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理学循环机能知识点
运动生理学—循环机能

教资笔试——揭开“个性”的奥秘什么是“个性”呢?它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常常借助于我们所学的一些专业理论知识、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以及建构在庞大的社会背景下提出的一些具体要求通常总结来说就是三个点,是什么、为什么以及我们怎么做?今天我们为大家准备了与此相关的知识内容,以此来帮助大家克服关于“个性”方面的困难,避免出现相应的错误。
一、什么是个性个性是指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点或品质的独特组合。
二、个性的结构(一)个性的调控系统1.个性的调节系统。
个性的调节系统以自我意识为核心。
自我意识是个性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制约着个性的发展。
在儿童心理发展中,自我意识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个性的发展水平。
自我意识发展水平越高,个性也就越成熟和稳定。
可以说,自我意识的成熟标志着儿童个性的成熟。
2.个性的倾向性个性倾向性是以人的需要为基础的动机系统,它是推动个体行为的动力。
个性倾向性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志向、理想、信念和人生观等。
其中,理想、信念、世界观是在外界长期影响下,特别是在受教育的过程中逐渐发展,到青年期才逐渐形成的。
(二)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一个人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是人的多种心理特点的一种独特结合。
因此,它集中地反映了人的心理面貌的独特性。
个性心理特征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对于幼儿来说,个性发展的主要内容就是个性特征开始形成。
也有心理学家把个性的心理结构分为三个方面,一方面是个性倾向性,一方面是个性心理特征,一方面是自我意识,无论是何种分法,其实质内容不变。
三、个性的发展阶段(一)先天气质差异(出生~1岁前)孩子从刚刚出生开始,就显示出个人特点的差异。
这主要是与生理联系密切的气质类型的差异。
这种先天气质类型的差异作为个别差异而存在,同时又影响着父母对孩子的抚养方式,并在与父母的日常交往中越来越明显地成为个人特点。
(二)个性特征的萌芽(1~3岁)在此阶段,孩子的各种心理过程包括想象、思维等逐渐齐全,发展迅速。
运动心理学第4章复习题.循环机能

第四章循环机能名词解释:自动节律性:自动节律性是指心肌在不受外来刺激的情况下,能自动的产生兴奋和收缩的特性。
每搏输出量:每搏输出量(stroke volume)指一次心搏,一侧心室射出的血量,简称搏出量。
心输出量:心输出量一般是指每分钟左心室射入主动脉的血量。
(左、右心室的输出量基本相等。
)P83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量的百分比。
P83心指数:以每一平方米体表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
P83心力贮备:又称心脏泵血功能的贮备。
指心脏在神经和体液因素调节下,适应机体代谢的需要而增加心输出量的能力。
(心力贮备可用最大心输出量与安静时的心输出量之差值表示。
健康成年人安静时输出量为~5升,剧烈运动时最大心输出量25~35升,即心力贮备为20~30升。
心力贮备包括心率贮备和每搏输出量贮备。
)血压:血压指血管内的血液对于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即压强。
(由于血管分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所以,也就有动脉血压、毛细血管压和静脉血压。
通常所说的血压是指动脉血压。
)P90心电图:用导引电极置于肢体或躯体的一定部位记录出来的心脏电变化曲线。
P86心动周期:心房或心室每舒张或收缩一次,称为一个心动周期。
减压反射:是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的传入冲动分别经窦神经(加入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进入延髓后,一方面使心迷走中枢的活动加强,另一方面又使心交感中枢和交感缩血管中枢活动减弱。
这些中枢通过改变心迷走神经、心交感神经和交感缩血管神经的兴奋性来调节心脏和血管的活动,其总的效果是使心脏的活动不至过强,血管外周阻力不致过高,从而使动脉血压保持在较低的水平上,因此这种压力感受性反射又称减压反射。
P99思考题: 1.各种因素是如何影响心输出量的P84PPT:①心率和每搏输出量心率加快和每搏输出量增多都会使心输出量增加。
但心率超过140-150次/分时,因心室充盈不足,而心输出量下降。
②心肌收缩力心肌收缩力强,每搏输出量就多,射血分数越高。
运动生理学 第十二章 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状态变化的规律

二、准备活动 为训练和比赛进行的有目的身体练习。 (一)准备活动的生理作用和产生机理 1. 准备活动的生理作用 2. 准备活动作用的生理机理---痕迹效应 (二) 如何做准备活动
第四节 恢复过程 一、恢复过程的一般规律
1. 第一阶段 2. 第二阶段 3. 第三阶段
第二节 进入工作状态和稳定状态
一、进入工作状态 人进行各种活动时,其机能能力在活动开始后一段时间 内逐步提高的过程。
(一)产生进入工作状态的原因 1. 反射时的长短 2. 内脏器官的生理惰性
(二) 极点和第二次呼吸 1. 极点现象和产生机理 2. 第二次呼吸及产生机理 3. 影响因素及其对策
第三节:稳定工作状态
一.概念 二.真、假稳定状态
第四节:疲 劳
一、疲劳的概念及分类 二、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机理
1. 能源物质的“衰竭学说” 2. 代谢产物的“堵塞学说” 3. 内环境稳定性失调学说 4. 大脑皮质“保护性抑制学说” 5. “突变理论” 成都体院运动生理6课. “件自由基损伤学说”
第十二章: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状态变化的规律
运动生理学
成都体育学院运动医学系生理生化教研室
第十二章: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状态变化的规律
第一节 赛前状态和准备活动 一、赛前状态(pre-competiting state) (一)赛前状态的特征及产生机制 1. 生理变化及特征 2. 产生机理: 是自然的条件反射. 3. 意义:预先动员各器官系统的机能,有利于缩短进入工作状态的时间.
三.疲劳的判断
运动生理学知识点总结

运动生理学知识点总结运动生理学是研究运动对人体生理机能影响的科学,它关注于人体在运动中的机械、能量、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等系统的生理变化。
在许多方面,我们对于运动生理学还有着相当多的未知问题,不断有新的研究结果在这一领域中产生。
运动生理学对于运动训练和竞技表现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也对于疾病康复和健康保健有着积极的作用。
本文将从运动的基本生理反应、疲劳机制、训练适应以及运动与健康的关系等多个方面,对运动生理学的基本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运动的基本生理反应1. 心血管系统反应在运动过程中,心血管系统是人体内最重要的系统之一,它进一步影响到其他生理系统。
身体运动时,心脏收缩力增加,心率加快,使得心排量增加,从而增加心脏对身体内各个器官的供血量。
运动带来的心脏、血管的适应性变化对于减缓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高血压的发生有着积极的作用。
2. 呼吸系统反应运动时,呼吸系统也会有所改变。
呼吸急促,深度增大,有助于更多的氧气进入体内,同时排出体内的二氧化碳。
运动所带来的呼吸频率和深度增加,对于增加肺活量,改善肺功能,增强呼吸肌肉有重要作用。
3. 肌肉系统反应在运动时,肌肉系统的能量代谢会有明显的改变。
当人体发生运动时,肌肉细胞需要更多的能量从而进行持续收缩,这需要细胞内能量合成途径的加速,以及最终成为细胞内ATP的使用。
此外,肌肉纤维产生的乳酸会增加,当乳酸积累过多时会导致运动能力下降,这也就是肌肉疲劳的原因之一。
4. 神经系统反应在运动中,神经系统也会有所变化。
大脑皮层神经元的兴奋性增加,运动皮层活动增加。
神经传导速度增加,从而使身体的运动协调性和精细度增强,这对于竞技体育运动员的表现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疲劳机制1. 中枢性疲劳中枢性疲劳是指中枢神经系统对于持续运动进行的逐渐抑制。
其主要表现为大脑皮层的兴奋性下降、神经递质释放减少,导致对于运动的控制能力下降。
2. 肌肉疲劳肌肉疲劳是指肌肉组织经过高强度、长时间运动后的状态。
运动生理学第3章 循环机能 心脏生理

教学目标
1.掌握心肌的生理特性。 2.掌握心动周期的概念。 3.掌握心泵功能的评定指标。 4.掌握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第一节 心脏生理
一、心肌的生理特性 (一)兴奋性 1.静息电位:心室肌细胞的静息电位约-90mV,其形成机制与
神经纤维、骨骼肌细胞相似。
细胞内K+浓度高于细胞外;安静状态下心肌细胞膜对K+有较大 的通透性。
(2)QRS波群:反映左右两心室 去极化过程的电位变化。
(3)T波:反映心室复极化过程中 的电位变化。
(4)P-R间期:是指从P波起点到 QRS波起点之间的时程,代表从心房 去极化开始至心室去极化开始的时间。
(5)Q-T间期:指从QRS波起点到T 波终点的时程,代表心室开始兴奋去 极化至完全复极化的时间。
K+顺浓度差由膜内向膜外扩散,达到K+的电化学平衡电位。
2.动作电位:心室肌细胞的动作电位分为0、 1、2、3、4五个时期。
(三)传导性
• 传导性:心肌细胞具有传导兴奋的能力,称为 传导性。
• 传导性的高低可用兴奋的传播速度来衡量。
• 1. 窦房结发生兴奋 • 2. 经心房肌传布到右心房和左心房,尤其是沿着心房
射血分数与心肌的收缩能力有关,心肌收缩能力越强,则每搏 输出量越多,射血分数也越大。
(二)每分输出量与心指数 每分输出量=每搏输出量×心率,即每分钟由一侧心室输出 的血量,约为5~6L。 心指数:以单位体表面积(m2)计算的心输出量。
心输出量和机体代谢水平相适应,可因性别、年龄、身材大 小和活动情况不同而有差异。
如果心率 <60次,心动过缓(运动员除外) 次,心动过速。
>100
二、心动周期与心脏泵血 功能
运动生理知识点总结

运动生理知识点总结一、运动生理的基本概念运动生理是研究人体在运动状态下生理功能的变化和调节机制的科学,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运动对心血管、呼吸、肌肉、代谢和神经系统的影响,以及运动对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和适应机制等。
通过对运动生理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人体在运动状态下的生理特点,为运动训练、康复和体育竞赛提供科学依据。
二、运动与心血管系统1. 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是一种动态的过程,主要包括:①心率的增加和心排血量的增加,使心脏对运动的需氧量增加;②血管扩张和收缩,使血压和血流量得到适当的调节,以满足运动时各组织和器官的需氧量;③血液循环的调节,通过心血管系统对血压的调节,使血液在运动中向肌肉组织和皮肤等进行分配,以保证足够的氧气和养分供给。
2. 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适应经常进行适度运动能促进心血管系统的适应,主要表现在:①心脏和血管的功能得到改善,心脏肌肉的收缩力和心肌耐力增强,动脉壁的弹性和内皮功能得到保护;②心脏和血管的形态发生改变,如心脏肌肉增厚、室壁扩张等改变,动脉壁增厚、血管内径扩大等;③心肺适应能力增强,使心肺功能得到改善,如心肌肉纤维数量增加,肺活量和呼吸频率得到提高。
三、运动与呼吸系统1. 运动对呼吸系统的影响运动对呼吸系统的影响主要表现为:①呼吸频率和深度增加,以适应身体对氧气的需求;②吸入气量和排出气量增加,以提高肺功能的利用率;③肺泡通气量增加,以提高肺泡对气体的交换效率。
2. 运动对呼吸系统的适应经常进行适度运动能促进呼吸系统的适应,主要表现在:①肺的功能得到改善,如肺通气量增加、肺活量增大、肺泡通气比例增加等;②呼吸肌肉的功能得到改善,如肋间肌、横膈膜等呼吸肌肉的力量和耐力得到增加;③呼吸中枢和神经控制的适应性增强,使呼吸在运动中能够得到更好的调节和控制。
四、运动与肌肉系统1. 运动对肌肉系统的影响运动对肌肉系统的影响主要表现为:①肌肉力量和耐力的提高,以适应不同强度、不同时间、不同速度和不同动作模式的运动;②肌肉的收缩速度和协调性得到改善,以适应不同形式和不同负载的运动;③肌肉的代谢和适应得到改善,如糖原和脂肪的储备量增加、氧化酶和线粒体的活性增强等;④肌肉的结构和功能得到改善,如肌纤维的数量和直径增加、肌肉的弹性和柔韧性增强等。
生理学考研必备:大学运动生理学知识点总结(超全面)

生理学考研必备:大学运动生理学知识点总结(超全面)运动生理学绪论第一节生命的基本特征生命体的生命现象主要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兴奋性、应激性、适应性和生殖一、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自我更新的最基本的生命活动过程。
新陈代谢包括同化和异化两个过程。
二、兴奋性:在生物体内可兴奋组织具有感受刺激、产生兴奋的特性。
兴奋:可兴奋组织接受刺激后所产生的生物电反应过程及表现三、应激性:机体或一切活体组织对周围环境变化具有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四、适应性:生物体所具有的这种适应环境的能力五、生殖第二节人体生理机能的调节稳态:内环境理化性质不是绝对静止不变的,而是各种物质在不断转换中达到相对平衡状态,即动态平衡状态。
这种平衡状态称为稳态。
稳态是一种复杂的动态平衡过程,一方面是代谢过程使稳态不断的受到破坏,而另一方面机体又通过各种调节机制使其不断的恢复平衡。
一、神经调节:是指在神经活动的直接参与下所实现的生理机能调节过程,是人体最重要的调节方式。
二、体液调节:由内分泌线分泌的化学物质,通过血液运输至靶器官,对其活动起到控制作用,这种形式的调节称为体液调节。
三、自身调节:是指组织和细胞在不依赖外来的神经或体液调节情况下,自身对刺激发生的适应性反应过程。
四、生物节律:生命体在维持生命活动过程中,除了需要进行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外,各种生理功能活动会按一定的时间顺序发生周期性变化,这种生理机能活动的周期性变化,成为生物的时间结构,或称为生物节律。
当前运动生理学的几个研究热点(如何用生理学观点指导运动实践)第一章骨骼肌的机能人体的肌肉分为骨骼肌、心肌和平滑肌三大类。
第一节肌纤维的结构一、肌肉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1.肌细胞即肌纤维,是肌肉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2.肌纤维(肌内膜)集中形成肌束(肌束膜),肌束集中形成肌肉(肌外膜)。
3.肌纤维直径60微米,长度数毫米——数十厘米。
4.肌肉两端为肌腱,跨关节附骨。
运动生理学知识点

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乳酸阈:在递增负荷运动中,运功强度较小时,血乳酸浓度与安静值接近,随运动强度的增加,乳酸浓度逐渐增加,当运动强度超过某一负荷时乳酸浓度急剧上升的开始点称为乳酸阈。
肺活量:最大吸气后,尽力所能呼出的最大气量为肺活量吸收:食物经消化后成长的小分子物质,以及维生素、无机盐和水通过消化道黏膜上皮细胞等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称为吸收。
肌肉力量:机体神经肌肉系统在工作时克服或对抗阻力的能力称为肌肉力量身体素质:肌肉在其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能力,如力量、速度、耐力以及灵敏和柔韧等机能能力统称为身体素质。
第二次呼吸:“极点”出现后,如果依靠意志力和调整运功节奏继续坚持运动,一些不良的生理反应便会逐渐减轻或消失,此时呼吸变得均匀自如,动作变得轻松有力,运动员能以较好的机能状态继续运动下去,这种状态称为“第二次呼吸”运动性疲劳:在运动过程中,当机体生理过程不能继续保持在特定水平上进行和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时,即称为运动性疲劳。
赛前状态:人体在参加比赛或训练前,某些器官、系统产生的一系列条件反射性变化称为赛前状态。
动作电位:当细胞受到有效刺激时,膜两侧电位的极性即发生暂时迅速的倒转,为动作电位。
缩短收缩:是指肌肉收缩所产生的张力大小外加的阻力时,肌肉缩短,并牵引股杠杆做相向的运动的一种收缩形式。
拉长收缩:当肌肉所产生的张力小于外力时,肌肉积极收缩但被拉长,这种收缩形式称为拉长收缩。
等长收缩:当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等于外力时,肌肉积极收缩,但长度不变,这种收缩形式称为等长收缩。
氧亏:人在进行运动时,摄氧量随运动负荷的增加而增大,在运动初期运动所需要的氧和摄氧量之间出现差异,这种差异称为氧亏。
速度素质:基础代谢率: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称为基础代谢率。
兴奋性:机体活其组成部分的细胞、组织具有感受刺激产生兴奋的能力成为兴奋性。
肌小节:两相邻Z线间的一段肌原纤维称为肌小结。
单收缩:最大摄氧量:人体在进行有大量肌肉参加的长时间激烈运动中,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达到本人极限水平时,单位时间内所能摄取的最大氧气量称为最大摄氧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 循环机能
心脏的机能 血管生理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血液循环
第一节 心脏的机能
心脏的一般结构 心脏的生理特征 心动周期 心尖搏动和心音 心电图 心输出量
心脏的一般结构
心脏的生理特性
自动节律性 传导性 兴奋性 收缩性
快速射血期的心脏和的心内血压、血流、容量的情况
注:绿线代表动脉压,红线代表心室压,白线代表心室容积,黄线代表心房压
减慢射血期的心脏和的心内血压、血流、容量的情况
注:绿线代表动脉压,红线代表心室压,白线代表心室容积,黄线代表心房压
等容舒张期的心脏和的心内血压、血流、容量的情况
注:绿线代表动脉压,红线代表心室压,白线代表心室容积,黄线代表心房压
心脏供血功能评定
几个概念 心输出量:一般指每分钟左心室射入主动脉的血 量。一般为5L左右,女性比男性约低10%。运动 员剧烈运动时可达25-35L。 每博输出量:一侧心室每次收缩所射出的血量称 为每博输出量,正常成人为70ml。 射血分数:每博输出量/心室舒张末期容积x100%。 心指数:以每平方米体表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 正常成年人:3.0~3.5L· min-1· M-2
心输出量的测定 经典的费克氏法
每分钟由肺循环所吸收 的氧量 每分输出量 每毫升动脉血氧含量 每毫升静脉血氧含量
其它专门的仪器
心输出量的影响因素
心率和每博输出量 心肌收缩力 静脉血回流量
心力储备(cardiac reserve)
概念: 心输出量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长的能力。心力 储备的大小反映心脏泵血功能对代谢需要的适 应能力,也反映心脏的训练水平。 心力储备: – 安静时:健康人:5L/min;运动员:5L/min – 最大负荷运动时:健康人:15~20L/min; 运动员:35~40L/min
不同导联导出图形(上图) 不同胸导联位置(下图)
正常典型心电图波形及生理意义
P波和PR段:代表左右心 房去极的电位变化 QRS波:代表左右心室去 极电位变化 ST段和T波代表左右心室 复极过程
动态心电图
动态心电图仪
放置方式
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
传导性
心肌细胞有传导兴奋的能力,传导系统与心肌 细胞均有传导性,但房室间心肌细胞不相联, 靠传导系统传递。
窦房结
心房肌 左、右心房
房间束
结间束
房室交界 延搁0.10秒 房室束 左束支 右束支
普肯野氏纤维
浦肯野纤维网 心室肌
兴奋性
心肌细胞具有对 刺激产生反应的 能力,称为兴奋 性。分为右图所 示的五个时期。
收缩性
对细胞外液的钙离子浓度有明显依赖性
–
终池不发达,依赖细胞外液的Ca2+
“全或无”的同步收缩 不发生强直收缩
–
绝对不应期特别长
心脏的泵血功能
心动周期与心率 心脏的泵血过程 心音 心脏泵功能评定
心动周期(cardiac cycle)与心率(heart rate)
心房或心室每收缩和舒张一次,称为一个心动周期。
绝对不应期
– –
动作电位0期~3期复极达-55mV左右 刺激↑↑→×反应
局部反应期
– –
复极-55mV~-60mV 刺激↑→膜部分去极、局部兴奋→×全面去极、 ×动作电位
相对不应期 有效不应期终止~复极达-80mV 刺激↑ ↑ (>正常阈值)→膜去极→动作电位 超长期 复极-80mV——-90mV 刺激↑ (<正常阈值)→膜去极→动作电位 低长期 正常水平
心电图的测试导联方式有三个标准导联(Ⅰ、Ⅱ、Ⅲ), 三个加压单极肢体导联(aVR、aVL和aVF)和六个单极心 前导联(V1~V6)。具体的放置位置: 1、标准导联:左手、右手、左腿三个顶点构成三极。 Ⅰ标准导联: 右臂 左臂(+) Ⅱ标准导联: 右臂 左足 Ⅲ标准导联: 左臂 左足 2、单极胸导联: V1:胸骨右缘,第四肋间。V2:胸骨左缘,第四肋间。 V3:V2和V4的连线中点。 V4:左锁骨中线,第5肋间。 V5:左腋前线,与V4同一水平。 V6:左腋中线,与Vdiogram) ECG
概念:将电极放在体表一定部位引导、放大所记录的心电变 化图形,称心电图。 心电图创始人爱因托芬
(Willem Einthoven) :
荷兰生理学家,由于研 究心电图机理﹑发明心 电图描记器,获1924年诺 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心电图的测试及图形
自动节律性
概念 指心肌在不受外来刺激的情况下,能自动地产生 兴奋和收缩的特性。起源于心脏窦房结的自律细 胞。 ---安静时窦房结兴奋频率为100次/分,但由于受迷 走神经的抑制,安静时新率维持在75次/分; ---安静时心脏的窦性心率在60-100次之间,>100为 心动过速,<60次为窦性心动过缓。
全心舒张期
0.1s
心率是75次心脏的活动过程:上排代表心房下排代表心室,
一格代表0.1秒,有颜色代表收缩,空白代表舒张。
心脏泵血过程
心房收缩期的心脏和心内血压、血流、容量的情况
注:绿线代表动脉压,红线代表心室压,白线代表心室容积,黄线代表心房压
等容收缩期的心脏和的心内血压、血流、容量的情况
注:绿线代表动脉压,红线代表心室压,白线代表心室容积,黄线代表心房压
快速充盈期的心脏和的心内血压、血流、容量的情况
注:绿线代表动脉压,红线代表心室压,白线代表心室容积,黄线代表心房压
减慢充盈期的心脏和的心内血压、血流、容量的情况
注:绿线代表动脉压,红线代表心室压,白线代表心室容积,黄线代表心房压
心音(heart sound)
心音指由心肌收缩、心脏瓣膜关闭和血液撞击心室 壁、大动脉壁等引起的振动所产生的声音。每一心 动周期可产生四个心音,一般均能听到的是第一和 第二心音。第一心音发生在心缩期,标志心室收缩 期的开始。第二心音发生在心舒期,标志着心室舒 张期的开始。第三心音发生在第二心音之后,它是 在心室舒张早期,随着房室瓣的开放,心房的血液 快速流入心室,引起心室壁和腱索的振动而产生。 第四心音发生在第一心音前的低频振动。是由于心 房收缩,血流快速充盈心室所引起的振动,又称心 房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