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制造工艺课件
半导体制造工艺过程培训课件.pptx

光刻与刻蚀
• 干法刻蚀:利用等离子体将不要的材料去除(亚微 米尺寸下刻蚀器件的最主要方法)。
• 干法刻蚀种类很多,如光挥发、气相腐蚀、等离子 体腐蚀等。
• 其优点是:各向异性好,选择比高,可控性、灵活 性、重复性好,细线条操作安全,易实现自动化, 无化学废液,处理过程未引入污染,洁净度高。
• 缺点是:成本高,设备复杂。干法刻蚀主要形式有 纯化学过程(如屏蔽式,下游式,桶式),纯物理 过程(如离子铣),物理化学过程,常用的有反应 离子刻蚀RIE,离子束辅助自由基刻蚀ICP。
薄膜沉积
• 化学气象沉积指利用化学反应的方式在反应室内将 反应物(通常为气体)生成固态的生成物,并沉积 在硅片表面的一种薄膜沉积技术。
• 气相淀积具有很好的台阶覆盖特性 • APCVD = Atmospheric Pressure CVD,常压CVD • LPCVD = Low Pressure CVD,低压CVD • PECVD = Plasma Enhanced CVD,等离子体CVD • HDPCVD = High-Density CVD,高密度CVD
晶体生长与圆晶制造晶体生长与圆晶制造 Nhomakorabea 热氧化
• SiO2的基本特性
• 杂质阻挡特性好 • 硅和SiO2的腐蚀选择特性好
热氧化
• 反应方程:
• Si(固体)+O2(气体)SiO2 • Si(固体)+2H2O (气体)SiO2 +H2(气体)
热氧化
• 硅热氧化工艺,可分为:干氧氧化、水汽氧化和湿氧氧化。 干氧氧化是以干燥纯净的氧气作为氧化气氛,在高温下氧直 接与硅反应生成二氧化硅。水汽氧化是以高纯水蒸汽为氧化 气氛,由硅片表面的硅原子和水分子反应生成二氧化硅。水 汽氧化的氧化速率比干氧氧化的为大。而湿氧氧化实质上是 干氧氧化和水汽氧化的混合,氧化速率介于二者之间。
第三章半导体制造工艺简介ppt课件

8 常用工艺之五:薄膜制备
❖ 四种薄膜:氧化膜;电介质膜;多晶硅膜; 金属膜
8 常用工艺之五:薄膜制备
❖ (1〕氧化 ❖ SiO2的作用 ❖ 屏蔽杂质、栅氧化层、介质隔离、器件保护和表面
钝化 ❖ SiO2的制备 ❖ 需要高纯度,目前最常用的方法是热氧化法。主要
分为干氧氧化、水汽氧化和湿氧氧化三种。 ❖ 氮化硅的制备 ❖ 主要用作:金属上下层的绝缘层、场氧的屏蔽层、
主要内容
❖ 3.1半导体基础知识 ❖ 3.2 工艺流程 ❖ 3.3 工艺集成
3.2 工艺流程
❖ 1 制造工艺简介 ❖ 2 材料的作用 ❖ 3 工艺流程 ❖ 4 常用工艺之一:外延生长 ❖ 5 常用工艺之二:光刻 ❖ 6 常用工艺之三:刻蚀 ❖ 7 常用工艺之四:掺杂 ❖ 8 常用工艺之五:薄膜制备
扩散和离子注入的对比
离子注入
注入损伤
❖ 注入损伤:带有能量的离子进入半导体衬底, 经过碰撞和损失能量,最后停留下来。
❖ 电子碰撞:电子激发或新的电子空穴对产生 ❖ 原子核碰撞:使原子碰撞,离开晶格,形成
损伤,也称晶格无序
晶格无序
退火
❖ 由于离子注入所造成的损伤区及无序团,使 迁移率和寿命等半导体参数受到严重影响。
❖ 每层版图都有相对应的掩膜版,并对应于不 同的工艺。
4 常用工艺之一:外延生长
❖ 半导体器件通常不是直接做在衬底上的, 而是先在沉底上生长一层外延层,然后将 器件做在外延层上。外延层可以与沉底同 一种材料,也可以不同。
❖ 在双极型集成电路中:可以解决原件间的 隔离;减小集电极串联电阻。
❖ 在CMOS集成电路中:可以有效避免闩锁 效应。
度取决于温度。
3.1半导体基础知识
❖ 关于扩散电阻: ❖ 集成电路中经常见到的扩散电阻其实就是利
半导体制造技术ppt课件

28
28
3. 软烘(soft baking) • 因为光刻胶是一种粘稠体,所以涂胶结束后并不能直接进行曝光,必须经过烘焙,使光刻
胶中的溶剂蒸发。烘焙后的光刻胶仍然保持“软”状态。但和晶圆的粘结更加牢固。 • 目的:去除光刻胶中的溶剂。
蒸发溶剂的原因: 1)溶剂吸收光,干扰了曝光中聚合物的化学反应。 2)蒸发溶剂增强光刻胶和晶圆的粘附力。
• 典型的方法:自动检查,“检查工作站”
36
36
气相成底膜处理 1、硅片清洗:硅片沾污影响粘附性—显影和刻蚀中的光刻胶飘移 2、脱水烘焙:200~250度 3、硅片成底膜:提高粘附力 成底膜技术:浸泡、喷雾和气相方法
37
37
第一步:清洗 目的:清除掉晶圆在存储、装载和卸载到片匣过程中吸附到的一些颗粒状污染物。 方法:
参数
纵横比(分辨力) 黏结力 曝光速度 针孔数量 阶梯覆盖度 成本 显影液 光刻胶去除剂
氧化工步 金属工步
正胶
更好 更快
有机溶剂 酸 氯化溶剂化合物
负胶 更高
更少 更好 更高 水溶性溶剂
酸 普通酸溶剂
22
光刻工艺8步骤
23
23
24
24
25
25
1、气相成底膜
目的:增强光刻胶与硅片的粘附性 步骤:
正胶: 晶片上图形与掩膜相同 曝光部分发生降解反应,可溶解 曝光的部分去除
15
15
负胶 Negative Optical resist
• 负胶的光学性能是从可溶解性到不溶解性。 • 负胶在曝光后发生交链作用形成网络结构,在
显影液中很少被溶解,而未被曝光的部分充分 溶解。
16
正胶-Positive Optical Resist ❖ 正胶的光化学性质是从抗溶解到可溶性。 ❖ 正胶曝光后显影时感光的胶层溶解了。 ❖ 现有VLSI工艺都采用正胶
半导体制程简=PPT课件

– 另外,在去除光 阻止后,通常还 需要有一步清洗, 以保证晶园表面 的洁净度。
-
30
2.7 金属蚀刻
• Metal Etch
– 金属蚀刻用于制作芯片中的金属导线。 – 导线的形状由Photo制作出来。 – 这部分工作也使用等离子体完成。
-
31
2.8 薄膜生长
– Develop & Bake
• 曝光完毕之后,晶园送回Track进行显影,洗掉被曝 过光的光阻。
• 然后再进行烘烤,使没有被洗掉的光阻变得比较坚硬 而不至于在下一步蚀刻的时候被破坏掉。
-
24
2.4 酸蚀刻
• Acid Etch
– 将没有被光阻覆盖的薄膜腐蚀掉,是酸蚀刻的 主要任务。
– 蚀刻完毕之后,再将光阻洗去。
• 一般而言通常使用 正光阻。只有少数 层次采用负光阻。
-
20
• 曝光
– Exposure
• 曝光动作的目的是将光罩上的图形传送到晶园上。 • 0.13um,0.18um就是这样做出来的。 • 曝光所采用的机台有两种:Stepper和Scanner。
-
21
• 左图是当今 市场占有率 最高的ASML 曝光机。
半导体制程简介
——芯片是如何制作出来的
-
1
基本过程
• 晶园制作 – Wafer Creation
• 芯片制作 – Chip Creation
• 后封装 – Chip Packaging
-
2
第1部分 晶园制作
-
3
1.1 多晶生成
• Poly Silicon Creation 1
– 目前半导体制程所使用的主要原料就是晶园 (Wafer),它的主要成分为硅(Si)。
半导体制造工艺课件(PPT 98页)

消除损伤
退火方式:
炉退火
快速退火:脉冲激光法、扫描电子束、连续波激 光、非相干宽带频光源(如卤光灯、电弧灯、石墨 加热器、红外设备等)
氧化工艺
氧化:制备SiO2层 SiO2的性质及其作用 SiO2是一种十分理想的电绝缘材料,
去掉氮化硅层
P阱离子注入,注硼
推阱
去掉N阱区的氧化层 退火驱入
形成场隔离区
生长一层薄氧化层 淀积一层氮化硅
光刻场隔离区,非隔离区被 光刻胶保护起来
反应离子刻蚀氮化硅 场区离子注入 热生长厚的场氧化层 去掉氮化硅层
形成多晶硅栅
生长栅氧化层 淀积多晶硅 光刻多晶硅栅 刻蚀多晶硅栅
掺杂的均匀性好 温度低:小于600℃ 可以精确控制杂质分布 可以注入各种各样的元素 横向扩展比扩散要小得多。 可以对化合物半导体进行掺杂
离子注入系统的原理示意图
离子注入到无定形靶中的高斯分布情况
退火
退火:也叫热处理,集成电路工艺中所有的 在氮气等不活泼气氛中进行的热处理过程都 可以称为退火
Salicide工艺
淀积多晶硅、刻蚀 并形成侧壁氧化层;
淀积Ti或Co等难熔 金属
RTP并选择腐蚀侧 壁氧化层上的金属;
最后形成Salicide 结构
形成硅化物
淀积氧化层 反应离子刻蚀氧化层,形成侧壁氧化层 淀积难熔金属Ti或Co等 低温退火,形成C-47相的TiSi2或CoSi 去掉氧化层上的没有发生化学反应的Ti或Co 高温退火,形成低阻稳定的TiSi2或CoSi2
氧化层刻蚀掉,并去掉光刻胶 进行大剂量As+注入并退火,形成n+埋层
经典半导体制造工艺PPT(2000页)

经典半导体制造工艺PPT(2000页)第一章半导体产业介绍1. 什么叫集成电路?写出集成电路发展的五个时代及晶体管的数量?(15分)集成电路:将多个电子元件集成在一块衬底上,完成一定的电路或系统功能。
集成电路芯片/元件数产业周期无集成 1 1960年前小规模(SSI) 2到50 20世纪60年代前期中规模(MSI) 50到5000 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前期大规模(LSI) 5000到10万 20世纪70年代前期到后期超大规模(VLSI) 10万到100万 20世纪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后期甚大规模(ULSI) 大于100万 20世纪90年代后期到现在2. 写出IC 制造的5个步骤?(15分)Wafer preparation(硅片准备)Wafer fabrication (硅片制造)Wafer test/sort (硅片测试和拣选)Assembly and packaging (装配和封装)Final test(终测)3. 写出半导体产业发展方向?什么是摩尔定律?(15分)发展方向:提高芯片性能——提升速度(关键尺寸降低,集成度提高,研发采用新材料),降低功耗。
提高芯片可靠性——严格控制污染。
降低成本——线宽降低、晶片直径增加。
摩尔定律指:IC 的集成度将每隔一年翻一番。
1975年被修改为: IC 的集成度将每隔一年半翻一番。
4. 什么是特征尺寸CD?(10分)最小特征尺寸,称为关键尺寸(Critical Dimension,CD)CD常用于衡量工艺难易的标志。
5. 什么是More moore定律和More than Moore定律?(10分)“More Moore”指的是芯片特征尺寸的不断缩小。
从几何学角度指的是为了提高密度、性能和可靠性在晶圆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特征尺寸的继续缩小。
与此关联的3D结构改善等非几何学工艺技术和新材料的运用来影响晶圆的电性能。
“More Than Moore”指的是用各种方法给最终用户提供附加价值,不一定要缩小特征尺寸如从系统组件级向3D集成或精确的封装级(SiP)或芯片级(SoC)转移。
最新半导体制造工艺第1章绪论课件PPT

1.2 基本半导体元器件结构
图1-10 MOS场效应晶体管电容结构
1.2 基本半导体元器件结构
1.2.2 有源器件结构 有源器件,如二极管和晶体管与无源元件在电子控制方式上
有很大差别,可以用于控制电流方向,放大小的信号,构成复杂的 电路。这些器件与电源相连时需要确定电极(+或-)。工作时利用 了电子和空穴的流动。 1.二极管的结构
图1-21 半导体芯片制造的关键工艺
1.4 集成电路制造阶段
(3)掩膜版制作 掩膜版中包括构成芯片的各层图形结构,现在最常 用的掩膜版技术是石英玻璃涂敷铬,在石英玻璃掩膜版表面的铬层 上形成芯片各层结构图形。 (4)装配与封装 芯片制造完成后,封装之前芯片要经过测试/拣选进 行单个芯片的电学测试,拣选出合格芯片和不合格芯片,并作出标 识,合格芯片包装在保护壳体内。 (5)终测 为了确保芯片的功能,要对每个被封装的集成电路进行测 试,以保证芯片的电学和环境特性参数满足要求,即保证发给用户 的芯片是合格芯片。
1.2 基本半导体元器件结构
图1-5 利用基区、发射区扩散形成电阻的结构
1.2 基本半导体元器件结构
图1-6 外延层电阻结构
1.2 基本半导体元器件结构
图1-7 MOS集成电路中的多晶硅电阻
1.2 基本半导体元器件结构
2.集成电路பைடு நூலகம்容结构
图1-8 集成电路中电容的结构
1.2 基本半导体元器件结构
图1-15 CMOS反相器电路的电路图、顶视图和剖面图
1.3 半导体器件工艺的发展历史
图1-16 生长型晶体管生长示意图
1.3 半导体器件工艺的发展历史
图1-17 合金结结型晶体管示意图
半导体制造工艺技术PPT(共68页)

Si2H6(气态) (反应半
3) Si2H6(气态) 品形成)
2Si (固态) + 3H2(气态) (最终产
以上实例是硅气相外延的一个反应过程
• 速度限制阶段
在实际大批量生产中,CVD反应的时间长 短很重要。温度升高会促使表面反应速度增加 。基于CVD反应的有序性,最慢的反应阶段会 成为整个工艺的瓶颈。换言之,反应速度最慢 的阶段将决定整个淀积过程的速度。
种新的化合物。
以上5中基本反应中,有一些特定的 化学气相淀积反应用来在硅片衬底上淀 积膜。对于某种特定反应的选择通常要 考虑淀积温度、膜的特性以及加工中的 问题等因素。
例如,用硅烷和氧气通过氧化反应 淀积SiO2膜。反应生成物SiO2淀积在硅 片表面,副产物事是氢。
SiH4 + O2
SiO2 + 2H2
• CVD 过程中的掺杂
CVD淀积过程中,在SiO2中掺入杂质对硅 片加工来说也是很重要。例如,在淀积SiO2的 过程中,反应气体中加入PH3后,会形成磷硅 玻璃。化学反应方程如下:
SiH4(气)+2PH3(气)+O2(气) SiO2(固)+2P(固)+5H2(气)
在磷硅玻璃中,磷以P2O5的形式存在,磷 硅玻璃由P2O5和SiO2的混合物共同组成;对于 要永久黏附在硅片表面的磷硅玻璃来说, P2O5 含量(重量比)不超过4%,这是因为磷硅玻 璃(PSG)有吸潮作用。
CVD 反应
• CVD 反应步骤
基本的化学气相淀积反应包含8个主要步骤, 以解释反应的机制。 1)气体传输至淀积区域; 2)膜先驱物的形成; 3)膜先驱物附着在硅片表面; 4)膜先驱物黏附; 5)膜先驱物扩散; 6)表面反应; 7)副产物从表面移除; 8)副产物从反应腔移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常规氧化设备
4.5 氧化设备
图4-7 卧式氧化炉示意图
4.5 氧化设备
图4-8 立式氧化炉的装置部分
2.掺氯氧化设备
4.5 氧化设备
图4-9 掺氯氧化设备示意图
3.氢氧合成氧化设备
4.5 氧化设备
图4-10 氢氧合成氧化设备示意图
4.5 氧化设备
1)氧化前必须检查注入器喷口前端温度是否在氢气的着火点温度(5 85℃)以上,喷口是否在石英管界面的中心位置上,并从出口处检查 喷口前端是否正常,检查安放在喷口前端附近的热电偶是否有断电 现象。 2)定期检查氢气、氮气、氧气的气体管道是否存在漏气。 3)注意石英管是否盖紧,不可有漏气现象发生。 4)在进行设备调试时,必须充分通以氮气后才能工作。 5)氧化结束后要用氮气排除废气,一定要把残留在炉管内的气体, 特别是氢气,排除干净。
4.4 热氧化原理
④生成的副产物扩散出氧化层,并随主气流转移。 2)通过求解相关方程式,可以得到氧化层厚度与氧化时间的关系主 要有以下两种典型情况: ① 氧化层厚度与氧化时间成正比,氧化层的生长速率主要取决于在 硅表面上的氧化反应的快慢,称为表面反应控制,此时的氧化速率 主要取决于化学反应速率常数ks的大小。 ② 氧化层厚度与氧化时间的平方根成正比,氧化层的生长速率主要 取决于氧化剂在氧化层中扩散的快慢,称为扩散控制,此时的氧化 速率主要取决于扩散系数Dox的大小。 2.氧化温度的影响 3.氧化剂分压的影响
半导体制造工艺课件
路漫漫其悠远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第4章 氧 化
第4章 氧 化
4.1 引言 4.2 二氧化硅膜的性质 4.3 二氧化硅膜的用途 4.4 热氧化原理 4.5 氧化设备 4.6 氧化膜的质量控制 4.7 氧化工艺模拟
4.1 引言
二氧化硅(SiO2)是一种绝缘介质。它在半导体器件中起着十分重要 的作用。硅暴露在空气中,即使在室温条件下,其表面也能生长一 层4nm左右的氧化膜。这一层氧化膜结构致密,能防止硅表面继续 被氧化,且具有极稳定的化学性质和绝缘性质。正因为二氧化硅膜 的这些特性,才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并在半导体工艺中得到越来
图4-5 硅干氧氧化层厚度与氧化时间的关系
4.4 热氧化原理
2.水汽氧化 解决措施:经过吹干氧(或干氮)热处理,硅烷醇可分解为硅氧烷结 构,并排除水 3.湿氧氧化 4.掺氯氧化 (1)掺氯氧化作用 掺氯氧化的主要作用是减少钠离子的沾污,抑制 氧化堆垛层错,提高少子寿命,即提高器件的性能和可靠性。 1)可吸收、提取硅中的有害杂质。 2)掺氯不仅可以减少钠离子的沾污,并且集中分布在SiO2-Si界面附 近的氯还能使迁移到这里来的钠离子的正电荷效应减弱并被掐住不 动,从而使其丧失电活性和不稳定性。
4.2 二氧化硅膜的性质
(5)介电强度 介电强度是衡量材料耐压能力大小的,单位为V/cm。 2.二氧化硅的化学性质 1)随着氢氟酸浓度的增加,二氧化硅的腐蚀速率也增加,其关系曲 线如图4-3所示。 2)随着腐蚀反应温度的增加,腐蚀速率也加快,其曲线关系如图4-4 所示。
图4-3 二氧化硅的腐蚀速率与氢氟酸浓度的关系
4.4 热氧化原理
(2)掺氯氧化的氯源选择 掺氯试剂往往用氯化氢(HCl)、三氯乙烯(C 2HCl3)、四氯化碳(CCl4)及氯化铵(NH4Cl)等。 5.氢氧合成氧化 4.4.2 影响氧化速率的因素 1.氧化层厚度与氧化时间的关系 1)由上述各种热氧化膜制备过程可知,硅的热氧化过程是氧化剂通 过氧化层向SiO2-Si界面运动,再与界面的硅发生反应,而不是硅穿 透氧化层向外运动的。 ① 氧化剂(O2和H2O)从气相内部输运到气体-氧化层界面(又称膜层表 面); ② 氧化剂扩散穿透已生成的二氧化硅起始层,抵达SiO2-Si界面; ③ 在界面处与硅发生氧化反应;
4.4 热氧化原理
4.氧化气氛的影响
图4-6 氧化层厚度与氧化温度的关系曲线图
4.4 热氧化原理
5.衬底表面势的影响 衬底表面势的影响主要发生在氧化处于表面反应控制过程中,这是 因为化学反应速率常数ks与衬底表面势有关。而衬底表面势除了与 衬底取向、掺杂浓度有关外,还与氧化前的表面处理等因素有关。
4.3 二氧化硅膜的用途
(2)电容器的介质材料 集成电路中的电容器大都是用二氧化硅来做 的,因为二氧化硅的相对介电常数为3~4,击穿电压较高,电容温度 系数小,这些优越的性能决定了二氧化硅是一种优质的电容器介质 材料。 5.用于电极引线和硅器件之间的绝缘
4.4 热氧化原理
4.4.1 常用热氧化方法 1.干氧氧化
4.2 二氧化硅膜的性质
图4-4 二氧化硅腐蚀速率与温度的关系
4.3 二氧化硅膜的用途
1.二氧化硅膜的掩蔽作用 1)二氧化硅层要有足够的厚度,以确保杂质在其内部扩散时能达到 理想的掩蔽效果。 2)所选杂质在二氧化硅中的扩散系数要比在硅中的扩散系数小得多。 2.二氧化硅膜的保护和钝化作用 3.二氧化硅的隔离作用 4.二氧化硅在某些器件中的重要作用 (1)MOS器件中的栅极材料 在MOS管中,常常以二氧化硅膜作为栅 极,这是因为二氧化硅层的电阻率高,介电强度大,几乎不存在漏 电流。
4.2 二氧化硅膜的性质
1.二氧化硅的物理性质 (1)密度 密度是表示二氧化硅致密程度的标志。
图 4-1 二氧化硅结构平面图
4.2 二氧化硅膜的性质
图4-2 硅-氧四面体结构示意图
4.2 二氧化硅膜的性质
表表示二氧化硅光学特性的参数。 (3)电阻率 电阻率是表示二氧化硅电学性能的重要参数。 (4)相对介电常数 相对介电常数是表示二氧化硅膜电容性能的一个 重要参数。
4.6 氧化膜的质量控制
4.6.1 氧化膜厚度的测量 在生产实践中,测量SiO2厚度的方法有很多,如果精度要求不高,
可采用比色法、腐蚀法等。如果有一定精度要求,则可以采用双光 干涉法和电容电压法。在某些研究分析领域,已经采用了精度极高 的椭圆偏振光法。下面分别介绍一下几种常用的氧化膜厚度测量方 法。 1.比色法
4.6 氧化膜的质量控制