图像翻转、存储等功能。
4.2.2
可冋时显示相关的图像参数。
4.2.3
具有距离、圆周、角度、面积及混合测量功能。
1.7
磁场均匀度
1.7.1
40cmDSVw0.25ppm
1.7.2
30cmDSVw0.10ppm
1.7.3
20cmDSVw0.05ppm
1.8
液氦消耗:零液氦消耗(提供制造商公开发布的产品白皮书或检测报告证明资料)。。
1.9
梯度线圈冷却方式:中空内冷式梯度
*1.10
最大单轴梯度场强度仝50mT/m(非有效值)。
1.11
最大单轴梯度切换率二200mT/m/ms
1.12
磁共振成像设备厂家原装配备轮式可移动扫描床,在紧急情况下可以和磁体脱 离。
1.13
机架正面的两侧设有床旁操作按钮,可控制扫描床的运动和扫描。
1.14
线圈
1.14.1
配备头颈联合相控阵线圈仝8通道相控阵靶线圈
1.14.2
配备腹部相控阵线圈仝8通道相控阵靶线圈
8.1.2
具有上传数据功能,可将MR系统中的图像传送到工作站中以制定治疗计划。—
8.1.3
具有绘制治疗过程计划的工具。
8.1.3.1
具有定义治疗区域(ROT)功能。
8.1.3.2
具有确定皮肤线。
8.1.3.3
可勾勒组织轮廓。
8.1.3.4
具有特殊治疗方案的选择。
8.1.4
具有治疗计划自动生成功能。
8.1.5
6.2
床体要求:推拉自如,脚轮应灵活,定位可靠。
6.3
床面尺寸约:2260mm X570 mm
6.4
内置可拆换超声换能器工作篮架
7、
配备冷却系统
7.1
在MRI扫描和超声治疗时应自动中止水循环。
&
软件系统
8.1
具有磁共振监控功能。
8.1.1
具有校准功能,提供关联患者体位、MR扫描平面和治疗传感器位置信息。

2.6
3.0T通用柔软线圈
1

2.7
3.0T肩关节线圈
1

2.8
3.0T膝、踝关节线圈
1

2.9
3.0T腕关节相控阵靶线圈
1

3
应用软件
1

3.1
标准扫描工具
1

3.2
弥散张量成像
1

3.3
3D快速平衡稳态成像
1

3.4
超快速稳态进动循环成像
1

3.5
运动伪影消除软件
1

3.6
3D神经根成像软件
1
无创脂肪与铁沉积双定量成像
1

7.4
多影像设备图像融合
1

8
聚焦超声治疗系统
1

8.1
主机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