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内科病例讨论及诊疗思路
神经内科疑难病例讨论范文

神经内科疑难病例讨论范文在神经内科临床实践中,常常会遇到一些疑难病例,对于这些病例的诊断和治疗,需要科学的方法和团队的协作支持,下面将介绍一例神经内科疑难病例及其讨论。
病例初诊患者,男,60岁,因反复头痛、视力下降3年,在当地医院治疗无明显好转,于20XX 年6月27日入院我院神经内科。
既往有高血压病史20余年,予长期规律控制,其他疾病史否认。
入院时患者神志清醒、体温36.5℃、脉搏70次/分、呼吸16次/分、血压142/95 mmHg。
患者神经系统检查:无明显肢体运动和感觉障碍,瞳孔正常大小对光反射灵敏,左眼下视障碍(视力0.2),右眼视力0.5,左眼视盘明显凹陷。
其他系统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辅助检查1.头颅MRI:颅内占位性病变提示颅内占位性病变。
2. 眼内OCT:左眼视网膜神经纤维层明显变薄。
3.脑脊液检查:细胞计数0×10 /L,蛋白质0.44 g/L,糖4.27 mmol/L,氯化物124 mmol/L,无明显异常。
4.血常规、生化、凝血功能等常规化验示无明显异常。
讨论根据患者的主要症状和检查结果,我们大家认为此患者可能患有颅内占位性疾病,欢迎专家们多多发言。
专家一:据我多年的经验及以往的病例分析,此患者可能为原发性视神经膜瘤。
首先,此患者已有明显的视力下降症状,而颅内占位性疾病中,视神经占位可引起视力下降,根据左眼的视力下降,也支持了这一推断。
其次,颅内占位性疾病中,这种病变比较罕见,且原发性视神经膜瘤更为少见,极易被误诊,因此我们需要考虑到此一可能。
专家二:我认为,此患者可能为后天性颅内占位性疾病,如肿瘤和脑膜瘤等。
因此,需要进一步进行头颅MRI,查找病变的位置和性质。
此外,脑脊液检查中没有明显的异常也可能是此病的表现之一,因此脑脊液检查无法完全排除。
我们需要进一步了解患者的疾病史、家族病史及风险暴露史,以更好地判断疾病的性质。
专家三:我的观点是,考虑到患者年龄、性别和病史等方面,此患者可能患有自身免疫性脑膜炎。
神经内科病历讨论

双侧枕顶叶及双侧额叶皮层及皮层下脑白质内可见对称性片状长T1长T2 信号影,Flair呈高信号,DWI呈等信号。脑室系统对称,中线结构居中, 小脑、脑干区未见异常信号改变。
双侧枕顶叶及双侧额叶皮层及皮层下脑白质内可见对称性片状长T1长T2 信号影,Flair呈高信号,DWI呈等信号。脑室系统对称,中线结构居中, 小脑、脑干区未见异常信号改变。
双侧枕顶叶及双侧额叶皮层及皮层下脑白质内可见对称性片状长T1长T2信号影, Flair呈高信号,DWI呈等信号。脑室系统对称,中线结构居中,小脑、脑干区未 见异常信号改变。
双侧枕顶叶及双侧额叶皮层及皮层下脑白质内可见对称性片状长T1长 T2信号影,Flair呈高信号,DWI呈等信号。脑室系统对称,中线结构居 中,小脑、脑干区未见异常信号改变。
患者经综合治疗25天后,病情平稳、症状缓解出 院。
谢谢大家!
住院经过及转归 入院后经过以上治疗,患 者头痛、肢体浮肿较前明显好转,治疗17 天后复查腰穿脑脊液压力160mmH2O ; 复查头颅MRI+MRV示:双侧大脑半球皮髓 质分界清楚,信号均匀,脑室系统对称, 脑沟裂不宽,中线结构居中,小脑、脑干 区未见异常信号改变;上矢状窦、下矢状 窦、直窦显示正常;左侧横窦及乙状窦较 右侧横窦及乙状窦纤细。
临汾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患者陈某,女性,23岁,急性起病; 主因“头痛1月余,加重伴发作性抽搐6小时”入院。 现病史:患者入院前1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头痛 呈全头憋胀样痛,头痛程度可以忍受,不伴有视物 模糊、恶心、呕吐,患者未经诊治,症状持续,入 院前6小时患者头痛症状较前加重,突然出现四肢 抽搐伴意识障碍、呼之不应,伴有双上肢屈曲、双 下肢伸直、牙关紧闭、口舌咬伤、小便失禁,抽搐 症状持续约10分钟停止,意识转清,患者仍有全头 部难以忍受的憋胀样疼痛。患者自发病来精神、饮 食、睡眠差,体重无明显改变。
神经内科疑难病例讨论

疑难病例讨论
病例汇报
第2 页
患者:刘晓光 男性 52岁
主诉:发作性抽搐11小时。
现病史:患者11小时前无诱因突发抽搐,表现为意识不清,
呼之不应,双眼瞪视,牙关紧咬,四肢抖动,持续数分钟缓解, 共反复发作3次,由任丘市人民医院转来我院,于急诊室再次发 作抽搐,表现相似,发作间期意识不清,给予地西泮、苯巴比妥 及丙泊酚镇静止抽。
病例汇报
第3 页
急诊检查:
头颅CT(任丘市人民医院):颅内多发梗死灶、软化灶。 心电图:窦性心动过速,128次/分,T波异常。 血常规:白细胞20.*10^9/L,中性粒细胞比率80%,血红蛋白: 150g/L ,血小板322*10^9/L 生化:血钾2.9mmol/L,血糖9mmol/L,肝肾功、心肌酶、凝血四 项均正常。
病例汇报
第8 页
病例汇报
第9 页
诊断:
1、癫痫持续状态 2、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3、2型糖尿病4、冠 状动脉性心脏病 冠脉支架术后5、陈旧性脑梗死6、电解质紊乱 低 钾血症。
讨论问题
第 10 页
1、患者表现为癫痫持续状态、低钾血症、高血压不易控制
, 病因是什么?
2、指导下一步治疗方案
THANK YOU
治疗:补钾、补液
病例汇报
第4 页
既往史: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 冠脉支架术后、脑梗
死病史,遗留行走不利遗症。无抽搐发作史。
个人史:吸烟史20余年,每日20支,偶有饮酒史。 家族史:父母体健。
病例汇报
第5 页
既往史: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 冠脉支架术后、脑梗
死病史,遗留行走不利遗症。无抽搐发作史。
个人史:吸烟史20余年,每日20支,偶有饮酒史。 家族史:父母体健。
神经内科病例讨论(完整版本)

心脏、心功能:左房增大,左房内径40mm;二、三尖瓣轻度 反流;主动瓣退行性变;FS24%、EF48%;
颈部血管:双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 双侧颈内、椎动脉血流速度减慢;
双下肢血管:双侧股、腘动脉硬化; 双侧股、腘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
治疗:
急性期治疗:
(1)一般治疗:
① 卧床休息,注意对皮肤、口腔、尿道护理,按时翻身,避免出现
阻塞血管,引起供血区脑组织 缺血性坏死
危险因素:房颤(阵发性)、高血压病、2型糖尿病
周围动脉硬化及粥样硬化斑块形成;
病程简介:
心电图检查:
(2010-12-1)心率128次/分 异位心律 不纯型心房纤 颤(快速型);ST-T改变;
(2010-12-6)心率88次/分 心房纤颤;T波轻度改变 (2010-12-8)心率67次/分 电轴轻度左偏 大致正常 (2010-12-10)心率103次/分 异位心律 房颤 (2010-12-22)心率96次/分 异位心律 房颤 ST段轻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辅助检查:
心电图:窦性心律、提示:ST-T段改变 头颅CT:
(2010-11-30 发病2小时 大医附属二院)
双侧基底节及额叶深部脑软化灶、脑白质脱髓 鞘改变
(2010-12-01 本院)
脑干、左侧顶叶、双侧额叶及基底节区脑梗塞, 部分软化灶;
辅助检查:
胸部CT:右肺下叶感染; 主动脉及冠状动脉硬化;
体格检查:
腹部:腹部膨隆、未见肠形及蠕动波
腹部质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表现、肝脾肋下未及 肝区、脾区无叩痛表现;肠鸣音5次/分;
脊柱及四肢:脊柱无疼痛表现,四肢不肿;
神经系统查体
谵妄状态,不完全性运动及感觉性失语,双眼 向左侧凝视,双侧瞳孔等大正圆,D 3.0mm, 对光反射存在,额纹对称,压眶时左侧鼻唇沟 略浅,伸舌不配合,左侧肢体肌力3级,右侧肢 体肌力5级,四肢肌张力增强,双侧肱二、三头 肌腱反射对称,双膝腱反射略减弱,双 Babinski sign(+),颈软,keringsign(-), 共济试验及深浅感觉检查不能配合;
神经内科临床病例讨论

神经内科临床病例讨论神经内科临床病例讨论是神经内科医生在日常工作中的重要环节。
通过病例讨论,医生们可以共同分析、讨论和交流各种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提高诊疗水平,提升医疗质量,解决临床问题,促进临床科研的开展。
一、患者基本信息本次病例讨论的对象为一名60岁男性患者,主要就诊原因为头痛、视物模糊和意识障碍。
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长期未规律服药。
二、临床表现患者突发头痛、视物模糊、精神恍惚,伴有恶心、呕吐。
体格检查:患者神志不清,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光反射迟钝。
生命体征:血压170/100mmHg,心率85次/分,呼吸20次/分,体温36.8℃。
三、辅助检查1. 头颅CT检查:显示一侧蛛网膜下腔出血。
2. 血常规、生化、凝血功能等检查均未见异常。
3. 脑电图:弥漫性脑电波弥散性低变化。
四、诊断与治疗根据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结果,初步诊断为蛛网膜下腔出血,急需手术治疗。
立即安排患者进行开颅手术,清除血肿,积极控制血压,纠正脱水和电解质紊乱,保持呼吸通畅,防止感染。
五、随访及转归术后患者神志逐渐清楚,瞳孔对光反射灵敏,头痛症状明显缓解,视物模糊逐渐好转。
继续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意识状态的变化,进行相关的康复治疗,帮助患者早日康复出院。
综上所述,通过这一例病例讨论,我们可以看到神经内科医生在面对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时的应急处理和治疗方案,积极的手术干预和综合治疗是提高患者生存率和减少并发症发生的关键,同时也提醒患者要定期监测血压、规律用药,避免因血压升高引发危及生命的疾病。
神经内科医生应保持对各类神经系统疾病的敏感性和及时性,不断提升自身的临床诊疗水平,为患者的康复和健康保驾护航。
【文/XXX神经内科】。
病例讨论神经内科

现病史
曾三次到当地医院就诊,分别以“营养不良、胃炎、 胆结石”、“小脑萎缩”等疾病给予对症支持治疗(具 体不详),疗效欠佳,为求进一步诊治来我院就诊,以 “双下肢无力查因”收住我科。
发病来出现四肢末端皮肤颜色逐渐变深,干燥,粗糙, 脱屑。近一年来食欲时好时坏,大便次数增多,每日3 至4次,多呈糊状,偶有水样便,大便颜色正常,无黑 便,鲜血便,小便正常。体重减少约10公斤左右。睡 眠可。
(轻度)硬化,血管内膜异常改变,管腔内小硬化斑。
肌电图
2011.5.11
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双胫神经、双股神经近端引不出 电位,双正中神经、双尺神经明显减慢,余正常。
潜伏期:双正中神经、尺神经、股神经远端延长。
波幅:双正中神经、双尺神经、双股神经远端降低。 其中左正中神经,右尺神经近端波幅较远端减低,波 幅下降> 25%,提示传导阻滞。
28岁结婚,妻子体健,育有一子。
体格检查
T:36.6℃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82次/分 R:18次/分 BP:140/80mmHg
发育正常,体型消瘦。全身皮肤及粘膜未见黄染,四 肢末端皮肤色素沉着,肤色暗沉,皮肤干燥,粗糙。 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明显肿大。心率82次/分,律齐, 各瓣膜区未闻及杂音。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 啰音。腹软,稍膨隆,无压痛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 及 。四肢肌肉无压痛。双侧膝关节以下呈对称性、凹 陷性水肿。
实验室检查
2011.5.9 尿常规:蛋白质 1+ RBC↑28个/µl WBC↑19个/µl
血生化:白蛋白 ↓34.2g/L 尿酸 ↑558 µmol/L 总胆固 醇↓ 2.5mmol/L 钙↓ 2.02mmol/L
血常规 :血小板↑384×109/L 2011.5.16 血常规 :血小板 ↑390×109/L
神经内科疑难病例讨论范文

神经内科疑难病例讨论范文
患者男性,50岁,近期出现头晕、头痛、呕吐等症状,体检发
现颅内压升高,进行脑CT检查发现右侧颅内有一颗直径约2cm的肿瘤。
患者接受手术切除后,病理检查结果为胶质母细胞瘤。
后续随访发现患者出现了多发性肺结节和骨转移病灶。
讨论:
胶质母细胞瘤是一种恶性肿瘤,通常出现在大脑的深部,如胼胝体、嗅球和第三脑室区域等。
患者的症状与颅内压升高相关,因此手术切除是必要的治疗手段。
然而,一旦出现多发性转移病灶,患者的预后大大降低。
胶质母细胞瘤的治疗通常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和化疗等综合治疗。
对于多发性肺结节和骨转移病灶的治疗,一般建议采用放疗和化疗相结合的方式。
此外,针对转移病灶的具体位置和病情,也可以考虑局部手术切除等治疗手段。
总结:
胶质母细胞瘤是一种恶性肿瘤,患者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多种治疗手段。
对于多发性转移病灶的处理,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需要注意的是,患者的预后通常与转移病灶的位置、数量和治疗效果等相关,因此需要加强随访和管理。
- 1 -。
神经内科护理病例讨论

神经内科护理病例讨论
概述:
本文档将讨论一位患有神经内科疾病的患者的护理情况。
通过
分析病例,我们将探讨患者的病情、护理干预以及评估结果。
病例描述:
患者,女性,年龄67岁。
患者入院时主诉头痛、头晕、注意
力不集中,并在运动中感到困难。
患者有高血压病史,并服用降压
药物。
评估结果:
1. 神经系统评估:患者神经系统检查发现耳嗓管与咽会压异常,肢体运动受限。
短期记忆受损,注意力不集中。
2. 生命体征:血压正常,脉搏规则,呼吸平稳。
3. 实验室检查:血液检查结果无异常。
护理干预:
1. 观察与监测:密切观察患者的血压、脉搏和呼吸情况,并记录观察结果。
2. 药物管理:按时给予患者降压药物,并监测血压的变化。
3. 病情教育:与患者和家属交流,提供关于疾病的知识和护理要点,以促进患者的合作和治疗意愿。
4. 心理支持:通过关怀和理解,积极支持患者的情绪和心理状态。
结论:
通过对该病例的护理干预和评估,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神经内科疾病的护理需求。
同时,我们也强调了观察、药物管理、病情教育和心理支持的重要性。
只有通过综合性的护理措施,才能更好地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警告:
为确保文档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请在引用任何内容之前核实信息来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神经内科病例讨论及诊疗思路神经内科作为医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和治疗与神经系统相关的疾病。
本文将通过讨论一个典型的神经内科病例,探讨其诊断和治疗的思路,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
病例一:
患者,男性,45岁,主诉头痛、恶心、呕吐已持续1周。
病史回顾:
患者过去无相关疾病史。
最近半年来,患者的工作压力较大,睡眠质量欠佳。
体格检查:
患者清醒,神志正常,颈部无僵硬。
血压为140/90 mmHg,脉搏为80次/分。
神经系统检查:
患者的瞳孔对光反射正常;脑神经检查无异常;肢体肌力正常;腱反射生理正常。
辅助检查:
头颅CT示无明显异常。
根据患者的主诉、病史回顾和体格检查结果,我们初步怀疑患者可
能患有偏头痛。
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内科病症,表现为反复发作
的头痛,伴随恶心、呕吐等症状。
针对这一病例,我们提出以下诊疗思路:
1. 确诊偏头痛的标准:根据国际头痛学会(IHS)的标准,偏头痛
的诊断包括典型的头痛发作、特定的头痛特征、头痛的持续时间等。
在确定是否为偏头痛之前,我们需要排除其他导致头痛的病因。
2. 详细了解病史:通过与患者充分沟通,了解其头痛发作的特点、
频率、持续时间、伴随症状等,以帮助进一步确认诊断。
3. 辅助检查:除了头颅CT,我们还可以考虑进行其他辅助检查,
如颅脑核磁共振成像(MRI)、脑电图(EEG)等,以排除其他潜在病因,并评估脑部结构和功能的异常情况。
4. 诱发因素的评估:在偏头痛患者中,一些特定的诱发因素可能导
致头痛发作。
我们需要询问患者在头痛发作前是否有暴露于明显的诱
发因素,如视觉刺激、气候变化、饮食因素等。
5. 头痛的急性治疗和预防治疗:对于急性头痛发作,我们可以使用
非甾体类抗炎药、三叉神经阻滞剂等进行缓解。
对于频繁发作的患者,预防性治疗可能是必要的,包括口服药物、生物反馈治疗、针灸等。
6. 生活方式干预:我们可以建议患者调整生活方式,如规律作息、
避免暴露于诱发因素、加强体育锻炼等,以减少头痛的发作频率和严
重程度。
综上所述,通过对这个典型偏头痛病例的讨论,我们明确了神经内科病例的诊断和治疗思路。
在具体实践中,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结果和个体差异等因素来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同时,持续的随访和监测对于评估治疗效果和调整治疗计划也是至关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